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泰縣黨建引領奔小康行動綜述

三農 農村 農村改革 經濟 每日甘肅網 2017-06-06

甘肅農民報記者:金樹棟 韓敏

景泰,這塊神奇而聖潔的熱土,沐浴著愛國熱情,孕育著無限希望。

景泰,沙漠邊陲獨特的地域環境,孕育了景電文化,農耕文化。白銀市開展的黨建引領奔小康活動,猶如春雨,滋潤著這塊聖土,顯示出了無限的生機和希望。

改革需要大氣魄,引領呼喚大手筆。

曾經的景泰縣,乾旱山區,邊遠風沙區,鹽鹼危害區,三大片區嚴重製約著當地經濟發展的瓶頸。新一屆領導班子,高瞻遠矚,審時度勢,開拓創新,提出了“挖塘降水,抬土造田,漁民同步,生態修復”的思路。唱響了告別貧困,走向富裕的讚歌。

景泰縣地處黃土高原與騰格裡沙漠過渡地帶,為河西走廊東端門戶,是國家六盤山片區扶貧重點縣,全省58個片區貧困縣之一,轄8鎮3鄉,135個行政村,其中貧困村60個。共有黨組織857個、黨員12070名。2016年建檔立卡貧困戶7242戶、貧困人口2.66萬人。

景泰縣委常委、組織部長朱守勳告訴記者,面對貧困面積大、貧困人口多、脫貧任務重的實際,景泰縣結合落實全市“黨建引領奔小康”六大行動目標任務,將今後三年分別確定為基層組織建設推進年、提升年、鞏固年。今年通過實施基層組織建設“九大推進工程”,著力把黨建工作融入脫貧攻堅、全面小康的各方面和全過程,把基層黨組織建設成帶領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的堅強戰鬥堡壘。

一個支部一座堡壘,村級組織活動場所就是發揮支部戰鬥堡壘作用主陣地。針對部分村、社區特別是貧困村活動場所面積狹小村、年久失修、功能不全的問題;該縣今年將投資640多萬元,新建、改擴建村、社區活動場所16個。在此基礎上,全面推行以“一徽一旗一欄一牆一中心”為主要內容的“五個一”統一形象標識。西源村村民們告訴記者,自從有了新村委會,每天都有值班人員,辦事方便多了。

在規範村級組織活動場所建設的同時,足額落實村、社區辦公經費。2017年,村、社區辦公經費分別達到3萬元/年、10萬元/年;2018年分別達到4萬元/年、12萬元/年;2019年分別達到5萬元/年、15萬元/年。在此基礎上,景泰縣制定了《景泰縣基層黨建工作創新獎評選辦法》,每年按標準評定3個等次獲獎黨組織,分別獎勵2萬元、1.5萬元、1萬元,縣委組織部每年從黨費中為60個貧困村每村撥付0.5萬元黨建工作經費,有效保障了村級組織各項工作的開展。

蘆陽鎮十里村黨支部書記石玉奎告訴記者,今年,景泰縣將我們村辦公經費從2萬元提高到了3萬元,還給我們撥付了5000元的黨建費用,這為們開展基層黨建工作、服務群眾辦事、環境衛生整治等提供了有力保障。支部是戰鬥堡壘,幹部是中流砥柱。為充分調動村組幹部幹事創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縣上建立了村組幹部報酬補貼的逐年增長機制,村幹部基本報酬將在今後3年分別達到1.6萬元/年、1.8萬元/年、2萬元/年,組幹部誤工補貼分別達到0.5萬元/年、0.6萬元/年、0.7萬元/年。針對以往村幹部績效報酬差距小、評定標準不具體等實際,縣上探索建立以“年度目標班子自定、群眾議定、鄉鎮審定,完成情況半年測評、年終考評,依據考評結果落實績效報酬”為主要內容的村級班子和村幹部“三定兩評一落實”目標考評機制。

喜泉鎮黨委書記徐東告訴記者,根據縣上這個考評機制,喜泉鎮上17個村,有2個村幹部績效報酬能拿到8000元,3個能拿到4000元,5個村能拿到2000元,還有7個村的幹部沒有績效報酬。將績效報酬與工作實績掛鉤,使村幹部幹好幹壞不一樣、干與不幹有差別,有效加強了村幹部幹事創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在全鎮形成了“村比村,群眾比干部”的工作競爭格局。黨員做給群眾看,群眾跟著黨員幹。景泰縣在全面落實“三會一課”等11項黨內組織生活制度的同時,開展了黨員“亮身份、踐承諾、樹形象”、“脫貧攻堅先鋒行”等系列活動,通過黨員佩戴黨徽,為農村黨員統一製作並懸掛“共產黨員戶”標牌等形式,教育引導廣大黨員牢記黨黨的宗旨,爭做先鋒表率。全縣農村黨員在帶頭致富、帶領群眾共同致富等方面承諾8000多項,已為群眾辦實事、做好事、解難題3000多件。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脫貧攻堅戰的最終勝利,關鍵在黨建引領經濟發展,產業促進農民增收。景泰是一個農業大縣,隨著農村改革發展的深入推進和基層服務型黨建的全面鋪開,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緊迫性日益凸顯。為此,景泰縣先後出臺了《景泰縣關於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意見》、《景泰縣村經濟合作社組織辦法》、《景泰縣村經濟合作社示範章程》等文件,明確提出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總體要求、目標任務、發展模式、配套政策及工作措施等,縣財政認真落實200萬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獎補資金。在全面掌握每個村的資源狀況、發展項目等情況後,堅持一村一策、一村一品,將11種發展模式與村情實際有機結合,初步形成了多渠道、多類型、多元化整體推進、聯動發展的格局。

2010年6月,上沙沃鎮大橋村成立了全縣第一個扶貧互助協會,首批註入扶貧資金35萬元,經過7年的發展,目前有會員256人,互助資金120萬元。村黨支部依託互助資金優勢,重點走“互助資金型”發展模式。大橋村黨支部書記高加義告訴記者:“我們村互助資金已累計發放借款568萬元,按期還款率100%,主要用於幫扶群眾發展種植、養殖、加工、銷售等,戶均增收1700餘元,受益人口900餘人,村集體經濟收入4萬多元,下一步我們還將積極探索“資產經營型”、“服務創收型”等其他模式,力爭3年內村級集體經濟收入達到10萬元以上”。

寺灘鄉三道埫是景泰縣乾旱山區的一個貧困村,村黨支部依託旱砂地的天然優勢,將全村集中連片的4100畝旱砂地統一流轉給格蘭德特種農業有限公司發展有機枸杞種植,企業每年每畝地向村集體注入10元服務管理費,僅此一項村集體經濟收入4.1萬元。群眾除收取土地流轉費外,還在公司打工創收,實現了公司、集體和群眾“互贏共利”。

大橋村、三道埫村、寺樑村只是景泰縣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的縮影。全縣還有采取“黨支部+村集體經濟+專業合作社+養殖基地+農戶”的的創帶模式,發展土雞養殖,壯大村集體經濟的中泉鎮崇華村;將集約起來的農戶土地1800畝整體入股恆達農林科技有限公司,持股分紅壯大村集體經濟的喜泉鎮中心村;申請項目資金100萬元,入股聚緣農林牧有限公司,壯大村集體經濟的草窩灘鎮豐泉村等一批集體經濟示範村。

目前, 13全縣5個行政村已實現村集體經濟合作社和扶貧資金互助協會全覆蓋,全面消除村級集體經濟“空殼村”,村集體經濟資產均已達到10萬元以上,村集體資產總額達1.16億元,實現村級集體經濟收入550多萬元,村集體經濟年收入10萬元以上的村12個。

景泰縣委書記李作璧告訴記者,加快脫貧致富奔小康,是景泰縣義不容辭的責任和使命,也是24萬景泰人民的殷切期待。白銀市委“黨建引領奔小康”六大行動為景泰縣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戰鬥堡壘作用,引導廣大黨員幹部在推動脫貧攻堅奔小康中打頭陣、當先鋒,明確了目標任務和工作舉措。下一步,景泰縣將以更加堅定的決心、更加飽滿的熱情、更加昂揚的鬥志,堅決完成市委“黨建引領奔小康”既定的目標任務,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確保全面實現小康社會。

黨旗漫卷處,景泰譜新篇。站在新的起點上,讓黨的旗幟在基層陣地高高飄揚,景泰縣以敢於擔當的雄心氣魄和奮勇爭先的豪邁,譜寫著“黨建引領奔小康”燦爛輝煌的新篇章。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