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最守時”的男人:海關大鐘守鍾人28載未遠行'

"

“東方紅,太陽升,中國出了個毛澤東……”

如果你來過上海外灘,這個旋律對你來說應該並不陌生。這是上海的海關大鐘在報時會播放的曲目《東方紅》。

"

“東方紅,太陽升,中國出了個毛澤東……”

如果你來過上海外灘,這個旋律對你來說應該並不陌生。這是上海的海關大鐘在報時會播放的曲目《東方紅》。

上海“最守時”的男人:海關大鐘守鍾人28載未遠行

上海海關大樓大鐘 供圖

從1928年1月1日海關大鐘敲響的第一聲開始,海關大樓的鐘聲就成為了上海的標誌之一,90多年從未中斷。

海關大樓先後歷經3次建設,現在在我們眼前的是由威爾遜設計的,於1927年建成。同年8月,由英國Whitchurch公司設計製造,總造價為5000多兩白銀的上海海關大鐘,從倫敦運往上海。原包裝木箱連同大鐘共重6.25噸。當年,在把6噸多重的大木箱吊到72米多高的鐘樓時,外灘馬路行人都駐足觀望著一吊裝奇景。這座大鐘樓,當時在亞洲名列第一,世界名列第三。

在悠揚的鐘聲背後,是幾代守鍾人的辛勤付出。今天,小新就和大家一同走近第四代守鍾人——魏雲寺。

"

“東方紅,太陽升,中國出了個毛澤東……”

如果你來過上海外灘,這個旋律對你來說應該並不陌生。這是上海的海關大鐘在報時會播放的曲目《東方紅》。

上海“最守時”的男人:海關大鐘守鍾人28載未遠行

上海海關大樓大鐘 供圖

從1928年1月1日海關大鐘敲響的第一聲開始,海關大樓的鐘聲就成為了上海的標誌之一,90多年從未中斷。

海關大樓先後歷經3次建設,現在在我們眼前的是由威爾遜設計的,於1927年建成。同年8月,由英國Whitchurch公司設計製造,總造價為5000多兩白銀的上海海關大鐘,從倫敦運往上海。原包裝木箱連同大鐘共重6.25噸。當年,在把6噸多重的大木箱吊到72米多高的鐘樓時,外灘馬路行人都駐足觀望著一吊裝奇景。這座大鐘樓,當時在亞洲名列第一,世界名列第三。

在悠揚的鐘聲背後,是幾代守鍾人的辛勤付出。今天,小新就和大家一同走近第四代守鍾人——魏雲寺。

上海“最守時”的男人:海關大鐘守鍾人28載未遠行

守鍾人魏雲寺 供圖

他是全上海最守時的男人

魏雲寺是上海海關第四代守鍾人,1982年進海關,從事後勤管理,1991年開始,他接替守鍾工作。從此以後,大鐘成為了他難捨的羈絆。

有一次,魏師傅白天忙完科室裡面的工作,臨睡覺的時候,忽然想起今天應該是給大鐘上發條的日子,好像還沒上,心裡瞬間一緊,馬上穿好衣服,騎著自行車趕到海關,爬上鐘樓,當魏師傅看見三根沉甸甸的發條高高的懸在頭頂上時,他才放鬆心情,回家睡了個安穩覺。這類似於“強迫症”一樣的行為,在魏師傅接任初期發生過不止一次。

"

“東方紅,太陽升,中國出了個毛澤東……”

如果你來過上海外灘,這個旋律對你來說應該並不陌生。這是上海的海關大鐘在報時會播放的曲目《東方紅》。

上海“最守時”的男人:海關大鐘守鍾人28載未遠行

上海海關大樓大鐘 供圖

從1928年1月1日海關大鐘敲響的第一聲開始,海關大樓的鐘聲就成為了上海的標誌之一,90多年從未中斷。

海關大樓先後歷經3次建設,現在在我們眼前的是由威爾遜設計的,於1927年建成。同年8月,由英國Whitchurch公司設計製造,總造價為5000多兩白銀的上海海關大鐘,從倫敦運往上海。原包裝木箱連同大鐘共重6.25噸。當年,在把6噸多重的大木箱吊到72米多高的鐘樓時,外灘馬路行人都駐足觀望著一吊裝奇景。這座大鐘樓,當時在亞洲名列第一,世界名列第三。

在悠揚的鐘聲背後,是幾代守鍾人的辛勤付出。今天,小新就和大家一同走近第四代守鍾人——魏雲寺。

上海“最守時”的男人:海關大鐘守鍾人28載未遠行

守鍾人魏雲寺 供圖

他是全上海最守時的男人

魏雲寺是上海海關第四代守鍾人,1982年進海關,從事後勤管理,1991年開始,他接替守鍾工作。從此以後,大鐘成為了他難捨的羈絆。

有一次,魏師傅白天忙完科室裡面的工作,臨睡覺的時候,忽然想起今天應該是給大鐘上發條的日子,好像還沒上,心裡瞬間一緊,馬上穿好衣服,騎著自行車趕到海關,爬上鐘樓,當魏師傅看見三根沉甸甸的發條高高的懸在頭頂上時,他才放鬆心情,回家睡了個安穩覺。這類似於“強迫症”一樣的行為,在魏師傅接任初期發生過不止一次。

上海“最守時”的男人:海關大鐘守鍾人28載未遠行

守鍾人魏雲寺 中新社 李秋瑩攝

大鐘需要每三天上一次發條,守鐘的工作沒有AB角,颳風下雨都只有魏師傅一人,這樣的工作性質註定了魏師傅不能遠離上海。

十年前,魏師傅被評為先進個人,單位獎勵他去西安旅遊。即便如此,魏師傅也差點放棄這次來之不易的機會,最後還是他的師傅聽說後主動頂班,魏師傅才得以成行,那也是魏師傅守鐘的28年間,唯一的一次遠行。

"

“東方紅,太陽升,中國出了個毛澤東……”

如果你來過上海外灘,這個旋律對你來說應該並不陌生。這是上海的海關大鐘在報時會播放的曲目《東方紅》。

上海“最守時”的男人:海關大鐘守鍾人28載未遠行

上海海關大樓大鐘 供圖

從1928年1月1日海關大鐘敲響的第一聲開始,海關大樓的鐘聲就成為了上海的標誌之一,90多年從未中斷。

海關大樓先後歷經3次建設,現在在我們眼前的是由威爾遜設計的,於1927年建成。同年8月,由英國Whitchurch公司設計製造,總造價為5000多兩白銀的上海海關大鐘,從倫敦運往上海。原包裝木箱連同大鐘共重6.25噸。當年,在把6噸多重的大木箱吊到72米多高的鐘樓時,外灘馬路行人都駐足觀望著一吊裝奇景。這座大鐘樓,當時在亞洲名列第一,世界名列第三。

在悠揚的鐘聲背後,是幾代守鍾人的辛勤付出。今天,小新就和大家一同走近第四代守鍾人——魏雲寺。

上海“最守時”的男人:海關大鐘守鍾人28載未遠行

守鍾人魏雲寺 供圖

他是全上海最守時的男人

魏雲寺是上海海關第四代守鍾人,1982年進海關,從事後勤管理,1991年開始,他接替守鍾工作。從此以後,大鐘成為了他難捨的羈絆。

有一次,魏師傅白天忙完科室裡面的工作,臨睡覺的時候,忽然想起今天應該是給大鐘上發條的日子,好像還沒上,心裡瞬間一緊,馬上穿好衣服,騎著自行車趕到海關,爬上鐘樓,當魏師傅看見三根沉甸甸的發條高高的懸在頭頂上時,他才放鬆心情,回家睡了個安穩覺。這類似於“強迫症”一樣的行為,在魏師傅接任初期發生過不止一次。

上海“最守時”的男人:海關大鐘守鍾人28載未遠行

守鍾人魏雲寺 中新社 李秋瑩攝

大鐘需要每三天上一次發條,守鐘的工作沒有AB角,颳風下雨都只有魏師傅一人,這樣的工作性質註定了魏師傅不能遠離上海。

十年前,魏師傅被評為先進個人,單位獎勵他去西安旅遊。即便如此,魏師傅也差點放棄這次來之不易的機會,最後還是他的師傅聽說後主動頂班,魏師傅才得以成行,那也是魏師傅守鐘的28年間,唯一的一次遠行。

上海“最守時”的男人:海關大鐘守鍾人28載未遠行

守鍾人魏雲寺 中新社 郭容攝

不能遠行的工作,也讓魏師傅的家人十分不解,魏師傅的兒子早年間也曾抱怨,“為什麼別人的爸爸都能陪家人旅遊,你就不可以?”

“不過現在長大了,也就理解了,有時候還會自豪呢。”魏師傅笑著回憶。

“你說我的工作繁重麼?其實並不繁重,但是你必須要把它放在心上,這是一份考驗責任心的工作。”

"

“東方紅,太陽升,中國出了個毛澤東……”

如果你來過上海外灘,這個旋律對你來說應該並不陌生。這是上海的海關大鐘在報時會播放的曲目《東方紅》。

上海“最守時”的男人:海關大鐘守鍾人28載未遠行

上海海關大樓大鐘 供圖

從1928年1月1日海關大鐘敲響的第一聲開始,海關大樓的鐘聲就成為了上海的標誌之一,90多年從未中斷。

海關大樓先後歷經3次建設,現在在我們眼前的是由威爾遜設計的,於1927年建成。同年8月,由英國Whitchurch公司設計製造,總造價為5000多兩白銀的上海海關大鐘,從倫敦運往上海。原包裝木箱連同大鐘共重6.25噸。當年,在把6噸多重的大木箱吊到72米多高的鐘樓時,外灘馬路行人都駐足觀望著一吊裝奇景。這座大鐘樓,當時在亞洲名列第一,世界名列第三。

在悠揚的鐘聲背後,是幾代守鍾人的辛勤付出。今天,小新就和大家一同走近第四代守鍾人——魏雲寺。

上海“最守時”的男人:海關大鐘守鍾人28載未遠行

守鍾人魏雲寺 供圖

他是全上海最守時的男人

魏雲寺是上海海關第四代守鍾人,1982年進海關,從事後勤管理,1991年開始,他接替守鍾工作。從此以後,大鐘成為了他難捨的羈絆。

有一次,魏師傅白天忙完科室裡面的工作,臨睡覺的時候,忽然想起今天應該是給大鐘上發條的日子,好像還沒上,心裡瞬間一緊,馬上穿好衣服,騎著自行車趕到海關,爬上鐘樓,當魏師傅看見三根沉甸甸的發條高高的懸在頭頂上時,他才放鬆心情,回家睡了個安穩覺。這類似於“強迫症”一樣的行為,在魏師傅接任初期發生過不止一次。

上海“最守時”的男人:海關大鐘守鍾人28載未遠行

守鍾人魏雲寺 中新社 李秋瑩攝

大鐘需要每三天上一次發條,守鐘的工作沒有AB角,颳風下雨都只有魏師傅一人,這樣的工作性質註定了魏師傅不能遠離上海。

十年前,魏師傅被評為先進個人,單位獎勵他去西安旅遊。即便如此,魏師傅也差點放棄這次來之不易的機會,最後還是他的師傅聽說後主動頂班,魏師傅才得以成行,那也是魏師傅守鐘的28年間,唯一的一次遠行。

上海“最守時”的男人:海關大鐘守鍾人28載未遠行

守鍾人魏雲寺 中新社 郭容攝

不能遠行的工作,也讓魏師傅的家人十分不解,魏師傅的兒子早年間也曾抱怨,“為什麼別人的爸爸都能陪家人旅遊,你就不可以?”

“不過現在長大了,也就理解了,有時候還會自豪呢。”魏師傅笑著回憶。

“你說我的工作繁重麼?其實並不繁重,但是你必須要把它放在心上,這是一份考驗責任心的工作。”

上海“最守時”的男人:海關大鐘守鍾人28載未遠行

大鐘齒輪 中新社 郭容攝

魏師傅守護大鐘的28年裡,大鐘從未出過任何故障,大鐘的時間的誤差也從未超過2秒。有人稱魏師傅為:全上海最守時的男人。

鐘樓:歷經風霜數年依舊

坐電梯到海關大樓頂樓,打開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個沙坑,“沙坑的正上方就是大鐘的3個鐘錘,如果不小心掉落,重量可能會穿透海關大樓的天花板,於是當年的設計者設立了沙坑這一保險措施。”

空曠的房間中央,從上至下有117級鋼製螺旋扶梯,一階一階,盤旋向上,僅容一人,小新跟在魏師傅後面直喘粗氣,魏師傅卻如履平地。

“爬了這麼多年,早都習慣了。”

"

“東方紅,太陽升,中國出了個毛澤東……”

如果你來過上海外灘,這個旋律對你來說應該並不陌生。這是上海的海關大鐘在報時會播放的曲目《東方紅》。

上海“最守時”的男人:海關大鐘守鍾人28載未遠行

上海海關大樓大鐘 供圖

從1928年1月1日海關大鐘敲響的第一聲開始,海關大樓的鐘聲就成為了上海的標誌之一,90多年從未中斷。

海關大樓先後歷經3次建設,現在在我們眼前的是由威爾遜設計的,於1927年建成。同年8月,由英國Whitchurch公司設計製造,總造價為5000多兩白銀的上海海關大鐘,從倫敦運往上海。原包裝木箱連同大鐘共重6.25噸。當年,在把6噸多重的大木箱吊到72米多高的鐘樓時,外灘馬路行人都駐足觀望著一吊裝奇景。這座大鐘樓,當時在亞洲名列第一,世界名列第三。

在悠揚的鐘聲背後,是幾代守鍾人的辛勤付出。今天,小新就和大家一同走近第四代守鍾人——魏雲寺。

上海“最守時”的男人:海關大鐘守鍾人28載未遠行

守鍾人魏雲寺 供圖

他是全上海最守時的男人

魏雲寺是上海海關第四代守鍾人,1982年進海關,從事後勤管理,1991年開始,他接替守鍾工作。從此以後,大鐘成為了他難捨的羈絆。

有一次,魏師傅白天忙完科室裡面的工作,臨睡覺的時候,忽然想起今天應該是給大鐘上發條的日子,好像還沒上,心裡瞬間一緊,馬上穿好衣服,騎著自行車趕到海關,爬上鐘樓,當魏師傅看見三根沉甸甸的發條高高的懸在頭頂上時,他才放鬆心情,回家睡了個安穩覺。這類似於“強迫症”一樣的行為,在魏師傅接任初期發生過不止一次。

上海“最守時”的男人:海關大鐘守鍾人28載未遠行

守鍾人魏雲寺 中新社 李秋瑩攝

大鐘需要每三天上一次發條,守鐘的工作沒有AB角,颳風下雨都只有魏師傅一人,這樣的工作性質註定了魏師傅不能遠離上海。

十年前,魏師傅被評為先進個人,單位獎勵他去西安旅遊。即便如此,魏師傅也差點放棄這次來之不易的機會,最後還是他的師傅聽說後主動頂班,魏師傅才得以成行,那也是魏師傅守鐘的28年間,唯一的一次遠行。

上海“最守時”的男人:海關大鐘守鍾人28載未遠行

守鍾人魏雲寺 中新社 郭容攝

不能遠行的工作,也讓魏師傅的家人十分不解,魏師傅的兒子早年間也曾抱怨,“為什麼別人的爸爸都能陪家人旅遊,你就不可以?”

“不過現在長大了,也就理解了,有時候還會自豪呢。”魏師傅笑著回憶。

“你說我的工作繁重麼?其實並不繁重,但是你必須要把它放在心上,這是一份考驗責任心的工作。”

上海“最守時”的男人:海關大鐘守鍾人28載未遠行

大鐘齒輪 中新社 郭容攝

魏師傅守護大鐘的28年裡,大鐘從未出過任何故障,大鐘的時間的誤差也從未超過2秒。有人稱魏師傅為:全上海最守時的男人。

鐘樓:歷經風霜數年依舊

坐電梯到海關大樓頂樓,打開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個沙坑,“沙坑的正上方就是大鐘的3個鐘錘,如果不小心掉落,重量可能會穿透海關大樓的天花板,於是當年的設計者設立了沙坑這一保險措施。”

空曠的房間中央,從上至下有117級鋼製螺旋扶梯,一階一階,盤旋向上,僅容一人,小新跟在魏師傅後面直喘粗氣,魏師傅卻如履平地。

“爬了這麼多年,早都習慣了。”

上海“最守時”的男人:海關大鐘守鍾人28載未遠行

旋轉樓梯 中新社 郭容攝

走進機芯房,房間的四面並不是牆壁,而是玻璃制的鐘面。根據資料顯示,這種玻璃是特製的,當時只有德國等極少數國家才能研製。

"

“東方紅,太陽升,中國出了個毛澤東……”

如果你來過上海外灘,這個旋律對你來說應該並不陌生。這是上海的海關大鐘在報時會播放的曲目《東方紅》。

上海“最守時”的男人:海關大鐘守鍾人28載未遠行

上海海關大樓大鐘 供圖

從1928年1月1日海關大鐘敲響的第一聲開始,海關大樓的鐘聲就成為了上海的標誌之一,90多年從未中斷。

海關大樓先後歷經3次建設,現在在我們眼前的是由威爾遜設計的,於1927年建成。同年8月,由英國Whitchurch公司設計製造,總造價為5000多兩白銀的上海海關大鐘,從倫敦運往上海。原包裝木箱連同大鐘共重6.25噸。當年,在把6噸多重的大木箱吊到72米多高的鐘樓時,外灘馬路行人都駐足觀望著一吊裝奇景。這座大鐘樓,當時在亞洲名列第一,世界名列第三。

在悠揚的鐘聲背後,是幾代守鍾人的辛勤付出。今天,小新就和大家一同走近第四代守鍾人——魏雲寺。

上海“最守時”的男人:海關大鐘守鍾人28載未遠行

守鍾人魏雲寺 供圖

他是全上海最守時的男人

魏雲寺是上海海關第四代守鍾人,1982年進海關,從事後勤管理,1991年開始,他接替守鍾工作。從此以後,大鐘成為了他難捨的羈絆。

有一次,魏師傅白天忙完科室裡面的工作,臨睡覺的時候,忽然想起今天應該是給大鐘上發條的日子,好像還沒上,心裡瞬間一緊,馬上穿好衣服,騎著自行車趕到海關,爬上鐘樓,當魏師傅看見三根沉甸甸的發條高高的懸在頭頂上時,他才放鬆心情,回家睡了個安穩覺。這類似於“強迫症”一樣的行為,在魏師傅接任初期發生過不止一次。

上海“最守時”的男人:海關大鐘守鍾人28載未遠行

守鍾人魏雲寺 中新社 李秋瑩攝

大鐘需要每三天上一次發條,守鐘的工作沒有AB角,颳風下雨都只有魏師傅一人,這樣的工作性質註定了魏師傅不能遠離上海。

十年前,魏師傅被評為先進個人,單位獎勵他去西安旅遊。即便如此,魏師傅也差點放棄這次來之不易的機會,最後還是他的師傅聽說後主動頂班,魏師傅才得以成行,那也是魏師傅守鐘的28年間,唯一的一次遠行。

上海“最守時”的男人:海關大鐘守鍾人28載未遠行

守鍾人魏雲寺 中新社 郭容攝

不能遠行的工作,也讓魏師傅的家人十分不解,魏師傅的兒子早年間也曾抱怨,“為什麼別人的爸爸都能陪家人旅遊,你就不可以?”

“不過現在長大了,也就理解了,有時候還會自豪呢。”魏師傅笑著回憶。

“你說我的工作繁重麼?其實並不繁重,但是你必須要把它放在心上,這是一份考驗責任心的工作。”

上海“最守時”的男人:海關大鐘守鍾人28載未遠行

大鐘齒輪 中新社 郭容攝

魏師傅守護大鐘的28年裡,大鐘從未出過任何故障,大鐘的時間的誤差也從未超過2秒。有人稱魏師傅為:全上海最守時的男人。

鐘樓:歷經風霜數年依舊

坐電梯到海關大樓頂樓,打開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個沙坑,“沙坑的正上方就是大鐘的3個鐘錘,如果不小心掉落,重量可能會穿透海關大樓的天花板,於是當年的設計者設立了沙坑這一保險措施。”

空曠的房間中央,從上至下有117級鋼製螺旋扶梯,一階一階,盤旋向上,僅容一人,小新跟在魏師傅後面直喘粗氣,魏師傅卻如履平地。

“爬了這麼多年,早都習慣了。”

上海“最守時”的男人:海關大鐘守鍾人28載未遠行

旋轉樓梯 中新社 郭容攝

走進機芯房,房間的四面並不是牆壁,而是玻璃制的鐘面。根據資料顯示,這種玻璃是特製的,當時只有德國等極少數國家才能研製。

上海“最守時”的男人:海關大鐘守鍾人28載未遠行

錶盤的背面 中新社 李秋瑩攝

房間正中央的楠木玻璃房內就是大鐘的機芯了,大鐘運行時,這裡有成百上千的齒輪互相咬合。大鐘的發條時三根巨大的吊錘,從右到左分別負責打點、走時和報刻樂曲。

"

“東方紅,太陽升,中國出了個毛澤東……”

如果你來過上海外灘,這個旋律對你來說應該並不陌生。這是上海的海關大鐘在報時會播放的曲目《東方紅》。

上海“最守時”的男人:海關大鐘守鍾人28載未遠行

上海海關大樓大鐘 供圖

從1928年1月1日海關大鐘敲響的第一聲開始,海關大樓的鐘聲就成為了上海的標誌之一,90多年從未中斷。

海關大樓先後歷經3次建設,現在在我們眼前的是由威爾遜設計的,於1927年建成。同年8月,由英國Whitchurch公司設計製造,總造價為5000多兩白銀的上海海關大鐘,從倫敦運往上海。原包裝木箱連同大鐘共重6.25噸。當年,在把6噸多重的大木箱吊到72米多高的鐘樓時,外灘馬路行人都駐足觀望著一吊裝奇景。這座大鐘樓,當時在亞洲名列第一,世界名列第三。

在悠揚的鐘聲背後,是幾代守鍾人的辛勤付出。今天,小新就和大家一同走近第四代守鍾人——魏雲寺。

上海“最守時”的男人:海關大鐘守鍾人28載未遠行

守鍾人魏雲寺 供圖

他是全上海最守時的男人

魏雲寺是上海海關第四代守鍾人,1982年進海關,從事後勤管理,1991年開始,他接替守鍾工作。從此以後,大鐘成為了他難捨的羈絆。

有一次,魏師傅白天忙完科室裡面的工作,臨睡覺的時候,忽然想起今天應該是給大鐘上發條的日子,好像還沒上,心裡瞬間一緊,馬上穿好衣服,騎著自行車趕到海關,爬上鐘樓,當魏師傅看見三根沉甸甸的發條高高的懸在頭頂上時,他才放鬆心情,回家睡了個安穩覺。這類似於“強迫症”一樣的行為,在魏師傅接任初期發生過不止一次。

上海“最守時”的男人:海關大鐘守鍾人28載未遠行

守鍾人魏雲寺 中新社 李秋瑩攝

大鐘需要每三天上一次發條,守鐘的工作沒有AB角,颳風下雨都只有魏師傅一人,這樣的工作性質註定了魏師傅不能遠離上海。

十年前,魏師傅被評為先進個人,單位獎勵他去西安旅遊。即便如此,魏師傅也差點放棄這次來之不易的機會,最後還是他的師傅聽說後主動頂班,魏師傅才得以成行,那也是魏師傅守鐘的28年間,唯一的一次遠行。

上海“最守時”的男人:海關大鐘守鍾人28載未遠行

守鍾人魏雲寺 中新社 郭容攝

不能遠行的工作,也讓魏師傅的家人十分不解,魏師傅的兒子早年間也曾抱怨,“為什麼別人的爸爸都能陪家人旅遊,你就不可以?”

“不過現在長大了,也就理解了,有時候還會自豪呢。”魏師傅笑著回憶。

“你說我的工作繁重麼?其實並不繁重,但是你必須要把它放在心上,這是一份考驗責任心的工作。”

上海“最守時”的男人:海關大鐘守鍾人28載未遠行

大鐘齒輪 中新社 郭容攝

魏師傅守護大鐘的28年裡,大鐘從未出過任何故障,大鐘的時間的誤差也從未超過2秒。有人稱魏師傅為:全上海最守時的男人。

鐘樓:歷經風霜數年依舊

坐電梯到海關大樓頂樓,打開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個沙坑,“沙坑的正上方就是大鐘的3個鐘錘,如果不小心掉落,重量可能會穿透海關大樓的天花板,於是當年的設計者設立了沙坑這一保險措施。”

空曠的房間中央,從上至下有117級鋼製螺旋扶梯,一階一階,盤旋向上,僅容一人,小新跟在魏師傅後面直喘粗氣,魏師傅卻如履平地。

“爬了這麼多年,早都習慣了。”

上海“最守時”的男人:海關大鐘守鍾人28載未遠行

旋轉樓梯 中新社 郭容攝

走進機芯房,房間的四面並不是牆壁,而是玻璃制的鐘面。根據資料顯示,這種玻璃是特製的,當時只有德國等極少數國家才能研製。

上海“最守時”的男人:海關大鐘守鍾人28載未遠行

錶盤的背面 中新社 李秋瑩攝

房間正中央的楠木玻璃房內就是大鐘的機芯了,大鐘運行時,這裡有成百上千的齒輪互相咬合。大鐘的發條時三根巨大的吊錘,從右到左分別負責打點、走時和報刻樂曲。

上海“最守時”的男人:海關大鐘守鍾人28載未遠行

鍾芯 中新社 李秋瑩攝

每週開鐘上發條3次,每次要4人操作1小時左右才能完成。“不過後來在技術革新後,大鐘就裝上了電動馬達,上發條的工作只需要15分鐘就可以完成。”不過前一段時間,大鐘有幾個零件送回了英國原廠維修,現在我們聽到的都是電子報時。

"

“東方紅,太陽升,中國出了個毛澤東……”

如果你來過上海外灘,這個旋律對你來說應該並不陌生。這是上海的海關大鐘在報時會播放的曲目《東方紅》。

上海“最守時”的男人:海關大鐘守鍾人28載未遠行

上海海關大樓大鐘 供圖

從1928年1月1日海關大鐘敲響的第一聲開始,海關大樓的鐘聲就成為了上海的標誌之一,90多年從未中斷。

海關大樓先後歷經3次建設,現在在我們眼前的是由威爾遜設計的,於1927年建成。同年8月,由英國Whitchurch公司設計製造,總造價為5000多兩白銀的上海海關大鐘,從倫敦運往上海。原包裝木箱連同大鐘共重6.25噸。當年,在把6噸多重的大木箱吊到72米多高的鐘樓時,外灘馬路行人都駐足觀望著一吊裝奇景。這座大鐘樓,當時在亞洲名列第一,世界名列第三。

在悠揚的鐘聲背後,是幾代守鍾人的辛勤付出。今天,小新就和大家一同走近第四代守鍾人——魏雲寺。

上海“最守時”的男人:海關大鐘守鍾人28載未遠行

守鍾人魏雲寺 供圖

他是全上海最守時的男人

魏雲寺是上海海關第四代守鍾人,1982年進海關,從事後勤管理,1991年開始,他接替守鍾工作。從此以後,大鐘成為了他難捨的羈絆。

有一次,魏師傅白天忙完科室裡面的工作,臨睡覺的時候,忽然想起今天應該是給大鐘上發條的日子,好像還沒上,心裡瞬間一緊,馬上穿好衣服,騎著自行車趕到海關,爬上鐘樓,當魏師傅看見三根沉甸甸的發條高高的懸在頭頂上時,他才放鬆心情,回家睡了個安穩覺。這類似於“強迫症”一樣的行為,在魏師傅接任初期發生過不止一次。

上海“最守時”的男人:海關大鐘守鍾人28載未遠行

守鍾人魏雲寺 中新社 李秋瑩攝

大鐘需要每三天上一次發條,守鐘的工作沒有AB角,颳風下雨都只有魏師傅一人,這樣的工作性質註定了魏師傅不能遠離上海。

十年前,魏師傅被評為先進個人,單位獎勵他去西安旅遊。即便如此,魏師傅也差點放棄這次來之不易的機會,最後還是他的師傅聽說後主動頂班,魏師傅才得以成行,那也是魏師傅守鐘的28年間,唯一的一次遠行。

上海“最守時”的男人:海關大鐘守鍾人28載未遠行

守鍾人魏雲寺 中新社 郭容攝

不能遠行的工作,也讓魏師傅的家人十分不解,魏師傅的兒子早年間也曾抱怨,“為什麼別人的爸爸都能陪家人旅遊,你就不可以?”

“不過現在長大了,也就理解了,有時候還會自豪呢。”魏師傅笑著回憶。

“你說我的工作繁重麼?其實並不繁重,但是你必須要把它放在心上,這是一份考驗責任心的工作。”

上海“最守時”的男人:海關大鐘守鍾人28載未遠行

大鐘齒輪 中新社 郭容攝

魏師傅守護大鐘的28年裡,大鐘從未出過任何故障,大鐘的時間的誤差也從未超過2秒。有人稱魏師傅為:全上海最守時的男人。

鐘樓:歷經風霜數年依舊

坐電梯到海關大樓頂樓,打開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個沙坑,“沙坑的正上方就是大鐘的3個鐘錘,如果不小心掉落,重量可能會穿透海關大樓的天花板,於是當年的設計者設立了沙坑這一保險措施。”

空曠的房間中央,從上至下有117級鋼製螺旋扶梯,一階一階,盤旋向上,僅容一人,小新跟在魏師傅後面直喘粗氣,魏師傅卻如履平地。

“爬了這麼多年,早都習慣了。”

上海“最守時”的男人:海關大鐘守鍾人28載未遠行

旋轉樓梯 中新社 郭容攝

走進機芯房,房間的四面並不是牆壁,而是玻璃制的鐘面。根據資料顯示,這種玻璃是特製的,當時只有德國等極少數國家才能研製。

上海“最守時”的男人:海關大鐘守鍾人28載未遠行

錶盤的背面 中新社 李秋瑩攝

房間正中央的楠木玻璃房內就是大鐘的機芯了,大鐘運行時,這裡有成百上千的齒輪互相咬合。大鐘的發條時三根巨大的吊錘,從右到左分別負責打點、走時和報刻樂曲。

上海“最守時”的男人:海關大鐘守鍾人28載未遠行

鍾芯 中新社 李秋瑩攝

每週開鐘上發條3次,每次要4人操作1小時左右才能完成。“不過後來在技術革新後,大鐘就裝上了電動馬達,上發條的工作只需要15分鐘就可以完成。”不過前一段時間,大鐘有幾個零件送回了英國原廠維修,現在我們聽到的都是電子報時。

上海“最守時”的男人:海關大鐘守鍾人28載未遠行

鍾芯 中新社 李秋瑩攝

繼續上行,我們來到了大鐘的擴音層,在這裡,4只並排的小鐘負責“敲打”報刻樂曲,巨鍾負責敲響報點鐘聲。整點時分,發條帶動重達135公斤的大方錘敲響大鐘報點。

大鐘的上面還刻著銘文“重建江海關之基石……”,魏師傅介紹,這是海關大樓的銘文,一般銘文都會在樓前面,但海關大樓的銘文刻在了這口大鐘上。

"

“東方紅,太陽升,中國出了個毛澤東……”

如果你來過上海外灘,這個旋律對你來說應該並不陌生。這是上海的海關大鐘在報時會播放的曲目《東方紅》。

上海“最守時”的男人:海關大鐘守鍾人28載未遠行

上海海關大樓大鐘 供圖

從1928年1月1日海關大鐘敲響的第一聲開始,海關大樓的鐘聲就成為了上海的標誌之一,90多年從未中斷。

海關大樓先後歷經3次建設,現在在我們眼前的是由威爾遜設計的,於1927年建成。同年8月,由英國Whitchurch公司設計製造,總造價為5000多兩白銀的上海海關大鐘,從倫敦運往上海。原包裝木箱連同大鐘共重6.25噸。當年,在把6噸多重的大木箱吊到72米多高的鐘樓時,外灘馬路行人都駐足觀望著一吊裝奇景。這座大鐘樓,當時在亞洲名列第一,世界名列第三。

在悠揚的鐘聲背後,是幾代守鍾人的辛勤付出。今天,小新就和大家一同走近第四代守鍾人——魏雲寺。

上海“最守時”的男人:海關大鐘守鍾人28載未遠行

守鍾人魏雲寺 供圖

他是全上海最守時的男人

魏雲寺是上海海關第四代守鍾人,1982年進海關,從事後勤管理,1991年開始,他接替守鍾工作。從此以後,大鐘成為了他難捨的羈絆。

有一次,魏師傅白天忙完科室裡面的工作,臨睡覺的時候,忽然想起今天應該是給大鐘上發條的日子,好像還沒上,心裡瞬間一緊,馬上穿好衣服,騎著自行車趕到海關,爬上鐘樓,當魏師傅看見三根沉甸甸的發條高高的懸在頭頂上時,他才放鬆心情,回家睡了個安穩覺。這類似於“強迫症”一樣的行為,在魏師傅接任初期發生過不止一次。

上海“最守時”的男人:海關大鐘守鍾人28載未遠行

守鍾人魏雲寺 中新社 李秋瑩攝

大鐘需要每三天上一次發條,守鐘的工作沒有AB角,颳風下雨都只有魏師傅一人,這樣的工作性質註定了魏師傅不能遠離上海。

十年前,魏師傅被評為先進個人,單位獎勵他去西安旅遊。即便如此,魏師傅也差點放棄這次來之不易的機會,最後還是他的師傅聽說後主動頂班,魏師傅才得以成行,那也是魏師傅守鐘的28年間,唯一的一次遠行。

上海“最守時”的男人:海關大鐘守鍾人28載未遠行

守鍾人魏雲寺 中新社 郭容攝

不能遠行的工作,也讓魏師傅的家人十分不解,魏師傅的兒子早年間也曾抱怨,“為什麼別人的爸爸都能陪家人旅遊,你就不可以?”

“不過現在長大了,也就理解了,有時候還會自豪呢。”魏師傅笑著回憶。

“你說我的工作繁重麼?其實並不繁重,但是你必須要把它放在心上,這是一份考驗責任心的工作。”

上海“最守時”的男人:海關大鐘守鍾人28載未遠行

大鐘齒輪 中新社 郭容攝

魏師傅守護大鐘的28年裡,大鐘從未出過任何故障,大鐘的時間的誤差也從未超過2秒。有人稱魏師傅為:全上海最守時的男人。

鐘樓:歷經風霜數年依舊

坐電梯到海關大樓頂樓,打開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個沙坑,“沙坑的正上方就是大鐘的3個鐘錘,如果不小心掉落,重量可能會穿透海關大樓的天花板,於是當年的設計者設立了沙坑這一保險措施。”

空曠的房間中央,從上至下有117級鋼製螺旋扶梯,一階一階,盤旋向上,僅容一人,小新跟在魏師傅後面直喘粗氣,魏師傅卻如履平地。

“爬了這麼多年,早都習慣了。”

上海“最守時”的男人:海關大鐘守鍾人28載未遠行

旋轉樓梯 中新社 郭容攝

走進機芯房,房間的四面並不是牆壁,而是玻璃制的鐘面。根據資料顯示,這種玻璃是特製的,當時只有德國等極少數國家才能研製。

上海“最守時”的男人:海關大鐘守鍾人28載未遠行

錶盤的背面 中新社 李秋瑩攝

房間正中央的楠木玻璃房內就是大鐘的機芯了,大鐘運行時,這裡有成百上千的齒輪互相咬合。大鐘的發條時三根巨大的吊錘,從右到左分別負責打點、走時和報刻樂曲。

上海“最守時”的男人:海關大鐘守鍾人28載未遠行

鍾芯 中新社 李秋瑩攝

每週開鐘上發條3次,每次要4人操作1小時左右才能完成。“不過後來在技術革新後,大鐘就裝上了電動馬達,上發條的工作只需要15分鐘就可以完成。”不過前一段時間,大鐘有幾個零件送回了英國原廠維修,現在我們聽到的都是電子報時。

上海“最守時”的男人:海關大鐘守鍾人28載未遠行

鍾芯 中新社 李秋瑩攝

繼續上行,我們來到了大鐘的擴音層,在這裡,4只並排的小鐘負責“敲打”報刻樂曲,巨鍾負責敲響報點鐘聲。整點時分,發條帶動重達135公斤的大方錘敲響大鐘報點。

大鐘的上面還刻著銘文“重建江海關之基石……”,魏師傅介紹,這是海關大樓的銘文,一般銘文都會在樓前面,但海關大樓的銘文刻在了這口大鐘上。

上海“最守時”的男人:海關大鐘守鍾人28載未遠行

大鐘銘文 中新社 李秋瑩攝

發音層裡幾乎垂直的小鐵梯,是通往鐘樓的制高點旗杆臺,那裡是外灘最高的一面五星紅旗,解放軍進上海後外灘升起第一面五星紅旗,也在這裡。早年間魏師傅每天都要到這裡升旗,後面換成了電動升旗,魏師傅只需要定時檢查、更換新國旗就可以了。

“我一般換新旗是有講究的,一般勞動節、建軍節、建黨節…… 這些都是要換新國旗的。”

和魏師傅正聊著天,大鐘的報刻聲音準時響起,“你聽,一刻的時候,聽到的是一節音樂,半點的時候兩節,三刻時三節,整點時就是完整的一首曲子。老上海人只要聽樂曲的長短,就知道是幾點鐘了。”

"

“東方紅,太陽升,中國出了個毛澤東……”

如果你來過上海外灘,這個旋律對你來說應該並不陌生。這是上海的海關大鐘在報時會播放的曲目《東方紅》。

上海“最守時”的男人:海關大鐘守鍾人28載未遠行

上海海關大樓大鐘 供圖

從1928年1月1日海關大鐘敲響的第一聲開始,海關大樓的鐘聲就成為了上海的標誌之一,90多年從未中斷。

海關大樓先後歷經3次建設,現在在我們眼前的是由威爾遜設計的,於1927年建成。同年8月,由英國Whitchurch公司設計製造,總造價為5000多兩白銀的上海海關大鐘,從倫敦運往上海。原包裝木箱連同大鐘共重6.25噸。當年,在把6噸多重的大木箱吊到72米多高的鐘樓時,外灘馬路行人都駐足觀望著一吊裝奇景。這座大鐘樓,當時在亞洲名列第一,世界名列第三。

在悠揚的鐘聲背後,是幾代守鍾人的辛勤付出。今天,小新就和大家一同走近第四代守鍾人——魏雲寺。

上海“最守時”的男人:海關大鐘守鍾人28載未遠行

守鍾人魏雲寺 供圖

他是全上海最守時的男人

魏雲寺是上海海關第四代守鍾人,1982年進海關,從事後勤管理,1991年開始,他接替守鍾工作。從此以後,大鐘成為了他難捨的羈絆。

有一次,魏師傅白天忙完科室裡面的工作,臨睡覺的時候,忽然想起今天應該是給大鐘上發條的日子,好像還沒上,心裡瞬間一緊,馬上穿好衣服,騎著自行車趕到海關,爬上鐘樓,當魏師傅看見三根沉甸甸的發條高高的懸在頭頂上時,他才放鬆心情,回家睡了個安穩覺。這類似於“強迫症”一樣的行為,在魏師傅接任初期發生過不止一次。

上海“最守時”的男人:海關大鐘守鍾人28載未遠行

守鍾人魏雲寺 中新社 李秋瑩攝

大鐘需要每三天上一次發條,守鐘的工作沒有AB角,颳風下雨都只有魏師傅一人,這樣的工作性質註定了魏師傅不能遠離上海。

十年前,魏師傅被評為先進個人,單位獎勵他去西安旅遊。即便如此,魏師傅也差點放棄這次來之不易的機會,最後還是他的師傅聽說後主動頂班,魏師傅才得以成行,那也是魏師傅守鐘的28年間,唯一的一次遠行。

上海“最守時”的男人:海關大鐘守鍾人28載未遠行

守鍾人魏雲寺 中新社 郭容攝

不能遠行的工作,也讓魏師傅的家人十分不解,魏師傅的兒子早年間也曾抱怨,“為什麼別人的爸爸都能陪家人旅遊,你就不可以?”

“不過現在長大了,也就理解了,有時候還會自豪呢。”魏師傅笑著回憶。

“你說我的工作繁重麼?其實並不繁重,但是你必須要把它放在心上,這是一份考驗責任心的工作。”

上海“最守時”的男人:海關大鐘守鍾人28載未遠行

大鐘齒輪 中新社 郭容攝

魏師傅守護大鐘的28年裡,大鐘從未出過任何故障,大鐘的時間的誤差也從未超過2秒。有人稱魏師傅為:全上海最守時的男人。

鐘樓:歷經風霜數年依舊

坐電梯到海關大樓頂樓,打開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個沙坑,“沙坑的正上方就是大鐘的3個鐘錘,如果不小心掉落,重量可能會穿透海關大樓的天花板,於是當年的設計者設立了沙坑這一保險措施。”

空曠的房間中央,從上至下有117級鋼製螺旋扶梯,一階一階,盤旋向上,僅容一人,小新跟在魏師傅後面直喘粗氣,魏師傅卻如履平地。

“爬了這麼多年,早都習慣了。”

上海“最守時”的男人:海關大鐘守鍾人28載未遠行

旋轉樓梯 中新社 郭容攝

走進機芯房,房間的四面並不是牆壁,而是玻璃制的鐘面。根據資料顯示,這種玻璃是特製的,當時只有德國等極少數國家才能研製。

上海“最守時”的男人:海關大鐘守鍾人28載未遠行

錶盤的背面 中新社 李秋瑩攝

房間正中央的楠木玻璃房內就是大鐘的機芯了,大鐘運行時,這裡有成百上千的齒輪互相咬合。大鐘的發條時三根巨大的吊錘,從右到左分別負責打點、走時和報刻樂曲。

上海“最守時”的男人:海關大鐘守鍾人28載未遠行

鍾芯 中新社 李秋瑩攝

每週開鐘上發條3次,每次要4人操作1小時左右才能完成。“不過後來在技術革新後,大鐘就裝上了電動馬達,上發條的工作只需要15分鐘就可以完成。”不過前一段時間,大鐘有幾個零件送回了英國原廠維修,現在我們聽到的都是電子報時。

上海“最守時”的男人:海關大鐘守鍾人28載未遠行

鍾芯 中新社 李秋瑩攝

繼續上行,我們來到了大鐘的擴音層,在這裡,4只並排的小鐘負責“敲打”報刻樂曲,巨鍾負責敲響報點鐘聲。整點時分,發條帶動重達135公斤的大方錘敲響大鐘報點。

大鐘的上面還刻著銘文“重建江海關之基石……”,魏師傅介紹,這是海關大樓的銘文,一般銘文都會在樓前面,但海關大樓的銘文刻在了這口大鐘上。

上海“最守時”的男人:海關大鐘守鍾人28載未遠行

大鐘銘文 中新社 李秋瑩攝

發音層裡幾乎垂直的小鐵梯,是通往鐘樓的制高點旗杆臺,那裡是外灘最高的一面五星紅旗,解放軍進上海後外灘升起第一面五星紅旗,也在這裡。早年間魏師傅每天都要到這裡升旗,後面換成了電動升旗,魏師傅只需要定時檢查、更換新國旗就可以了。

“我一般換新旗是有講究的,一般勞動節、建軍節、建黨節…… 這些都是要換新國旗的。”

和魏師傅正聊著天,大鐘的報刻聲音準時響起,“你聽,一刻的時候,聽到的是一節音樂,半點的時候兩節,三刻時三節,整點時就是完整的一首曲子。老上海人只要聽樂曲的長短,就知道是幾點鐘了。”

上海“最守時”的男人:海關大鐘守鍾人28載未遠行

大鐘現在用的計時器 中新社 郭容攝

大鐘的報刻的音樂聲也隨著國家的發展,幾經變化。建成之初,英國人掌握海關大權,報刻聲選擇的是英國皇家名曲《威斯敏斯特》曲。1966年之後,報刻的《威斯敏斯特》樂曲改為《東方紅》。1986年英國女皇伊麗沙白二世訪問上海,應英國外交部要求,海關鐘樓又響起了《威斯敏斯特》樂曲。香港迴歸前夜,海關大鐘停放《威斯敏斯特》樂曲。後經專家論證,2003年5月1日起海關大鐘恢復播放《東方紅》報時音樂。

"

“東方紅,太陽升,中國出了個毛澤東……”

如果你來過上海外灘,這個旋律對你來說應該並不陌生。這是上海的海關大鐘在報時會播放的曲目《東方紅》。

上海“最守時”的男人:海關大鐘守鍾人28載未遠行

上海海關大樓大鐘 供圖

從1928年1月1日海關大鐘敲響的第一聲開始,海關大樓的鐘聲就成為了上海的標誌之一,90多年從未中斷。

海關大樓先後歷經3次建設,現在在我們眼前的是由威爾遜設計的,於1927年建成。同年8月,由英國Whitchurch公司設計製造,總造價為5000多兩白銀的上海海關大鐘,從倫敦運往上海。原包裝木箱連同大鐘共重6.25噸。當年,在把6噸多重的大木箱吊到72米多高的鐘樓時,外灘馬路行人都駐足觀望著一吊裝奇景。這座大鐘樓,當時在亞洲名列第一,世界名列第三。

在悠揚的鐘聲背後,是幾代守鍾人的辛勤付出。今天,小新就和大家一同走近第四代守鍾人——魏雲寺。

上海“最守時”的男人:海關大鐘守鍾人28載未遠行

守鍾人魏雲寺 供圖

他是全上海最守時的男人

魏雲寺是上海海關第四代守鍾人,1982年進海關,從事後勤管理,1991年開始,他接替守鍾工作。從此以後,大鐘成為了他難捨的羈絆。

有一次,魏師傅白天忙完科室裡面的工作,臨睡覺的時候,忽然想起今天應該是給大鐘上發條的日子,好像還沒上,心裡瞬間一緊,馬上穿好衣服,騎著自行車趕到海關,爬上鐘樓,當魏師傅看見三根沉甸甸的發條高高的懸在頭頂上時,他才放鬆心情,回家睡了個安穩覺。這類似於“強迫症”一樣的行為,在魏師傅接任初期發生過不止一次。

上海“最守時”的男人:海關大鐘守鍾人28載未遠行

守鍾人魏雲寺 中新社 李秋瑩攝

大鐘需要每三天上一次發條,守鐘的工作沒有AB角,颳風下雨都只有魏師傅一人,這樣的工作性質註定了魏師傅不能遠離上海。

十年前,魏師傅被評為先進個人,單位獎勵他去西安旅遊。即便如此,魏師傅也差點放棄這次來之不易的機會,最後還是他的師傅聽說後主動頂班,魏師傅才得以成行,那也是魏師傅守鐘的28年間,唯一的一次遠行。

上海“最守時”的男人:海關大鐘守鍾人28載未遠行

守鍾人魏雲寺 中新社 郭容攝

不能遠行的工作,也讓魏師傅的家人十分不解,魏師傅的兒子早年間也曾抱怨,“為什麼別人的爸爸都能陪家人旅遊,你就不可以?”

“不過現在長大了,也就理解了,有時候還會自豪呢。”魏師傅笑著回憶。

“你說我的工作繁重麼?其實並不繁重,但是你必須要把它放在心上,這是一份考驗責任心的工作。”

上海“最守時”的男人:海關大鐘守鍾人28載未遠行

大鐘齒輪 中新社 郭容攝

魏師傅守護大鐘的28年裡,大鐘從未出過任何故障,大鐘的時間的誤差也從未超過2秒。有人稱魏師傅為:全上海最守時的男人。

鐘樓:歷經風霜數年依舊

坐電梯到海關大樓頂樓,打開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個沙坑,“沙坑的正上方就是大鐘的3個鐘錘,如果不小心掉落,重量可能會穿透海關大樓的天花板,於是當年的設計者設立了沙坑這一保險措施。”

空曠的房間中央,從上至下有117級鋼製螺旋扶梯,一階一階,盤旋向上,僅容一人,小新跟在魏師傅後面直喘粗氣,魏師傅卻如履平地。

“爬了這麼多年,早都習慣了。”

上海“最守時”的男人:海關大鐘守鍾人28載未遠行

旋轉樓梯 中新社 郭容攝

走進機芯房,房間的四面並不是牆壁,而是玻璃制的鐘面。根據資料顯示,這種玻璃是特製的,當時只有德國等極少數國家才能研製。

上海“最守時”的男人:海關大鐘守鍾人28載未遠行

錶盤的背面 中新社 李秋瑩攝

房間正中央的楠木玻璃房內就是大鐘的機芯了,大鐘運行時,這裡有成百上千的齒輪互相咬合。大鐘的發條時三根巨大的吊錘,從右到左分別負責打點、走時和報刻樂曲。

上海“最守時”的男人:海關大鐘守鍾人28載未遠行

鍾芯 中新社 李秋瑩攝

每週開鐘上發條3次,每次要4人操作1小時左右才能完成。“不過後來在技術革新後,大鐘就裝上了電動馬達,上發條的工作只需要15分鐘就可以完成。”不過前一段時間,大鐘有幾個零件送回了英國原廠維修,現在我們聽到的都是電子報時。

上海“最守時”的男人:海關大鐘守鍾人28載未遠行

鍾芯 中新社 李秋瑩攝

繼續上行,我們來到了大鐘的擴音層,在這裡,4只並排的小鐘負責“敲打”報刻樂曲,巨鍾負責敲響報點鐘聲。整點時分,發條帶動重達135公斤的大方錘敲響大鐘報點。

大鐘的上面還刻著銘文“重建江海關之基石……”,魏師傅介紹,這是海關大樓的銘文,一般銘文都會在樓前面,但海關大樓的銘文刻在了這口大鐘上。

上海“最守時”的男人:海關大鐘守鍾人28載未遠行

大鐘銘文 中新社 李秋瑩攝

發音層裡幾乎垂直的小鐵梯,是通往鐘樓的制高點旗杆臺,那裡是外灘最高的一面五星紅旗,解放軍進上海後外灘升起第一面五星紅旗,也在這裡。早年間魏師傅每天都要到這裡升旗,後面換成了電動升旗,魏師傅只需要定時檢查、更換新國旗就可以了。

“我一般換新旗是有講究的,一般勞動節、建軍節、建黨節…… 這些都是要換新國旗的。”

和魏師傅正聊著天,大鐘的報刻聲音準時響起,“你聽,一刻的時候,聽到的是一節音樂,半點的時候兩節,三刻時三節,整點時就是完整的一首曲子。老上海人只要聽樂曲的長短,就知道是幾點鐘了。”

上海“最守時”的男人:海關大鐘守鍾人28載未遠行

大鐘現在用的計時器 中新社 郭容攝

大鐘的報刻的音樂聲也隨著國家的發展,幾經變化。建成之初,英國人掌握海關大權,報刻聲選擇的是英國皇家名曲《威斯敏斯特》曲。1966年之後,報刻的《威斯敏斯特》樂曲改為《東方紅》。1986年英國女皇伊麗沙白二世訪問上海,應英國外交部要求,海關鐘樓又響起了《威斯敏斯特》樂曲。香港迴歸前夜,海關大鐘停放《威斯敏斯特》樂曲。後經專家論證,2003年5月1日起海關大鐘恢復播放《東方紅》報時音樂。

上海“最守時”的男人:海關大鐘守鍾人28載未遠行

中新社張亨偉攝

“早年的時候,浦東還是一片農田,那時我最喜歡在鐘樓上看日出日落,日出時朝霞的生機勃發,日落時的晚霞的熠熠餘暉…… 一晃近三十年,浦東幢幢高樓拔地而起,風景雖然換了模樣,但心情依舊……”

"

“東方紅,太陽升,中國出了個毛澤東……”

如果你來過上海外灘,這個旋律對你來說應該並不陌生。這是上海的海關大鐘在報時會播放的曲目《東方紅》。

上海“最守時”的男人:海關大鐘守鍾人28載未遠行

上海海關大樓大鐘 供圖

從1928年1月1日海關大鐘敲響的第一聲開始,海關大樓的鐘聲就成為了上海的標誌之一,90多年從未中斷。

海關大樓先後歷經3次建設,現在在我們眼前的是由威爾遜設計的,於1927年建成。同年8月,由英國Whitchurch公司設計製造,總造價為5000多兩白銀的上海海關大鐘,從倫敦運往上海。原包裝木箱連同大鐘共重6.25噸。當年,在把6噸多重的大木箱吊到72米多高的鐘樓時,外灘馬路行人都駐足觀望著一吊裝奇景。這座大鐘樓,當時在亞洲名列第一,世界名列第三。

在悠揚的鐘聲背後,是幾代守鍾人的辛勤付出。今天,小新就和大家一同走近第四代守鍾人——魏雲寺。

上海“最守時”的男人:海關大鐘守鍾人28載未遠行

守鍾人魏雲寺 供圖

他是全上海最守時的男人

魏雲寺是上海海關第四代守鍾人,1982年進海關,從事後勤管理,1991年開始,他接替守鍾工作。從此以後,大鐘成為了他難捨的羈絆。

有一次,魏師傅白天忙完科室裡面的工作,臨睡覺的時候,忽然想起今天應該是給大鐘上發條的日子,好像還沒上,心裡瞬間一緊,馬上穿好衣服,騎著自行車趕到海關,爬上鐘樓,當魏師傅看見三根沉甸甸的發條高高的懸在頭頂上時,他才放鬆心情,回家睡了個安穩覺。這類似於“強迫症”一樣的行為,在魏師傅接任初期發生過不止一次。

上海“最守時”的男人:海關大鐘守鍾人28載未遠行

守鍾人魏雲寺 中新社 李秋瑩攝

大鐘需要每三天上一次發條,守鐘的工作沒有AB角,颳風下雨都只有魏師傅一人,這樣的工作性質註定了魏師傅不能遠離上海。

十年前,魏師傅被評為先進個人,單位獎勵他去西安旅遊。即便如此,魏師傅也差點放棄這次來之不易的機會,最後還是他的師傅聽說後主動頂班,魏師傅才得以成行,那也是魏師傅守鐘的28年間,唯一的一次遠行。

上海“最守時”的男人:海關大鐘守鍾人28載未遠行

守鍾人魏雲寺 中新社 郭容攝

不能遠行的工作,也讓魏師傅的家人十分不解,魏師傅的兒子早年間也曾抱怨,“為什麼別人的爸爸都能陪家人旅遊,你就不可以?”

“不過現在長大了,也就理解了,有時候還會自豪呢。”魏師傅笑著回憶。

“你說我的工作繁重麼?其實並不繁重,但是你必須要把它放在心上,這是一份考驗責任心的工作。”

上海“最守時”的男人:海關大鐘守鍾人28載未遠行

大鐘齒輪 中新社 郭容攝

魏師傅守護大鐘的28年裡,大鐘從未出過任何故障,大鐘的時間的誤差也從未超過2秒。有人稱魏師傅為:全上海最守時的男人。

鐘樓:歷經風霜數年依舊

坐電梯到海關大樓頂樓,打開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個沙坑,“沙坑的正上方就是大鐘的3個鐘錘,如果不小心掉落,重量可能會穿透海關大樓的天花板,於是當年的設計者設立了沙坑這一保險措施。”

空曠的房間中央,從上至下有117級鋼製螺旋扶梯,一階一階,盤旋向上,僅容一人,小新跟在魏師傅後面直喘粗氣,魏師傅卻如履平地。

“爬了這麼多年,早都習慣了。”

上海“最守時”的男人:海關大鐘守鍾人28載未遠行

旋轉樓梯 中新社 郭容攝

走進機芯房,房間的四面並不是牆壁,而是玻璃制的鐘面。根據資料顯示,這種玻璃是特製的,當時只有德國等極少數國家才能研製。

上海“最守時”的男人:海關大鐘守鍾人28載未遠行

錶盤的背面 中新社 李秋瑩攝

房間正中央的楠木玻璃房內就是大鐘的機芯了,大鐘運行時,這裡有成百上千的齒輪互相咬合。大鐘的發條時三根巨大的吊錘,從右到左分別負責打點、走時和報刻樂曲。

上海“最守時”的男人:海關大鐘守鍾人28載未遠行

鍾芯 中新社 李秋瑩攝

每週開鐘上發條3次,每次要4人操作1小時左右才能完成。“不過後來在技術革新後,大鐘就裝上了電動馬達,上發條的工作只需要15分鐘就可以完成。”不過前一段時間,大鐘有幾個零件送回了英國原廠維修,現在我們聽到的都是電子報時。

上海“最守時”的男人:海關大鐘守鍾人28載未遠行

鍾芯 中新社 李秋瑩攝

繼續上行,我們來到了大鐘的擴音層,在這裡,4只並排的小鐘負責“敲打”報刻樂曲,巨鍾負責敲響報點鐘聲。整點時分,發條帶動重達135公斤的大方錘敲響大鐘報點。

大鐘的上面還刻著銘文“重建江海關之基石……”,魏師傅介紹,這是海關大樓的銘文,一般銘文都會在樓前面,但海關大樓的銘文刻在了這口大鐘上。

上海“最守時”的男人:海關大鐘守鍾人28載未遠行

大鐘銘文 中新社 李秋瑩攝

發音層裡幾乎垂直的小鐵梯,是通往鐘樓的制高點旗杆臺,那裡是外灘最高的一面五星紅旗,解放軍進上海後外灘升起第一面五星紅旗,也在這裡。早年間魏師傅每天都要到這裡升旗,後面換成了電動升旗,魏師傅只需要定時檢查、更換新國旗就可以了。

“我一般換新旗是有講究的,一般勞動節、建軍節、建黨節…… 這些都是要換新國旗的。”

和魏師傅正聊著天,大鐘的報刻聲音準時響起,“你聽,一刻的時候,聽到的是一節音樂,半點的時候兩節,三刻時三節,整點時就是完整的一首曲子。老上海人只要聽樂曲的長短,就知道是幾點鐘了。”

上海“最守時”的男人:海關大鐘守鍾人28載未遠行

大鐘現在用的計時器 中新社 郭容攝

大鐘的報刻的音樂聲也隨著國家的發展,幾經變化。建成之初,英國人掌握海關大權,報刻聲選擇的是英國皇家名曲《威斯敏斯特》曲。1966年之後,報刻的《威斯敏斯特》樂曲改為《東方紅》。1986年英國女皇伊麗沙白二世訪問上海,應英國外交部要求,海關鐘樓又響起了《威斯敏斯特》樂曲。香港迴歸前夜,海關大鐘停放《威斯敏斯特》樂曲。後經專家論證,2003年5月1日起海關大鐘恢復播放《東方紅》報時音樂。

上海“最守時”的男人:海關大鐘守鍾人28載未遠行

中新社張亨偉攝

“早年的時候,浦東還是一片農田,那時我最喜歡在鐘樓上看日出日落,日出時朝霞的生機勃發,日落時的晚霞的熠熠餘暉…… 一晃近三十年,浦東幢幢高樓拔地而起,風景雖然換了模樣,但心情依舊……”

上海“最守時”的男人:海關大鐘守鍾人28載未遠行

劉春紅 攝

時光荏苒,黃浦江的兩岸已經不復當年模樣,海關大鐘像是一位慈祥的老人、見證著上海灘的成長與變遷。而這位“老人”數年屹立的背後,是一代又一代守鍾人們的陪伴。鐘樓故人,他們矗立在上海,彷彿對著所有人承諾——我在這裡,家就在這裡。

作者:李秋瑩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