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董橋先生說過:謀生過分艱辛跟生活過分安逸的人一樣,不大可能寫出過分成功的作品;年齡閱歷的稚嫩又是筆下浮泛的根源。筆者半生坎坷與艱辛,真的不知安逸該是怎樣的享受,但深信閱歷是文字的根基。

陳二虎----《山海經》講了中華民族的源頭

一、神奇的《山海經》

對於《山海經》這部古代奇書,有的說這不是一本有關中國的書,而是有關世界的,是中國古人對世界地理形勢與民族分佈的知識;有人說,這《山海經》極有可能是源於古老的希臘;民國時期的學者蘇雪林認為:“此書為阿拉伯半島之地理書,古巴倫人所作,而以戰國時波斯學者,攜來中國者。”

總之,一部神奇的《山海經》,蘊含著種種謎團。

筆者認為,《山海經》主要記錄了中華民族的淵源。講述了中華歷史上最早的帝俊和黃帝、炎帝,以及女媧補天,燧人取火,誇古逐日,黃帝戰蚩尤等上古神話。

沉浸於歷史文化中,眺追五千餘年中華文明史,傾聽時空的迴音,賦予深刻而博大的內涵,打開奇書《山海經》,我為了尋找一個文明的源頭而來,我為了尋找一個精深的玄妙而來。一位文化大家說過:如果世界上只有一門科學,那麼,這門科學便是歷史。

中華民族上古神話有著幾千年的傳承與演義過程,逐漸形成了創世神話,據一些專家認為,這創世神話恰恰詮釋了中華民族不止五千餘年文明史,《山海經》記錄了古老的中華文明以及炎黃子孫的來歷。

陳二虎----《山海經》講了中華民族的源頭

二、《山海經》中的帝俊

《山海經》中最早出現的“皇帝”是帝俊,也就是昊天上帝,自周朝開始就被尊為至高無上的天帝。並且太陽與月亮也不是有的傳說中盤古的眼睛所化,而是天帝俊的子女。

《山海經》中載:“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也就是告訴我們,帝俊與羲和的十個兒子,就是三足金烏的太陽;月亮是帝俊與常羲的十二個女兒,分別代表一年中的十二個月。

《山海經》中記載:“大荒之中,有不庭之山,榮水窮焉。有人三個身子,帝俊妻娥皇生此三身之國。”

由之,這帝俊當是中華民族最早的始祖。

《通典 ? 禮典》中說:“所謂昊天上帝者,蓋元氣廣大則稱昊天,遠視蒼蒼即稱蒼天,人之所尊,莫過於帝,託之於天,故稱上帝。”

陳二虎----《山海經》講了中華民族的源頭

三、炎帝與黃帝

在五千年前,神州大地有著眾多的大大小小的氏族部落,其中較大的是炎帝神農氏部落與黃帝軒轅氏部落,炎帝,神農氏,發源地在姜水,姜水為渭河支流歧水下游的一段,即今天的清姜河(今陝西寶雞境內)。黃帝有熊氏,發源地在姬水,是指古漆水,發源於今陝西麟遊縣西部杜林,在今武功縣匯入渭水,黃帝最初所居軒轅之丘當在杜林。

由此可以看出,炎帝與黃帝是相鄰的兩個大部落,最初的活動地區都在黃河的支流渭河的上游地區,先後進入黃河流域中流一帶。並且炎帝是最先強大起來的部落,擁有“九隅”之地,也就是“九州”。

後來黃帝擴展地盤,與炎帝在阪泉(今河北懷來)三次大戰,黃帝戰勝了炎帝,兩大部落結成炎黃部落聯盟

,炎帝稱臣於黃帝,形成日後華夏族的雛形,也就是“炎黃子孫”的由來。

司馬遷在《史記 ? 五帝本紀》中也說:“諸侯鹹歸軒轅,軒轅乃修德振兵,治五氣五種,撫萬民,度四方,教熊羆貔貅貙虎,以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三戰,然後得其志。”

當時還有一個十分強大的部族以蚩尤為首的東夷九黎部(據說是苗族的祖先),共有八十一個支族,定居在山東一帶,是中原地區的戰神,蚩尤擊敗了炎帝部落,佔據了炎帝的地盤“九隅”,炎帝便向黃帝求援,於是黃帝率部與蚩尤部落在涿鹿(今河北)一帶展開激戰,黃帝軒轅一族與炎帝神農一族聯合擊敗了實力強大的蚩尤,蚩尤逃跑,在冀州之野(今河北)被黃帝手下大將應龍追殺了,蚩尤的部族歸屬黃帝,被稱之為“黎民”,於是,黃帝統一了神州大地,建都有熊(今河南新鄭市),部族強盛起來。

之後黃帝“乘黃龍而昇仙”成了天帝。

陳二虎----《山海經》講了中華民族的源頭

四、黃帝是漢族的始族嗎?

漢族自稱炎黃子孫,龍的傳人,也就是說是黃帝的後裔。那麼,黃帝應該屬於什麼民族?

分析《山海經》、《史記》等相關的記載,黃帝不是農耕民族,而是遊牧民族,也就是說屬於北方阿爾泰語系的遊牧民族。

黃帝,軒轅氏,據研究《山海經》與紅山文化的名家雷廣臻研究認為,軒轅,就是史料中記載的北方遊牧民族“獫狁”的同名異寫。

黃帝一族最早發源於姬水一帶的遊牧民族,率部南下先是以“熊、羆、貔、貅、貙、虎”戰勝了炎帝,這具有濃厚的遊牧民族色彩。後來炎黃兩部聯盟,勢力強大,開始了“龍戰於野”,也就是在“涿鹿之野”戰勝蚩尤部族。

為什麼有“龍戰於野”之說呢?“龍”在蒙古語發音中為“鹿”,而“涿”字,在蒙古語中又解釋為“百”,這樣,“涿鹿”就是“百龍”,也就解釋清楚了“龍戰於野”。

涿鹿,今河北涿鹿縣,位於河北西北部,長城以北,北依黃羊山,南傍桑乾河,黃帝在這裡戰勝了蚩尤部族,開啟了中華民族的文化進程。

陳二虎----《山海經》講了中華民族的源頭

五、武則天的發問

悠久的中華文明史,仿如深邃的甲古文。

據史料記載,中國歷史上的女皇武則天曾經問過當時的大學問家張說:“諸儒言氏族皆本炎黃之裔,則上古乃無百姓乎?”

其意就是說:如今諸家士族都以炎黃子孫自居,難道說上古時期就沒有普通老百姓嗎?他們的後人在哪?

張說回答:上古時期老百姓是沒有姓的,後來黃帝當了天子,統領眾生,才給自己的兒子們賜姓。漸漸地人們開始以國或官職做為自己的姓。大約到了夏商周,姓氏基本普及了,秦漢以來,人們習慣以舊國名為姓,因之姓趙、姓韓、姓陳、姓許、姓魯的特別多。

武則天對於張說的解釋比較滿意,嘉獎了他。

縱觀歷史,漢族世家絕大多數都自稱是黃帝后裔,唯有博陵崔氏自稱為炎帝之後。而建立王朝的少數民族契丹與女真都自認是炎帝之後。

時光荏苒,我們都會在歲月的長河中老去,而文明的光芒,永遠醒著。

作者風采

陳二虎----《山海經》講了中華民族的源頭

作者陳二虎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