瞄準供給側培育新動能 湖州繪就現代農業綠色發展新藍圖

三農 農業 農村 種植業 湖州在線新聞網站 2017-06-13

湖州在線訊 記者從市農業局獲悉,市政府日前出臺了《關於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農業綠色發展的十條意見》,為“十三五”期間現代農業發展提供政策支撐,繪就了今後現代農業綠色發展的新藍圖。

據瞭解,《意見》緊緊圍繞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綠色發展來謀篇佈局,提出了積極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優化、著力夯實農業產業基礎平臺、加快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等10條政策措施及到2020年的具體目標任務,重點突出推進“調優產品結構、調好生產方式、調順產業體系”三大調整,實現“市場、要素、主體”三大激活,強化“基礎、科技、財政”三大支撐等方面內容。

根據該《意見》,到2020年,全市現代農業區域佈局更合理,特色優勢產業產值佔農業總產值比重達到85%以上;農業產業基礎平臺更夯實,建成現代農業園區500個以上,創建農業產業集聚區3個和特色農業強鎮10個左右;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隊伍更壯大,示範性家庭農場達到200家以上,示範性農民專業合作社達到200家以上,年銷售100萬元以上農業龍頭企業達到2000家以上,培育新型職業農民1.5萬人以上。

“‘十三五’時期是我市農業現代化全面推進、重點突破、梯次實現的關鍵時期,如何保持良好發展態勢、適應經濟新常態、補齊制約發展的‘短板’,需要新的政策措施指導各項工作。”市農業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意見》是指導我市今後一個時期現代農業發展的湖州方案,既有全面落實中央一號文件的“普通話”,又有凸顯特色和優勢的“湖州話”;既有對之前好的經驗做法的傳承,又有展望未來、與時俱進的創新。

在強調加快農業結構調整優化,打造農業“兩區”升級版的同時,針對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意見》明確提出要全面推行農業標準化生產,推廣農產品產地環境質量評價和標準化生產技術,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追溯體系和信用體系建設,加快建立以食用農產品質量合格為核心內容的產地準出管理與市場準入管理銜接機制。

現代農業發展離不開科技創新的引領和支撐。《意見》提出,要加強農業科技成果轉化,重點支持農業新品種新技術新機具、集約化設施化種植養殖、農產品精深加工、防災減災等領域的科技成果應用和示範。就加快農業領域“機器換人”,《意見》則提出要圍繞農業精準化、智能化、設施化建設,推進物聯網應用示範和智慧農業園區建設,推廣農技雲APP服務。加快農業“大數據”運用,積極推進漁業漁政管理、畜牧業養殖汙染治理等智能化監控平臺建設。

值得注意的是,《意見》還提出了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要以農業產業集聚區、特色農業強鎮、農業全產業鏈、農業“大好高”項目為重點,以市場需求為導向,著力構建農業與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現代產業體系。同時,加大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傳承保護力度,發掘創新農事節慶活動載體,不斷提升休閒農業文化軟實力和競爭力。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