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挖出古城遺址,出土30餘具屍骨,學者:難怪堯將帝位禪讓給舜'

"

堯,是古代賢君的代名詞。正如孔子所說:“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根據儒教學者記載,堯帝是天子,卻能與人民同甘共苦,他任用賢能,將天下治理的井井有條。更令人讚歎的是,堯還不貪戀權位,將帝位禪讓給舜,而不是自己賢能的兒子——丹朱,創造了千古佳話。

"

堯,是古代賢君的代名詞。正如孔子所說:“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根據儒教學者記載,堯帝是天子,卻能與人民同甘共苦,他任用賢能,將天下治理的井井有條。更令人讚歎的是,堯還不貪戀權位,將帝位禪讓給舜,而不是自己賢能的兒子——丹朱,創造了千古佳話。

山西挖出古城遺址,出土30餘具屍骨,學者:難怪堯將帝位禪讓給舜

然而在西晉時,戰國時期魏國的官方史書——《竹書紀年》在魏襄王墓中出土。在這本史書中,有多處記載與司馬遷的史記不相符。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所謂的禪讓。書中說:

“昔堯德衰,為舜所囚也……舜囚堯於平陽,取之帝位……舜放堯於平陽……舜囚堯,復偃塞丹朱,使不與父相見也。”

"

堯,是古代賢君的代名詞。正如孔子所說:“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根據儒教學者記載,堯帝是天子,卻能與人民同甘共苦,他任用賢能,將天下治理的井井有條。更令人讚歎的是,堯還不貪戀權位,將帝位禪讓給舜,而不是自己賢能的兒子——丹朱,創造了千古佳話。

山西挖出古城遺址,出土30餘具屍骨,學者:難怪堯將帝位禪讓給舜

然而在西晉時,戰國時期魏國的官方史書——《竹書紀年》在魏襄王墓中出土。在這本史書中,有多處記載與司馬遷的史記不相符。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所謂的禪讓。書中說:

“昔堯德衰,為舜所囚也……舜囚堯於平陽,取之帝位……舜放堯於平陽……舜囚堯,復偃塞丹朱,使不與父相見也。”

山西挖出古城遺址,出土30餘具屍骨,學者:難怪堯將帝位禪讓給舜

簡單來說,堯並不是自願將帝位禪讓給舜,而是舜武力威逼的結果,而所謂的禪讓不過只是個童話。實際早在《竹書紀年》出土之前,曾強迫漢獻帝禪位的魏文帝曹丕就曾對堯舜的故事提出質疑。他在登上帝位後曾說出這樣一句耐人尋味的話:

“堯舜之事,今日方知”。

"

堯,是古代賢君的代名詞。正如孔子所說:“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根據儒教學者記載,堯帝是天子,卻能與人民同甘共苦,他任用賢能,將天下治理的井井有條。更令人讚歎的是,堯還不貪戀權位,將帝位禪讓給舜,而不是自己賢能的兒子——丹朱,創造了千古佳話。

山西挖出古城遺址,出土30餘具屍骨,學者:難怪堯將帝位禪讓給舜

然而在西晉時,戰國時期魏國的官方史書——《竹書紀年》在魏襄王墓中出土。在這本史書中,有多處記載與司馬遷的史記不相符。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所謂的禪讓。書中說:

“昔堯德衰,為舜所囚也……舜囚堯於平陽,取之帝位……舜放堯於平陽……舜囚堯,復偃塞丹朱,使不與父相見也。”

山西挖出古城遺址,出土30餘具屍骨,學者:難怪堯將帝位禪讓給舜

簡單來說,堯並不是自願將帝位禪讓給舜,而是舜武力威逼的結果,而所謂的禪讓不過只是個童話。實際早在《竹書紀年》出土之前,曾強迫漢獻帝禪位的魏文帝曹丕就曾對堯舜的故事提出質疑。他在登上帝位後曾說出這樣一句耐人尋味的話:

“堯舜之事,今日方知”。

山西挖出古城遺址,出土30餘具屍骨,學者:難怪堯將帝位禪讓給舜

在他看來,自己以武力逼迫漢獻帝禪位,堯舜的禪讓恐怕並不像我們想象中那麼美好。到這裡,許多讀者或許要提出疑問,司馬遷《五帝本紀》與《竹書紀年》,到底誰是真的?

在民國以前,堯舜本是不容置喙的信史。但到了民國時期,隨著疑古學派的興起,缺乏文物以及文獻佐證的堯舜逐漸成了傳說中的人物。然而隨著考古發掘的深入,堯舜的歷史又逐漸有變為信史的趨勢。

"

堯,是古代賢君的代名詞。正如孔子所說:“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根據儒教學者記載,堯帝是天子,卻能與人民同甘共苦,他任用賢能,將天下治理的井井有條。更令人讚歎的是,堯還不貪戀權位,將帝位禪讓給舜,而不是自己賢能的兒子——丹朱,創造了千古佳話。

山西挖出古城遺址,出土30餘具屍骨,學者:難怪堯將帝位禪讓給舜

然而在西晉時,戰國時期魏國的官方史書——《竹書紀年》在魏襄王墓中出土。在這本史書中,有多處記載與司馬遷的史記不相符。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所謂的禪讓。書中說:

“昔堯德衰,為舜所囚也……舜囚堯於平陽,取之帝位……舜放堯於平陽……舜囚堯,復偃塞丹朱,使不與父相見也。”

山西挖出古城遺址,出土30餘具屍骨,學者:難怪堯將帝位禪讓給舜

簡單來說,堯並不是自願將帝位禪讓給舜,而是舜武力威逼的結果,而所謂的禪讓不過只是個童話。實際早在《竹書紀年》出土之前,曾強迫漢獻帝禪位的魏文帝曹丕就曾對堯舜的故事提出質疑。他在登上帝位後曾說出這樣一句耐人尋味的話:

“堯舜之事,今日方知”。

山西挖出古城遺址,出土30餘具屍骨,學者:難怪堯將帝位禪讓給舜

在他看來,自己以武力逼迫漢獻帝禪位,堯舜的禪讓恐怕並不像我們想象中那麼美好。到這裡,許多讀者或許要提出疑問,司馬遷《五帝本紀》與《竹書紀年》,到底誰是真的?

在民國以前,堯舜本是不容置喙的信史。但到了民國時期,隨著疑古學派的興起,缺乏文物以及文獻佐證的堯舜逐漸成了傳說中的人物。然而隨著考古發掘的深入,堯舜的歷史又逐漸有變為信史的趨勢。

山西挖出古城遺址,出土30餘具屍骨,學者:難怪堯將帝位禪讓給舜

1978年到1987年,考古學者在山西臨汾地區發掘出大量墓葬,其中有9座是貴族墓葬。其中還發掘出大量精美的文物,而學者們將這塊古文明區域命名為陶寺文化。進入2000年,陶寺文明的城牆、城市逐漸出土。經過測算,陶寺文化的規模十分宏大,其都城面積達到280萬平方米,建立有宮殿、宮城、貴族居住區以及平民居住區,階級分化已經非常明顯。在很多學者看來,這座被深埋在地下的城市,正是傳說中的堯都。

學者王震中認為,陶寺文化即堯都主要有三大理由:

其一,從時間上來說,陶寺文化的持續時間大約在公元前2400年到公元前2100年之間。而根據夏商周斷代工程,夏朝大約建國於公元前2040年。而堯帝,就活動於公元前2100年到公元前2040年之間,時間是能夠對應的。

其二,在陶寺文化的多個貴族墓中,發現了多個龍紋彩盤,顯示出鮮明的龍崇拜。這些精美的彩繪陶器,可被視為陶禮器。彩繪龍盤也應該是其重要禮器之一。自古以來,龍在中國的地位十分崇高,往往意味著君權與神權的結合。由此看來,陶寺在遠古中國諸城邦中地位不低,或許是諸方國中的霸主。

"

堯,是古代賢君的代名詞。正如孔子所說:“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根據儒教學者記載,堯帝是天子,卻能與人民同甘共苦,他任用賢能,將天下治理的井井有條。更令人讚歎的是,堯還不貪戀權位,將帝位禪讓給舜,而不是自己賢能的兒子——丹朱,創造了千古佳話。

山西挖出古城遺址,出土30餘具屍骨,學者:難怪堯將帝位禪讓給舜

然而在西晉時,戰國時期魏國的官方史書——《竹書紀年》在魏襄王墓中出土。在這本史書中,有多處記載與司馬遷的史記不相符。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所謂的禪讓。書中說:

“昔堯德衰,為舜所囚也……舜囚堯於平陽,取之帝位……舜放堯於平陽……舜囚堯,復偃塞丹朱,使不與父相見也。”

山西挖出古城遺址,出土30餘具屍骨,學者:難怪堯將帝位禪讓給舜

簡單來說,堯並不是自願將帝位禪讓給舜,而是舜武力威逼的結果,而所謂的禪讓不過只是個童話。實際早在《竹書紀年》出土之前,曾強迫漢獻帝禪位的魏文帝曹丕就曾對堯舜的故事提出質疑。他在登上帝位後曾說出這樣一句耐人尋味的話:

“堯舜之事,今日方知”。

山西挖出古城遺址,出土30餘具屍骨,學者:難怪堯將帝位禪讓給舜

在他看來,自己以武力逼迫漢獻帝禪位,堯舜的禪讓恐怕並不像我們想象中那麼美好。到這裡,許多讀者或許要提出疑問,司馬遷《五帝本紀》與《竹書紀年》,到底誰是真的?

在民國以前,堯舜本是不容置喙的信史。但到了民國時期,隨著疑古學派的興起,缺乏文物以及文獻佐證的堯舜逐漸成了傳說中的人物。然而隨著考古發掘的深入,堯舜的歷史又逐漸有變為信史的趨勢。

山西挖出古城遺址,出土30餘具屍骨,學者:難怪堯將帝位禪讓給舜

1978年到1987年,考古學者在山西臨汾地區發掘出大量墓葬,其中有9座是貴族墓葬。其中還發掘出大量精美的文物,而學者們將這塊古文明區域命名為陶寺文化。進入2000年,陶寺文明的城牆、城市逐漸出土。經過測算,陶寺文化的規模十分宏大,其都城面積達到280萬平方米,建立有宮殿、宮城、貴族居住區以及平民居住區,階級分化已經非常明顯。在很多學者看來,這座被深埋在地下的城市,正是傳說中的堯都。

學者王震中認為,陶寺文化即堯都主要有三大理由:

其一,從時間上來說,陶寺文化的持續時間大約在公元前2400年到公元前2100年之間。而根據夏商周斷代工程,夏朝大約建國於公元前2040年。而堯帝,就活動於公元前2100年到公元前2040年之間,時間是能夠對應的。

其二,在陶寺文化的多個貴族墓中,發現了多個龍紋彩盤,顯示出鮮明的龍崇拜。這些精美的彩繪陶器,可被視為陶禮器。彩繪龍盤也應該是其重要禮器之一。自古以來,龍在中國的地位十分崇高,往往意味著君權與神權的結合。由此看來,陶寺在遠古中國諸城邦中地位不低,或許是諸方國中的霸主。

山西挖出古城遺址,出土30餘具屍骨,學者:難怪堯將帝位禪讓給舜

其三,陶寺文明程度極高,疆域廣大,達到1750平方公里。除了都城外,還掌控有54個大小不一的聚落。如此強大的國勢,正好與堯帝天下共主的身份相重合。

因此很多學者開始認為,陶寺文化的發現,印證著堯、舜兩位帝王將由傳說轉化為信史。中國文明的上限,還可以從夏朝再往前推1000年。

"

堯,是古代賢君的代名詞。正如孔子所說:“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根據儒教學者記載,堯帝是天子,卻能與人民同甘共苦,他任用賢能,將天下治理的井井有條。更令人讚歎的是,堯還不貪戀權位,將帝位禪讓給舜,而不是自己賢能的兒子——丹朱,創造了千古佳話。

山西挖出古城遺址,出土30餘具屍骨,學者:難怪堯將帝位禪讓給舜

然而在西晉時,戰國時期魏國的官方史書——《竹書紀年》在魏襄王墓中出土。在這本史書中,有多處記載與司馬遷的史記不相符。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所謂的禪讓。書中說:

“昔堯德衰,為舜所囚也……舜囚堯於平陽,取之帝位……舜放堯於平陽……舜囚堯,復偃塞丹朱,使不與父相見也。”

山西挖出古城遺址,出土30餘具屍骨,學者:難怪堯將帝位禪讓給舜

簡單來說,堯並不是自願將帝位禪讓給舜,而是舜武力威逼的結果,而所謂的禪讓不過只是個童話。實際早在《竹書紀年》出土之前,曾強迫漢獻帝禪位的魏文帝曹丕就曾對堯舜的故事提出質疑。他在登上帝位後曾說出這樣一句耐人尋味的話:

“堯舜之事,今日方知”。

山西挖出古城遺址,出土30餘具屍骨,學者:難怪堯將帝位禪讓給舜

在他看來,自己以武力逼迫漢獻帝禪位,堯舜的禪讓恐怕並不像我們想象中那麼美好。到這裡,許多讀者或許要提出疑問,司馬遷《五帝本紀》與《竹書紀年》,到底誰是真的?

在民國以前,堯舜本是不容置喙的信史。但到了民國時期,隨著疑古學派的興起,缺乏文物以及文獻佐證的堯舜逐漸成了傳說中的人物。然而隨著考古發掘的深入,堯舜的歷史又逐漸有變為信史的趨勢。

山西挖出古城遺址,出土30餘具屍骨,學者:難怪堯將帝位禪讓給舜

1978年到1987年,考古學者在山西臨汾地區發掘出大量墓葬,其中有9座是貴族墓葬。其中還發掘出大量精美的文物,而學者們將這塊古文明區域命名為陶寺文化。進入2000年,陶寺文明的城牆、城市逐漸出土。經過測算,陶寺文化的規模十分宏大,其都城面積達到280萬平方米,建立有宮殿、宮城、貴族居住區以及平民居住區,階級分化已經非常明顯。在很多學者看來,這座被深埋在地下的城市,正是傳說中的堯都。

學者王震中認為,陶寺文化即堯都主要有三大理由:

其一,從時間上來說,陶寺文化的持續時間大約在公元前2400年到公元前2100年之間。而根據夏商周斷代工程,夏朝大約建國於公元前2040年。而堯帝,就活動於公元前2100年到公元前2040年之間,時間是能夠對應的。

其二,在陶寺文化的多個貴族墓中,發現了多個龍紋彩盤,顯示出鮮明的龍崇拜。這些精美的彩繪陶器,可被視為陶禮器。彩繪龍盤也應該是其重要禮器之一。自古以來,龍在中國的地位十分崇高,往往意味著君權與神權的結合。由此看來,陶寺在遠古中國諸城邦中地位不低,或許是諸方國中的霸主。

山西挖出古城遺址,出土30餘具屍骨,學者:難怪堯將帝位禪讓給舜

其三,陶寺文明程度極高,疆域廣大,達到1750平方公里。除了都城外,還掌控有54個大小不一的聚落。如此強大的國勢,正好與堯帝天下共主的身份相重合。

因此很多學者開始認為,陶寺文化的發現,印證著堯、舜兩位帝王將由傳說轉化為信史。中國文明的上限,還可以從夏朝再往前推1000年。

山西挖出古城遺址,出土30餘具屍骨,學者:難怪堯將帝位禪讓給舜

除此之外,學者們還發現,在公元前2100年左右,陶寺文明突然陡然間衰落:首先,都城淪為普通的村邑;其次,而且其社會發生了明顯的變異,宮殿和祭祀建築遭到摧毀,貴族墓葬遭到了全面的摧毀和揚屍。

更奇怪的是,在晚期灰溝遺址中,還出土了30餘個人骨,分佈雜亂,在骨頭上還有多處砍痕。因此學者們斷定,陶寺文化的衰落或許與一場戰爭有關。

"

堯,是古代賢君的代名詞。正如孔子所說:“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根據儒教學者記載,堯帝是天子,卻能與人民同甘共苦,他任用賢能,將天下治理的井井有條。更令人讚歎的是,堯還不貪戀權位,將帝位禪讓給舜,而不是自己賢能的兒子——丹朱,創造了千古佳話。

山西挖出古城遺址,出土30餘具屍骨,學者:難怪堯將帝位禪讓給舜

然而在西晉時,戰國時期魏國的官方史書——《竹書紀年》在魏襄王墓中出土。在這本史書中,有多處記載與司馬遷的史記不相符。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所謂的禪讓。書中說:

“昔堯德衰,為舜所囚也……舜囚堯於平陽,取之帝位……舜放堯於平陽……舜囚堯,復偃塞丹朱,使不與父相見也。”

山西挖出古城遺址,出土30餘具屍骨,學者:難怪堯將帝位禪讓給舜

簡單來說,堯並不是自願將帝位禪讓給舜,而是舜武力威逼的結果,而所謂的禪讓不過只是個童話。實際早在《竹書紀年》出土之前,曾強迫漢獻帝禪位的魏文帝曹丕就曾對堯舜的故事提出質疑。他在登上帝位後曾說出這樣一句耐人尋味的話:

“堯舜之事,今日方知”。

山西挖出古城遺址,出土30餘具屍骨,學者:難怪堯將帝位禪讓給舜

在他看來,自己以武力逼迫漢獻帝禪位,堯舜的禪讓恐怕並不像我們想象中那麼美好。到這裡,許多讀者或許要提出疑問,司馬遷《五帝本紀》與《竹書紀年》,到底誰是真的?

在民國以前,堯舜本是不容置喙的信史。但到了民國時期,隨著疑古學派的興起,缺乏文物以及文獻佐證的堯舜逐漸成了傳說中的人物。然而隨著考古發掘的深入,堯舜的歷史又逐漸有變為信史的趨勢。

山西挖出古城遺址,出土30餘具屍骨,學者:難怪堯將帝位禪讓給舜

1978年到1987年,考古學者在山西臨汾地區發掘出大量墓葬,其中有9座是貴族墓葬。其中還發掘出大量精美的文物,而學者們將這塊古文明區域命名為陶寺文化。進入2000年,陶寺文明的城牆、城市逐漸出土。經過測算,陶寺文化的規模十分宏大,其都城面積達到280萬平方米,建立有宮殿、宮城、貴族居住區以及平民居住區,階級分化已經非常明顯。在很多學者看來,這座被深埋在地下的城市,正是傳說中的堯都。

學者王震中認為,陶寺文化即堯都主要有三大理由:

其一,從時間上來說,陶寺文化的持續時間大約在公元前2400年到公元前2100年之間。而根據夏商周斷代工程,夏朝大約建國於公元前2040年。而堯帝,就活動於公元前2100年到公元前2040年之間,時間是能夠對應的。

其二,在陶寺文化的多個貴族墓中,發現了多個龍紋彩盤,顯示出鮮明的龍崇拜。這些精美的彩繪陶器,可被視為陶禮器。彩繪龍盤也應該是其重要禮器之一。自古以來,龍在中國的地位十分崇高,往往意味著君權與神權的結合。由此看來,陶寺在遠古中國諸城邦中地位不低,或許是諸方國中的霸主。

山西挖出古城遺址,出土30餘具屍骨,學者:難怪堯將帝位禪讓給舜

其三,陶寺文明程度極高,疆域廣大,達到1750平方公里。除了都城外,還掌控有54個大小不一的聚落。如此強大的國勢,正好與堯帝天下共主的身份相重合。

因此很多學者開始認為,陶寺文化的發現,印證著堯、舜兩位帝王將由傳說轉化為信史。中國文明的上限,還可以從夏朝再往前推1000年。

山西挖出古城遺址,出土30餘具屍骨,學者:難怪堯將帝位禪讓給舜

除此之外,學者們還發現,在公元前2100年左右,陶寺文明突然陡然間衰落:首先,都城淪為普通的村邑;其次,而且其社會發生了明顯的變異,宮殿和祭祀建築遭到摧毀,貴族墓葬遭到了全面的摧毀和揚屍。

更奇怪的是,在晚期灰溝遺址中,還出土了30餘個人骨,分佈雜亂,在骨頭上還有多處砍痕。因此學者們斷定,陶寺文化的衰落或許與一場戰爭有關。

山西挖出古城遺址,出土30餘具屍骨,學者:難怪堯將帝位禪讓給舜

有學者認為,陶寺文化或許發生了一場內戰,其性質可能是奴隸或平民的起義。不過也有學者,例如田昌五等人認為,這或許是外敵入侵的結果。聯繫到《竹書紀年》的記載,陶寺的衰落會不會就是舜帝造成的結果。

陶寺文化,處於中國的龍山時期。而根據考古發掘的結果,當時的中國處於“萬邦”時代,還沒有形成夏、商、周類型的王朝國家。而堯和舜,分別是不同邦國的首領。在舜興起之前,堯所衰落的邦國較為強大,是眾多城國中的盟主。但是到了堯帝執政晚期,舜帝逐漸強大,從堯帝手中奪過了盟主的位置,而這也是“舜逼堯”事件的由來。當然,舜對堯的逼迫絕不可能是溫情脈脈的,必然伴隨著戰爭,而堯帝統領的陶寺文化,也就在戰火中衰落了。

"

堯,是古代賢君的代名詞。正如孔子所說:“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根據儒教學者記載,堯帝是天子,卻能與人民同甘共苦,他任用賢能,將天下治理的井井有條。更令人讚歎的是,堯還不貪戀權位,將帝位禪讓給舜,而不是自己賢能的兒子——丹朱,創造了千古佳話。

山西挖出古城遺址,出土30餘具屍骨,學者:難怪堯將帝位禪讓給舜

然而在西晉時,戰國時期魏國的官方史書——《竹書紀年》在魏襄王墓中出土。在這本史書中,有多處記載與司馬遷的史記不相符。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所謂的禪讓。書中說:

“昔堯德衰,為舜所囚也……舜囚堯於平陽,取之帝位……舜放堯於平陽……舜囚堯,復偃塞丹朱,使不與父相見也。”

山西挖出古城遺址,出土30餘具屍骨,學者:難怪堯將帝位禪讓給舜

簡單來說,堯並不是自願將帝位禪讓給舜,而是舜武力威逼的結果,而所謂的禪讓不過只是個童話。實際早在《竹書紀年》出土之前,曾強迫漢獻帝禪位的魏文帝曹丕就曾對堯舜的故事提出質疑。他在登上帝位後曾說出這樣一句耐人尋味的話:

“堯舜之事,今日方知”。

山西挖出古城遺址,出土30餘具屍骨,學者:難怪堯將帝位禪讓給舜

在他看來,自己以武力逼迫漢獻帝禪位,堯舜的禪讓恐怕並不像我們想象中那麼美好。到這裡,許多讀者或許要提出疑問,司馬遷《五帝本紀》與《竹書紀年》,到底誰是真的?

在民國以前,堯舜本是不容置喙的信史。但到了民國時期,隨著疑古學派的興起,缺乏文物以及文獻佐證的堯舜逐漸成了傳說中的人物。然而隨著考古發掘的深入,堯舜的歷史又逐漸有變為信史的趨勢。

山西挖出古城遺址,出土30餘具屍骨,學者:難怪堯將帝位禪讓給舜

1978年到1987年,考古學者在山西臨汾地區發掘出大量墓葬,其中有9座是貴族墓葬。其中還發掘出大量精美的文物,而學者們將這塊古文明區域命名為陶寺文化。進入2000年,陶寺文明的城牆、城市逐漸出土。經過測算,陶寺文化的規模十分宏大,其都城面積達到280萬平方米,建立有宮殿、宮城、貴族居住區以及平民居住區,階級分化已經非常明顯。在很多學者看來,這座被深埋在地下的城市,正是傳說中的堯都。

學者王震中認為,陶寺文化即堯都主要有三大理由:

其一,從時間上來說,陶寺文化的持續時間大約在公元前2400年到公元前2100年之間。而根據夏商周斷代工程,夏朝大約建國於公元前2040年。而堯帝,就活動於公元前2100年到公元前2040年之間,時間是能夠對應的。

其二,在陶寺文化的多個貴族墓中,發現了多個龍紋彩盤,顯示出鮮明的龍崇拜。這些精美的彩繪陶器,可被視為陶禮器。彩繪龍盤也應該是其重要禮器之一。自古以來,龍在中國的地位十分崇高,往往意味著君權與神權的結合。由此看來,陶寺在遠古中國諸城邦中地位不低,或許是諸方國中的霸主。

山西挖出古城遺址,出土30餘具屍骨,學者:難怪堯將帝位禪讓給舜

其三,陶寺文明程度極高,疆域廣大,達到1750平方公里。除了都城外,還掌控有54個大小不一的聚落。如此強大的國勢,正好與堯帝天下共主的身份相重合。

因此很多學者開始認為,陶寺文化的發現,印證著堯、舜兩位帝王將由傳說轉化為信史。中國文明的上限,還可以從夏朝再往前推1000年。

山西挖出古城遺址,出土30餘具屍骨,學者:難怪堯將帝位禪讓給舜

除此之外,學者們還發現,在公元前2100年左右,陶寺文明突然陡然間衰落:首先,都城淪為普通的村邑;其次,而且其社會發生了明顯的變異,宮殿和祭祀建築遭到摧毀,貴族墓葬遭到了全面的摧毀和揚屍。

更奇怪的是,在晚期灰溝遺址中,還出土了30餘個人骨,分佈雜亂,在骨頭上還有多處砍痕。因此學者們斷定,陶寺文化的衰落或許與一場戰爭有關。

山西挖出古城遺址,出土30餘具屍骨,學者:難怪堯將帝位禪讓給舜

有學者認為,陶寺文化或許發生了一場內戰,其性質可能是奴隸或平民的起義。不過也有學者,例如田昌五等人認為,這或許是外敵入侵的結果。聯繫到《竹書紀年》的記載,陶寺的衰落會不會就是舜帝造成的結果。

陶寺文化,處於中國的龍山時期。而根據考古發掘的結果,當時的中國處於“萬邦”時代,還沒有形成夏、商、周類型的王朝國家。而堯和舜,分別是不同邦國的首領。在舜興起之前,堯所衰落的邦國較為強大,是眾多城國中的盟主。但是到了堯帝執政晚期,舜帝逐漸強大,從堯帝手中奪過了盟主的位置,而這也是“舜逼堯”事件的由來。當然,舜對堯的逼迫絕不可能是溫情脈脈的,必然伴隨著戰爭,而堯帝統領的陶寺文化,也就在戰火中衰落了。

山西挖出古城遺址,出土30餘具屍骨,學者:難怪堯將帝位禪讓給舜

然而不久後,舜帝的共主地位又為大禹所侵奪。相比於堯舜,大禹的武力更為強大,最終建立了家天下的王朝國家。由於年代久遠以及儒家學者的粉飾,堯舜禪讓成了一個難以被質疑的政治童話。但從遠古政治規律來看,和平的禪讓是很難實現的。

參考文獻:

1.田昌五:《古代社會形態研究》

2.王震中:《中國古代國家的起源與王權的形成》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