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文化苦旅》解讀文化散文寫作技巧,跟餘秋雨學寫散文

餘秋雨在上世紀九十年代靠一本《文化苦旅》一舉成名,開創了文化散文的先河,從此他就成了文化散文的標誌性作家,隨之帶來了之後一場讀者的文化散文欣賞盛宴,後面緊隨其後的有南帆、祝勇等人的文化散文作品,因他們的作品不斷的湧現文壇,從而讓文化散文的品類更加豐富多樣起來,然而往往事態總會不如人願的走向兩個極端,之後的批評和指責也如潮水般湧來。

讀《文化苦旅》解讀文化散文寫作技巧,跟餘秋雨學寫散文

但不管如別人所說,他的作品是煽情也好,還是淪為文化消費品也罷,我關心的永遠是為什麼?為什麼讀者會欲罷不能的被他的作品所吸引,所著迷?今天我就對其散文作品進行一個簡單的解剖,讓我們一起看看餘秋雨的作品到底有哪些不同之處,到底這些不同之處是如何的具有如此的魅力,吸引了我們的目光?


餘秋雨的散文一般篇幅都不算太短,內容涵蓋古今中外,讀起來感覺蕩氣迴腸、氣勢磅礴,描寫、記敘、議論縱橫交錯,議論的同時又穿插著濃濃的抒情,富含人生哲理,充滿睿智與情趣,在公認的精彩之處,多來自議論與抒情交錯,理性與感性的重疊之處。

在餘秋雨的散文裡,我們不能不重視他對修辭的應用,在我印象中最深的是他使用的兩種修辭方式,一種是排比,一種是引用,他用排比句渲染了情感的高度,引用句延伸了思想的深度,如我們在《莫高窟》這篇文章裡看到這個排比例句:它是一種聚會一種感召……它是一種狂歡一種釋放……它是一種儀式一種超越宗教的宗教……

我們再看看他在《三峽》裡還有這樣一組排比例句:歷史在這裡終結,山川在這裡避退,詩人在這裡萎謝!這種排比的修辭格式是用三個及三個以上,意義相近或者相關,結構同或者相似,同時語氣相同的句子完成的內容排列,從而提升了語勢,增強了內容的情感,加強了內容的表達效果。為了表現這種情感的不斷遞進和語勢的攀升姿態,徹底的抒發自己內心被激起情感,從而感染讀者,使其感同身受,作者在《蘇東坡突圍》那篇竟然用了八個句子的排比:“一個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一種圓潤而不膩耳的音響……(八個排比)”

讀《文化苦旅》解讀文化散文寫作技巧,跟餘秋雨學寫散文

我們仔細分析《三峽》的排比句,你還會發現作者有心的特意通過時間、空間、人物三個維度組成:歷史-山川-詩人。從而增強了這種情感對於人心的感染。除了這種幾乎每篇都有的排比句,另一個常出現的修辭方式就是引用,大量的引用詩句、典故、歷史文獻等等,讓我們因為這些引用而穿越時空回到過去,感受一種文化長河的歲月滄桑感。

對於引用的修辭使用,可以表現出自己的獨特見解,同時增強自己的內涵表現力,不僅豐富了我們對於文化知識的涉及面,還增強了內容的文采,從而使其富有說服力和啟發性,這也是提升文章逼格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要利用這種方式,就需要我們平時多讀書才能多積累,“引用典故”基本已經成為我們當今一種與讀者對話的特殊語言,我們有時表達一種人物特徵,也許僅僅需要幾個字,如:他就像賈寶玉。

​簡單易懂,如果沒有這些引用的文學人物及其典故,我們與讀者之間的溝通就會喪失很多融洽對話的基礎,我們無法準確快捷的去向讀者表達人物的形象特徵。當然這本書裡作者用到的修辭格式還有很多,在這裡我只列舉我印象最深的,碰到最多的兩種,其他的如反問、比喻、誇張等也都用的比較多,對於內容的效果提升也是具有積極作用,在這就不再贅述。

除了在修辭這方面,還有在表現手法上,作者同樣具有豐富多樣性,多樣的表現手法一方面表明了作者具有的嫻熟的寫作技巧和紮實的文學功底,另一方面,在文章的敘述上避免了枯燥單調的平鋪直敘,增強了作為散文內容,在文學藝術的表現力和滲透力,如作者在文章中經常採用虛實相生的表現手法(寫實與寫虛共存),這種表現方式在書畫方面最為常見,而引入文字藝術,就給人一種無窮的想象空間,傳達出一種思緒的深邃,神韻的淡遠,使時空與時代背景極具人心穿透力。

讀《文化苦旅》解讀文化散文寫作技巧,跟餘秋雨學寫散文

作者還發揮自己獨特的想象,這種想象是具有了深厚的歷史文化沉澱之下,才會獨具的一種思維呈現方式,文章中有了這種想象,就自然營造出另一種意境,這種意境會讓文章更加有血有肉,更加豐滿多彩,也只有這種想象能力,我們才能真正的與歷史對話,我們在《陽關雪》這篇散文裡可以看到這樣的聯想:

“我在望不到邊際的墳堆中茫然前行,心中浮現出艾略特的《荒原》。這裡正是中華歷史的荒原:如雨的馬蹄,如雷的吶喊,如注的熱血。中原慈母的白髮,江南春閨的遙望,湖湘稚兒的夜哭。故鄉柳蔭下的訣別,將軍圓睜的怒目,獵獵於朔風中的軍旗。隨著一陣煙塵,又一陣煙塵,都飄散遠去。

在這裡作者想象的豐富,有慈母、有春閨,有將軍的怒目,有風中的軍旗,如此豐富的聯想讓散文的文化韻味更為濃厚,這讓我想起小時候看金庸,最後卻喜歡上了歷史,當看餘秋雨散文的時候,就最後又喜歡上了文學。


對於那時的文化散文熱潮已經過去了很多年,如今的散文創作似乎再也挑動不起我們的那種激動的心緒,不知道是我們對這種濃厚的情感一味的閃躲,還是我們已經沒有耐心做文化的積澱,或者是我們已經早就喪失了信馬由韁的想象?這些都不得而知!文學理論家們說文化散文是散文從審美趣味向審智趣味通行的一座橋樑,我認為沒有什麼通往,這不是一條需要被時代越過的時間和空間之路,而是一種需要定格和共存的抒寫方式。

讀《文化苦旅》解讀文化散文寫作技巧,跟餘秋雨學寫散文

看當今的散文,似乎已經再也不多見的這種抒情,取而代之的是所謂的“零度寫作”,主打的是知性與智性,有的甚至還在標榜我們需要再啟蒙,而所有的這些都終歸於情感的退卻,理性的浮出,但如果只有純粹的理性,我不知道審美需要一種什麼樣的尺度,翻翻那些對其批評之言,卻大多數混淆了散文的概念,其實它僅僅是自我的一種表達媒介,當為了表達自我的時候,為什麼還要試圖遮掩自己的情感呢?這不是一本哲學書!

文:餅子

歡迎關注,和我一起讀書!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