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老城:見證滄桑的吉林城建華村東山'

"

作者:優雅的鬍子(吳永剛-Max)

吉林城四面環山,名聲顯揚者首推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四名山。此外,仍不乏蒼翠雄渾的山樑峰嶺點綴周邊,映得一灣松江水更加明豔。坐落在豐滿區的建華村東山即是這群山中的一員。

"

作者:優雅的鬍子(吳永剛-Max)

吉林城四面環山,名聲顯揚者首推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四名山。此外,仍不乏蒼翠雄渾的山樑峰嶺點綴周邊,映得一灣松江水更加明豔。坐落在豐滿區的建華村東山即是這群山中的一員。

吉林老城:見證滄桑的吉林城建華村東山

遠景處江岸邊的山崗即是建華村東山

話說吉林城附近有數座山崗都有炮臺山的別稱,最有名氣的當屬桃源路北的玄天嶺,因晚清修建過新式炮臺而有了炮臺山的小名。不過我自幼聞知並認同的炮臺山卻是位於市區東南側的建華村東山,上世紀末80年代我在一張旅遊圖上還看到過清晰的炮臺山標註。長輩們時常講起:從前,天氣晴好時,在江畔就能望見那座“東炮臺山”上的炮樓,有炮樓的山叫炮臺山也算是實至名歸。然而炮樓對“市裡”的居民並沒有什麼實質性影響,反倒是“東炮臺山”附近盛產果蔬山菜之類的物產,成為江左岸市民或乘炮手口子的渡船,或繞行大鐵橋、吉林大橋前往那座小山樑的動因。

"

作者:優雅的鬍子(吳永剛-Max)

吉林城四面環山,名聲顯揚者首推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四名山。此外,仍不乏蒼翠雄渾的山樑峰嶺點綴周邊,映得一灣松江水更加明豔。坐落在豐滿區的建華村東山即是這群山中的一員。

吉林老城:見證滄桑的吉林城建華村東山

遠景處江岸邊的山崗即是建華村東山

話說吉林城附近有數座山崗都有炮臺山的別稱,最有名氣的當屬桃源路北的玄天嶺,因晚清修建過新式炮臺而有了炮臺山的小名。不過我自幼聞知並認同的炮臺山卻是位於市區東南側的建華村東山,上世紀末80年代我在一張旅遊圖上還看到過清晰的炮臺山標註。長輩們時常講起:從前,天氣晴好時,在江畔就能望見那座“東炮臺山”上的炮樓,有炮樓的山叫炮臺山也算是實至名歸。然而炮樓對“市裡”的居民並沒有什麼實質性影響,反倒是“東炮臺山”附近盛產果蔬山菜之類的物產,成為江左岸市民或乘炮手口子的渡船,或繞行大鐵橋、吉林大橋前往那座小山樑的動因。

吉林老城:見證滄桑的吉林城建華村東山

偽滿明信片中右側低山樑即建華村東山

建華村東山並沒有多高,卻很壯美。順吉林大街南行,通過吉林大橋時只要稍微向左轉頭,便可望見在松花江北轉的景深處,一座樹木蔥鬱的山嶺正威儀端立,靜靜地關注著塞外江城的熙來攘往,也凝視著山下江畔的滄桑變化。

"

作者:優雅的鬍子(吳永剛-Max)

吉林城四面環山,名聲顯揚者首推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四名山。此外,仍不乏蒼翠雄渾的山樑峰嶺點綴周邊,映得一灣松江水更加明豔。坐落在豐滿區的建華村東山即是這群山中的一員。

吉林老城:見證滄桑的吉林城建華村東山

遠景處江岸邊的山崗即是建華村東山

話說吉林城附近有數座山崗都有炮臺山的別稱,最有名氣的當屬桃源路北的玄天嶺,因晚清修建過新式炮臺而有了炮臺山的小名。不過我自幼聞知並認同的炮臺山卻是位於市區東南側的建華村東山,上世紀末80年代我在一張旅遊圖上還看到過清晰的炮臺山標註。長輩們時常講起:從前,天氣晴好時,在江畔就能望見那座“東炮臺山”上的炮樓,有炮樓的山叫炮臺山也算是實至名歸。然而炮樓對“市裡”的居民並沒有什麼實質性影響,反倒是“東炮臺山”附近盛產果蔬山菜之類的物產,成為江左岸市民或乘炮手口子的渡船,或繞行大鐵橋、吉林大橋前往那座小山樑的動因。

吉林老城:見證滄桑的吉林城建華村東山

偽滿明信片中右側低山樑即建華村東山

建華村東山並沒有多高,卻很壯美。順吉林大街南行,通過吉林大橋時只要稍微向左轉頭,便可望見在松花江北轉的景深處,一座樹木蔥鬱的山嶺正威儀端立,靜靜地關注著塞外江城的熙來攘往,也凝視著山下江畔的滄桑變化。

吉林老城:見證滄桑的吉林城建華村東山

吳大瀓像,取自百度

據《吉林市地名志》記載,建華村周圍為丘陵平川地,白漿土壤。儘管山間土地比較肥沃,這一帶開發卻很晚,直到晚清時才形成稍具規模的村屯。光緒七年(1881年)六月,負責東北邊防事務的欽差吳大瀓提調宋春鰲為總辦,選城東八里僻靜的東大灘江岸,主持修建近代洋務運動中東北唯一的兵工廠——吉林機器局。為確保兵工廠的安全,機器局下屬的火藥局車間、庫房選址在松花江對岸炮手口子渡口南側,光緒十三年(1887年)在建華村東山腳下開闊地興建,火藥局堪稱吉林市江南地區最早的工業星火。

當年的吉林機器局不僅生產槍炮軍械,還大量生產與槍械配套的彈藥,供應東北各地軍隊使用。彈殼由機器局西廠翻砂融銅鑄造,彈藥為自產黑色火藥,槍彈除配套自產哈其開斯槍、毛瑟槍、文且斯德槍、五子抬槍、洋抬槍、來複槍等槍械外,還為自產葛爾薩炮、克虜伯炮、西林炮生產2、4、6、10、12磅開花炮彈。當時,大批來自天津、浙江的火藥工匠就住在山腳下的火藥局周圍,他們的到來讓這裡越來越熱鬧,集市漸漸出現,改集街的地名也隨之成為山下村莊街市的名稱。。

"

作者:優雅的鬍子(吳永剛-Max)

吉林城四面環山,名聲顯揚者首推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四名山。此外,仍不乏蒼翠雄渾的山樑峰嶺點綴周邊,映得一灣松江水更加明豔。坐落在豐滿區的建華村東山即是這群山中的一員。

吉林老城:見證滄桑的吉林城建華村東山

遠景處江岸邊的山崗即是建華村東山

話說吉林城附近有數座山崗都有炮臺山的別稱,最有名氣的當屬桃源路北的玄天嶺,因晚清修建過新式炮臺而有了炮臺山的小名。不過我自幼聞知並認同的炮臺山卻是位於市區東南側的建華村東山,上世紀末80年代我在一張旅遊圖上還看到過清晰的炮臺山標註。長輩們時常講起:從前,天氣晴好時,在江畔就能望見那座“東炮臺山”上的炮樓,有炮樓的山叫炮臺山也算是實至名歸。然而炮樓對“市裡”的居民並沒有什麼實質性影響,反倒是“東炮臺山”附近盛產果蔬山菜之類的物產,成為江左岸市民或乘炮手口子的渡船,或繞行大鐵橋、吉林大橋前往那座小山樑的動因。

吉林老城:見證滄桑的吉林城建華村東山

偽滿明信片中右側低山樑即建華村東山

建華村東山並沒有多高,卻很壯美。順吉林大街南行,通過吉林大橋時只要稍微向左轉頭,便可望見在松花江北轉的景深處,一座樹木蔥鬱的山嶺正威儀端立,靜靜地關注著塞外江城的熙來攘往,也凝視著山下江畔的滄桑變化。

吉林老城:見證滄桑的吉林城建華村東山

吳大瀓像,取自百度

據《吉林市地名志》記載,建華村周圍為丘陵平川地,白漿土壤。儘管山間土地比較肥沃,這一帶開發卻很晚,直到晚清時才形成稍具規模的村屯。光緒七年(1881年)六月,負責東北邊防事務的欽差吳大瀓提調宋春鰲為總辦,選城東八里僻靜的東大灘江岸,主持修建近代洋務運動中東北唯一的兵工廠——吉林機器局。為確保兵工廠的安全,機器局下屬的火藥局車間、庫房選址在松花江對岸炮手口子渡口南側,光緒十三年(1887年)在建華村東山腳下開闊地興建,火藥局堪稱吉林市江南地區最早的工業星火。

當年的吉林機器局不僅生產槍炮軍械,還大量生產與槍械配套的彈藥,供應東北各地軍隊使用。彈殼由機器局西廠翻砂融銅鑄造,彈藥為自產黑色火藥,槍彈除配套自產哈其開斯槍、毛瑟槍、文且斯德槍、五子抬槍、洋抬槍、來複槍等槍械外,還為自產葛爾薩炮、克虜伯炮、西林炮生產2、4、6、10、12磅開花炮彈。當時,大批來自天津、浙江的火藥工匠就住在山腳下的火藥局周圍,他們的到來讓這裡越來越熱鬧,集市漸漸出現,改集街的地名也隨之成為山下村莊街市的名稱。。

吉林老城:見證滄桑的吉林城建華村東山

百多年前,沙俄佔領吉林城時的舊影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九月二十二日,沙俄侵略者入侵吉林,吉林將軍長順投降。次日,俄軍直撲吉林機器局,驅逐局員、工匠、護軍,瘋狂掠奪財物,並將機器局所有設備、庫存槍械投入江中。隨後,俄軍又炸燬了東山腳下的火藥局,民國版《永吉縣誌》記載:庚子九月,俄人焚火藥局,全城皆震,毀房屋甚多。清廷苦心經營十八年,耗費200萬兩白銀建造的吉林機器局毀於一旦。

俄軍撤走後,建華村東山腳下一片寂靜,工業星火已然在吉林江南這片土地上熄滅,只留下一堆殘磚廢墟和一座孤零零的大煙囪在風中佇立(這根有名的江南大煙囪在解放後拆除)。由於庚子之亂,往昔祥和的市風也悄然改變,江南地區不復往日太平。為安全起見,吉林將軍在江南設置開齊(滿語音kaici ,邊境哨卡間巡邏交接處之意思),派八旗兵巡視,尤其沿江更加嚴防(語出吉林文史大家關雲蛟先生)。

"

作者:優雅的鬍子(吳永剛-Max)

吉林城四面環山,名聲顯揚者首推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四名山。此外,仍不乏蒼翠雄渾的山樑峰嶺點綴周邊,映得一灣松江水更加明豔。坐落在豐滿區的建華村東山即是這群山中的一員。

吉林老城:見證滄桑的吉林城建華村東山

遠景處江岸邊的山崗即是建華村東山

話說吉林城附近有數座山崗都有炮臺山的別稱,最有名氣的當屬桃源路北的玄天嶺,因晚清修建過新式炮臺而有了炮臺山的小名。不過我自幼聞知並認同的炮臺山卻是位於市區東南側的建華村東山,上世紀末80年代我在一張旅遊圖上還看到過清晰的炮臺山標註。長輩們時常講起:從前,天氣晴好時,在江畔就能望見那座“東炮臺山”上的炮樓,有炮樓的山叫炮臺山也算是實至名歸。然而炮樓對“市裡”的居民並沒有什麼實質性影響,反倒是“東炮臺山”附近盛產果蔬山菜之類的物產,成為江左岸市民或乘炮手口子的渡船,或繞行大鐵橋、吉林大橋前往那座小山樑的動因。

吉林老城:見證滄桑的吉林城建華村東山

偽滿明信片中右側低山樑即建華村東山

建華村東山並沒有多高,卻很壯美。順吉林大街南行,通過吉林大橋時只要稍微向左轉頭,便可望見在松花江北轉的景深處,一座樹木蔥鬱的山嶺正威儀端立,靜靜地關注著塞外江城的熙來攘往,也凝視著山下江畔的滄桑變化。

吉林老城:見證滄桑的吉林城建華村東山

吳大瀓像,取自百度

據《吉林市地名志》記載,建華村周圍為丘陵平川地,白漿土壤。儘管山間土地比較肥沃,這一帶開發卻很晚,直到晚清時才形成稍具規模的村屯。光緒七年(1881年)六月,負責東北邊防事務的欽差吳大瀓提調宋春鰲為總辦,選城東八里僻靜的東大灘江岸,主持修建近代洋務運動中東北唯一的兵工廠——吉林機器局。為確保兵工廠的安全,機器局下屬的火藥局車間、庫房選址在松花江對岸炮手口子渡口南側,光緒十三年(1887年)在建華村東山腳下開闊地興建,火藥局堪稱吉林市江南地區最早的工業星火。

當年的吉林機器局不僅生產槍炮軍械,還大量生產與槍械配套的彈藥,供應東北各地軍隊使用。彈殼由機器局西廠翻砂融銅鑄造,彈藥為自產黑色火藥,槍彈除配套自產哈其開斯槍、毛瑟槍、文且斯德槍、五子抬槍、洋抬槍、來複槍等槍械外,還為自產葛爾薩炮、克虜伯炮、西林炮生產2、4、6、10、12磅開花炮彈。當時,大批來自天津、浙江的火藥工匠就住在山腳下的火藥局周圍,他們的到來讓這裡越來越熱鬧,集市漸漸出現,改集街的地名也隨之成為山下村莊街市的名稱。。

吉林老城:見證滄桑的吉林城建華村東山

百多年前,沙俄佔領吉林城時的舊影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九月二十二日,沙俄侵略者入侵吉林,吉林將軍長順投降。次日,俄軍直撲吉林機器局,驅逐局員、工匠、護軍,瘋狂掠奪財物,並將機器局所有設備、庫存槍械投入江中。隨後,俄軍又炸燬了東山腳下的火藥局,民國版《永吉縣誌》記載:庚子九月,俄人焚火藥局,全城皆震,毀房屋甚多。清廷苦心經營十八年,耗費200萬兩白銀建造的吉林機器局毀於一旦。

俄軍撤走後,建華村東山腳下一片寂靜,工業星火已然在吉林江南這片土地上熄滅,只留下一堆殘磚廢墟和一座孤零零的大煙囪在風中佇立(這根有名的江南大煙囪在解放後拆除)。由於庚子之亂,往昔祥和的市風也悄然改變,江南地區不復往日太平。為安全起見,吉林將軍在江南設置開齊(滿語音kaici ,邊境哨卡間巡邏交接處之意思),派八旗兵巡視,尤其沿江更加嚴防(語出吉林文史大家關雲蛟先生)。

吉林老城:見證滄桑的吉林城建華村東山

鋼混炮樓為附近交通的制高點。

日月如梭,時光橫流。建華村東山一帶進入民國後雖位列吉林第九區、1942年又被日偽當局劃入吉林市江南區昌明町,可整體風貌仍無點滴城市氣息。或是由於此地扼守通往蛟河、豐滿的公、鐵路咽喉,亦或是當年火藥局的餘韻未散,總之在山間田野,處處軍風暗湧。果然,1946年夏季,國民黨政府佔據吉林後,為控制松花江右岸的重要交通線,在建華村東山山頂修建了一座鋼筋混凝土炮樓,並沿山脊,向永慶村方向每隔20多米接連修建了3座磚砌的炮樓。炮樓內架設槍炮,藉此制高點的險要地勢,通過火力交織封鎖南溝要道(腰嶺子公路),防禦蛟河方面解放軍的進攻。東山也自此時起有了炮臺山的別稱。

然而戰爭最終的勝敗又怎會被地利這一個條件左右?1948年,解放軍進攻吉林市,只象徵性地由山下向山頂鋼混炮樓左右打了三炮,駐守的國民黨六十軍士兵便一鬨而散,逃竄到長春去了。六十軍精心制定的城防部署、軍事計劃連同這四座炮樓頃刻歸為歷史塵煙!而古老的建華村東山大地,順天時,憑人意,順利回到人民手中。

"

作者:優雅的鬍子(吳永剛-Max)

吉林城四面環山,名聲顯揚者首推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四名山。此外,仍不乏蒼翠雄渾的山樑峰嶺點綴周邊,映得一灣松江水更加明豔。坐落在豐滿區的建華村東山即是這群山中的一員。

吉林老城:見證滄桑的吉林城建華村東山

遠景處江岸邊的山崗即是建華村東山

話說吉林城附近有數座山崗都有炮臺山的別稱,最有名氣的當屬桃源路北的玄天嶺,因晚清修建過新式炮臺而有了炮臺山的小名。不過我自幼聞知並認同的炮臺山卻是位於市區東南側的建華村東山,上世紀末80年代我在一張旅遊圖上還看到過清晰的炮臺山標註。長輩們時常講起:從前,天氣晴好時,在江畔就能望見那座“東炮臺山”上的炮樓,有炮樓的山叫炮臺山也算是實至名歸。然而炮樓對“市裡”的居民並沒有什麼實質性影響,反倒是“東炮臺山”附近盛產果蔬山菜之類的物產,成為江左岸市民或乘炮手口子的渡船,或繞行大鐵橋、吉林大橋前往那座小山樑的動因。

吉林老城:見證滄桑的吉林城建華村東山

偽滿明信片中右側低山樑即建華村東山

建華村東山並沒有多高,卻很壯美。順吉林大街南行,通過吉林大橋時只要稍微向左轉頭,便可望見在松花江北轉的景深處,一座樹木蔥鬱的山嶺正威儀端立,靜靜地關注著塞外江城的熙來攘往,也凝視著山下江畔的滄桑變化。

吉林老城:見證滄桑的吉林城建華村東山

吳大瀓像,取自百度

據《吉林市地名志》記載,建華村周圍為丘陵平川地,白漿土壤。儘管山間土地比較肥沃,這一帶開發卻很晚,直到晚清時才形成稍具規模的村屯。光緒七年(1881年)六月,負責東北邊防事務的欽差吳大瀓提調宋春鰲為總辦,選城東八里僻靜的東大灘江岸,主持修建近代洋務運動中東北唯一的兵工廠——吉林機器局。為確保兵工廠的安全,機器局下屬的火藥局車間、庫房選址在松花江對岸炮手口子渡口南側,光緒十三年(1887年)在建華村東山腳下開闊地興建,火藥局堪稱吉林市江南地區最早的工業星火。

當年的吉林機器局不僅生產槍炮軍械,還大量生產與槍械配套的彈藥,供應東北各地軍隊使用。彈殼由機器局西廠翻砂融銅鑄造,彈藥為自產黑色火藥,槍彈除配套自產哈其開斯槍、毛瑟槍、文且斯德槍、五子抬槍、洋抬槍、來複槍等槍械外,還為自產葛爾薩炮、克虜伯炮、西林炮生產2、4、6、10、12磅開花炮彈。當時,大批來自天津、浙江的火藥工匠就住在山腳下的火藥局周圍,他們的到來讓這裡越來越熱鬧,集市漸漸出現,改集街的地名也隨之成為山下村莊街市的名稱。。

吉林老城:見證滄桑的吉林城建華村東山

百多年前,沙俄佔領吉林城時的舊影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九月二十二日,沙俄侵略者入侵吉林,吉林將軍長順投降。次日,俄軍直撲吉林機器局,驅逐局員、工匠、護軍,瘋狂掠奪財物,並將機器局所有設備、庫存槍械投入江中。隨後,俄軍又炸燬了東山腳下的火藥局,民國版《永吉縣誌》記載:庚子九月,俄人焚火藥局,全城皆震,毀房屋甚多。清廷苦心經營十八年,耗費200萬兩白銀建造的吉林機器局毀於一旦。

俄軍撤走後,建華村東山腳下一片寂靜,工業星火已然在吉林江南這片土地上熄滅,只留下一堆殘磚廢墟和一座孤零零的大煙囪在風中佇立(這根有名的江南大煙囪在解放後拆除)。由於庚子之亂,往昔祥和的市風也悄然改變,江南地區不復往日太平。為安全起見,吉林將軍在江南設置開齊(滿語音kaici ,邊境哨卡間巡邏交接處之意思),派八旗兵巡視,尤其沿江更加嚴防(語出吉林文史大家關雲蛟先生)。

吉林老城:見證滄桑的吉林城建華村東山

鋼混炮樓為附近交通的制高點。

日月如梭,時光橫流。建華村東山一帶進入民國後雖位列吉林第九區、1942年又被日偽當局劃入吉林市江南區昌明町,可整體風貌仍無點滴城市氣息。或是由於此地扼守通往蛟河、豐滿的公、鐵路咽喉,亦或是當年火藥局的餘韻未散,總之在山間田野,處處軍風暗湧。果然,1946年夏季,國民黨政府佔據吉林後,為控制松花江右岸的重要交通線,在建華村東山山頂修建了一座鋼筋混凝土炮樓,並沿山脊,向永慶村方向每隔20多米接連修建了3座磚砌的炮樓。炮樓內架設槍炮,藉此制高點的險要地勢,通過火力交織封鎖南溝要道(腰嶺子公路),防禦蛟河方面解放軍的進攻。東山也自此時起有了炮臺山的別稱。

然而戰爭最終的勝敗又怎會被地利這一個條件左右?1948年,解放軍進攻吉林市,只象徵性地由山下向山頂鋼混炮樓左右打了三炮,駐守的國民黨六十軍士兵便一鬨而散,逃竄到長春去了。六十軍精心制定的城防部署、軍事計劃連同這四座炮樓頃刻歸為歷史塵煙!而古老的建華村東山大地,順天時,憑人意,順利回到人民手中。

吉林老城:見證滄桑的吉林城建華村東山

隨著歲月打磨,建華東山上的炮樓逐漸消失,只在荒草灌木下留下地基痕跡,若非山溝中散落的大量槍炮彈殼時常被村民拾到,很難想象這座山竟曾與軍事有過關聯。直到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在舉國上下“備戰備荒”時期,附近村民相應號召,在李清的帶領下,於建華村東山之巔,手工開鑿了兩條防空洞,而後又一位老太太在收集廢炮彈殼,砸銅賣廢舊時不幸被殘藥炸死,這一帶才算又飄過些許已然陌生的所謂軍風。

"

作者:優雅的鬍子(吳永剛-Max)

吉林城四面環山,名聲顯揚者首推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四名山。此外,仍不乏蒼翠雄渾的山樑峰嶺點綴周邊,映得一灣松江水更加明豔。坐落在豐滿區的建華村東山即是這群山中的一員。

吉林老城:見證滄桑的吉林城建華村東山

遠景處江岸邊的山崗即是建華村東山

話說吉林城附近有數座山崗都有炮臺山的別稱,最有名氣的當屬桃源路北的玄天嶺,因晚清修建過新式炮臺而有了炮臺山的小名。不過我自幼聞知並認同的炮臺山卻是位於市區東南側的建華村東山,上世紀末80年代我在一張旅遊圖上還看到過清晰的炮臺山標註。長輩們時常講起:從前,天氣晴好時,在江畔就能望見那座“東炮臺山”上的炮樓,有炮樓的山叫炮臺山也算是實至名歸。然而炮樓對“市裡”的居民並沒有什麼實質性影響,反倒是“東炮臺山”附近盛產果蔬山菜之類的物產,成為江左岸市民或乘炮手口子的渡船,或繞行大鐵橋、吉林大橋前往那座小山樑的動因。

吉林老城:見證滄桑的吉林城建華村東山

偽滿明信片中右側低山樑即建華村東山

建華村東山並沒有多高,卻很壯美。順吉林大街南行,通過吉林大橋時只要稍微向左轉頭,便可望見在松花江北轉的景深處,一座樹木蔥鬱的山嶺正威儀端立,靜靜地關注著塞外江城的熙來攘往,也凝視著山下江畔的滄桑變化。

吉林老城:見證滄桑的吉林城建華村東山

吳大瀓像,取自百度

據《吉林市地名志》記載,建華村周圍為丘陵平川地,白漿土壤。儘管山間土地比較肥沃,這一帶開發卻很晚,直到晚清時才形成稍具規模的村屯。光緒七年(1881年)六月,負責東北邊防事務的欽差吳大瀓提調宋春鰲為總辦,選城東八里僻靜的東大灘江岸,主持修建近代洋務運動中東北唯一的兵工廠——吉林機器局。為確保兵工廠的安全,機器局下屬的火藥局車間、庫房選址在松花江對岸炮手口子渡口南側,光緒十三年(1887年)在建華村東山腳下開闊地興建,火藥局堪稱吉林市江南地區最早的工業星火。

當年的吉林機器局不僅生產槍炮軍械,還大量生產與槍械配套的彈藥,供應東北各地軍隊使用。彈殼由機器局西廠翻砂融銅鑄造,彈藥為自產黑色火藥,槍彈除配套自產哈其開斯槍、毛瑟槍、文且斯德槍、五子抬槍、洋抬槍、來複槍等槍械外,還為自產葛爾薩炮、克虜伯炮、西林炮生產2、4、6、10、12磅開花炮彈。當時,大批來自天津、浙江的火藥工匠就住在山腳下的火藥局周圍,他們的到來讓這裡越來越熱鬧,集市漸漸出現,改集街的地名也隨之成為山下村莊街市的名稱。。

吉林老城:見證滄桑的吉林城建華村東山

百多年前,沙俄佔領吉林城時的舊影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九月二十二日,沙俄侵略者入侵吉林,吉林將軍長順投降。次日,俄軍直撲吉林機器局,驅逐局員、工匠、護軍,瘋狂掠奪財物,並將機器局所有設備、庫存槍械投入江中。隨後,俄軍又炸燬了東山腳下的火藥局,民國版《永吉縣誌》記載:庚子九月,俄人焚火藥局,全城皆震,毀房屋甚多。清廷苦心經營十八年,耗費200萬兩白銀建造的吉林機器局毀於一旦。

俄軍撤走後,建華村東山腳下一片寂靜,工業星火已然在吉林江南這片土地上熄滅,只留下一堆殘磚廢墟和一座孤零零的大煙囪在風中佇立(這根有名的江南大煙囪在解放後拆除)。由於庚子之亂,往昔祥和的市風也悄然改變,江南地區不復往日太平。為安全起見,吉林將軍在江南設置開齊(滿語音kaici ,邊境哨卡間巡邏交接處之意思),派八旗兵巡視,尤其沿江更加嚴防(語出吉林文史大家關雲蛟先生)。

吉林老城:見證滄桑的吉林城建華村東山

鋼混炮樓為附近交通的制高點。

日月如梭,時光橫流。建華村東山一帶進入民國後雖位列吉林第九區、1942年又被日偽當局劃入吉林市江南區昌明町,可整體風貌仍無點滴城市氣息。或是由於此地扼守通往蛟河、豐滿的公、鐵路咽喉,亦或是當年火藥局的餘韻未散,總之在山間田野,處處軍風暗湧。果然,1946年夏季,國民黨政府佔據吉林後,為控制松花江右岸的重要交通線,在建華村東山山頂修建了一座鋼筋混凝土炮樓,並沿山脊,向永慶村方向每隔20多米接連修建了3座磚砌的炮樓。炮樓內架設槍炮,藉此制高點的險要地勢,通過火力交織封鎖南溝要道(腰嶺子公路),防禦蛟河方面解放軍的進攻。東山也自此時起有了炮臺山的別稱。

然而戰爭最終的勝敗又怎會被地利這一個條件左右?1948年,解放軍進攻吉林市,只象徵性地由山下向山頂鋼混炮樓左右打了三炮,駐守的國民黨六十軍士兵便一鬨而散,逃竄到長春去了。六十軍精心制定的城防部署、軍事計劃連同這四座炮樓頃刻歸為歷史塵煙!而古老的建華村東山大地,順天時,憑人意,順利回到人民手中。

吉林老城:見證滄桑的吉林城建華村東山

隨著歲月打磨,建華東山上的炮樓逐漸消失,只在荒草灌木下留下地基痕跡,若非山溝中散落的大量槍炮彈殼時常被村民拾到,很難想象這座山竟曾與軍事有過關聯。直到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在舉國上下“備戰備荒”時期,附近村民相應號召,在李清的帶領下,於建華村東山之巔,手工開鑿了兩條防空洞,而後又一位老太太在收集廢炮彈殼,砸銅賣廢舊時不幸被殘藥炸死,這一帶才算又飄過些許已然陌生的所謂軍風。

吉林老城:見證滄桑的吉林城建華村東山

自建國後,山下村屯已由炮手口發展出建華、永安等新的居民聚居村屯。甚至連炮臺山的別稱也被讓予永慶村獨享。在這一帶居民的心中,那些與軍、與武相關的風尚早就過時,只有建設新中華,享受永遠的平安才值得人們奮力追求。

而今,經過幾代人努力,建華村不見了平房瓦舍,一個由數十座時尚樓宇組成的建華新村,與北華大學東校區緊密結合,構成一派全新的城市風貌。登上東山山頂,鳥瞰吉林城鬆水滌新——前可鑑榮辱,後可思頹興,念天地之悠悠,獨壯懷於當下。回首處,山石業已題刻了比東山之名雅,比炮臺山之名祥的新名:悠然山

本文為優雅的鬍子原創作品,其他自媒體轉載須經同意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