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戲劇人才在全國各地的戲劇舞臺上都是一支主力軍。今晚將落幕的第十二屆中國藝術節,不僅邀請了一批上海院團打造的文藝精品亮相,外地院團的主創團隊裡也能看到上海戲劇人活躍的身影。

上海院團守正創新

作為本次盛會的東道主,滬上七家參演、參評文藝院團以最好的狀態為全國戲迷呈現出了一臺臺舞臺力作。上海歌舞團《永不消逝的電波》、上海滬劇院《敦煌女兒》、上海話劇藝術中心《追夢雲天》是第十六屆“文華大獎”參評劇目,奮楫爭先。上海京劇院《北平無戰事》、上海崑劇團《浣紗記傳奇》、上海木偶劇團《最後一頭戰象》、中福會兒藝《那山有片粉色的雲》,雖然作為參演劇目沒有評獎壓力,但主創依舊本著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對作品精雕細琢。


十二藝節|上海人才閃耀十二藝節


圖說:《永不消逝的電波》劇照 新民晚報記者 郭新洋 攝

這7部作品根植上海豐富的紅色、海派和江南文化資源,均經過多年潛心創作、打磨,既彰顯了上海文藝院團的特色和優勢,更體現了上海文藝工作者在傳承基礎上的守正創新。

第十六屆“文華表演獎”10位獲獎人中,上海淮劇團藝術總監樑偉平憑藉《武訓先生》獲此殊榮,這一獎項將在今晚與“文華大獎”一同在十二藝節閉幕式上頒發。另外,在群星獎的評選上,上海也有不俗表現,民樂重奏《和.鳴》、情景小合唱《種子》、群舞《紅韻》、音樂劇小品《看見自己》、小品《價值》、浦東說書《養豬阿太》、短篇蘇州評話《捍衛者》等7個作品入圍決賽名單,刷新歷史紀錄。

上海人才助力舞臺

山西晉城市上黨梆子劇院創排的參評劇目《太行孃親》去年曾為劇團帶來了2朵“白玉蘭”,劇本由著名的上海編劇李莉及她的學生張裕共同創作,上海京劇院導演王青執導。該劇傳統與現代相結合,展現了上黨梆子的新時代風貌。李莉認為,“孃親”是藝術創作之富礦,作品努力塑造了一位因勢推動、逐步成長、與眾不同的英雄孃親趙氏的形象。如何將質樸、偉大的太行孃親通過戲劇的方式來呈現?王青表示,《太行孃親》最大的特色就是樸實、得體、適度,“這個劇目中,文本的氣質、劇種的氣質都與舞臺呈現的氣質相符。”她說,雖然戲曲發展越來越現代化,傳統戲曲可以藉助的技術手段越來越豐富,但是《太行孃親》的主創堅持用最質樸的呈現方式,“我們堅持所有的舞臺空間都為演員服務”。


十二藝節|上海人才閃耀十二藝節


圖說:《太行孃親》劇照 官方圖

參演劇目《顧炎武》在復旦大學相輝堂演出後,收割了一批學生粉絲。該劇由國家一級編劇羅周擔任編劇、上海戲劇學院導演系主任盧昂導演,唱腔設計為上海崑劇團著名作曲家周雪華,強大的製作班底是該劇取得成功的關鍵。極其洗練的舞臺,一招一式、一字一腔、一光一色,精妙雅緻,生動詮釋了“崑曲之美美不勝收”。現場,盧昂特地帶了幾位外國觀眾感受崑曲魅力,他表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顧炎武這一聲振聾發聵的宣言激勵了古往今來若干文人志士,也激勵了我創排這樣一部作品。《浣紗記傳奇》講述的是一群人革新崑曲的故事,《顧炎武》展現的是文人士大夫一個人保護斷裂文脈的故事,各有特色。”


十二藝節|上海人才閃耀十二藝節


圖說:《顧炎武》劇照 官方圖

上戲人才開疆拓土

在外高橋藝術中心,西藏自治區話劇團的參評劇目《共同家園》以濃郁的藏族風情給上海觀眾一種眼前一亮的感覺。臺下觀眾不知道的是,西藏自治區話劇團的演員,99%都是上海戲劇學院畢業的,還有1%是由上戲畢業的演員當老師,在當地的藝術學院培養出來的演員。以大普布次仁、仁青頓珠為代表的主演是上戲西藏班第四屆的學生,女主角索朗卓嘎是2007年畢業的第五批學生。索朗卓嘎說:“這次來上海蔘加十二藝節,就好像回校給老師交作業一樣的心情,希望老師們可以看到我們身上的進步。”


十二藝節|上海人才閃耀十二藝節


圖說:《共同家園》劇照 官方圖

上戲西藏班始於1959年,首批29名學生都是昔日農奴的兒女和貧苦牧民,他們畢業之後回到西藏,組建了西藏話劇團,半個多世紀過去,如今上戲校園裡已經迎來第六批藏族學生。此次來滬展演,《共同家園》邀請了6名上戲的在讀學生一起參演,還有幾名西藏自治區話劇團的退休演員,也主動要求參與到這部作品中。大普布次仁介紹,因為劇團大部分演出都是在牧區,很多牧民聽不懂普通話,下一步,《共同家園》將創排藏語版本,在更多地區推廣。(新民晚報記者 趙玥)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