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公車不下鄉?

三農 交通 時政 中國江蘇網 2017-04-25

江西鄱陽縣凰崗鎮境內有一座破敗不堪的老橋,是當地村民外出勞作、祭祀的必經之路,村民擔心老橋會隨時坍塌。4月20日鄱陽縣交通局迴應,經鑑定該橋屬於危橋,應是農業或水利部門建設的,也應該由建設單位維修。記者聯繫到近30年前建橋的鄱陽縣水利局,該局建設管理股的程股長竟迴應稱:“公車改革後沒車,不方便下鄉看危橋。”(4月23日《春城晚報》)

有一種不作為叫“沒公車”

錢夙偉

“孫連城”是反腐熱播劇《人民的名義》中的人物——漢東省京州光明區區長,“不善為”“不能為”“不作為”是作品中“懶政”幹部的代表人物,現在已經成了“閒官”的代名詞。上述報道中的程股長面對“村民稱(橋)會隨時坍塌”,身為主管部門的一員,此前渾然不知已是嚴重失責,聽到如此警訊還是無動於衷,竟稱“沒公車不便去看危橋”。麻木至此!既無責任意識,更無為民情懷,是一種極為典型的不作為表現。

從現實看,在“多部門推諉”的背景之下,“沒公車”式的不作為並非偶然。“沒公車”可以成為不作為的理由,其他“堂而皇之”的藉口也可能成為不作為的理由,比如“走不開”“另有要事”。在不少地方,有些官員得過且過、不思進取,對民間疾苦不聞不問甚至充耳不聞,遇到問題繞道走,或推諉或扯皮,此類“孫連城”、程股長如今不在少數。

“不作為”是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犧牲群眾的利益,已經成為影響權力公正、高效行使的嚴重問題。這樣的官員在位,何談工作效率,又何談為民解難?比起電視劇《人民的名義》中的孫連城有過之而無不及。

李克強總理曾經強調指出,“尸位素餐、無所作為是典型的吏治腐敗,這樣的幹部應該追責”。推諉扯皮、麻木不仁的衙門風氣在不少部門氾濫成災,關鍵癥結就在於追究機制的缺位。目前鄱陽縣紀委已經成立調查組進駐縣水利局,對水利局工作人員作風拖沓、監管失職等問題進行徹查。我們為知錯改過、立行立改的務實舉動點贊,但更重要的是不要就事論事,讓幹部隊伍中的“孫連城”無容身之地,強化監督機制、完善政績考核體系和查處懲治制度才是治本之計。

公車改革需要精準補貼

張海英

早在公車改革之初有人就斷言,某些官員會一邊拿著車補,一邊以“沒有公車”為由不願下鄉。現實中這樣的例子也不少。拿著車補找藉口,是典型的不作為,本質上是一種“懶政”。

鑑於“沒公車不下鄉”並非個例,有必要對症下藥進行系統治理。首先,應該明確不同崗位官員每月外出公幹或者下基層的次數並納入考核問責,以制度倒逼官員把公務交通補貼用在公務上,而不是裝進自己的口袋花在私事上。只有這樣才能增進幹群關係,及時發現和解決基層問題。

其次,應該明確涉及百姓的重要緊急事務,不準任何官員找任何藉口。比如面對危橋這樣的緊急事務,不允許官員有任何藉口和遲疑,因為涉及百姓的事情無小事,何況危橋涉及百姓生命財產安全,更不允許亂找藉口。同時還要有應急處置機制,包括人員、車輛等安排。

其三,進一步對公務交通補貼進行細化管理。目前車補基本是按照行政職務高低進行補貼,合理的做法應該是根據實際需要進行精準補貼。對於拿著車補不作為的官員,即使把車補裝進口袋也要收回來;情況嚴重的有必要取消享受車補的資格。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