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敏散文:風、馬與牛'

"

——《散文裡沒有規矩》* 讀後

是百無聊賴的泡腳時間。

我左手持手機,右手食指忙著在手機上刨挖,然後……

怎麼說呢?如果我不幸恰好跟那篇文章的作者有仇,那麼無疑,眼前這篇文章能讓我瞬間做到,與我的仇人“相逢一笑泯恩仇”;如果我幸運地正好認識那篇文章的作者,不用說,我要跟他(她)來個一醉方休。

關於文章的寫法,聽到的“教育”實在很多,多到,我時常感覺,自個是在摸黑走路。

四下漆版烏黑,我無助著一直在苦苦找尋,屬於我的那座燈塔。雪天,雨天,霧霾天,豔陽天,我四處亂撞,我逢人就問,可惜,結果總是沒有結果。

“對我來說,能將自己見到遇到感受到的用文字的方式寫下來就是目標,至於文章體裁究竟是小說、散文還是報告文學,我才懶得追究呢。

“我在意的其實就兩點:一來我的文章的確是文章,二來我的文章有人喜歡。在我看來,這不就得了嗎?至於那勞什子的體裁,我看不出跟我有什麼關聯。”

寂寞暗夜裡,苦苦追尋無果後,我常常變身“阿Q”,用文字自問自答著自個安慰自個。

我總忘不了那些尷尬。作品點評群裡,人們想用傳統的規矩點評我的文章,很快發現,都很彆扭。

點評的彆扭,被點的,更彆扭。

飲食文化學者宿育海先生讀我的文,說:“我至今弄不懂舒敏寫的是什麼文體!是散文?不是。是雜談雜感?好象也不是。小說更不像。舒敏稱之為舒寫。我暫且不能定論,因為還需研究研究,暫且先稱為舒體吧。也許舒敏會在中國乃指世界上創造一種新的文體,正像餐飲界出現的迷宗菜,它不屬於任何菜系,不是川菜,不是粵菜,更不是陝菜,但它能吃,而且有味,好吃,這就夠了。”實話說,比起別的讀者對我文章的褒獎,我其實更在意這個,在意的原因不為其他,而是,他有意無意間,撞到了我內心一直以來其實很在意的一個問題——文體。

這問題實在困惑我,曾為此專門請教過多位作家,給出的答案各有不同,但總歸,似乎是應有規矩。而我,卻是一個規矩起來無法作文的人。

我總認為,散文,甚至包括所有文章的寫作過程,應該像山泉漫流,遇崖飛流,遇坡慢走,而不是,一定一定,要用四堵牆將它們做一圍堵。

我讀過不少人的文章,有年輕的有年老的,年輕者因為“中規中矩”,文章寫得老氣橫秋;年老者呢,因為模板固定,讀來還真如嚼蠟。可怕的是,因為腦門內各有“規矩”高懸,所以個個,也都還自以為很是了得。

我曾在一個文學群裡做過為數不多的幾句發言,話雖少,引起的動靜並不小,甚至有人因為我的發言,說我不知天高地厚,不知自個斤兩。但我其實,只是如實說出了些自己經過思索的結果而已。

比如,關於文章的體裁和寫法,我的觀點是:體裁併非天生,寫法也非天定。難道說有人類的同時,小說或者散文寫法就有了成規嗎?作家的寫作,被稱為創作,只作不創,算何創作?

關於語句,我的觀點是:你寫出來了一篇文章,你敢不敢說,你的文章裡至少有那麼幾句甚至一句,你能確定它在文字的世界裡是煥然一新的。也就是說,你在寫文章的同時,有沒有學著像陳忠實先生那樣,去尋找屬於自己的句子。

我在寫作十年後,也才出版了兩本散文集,隨後,成了世人眼裡的作家。老實說,我一直寫得戰戰兢兢。戰戰兢兢的主要原因,是覺得無力讓自己的文章變得規矩。

好在,在這個剛剛立秋後的八月一個夜晚,本該是百無聊賴的泡腳時間,我讀到了一篇文章,立刻,我的所有文學細胞因興奮而雀躍。

啊!看呢,散文本來就是沒有規矩的嘛。既然如此,我還糾結什麼?

有的文章一經寫出,就是文物;有的文章一經寫出,已然垃圾,而有的文章,則具備燈塔的功能。《散文裡沒有規矩》這篇,在我看來,屬於後者。

“散文河裡沒規矩”這句話是鐵凝說的,她是我非常喜愛的一位女性作家。中學時,我和我的同學們曾排隊坐進影院,去看由她的小說《沒有鈕釦的紅襯衫》改編而成的電影——紅衣少女。也正是在那一年,父親從省城為我買回一件短袖,紅色,沒有鈕釦,那是我學生時代最愛的衣衫之一。說到《散文裡沒有規矩》這篇短文,作者則其實另有其人。他叫劉江濱,男,河北省作家協會副主席。可惜發表此文的平臺,不知出於什麼動機,在文章的標題以及上面最顯眼的作者處,都名目張坦地寫著“鐵凝”,甚而至於,還“細膩”地為讀者們配了張鐵凝主席的照片做插圖。

推而廣之,我今天寫的這篇文章,似乎可以配張迅哥兒的美圖,至於標題,不妨寫成,“魯迅:散文其實是大可以隨便的”。

也許你會說,這簡直有些“風馬牛”!嗯嗯,不妨以此做篇名。

"

——《散文裡沒有規矩》* 讀後

是百無聊賴的泡腳時間。

我左手持手機,右手食指忙著在手機上刨挖,然後……

怎麼說呢?如果我不幸恰好跟那篇文章的作者有仇,那麼無疑,眼前這篇文章能讓我瞬間做到,與我的仇人“相逢一笑泯恩仇”;如果我幸運地正好認識那篇文章的作者,不用說,我要跟他(她)來個一醉方休。

關於文章的寫法,聽到的“教育”實在很多,多到,我時常感覺,自個是在摸黑走路。

四下漆版烏黑,我無助著一直在苦苦找尋,屬於我的那座燈塔。雪天,雨天,霧霾天,豔陽天,我四處亂撞,我逢人就問,可惜,結果總是沒有結果。

“對我來說,能將自己見到遇到感受到的用文字的方式寫下來就是目標,至於文章體裁究竟是小說、散文還是報告文學,我才懶得追究呢。

“我在意的其實就兩點:一來我的文章的確是文章,二來我的文章有人喜歡。在我看來,這不就得了嗎?至於那勞什子的體裁,我看不出跟我有什麼關聯。”

寂寞暗夜裡,苦苦追尋無果後,我常常變身“阿Q”,用文字自問自答著自個安慰自個。

我總忘不了那些尷尬。作品點評群裡,人們想用傳統的規矩點評我的文章,很快發現,都很彆扭。

點評的彆扭,被點的,更彆扭。

飲食文化學者宿育海先生讀我的文,說:“我至今弄不懂舒敏寫的是什麼文體!是散文?不是。是雜談雜感?好象也不是。小說更不像。舒敏稱之為舒寫。我暫且不能定論,因為還需研究研究,暫且先稱為舒體吧。也許舒敏會在中國乃指世界上創造一種新的文體,正像餐飲界出現的迷宗菜,它不屬於任何菜系,不是川菜,不是粵菜,更不是陝菜,但它能吃,而且有味,好吃,這就夠了。”實話說,比起別的讀者對我文章的褒獎,我其實更在意這個,在意的原因不為其他,而是,他有意無意間,撞到了我內心一直以來其實很在意的一個問題——文體。

這問題實在困惑我,曾為此專門請教過多位作家,給出的答案各有不同,但總歸,似乎是應有規矩。而我,卻是一個規矩起來無法作文的人。

我總認為,散文,甚至包括所有文章的寫作過程,應該像山泉漫流,遇崖飛流,遇坡慢走,而不是,一定一定,要用四堵牆將它們做一圍堵。

我讀過不少人的文章,有年輕的有年老的,年輕者因為“中規中矩”,文章寫得老氣橫秋;年老者呢,因為模板固定,讀來還真如嚼蠟。可怕的是,因為腦門內各有“規矩”高懸,所以個個,也都還自以為很是了得。

我曾在一個文學群裡做過為數不多的幾句發言,話雖少,引起的動靜並不小,甚至有人因為我的發言,說我不知天高地厚,不知自個斤兩。但我其實,只是如實說出了些自己經過思索的結果而已。

比如,關於文章的體裁和寫法,我的觀點是:體裁併非天生,寫法也非天定。難道說有人類的同時,小說或者散文寫法就有了成規嗎?作家的寫作,被稱為創作,只作不創,算何創作?

關於語句,我的觀點是:你寫出來了一篇文章,你敢不敢說,你的文章裡至少有那麼幾句甚至一句,你能確定它在文字的世界裡是煥然一新的。也就是說,你在寫文章的同時,有沒有學著像陳忠實先生那樣,去尋找屬於自己的句子。

我在寫作十年後,也才出版了兩本散文集,隨後,成了世人眼裡的作家。老實說,我一直寫得戰戰兢兢。戰戰兢兢的主要原因,是覺得無力讓自己的文章變得規矩。

好在,在這個剛剛立秋後的八月一個夜晚,本該是百無聊賴的泡腳時間,我讀到了一篇文章,立刻,我的所有文學細胞因興奮而雀躍。

啊!看呢,散文本來就是沒有規矩的嘛。既然如此,我還糾結什麼?

有的文章一經寫出,就是文物;有的文章一經寫出,已然垃圾,而有的文章,則具備燈塔的功能。《散文裡沒有規矩》這篇,在我看來,屬於後者。

“散文河裡沒規矩”這句話是鐵凝說的,她是我非常喜愛的一位女性作家。中學時,我和我的同學們曾排隊坐進影院,去看由她的小說《沒有鈕釦的紅襯衫》改編而成的電影——紅衣少女。也正是在那一年,父親從省城為我買回一件短袖,紅色,沒有鈕釦,那是我學生時代最愛的衣衫之一。說到《散文裡沒有規矩》這篇短文,作者則其實另有其人。他叫劉江濱,男,河北省作家協會副主席。可惜發表此文的平臺,不知出於什麼動機,在文章的標題以及上面最顯眼的作者處,都名目張坦地寫著“鐵凝”,甚而至於,還“細膩”地為讀者們配了張鐵凝主席的照片做插圖。

推而廣之,我今天寫的這篇文章,似乎可以配張迅哥兒的美圖,至於標題,不妨寫成,“魯迅:散文其實是大可以隨便的”。

也許你會說,這簡直有些“風馬牛”!嗯嗯,不妨以此做篇名。

舒敏散文:風、馬與牛

舒敏,中國作協會員,雁塔作協副主席。1992年畢業於西北大學哲學系。現供職於某文化單位。出版有散文集《獨自呢喃的樹》《夢裡鄉愁》,有作品散見各大報刊。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