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毅夫的《吉林報告》,為啥激怒了東北?

三農 林毅夫 經濟 農業 國是直通車 國是直通車 2017-09-12

林毅夫的《吉林報告》,為啥激怒了東北?

補短or避短?這是一個問題。

林毅夫的《吉林報告》,為啥激怒了東北?

林毅夫團隊的一份報告,近日引發了一場大討論。從經濟學家到賣菜小販,都加入了這場浩大的論戰中。

這份30多萬字的《吉林省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報告(徵求意見稿)》(下稱《吉林報告》),由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中心發佈。報告稱吉林應轉變重工業趕超戰略思維,在產業發展上既要揚長,也要彌補輕工業的短板。

這一劑“吉林藥方”,有些人並不買賬。

銀河證券原首席策略分析師孫建波首先站出來批駁林毅夫觀點,他認為,如果東北發展以此為樣板,東北經濟徹底休矣。隨後,其他一些學者也發表了不同看法。

隨著事件不斷髮酵,加入論戰的人越來越多。林毅夫團隊成員、《吉林報告》主編付才輝坦言,《吉林報告》引發全國關於東北振興的大討論,雖始料未及,但也在情理之中。破解東北困局,見仁見智是必然的。

林毅夫的《吉林報告》,為啥激怒了東北?

吉林市松花江畔的霧色景觀。中新社發 王明銘 攝

要不要發展輕工業?

在這份“吉林藥方”中,爭鳴的焦點在於吉林要不要發展現代輕紡這一產業。

林毅夫團隊認為,吉林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的短板,是以紡織服裝、家電與消費電子為龍頭的輕工業集群和相應商業網絡嚴重缺失。吉林省乃至東北地區要惡補輕紡工業的短板,長期來講才能讓產業結構步入良性發展。

報告同時指出,吉林省要發展的輕工業是現代輕工業,而不同於傳統簡單的輕工業。此外,吉林省還可以發揮重工業的基礎反哺輕工業,與此同時也能促進重工業的發展。

實際上,在林毅夫團隊這一主張的背後,既有歷史基礎,也有現實問題。

資料顯示,在民國時期,東北的輕工業就已經很有規模。1919年,中國對外貿易總額,東北就佔到27.2%,靠的除了農產品就是麵粉、豆餅和酒精等輕工業品。

解放後,作為共和國長子,東北是承擔國家重工業趕超戰略的主要區域。2014年,吉林省輕工業和重工業的比重是3:7,而黑龍江更甚,為2:8。即便是2003年開始第一輪東北振興戰略以來,依然沒有徹底扭轉這種嚴重失衡的局面。

林毅夫的《吉林報告》,為啥激怒了東北?

中新社發 劉德斌 攝

然而,發展輕工業的主張一經提出,質疑聲接踵而至。

中國人民大學區域與城市經濟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張可雲認為,輕紡工業中的大部分行業屬於附加值不高的夕陽產業,發展此類產業是否有利於優化經濟結構令人懷疑,而且吉林在全國並不具備發展輕紡產業的明顯優勢。

對《吉林報告》提出質疑的還有孫建波。在孫建波看來,東北不是一個國家,而是一個地區。地區經濟發展需要明確分工,發展優勢產業,而非弱勢產業。他認為,東北地區並不具有發展輕紡等產業的廉價勞動力,發展成本會更高,勢必依靠政府補貼,反而影響優勢產業的發展。

對此,付才輝迴應稱,《吉林報告》提出要發展輕工業,是根據其勞動力稟賦結構特徵決定的。2016年末吉林省有2700萬人口,其中16歲至59歲的適齡勞動人口占68.65%,農村人口占比44.03%。如此省情的吉林省,是繞不過大力發展勞動力密集型輕工業階段的。

付才輝指出,吉林省的輕工業符合其當前潛在比較優勢,只要通過改善發展這些符合潛在比較優勢產業的軟硬基礎設施,降低交易費用,就可以“使短板變長”。這其中,也需要有為政府的發力。

在質疑聲中,也不乏肯定之音。國家發改委國土所研究員、原所長肖金成認為,討論一個地區要發展哪些產業、不發展哪些產業,這實際上是誤區。任何產業都可以發展,關鍵是這個地方能不能發展起來、能不能把投資者引過來、能不能把企業引過來。

“在東北發展輕紡業,一方面可以滿足東北需要,另一方面也能滿足俄羅斯、朝鮮、韓國和日本的需要。”肖金成說

也有專家指出,應當從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和資源稟賦的條件出發,準確分析當地產業發展的優勢與劣勢、機遇與挑戰,最終再決定“補短”還是“避短”。

破局的關鍵究竟是啥?

雙方在爭論究竟是“補短”還是“避短”之餘,也指出了破局的關鍵。

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黃群慧指出,吉林需要進一步加快第三產業的發展,同時要加快促進工業轉型升級。這既要全面提升汽車製造業自主創新能力,又要培育新的支柱產業。

事實上,吉林的產業結構已經在不斷優化。數據顯示,2016年三大產業結構比由2015年的10.5:45.4:44.1調整為9.5:44.9:45.6,第二產業比重下降了0.5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比重提升了1.5個百分點,形成“三二一”產業新格局。

在孫建波看來,高鐵時代為吉林帶來了良好的發展機遇。通過高鐵等基礎設施的完善,把吉林乃至東北地區具有優勢的農產品、藥材、人蔘產品向外輸送,同時將被旅遊等資源吸引的人群帶進來,將優勢產業做強。

林毅夫的《吉林報告》,為啥激怒了東北?

如今的大興安嶺林區。中新社發 關衛宏 攝

《吉林報告》讓各界不僅關注到吉林省,還有多年來棘手的東北發展問題。

當前東北老工業基地存在的問題,黃群慧將其歸結為三個方面:一,經濟結構失衡,“工業一柱擎天”;二,體制機制不順,思想僵化守舊,創新創業發展環境不足;三,企業家供給不足進而中小企業培育發展不夠,人口流失嚴重。這三方面問題影響了東北地區內在發展動力的形成,嚴重製約了東北地區的全面振興。

在肖金成看來,上述三個問題中,體制機制問題是東北問題的關鍵,政府要轉型為服務型政府。他認為,東北的問題,根是在投資環境上,而不是在於發展什麼產業。

持相似觀點的還有上海財經大學經濟學院教授田國強。他認為,最重要的是進行體制機制方面的改革,形成有利於激發人們創業、創新的制度環境。

對此,付才輝表示,體制是內生的,但不是解決了體制問題發展就會自發產生,也不是隻發展不需要解決體制問題。要破局還得從產業基礎出發,可以針對特定產業來改善營商環境,使具有潛在優勢的產業迅速發展成競爭優勢。

張可雲則認為,就東北地區而言,經濟結構並不是振興的關鍵癥結。由於老工業基地產業衰退,技術人員在當地找不到合適的工作,技術人員的流失導致老工業基地“大出血”。因此,防止技術人員流失、保住人才更為關鍵。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