山西故事丨晉源“外十怪”,每個傳說都驚天動地

蒙山大佛佛不在,晉水出自娘娘懷,

鐵人舉步會走路,油鍋分水三七開,

一山兩座龍王廟,道佛石窟緊相挨,

六月犧湯喝得怪,四季涼風洞中來,

黑臉農奴當神拜,姊妹相見臉朝外。

這是清末至民國時期流傳在晉源地區村莊的一首民謠。民謠中所列的“十怪”基本都是山水景觀和人文景觀,因此人們將其稱為晉源“外十怪”:

山西故事丨晉源“外十怪”,每個傳說都驚天動地

一、蒙山大佛佛不在蒙山開化寺大佛位於太原縣城西北八里的開化峪內。據史料記載,北齊天保二年(551),依大巖鑿晉陽西山大佛像,高“二百尺”。隋文帝仁壽元年(601)為大佛建造大閣。唐高祖武德三年(620)李淵親臨開化寺禮佛。元末開化寺遭兵火而毀,大佛頭部掉落,山澗泥石將大佛掩埋覆蓋。從此蒙山大佛便在人們的視野中消失。為此,人們便將大佛的滅跡列為太原縣“十怪”之首。

山西故事丨晉源“外十怪”,每個傳說都驚天動地

二、晉水出自娘娘懷相傳很早以前,晉祠名為古唐村,是個缺水的村莊,人們吃水都要到五六裡外的後山去挑。一年,村裡娶了個賢惠的媳婦叫柳春英,可她卻偏遇了個心狠手辣的惡婆婆。不管嚴冬酷暑,還是颳風下雨,都讓春英去挑水,而且挑回的水她只要前桶,倒掉後桶。春英無奈,只得天天去挑。一日,天氣異常炎熱,春英挑水返回途中,路遇白髮老翁向她討水飲馬,而且只喝前桶,不喝後桶,春英慨然答應。這樣一連三日,天天如此,春英均無厭煩之意。老翁見她如此善良,便對她道:“連喝三次水,實在無以報答,把這馬鞭送你,回去後放入水甕,用水時提鞭即滿,千萬、千萬不要把鞭子提出甕外。”說完老翁不知去向。惡婆婆得知後,為弄清媳婦不去挑水之謎,便假惺惺安排春英回孃家探親,後,抽出馬鞭,瞬間大水淹沒了村莊。春英聽到消息,披散著未梳好的頭髮火速跑回。只見甕裡的水向上直噴,情急之中,順手便將草墊放到甕口,然後往上一坐,水便從甕底細細流出,成為潺潺不息的難老泉,灌溉著這裡的萬畝良田,而春英卻坐化成了水母娘娘。

山西故事丨晉源“外十怪”,每個傳說都驚天動地

三、鐵人舉步會走路鐵人位於太原縣城西南的晉祠廟內,俗稱“金人臺”。其主要職責是鎮水除患,驅邪壓魔。但由於長期生活在人傑地靈的地方,又備受人間香火的薰陶,鐵人便漸漸產生了靈性,不甘困守廟堂,於是東北隅的老大和西南隅的老三便產生了出走之意。一天夜深人靜之時,老大壯膽先行,約好黃河邊會面,豈料左等右盼,總不見三弟趕來。此時天將黎明,只見一老翁駕一扁舟停在河邊,於是開口問道:“你的船能載得動我嗎?”老翁笑道:“除非你是晉祠廟內的鐵人!”一語道破天機,鐵人原形畢露,至今困守在黃河岸邊。而西南角的鐵人剛剛邁出一步,卻被老僧發現,命小和尚在腳上連砍三刀,從此永遠站立在金人臺上。

山西故事丨晉源“外十怪”,每個傳說都驚天動地

四、油鍋分水三七開晉祠難老泉的出水口之東有一石堤,堤上有十個圓孔,泉水從洞孔中分別南三北七流出。而分界處有一石塔,名曰張郎塔,埋著張郎的遺骨,並向人們講述著一個悲壯的故事——相傳很早以前,此處周邊村莊的百姓為爭水灌田澆地,經常發生械鬥,多有人員死於非命。後來換了位縣令,為分水想了個辦法,即在出水口旁架設一油鍋,當油鍋裡的油被燒得滾燙時,投入銅錢十枚,令南北各村派人撈錢,撈出幾枚便分得幾股水。正當人們驚慌失措之時,只見北村隊中站出一位青年張郎,二話沒說便躍入油鍋,撈出七枚銅錢,而他自己卻變成一股白煙直上青天,驚得在場百姓個個目瞪口呆。縣令依此判決:“南三北七成為定決!”

山西故事丨晉源“外十怪”,每個傳說都驚天動地

五、一山兩座龍王廟位於太原縣城西南天龍山上有一座白龍廟和一座黑龍廟。人常說龍多不治水,為什麼一山同建兩座龍王廟呢?相傳很久以前,這裡連年乾旱,樹木枯死,寸草不生,百姓餓死者甚眾。小白龍見狀,便穿白衣騎白馬到人間,向路旁一老翁討水,喝水後送老翁一雙骨頭筷子,並告他說:“你只要在地上畫圈,圈畫多大,雨就下多大範圍。”老翁按其指點,果然下了透雨,度過旱情。誰知沒過幾天,那位白衣青年便找到老翁要求幫忙,說那筷子是龍宮的神筷,外人不得使用。當表弟黑龍知道後便以違犯宮規要趕他出龍洞,約好比鬥,若勝不了他,便被趕出洞外,並讓老翁準備100個饅頭,100塊石頭,待半夜時分到天龍山龍洞前,若見白水翻騰就扔饅頭,若是黑水就扔石頭。老翁照此辦理,大約過了一個時辰,池水平靜了,白龍戰勝了黑龍,得以長期居住於此。後來,人們在白龍洞修了一座白龍廟以供祈雨之用,但又可憐戰敗的黑龍,又在天龍山的南山蓋了座黑龍廟,照樣上香祀奉,以為安撫。

山西故事丨晉源“外十怪”,每個傳說都驚天動地

六、道佛石窟緊相挨太原縣城西三公里的龍山,相傳是女媧伏羲氏巡遊名山大川時路經此地時,看到此處氣場強大,森林茂密,環境清雅,便在此留下遺訓,後人便尊其伏羲龍號將該山稱為龍山,山之南峰建有“祖先神廟”昊天觀和道教石窟八龕,洞中有大小石像60餘尊,是我國最早的、規模較大的道教石窟。然而到了北齊天寶年間,文宣帝高洋與父親高歡崇信佛教,便託宏禮禪師負責尋巡聖地建造佛寺。宏禮禪師看到龍山乃人間仙境,於是便於天保七年(556)在距龍山道教石窟不足1000米的龍山北峰鑿雕佛寺。據《北齊史》、清道光《太原縣誌》記載,起建時“有二童子見於山,有大石似尊,遂鐫佛像,高一百七十尺,因名童子寺”。從此,道佛兩家同處一山,和諧相處,成為太原縣城外的又一聖地。

山西故事丨晉源“外十怪”,每個傳說都驚天動地

七、六月犧湯喝得怪犧湯,乃全羊肉湯,一般來說都在冬天食用,但在太原縣境卻有農曆六月三伏天喝犧湯的習俗,而且至今一直流傳。這究竟是為什麼呢?相傳很久以前,此地大旱,百姓祈求龍王下場透雨,但因龍母身患無名瀉肚之疾,命在旦夕,龍王無心行雲布雨。於是烏龜丞相便為其進言施計並告示天下:“若民間有人能治好龍母病者,定下透雨相報。”且說太原縣裡有一位老秀才,收有多種民間偏方,專治疑難雜症,得知龍王為母求醫,便將偏方寫在布帛上:“宰殺綿羊一隻,蹄頭內臟一樣不缺,下鍋熬煮肉熟,趁熱服。”然後在龍王爺神像前焚燒。龍王得到此方,按其做法服用,果然龍母病癒,於是便為太原縣境下了一場透雨。此時正是六月。從此之後,太原縣民便紛紛仿效,於是就留下了六月伏天喝全羊犧湯治瀉疾、防中暑的民俗習慣,而且越熱越喝,至今不衰。

山西故事丨晉源“外十怪”,每個傳說都驚天動地

八、四季涼風洞中來風峪(鳳谷)為太原最古的地名之一。相傳女媧當年巡遊到此,天氣酷熱難當,沒有一絲涼風,於是便用手中的石器在山崖旁邊鑿了四個小洞,令其春夏秋冬輪換吹風,從此,風峪便有了風洞。當地老者相傳,民國末年,風峪還有風洞,遇風神至則肅然有聲;洞內供奉“封姨”(女媧),故有風神洞。洞下有小洞深不可測。長期以來,晉陽享受風谷、風洞之靈氣,使之成為鍾靈毓秀的風水寶地。然而隨著歲月的流逝,今日風洞蕩然無存,不能不讓人感到遺憾。

山西故事丨晉源“外十怪”,每個傳說都驚天動地

九、黑臉農奴當神拜黑臉農奴,即春秋時期農奴起義領袖柳下跖。他在魯國率領農奴起義後,輾轉來到晉水之源,在古太原縣西山的柳子峪屯兵紮寨,高舉義旗,雖說最後以失敗而告終,但他的起義確實代表了廣大農奴的利益,民眾稱其為“五道將軍”。所謂五道,《莊子·胠篋篇》雲:“跖之徒問於跖曰:‘盜亦有道乎?’跖曰:‘何適而無道也。夫妄意室中之藏,聖也;入先,勇也;出後,義也;知可否,智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備,而能成大盜(道)者,天下未之有也。’”由此可見,百姓稱其為“五道將軍”或“五道神”自有確切來歷。另據當地百姓所傳,“五道神”為陰間神靈,有除邪鎮惡之威力,因此舊太原縣民信奉頗深,幾乎每個村莊都有數座五道廟,而太原縣城更甚,共有22座。

山西故事丨晉源“外十怪”,每個傳說都驚天動地

十、姊妹相見臉朝外九龍廟位於太原縣城北的古城營村。相傳廟裡供奉的九龍聖母是晉祠聖母的九妹,幼年時九龍聖母好吃懶做。姐姐多次教導她就是不聽,姐姐氣曰:“將來你若成氣候,我臉朝後見你……”豈料日後九妹果成氣候,成為北齊武明婁太后,頓時權高位顯。所以,舊時每年農曆七月十一九龍廟會時,當地都有抬晉祠聖母出行像之習俗,進廟時必將晉祠聖母像的背脊朝前,臉面朝外,直至九龍廟的聖母面前,以此兌現諾言,成為千古佳話。

來源:行走山西;作者:楊進升 姚富生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