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的柞蠶憑什麼能夠成為乾隆一朝推廣全國的明星產品?

山東 乾隆 畜牧業 五蓮 喜鵲 螞蟻 昆蟲 草蜢 不完美媽媽 服裝 中國國家地理地道風物 2019-04-06

凌晨4點的戶部鄉大劉家槎河村,一輛農用三輪車顛簸在山間的土路上,“正是最困的時候”,坐在駕駛員位置的劉清山面露疲態,卻沒有片刻耽誤前行。他必須和田野中鳥雀蜂蟲的作息賽跑,在天亮前趕到目的地——山間的一片柞樹林,那裡有他前後50余天的辛苦經營。

山東的柞蠶憑什麼能夠成為乾隆一朝推廣全國的明星產品?

遠方的天透出光亮,劉清山身旁的樹林也露出真容,那是被綠色包圍下的一片白色,長寬超過10米的白色紗布覆蓋在不到1米高的柞樹上,在山間格外顯眼。劉清山一路奔波的祕密就藏在那層紗布下面,不是柞樹,而是遍佈在樹枝上的翠綠色昆蟲——柞蠶。

山東的柞蠶憑什麼能夠成為乾隆一朝推廣全國的明星產品?

經歷了兩次休眠的柞蠶已經長到成年人拇指大小,它們柔軟的身體附在柞樹的細枝上,看似風一吹就會掉落,實則抓得極牢靠,單憑人的手是難以把它們從樹枝上抓下來的。柞蠶密集的地方,周遭的柞樹葉已經被啃食得七零八落,有的蠶在向下方更完整的葉子進發,有的蠶已經不食不動。劉清山說,那些不動彈的蠶已經進入了下一次的休眠,每休眠一次,柞蠶便會長大一圈,食量也會加倍增長,直至四眠後長到成人的中指大小。柞樹葉密且生長極快,但仍然不堪承受這些蠶寶寶們的洗劫,它們食量最大時,僅一隻柞蠶一夜就能吃掉7片大葉子。

山東的柞蠶憑什麼能夠成為乾隆一朝推廣全國的明星產品?

蠶的進食一日不可停息,眼看這片柞樹林餘葉告急,這意味著劉清山又要開始辛苦勞作了。

不同於可以採桑餵食的桑蠶,柞蠶始終以樹為家。身邊的柞樹葉一旦耗盡,就需要養蠶人把它們搬到新的柞樹上,這個過程被稱為“搬蠶”。柞蠶身不離樹,即使搬蠶的時候也不會把它們和柞樹分開。劉清山把柞樹枝整枝剪下,用簸籮搬運到新的柞樹上,柞蠶循葉而動,很快就會自己爬到新的柞樹葉上,完成搬蠶的整個環節。

山東的柞蠶憑什麼能夠成為乾隆一朝推廣全國的明星產品?

搬蠶幾乎每週要進行一次,且隨著柞蠶的生長,搬蠶的難度不斷增加。最開始搬運佔地兩三分柞樹林的小蠶只需要一個上午的時間,而四眠過後,即將作繭的柞蠶已經佔滿一大片樹林,完成它們的搬運,通常要耗上劉清山整整兩天的時間。

養蠶人真正的辛苦不止如此,看護柞蠶才是他們最主要的任務。看似野蠻生長的柞蠶其實極其脆弱,劉清山每天凌晨4點的山間疾駛,就是為了趕在它的天敵鳥蟲甦醒活躍之前到崗放哨。“為什麼叫它蠶寶寶,因為什麼都能把它吃掉,布穀、喜鵲、螞蚱、蜂子……連螞蟻都吃它。”劉清山口中柞蠶的天敵,幾乎囊括了山裡除人以外的所有動物。此外還有蟲病、溫度、農藥甚至人身上塗抹的香粉,諸多因素都會威脅蠶的生命。儘管現在柞蠶養殖已經多了一層紗布的保護,養蠶人仍然不能鬆懈,劉清山整日在林邊驅趕鳥蟲,通常會守候到傍晚7點左右。這時萬物活動漸歇,蠶寶寶也算熬過了危機四伏的一天。

山東的柞蠶憑什麼能夠成為乾隆一朝推廣全國的明星產品?

大劉家槎河村至今仍有三四十戶人家像劉清山一樣從事柞蠶養殖,受惠於區域貿易,他們大多隻用管好養蠶結繭這一個環節,無論是制種還是收購,都有東北來的客商幫忙打理。村內近千畝柞樹林,用以滿足現有養蠶人的需求綽綽有餘。實際上,這些柞樹林在過去養活過大劉家槎河更大群體的養蠶者。

大劉家槎河村以清朝劉墉家族的槎河山莊聞名,一代名相劉墉的曾祖父劉必顯在此擇址設立別業,供子孫後代休養教育。山莊的第二位主人劉棨,正是中國柞蠶史上一位不可忽略的人物。

山東的柞蠶憑什麼能夠成為乾隆一朝推廣全國的明星產品?

是中國柞蠶史上一位不可忽略的人物。康熙三十七年(1698),劉棨遠赴陝西寧羌州(今寧強縣)任知州,在城外發現槲樹成林,這一樹種雖不同於柞樹,但仍是養殖柞蠶的優良樹種,當地卻極少有人利用。在家鄉耳濡目染柞蠶養殖的劉棨想到了以蠶富民的方法,他從山東請來善於養蠶的熟手,攜帶數萬蠶種至寧羌教民養蠶。寧羌生產出來的柞蠶絲綢行銷川陝甘諸省,當地百姓很快因此得利,人們還因此將當地蠶絲所織之綢稱為“劉公綢”。

山東的柞蠶憑什麼能夠成為乾隆一朝推廣全國的明星產品?

絲綢是一種高級織物,五蓮歷史上養蠶人收穫的蠶繭大多直接出售給絲廠,而只留極少部分供自家制作衣物,甚至一床被子還要幾家湊絲共同織就。如今,我在五蓮遇到的幾位養蠶人,家中曾經的柞蠶織物和織機早已無存,但當他們回憶起柞蠶絲綢的品質,總有一種像對自家孩子一樣的格外偏愛。五蓮縣絲綢公司的王經理告訴我們,儘管柞蠶顏色不及桑蠶潔淨,質地也不如桑蠶光滑,出口不暢,市場上桑蠶絲的流行似乎也佐證了這一觀點,但養蠶人口中柞蠶絲綢的優點卻不勝枚舉,不易壞、透氣、好洗……在他們看來,這些甚至是賣價更高的桑蠶織物所不及的。

山東的柞蠶憑什麼能夠成為乾隆一朝推廣全國的明星產品?

蠶絲織物質地的優劣尚有爭議,但在一個方面,柞蠶卻實實在在地超過了桑蠶,那就是作為美食的蠶蛹。如今油炸後的蠶蛹在齒間產生的酥脆口感,幾乎成了絕大多數人對柞蠶的第一印象。

柞繭收穫季節,新鮮的蠶蛹是五蓮街頭餐館裡常見的一道菜,動輒五六十元一盤的價格絲毫沒有阻攔食客的熱情。無論是油炸過後蠶蛹本身鮮美味道的釋放,還是背後營養價值的加持,蠶蛹都毫無異議地成為很多五蓮人深夜食堂的主角。

山東的柞蠶憑什麼能夠成為乾隆一朝推廣全國的明星產品?

在這篇文章即將完成前,我再次聯繫劉清山,詢問他的近況以及今年五蓮秋蠶的行情。他告訴我這樣一個打算——到明年,連春天這一季蠶他也不願養了。放棄這門從父輩手中傳下來的副業原因很簡單,看蠶佔據了劉清山太多時間,遠不及把精力投入到其他經濟作物上來得便利。

山東的柞蠶憑什麼能夠成為乾隆一朝推廣全國的明星產品?

又一名養蠶人退出了,但這並不是一件傷感的事,柞樹上那片蠕動的翠綠色依舊是劉清山眼中處處皆可用的寶貝,炸成金黃的蠶蛹也還是山東乃至全國餐館裡備受歡迎的下酒美食。只是新的市場帶來更加穩定的經濟收入,世世代代依賴土地的人們如今有了更多的選擇。在山林中看著蠶寶寶長大的經歷或許將成為劉清山封存內心的記憶,但自家的櫻桃滿枝、核桃墜地,屬於未來的記憶也正在這片土地上悄然發生。

文字根據線上傳播方式對原作有部分刪改。

撰文:譚偉桐。攝影:石洪政。內容來自:《風物中國志.五蓮》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