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馬灣有一座神祕的古城遺址,曾出土春秋魯侯鼎

考古 春秋戰國 文物 漢朝 中華泰山網 中華泰山網 2017-10-14

在泰安市化馬灣鄉城前村北,有一座神祕的古城遺址——燕語城,佔地約十萬平方米,文化沉積層十米以上。現在僅剩一座高約 10 米的古城臺以及大塊的土堆,訴說著曾經的輝煌。為了保護好這處寶貴遺產,給子孫後代留下人類文明進步的遺蹟,當地政府採取"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方針,採取多種措施對其加以保護。

化馬灣有一座神祕的古城遺址,曾出土春秋魯侯鼎

高約 10 米的古城臺是燕語城曾經的"記憶"。

曾出土春秋魯侯鼎

燕語城遺址是泰安首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岱嶽區化馬灣鄉城前村,遺址為一處高出地面約 10 米的土臺子。燕語城東北有陶河,西面是泰安市第十八中學,南有高速公路,北有泰新公路,城前村以此得名。據悉,遺址長 300 米、寬 240 米,文化層堆積達 10 米,其疊壓關係為:戰國——漢 / 春秋(春秋以前),戰國——漢層厚 3-5 米,含有大量的漢代陶片,其中有布紋瓦盆、缸等,春秋層 0.5-1 米,發現春秋以前層 4-5 米,含有極小陶片。

化馬灣有一座神祕的古城遺址,曾出土春秋魯侯鼎

遺址處出土的春秋魯侯鼎。

據瞭解,1966 年,燕語城曾出土過一批青銅器,現存於泰安博物館。記者翻閱泰安博物館資料瞭解到,這裡出土的展品魯侯鼎為春秋時期文物。魯侯鼎高 26 釐米,口徑 28.6 釐米,直口微斂,斜出沿,環底,雙直耳,三馬蹄形足。耳上飾弦紋,口沿飾竊曲紋,腹部飾蟠螭紋。鼎腹內壁刻有銘文:魯侯乍姬翏朕鼎其萬年眉壽永寶用。

除此之外,燕語城遺址還出土過漢代瓦當、小筒瓦、太陽紋飾磚等文物以及珍貴的青瓷燈豆。1982 年 10 月,當地群眾在遺址東斷層春秋層發現豎穴墓葬一個,墓葬內有一棺一槨,隨葬有鼎、壺等青銅器。2001 年發現一口漢井,四周用漢磚壘砌,水質清澈。燕語城遺址年代久遠,極具考古價值。

化馬灣有一座神祕的古城遺址,曾出土春秋魯侯鼎

遺址處發現的漢代砌井。

燕語城曾富庶繁華

周初採取懷柔政策,封了些異姓王族。後來,周武王姬發打敗殷商,分封王族以及有功者。《荀子 · 儒效》篇中說: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由此其他有功的一十八個,另外保留了固有的若干小國,其中牟國的駐地就在燕語城。此外,在當地一直有泥馬渡康王的傳說,而符合這個傳說的康王只有一個,就是 3000 年前的周康王姬釗。傳聞當時天下太平,百姓稱之為成康之治,周康王常常微服私訪,巡視民間情況。當時,燕語城這座城市非常富庶繁華,周康王多次拜訪燕語城。

據瞭解,上世紀,燕語城曾出土 2 件魯侯鼎與 2 件魯侯簠 ( f ǔ ) 。有專家認為,這些文物是當年牟國聯姻魯國時所用的陪嫁嫁妝,稱之為媵器,大部分以實用為主,而且數量不多,目前全國範圍內出土的帶有銘文的魯侯媵器共計 31 件。可見當時姬姓的牟國為了對抗魯國所做出的犧牲。

化馬灣有一座神祕的古城遺址,曾出土春秋魯侯鼎

遺址出土的漢代瓦當、小筒瓦、太陽紋飾磚。

這種情況維持到秦朝大一統,因為秦朝皇族嬴氏本身就出自伯益,對燕語城更是青眼有加。到了漢初,燕語城仍是泰山以東的巨城,經濟政治發達,從出土城建材料漢磚筒瓦可以看出這座城的規模。後來漢武帝設立新城奉高城(今範鎮故縣)奉祀泰山,燕語城才結束歷史使命,逐步走向沒落,並湮滅於荒郊野外。現如今,燕語城附近仍有姬家莊,再一次說明燕語城當時的地位。

上世紀,有些人開始取土建窯燒磚,燕語城遺址破壞嚴重,盜挖破壞文物的現象還時有發生,遺址安全受到威脅。記者從化馬灣鄉瞭解到,燕語城原遺址長 300 米、寬 240 米、高 10 米,是一片整體,現在有的夷為平地,分散成零散的高坡。為了保護好這處寶貴遺產,當地政府按照"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方針,採取多種措施對燕語城加以保護。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