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雞蛋 考驗大誠信

商鞅 經濟 社會 中國文明網 2017-04-13

如果在有監控錄像,或者在容易被發現的情況下做到誠信,那是被動誠信,不妨叫“小誠信”;在無人監管或者無人能發現時做到誠信,那才是真正的誠信,是“大誠信”。

據《川江都市報》報道,在瀘州市江陽區康華苑農牧小區,有一個“無人售蛋點”,顧客買蛋、付款全都自助,還可以網絡支付。來往市民買蛋的不多,議論的不少,大家都認為這挺新鮮,也挺考驗誠信。

其實,新鮮是算不上的。2014年,瀘州市龍馬潭區金龍場鎮上就搞起一家“無人售菜點”,無人看守、無電子監控設備,消費者拿菜投幣全靠自覺。後來,這一模式在江陽區也推廣過。單說金龍那個點,最初運行效果還不錯,顧客都自覺投幣,但後來買菜不投幣的人就逐漸增多了;半年後,這個無人售菜點只得關閉。去年,在瀘州長江生態園小區,有人再次搞起無人售菜點。不過這次,增加了電子監控和一名服務員,據說解決了“拿菜不投幣難題”。

考驗誠信,倒是真的。單從金龍那個無人售菜點的結局來看,我們還不太經得起這樣的考驗。可別看這小小雞蛋和幾元錢蔬菜,考驗的可是大誠信。因為,如果在有監控錄像,或者容易被發現的情況下做到誠信,那是被動誠信,不妨叫“小誠信”;而無人監管,或者無人能發現時做到誠信,那才是真正的誠信,是“大誠信”。農牧小區這個無人售蛋點,能否考驗出大家的“大誠信”呢?恐怕還得時間來證明。

嘗試始終是好的。不過,如果我們沒經受住考驗,這個無人售蛋點最終也走上了關閉的命運,也不值得大驚小怪:畢竟它只是一個嘗試,只證明了我們目前還做不到“大誠信”;畢竟它只是一個方法,幫助我們提升誠信水平,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誠信缺失的問題。

那麼,如何從根本上構築社會誠信體系呢?古人倒是有一說。

成語“道不拾遺”有這樣一個典故:商鞅在秦國變法,主張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執法嚴明、不循私情;經過一段時間,秦國社會安定,夜不閉戶、道不拾遺,國力強盛。作家孫皓暉先生對此進行闡述時認為,秦國這個道不拾遺,是因為法治嚴明,遺失了的東西總能找回來,“非法佔有”必被懲罰;同時,更因為國富民強,大家都不缺吃穿。

如果歷史上秦國真有過那麼一段時間,做到了夜不閉戶、道不拾遺,那麼其社會誠信水平可是相當得高,要搞“無人售賣”定會十分輕鬆了。由此,今天我們不妨將無人售蛋、售菜,當作誠信建設的一次考量,而把健全法治和發展經濟,作為社會誠信建設的根本。(川江評論員 李榮泰)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