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硯山趙阿龍:當好貧困群眾的致富引路人

三農 畜牧業 經濟 種植業 中國建設報雲南記者站 中國建設報雲南記者站 2017-10-12

通訊員 李興偉

雲南硯山趙阿龍:當好貧困群眾的致富引路人

連夜召開工作會商討如何幫扶建檔立卡戶

山高、路遠、地陡、土貧……惡劣的自然條件是導致硯山縣稼依鎮補佐村長期以來處於極度貧困的主要因素。然而,從今年3月開始,補佐村貧困落後的面貌正在該村第一書記趙阿龍的帶領下,通過發展特色種養殖業而改變。

稼依鎮補佐村是一個彝族聚居村,全村12個村小組682戶3220人,其中貧困戶257戶,1103人。要怎麼樣的脫貧措施才能使貧困戶們儘快脫貧?被派往補佐村任第一書記後,趙阿龍開始對全村的貧困主因和現狀進行了密集型的調研。“當時我心裡面就是想,既然組織需要下來,我也是想著來做精準扶貧也是一次機會,來農村鍛鍊。當時我來的時候給我的感受最深的是這個安居房建設的這方面存在著一定的難度,貧困戶的啟動資金比較短缺,所以重心就是放在安居房建設的這個推進。其次就是為群眾做產業調整,在這個傳統農作物的種植上,結合我們當地的實際來調整種植,動員貧困戶參加養殖業合作社。”

在補佐村委會的脫貧攻堅作戰會議室,牆上的脫貧攻堅信息圖赫然在目。全村貧困人口的脫貧時間進度,被標註得一清二楚,工作思路、具體措施、運行機制和基本任務等句句切中貧困要害。趙阿龍來到村裡後積極與村委班子成員一起向上級爭取扶持資金500萬元,解決了村中道路硬化共12公里、亮化、自來飲水等工程建設。解決了212戶危房改造,調解矛盾糾紛35起,開展土地項目整治4000餘畝,投入資金5000萬元,讓群眾告別了牛耕馬種的艱辛日子,走上了農機耕種的新時代。“趙書記來到村裡後,經常到村民們當中,熟悉各個村小組的民俗習慣,瞭解他們致貧的原因,在逐步摸清村情民意和村裡急需解決的熱點、難點問題後,與村兩委班子共同研究籌劃,制定出了符合村情的發展規劃。”駐村扶貧工作隊隊員張樹昌對趙阿龍來到工作隊後的工作表現心服口服。

雲南硯山趙阿龍:當好貧困群眾的致富引路人

趙阿龍召開村委會商討產業發展

民族貧困地區脫貧,首先從移風易俗開始。趙阿龍請來黨校教師、農技專家來到田間地頭開設流動技能課堂,為黨員和村民手把手傳授種植技能,以增強村民自我的造血能力,激勵黨員立足崗位為村民作貢獻。“經過我們對致貧原因的分析,主要是認為首先首要解決的問題是貧困戶思想意識上的問題,有相當的一部分人都是有等、靠、要的這種思想嚴重,要脫貧,要長遠的把他們擺脫這個貧困,首先要解決的就是思想上和意識上的這種貧困,只有宣傳教育貧困戶,讓他們從思想上振作起來,發憤圖強,自強不息,才能長遠地徹底擺脫貧困。”趙阿龍對如何發展經濟,帶動村民脫貧致富信心十足。

群眾有了致富願望,更要有增收的門路。經過調研,趙阿龍與鄉黨委和補佐村黨支部委員們得出結論,發展巴西蘑菇、肉牛養殖、工業辣椒等特色種植養殖業符合補佐村的實際,是能否徹底脫貧的關鍵所在。“從這個產業結構調整上,我們準備引進這個公司和產業來做這個產業上的調整,種植這些經濟林果,採取公司+基地+農戶的這種模式,採取多樣化的方式來進行產業上的調整,要針對各家各戶貧困程度和致貧原因,進行因戶施策,來進行扶貧。”

今年以來,趙阿龍做為駐村扶貧第一書記一直把立足產業發展作為脫貧的主要目標,圍繞七個一批的脫貧辦法,立足一村一品,一組一業的構想。因地制宜結合補佐山區情況,把養牛業、巴西蘑菇、工業辣椒、萬壽菊作為全村發展高原特色產業的主要支柱。把四項產業做成展牌,在12個村小組巡迴演講。把產業發展落實到每個群眾的心中。在趙啊龍的倡導下,通過成立龍豐種植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構建起“合作社+農戶+公司”的利益聯結共同體,發展養牛和巴西蘑菇,目前,已有種植巴西蘑菇建檔立卡貧困戶社員12戶,養牛社員6戶。戶均收入都在3萬元以上,真正讓貧困戶的“錢袋子”鼓了起來,為群眾開闢了增收致富的新渠道。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