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博文:“第一書記”的扶貧事兒

三農 種植業 農業 菜豆 張家口新聞網 2017-05-20

【第一書記風采錄】

張家口新聞網記者 孫琳 通訊員 王英軍 張樹軍來張北縣許家營村一年多了,李博文變黑了,也瘦了。

身為河北農業大學科研院院長、教授,河北農大駐張北縣許家營村第一書記,此時的他看起來更像個地地道道的村幹部。

做脫貧規劃的 “設計人”

對李博文來說, 扶貧這個詞, 並不陌生。

他常說, 能幫助村民們脫貧致富,是他人生中最精彩的一段,他要用心去改變這個貧困村。事實上,從2016年2月23日踏上精準扶貧之路起, 近400天的時間,他都是這麼做的。

出生在農村, 他曾經白天上學讀書,晚上回家溫習功課,半夜三四點就要紮緊腰帶出門放羊。 “我一直覺得,自己的根就在農村。” 李博文說, 上班後, 一直與 “科技農業” 打交道的他,更是見證了身邊太多扶貧的成與敗。

“咋會窮成這樣?” 這是2016年2月份,李博文初到許家營村後,看著村中的 “殘垣斷壁”發出的一句感嘆。

近15年間, 許家營村沒有一戶村民添過新房, 村內部分房屋破敗不堪,村民紛紛外出打工,人數從800多人減到300多人。

而且,長期貧困的許家營村已經陷入了 “貧困怪圈”———老百姓在土地肥力非常弱的沙土地上種莜麥、小麥等價值較低的作物,僅能有果腹之用,一聽說有可以投資賺錢的項目,想的第一件事不是如何賺錢,而是生怕虧本。

面對這樣的情形, 半輩子和 “農民”、 “農業” 打交道的李博文, 額頭上滲出了汗珠。

“想要讓群眾脫貧, 就要挖掘思想根源, 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在駐村工作組駐地,李博文和同事閆紅飛、竇鐵嶺在數次徹夜深談後, 定下了這個方向。

言傳身教送 “致富經”

3月7日,李博文帶領駐村扶貧工作組召開了村民代表動員大會。會議現場,李博文從扶貧成功典型案例到農業技術,再到工作組方向,深入淺出地把“致富經”傳遞給村民們。

時至今日,李博文在動員會上說出的 “一畝園 (大棚) 等於十畝田”, 仍然縈繞在不少村民耳邊。光說不練假把式。 李博文很快在村裡找了一塊20多畝的試驗田,讓村民們見到了他的 “真功夫”。

“這20多畝地上搭起大棚, 種上馬鈴薯、 菜花、 蔥頭等二十多種農作物,每塊田都插著情況介紹牌,讓村民看個明明白白。”李博文說。

“說”、 “做” 雙管齊下, 許家營村村民的致富勁頭逐漸被激發,漸漸有人向李博文打聽 “咋種大棚?” “效果好不?”

許家營村人均耕地較多, 土壤好,適合種植蔬菜大棚……經過一段時間的深入調研,李博文發現種植蔬菜是一條門路。

李博文知道,許家營村脫貧致富的機會來了。

在李博文的動員下,村民們開始對種植大棚蔬菜產生了興趣,爭先恐後要求建大棚。 “聽李教授說,一畝園十畝田, 種一畝大棚相當於種五六畝大田,我們家就決定種了兩個大棚。” 薛玉林說。

如今,村裡已新建起蔬菜大棚257個,李博文和隊友們還積極爭取到補貼有機肥590噸,協調政府補貼資金上百萬元,培植起以架豆為主的大棚蔬菜產業,架豆批發價平均2.5元/斤,促進增收250萬元以上。

為精準扶貧找到支撐點

和村民們逐漸熟悉後, 入戶、 交心, 李博文慢慢理清了產業脫貧的思路。

增收致富,產業扶持不可或缺。

經過科學嚴謹的試驗和分析,李博文認為,許家營村可以將大棚種植芸豆作為主要致富來源,每個大棚的建設費用需要六七千元左右。

許家營村是戰海鄉最貧困的山村。村民收入主要靠務農, 雖人均耕地5畝, 但自然條件惡劣, 平均海拔1650米, 年均氣溫2.6℃, 無霜期90~100天, 風害、 冰雹等災害頻發。 想讓長期貧困的村民拿出六七千元建大棚,不是一件容易事。

為了解決村民們的資金困難,李博文向當地政府部門要來了 “全村每建一個大棚補貼三千元”的支持。可即使如此,村民們也不願做 “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老夥計, 該是咱們村委班子、黨員幹部向前衝的時候了!”李博文口中的老夥計是許家營村黨支部書記屈生英, 經過李博文和屈生英多次動員後,以村委班子和黨員幹部為先鋒,村裡有16戶決定投錢建257個棚。引導強戶幫弱戶,安排貧困群眾就地打工。

如今,大棚蔬菜帶動全村打工收入70萬元以上, 貧困戶人均增收3900多元, 並出現了村民返鄉打工的可喜現象。

去年,許家營村種植的大棚芸豆陸續豐收。

“應用微生物菌劑和生物有機肥,全程技術服務,使大棚蔬菜葉大肥厚濃綠,角長提高3釐米以上,果形周正肥厚, 保鮮期長, 根本不愁賣不出。” 李博文說,當時每斤能賣到兩塊多,好的時候甚至達到4元左右,投錢建棚的農戶多數都已經收回了成本,明年再種就是純賺。

此外,芸豆豐收時節,村民就地打工日工資100元左右,4個多月的收入可過萬,實現了 “就地就業一人,脫貧致富一家”。 去年, 大棚種植帶動全村打工收入70多萬元, 村民紛紛返鄉打工。

與此同時,李博文帶領工作組重點引進了馬鈴薯新品種100畝,指導了快速育肥肉牛105頭、 肉羊1200只, 引進企業投資150萬元, 開發了旅遊農莊, 引導村民組建了 “種植專業合作社”, 爭取河北農大10萬元幫扶資金,為村裡購買了大型農機具,由農民合作社託管,構建了農機服務平臺,免費為貧困戶耕地,李博文和工作組一點點地摸索, 逐漸趟出了 “許家營村扶貧模式”……

一樁樁, 一件件, 村民們看在眼裡,記在心上。談起下步工作計劃,李博文說: “雖然許家營村2016年已經順利實現全村脫貧出列,但這裡永遠是他的第二故鄉,這裡的老百姓就是他的家鄉人,我和扶貧組還要努力把這裡建設成為美麗鄉村。”

李博文的扶貧 “新” 路仍在繼續……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