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張70年代的上海老照片,揭開了一座福州路現存最老建築神祕面紗'

"

2014年在網上偶然發現兩張上世紀七十年代福州路街景的老照片,但對其街面生疏,不知它是哪段街景。用放大鏡仔細看其中的一張照片上的門牌號,依稀可見三位數,首位看不清楚,後兩位像是“87”。依據這幾個數字,再看沿街建築的拱門樣式,先圈定其位置在福州路西段,且不是商店或民居街面。經查1947出版的《上海市行號路圖錄》,發現這兩張照片就是福州路687號近雲南路口的“三山會館”門前街景,片中牆上還殘留文革時期的標語。當時手頭沒有其他老照片佐證,就拿著這兩張老照片讓福州路687號及其周邊居民辨認,他們都說沒印象、不記得,即便是中老年居民也淡忘了。

"

2014年在網上偶然發現兩張上世紀七十年代福州路街景的老照片,但對其街面生疏,不知它是哪段街景。用放大鏡仔細看其中的一張照片上的門牌號,依稀可見三位數,首位看不清楚,後兩位像是“87”。依據這幾個數字,再看沿街建築的拱門樣式,先圈定其位置在福州路西段,且不是商店或民居街面。經查1947出版的《上海市行號路圖錄》,發現這兩張照片就是福州路687號近雲南路口的“三山會館”門前街景,片中牆上還殘留文革時期的標語。當時手頭沒有其他老照片佐證,就拿著這兩張老照片讓福州路687號及其周邊居民辨認,他們都說沒印象、不記得,即便是中老年居民也淡忘了。

二張70年代的上海老照片,揭開了一座福州路現存最老建築神祕面紗

圖1:1976年,三山會館門景,Michael Rank攝

"

2014年在網上偶然發現兩張上世紀七十年代福州路街景的老照片,但對其街面生疏,不知它是哪段街景。用放大鏡仔細看其中的一張照片上的門牌號,依稀可見三位數,首位看不清楚,後兩位像是“87”。依據這幾個數字,再看沿街建築的拱門樣式,先圈定其位置在福州路西段,且不是商店或民居街面。經查1947出版的《上海市行號路圖錄》,發現這兩張照片就是福州路687號近雲南路口的“三山會館”門前街景,片中牆上還殘留文革時期的標語。當時手頭沒有其他老照片佐證,就拿著這兩張老照片讓福州路687號及其周邊居民辨認,他們都說沒印象、不記得,即便是中老年居民也淡忘了。

二張70年代的上海老照片,揭開了一座福州路現存最老建築神祕面紗

圖1:1976年,三山會館門景,Michael Rank攝

二張70年代的上海老照片,揭開了一座福州路現存最老建築神祕面紗

圖2:1976年,三山會館門景,Michael Rank攝

"

2014年在網上偶然發現兩張上世紀七十年代福州路街景的老照片,但對其街面生疏,不知它是哪段街景。用放大鏡仔細看其中的一張照片上的門牌號,依稀可見三位數,首位看不清楚,後兩位像是“87”。依據這幾個數字,再看沿街建築的拱門樣式,先圈定其位置在福州路西段,且不是商店或民居街面。經查1947出版的《上海市行號路圖錄》,發現這兩張照片就是福州路687號近雲南路口的“三山會館”門前街景,片中牆上還殘留文革時期的標語。當時手頭沒有其他老照片佐證,就拿著這兩張老照片讓福州路687號及其周邊居民辨認,他們都說沒印象、不記得,即便是中老年居民也淡忘了。

二張70年代的上海老照片,揭開了一座福州路現存最老建築神祕面紗

圖1:1976年,三山會館門景,Michael Rank攝

二張70年代的上海老照片,揭開了一座福州路現存最老建築神祕面紗

圖2:1976年,三山會館門景,Michael Rank攝

二張70年代的上海老照片,揭開了一座福州路現存最老建築神祕面紗

圖3:福州路雲南路口三山會館【行路圖】老地圖截圖

後經席子兄聯繫,找到了這兩張照片的拍攝人邁克,並很快收到了他的迴音:

收到席子的來信很高興,得知你想將我的三山會館的照片兩張引用,歡迎,沒有問題,請你將你寫的作品寄給我吧,我是1975-76復旦大學留學生,1980-84年駐北京路透社記者,由1983年以來沒有回去上海,很遺憾!

如需要能把這兩張照片寄給你。

敬禮

Michael Rank

倫敦2015年01月24日 04:30 (星期六)

得到邁克的佐證後,為了解福州路三山會館的前世今生,我上網百度“三山會館”,發現網上圖文說的全是中山南路三山會館,沒有我想要的信息,暫且放下此事。2015年1月,機緣巧合,去了中山南路1551號三山會館(此處會館是由原半淞園路滬南三山會館移位重建的),結識了會館管理處的葉遠韜老師,與他聊起福州路三山會館的事,並拿出老照片請他辨認。葉老師也是第一次見到此照,但立馬認出片中建築,原來他有一張1920年啟昌照相館拍攝的四馬路三山會館門前發大水老照片,兩者對上號了。不久收到葉老師發來的老照片和1950年福州路687號三山福寧會館填制的《上海市公所會館山莊聯合會會員業務概況調查表》。

"

2014年在網上偶然發現兩張上世紀七十年代福州路街景的老照片,但對其街面生疏,不知它是哪段街景。用放大鏡仔細看其中的一張照片上的門牌號,依稀可見三位數,首位看不清楚,後兩位像是“87”。依據這幾個數字,再看沿街建築的拱門樣式,先圈定其位置在福州路西段,且不是商店或民居街面。經查1947出版的《上海市行號路圖錄》,發現這兩張照片就是福州路687號近雲南路口的“三山會館”門前街景,片中牆上還殘留文革時期的標語。當時手頭沒有其他老照片佐證,就拿著這兩張老照片讓福州路687號及其周邊居民辨認,他們都說沒印象、不記得,即便是中老年居民也淡忘了。

二張70年代的上海老照片,揭開了一座福州路現存最老建築神祕面紗

圖1:1976年,三山會館門景,Michael Rank攝

二張70年代的上海老照片,揭開了一座福州路現存最老建築神祕面紗

圖2:1976年,三山會館門景,Michael Rank攝

二張70年代的上海老照片,揭開了一座福州路現存最老建築神祕面紗

圖3:福州路雲南路口三山會館【行路圖】老地圖截圖

後經席子兄聯繫,找到了這兩張照片的拍攝人邁克,並很快收到了他的迴音:

收到席子的來信很高興,得知你想將我的三山會館的照片兩張引用,歡迎,沒有問題,請你將你寫的作品寄給我吧,我是1975-76復旦大學留學生,1980-84年駐北京路透社記者,由1983年以來沒有回去上海,很遺憾!

如需要能把這兩張照片寄給你。

敬禮

Michael Rank

倫敦2015年01月24日 04:30 (星期六)

得到邁克的佐證後,為了解福州路三山會館的前世今生,我上網百度“三山會館”,發現網上圖文說的全是中山南路三山會館,沒有我想要的信息,暫且放下此事。2015年1月,機緣巧合,去了中山南路1551號三山會館(此處會館是由原半淞園路滬南三山會館移位重建的),結識了會館管理處的葉遠韜老師,與他聊起福州路三山會館的事,並拿出老照片請他辨認。葉老師也是第一次見到此照,但立馬認出片中建築,原來他有一張1920年啟昌照相館拍攝的四馬路三山會館門前發大水老照片,兩者對上號了。不久收到葉老師發來的老照片和1950年福州路687號三山福寧會館填制的《上海市公所會館山莊聯合會會員業務概況調查表》。

二張70年代的上海老照片,揭開了一座福州路現存最老建築神祕面紗

圖4:1933年四馬路三山會館門前(《攝影畫報》1933年第9卷第33期)

"

2014年在網上偶然發現兩張上世紀七十年代福州路街景的老照片,但對其街面生疏,不知它是哪段街景。用放大鏡仔細看其中的一張照片上的門牌號,依稀可見三位數,首位看不清楚,後兩位像是“87”。依據這幾個數字,再看沿街建築的拱門樣式,先圈定其位置在福州路西段,且不是商店或民居街面。經查1947出版的《上海市行號路圖錄》,發現這兩張照片就是福州路687號近雲南路口的“三山會館”門前街景,片中牆上還殘留文革時期的標語。當時手頭沒有其他老照片佐證,就拿著這兩張老照片讓福州路687號及其周邊居民辨認,他們都說沒印象、不記得,即便是中老年居民也淡忘了。

二張70年代的上海老照片,揭開了一座福州路現存最老建築神祕面紗

圖1:1976年,三山會館門景,Michael Rank攝

二張70年代的上海老照片,揭開了一座福州路現存最老建築神祕面紗

圖2:1976年,三山會館門景,Michael Rank攝

二張70年代的上海老照片,揭開了一座福州路現存最老建築神祕面紗

圖3:福州路雲南路口三山會館【行路圖】老地圖截圖

後經席子兄聯繫,找到了這兩張照片的拍攝人邁克,並很快收到了他的迴音:

收到席子的來信很高興,得知你想將我的三山會館的照片兩張引用,歡迎,沒有問題,請你將你寫的作品寄給我吧,我是1975-76復旦大學留學生,1980-84年駐北京路透社記者,由1983年以來沒有回去上海,很遺憾!

如需要能把這兩張照片寄給你。

敬禮

Michael Rank

倫敦2015年01月24日 04:30 (星期六)

得到邁克的佐證後,為了解福州路三山會館的前世今生,我上網百度“三山會館”,發現網上圖文說的全是中山南路三山會館,沒有我想要的信息,暫且放下此事。2015年1月,機緣巧合,去了中山南路1551號三山會館(此處會館是由原半淞園路滬南三山會館移位重建的),結識了會館管理處的葉遠韜老師,與他聊起福州路三山會館的事,並拿出老照片請他辨認。葉老師也是第一次見到此照,但立馬認出片中建築,原來他有一張1920年啟昌照相館拍攝的四馬路三山會館門前發大水老照片,兩者對上號了。不久收到葉老師發來的老照片和1950年福州路687號三山福寧會館填制的《上海市公所會館山莊聯合會會員業務概況調查表》。

二張70年代的上海老照片,揭開了一座福州路現存最老建築神祕面紗

圖4:1933年四馬路三山會館門前(《攝影畫報》1933年第9卷第33期)

二張70年代的上海老照片,揭開了一座福州路現存最老建築神祕面紗

圖5:1950年三山福寧會館業務概況調查表

那麼,三山福寧會館為何這麼快就被人遺忘了?之前我也只聽說老南市半淞園路上有處三山會館。三山福寧會館是那一年創辦的?它與老南市的滬南三山會館有何關係?建國後,它還正常運作嗎?它沿街門面何時被改造成如今的模樣?帶著一連串的疑問去圖書館查史料。上海通社編著的《上海研究資料》(續集)中載曰:“三山會館福州路光緒二十三年福建福州建寧兩府人公建”( 第148頁,上海通社根據《上海縣續志》所載,加以整理,編入“會館公所一覽”)。從史料中得知福州路三山會館於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創辦,早於滬南三山會館(1916年)。令人不解的是《上海研究資料》中隻字未提“滬南三山會館”,《行路圖》中也沒有半淞園路三山會館的標識。而《上海文物博物館志》第八節“會館公所”在介紹滬南三山會館文字中對福州路三山會館也是一筆帶過:

在南市區中山南路1151號,福建旅滬福桔青果業商人公建。三山為福州以及福建的別稱。這個行會組織始於清同治初年,在裡倉橋賃民房設三山公所,光緒二年(1876年)所租之屋為業主收回,遂在滬軍營滬杭車站對面購地2千餘平方米。建公所,祀湄州天后,惟房屋簡陋,於宣統元年(1909年)由同業商人集款重建,三年夏開工,至民國5年(1916年)冬竣工,改名滬南三山會館,因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福州、建寧兩府商人在福州路雲南路口建三山會館,故有南北之別。

高紅霞主編《上海福建人》(1843-2008)(以下簡稱《高文》)中提到:“民國以後,上海被稱之為三山會館的有兩處,一處在福州路雲南路口,一處在南市半淞園路239弄31支弄15號,後者從前者析出,因此成立時間晚於前者。”《高文》對福州路三山會館記述如下(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12月第1版,第5章“同鄉社團與駐滬機構,P243-245):

三山公所,初創於1863年左右(清同治初年),位於福州路687號,近雲南路口。亦稱三山會館、三山福寧會館。三山取自福州城內于山、烏後山和閩山(一說九仙山、閩山、越王山),故三山也是福州的別稱,三山會館就是福州會館。同治初年,三山會館由福州、建寧果橘商人所建。新中國成立初仍具一定規模,在福州路有671弄石庫門住宅三幢、福州路673-693號及雲南路174號店屋若干。三山福寧會館會員多為果農或在在滬經營無字號之果商。民國時期,“每年一次會員大會,理事會每月一次”,收入主要靠房租,新中國成立前有會員60餘人。除了“研究商情、聯絡鄉誼”外(注1《三山果橘會館》,上海市檔案館,Q118-1-5),還資助一些醫療衛生、文化教育、兒童福利、恤孤、資遣等事業。如光緒十七年(1891年)所置閩嶠山莊,其址在徐家彙天鑰橋路636號,有平房六進及墓園墳山共計20.169畝,主要辦理施材、義葬、寄柩等,新中國成立初尚有棺木220餘具(注2,同上)。

1950-1951年,尚有理事9人,他們是:吳宏士、葉元勳、黃安惠、李彤然、林其忠等。監事3人,職員2人,工友2人。三山會館主要負責人陳潤南,行政負責人盧逢新。

對照《上海研究資料》、《上海文物博物館志》所載,《高文》中將會館開辦年份提前到同治初年(約1863年),但文中沒有說明出處。另從1950年福州路687號三山福寧會館填制的《上海市公所會館山莊聯合會會員業務概況調查表》中獲悉,三山福寧會館當年人力財力捉襟見肘,“一切計劃無從著手,僅能維持原有狀態。”由此可見公所於建國初已停止活動,場地或移作他用或閒置。2007年上海市正式啟動本市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2011年結束普查,隨後上海文物局公佈了不可移動文物名錄(4422處不可移動文物清單)。其中黃浦區的423處中記載了福州路三山會館:

310102943180000251 三山福寧會館舊址 清 南京東路街道 

該處(雲南中路168號)簡稱“三山會館”,於1874年(清代,同治十三年)由福建旅滬先輩們集資創建,建築式樣為二層中國傳統式樓宇建築。解放後曾先後作為地段醫院、雲南中路幼兒園(1981年創辦)。1996年經舊房分割裝修後作為上海市黃浦區科技實業總公司計算機應用發展分公司。原建築風貌已破壞。

從上述記錄獲悉,會館原福州路687號門面因改建為商鋪,改從雲南中路168號出入。原舊房已經分割裝修,外貌也遭破壞,雖內部仍存有遺蹟,但終因等級太低,未列入歷史保護建築,僅有普查名錄而已。現今變為傢俱賣場。作為早期基爾特(Guild,同業公會; 協會)組織的三山福寧會館早已衰落,被人遺忘在情理之中。

"

2014年在網上偶然發現兩張上世紀七十年代福州路街景的老照片,但對其街面生疏,不知它是哪段街景。用放大鏡仔細看其中的一張照片上的門牌號,依稀可見三位數,首位看不清楚,後兩位像是“87”。依據這幾個數字,再看沿街建築的拱門樣式,先圈定其位置在福州路西段,且不是商店或民居街面。經查1947出版的《上海市行號路圖錄》,發現這兩張照片就是福州路687號近雲南路口的“三山會館”門前街景,片中牆上還殘留文革時期的標語。當時手頭沒有其他老照片佐證,就拿著這兩張老照片讓福州路687號及其周邊居民辨認,他們都說沒印象、不記得,即便是中老年居民也淡忘了。

二張70年代的上海老照片,揭開了一座福州路現存最老建築神祕面紗

圖1:1976年,三山會館門景,Michael Rank攝

二張70年代的上海老照片,揭開了一座福州路現存最老建築神祕面紗

圖2:1976年,三山會館門景,Michael Rank攝

二張70年代的上海老照片,揭開了一座福州路現存最老建築神祕面紗

圖3:福州路雲南路口三山會館【行路圖】老地圖截圖

後經席子兄聯繫,找到了這兩張照片的拍攝人邁克,並很快收到了他的迴音:

收到席子的來信很高興,得知你想將我的三山會館的照片兩張引用,歡迎,沒有問題,請你將你寫的作品寄給我吧,我是1975-76復旦大學留學生,1980-84年駐北京路透社記者,由1983年以來沒有回去上海,很遺憾!

如需要能把這兩張照片寄給你。

敬禮

Michael Rank

倫敦2015年01月24日 04:30 (星期六)

得到邁克的佐證後,為了解福州路三山會館的前世今生,我上網百度“三山會館”,發現網上圖文說的全是中山南路三山會館,沒有我想要的信息,暫且放下此事。2015年1月,機緣巧合,去了中山南路1551號三山會館(此處會館是由原半淞園路滬南三山會館移位重建的),結識了會館管理處的葉遠韜老師,與他聊起福州路三山會館的事,並拿出老照片請他辨認。葉老師也是第一次見到此照,但立馬認出片中建築,原來他有一張1920年啟昌照相館拍攝的四馬路三山會館門前發大水老照片,兩者對上號了。不久收到葉老師發來的老照片和1950年福州路687號三山福寧會館填制的《上海市公所會館山莊聯合會會員業務概況調查表》。

二張70年代的上海老照片,揭開了一座福州路現存最老建築神祕面紗

圖4:1933年四馬路三山會館門前(《攝影畫報》1933年第9卷第33期)

二張70年代的上海老照片,揭開了一座福州路現存最老建築神祕面紗

圖5:1950年三山福寧會館業務概況調查表

那麼,三山福寧會館為何這麼快就被人遺忘了?之前我也只聽說老南市半淞園路上有處三山會館。三山福寧會館是那一年創辦的?它與老南市的滬南三山會館有何關係?建國後,它還正常運作嗎?它沿街門面何時被改造成如今的模樣?帶著一連串的疑問去圖書館查史料。上海通社編著的《上海研究資料》(續集)中載曰:“三山會館福州路光緒二十三年福建福州建寧兩府人公建”( 第148頁,上海通社根據《上海縣續志》所載,加以整理,編入“會館公所一覽”)。從史料中得知福州路三山會館於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創辦,早於滬南三山會館(1916年)。令人不解的是《上海研究資料》中隻字未提“滬南三山會館”,《行路圖》中也沒有半淞園路三山會館的標識。而《上海文物博物館志》第八節“會館公所”在介紹滬南三山會館文字中對福州路三山會館也是一筆帶過:

在南市區中山南路1151號,福建旅滬福桔青果業商人公建。三山為福州以及福建的別稱。這個行會組織始於清同治初年,在裡倉橋賃民房設三山公所,光緒二年(1876年)所租之屋為業主收回,遂在滬軍營滬杭車站對面購地2千餘平方米。建公所,祀湄州天后,惟房屋簡陋,於宣統元年(1909年)由同業商人集款重建,三年夏開工,至民國5年(1916年)冬竣工,改名滬南三山會館,因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福州、建寧兩府商人在福州路雲南路口建三山會館,故有南北之別。

高紅霞主編《上海福建人》(1843-2008)(以下簡稱《高文》)中提到:“民國以後,上海被稱之為三山會館的有兩處,一處在福州路雲南路口,一處在南市半淞園路239弄31支弄15號,後者從前者析出,因此成立時間晚於前者。”《高文》對福州路三山會館記述如下(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12月第1版,第5章“同鄉社團與駐滬機構,P243-245):

三山公所,初創於1863年左右(清同治初年),位於福州路687號,近雲南路口。亦稱三山會館、三山福寧會館。三山取自福州城內于山、烏後山和閩山(一說九仙山、閩山、越王山),故三山也是福州的別稱,三山會館就是福州會館。同治初年,三山會館由福州、建寧果橘商人所建。新中國成立初仍具一定規模,在福州路有671弄石庫門住宅三幢、福州路673-693號及雲南路174號店屋若干。三山福寧會館會員多為果農或在在滬經營無字號之果商。民國時期,“每年一次會員大會,理事會每月一次”,收入主要靠房租,新中國成立前有會員60餘人。除了“研究商情、聯絡鄉誼”外(注1《三山果橘會館》,上海市檔案館,Q118-1-5),還資助一些醫療衛生、文化教育、兒童福利、恤孤、資遣等事業。如光緒十七年(1891年)所置閩嶠山莊,其址在徐家彙天鑰橋路636號,有平房六進及墓園墳山共計20.169畝,主要辦理施材、義葬、寄柩等,新中國成立初尚有棺木220餘具(注2,同上)。

1950-1951年,尚有理事9人,他們是:吳宏士、葉元勳、黃安惠、李彤然、林其忠等。監事3人,職員2人,工友2人。三山會館主要負責人陳潤南,行政負責人盧逢新。

對照《上海研究資料》、《上海文物博物館志》所載,《高文》中將會館開辦年份提前到同治初年(約1863年),但文中沒有說明出處。另從1950年福州路687號三山福寧會館填制的《上海市公所會館山莊聯合會會員業務概況調查表》中獲悉,三山福寧會館當年人力財力捉襟見肘,“一切計劃無從著手,僅能維持原有狀態。”由此可見公所於建國初已停止活動,場地或移作他用或閒置。2007年上海市正式啟動本市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2011年結束普查,隨後上海文物局公佈了不可移動文物名錄(4422處不可移動文物清單)。其中黃浦區的423處中記載了福州路三山會館:

310102943180000251 三山福寧會館舊址 清 南京東路街道 

該處(雲南中路168號)簡稱“三山會館”,於1874年(清代,同治十三年)由福建旅滬先輩們集資創建,建築式樣為二層中國傳統式樓宇建築。解放後曾先後作為地段醫院、雲南中路幼兒園(1981年創辦)。1996年經舊房分割裝修後作為上海市黃浦區科技實業總公司計算機應用發展分公司。原建築風貌已破壞。

從上述記錄獲悉,會館原福州路687號門面因改建為商鋪,改從雲南中路168號出入。原舊房已經分割裝修,外貌也遭破壞,雖內部仍存有遺蹟,但終因等級太低,未列入歷史保護建築,僅有普查名錄而已。現今變為傢俱賣場。作為早期基爾特(Guild,同業公會; 協會)組織的三山福寧會館早已衰落,被人遺忘在情理之中。

二張70年代的上海老照片,揭開了一座福州路現存最老建築神祕面紗

圖6:福州路三山會館局部內景(2013年5月)

"

2014年在網上偶然發現兩張上世紀七十年代福州路街景的老照片,但對其街面生疏,不知它是哪段街景。用放大鏡仔細看其中的一張照片上的門牌號,依稀可見三位數,首位看不清楚,後兩位像是“87”。依據這幾個數字,再看沿街建築的拱門樣式,先圈定其位置在福州路西段,且不是商店或民居街面。經查1947出版的《上海市行號路圖錄》,發現這兩張照片就是福州路687號近雲南路口的“三山會館”門前街景,片中牆上還殘留文革時期的標語。當時手頭沒有其他老照片佐證,就拿著這兩張老照片讓福州路687號及其周邊居民辨認,他們都說沒印象、不記得,即便是中老年居民也淡忘了。

二張70年代的上海老照片,揭開了一座福州路現存最老建築神祕面紗

圖1:1976年,三山會館門景,Michael Rank攝

二張70年代的上海老照片,揭開了一座福州路現存最老建築神祕面紗

圖2:1976年,三山會館門景,Michael Rank攝

二張70年代的上海老照片,揭開了一座福州路現存最老建築神祕面紗

圖3:福州路雲南路口三山會館【行路圖】老地圖截圖

後經席子兄聯繫,找到了這兩張照片的拍攝人邁克,並很快收到了他的迴音:

收到席子的來信很高興,得知你想將我的三山會館的照片兩張引用,歡迎,沒有問題,請你將你寫的作品寄給我吧,我是1975-76復旦大學留學生,1980-84年駐北京路透社記者,由1983年以來沒有回去上海,很遺憾!

如需要能把這兩張照片寄給你。

敬禮

Michael Rank

倫敦2015年01月24日 04:30 (星期六)

得到邁克的佐證後,為了解福州路三山會館的前世今生,我上網百度“三山會館”,發現網上圖文說的全是中山南路三山會館,沒有我想要的信息,暫且放下此事。2015年1月,機緣巧合,去了中山南路1551號三山會館(此處會館是由原半淞園路滬南三山會館移位重建的),結識了會館管理處的葉遠韜老師,與他聊起福州路三山會館的事,並拿出老照片請他辨認。葉老師也是第一次見到此照,但立馬認出片中建築,原來他有一張1920年啟昌照相館拍攝的四馬路三山會館門前發大水老照片,兩者對上號了。不久收到葉老師發來的老照片和1950年福州路687號三山福寧會館填制的《上海市公所會館山莊聯合會會員業務概況調查表》。

二張70年代的上海老照片,揭開了一座福州路現存最老建築神祕面紗

圖4:1933年四馬路三山會館門前(《攝影畫報》1933年第9卷第33期)

二張70年代的上海老照片,揭開了一座福州路現存最老建築神祕面紗

圖5:1950年三山福寧會館業務概況調查表

那麼,三山福寧會館為何這麼快就被人遺忘了?之前我也只聽說老南市半淞園路上有處三山會館。三山福寧會館是那一年創辦的?它與老南市的滬南三山會館有何關係?建國後,它還正常運作嗎?它沿街門面何時被改造成如今的模樣?帶著一連串的疑問去圖書館查史料。上海通社編著的《上海研究資料》(續集)中載曰:“三山會館福州路光緒二十三年福建福州建寧兩府人公建”( 第148頁,上海通社根據《上海縣續志》所載,加以整理,編入“會館公所一覽”)。從史料中得知福州路三山會館於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創辦,早於滬南三山會館(1916年)。令人不解的是《上海研究資料》中隻字未提“滬南三山會館”,《行路圖》中也沒有半淞園路三山會館的標識。而《上海文物博物館志》第八節“會館公所”在介紹滬南三山會館文字中對福州路三山會館也是一筆帶過:

在南市區中山南路1151號,福建旅滬福桔青果業商人公建。三山為福州以及福建的別稱。這個行會組織始於清同治初年,在裡倉橋賃民房設三山公所,光緒二年(1876年)所租之屋為業主收回,遂在滬軍營滬杭車站對面購地2千餘平方米。建公所,祀湄州天后,惟房屋簡陋,於宣統元年(1909年)由同業商人集款重建,三年夏開工,至民國5年(1916年)冬竣工,改名滬南三山會館,因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福州、建寧兩府商人在福州路雲南路口建三山會館,故有南北之別。

高紅霞主編《上海福建人》(1843-2008)(以下簡稱《高文》)中提到:“民國以後,上海被稱之為三山會館的有兩處,一處在福州路雲南路口,一處在南市半淞園路239弄31支弄15號,後者從前者析出,因此成立時間晚於前者。”《高文》對福州路三山會館記述如下(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12月第1版,第5章“同鄉社團與駐滬機構,P243-245):

三山公所,初創於1863年左右(清同治初年),位於福州路687號,近雲南路口。亦稱三山會館、三山福寧會館。三山取自福州城內于山、烏後山和閩山(一說九仙山、閩山、越王山),故三山也是福州的別稱,三山會館就是福州會館。同治初年,三山會館由福州、建寧果橘商人所建。新中國成立初仍具一定規模,在福州路有671弄石庫門住宅三幢、福州路673-693號及雲南路174號店屋若干。三山福寧會館會員多為果農或在在滬經營無字號之果商。民國時期,“每年一次會員大會,理事會每月一次”,收入主要靠房租,新中國成立前有會員60餘人。除了“研究商情、聯絡鄉誼”外(注1《三山果橘會館》,上海市檔案館,Q118-1-5),還資助一些醫療衛生、文化教育、兒童福利、恤孤、資遣等事業。如光緒十七年(1891年)所置閩嶠山莊,其址在徐家彙天鑰橋路636號,有平房六進及墓園墳山共計20.169畝,主要辦理施材、義葬、寄柩等,新中國成立初尚有棺木220餘具(注2,同上)。

1950-1951年,尚有理事9人,他們是:吳宏士、葉元勳、黃安惠、李彤然、林其忠等。監事3人,職員2人,工友2人。三山會館主要負責人陳潤南,行政負責人盧逢新。

對照《上海研究資料》、《上海文物博物館志》所載,《高文》中將會館開辦年份提前到同治初年(約1863年),但文中沒有說明出處。另從1950年福州路687號三山福寧會館填制的《上海市公所會館山莊聯合會會員業務概況調查表》中獲悉,三山福寧會館當年人力財力捉襟見肘,“一切計劃無從著手,僅能維持原有狀態。”由此可見公所於建國初已停止活動,場地或移作他用或閒置。2007年上海市正式啟動本市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2011年結束普查,隨後上海文物局公佈了不可移動文物名錄(4422處不可移動文物清單)。其中黃浦區的423處中記載了福州路三山會館:

310102943180000251 三山福寧會館舊址 清 南京東路街道 

該處(雲南中路168號)簡稱“三山會館”,於1874年(清代,同治十三年)由福建旅滬先輩們集資創建,建築式樣為二層中國傳統式樓宇建築。解放後曾先後作為地段醫院、雲南中路幼兒園(1981年創辦)。1996年經舊房分割裝修後作為上海市黃浦區科技實業總公司計算機應用發展分公司。原建築風貌已破壞。

從上述記錄獲悉,會館原福州路687號門面因改建為商鋪,改從雲南中路168號出入。原舊房已經分割裝修,外貌也遭破壞,雖內部仍存有遺蹟,但終因等級太低,未列入歷史保護建築,僅有普查名錄而已。現今變為傢俱賣場。作為早期基爾特(Guild,同業公會; 協會)組織的三山福寧會館早已衰落,被人遺忘在情理之中。

二張70年代的上海老照片,揭開了一座福州路現存最老建築神祕面紗

圖6:福州路三山會館局部內景(2013年5月)

二張70年代的上海老照片,揭開了一座福州路現存最老建築神祕面紗

圖7:福州路雲南路口三山會館外景(2015年2月,無田攝)


去年8月,北海小區地塊徵收拆遷已進入倒計時,特地又去實地查看,還破例做了一回“爬樓黨”拍了個俯瞰圖,見三山會館舊樓尚存,內心頓生一絲希望。經朋友向黃浦區規劃局核實,得到了保留這幢歷史建築之佳音。幾年來懸著的心終於放下了!

"

2014年在網上偶然發現兩張上世紀七十年代福州路街景的老照片,但對其街面生疏,不知它是哪段街景。用放大鏡仔細看其中的一張照片上的門牌號,依稀可見三位數,首位看不清楚,後兩位像是“87”。依據這幾個數字,再看沿街建築的拱門樣式,先圈定其位置在福州路西段,且不是商店或民居街面。經查1947出版的《上海市行號路圖錄》,發現這兩張照片就是福州路687號近雲南路口的“三山會館”門前街景,片中牆上還殘留文革時期的標語。當時手頭沒有其他老照片佐證,就拿著這兩張老照片讓福州路687號及其周邊居民辨認,他們都說沒印象、不記得,即便是中老年居民也淡忘了。

二張70年代的上海老照片,揭開了一座福州路現存最老建築神祕面紗

圖1:1976年,三山會館門景,Michael Rank攝

二張70年代的上海老照片,揭開了一座福州路現存最老建築神祕面紗

圖2:1976年,三山會館門景,Michael Rank攝

二張70年代的上海老照片,揭開了一座福州路現存最老建築神祕面紗

圖3:福州路雲南路口三山會館【行路圖】老地圖截圖

後經席子兄聯繫,找到了這兩張照片的拍攝人邁克,並很快收到了他的迴音:

收到席子的來信很高興,得知你想將我的三山會館的照片兩張引用,歡迎,沒有問題,請你將你寫的作品寄給我吧,我是1975-76復旦大學留學生,1980-84年駐北京路透社記者,由1983年以來沒有回去上海,很遺憾!

如需要能把這兩張照片寄給你。

敬禮

Michael Rank

倫敦2015年01月24日 04:30 (星期六)

得到邁克的佐證後,為了解福州路三山會館的前世今生,我上網百度“三山會館”,發現網上圖文說的全是中山南路三山會館,沒有我想要的信息,暫且放下此事。2015年1月,機緣巧合,去了中山南路1551號三山會館(此處會館是由原半淞園路滬南三山會館移位重建的),結識了會館管理處的葉遠韜老師,與他聊起福州路三山會館的事,並拿出老照片請他辨認。葉老師也是第一次見到此照,但立馬認出片中建築,原來他有一張1920年啟昌照相館拍攝的四馬路三山會館門前發大水老照片,兩者對上號了。不久收到葉老師發來的老照片和1950年福州路687號三山福寧會館填制的《上海市公所會館山莊聯合會會員業務概況調查表》。

二張70年代的上海老照片,揭開了一座福州路現存最老建築神祕面紗

圖4:1933年四馬路三山會館門前(《攝影畫報》1933年第9卷第33期)

二張70年代的上海老照片,揭開了一座福州路現存最老建築神祕面紗

圖5:1950年三山福寧會館業務概況調查表

那麼,三山福寧會館為何這麼快就被人遺忘了?之前我也只聽說老南市半淞園路上有處三山會館。三山福寧會館是那一年創辦的?它與老南市的滬南三山會館有何關係?建國後,它還正常運作嗎?它沿街門面何時被改造成如今的模樣?帶著一連串的疑問去圖書館查史料。上海通社編著的《上海研究資料》(續集)中載曰:“三山會館福州路光緒二十三年福建福州建寧兩府人公建”( 第148頁,上海通社根據《上海縣續志》所載,加以整理,編入“會館公所一覽”)。從史料中得知福州路三山會館於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創辦,早於滬南三山會館(1916年)。令人不解的是《上海研究資料》中隻字未提“滬南三山會館”,《行路圖》中也沒有半淞園路三山會館的標識。而《上海文物博物館志》第八節“會館公所”在介紹滬南三山會館文字中對福州路三山會館也是一筆帶過:

在南市區中山南路1151號,福建旅滬福桔青果業商人公建。三山為福州以及福建的別稱。這個行會組織始於清同治初年,在裡倉橋賃民房設三山公所,光緒二年(1876年)所租之屋為業主收回,遂在滬軍營滬杭車站對面購地2千餘平方米。建公所,祀湄州天后,惟房屋簡陋,於宣統元年(1909年)由同業商人集款重建,三年夏開工,至民國5年(1916年)冬竣工,改名滬南三山會館,因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福州、建寧兩府商人在福州路雲南路口建三山會館,故有南北之別。

高紅霞主編《上海福建人》(1843-2008)(以下簡稱《高文》)中提到:“民國以後,上海被稱之為三山會館的有兩處,一處在福州路雲南路口,一處在南市半淞園路239弄31支弄15號,後者從前者析出,因此成立時間晚於前者。”《高文》對福州路三山會館記述如下(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12月第1版,第5章“同鄉社團與駐滬機構,P243-245):

三山公所,初創於1863年左右(清同治初年),位於福州路687號,近雲南路口。亦稱三山會館、三山福寧會館。三山取自福州城內于山、烏後山和閩山(一說九仙山、閩山、越王山),故三山也是福州的別稱,三山會館就是福州會館。同治初年,三山會館由福州、建寧果橘商人所建。新中國成立初仍具一定規模,在福州路有671弄石庫門住宅三幢、福州路673-693號及雲南路174號店屋若干。三山福寧會館會員多為果農或在在滬經營無字號之果商。民國時期,“每年一次會員大會,理事會每月一次”,收入主要靠房租,新中國成立前有會員60餘人。除了“研究商情、聯絡鄉誼”外(注1《三山果橘會館》,上海市檔案館,Q118-1-5),還資助一些醫療衛生、文化教育、兒童福利、恤孤、資遣等事業。如光緒十七年(1891年)所置閩嶠山莊,其址在徐家彙天鑰橋路636號,有平房六進及墓園墳山共計20.169畝,主要辦理施材、義葬、寄柩等,新中國成立初尚有棺木220餘具(注2,同上)。

1950-1951年,尚有理事9人,他們是:吳宏士、葉元勳、黃安惠、李彤然、林其忠等。監事3人,職員2人,工友2人。三山會館主要負責人陳潤南,行政負責人盧逢新。

對照《上海研究資料》、《上海文物博物館志》所載,《高文》中將會館開辦年份提前到同治初年(約1863年),但文中沒有說明出處。另從1950年福州路687號三山福寧會館填制的《上海市公所會館山莊聯合會會員業務概況調查表》中獲悉,三山福寧會館當年人力財力捉襟見肘,“一切計劃無從著手,僅能維持原有狀態。”由此可見公所於建國初已停止活動,場地或移作他用或閒置。2007年上海市正式啟動本市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2011年結束普查,隨後上海文物局公佈了不可移動文物名錄(4422處不可移動文物清單)。其中黃浦區的423處中記載了福州路三山會館:

310102943180000251 三山福寧會館舊址 清 南京東路街道 

該處(雲南中路168號)簡稱“三山會館”,於1874年(清代,同治十三年)由福建旅滬先輩們集資創建,建築式樣為二層中國傳統式樓宇建築。解放後曾先後作為地段醫院、雲南中路幼兒園(1981年創辦)。1996年經舊房分割裝修後作為上海市黃浦區科技實業總公司計算機應用發展分公司。原建築風貌已破壞。

從上述記錄獲悉,會館原福州路687號門面因改建為商鋪,改從雲南中路168號出入。原舊房已經分割裝修,外貌也遭破壞,雖內部仍存有遺蹟,但終因等級太低,未列入歷史保護建築,僅有普查名錄而已。現今變為傢俱賣場。作為早期基爾特(Guild,同業公會; 協會)組織的三山福寧會館早已衰落,被人遺忘在情理之中。

二張70年代的上海老照片,揭開了一座福州路現存最老建築神祕面紗

圖6:福州路三山會館局部內景(2013年5月)

二張70年代的上海老照片,揭開了一座福州路現存最老建築神祕面紗

圖7:福州路雲南路口三山會館外景(2015年2月,無田攝)


去年8月,北海小區地塊徵收拆遷已進入倒計時,特地又去實地查看,還破例做了一回“爬樓黨”拍了個俯瞰圖,見三山會館舊樓尚存,內心頓生一絲希望。經朋友向黃浦區規劃局核實,得到了保留這幢歷史建築之佳音。幾年來懸著的心終於放下了!

二張70年代的上海老照片,揭開了一座福州路現存最老建築神祕面紗

圖8:福州路東南望,2018年8月無田攝

"

2014年在網上偶然發現兩張上世紀七十年代福州路街景的老照片,但對其街面生疏,不知它是哪段街景。用放大鏡仔細看其中的一張照片上的門牌號,依稀可見三位數,首位看不清楚,後兩位像是“87”。依據這幾個數字,再看沿街建築的拱門樣式,先圈定其位置在福州路西段,且不是商店或民居街面。經查1947出版的《上海市行號路圖錄》,發現這兩張照片就是福州路687號近雲南路口的“三山會館”門前街景,片中牆上還殘留文革時期的標語。當時手頭沒有其他老照片佐證,就拿著這兩張老照片讓福州路687號及其周邊居民辨認,他們都說沒印象、不記得,即便是中老年居民也淡忘了。

二張70年代的上海老照片,揭開了一座福州路現存最老建築神祕面紗

圖1:1976年,三山會館門景,Michael Rank攝

二張70年代的上海老照片,揭開了一座福州路現存最老建築神祕面紗

圖2:1976年,三山會館門景,Michael Rank攝

二張70年代的上海老照片,揭開了一座福州路現存最老建築神祕面紗

圖3:福州路雲南路口三山會館【行路圖】老地圖截圖

後經席子兄聯繫,找到了這兩張照片的拍攝人邁克,並很快收到了他的迴音:

收到席子的來信很高興,得知你想將我的三山會館的照片兩張引用,歡迎,沒有問題,請你將你寫的作品寄給我吧,我是1975-76復旦大學留學生,1980-84年駐北京路透社記者,由1983年以來沒有回去上海,很遺憾!

如需要能把這兩張照片寄給你。

敬禮

Michael Rank

倫敦2015年01月24日 04:30 (星期六)

得到邁克的佐證後,為了解福州路三山會館的前世今生,我上網百度“三山會館”,發現網上圖文說的全是中山南路三山會館,沒有我想要的信息,暫且放下此事。2015年1月,機緣巧合,去了中山南路1551號三山會館(此處會館是由原半淞園路滬南三山會館移位重建的),結識了會館管理處的葉遠韜老師,與他聊起福州路三山會館的事,並拿出老照片請他辨認。葉老師也是第一次見到此照,但立馬認出片中建築,原來他有一張1920年啟昌照相館拍攝的四馬路三山會館門前發大水老照片,兩者對上號了。不久收到葉老師發來的老照片和1950年福州路687號三山福寧會館填制的《上海市公所會館山莊聯合會會員業務概況調查表》。

二張70年代的上海老照片,揭開了一座福州路現存最老建築神祕面紗

圖4:1933年四馬路三山會館門前(《攝影畫報》1933年第9卷第33期)

二張70年代的上海老照片,揭開了一座福州路現存最老建築神祕面紗

圖5:1950年三山福寧會館業務概況調查表

那麼,三山福寧會館為何這麼快就被人遺忘了?之前我也只聽說老南市半淞園路上有處三山會館。三山福寧會館是那一年創辦的?它與老南市的滬南三山會館有何關係?建國後,它還正常運作嗎?它沿街門面何時被改造成如今的模樣?帶著一連串的疑問去圖書館查史料。上海通社編著的《上海研究資料》(續集)中載曰:“三山會館福州路光緒二十三年福建福州建寧兩府人公建”( 第148頁,上海通社根據《上海縣續志》所載,加以整理,編入“會館公所一覽”)。從史料中得知福州路三山會館於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創辦,早於滬南三山會館(1916年)。令人不解的是《上海研究資料》中隻字未提“滬南三山會館”,《行路圖》中也沒有半淞園路三山會館的標識。而《上海文物博物館志》第八節“會館公所”在介紹滬南三山會館文字中對福州路三山會館也是一筆帶過:

在南市區中山南路1151號,福建旅滬福桔青果業商人公建。三山為福州以及福建的別稱。這個行會組織始於清同治初年,在裡倉橋賃民房設三山公所,光緒二年(1876年)所租之屋為業主收回,遂在滬軍營滬杭車站對面購地2千餘平方米。建公所,祀湄州天后,惟房屋簡陋,於宣統元年(1909年)由同業商人集款重建,三年夏開工,至民國5年(1916年)冬竣工,改名滬南三山會館,因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福州、建寧兩府商人在福州路雲南路口建三山會館,故有南北之別。

高紅霞主編《上海福建人》(1843-2008)(以下簡稱《高文》)中提到:“民國以後,上海被稱之為三山會館的有兩處,一處在福州路雲南路口,一處在南市半淞園路239弄31支弄15號,後者從前者析出,因此成立時間晚於前者。”《高文》對福州路三山會館記述如下(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12月第1版,第5章“同鄉社團與駐滬機構,P243-245):

三山公所,初創於1863年左右(清同治初年),位於福州路687號,近雲南路口。亦稱三山會館、三山福寧會館。三山取自福州城內于山、烏後山和閩山(一說九仙山、閩山、越王山),故三山也是福州的別稱,三山會館就是福州會館。同治初年,三山會館由福州、建寧果橘商人所建。新中國成立初仍具一定規模,在福州路有671弄石庫門住宅三幢、福州路673-693號及雲南路174號店屋若干。三山福寧會館會員多為果農或在在滬經營無字號之果商。民國時期,“每年一次會員大會,理事會每月一次”,收入主要靠房租,新中國成立前有會員60餘人。除了“研究商情、聯絡鄉誼”外(注1《三山果橘會館》,上海市檔案館,Q118-1-5),還資助一些醫療衛生、文化教育、兒童福利、恤孤、資遣等事業。如光緒十七年(1891年)所置閩嶠山莊,其址在徐家彙天鑰橋路636號,有平房六進及墓園墳山共計20.169畝,主要辦理施材、義葬、寄柩等,新中國成立初尚有棺木220餘具(注2,同上)。

1950-1951年,尚有理事9人,他們是:吳宏士、葉元勳、黃安惠、李彤然、林其忠等。監事3人,職員2人,工友2人。三山會館主要負責人陳潤南,行政負責人盧逢新。

對照《上海研究資料》、《上海文物博物館志》所載,《高文》中將會館開辦年份提前到同治初年(約1863年),但文中沒有說明出處。另從1950年福州路687號三山福寧會館填制的《上海市公所會館山莊聯合會會員業務概況調查表》中獲悉,三山福寧會館當年人力財力捉襟見肘,“一切計劃無從著手,僅能維持原有狀態。”由此可見公所於建國初已停止活動,場地或移作他用或閒置。2007年上海市正式啟動本市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2011年結束普查,隨後上海文物局公佈了不可移動文物名錄(4422處不可移動文物清單)。其中黃浦區的423處中記載了福州路三山會館:

310102943180000251 三山福寧會館舊址 清 南京東路街道 

該處(雲南中路168號)簡稱“三山會館”,於1874年(清代,同治十三年)由福建旅滬先輩們集資創建,建築式樣為二層中國傳統式樓宇建築。解放後曾先後作為地段醫院、雲南中路幼兒園(1981年創辦)。1996年經舊房分割裝修後作為上海市黃浦區科技實業總公司計算機應用發展分公司。原建築風貌已破壞。

從上述記錄獲悉,會館原福州路687號門面因改建為商鋪,改從雲南中路168號出入。原舊房已經分割裝修,外貌也遭破壞,雖內部仍存有遺蹟,但終因等級太低,未列入歷史保護建築,僅有普查名錄而已。現今變為傢俱賣場。作為早期基爾特(Guild,同業公會; 協會)組織的三山福寧會館早已衰落,被人遺忘在情理之中。

二張70年代的上海老照片,揭開了一座福州路現存最老建築神祕面紗

圖6:福州路三山會館局部內景(2013年5月)

二張70年代的上海老照片,揭開了一座福州路現存最老建築神祕面紗

圖7:福州路雲南路口三山會館外景(2015年2月,無田攝)


去年8月,北海小區地塊徵收拆遷已進入倒計時,特地又去實地查看,還破例做了一回“爬樓黨”拍了個俯瞰圖,見三山會館舊樓尚存,內心頓生一絲希望。經朋友向黃浦區規劃局核實,得到了保留這幢歷史建築之佳音。幾年來懸著的心終於放下了!

二張70年代的上海老照片,揭開了一座福州路現存最老建築神祕面紗

圖8:福州路東南望,2018年8月無田攝

二張70年代的上海老照片,揭開了一座福州路現存最老建築神祕面紗

圖9: 雲南中路168號近福州路口,三山會館舊址,2018-8無田攝

"

2014年在網上偶然發現兩張上世紀七十年代福州路街景的老照片,但對其街面生疏,不知它是哪段街景。用放大鏡仔細看其中的一張照片上的門牌號,依稀可見三位數,首位看不清楚,後兩位像是“87”。依據這幾個數字,再看沿街建築的拱門樣式,先圈定其位置在福州路西段,且不是商店或民居街面。經查1947出版的《上海市行號路圖錄》,發現這兩張照片就是福州路687號近雲南路口的“三山會館”門前街景,片中牆上還殘留文革時期的標語。當時手頭沒有其他老照片佐證,就拿著這兩張老照片讓福州路687號及其周邊居民辨認,他們都說沒印象、不記得,即便是中老年居民也淡忘了。

二張70年代的上海老照片,揭開了一座福州路現存最老建築神祕面紗

圖1:1976年,三山會館門景,Michael Rank攝

二張70年代的上海老照片,揭開了一座福州路現存最老建築神祕面紗

圖2:1976年,三山會館門景,Michael Rank攝

二張70年代的上海老照片,揭開了一座福州路現存最老建築神祕面紗

圖3:福州路雲南路口三山會館【行路圖】老地圖截圖

後經席子兄聯繫,找到了這兩張照片的拍攝人邁克,並很快收到了他的迴音:

收到席子的來信很高興,得知你想將我的三山會館的照片兩張引用,歡迎,沒有問題,請你將你寫的作品寄給我吧,我是1975-76復旦大學留學生,1980-84年駐北京路透社記者,由1983年以來沒有回去上海,很遺憾!

如需要能把這兩張照片寄給你。

敬禮

Michael Rank

倫敦2015年01月24日 04:30 (星期六)

得到邁克的佐證後,為了解福州路三山會館的前世今生,我上網百度“三山會館”,發現網上圖文說的全是中山南路三山會館,沒有我想要的信息,暫且放下此事。2015年1月,機緣巧合,去了中山南路1551號三山會館(此處會館是由原半淞園路滬南三山會館移位重建的),結識了會館管理處的葉遠韜老師,與他聊起福州路三山會館的事,並拿出老照片請他辨認。葉老師也是第一次見到此照,但立馬認出片中建築,原來他有一張1920年啟昌照相館拍攝的四馬路三山會館門前發大水老照片,兩者對上號了。不久收到葉老師發來的老照片和1950年福州路687號三山福寧會館填制的《上海市公所會館山莊聯合會會員業務概況調查表》。

二張70年代的上海老照片,揭開了一座福州路現存最老建築神祕面紗

圖4:1933年四馬路三山會館門前(《攝影畫報》1933年第9卷第33期)

二張70年代的上海老照片,揭開了一座福州路現存最老建築神祕面紗

圖5:1950年三山福寧會館業務概況調查表

那麼,三山福寧會館為何這麼快就被人遺忘了?之前我也只聽說老南市半淞園路上有處三山會館。三山福寧會館是那一年創辦的?它與老南市的滬南三山會館有何關係?建國後,它還正常運作嗎?它沿街門面何時被改造成如今的模樣?帶著一連串的疑問去圖書館查史料。上海通社編著的《上海研究資料》(續集)中載曰:“三山會館福州路光緒二十三年福建福州建寧兩府人公建”( 第148頁,上海通社根據《上海縣續志》所載,加以整理,編入“會館公所一覽”)。從史料中得知福州路三山會館於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創辦,早於滬南三山會館(1916年)。令人不解的是《上海研究資料》中隻字未提“滬南三山會館”,《行路圖》中也沒有半淞園路三山會館的標識。而《上海文物博物館志》第八節“會館公所”在介紹滬南三山會館文字中對福州路三山會館也是一筆帶過:

在南市區中山南路1151號,福建旅滬福桔青果業商人公建。三山為福州以及福建的別稱。這個行會組織始於清同治初年,在裡倉橋賃民房設三山公所,光緒二年(1876年)所租之屋為業主收回,遂在滬軍營滬杭車站對面購地2千餘平方米。建公所,祀湄州天后,惟房屋簡陋,於宣統元年(1909年)由同業商人集款重建,三年夏開工,至民國5年(1916年)冬竣工,改名滬南三山會館,因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福州、建寧兩府商人在福州路雲南路口建三山會館,故有南北之別。

高紅霞主編《上海福建人》(1843-2008)(以下簡稱《高文》)中提到:“民國以後,上海被稱之為三山會館的有兩處,一處在福州路雲南路口,一處在南市半淞園路239弄31支弄15號,後者從前者析出,因此成立時間晚於前者。”《高文》對福州路三山會館記述如下(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12月第1版,第5章“同鄉社團與駐滬機構,P243-245):

三山公所,初創於1863年左右(清同治初年),位於福州路687號,近雲南路口。亦稱三山會館、三山福寧會館。三山取自福州城內于山、烏後山和閩山(一說九仙山、閩山、越王山),故三山也是福州的別稱,三山會館就是福州會館。同治初年,三山會館由福州、建寧果橘商人所建。新中國成立初仍具一定規模,在福州路有671弄石庫門住宅三幢、福州路673-693號及雲南路174號店屋若干。三山福寧會館會員多為果農或在在滬經營無字號之果商。民國時期,“每年一次會員大會,理事會每月一次”,收入主要靠房租,新中國成立前有會員60餘人。除了“研究商情、聯絡鄉誼”外(注1《三山果橘會館》,上海市檔案館,Q118-1-5),還資助一些醫療衛生、文化教育、兒童福利、恤孤、資遣等事業。如光緒十七年(1891年)所置閩嶠山莊,其址在徐家彙天鑰橋路636號,有平房六進及墓園墳山共計20.169畝,主要辦理施材、義葬、寄柩等,新中國成立初尚有棺木220餘具(注2,同上)。

1950-1951年,尚有理事9人,他們是:吳宏士、葉元勳、黃安惠、李彤然、林其忠等。監事3人,職員2人,工友2人。三山會館主要負責人陳潤南,行政負責人盧逢新。

對照《上海研究資料》、《上海文物博物館志》所載,《高文》中將會館開辦年份提前到同治初年(約1863年),但文中沒有說明出處。另從1950年福州路687號三山福寧會館填制的《上海市公所會館山莊聯合會會員業務概況調查表》中獲悉,三山福寧會館當年人力財力捉襟見肘,“一切計劃無從著手,僅能維持原有狀態。”由此可見公所於建國初已停止活動,場地或移作他用或閒置。2007年上海市正式啟動本市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2011年結束普查,隨後上海文物局公佈了不可移動文物名錄(4422處不可移動文物清單)。其中黃浦區的423處中記載了福州路三山會館:

310102943180000251 三山福寧會館舊址 清 南京東路街道 

該處(雲南中路168號)簡稱“三山會館”,於1874年(清代,同治十三年)由福建旅滬先輩們集資創建,建築式樣為二層中國傳統式樓宇建築。解放後曾先後作為地段醫院、雲南中路幼兒園(1981年創辦)。1996年經舊房分割裝修後作為上海市黃浦區科技實業總公司計算機應用發展分公司。原建築風貌已破壞。

從上述記錄獲悉,會館原福州路687號門面因改建為商鋪,改從雲南中路168號出入。原舊房已經分割裝修,外貌也遭破壞,雖內部仍存有遺蹟,但終因等級太低,未列入歷史保護建築,僅有普查名錄而已。現今變為傢俱賣場。作為早期基爾特(Guild,同業公會; 協會)組織的三山福寧會館早已衰落,被人遺忘在情理之中。

二張70年代的上海老照片,揭開了一座福州路現存最老建築神祕面紗

圖6:福州路三山會館局部內景(2013年5月)

二張70年代的上海老照片,揭開了一座福州路現存最老建築神祕面紗

圖7:福州路雲南路口三山會館外景(2015年2月,無田攝)


去年8月,北海小區地塊徵收拆遷已進入倒計時,特地又去實地查看,還破例做了一回“爬樓黨”拍了個俯瞰圖,見三山會館舊樓尚存,內心頓生一絲希望。經朋友向黃浦區規劃局核實,得到了保留這幢歷史建築之佳音。幾年來懸著的心終於放下了!

二張70年代的上海老照片,揭開了一座福州路現存最老建築神祕面紗

圖8:福州路東南望,2018年8月無田攝

二張70年代的上海老照片,揭開了一座福州路現存最老建築神祕面紗

圖9: 雲南中路168號近福州路口,三山會館舊址,2018-8無田攝

二張70年代的上海老照片,揭開了一座福州路現存最老建築神祕面紗

圖10:福州路西眺,中間舊樓正在拆遷中尚存的三山會館,無田攝

自2014年起,緣由兩張福州路老照片開始關注三山會館建築的拆留,為此曾多次實地查看,並走訪當地居民和居委會。2016年撰寫《三山福寧會館上海館址小考》,於4月15日首發於食硯無田新浪博客,同年9月17日又將此文發佈於微信公眾號,旨在引起社會各方關注福州路三山會館。去年底獲悉“保留三山會館建築”之佳音,遂加發幾張近照,重發此文。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