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故事丨 “拜水都江堰 問道青城山”溯源

“拜水都江堰 問道青城山”溯源

文/劉剛

都江堰故事丨  “拜水都江堰 問道青城山”溯源

著名學者餘秋雨先生曾有過數次都江堰之行。他作為古往今來都江堰市拜水問道的文人黑客之一,並沒有在都江堰市的山光水色中沉迷,卻以大家的淵博、名人的敏銳在堰上水畔、丹梯綠雲邊且思且行,為都江堰沉積千年的厚重文化刻寫出了一個重重的結論。

都江堰故事丨  “拜水都江堰 問道青城山”溯源

秋雨先生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悄然造訪過都江堰。嚴格說起來,秋雨先生的此次出遊,原本是要尋幽青城山的。他說:“我去都江堰之前,以為它只是一個水利工程罷了,不會有太大的遊觀價值。連葛洲壩都看過了,它還能怎麼樣?只是要去青城山玩,得路過灌縣縣城,它就在近旁,就乘便看一眼吧。”沒想到,都江堰卻給他帶來了無與倫比的震撼。 在都江堰,秋雨老師的思緒變得天馬行空般的活躍,上下兩千多年的歷史在他筆下奔湧而出:就在秦始皇下令修長城的數十年前,四川平原上已經完成了一個了不起的工程。它的規模從表面上看遠不如長城宏大,卻註定要穩穩當當地造福千年。如果說,長城佔據了遼闊的空間,那麼,都江堰卻實實在在地佔據了邈遠的時空。長城的防禦功用早已廢弛,而都江堰至今還在為無數民眾輸送汩汩清流……它的水流不像萬里長城那樣突兀在外,而是細細浸潤、節節延伸,延伸的距離並不比長城短。長城的文明是一種剛性的雕塑,而它的文明是一種靈動的生長。長城擺出一副老資格的雄偉等待人們的修繕,它卻卑處一隅,像一位絕不炫耀、毫無所求的鄉間母親,只知貢獻。一查履歷,長城還只是它的後輩。它,就是都江堰。 經過深思熟慮,秋雨老師毅然決然地宣稱:“看雲看霧看日出各有勝地,要看水,萬不可忘了都江堰。”“我以為,中國歷史上最激動人心的工程不是長城,而是都江堰。”

都江堰故事丨  “拜水都江堰 問道青城山”溯源

之後,秋雨先生的青城山之遊,料想就不是那麼十分盡興,因為遍讀先生大作,對作為道教發源地、道教的聖山祖庭少有提及。直到2001年的一天,人們才在拜讀秋雨老師《文化苦旅》中的《青雲浦隨想》一文後,發現秋雨老師對當時的青城山有著一種難以言傳的失落:“記得年前去四川遊青城山,以前熟記於心的‘青城天下幽’的名言被一支摩肩接踵、喧譁連天的隊伍趕得無影無蹤。有關那座山的全部聯想,有關道家大師們的種種行跡,有關畫家張大千的縹緲遐思,也只能隨之煙消雲散。我至今無法寫一篇青城山遊記,就是這個原因。” 讀了這段文字的都江堰人,莫不深為此事遺憾,他們認為,作為中國道教的發源地和以幽為特色的青城山,抑或是因為時代的原因,抑或是因為都江堰人對本鄉文化疏忽的緣由,讓秋雨老師看到了不該出現的一面。其實,這並不是有文化寶庫之稱的青城山的真實的一面。於是,都江堰人一直有一個想法:要請秋雨先生再上青城,為青城山寫下一篇揚名立史的傳世之作,與《都江堰》一文並秀文壇。

2002年,都江堰市發出邀請,由羅宏亮聯繫,請秋雨老師來都江堰作客。秋雨老師接受了邀請,並於2002年9月6日上午10點抵達青城山。

下車伊始,秋雨老師便在時任政協副主席卿建倫和趙文僑等陪同下來到了青城山建福宮山門。我當時是青城山管理局局長和青城山鎮黨委書記兼鎮長。9月的青城山,陽光中山林依然碧翠,金絲楨楠挺拔傲立,微風中依稀可見坡上紅葉搖盪。秋雨老師進入山門,步過雨亭,在滿山空翠和雲起雲飛中找到了些許感覺,旅途的勞頓和緊張的採訪在臉上留下的倦容一掃而空。後來,一行人登上了天然圖畫。秋雨老師有些累了,但他依然頗有興趣地問:天然圖畫怎麼得名的?我隨口介紹說:雄秀的牌坊矗立於長長的石級上,佔據了兩峰夾峙的山口,成為半山道上十分突出的景觀。林間有鶴鷺輕飛,山鳥長鳴。巖下溪水潺潺 ,淙淙有聲,宛如箏音琴韻。龍居、天倉、乾元、丈人諸峰,堆蒼疊翠,宛如畫屏,是以得名。秋雨先生說:那麼今日就作畫中之遊吧。

都江堰故事丨  “拜水都江堰 問道青城山”溯源

終於來到了天師洞,天師洞當家唐誠青早已候在古常道觀山門,一番道乏問好後請入西客廳奉茶。稍後,秋雨老師又在誠青道人陪同下參觀了天師洞道門古物文物,古天師銀杏樹。研讀了“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天師洞大殿著名對聯,探究了“境由心生”一聯的內涵,觀賞了歷代文人題刻,拜謁了乾元山天師洞,直至午後方才徐徐下山,在鶴翔山莊午餐。

先生墨寶,千金難求。但秋雨先生與都江堰、青城山有緣,因愛山水而惠及這方土地、這方人。下山後,秋雨先生在金葉賓館下榻處不顧辛勞,為聞訊趕來的多人簽字送書,並欣然為我寫下了“道家有道,上善若水。於是,此生有兩事可為,曰:拜水都江堰,問道青城山。”的珍貴題詞,為都江堰景區管理局留下了“都江堰是解讀中華文明的鑰匙”的精彩單條,為卿建倫書寫了“大道至簡,上善若水”的八字橫幅。值得一提的是,由於是急中所為,秋雨先生除了未落款具體時間以外,也未將印章隨身攜帶,也就未能留下印記。只是在他認真翻閱了我主編的《世界文化遺產青城山都江堰》一書中收錄的散文《都江堰》,在題頭處留下了"餘秋雨2002.9.6"的簽名。

都江堰故事丨  “拜水都江堰 問道青城山”溯源

2008年“5·12”大地震後的6月,秋雨先生來到都江堰,看望在幸福家園安置點板房教室裡讀書的孩子們,到二王廟、秦堰樓等景區探訪。為李冰中學題寫了校名。得知都江堰中學高二女生王婭一直很喜歡、崇拜自己,他親筆為王婭題寫了“災難中能開出最美麗的生命花朵”這句話,極大地激勵了她和同學們堅強地與災難鬥爭的意志。 唯有成熟的思想,方能化為擲地有聲的文字。看來,向來都宣稱與都江堰有割捨不去情感的秋雨老師在都江堰並不是傳聞中的惜墨如金,因此,我們仍然期待著秋雨老師再有青城山一文。

2006年,中國國內旅遊交易會首次在成都舉辦,為了迎接這屆旅遊盛會,都江堰市提出了重新擬定旅遊主題口號,準確反映都江堰文化旅遊資源、表達出都江堰旅遊文化內涵,以提升都江堰城市旅遊形象。時任都江堰市旅遊局長楊從疆得知我在2002年陪同餘秋雨老師遊覽都江堰、青城山後,曾為我留下過一段題字,非常形象傳神精準地表達出了都江堰旅遊文化的精髓。楊從疆立即與我聯繫,我便將秋雨老師題字內容交給了他。此後,四川省、成都市和都江堰市契而不捨,在國內外持續進行了十五年的宣傳推廣!

都江堰故事丨  “拜水都江堰 問道青城山”溯源

2017年5月,在中央美院美術館“餘秋雨翰墨展”上,秋雨先生感觸良多,又書“拜水都江堰,問道青城山。餘秋雨文並書且於汶川大地震後復書立碑於千古江堰之畔”。

2017年11月19日,第二屆博鰲國際旅遊傳播論壇在海南省瓊海市盛大召開,會上發佈了首屆“TC獎”的獲獎名單,“拜水都江堰 問道青城山”榮獲2017年度TC獎旅遊傳播口號榜,並舉行了隆重的頒獎儀式。“TC獎”是中國首個從品牌、營銷到傳播三位一體的角度綜合衡量,評選旅遊傳播成果與效果的獎項。由中國傳媒大學廣告學院、旅遊傳播創意聯盟共同發起創立的“TC獎”,聚合了我國頂級的品牌專家、傳播專家、營銷創意專家,組成專家評審團,評選表彰從大陸到港澳臺所有推動旅遊品牌成功營銷傳播的作品,以確保評選獎項的權威性和影響力。

評審團認為,“拜水都江堰 問道青城山”是著名學者餘秋雨先生在2002年9月6日遊覽都江堰、青城山景區後留下的墨寶,其後一直被都江堰作為旅遊宣傳口號沿用至今。這十個字準確、傳神地反映了都江堰市旅遊資源特色和文化內涵,直觀、簡潔、琅琅上口,在國內外產生了巨大影響。此次能榮獲2017年度TC獎旅遊傳播口號榜,確是實至名歸。

秋雨先生的題字來源於他對都江堰水文化,青城山道文化的研究和珍重,是都江堰、青城山豐厚歷史文化的提純與結晶。每當我們有幸看到秋雨先生在都江堰所題寫的墨寶時,我們都會從中領悟到他的睿智和精深。當他在都江堰這塊神奇的土地上作了一番文化的暢遊和歷史的審視之後,他的才華與歷代才俊相融相匯,他的神靈與青山綠水自然貫通。於是,筆縱神遊,有了“拜水都江堰,問道青城山”這句金光閃爍的文字。它正在成為人們心中的固定詞組,成為天府文化的代表詞,成為世界遺產青城山·都江堰以及都江堰市國際生態旅遊名城的文化標誌。

都江堰故事丨  “拜水都江堰 問道青城山”溯源

領獎嘉賓和頒獎嘉賓合影


都江堰故事丨  “拜水都江堰 問道青城山”溯源

作者簡介:劉剛,大學畢業,生長於都江堰,發表有作品《太平花開漫青城》《離青城山有多遠》《拜水都江堰問道青城山溯源》《寶瓶口到寒潭伏龍 看漢字書寫之謎》等。出版有《世界文化遺產青城山·都江堰》《穿越千年的都江堰故事》和天府文化旅遊連環畫系列《青城山·都江堰》等。曾任都江堰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現系四川省李冰研究會副會長。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