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寫出詩一般的散文?讀餘秋雨作品,感受詩性語言文學藝術之魅

前言:對於如何才能寫好文章的理解,我始終認為讀比寫重要,如果學會正確的閱讀方式,哪怕不寫,對於漢語本身就是母語的我們來說,文筆是仍舊可以得到提升的。反之,如果我們只寫不讀,一味的相信“熟能生巧”的成功格言,那寫作水平的提升我是持非常悲觀的態度。熟能生巧也許僅僅是適應於手眼的肌體配合,而對於思維、思考的行為,就算是天賦異稟的才子,也沒有一個不是站在前輩的肩膀之上,才會攀上更高更遠的階梯。

文學語言的學習方式:

對於學習如何寫好散文,我們最好的方式當然是閱讀,而何謂正確的閱讀方式,我之前也在專欄裡進行過詳細的闡述,那就是對其意義的淡化,重點放在文本的結構上來。前面的文章我對餘秋雨的散文特點做了綜合而系統的解讀,今天我通過這篇文章對其具體的詩性語言特點進行深化分析。

如何寫出詩一般的散文?讀餘秋雨作品,感受詩性語言文學藝術之魅

就像我們把一個運動員的一項運動,分解成幾個動作,然後對其每個被分解出來的動作進行逐一的微觀化、細緻的認識和解讀,最終我們就可以更為清晰的看到作品的美感來自於哪裡?我們怎麼去理解和運用這些美的元素。

詩化的語言是餘秋雨散文的最大特點,它整體表現在我們眼前的就是一種語言的整齊感,有人說餘秋雨的散文主要是學識的影響,在這裡我是認可的,但單純的學識並不會讓我們的讀者群體,產生如此集中的一種共振效應,這個我們可以在南帆的文化散文作品中看出,後者的學識視角並不低於餘秋雨,然而他的作品在閱讀群體上,卻遠遠的少於前者,因此對於餘秋雨作品的受歡迎,並不僅僅是學識的澆築,還有文本的語言。

我們的漢語文學一直以來都注重節奏、聲律和結構,我們讀過的絕句、律詩、辭賦等等這些內容,都有著非常工整的節奏和聲律美,我們就算不是很懂文學,讀完一篇具有工整、有節湊感的文字內容,也能感受到一種我們象形文獨有的美,這種美並不來自於意義,而是來自於內在的音律和整體的結構。

詩性語言的節奏美:

對於大多數優秀的散文,除了對其表達的內涵之外,作者無一不在其整體的結構上費盡心思的遣詞造句,就像畫一幅畫一樣,來完成這種文字排列的藝術之美。漢語本身給作者們提供了這樣的一個先天基因基礎,這也是我們的文字書法獨具生命力和影響力的根本原因,因為文字除了意義本身之外,還有一個完整的形象。我們來看餘秋雨的這樣幾句內容:

如雨的馬蹄,如雷的吶喊,如注的熱血。中原慈母的白髮,江南春閨的遙望,湖湘稚兒的夜哭故鄉柳蔭下的訣別,將軍圓睜的怒目,獵獵於風中的軍旗。(未改版前的文化苦旅之陽關雪)

這一段話在之後的新版文化苦旅裡是有做了修改,我在此就只引用舊版的文字,在這段內容裡,我們先不要關注其意義本身,大家可以看看這三句話,在結構上就像是一首押韻的詩詞,三句中有兩種音頓節奏,第一句是由兩個音步的五言短語組成,馬蹄、吶喊、熱血組成了征戰古戰場的那種硝煙瀰漫、屍橫遍野、馬革裹屍血流成河的意境。

如何寫出詩一般的散文?讀餘秋雨作品,感受詩性語言文學藝術之魅

我們繼續看後面的句子,為什麼第二句作者就改成了兩個音步,七言的短語組成的句子?大家可以試想如果不進行這樣的長短句組合,語言就會顯得極為沉悶,這裡的話鋒迴轉,也是形成了語言的錯綜交叉,在整體中尋求變化,從而有助於避免文字形式的呆板。我們再看看下面這幾句有什麼特點?

客寓柳州,住宿離柳候祠僅一箭之遙夜半失眠迷迷頓頓,聽風聲雨聲。床邊似長出齊膝荒草,柳宗元跨過千年,飄然孑立青衫灰黯神色孤傷。(舊版文化苦旅:柳候祠)

文字內容的音頓律能增強語言的聲律美,尤其這樣的四字格,四個音節兩個音步最容易表現出這種節奏感,節奏短促的語言,直接了當的傳遞給讀者具有節奏的語言,以及其背後的作者深切感受,讓這種深邃的情感通過音律與讀者交流,有時候欣賞這種節奏感,就已經能夠體會一種語言的魅力。

詩性語言的音韻美:

我們再來欣賞一下《西湖夢》裡這段原文:

我們再也讀不到傳世的檄文,只剩下廊柱冷飛鳳舞的楹聯。再也找不到慷慨的遺恨,只剩下幾座即可憑弔又可休息的平臺。再也不去期待歷史的震顫,只有凜然安坐著的萬古湖山。修繕,修繕,再修繕。群塔如雲,藤蒿如髯,湖水上飄飄浮著千年藻

大家可以根據我加黑文字出現的位置和規律,細細的品味,其實就不難發現其押韻的規律,同時在這裡同音色與異音色的交替,又形成了聲律的節奏美:en、en、en、ai;an、an、an、ai。生硬的文字是對情感的有效傳達有著天生的阻礙,為什麼最古老的傳情載體是音樂與詩歌而不是文字,原因就在這裡。

如何寫出詩一般的散文?讀餘秋雨作品,感受詩性語言文學藝術之魅

作者把散文注入了詩、歌、音律的元素,其目的就是提升感情的表達力量,當情感通過這種結構出現在我們面前,情感的力量是呈倍的被放大,我們心靈的感受因此也變得極為敏感。當文字傳達出這種對比的信息給我們,我們就很容易的被這種西湖的輝煌與蕭條產生情感的迴應。

除了這些,我們還可以關注一些雙聲,疊韻和疊聲字的運用,這些字詞的運用是構成語言美的一個重要基礎,我之前也在張愛玲、曹雪芹他們的作品解讀中提起過,這也是語言美的一個共通特點,比如我們來看這段原文:

一天一地的被鋪排的大大方方明明淨淨……牙,……茫茫沙漠,濤濤流水,於世無爭奇(沙原隱泉);舒舒展展地納入細密流利的線條,幻化為壯麗無比的交響樂章……人類每一縷筋肉都想跳騰……。

這裡我就不全部引用原文,大家可以翻閱《莫高窟》原文,前面的引用內容裡,短短三句話卻用了一組AABB的疊聲和兩個疊韻五個雙聲詞,尤其“跳騰”這個詞的選擇完全是為了迎合前面雙聲詞的並列結構,從而形成一種語言整齊劃一的美感體驗。

如何寫出詩一般的散文?讀餘秋雨作品,感受詩性語言文學藝術之魅

除了這些詞彙的運用,作者還對整段內容在長短句的運用上也做了同樣的深思熟慮和前後的琢磨推敲,比如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到:

一場惡鬥,一片死寂,一個部落被吞沒了……(摘自白蓮洞) ;颱風來襲,寶玉如注,整個城市都在柔弱地顫抖……(摘自風雨天一閣);頓時山啊,雲啊,樹啊,鳥啊,都一起屏息,只讓你靜靜的休憩(摘自寂寞天柱山)。

餘秋雨對這種整體的語言節奏感,是源於我們悠久的傳統古代文學的薰陶和沉澱。因此他前期的抒情散文總會明顯的透露出這種詩性的特徵。

尾聲:雖然餘秋雨散文作品中不乏文化內涵,但如果沒有這種語言的結構美、聲律感,他是無法把自己的情感有效的傳遞給讀者。我看過今天的很多散文,對於立意的構思都極為的重視,唯獨在語言上還沒有那麼多的關注。

如何寫出詩一般的散文?讀餘秋雨作品,感受詩性語言文學藝術之魅

這也源於我們過去學習的方式一直是以立意為主要意指,似乎文學主要就是對意義的理解和認可,部分混淆了哲學、思想與文學的界限,總想通過意義來對其情感進行表達。

這就造成了我們對文本語言藝術缺少必要的重視,最終我們的文筆一直停留在對其意義的不斷模仿,而忽視了語言,是情感的重要載體,語言美的敏感缺失,必然對情感表達產生截流,最終與讀者之間的互動得不到有效的互通,要想寫好散文,千萬別忽視對語言藝術的重點關注。

文:餅子

歡迎關注,和我一起讀書!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