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為大家耳熟能詳的《三國演義》,其中很多人物故事被大家津津樂道。那麼《三國演義》是如何寫作而成的呢?和《紅樓夢》《金瓶梅》不同,《三國演義》、《水滸傳》等作品都是世代累積型的作品,也就是經過多代人民智慧的結晶,很難說清楚最初的創作者是誰,《三國演義》的藍本《三國志》是西晉史學家陳壽所著,被後世列入二十四史,能比肩官修歷史,陳壽的成就是非常高的。

"

作為大家耳熟能詳的《三國演義》,其中很多人物故事被大家津津樂道。那麼《三國演義》是如何寫作而成的呢?和《紅樓夢》《金瓶梅》不同,《三國演義》、《水滸傳》等作品都是世代累積型的作品,也就是經過多代人民智慧的結晶,很難說清楚最初的創作者是誰,《三國演義》的藍本《三國志》是西晉史學家陳壽所著,被後世列入二十四史,能比肩官修歷史,陳壽的成就是非常高的。

真實的關羽其實很好色,到底是誰把《三國演義》改編成今天的樣子

《三國演義》從哪兒來的

歷史上把《史記》、《三國志》、《漢書》、《後漢書》單列出來被稱為前四史,其中《三國志》寫作特點被稱之為簡而有法,陳壽在寫《三國志》的時候,給自己定了條規矩,那就是當歷史材料中有兩種以上說法,而且不能判斷其中哪一種正確的時候,不管這段故事有多麼精彩,他都不會記載,因此陳壽認為他所寫的《三國志》史料都是正確的,是經得起推敲和考證的。

當然這樣寫三國的歷史,不免會丟掉很多史料。正因為《三國志》的權威性,以及簡潔性,為後世的《三國演義》創作上留了很大的空間。後世很多版本《三國演義》都會註釋晉平陽侯志撰,也就是說第一作者是陳壽,而我們大家所熟悉的作者之一羅貫中,也是其中一位編寫整理工作者。

"

作為大家耳熟能詳的《三國演義》,其中很多人物故事被大家津津樂道。那麼《三國演義》是如何寫作而成的呢?和《紅樓夢》《金瓶梅》不同,《三國演義》、《水滸傳》等作品都是世代累積型的作品,也就是經過多代人民智慧的結晶,很難說清楚最初的創作者是誰,《三國演義》的藍本《三國志》是西晉史學家陳壽所著,被後世列入二十四史,能比肩官修歷史,陳壽的成就是非常高的。

真實的關羽其實很好色,到底是誰把《三國演義》改編成今天的樣子

《三國演義》從哪兒來的

歷史上把《史記》、《三國志》、《漢書》、《後漢書》單列出來被稱為前四史,其中《三國志》寫作特點被稱之為簡而有法,陳壽在寫《三國志》的時候,給自己定了條規矩,那就是當歷史材料中有兩種以上說法,而且不能判斷其中哪一種正確的時候,不管這段故事有多麼精彩,他都不會記載,因此陳壽認為他所寫的《三國志》史料都是正確的,是經得起推敲和考證的。

當然這樣寫三國的歷史,不免會丟掉很多史料。正因為《三國志》的權威性,以及簡潔性,為後世的《三國演義》創作上留了很大的空間。後世很多版本《三國演義》都會註釋晉平陽侯志撰,也就是說第一作者是陳壽,而我們大家所熟悉的作者之一羅貫中,也是其中一位編寫整理工作者。

真實的關羽其實很好色,到底是誰把《三國演義》改編成今天的樣子

對《三國演義》第二大貢獻者是裴松之,《三國志》在晉朝傳下來後,南朝宋國有位著名的史學家裴松之對《三國志》進行詳細的註釋,有的加在正文的下面,有的加在正文的空白頁,或者這一頁的背面。裴松之對《三國志》的工作不僅僅是要核實每一段史料的真偽,同時他還把陳壽當年扔掉的那些史料給撿回來。不管這段歷史有幾種說法,裴松之都會給記錄下來,包括有一些富有傳奇色彩的史料。這些史料中,有些故事性強,有些富有神祕色彩,很多有情節張力的故事被《三國演義》所採用。

"

作為大家耳熟能詳的《三國演義》,其中很多人物故事被大家津津樂道。那麼《三國演義》是如何寫作而成的呢?和《紅樓夢》《金瓶梅》不同,《三國演義》、《水滸傳》等作品都是世代累積型的作品,也就是經過多代人民智慧的結晶,很難說清楚最初的創作者是誰,《三國演義》的藍本《三國志》是西晉史學家陳壽所著,被後世列入二十四史,能比肩官修歷史,陳壽的成就是非常高的。

真實的關羽其實很好色,到底是誰把《三國演義》改編成今天的樣子

《三國演義》從哪兒來的

歷史上把《史記》、《三國志》、《漢書》、《後漢書》單列出來被稱為前四史,其中《三國志》寫作特點被稱之為簡而有法,陳壽在寫《三國志》的時候,給自己定了條規矩,那就是當歷史材料中有兩種以上說法,而且不能判斷其中哪一種正確的時候,不管這段故事有多麼精彩,他都不會記載,因此陳壽認為他所寫的《三國志》史料都是正確的,是經得起推敲和考證的。

當然這樣寫三國的歷史,不免會丟掉很多史料。正因為《三國志》的權威性,以及簡潔性,為後世的《三國演義》創作上留了很大的空間。後世很多版本《三國演義》都會註釋晉平陽侯志撰,也就是說第一作者是陳壽,而我們大家所熟悉的作者之一羅貫中,也是其中一位編寫整理工作者。

真實的關羽其實很好色,到底是誰把《三國演義》改編成今天的樣子

對《三國演義》第二大貢獻者是裴松之,《三國志》在晉朝傳下來後,南朝宋國有位著名的史學家裴松之對《三國志》進行詳細的註釋,有的加在正文的下面,有的加在正文的空白頁,或者這一頁的背面。裴松之對《三國志》的工作不僅僅是要核實每一段史料的真偽,同時他還把陳壽當年扔掉的那些史料給撿回來。不管這段歷史有幾種說法,裴松之都會給記錄下來,包括有一些富有傳奇色彩的史料。這些史料中,有些故事性強,有些富有神祕色彩,很多有情節張力的故事被《三國演義》所採用。

真實的關羽其實很好色,到底是誰把《三國演義》改編成今天的樣子

《三國演義》手抄本

小說和歷史史料不同,小說要求具備吸引大眾的戲劇性,同時還要具備宣揚百姓的樸素價值觀,比如善有善報,忠肝義膽等。而史學家是不喜歡這類小說的,因為很多史料都是經不起推敲的,但是像裴松之記錄的那些有趣的故事,卻是小說家豐富的養料。

三國走向大眾

古代真實的歷史材料是給精英階層使用的,很難進入大眾娛樂。但是從隋唐到宋,精英文化逐漸下沉,本來是讀書人文化知識的三國曆史逐漸被大眾所熟知。據《隋書·音樂志》記載隋朝時期宮廷戲裡有雜技、魔術、歌舞、戲曲等,其中就有關三國題材的戲曲。唐朝李商隱的《驕兒詩》中記載:

“歸來學客面,闈敗秉爺笏。

或謔張飛胡,或笑鄧艾吃”

這些淘氣的小孩子,拿著父親的笏板,學客人的面相。嘲笑客人黑的像張飛,口吃的像鄧艾。當然五六歲的小孩子,肯定不是讀歷史材料獲取的這些知識,應該說三國的戲曲已經被大眾所熟知了。這時候的張飛已經被描繪為面黑粗魯的武將,這其實與真實歷史不符的。

"

作為大家耳熟能詳的《三國演義》,其中很多人物故事被大家津津樂道。那麼《三國演義》是如何寫作而成的呢?和《紅樓夢》《金瓶梅》不同,《三國演義》、《水滸傳》等作品都是世代累積型的作品,也就是經過多代人民智慧的結晶,很難說清楚最初的創作者是誰,《三國演義》的藍本《三國志》是西晉史學家陳壽所著,被後世列入二十四史,能比肩官修歷史,陳壽的成就是非常高的。

真實的關羽其實很好色,到底是誰把《三國演義》改編成今天的樣子

《三國演義》從哪兒來的

歷史上把《史記》、《三國志》、《漢書》、《後漢書》單列出來被稱為前四史,其中《三國志》寫作特點被稱之為簡而有法,陳壽在寫《三國志》的時候,給自己定了條規矩,那就是當歷史材料中有兩種以上說法,而且不能判斷其中哪一種正確的時候,不管這段故事有多麼精彩,他都不會記載,因此陳壽認為他所寫的《三國志》史料都是正確的,是經得起推敲和考證的。

當然這樣寫三國的歷史,不免會丟掉很多史料。正因為《三國志》的權威性,以及簡潔性,為後世的《三國演義》創作上留了很大的空間。後世很多版本《三國演義》都會註釋晉平陽侯志撰,也就是說第一作者是陳壽,而我們大家所熟悉的作者之一羅貫中,也是其中一位編寫整理工作者。

真實的關羽其實很好色,到底是誰把《三國演義》改編成今天的樣子

對《三國演義》第二大貢獻者是裴松之,《三國志》在晉朝傳下來後,南朝宋國有位著名的史學家裴松之對《三國志》進行詳細的註釋,有的加在正文的下面,有的加在正文的空白頁,或者這一頁的背面。裴松之對《三國志》的工作不僅僅是要核實每一段史料的真偽,同時他還把陳壽當年扔掉的那些史料給撿回來。不管這段歷史有幾種說法,裴松之都會給記錄下來,包括有一些富有傳奇色彩的史料。這些史料中,有些故事性強,有些富有神祕色彩,很多有情節張力的故事被《三國演義》所採用。

真實的關羽其實很好色,到底是誰把《三國演義》改編成今天的樣子

《三國演義》手抄本

小說和歷史史料不同,小說要求具備吸引大眾的戲劇性,同時還要具備宣揚百姓的樸素價值觀,比如善有善報,忠肝義膽等。而史學家是不喜歡這類小說的,因為很多史料都是經不起推敲的,但是像裴松之記錄的那些有趣的故事,卻是小說家豐富的養料。

三國走向大眾

古代真實的歷史材料是給精英階層使用的,很難進入大眾娛樂。但是從隋唐到宋,精英文化逐漸下沉,本來是讀書人文化知識的三國曆史逐漸被大眾所熟知。據《隋書·音樂志》記載隋朝時期宮廷戲裡有雜技、魔術、歌舞、戲曲等,其中就有關三國題材的戲曲。唐朝李商隱的《驕兒詩》中記載:

“歸來學客面,闈敗秉爺笏。

或謔張飛胡,或笑鄧艾吃”

這些淘氣的小孩子,拿著父親的笏板,學客人的面相。嘲笑客人黑的像張飛,口吃的像鄧艾。當然五六歲的小孩子,肯定不是讀歷史材料獲取的這些知識,應該說三國的戲曲已經被大眾所熟知了。這時候的張飛已經被描繪為面黑粗魯的武將,這其實與真實歷史不符的。

真實的關羽其實很好色,到底是誰把《三國演義》改編成今天的樣子

鄧艾這個在《三國演義》中出場不多,他利用3萬空降部隊,繞過劍閣天險,突襲蜀漢,致使對抗近半個世紀的蜀漢滅亡。他是魏國的第二代將領,出身貧寒,依靠軍功一步一步走爬上來,與當時司馬師等官二代不同,他貧寒的出身常常遭到嘲笑,尤其他口吃的毛病。在《世說新語》中有這樣的記載:“卿雲艾艾,定是幾艾”,這是司馬昭拿鄧艾的口吃嘲笑他,意思是“你這說話總是,哎、哎、哎,你名字裡到底有幾個哎呀?不過鄧艾迴復的也特別好,“鳳兮鳳兮,故是一鳳”他這是借用《論語》典故,意思鳳凰鳳凰只有一個。可見在隋唐時期,三國故事已經走向大眾文化,能夠對歷史上這些冷門的故事都能隨口說出來。

"

作為大家耳熟能詳的《三國演義》,其中很多人物故事被大家津津樂道。那麼《三國演義》是如何寫作而成的呢?和《紅樓夢》《金瓶梅》不同,《三國演義》、《水滸傳》等作品都是世代累積型的作品,也就是經過多代人民智慧的結晶,很難說清楚最初的創作者是誰,《三國演義》的藍本《三國志》是西晉史學家陳壽所著,被後世列入二十四史,能比肩官修歷史,陳壽的成就是非常高的。

真實的關羽其實很好色,到底是誰把《三國演義》改編成今天的樣子

《三國演義》從哪兒來的

歷史上把《史記》、《三國志》、《漢書》、《後漢書》單列出來被稱為前四史,其中《三國志》寫作特點被稱之為簡而有法,陳壽在寫《三國志》的時候,給自己定了條規矩,那就是當歷史材料中有兩種以上說法,而且不能判斷其中哪一種正確的時候,不管這段故事有多麼精彩,他都不會記載,因此陳壽認為他所寫的《三國志》史料都是正確的,是經得起推敲和考證的。

當然這樣寫三國的歷史,不免會丟掉很多史料。正因為《三國志》的權威性,以及簡潔性,為後世的《三國演義》創作上留了很大的空間。後世很多版本《三國演義》都會註釋晉平陽侯志撰,也就是說第一作者是陳壽,而我們大家所熟悉的作者之一羅貫中,也是其中一位編寫整理工作者。

真實的關羽其實很好色,到底是誰把《三國演義》改編成今天的樣子

對《三國演義》第二大貢獻者是裴松之,《三國志》在晉朝傳下來後,南朝宋國有位著名的史學家裴松之對《三國志》進行詳細的註釋,有的加在正文的下面,有的加在正文的空白頁,或者這一頁的背面。裴松之對《三國志》的工作不僅僅是要核實每一段史料的真偽,同時他還把陳壽當年扔掉的那些史料給撿回來。不管這段歷史有幾種說法,裴松之都會給記錄下來,包括有一些富有傳奇色彩的史料。這些史料中,有些故事性強,有些富有神祕色彩,很多有情節張力的故事被《三國演義》所採用。

真實的關羽其實很好色,到底是誰把《三國演義》改編成今天的樣子

《三國演義》手抄本

小說和歷史史料不同,小說要求具備吸引大眾的戲劇性,同時還要具備宣揚百姓的樸素價值觀,比如善有善報,忠肝義膽等。而史學家是不喜歡這類小說的,因為很多史料都是經不起推敲的,但是像裴松之記錄的那些有趣的故事,卻是小說家豐富的養料。

三國走向大眾

古代真實的歷史材料是給精英階層使用的,很難進入大眾娛樂。但是從隋唐到宋,精英文化逐漸下沉,本來是讀書人文化知識的三國曆史逐漸被大眾所熟知。據《隋書·音樂志》記載隋朝時期宮廷戲裡有雜技、魔術、歌舞、戲曲等,其中就有關三國題材的戲曲。唐朝李商隱的《驕兒詩》中記載:

“歸來學客面,闈敗秉爺笏。

或謔張飛胡,或笑鄧艾吃”

這些淘氣的小孩子,拿著父親的笏板,學客人的面相。嘲笑客人黑的像張飛,口吃的像鄧艾。當然五六歲的小孩子,肯定不是讀歷史材料獲取的這些知識,應該說三國的戲曲已經被大眾所熟知了。這時候的張飛已經被描繪為面黑粗魯的武將,這其實與真實歷史不符的。

真實的關羽其實很好色,到底是誰把《三國演義》改編成今天的樣子

鄧艾這個在《三國演義》中出場不多,他利用3萬空降部隊,繞過劍閣天險,突襲蜀漢,致使對抗近半個世紀的蜀漢滅亡。他是魏國的第二代將領,出身貧寒,依靠軍功一步一步走爬上來,與當時司馬師等官二代不同,他貧寒的出身常常遭到嘲笑,尤其他口吃的毛病。在《世說新語》中有這樣的記載:“卿雲艾艾,定是幾艾”,這是司馬昭拿鄧艾的口吃嘲笑他,意思是“你這說話總是,哎、哎、哎,你名字裡到底有幾個哎呀?不過鄧艾迴復的也特別好,“鳳兮鳳兮,故是一鳳”他這是借用《論語》典故,意思鳳凰鳳凰只有一個。可見在隋唐時期,三國故事已經走向大眾文化,能夠對歷史上這些冷門的故事都能隨口說出來。

真實的關羽其實很好色,到底是誰把《三國演義》改編成今天的樣子

三國故事被傳播最廣的應該是文化生活最為繁盛的宋朝,和唐朝不同,宋朝是沒有宵禁的,夜生活非常好豐富。其中被百姓喜聞樂見的娛樂項目就是喝茶聽書,與民國時期一樣,這些評書藝人大概分為幾個類別,第一大類就是評講歷史故事;第二大類是講類似《水滸傳》中的江湖軼事;第三類就是金瓶梅這種豔情故事。其中歷史類最受歡迎的就是三國故事,以及武林舊事等。發展巔峰應該是元朝的戲劇文學,把三國這段歷史演繹的更加精彩。

"

作為大家耳熟能詳的《三國演義》,其中很多人物故事被大家津津樂道。那麼《三國演義》是如何寫作而成的呢?和《紅樓夢》《金瓶梅》不同,《三國演義》、《水滸傳》等作品都是世代累積型的作品,也就是經過多代人民智慧的結晶,很難說清楚最初的創作者是誰,《三國演義》的藍本《三國志》是西晉史學家陳壽所著,被後世列入二十四史,能比肩官修歷史,陳壽的成就是非常高的。

真實的關羽其實很好色,到底是誰把《三國演義》改編成今天的樣子

《三國演義》從哪兒來的

歷史上把《史記》、《三國志》、《漢書》、《後漢書》單列出來被稱為前四史,其中《三國志》寫作特點被稱之為簡而有法,陳壽在寫《三國志》的時候,給自己定了條規矩,那就是當歷史材料中有兩種以上說法,而且不能判斷其中哪一種正確的時候,不管這段故事有多麼精彩,他都不會記載,因此陳壽認為他所寫的《三國志》史料都是正確的,是經得起推敲和考證的。

當然這樣寫三國的歷史,不免會丟掉很多史料。正因為《三國志》的權威性,以及簡潔性,為後世的《三國演義》創作上留了很大的空間。後世很多版本《三國演義》都會註釋晉平陽侯志撰,也就是說第一作者是陳壽,而我們大家所熟悉的作者之一羅貫中,也是其中一位編寫整理工作者。

真實的關羽其實很好色,到底是誰把《三國演義》改編成今天的樣子

對《三國演義》第二大貢獻者是裴松之,《三國志》在晉朝傳下來後,南朝宋國有位著名的史學家裴松之對《三國志》進行詳細的註釋,有的加在正文的下面,有的加在正文的空白頁,或者這一頁的背面。裴松之對《三國志》的工作不僅僅是要核實每一段史料的真偽,同時他還把陳壽當年扔掉的那些史料給撿回來。不管這段歷史有幾種說法,裴松之都會給記錄下來,包括有一些富有傳奇色彩的史料。這些史料中,有些故事性強,有些富有神祕色彩,很多有情節張力的故事被《三國演義》所採用。

真實的關羽其實很好色,到底是誰把《三國演義》改編成今天的樣子

《三國演義》手抄本

小說和歷史史料不同,小說要求具備吸引大眾的戲劇性,同時還要具備宣揚百姓的樸素價值觀,比如善有善報,忠肝義膽等。而史學家是不喜歡這類小說的,因為很多史料都是經不起推敲的,但是像裴松之記錄的那些有趣的故事,卻是小說家豐富的養料。

三國走向大眾

古代真實的歷史材料是給精英階層使用的,很難進入大眾娛樂。但是從隋唐到宋,精英文化逐漸下沉,本來是讀書人文化知識的三國曆史逐漸被大眾所熟知。據《隋書·音樂志》記載隋朝時期宮廷戲裡有雜技、魔術、歌舞、戲曲等,其中就有關三國題材的戲曲。唐朝李商隱的《驕兒詩》中記載:

“歸來學客面,闈敗秉爺笏。

或謔張飛胡,或笑鄧艾吃”

這些淘氣的小孩子,拿著父親的笏板,學客人的面相。嘲笑客人黑的像張飛,口吃的像鄧艾。當然五六歲的小孩子,肯定不是讀歷史材料獲取的這些知識,應該說三國的戲曲已經被大眾所熟知了。這時候的張飛已經被描繪為面黑粗魯的武將,這其實與真實歷史不符的。

真實的關羽其實很好色,到底是誰把《三國演義》改編成今天的樣子

鄧艾這個在《三國演義》中出場不多,他利用3萬空降部隊,繞過劍閣天險,突襲蜀漢,致使對抗近半個世紀的蜀漢滅亡。他是魏國的第二代將領,出身貧寒,依靠軍功一步一步走爬上來,與當時司馬師等官二代不同,他貧寒的出身常常遭到嘲笑,尤其他口吃的毛病。在《世說新語》中有這樣的記載:“卿雲艾艾,定是幾艾”,這是司馬昭拿鄧艾的口吃嘲笑他,意思是“你這說話總是,哎、哎、哎,你名字裡到底有幾個哎呀?不過鄧艾迴復的也特別好,“鳳兮鳳兮,故是一鳳”他這是借用《論語》典故,意思鳳凰鳳凰只有一個。可見在隋唐時期,三國故事已經走向大眾文化,能夠對歷史上這些冷門的故事都能隨口說出來。

真實的關羽其實很好色,到底是誰把《三國演義》改編成今天的樣子

三國故事被傳播最廣的應該是文化生活最為繁盛的宋朝,和唐朝不同,宋朝是沒有宵禁的,夜生活非常好豐富。其中被百姓喜聞樂見的娛樂項目就是喝茶聽書,與民國時期一樣,這些評書藝人大概分為幾個類別,第一大類就是評講歷史故事;第二大類是講類似《水滸傳》中的江湖軼事;第三類就是金瓶梅這種豔情故事。其中歷史類最受歡迎的就是三國故事,以及武林舊事等。發展巔峰應該是元朝的戲劇文學,把三國這段歷史演繹的更加精彩。

真實的關羽其實很好色,到底是誰把《三國演義》改編成今天的樣子

三國如何成為今天的樣子

《三國演義》是經過不同朝代的改編成為現在的樣子,和歷史材料不同,這些評書藍本是要根據百姓的意見不斷修改的,也就是說是大眾所希望的樣子,其中改編最大的應該是蜀漢的劉備、關羽等。上一篇《我們所瞭解到的三國,為什麼都是錯的》中我詳細介紹了,真實的劉備、孫權、曹操。褒揚蜀漢貶低曹魏,是為了宣揚忠義,尤其是桃園三結義,被濃墨重彩的渲染。

"

作為大家耳熟能詳的《三國演義》,其中很多人物故事被大家津津樂道。那麼《三國演義》是如何寫作而成的呢?和《紅樓夢》《金瓶梅》不同,《三國演義》、《水滸傳》等作品都是世代累積型的作品,也就是經過多代人民智慧的結晶,很難說清楚最初的創作者是誰,《三國演義》的藍本《三國志》是西晉史學家陳壽所著,被後世列入二十四史,能比肩官修歷史,陳壽的成就是非常高的。

真實的關羽其實很好色,到底是誰把《三國演義》改編成今天的樣子

《三國演義》從哪兒來的

歷史上把《史記》、《三國志》、《漢書》、《後漢書》單列出來被稱為前四史,其中《三國志》寫作特點被稱之為簡而有法,陳壽在寫《三國志》的時候,給自己定了條規矩,那就是當歷史材料中有兩種以上說法,而且不能判斷其中哪一種正確的時候,不管這段故事有多麼精彩,他都不會記載,因此陳壽認為他所寫的《三國志》史料都是正確的,是經得起推敲和考證的。

當然這樣寫三國的歷史,不免會丟掉很多史料。正因為《三國志》的權威性,以及簡潔性,為後世的《三國演義》創作上留了很大的空間。後世很多版本《三國演義》都會註釋晉平陽侯志撰,也就是說第一作者是陳壽,而我們大家所熟悉的作者之一羅貫中,也是其中一位編寫整理工作者。

真實的關羽其實很好色,到底是誰把《三國演義》改編成今天的樣子

對《三國演義》第二大貢獻者是裴松之,《三國志》在晉朝傳下來後,南朝宋國有位著名的史學家裴松之對《三國志》進行詳細的註釋,有的加在正文的下面,有的加在正文的空白頁,或者這一頁的背面。裴松之對《三國志》的工作不僅僅是要核實每一段史料的真偽,同時他還把陳壽當年扔掉的那些史料給撿回來。不管這段歷史有幾種說法,裴松之都會給記錄下來,包括有一些富有傳奇色彩的史料。這些史料中,有些故事性強,有些富有神祕色彩,很多有情節張力的故事被《三國演義》所採用。

真實的關羽其實很好色,到底是誰把《三國演義》改編成今天的樣子

《三國演義》手抄本

小說和歷史史料不同,小說要求具備吸引大眾的戲劇性,同時還要具備宣揚百姓的樸素價值觀,比如善有善報,忠肝義膽等。而史學家是不喜歡這類小說的,因為很多史料都是經不起推敲的,但是像裴松之記錄的那些有趣的故事,卻是小說家豐富的養料。

三國走向大眾

古代真實的歷史材料是給精英階層使用的,很難進入大眾娛樂。但是從隋唐到宋,精英文化逐漸下沉,本來是讀書人文化知識的三國曆史逐漸被大眾所熟知。據《隋書·音樂志》記載隋朝時期宮廷戲裡有雜技、魔術、歌舞、戲曲等,其中就有關三國題材的戲曲。唐朝李商隱的《驕兒詩》中記載:

“歸來學客面,闈敗秉爺笏。

或謔張飛胡,或笑鄧艾吃”

這些淘氣的小孩子,拿著父親的笏板,學客人的面相。嘲笑客人黑的像張飛,口吃的像鄧艾。當然五六歲的小孩子,肯定不是讀歷史材料獲取的這些知識,應該說三國的戲曲已經被大眾所熟知了。這時候的張飛已經被描繪為面黑粗魯的武將,這其實與真實歷史不符的。

真實的關羽其實很好色,到底是誰把《三國演義》改編成今天的樣子

鄧艾這個在《三國演義》中出場不多,他利用3萬空降部隊,繞過劍閣天險,突襲蜀漢,致使對抗近半個世紀的蜀漢滅亡。他是魏國的第二代將領,出身貧寒,依靠軍功一步一步走爬上來,與當時司馬師等官二代不同,他貧寒的出身常常遭到嘲笑,尤其他口吃的毛病。在《世說新語》中有這樣的記載:“卿雲艾艾,定是幾艾”,這是司馬昭拿鄧艾的口吃嘲笑他,意思是“你這說話總是,哎、哎、哎,你名字裡到底有幾個哎呀?不過鄧艾迴復的也特別好,“鳳兮鳳兮,故是一鳳”他這是借用《論語》典故,意思鳳凰鳳凰只有一個。可見在隋唐時期,三國故事已經走向大眾文化,能夠對歷史上這些冷門的故事都能隨口說出來。

真實的關羽其實很好色,到底是誰把《三國演義》改編成今天的樣子

三國故事被傳播最廣的應該是文化生活最為繁盛的宋朝,和唐朝不同,宋朝是沒有宵禁的,夜生活非常好豐富。其中被百姓喜聞樂見的娛樂項目就是喝茶聽書,與民國時期一樣,這些評書藝人大概分為幾個類別,第一大類就是評講歷史故事;第二大類是講類似《水滸傳》中的江湖軼事;第三類就是金瓶梅這種豔情故事。其中歷史類最受歡迎的就是三國故事,以及武林舊事等。發展巔峰應該是元朝的戲劇文學,把三國這段歷史演繹的更加精彩。

真實的關羽其實很好色,到底是誰把《三國演義》改編成今天的樣子

三國如何成為今天的樣子

《三國演義》是經過不同朝代的改編成為現在的樣子,和歷史材料不同,這些評書藍本是要根據百姓的意見不斷修改的,也就是說是大眾所希望的樣子,其中改編最大的應該是蜀漢的劉備、關羽等。上一篇《我們所瞭解到的三國,為什麼都是錯的》中我詳細介紹了,真實的劉備、孫權、曹操。褒揚蜀漢貶低曹魏,是為了宣揚忠義,尤其是桃園三結義,被濃墨重彩的渲染。

真實的關羽其實很好色,到底是誰把《三國演義》改編成今天的樣子

那麼真實的關羽是什麼樣子呢?真實的關羽其實很好色,在《蜀記》中記載:

“曹公與劉備圍呂布於下邳,關羽啟公,布使秦宜祿行求救,乞娶其妻,公許之。臨破,又屢啟於公。公疑其有異色,先遣迎看,因自留之,羽心不自安。”

大意是說關羽在攻打呂布的時候,與曹操講條件,而且不止一次的提要求要秦宜祿的老婆,如果說一次估計曹操不在意,但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強調,曹操就懷疑了,於是捉到秦宜祿老婆的之後,帶到曹操這兒一看,果然天姿國色,結果曹操留給自己用了,導致關羽非常生氣。

"

作為大家耳熟能詳的《三國演義》,其中很多人物故事被大家津津樂道。那麼《三國演義》是如何寫作而成的呢?和《紅樓夢》《金瓶梅》不同,《三國演義》、《水滸傳》等作品都是世代累積型的作品,也就是經過多代人民智慧的結晶,很難說清楚最初的創作者是誰,《三國演義》的藍本《三國志》是西晉史學家陳壽所著,被後世列入二十四史,能比肩官修歷史,陳壽的成就是非常高的。

真實的關羽其實很好色,到底是誰把《三國演義》改編成今天的樣子

《三國演義》從哪兒來的

歷史上把《史記》、《三國志》、《漢書》、《後漢書》單列出來被稱為前四史,其中《三國志》寫作特點被稱之為簡而有法,陳壽在寫《三國志》的時候,給自己定了條規矩,那就是當歷史材料中有兩種以上說法,而且不能判斷其中哪一種正確的時候,不管這段故事有多麼精彩,他都不會記載,因此陳壽認為他所寫的《三國志》史料都是正確的,是經得起推敲和考證的。

當然這樣寫三國的歷史,不免會丟掉很多史料。正因為《三國志》的權威性,以及簡潔性,為後世的《三國演義》創作上留了很大的空間。後世很多版本《三國演義》都會註釋晉平陽侯志撰,也就是說第一作者是陳壽,而我們大家所熟悉的作者之一羅貫中,也是其中一位編寫整理工作者。

真實的關羽其實很好色,到底是誰把《三國演義》改編成今天的樣子

對《三國演義》第二大貢獻者是裴松之,《三國志》在晉朝傳下來後,南朝宋國有位著名的史學家裴松之對《三國志》進行詳細的註釋,有的加在正文的下面,有的加在正文的空白頁,或者這一頁的背面。裴松之對《三國志》的工作不僅僅是要核實每一段史料的真偽,同時他還把陳壽當年扔掉的那些史料給撿回來。不管這段歷史有幾種說法,裴松之都會給記錄下來,包括有一些富有傳奇色彩的史料。這些史料中,有些故事性強,有些富有神祕色彩,很多有情節張力的故事被《三國演義》所採用。

真實的關羽其實很好色,到底是誰把《三國演義》改編成今天的樣子

《三國演義》手抄本

小說和歷史史料不同,小說要求具備吸引大眾的戲劇性,同時還要具備宣揚百姓的樸素價值觀,比如善有善報,忠肝義膽等。而史學家是不喜歡這類小說的,因為很多史料都是經不起推敲的,但是像裴松之記錄的那些有趣的故事,卻是小說家豐富的養料。

三國走向大眾

古代真實的歷史材料是給精英階層使用的,很難進入大眾娛樂。但是從隋唐到宋,精英文化逐漸下沉,本來是讀書人文化知識的三國曆史逐漸被大眾所熟知。據《隋書·音樂志》記載隋朝時期宮廷戲裡有雜技、魔術、歌舞、戲曲等,其中就有關三國題材的戲曲。唐朝李商隱的《驕兒詩》中記載:

“歸來學客面,闈敗秉爺笏。

或謔張飛胡,或笑鄧艾吃”

這些淘氣的小孩子,拿著父親的笏板,學客人的面相。嘲笑客人黑的像張飛,口吃的像鄧艾。當然五六歲的小孩子,肯定不是讀歷史材料獲取的這些知識,應該說三國的戲曲已經被大眾所熟知了。這時候的張飛已經被描繪為面黑粗魯的武將,這其實與真實歷史不符的。

真實的關羽其實很好色,到底是誰把《三國演義》改編成今天的樣子

鄧艾這個在《三國演義》中出場不多,他利用3萬空降部隊,繞過劍閣天險,突襲蜀漢,致使對抗近半個世紀的蜀漢滅亡。他是魏國的第二代將領,出身貧寒,依靠軍功一步一步走爬上來,與當時司馬師等官二代不同,他貧寒的出身常常遭到嘲笑,尤其他口吃的毛病。在《世說新語》中有這樣的記載:“卿雲艾艾,定是幾艾”,這是司馬昭拿鄧艾的口吃嘲笑他,意思是“你這說話總是,哎、哎、哎,你名字裡到底有幾個哎呀?不過鄧艾迴復的也特別好,“鳳兮鳳兮,故是一鳳”他這是借用《論語》典故,意思鳳凰鳳凰只有一個。可見在隋唐時期,三國故事已經走向大眾文化,能夠對歷史上這些冷門的故事都能隨口說出來。

真實的關羽其實很好色,到底是誰把《三國演義》改編成今天的樣子

三國故事被傳播最廣的應該是文化生活最為繁盛的宋朝,和唐朝不同,宋朝是沒有宵禁的,夜生活非常好豐富。其中被百姓喜聞樂見的娛樂項目就是喝茶聽書,與民國時期一樣,這些評書藝人大概分為幾個類別,第一大類就是評講歷史故事;第二大類是講類似《水滸傳》中的江湖軼事;第三類就是金瓶梅這種豔情故事。其中歷史類最受歡迎的就是三國故事,以及武林舊事等。發展巔峰應該是元朝的戲劇文學,把三國這段歷史演繹的更加精彩。

真實的關羽其實很好色,到底是誰把《三國演義》改編成今天的樣子

三國如何成為今天的樣子

《三國演義》是經過不同朝代的改編成為現在的樣子,和歷史材料不同,這些評書藍本是要根據百姓的意見不斷修改的,也就是說是大眾所希望的樣子,其中改編最大的應該是蜀漢的劉備、關羽等。上一篇《我們所瞭解到的三國,為什麼都是錯的》中我詳細介紹了,真實的劉備、孫權、曹操。褒揚蜀漢貶低曹魏,是為了宣揚忠義,尤其是桃園三結義,被濃墨重彩的渲染。

真實的關羽其實很好色,到底是誰把《三國演義》改編成今天的樣子

那麼真實的關羽是什麼樣子呢?真實的關羽其實很好色,在《蜀記》中記載:

“曹公與劉備圍呂布於下邳,關羽啟公,布使秦宜祿行求救,乞娶其妻,公許之。臨破,又屢啟於公。公疑其有異色,先遣迎看,因自留之,羽心不自安。”

大意是說關羽在攻打呂布的時候,與曹操講條件,而且不止一次的提要求要秦宜祿的老婆,如果說一次估計曹操不在意,但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強調,曹操就懷疑了,於是捉到秦宜祿老婆的之後,帶到曹操這兒一看,果然天姿國色,結果曹操留給自己用了,導致關羽非常生氣。

真實的關羽其實很好色,到底是誰把《三國演義》改編成今天的樣子

在《三國志·關羽傳》中記載,劉備在關羽死後給他的封號是壯繆侯,大意是指名不副實,也就是說劉備高估了關羽,可能是對他失掉荊州的批評。但是到了清朝,乾隆卻把關羽的封號更改為忠義侯。可見《三國演義》不僅僅影響到民間,對於宮廷內的皇家也是有非常大的影響。

民間治病有個最樸素的觀念:缺啥補啥,比如腎虧吃腰子,貧血吃鴨血等等,那麼我們為什麼要塑造出一個這麼忠義的關羽呢?

"

作為大家耳熟能詳的《三國演義》,其中很多人物故事被大家津津樂道。那麼《三國演義》是如何寫作而成的呢?和《紅樓夢》《金瓶梅》不同,《三國演義》、《水滸傳》等作品都是世代累積型的作品,也就是經過多代人民智慧的結晶,很難說清楚最初的創作者是誰,《三國演義》的藍本《三國志》是西晉史學家陳壽所著,被後世列入二十四史,能比肩官修歷史,陳壽的成就是非常高的。

真實的關羽其實很好色,到底是誰把《三國演義》改編成今天的樣子

《三國演義》從哪兒來的

歷史上把《史記》、《三國志》、《漢書》、《後漢書》單列出來被稱為前四史,其中《三國志》寫作特點被稱之為簡而有法,陳壽在寫《三國志》的時候,給自己定了條規矩,那就是當歷史材料中有兩種以上說法,而且不能判斷其中哪一種正確的時候,不管這段故事有多麼精彩,他都不會記載,因此陳壽認為他所寫的《三國志》史料都是正確的,是經得起推敲和考證的。

當然這樣寫三國的歷史,不免會丟掉很多史料。正因為《三國志》的權威性,以及簡潔性,為後世的《三國演義》創作上留了很大的空間。後世很多版本《三國演義》都會註釋晉平陽侯志撰,也就是說第一作者是陳壽,而我們大家所熟悉的作者之一羅貫中,也是其中一位編寫整理工作者。

真實的關羽其實很好色,到底是誰把《三國演義》改編成今天的樣子

對《三國演義》第二大貢獻者是裴松之,《三國志》在晉朝傳下來後,南朝宋國有位著名的史學家裴松之對《三國志》進行詳細的註釋,有的加在正文的下面,有的加在正文的空白頁,或者這一頁的背面。裴松之對《三國志》的工作不僅僅是要核實每一段史料的真偽,同時他還把陳壽當年扔掉的那些史料給撿回來。不管這段歷史有幾種說法,裴松之都會給記錄下來,包括有一些富有傳奇色彩的史料。這些史料中,有些故事性強,有些富有神祕色彩,很多有情節張力的故事被《三國演義》所採用。

真實的關羽其實很好色,到底是誰把《三國演義》改編成今天的樣子

《三國演義》手抄本

小說和歷史史料不同,小說要求具備吸引大眾的戲劇性,同時還要具備宣揚百姓的樸素價值觀,比如善有善報,忠肝義膽等。而史學家是不喜歡這類小說的,因為很多史料都是經不起推敲的,但是像裴松之記錄的那些有趣的故事,卻是小說家豐富的養料。

三國走向大眾

古代真實的歷史材料是給精英階層使用的,很難進入大眾娛樂。但是從隋唐到宋,精英文化逐漸下沉,本來是讀書人文化知識的三國曆史逐漸被大眾所熟知。據《隋書·音樂志》記載隋朝時期宮廷戲裡有雜技、魔術、歌舞、戲曲等,其中就有關三國題材的戲曲。唐朝李商隱的《驕兒詩》中記載:

“歸來學客面,闈敗秉爺笏。

或謔張飛胡,或笑鄧艾吃”

這些淘氣的小孩子,拿著父親的笏板,學客人的面相。嘲笑客人黑的像張飛,口吃的像鄧艾。當然五六歲的小孩子,肯定不是讀歷史材料獲取的這些知識,應該說三國的戲曲已經被大眾所熟知了。這時候的張飛已經被描繪為面黑粗魯的武將,這其實與真實歷史不符的。

真實的關羽其實很好色,到底是誰把《三國演義》改編成今天的樣子

鄧艾這個在《三國演義》中出場不多,他利用3萬空降部隊,繞過劍閣天險,突襲蜀漢,致使對抗近半個世紀的蜀漢滅亡。他是魏國的第二代將領,出身貧寒,依靠軍功一步一步走爬上來,與當時司馬師等官二代不同,他貧寒的出身常常遭到嘲笑,尤其他口吃的毛病。在《世說新語》中有這樣的記載:“卿雲艾艾,定是幾艾”,這是司馬昭拿鄧艾的口吃嘲笑他,意思是“你這說話總是,哎、哎、哎,你名字裡到底有幾個哎呀?不過鄧艾迴復的也特別好,“鳳兮鳳兮,故是一鳳”他這是借用《論語》典故,意思鳳凰鳳凰只有一個。可見在隋唐時期,三國故事已經走向大眾文化,能夠對歷史上這些冷門的故事都能隨口說出來。

真實的關羽其實很好色,到底是誰把《三國演義》改編成今天的樣子

三國故事被傳播最廣的應該是文化生活最為繁盛的宋朝,和唐朝不同,宋朝是沒有宵禁的,夜生活非常好豐富。其中被百姓喜聞樂見的娛樂項目就是喝茶聽書,與民國時期一樣,這些評書藝人大概分為幾個類別,第一大類就是評講歷史故事;第二大類是講類似《水滸傳》中的江湖軼事;第三類就是金瓶梅這種豔情故事。其中歷史類最受歡迎的就是三國故事,以及武林舊事等。發展巔峰應該是元朝的戲劇文學,把三國這段歷史演繹的更加精彩。

真實的關羽其實很好色,到底是誰把《三國演義》改編成今天的樣子

三國如何成為今天的樣子

《三國演義》是經過不同朝代的改編成為現在的樣子,和歷史材料不同,這些評書藍本是要根據百姓的意見不斷修改的,也就是說是大眾所希望的樣子,其中改編最大的應該是蜀漢的劉備、關羽等。上一篇《我們所瞭解到的三國,為什麼都是錯的》中我詳細介紹了,真實的劉備、孫權、曹操。褒揚蜀漢貶低曹魏,是為了宣揚忠義,尤其是桃園三結義,被濃墨重彩的渲染。

真實的關羽其實很好色,到底是誰把《三國演義》改編成今天的樣子

那麼真實的關羽是什麼樣子呢?真實的關羽其實很好色,在《蜀記》中記載:

“曹公與劉備圍呂布於下邳,關羽啟公,布使秦宜祿行求救,乞娶其妻,公許之。臨破,又屢啟於公。公疑其有異色,先遣迎看,因自留之,羽心不自安。”

大意是說關羽在攻打呂布的時候,與曹操講條件,而且不止一次的提要求要秦宜祿的老婆,如果說一次估計曹操不在意,但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強調,曹操就懷疑了,於是捉到秦宜祿老婆的之後,帶到曹操這兒一看,果然天姿國色,結果曹操留給自己用了,導致關羽非常生氣。

真實的關羽其實很好色,到底是誰把《三國演義》改編成今天的樣子

在《三國志·關羽傳》中記載,劉備在關羽死後給他的封號是壯繆侯,大意是指名不副實,也就是說劉備高估了關羽,可能是對他失掉荊州的批評。但是到了清朝,乾隆卻把關羽的封號更改為忠義侯。可見《三國演義》不僅僅影響到民間,對於宮廷內的皇家也是有非常大的影響。

民間治病有個最樸素的觀念:缺啥補啥,比如腎虧吃腰子,貧血吃鴨血等等,那麼我們為什麼要塑造出一個這麼忠義的關羽呢?

真實的關羽其實很好色,到底是誰把《三國演義》改編成今天的樣子

關羽封神

古代社會中我們人與人的關係主要依靠血緣來建立信任的,比如漢高祖劉邦分封自己的宗親,漢武帝重用衛青、霍去病等外戚,直至後來的滿清重用八旗,都是依靠血緣來建立信任。但是非血緣如何建立信任呢?只能通過“忠義”,我們看到古代的商人之間,還有民間的幫派都是供奉關羽,清朝的天地會、民國時期的袍哥、以及上海的青幫等等,都是在關帝面前起誓。

在宋朝以前,前世帝王、山神水怪等都可以被民間祭祀為神,中國民間不問信不信,只問靈不靈(參見高廣銀《#我,無條件寫作# 中國宗教:不講信不信、只問靈不靈》)。不只是關羽,三國故事中熟悉人物都被封神,劉備、曹操、諸葛亮、甚至司馬懿等等。

"

作為大家耳熟能詳的《三國演義》,其中很多人物故事被大家津津樂道。那麼《三國演義》是如何寫作而成的呢?和《紅樓夢》《金瓶梅》不同,《三國演義》、《水滸傳》等作品都是世代累積型的作品,也就是經過多代人民智慧的結晶,很難說清楚最初的創作者是誰,《三國演義》的藍本《三國志》是西晉史學家陳壽所著,被後世列入二十四史,能比肩官修歷史,陳壽的成就是非常高的。

真實的關羽其實很好色,到底是誰把《三國演義》改編成今天的樣子

《三國演義》從哪兒來的

歷史上把《史記》、《三國志》、《漢書》、《後漢書》單列出來被稱為前四史,其中《三國志》寫作特點被稱之為簡而有法,陳壽在寫《三國志》的時候,給自己定了條規矩,那就是當歷史材料中有兩種以上說法,而且不能判斷其中哪一種正確的時候,不管這段故事有多麼精彩,他都不會記載,因此陳壽認為他所寫的《三國志》史料都是正確的,是經得起推敲和考證的。

當然這樣寫三國的歷史,不免會丟掉很多史料。正因為《三國志》的權威性,以及簡潔性,為後世的《三國演義》創作上留了很大的空間。後世很多版本《三國演義》都會註釋晉平陽侯志撰,也就是說第一作者是陳壽,而我們大家所熟悉的作者之一羅貫中,也是其中一位編寫整理工作者。

真實的關羽其實很好色,到底是誰把《三國演義》改編成今天的樣子

對《三國演義》第二大貢獻者是裴松之,《三國志》在晉朝傳下來後,南朝宋國有位著名的史學家裴松之對《三國志》進行詳細的註釋,有的加在正文的下面,有的加在正文的空白頁,或者這一頁的背面。裴松之對《三國志》的工作不僅僅是要核實每一段史料的真偽,同時他還把陳壽當年扔掉的那些史料給撿回來。不管這段歷史有幾種說法,裴松之都會給記錄下來,包括有一些富有傳奇色彩的史料。這些史料中,有些故事性強,有些富有神祕色彩,很多有情節張力的故事被《三國演義》所採用。

真實的關羽其實很好色,到底是誰把《三國演義》改編成今天的樣子

《三國演義》手抄本

小說和歷史史料不同,小說要求具備吸引大眾的戲劇性,同時還要具備宣揚百姓的樸素價值觀,比如善有善報,忠肝義膽等。而史學家是不喜歡這類小說的,因為很多史料都是經不起推敲的,但是像裴松之記錄的那些有趣的故事,卻是小說家豐富的養料。

三國走向大眾

古代真實的歷史材料是給精英階層使用的,很難進入大眾娛樂。但是從隋唐到宋,精英文化逐漸下沉,本來是讀書人文化知識的三國曆史逐漸被大眾所熟知。據《隋書·音樂志》記載隋朝時期宮廷戲裡有雜技、魔術、歌舞、戲曲等,其中就有關三國題材的戲曲。唐朝李商隱的《驕兒詩》中記載:

“歸來學客面,闈敗秉爺笏。

或謔張飛胡,或笑鄧艾吃”

這些淘氣的小孩子,拿著父親的笏板,學客人的面相。嘲笑客人黑的像張飛,口吃的像鄧艾。當然五六歲的小孩子,肯定不是讀歷史材料獲取的這些知識,應該說三國的戲曲已經被大眾所熟知了。這時候的張飛已經被描繪為面黑粗魯的武將,這其實與真實歷史不符的。

真實的關羽其實很好色,到底是誰把《三國演義》改編成今天的樣子

鄧艾這個在《三國演義》中出場不多,他利用3萬空降部隊,繞過劍閣天險,突襲蜀漢,致使對抗近半個世紀的蜀漢滅亡。他是魏國的第二代將領,出身貧寒,依靠軍功一步一步走爬上來,與當時司馬師等官二代不同,他貧寒的出身常常遭到嘲笑,尤其他口吃的毛病。在《世說新語》中有這樣的記載:“卿雲艾艾,定是幾艾”,這是司馬昭拿鄧艾的口吃嘲笑他,意思是“你這說話總是,哎、哎、哎,你名字裡到底有幾個哎呀?不過鄧艾迴復的也特別好,“鳳兮鳳兮,故是一鳳”他這是借用《論語》典故,意思鳳凰鳳凰只有一個。可見在隋唐時期,三國故事已經走向大眾文化,能夠對歷史上這些冷門的故事都能隨口說出來。

真實的關羽其實很好色,到底是誰把《三國演義》改編成今天的樣子

三國故事被傳播最廣的應該是文化生活最為繁盛的宋朝,和唐朝不同,宋朝是沒有宵禁的,夜生活非常好豐富。其中被百姓喜聞樂見的娛樂項目就是喝茶聽書,與民國時期一樣,這些評書藝人大概分為幾個類別,第一大類就是評講歷史故事;第二大類是講類似《水滸傳》中的江湖軼事;第三類就是金瓶梅這種豔情故事。其中歷史類最受歡迎的就是三國故事,以及武林舊事等。發展巔峰應該是元朝的戲劇文學,把三國這段歷史演繹的更加精彩。

真實的關羽其實很好色,到底是誰把《三國演義》改編成今天的樣子

三國如何成為今天的樣子

《三國演義》是經過不同朝代的改編成為現在的樣子,和歷史材料不同,這些評書藍本是要根據百姓的意見不斷修改的,也就是說是大眾所希望的樣子,其中改編最大的應該是蜀漢的劉備、關羽等。上一篇《我們所瞭解到的三國,為什麼都是錯的》中我詳細介紹了,真實的劉備、孫權、曹操。褒揚蜀漢貶低曹魏,是為了宣揚忠義,尤其是桃園三結義,被濃墨重彩的渲染。

真實的關羽其實很好色,到底是誰把《三國演義》改編成今天的樣子

那麼真實的關羽是什麼樣子呢?真實的關羽其實很好色,在《蜀記》中記載:

“曹公與劉備圍呂布於下邳,關羽啟公,布使秦宜祿行求救,乞娶其妻,公許之。臨破,又屢啟於公。公疑其有異色,先遣迎看,因自留之,羽心不自安。”

大意是說關羽在攻打呂布的時候,與曹操講條件,而且不止一次的提要求要秦宜祿的老婆,如果說一次估計曹操不在意,但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強調,曹操就懷疑了,於是捉到秦宜祿老婆的之後,帶到曹操這兒一看,果然天姿國色,結果曹操留給自己用了,導致關羽非常生氣。

真實的關羽其實很好色,到底是誰把《三國演義》改編成今天的樣子

在《三國志·關羽傳》中記載,劉備在關羽死後給他的封號是壯繆侯,大意是指名不副實,也就是說劉備高估了關羽,可能是對他失掉荊州的批評。但是到了清朝,乾隆卻把關羽的封號更改為忠義侯。可見《三國演義》不僅僅影響到民間,對於宮廷內的皇家也是有非常大的影響。

民間治病有個最樸素的觀念:缺啥補啥,比如腎虧吃腰子,貧血吃鴨血等等,那麼我們為什麼要塑造出一個這麼忠義的關羽呢?

真實的關羽其實很好色,到底是誰把《三國演義》改編成今天的樣子

關羽封神

古代社會中我們人與人的關係主要依靠血緣來建立信任的,比如漢高祖劉邦分封自己的宗親,漢武帝重用衛青、霍去病等外戚,直至後來的滿清重用八旗,都是依靠血緣來建立信任。但是非血緣如何建立信任呢?只能通過“忠義”,我們看到古代的商人之間,還有民間的幫派都是供奉關羽,清朝的天地會、民國時期的袍哥、以及上海的青幫等等,都是在關帝面前起誓。

在宋朝以前,前世帝王、山神水怪等都可以被民間祭祀為神,中國民間不問信不信,只問靈不靈(參見高廣銀《#我,無條件寫作# 中國宗教:不講信不信、只問靈不靈》)。不只是關羽,三國故事中熟悉人物都被封神,劉備、曹操、諸葛亮、甚至司馬懿等等。

真實的關羽其實很好色,到底是誰把《三國演義》改編成今天的樣子

關羽出生解縣,這是自古以來產鹽的地方,鹽田很怕自然災害,因此人們在鹽田附近供奉關羽來守護鹽池。北宋時期,當地發生了一次重大的洪災,所以在後來修復鹽田的時候,當地人要求給鹽神關羽加爵位,當然宋徽宗就給否決了。後來工程進展不順利,當地百姓根本就不配合,上報朝廷給建了廟宇後,工程才順利完成。

後來晉商在販運食鹽的過程中,把這種對關羽的信仰帶到全國各地。尤其是到了明末清初,晉商給滿族很大幫助,滿族為了回報晉商,讓他們發展壯大,成為社會中一支重要的力量。晉商成功以後會在各地修關公廟,祭祀關公,這就推動了關羽在陌生社會中的信仰。同時這也是一個正向循環,商人越有錢,越信奉關羽,香火就越旺,越旺信仰就會越深。

"

作為大家耳熟能詳的《三國演義》,其中很多人物故事被大家津津樂道。那麼《三國演義》是如何寫作而成的呢?和《紅樓夢》《金瓶梅》不同,《三國演義》、《水滸傳》等作品都是世代累積型的作品,也就是經過多代人民智慧的結晶,很難說清楚最初的創作者是誰,《三國演義》的藍本《三國志》是西晉史學家陳壽所著,被後世列入二十四史,能比肩官修歷史,陳壽的成就是非常高的。

真實的關羽其實很好色,到底是誰把《三國演義》改編成今天的樣子

《三國演義》從哪兒來的

歷史上把《史記》、《三國志》、《漢書》、《後漢書》單列出來被稱為前四史,其中《三國志》寫作特點被稱之為簡而有法,陳壽在寫《三國志》的時候,給自己定了條規矩,那就是當歷史材料中有兩種以上說法,而且不能判斷其中哪一種正確的時候,不管這段故事有多麼精彩,他都不會記載,因此陳壽認為他所寫的《三國志》史料都是正確的,是經得起推敲和考證的。

當然這樣寫三國的歷史,不免會丟掉很多史料。正因為《三國志》的權威性,以及簡潔性,為後世的《三國演義》創作上留了很大的空間。後世很多版本《三國演義》都會註釋晉平陽侯志撰,也就是說第一作者是陳壽,而我們大家所熟悉的作者之一羅貫中,也是其中一位編寫整理工作者。

真實的關羽其實很好色,到底是誰把《三國演義》改編成今天的樣子

對《三國演義》第二大貢獻者是裴松之,《三國志》在晉朝傳下來後,南朝宋國有位著名的史學家裴松之對《三國志》進行詳細的註釋,有的加在正文的下面,有的加在正文的空白頁,或者這一頁的背面。裴松之對《三國志》的工作不僅僅是要核實每一段史料的真偽,同時他還把陳壽當年扔掉的那些史料給撿回來。不管這段歷史有幾種說法,裴松之都會給記錄下來,包括有一些富有傳奇色彩的史料。這些史料中,有些故事性強,有些富有神祕色彩,很多有情節張力的故事被《三國演義》所採用。

真實的關羽其實很好色,到底是誰把《三國演義》改編成今天的樣子

《三國演義》手抄本

小說和歷史史料不同,小說要求具備吸引大眾的戲劇性,同時還要具備宣揚百姓的樸素價值觀,比如善有善報,忠肝義膽等。而史學家是不喜歡這類小說的,因為很多史料都是經不起推敲的,但是像裴松之記錄的那些有趣的故事,卻是小說家豐富的養料。

三國走向大眾

古代真實的歷史材料是給精英階層使用的,很難進入大眾娛樂。但是從隋唐到宋,精英文化逐漸下沉,本來是讀書人文化知識的三國曆史逐漸被大眾所熟知。據《隋書·音樂志》記載隋朝時期宮廷戲裡有雜技、魔術、歌舞、戲曲等,其中就有關三國題材的戲曲。唐朝李商隱的《驕兒詩》中記載:

“歸來學客面,闈敗秉爺笏。

或謔張飛胡,或笑鄧艾吃”

這些淘氣的小孩子,拿著父親的笏板,學客人的面相。嘲笑客人黑的像張飛,口吃的像鄧艾。當然五六歲的小孩子,肯定不是讀歷史材料獲取的這些知識,應該說三國的戲曲已經被大眾所熟知了。這時候的張飛已經被描繪為面黑粗魯的武將,這其實與真實歷史不符的。

真實的關羽其實很好色,到底是誰把《三國演義》改編成今天的樣子

鄧艾這個在《三國演義》中出場不多,他利用3萬空降部隊,繞過劍閣天險,突襲蜀漢,致使對抗近半個世紀的蜀漢滅亡。他是魏國的第二代將領,出身貧寒,依靠軍功一步一步走爬上來,與當時司馬師等官二代不同,他貧寒的出身常常遭到嘲笑,尤其他口吃的毛病。在《世說新語》中有這樣的記載:“卿雲艾艾,定是幾艾”,這是司馬昭拿鄧艾的口吃嘲笑他,意思是“你這說話總是,哎、哎、哎,你名字裡到底有幾個哎呀?不過鄧艾迴復的也特別好,“鳳兮鳳兮,故是一鳳”他這是借用《論語》典故,意思鳳凰鳳凰只有一個。可見在隋唐時期,三國故事已經走向大眾文化,能夠對歷史上這些冷門的故事都能隨口說出來。

真實的關羽其實很好色,到底是誰把《三國演義》改編成今天的樣子

三國故事被傳播最廣的應該是文化生活最為繁盛的宋朝,和唐朝不同,宋朝是沒有宵禁的,夜生活非常好豐富。其中被百姓喜聞樂見的娛樂項目就是喝茶聽書,與民國時期一樣,這些評書藝人大概分為幾個類別,第一大類就是評講歷史故事;第二大類是講類似《水滸傳》中的江湖軼事;第三類就是金瓶梅這種豔情故事。其中歷史類最受歡迎的就是三國故事,以及武林舊事等。發展巔峰應該是元朝的戲劇文學,把三國這段歷史演繹的更加精彩。

真實的關羽其實很好色,到底是誰把《三國演義》改編成今天的樣子

三國如何成為今天的樣子

《三國演義》是經過不同朝代的改編成為現在的樣子,和歷史材料不同,這些評書藍本是要根據百姓的意見不斷修改的,也就是說是大眾所希望的樣子,其中改編最大的應該是蜀漢的劉備、關羽等。上一篇《我們所瞭解到的三國,為什麼都是錯的》中我詳細介紹了,真實的劉備、孫權、曹操。褒揚蜀漢貶低曹魏,是為了宣揚忠義,尤其是桃園三結義,被濃墨重彩的渲染。

真實的關羽其實很好色,到底是誰把《三國演義》改編成今天的樣子

那麼真實的關羽是什麼樣子呢?真實的關羽其實很好色,在《蜀記》中記載:

“曹公與劉備圍呂布於下邳,關羽啟公,布使秦宜祿行求救,乞娶其妻,公許之。臨破,又屢啟於公。公疑其有異色,先遣迎看,因自留之,羽心不自安。”

大意是說關羽在攻打呂布的時候,與曹操講條件,而且不止一次的提要求要秦宜祿的老婆,如果說一次估計曹操不在意,但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強調,曹操就懷疑了,於是捉到秦宜祿老婆的之後,帶到曹操這兒一看,果然天姿國色,結果曹操留給自己用了,導致關羽非常生氣。

真實的關羽其實很好色,到底是誰把《三國演義》改編成今天的樣子

在《三國志·關羽傳》中記載,劉備在關羽死後給他的封號是壯繆侯,大意是指名不副實,也就是說劉備高估了關羽,可能是對他失掉荊州的批評。但是到了清朝,乾隆卻把關羽的封號更改為忠義侯。可見《三國演義》不僅僅影響到民間,對於宮廷內的皇家也是有非常大的影響。

民間治病有個最樸素的觀念:缺啥補啥,比如腎虧吃腰子,貧血吃鴨血等等,那麼我們為什麼要塑造出一個這麼忠義的關羽呢?

真實的關羽其實很好色,到底是誰把《三國演義》改編成今天的樣子

關羽封神

古代社會中我們人與人的關係主要依靠血緣來建立信任的,比如漢高祖劉邦分封自己的宗親,漢武帝重用衛青、霍去病等外戚,直至後來的滿清重用八旗,都是依靠血緣來建立信任。但是非血緣如何建立信任呢?只能通過“忠義”,我們看到古代的商人之間,還有民間的幫派都是供奉關羽,清朝的天地會、民國時期的袍哥、以及上海的青幫等等,都是在關帝面前起誓。

在宋朝以前,前世帝王、山神水怪等都可以被民間祭祀為神,中國民間不問信不信,只問靈不靈(參見高廣銀《#我,無條件寫作# 中國宗教:不講信不信、只問靈不靈》)。不只是關羽,三國故事中熟悉人物都被封神,劉備、曹操、諸葛亮、甚至司馬懿等等。

真實的關羽其實很好色,到底是誰把《三國演義》改編成今天的樣子

關羽出生解縣,這是自古以來產鹽的地方,鹽田很怕自然災害,因此人們在鹽田附近供奉關羽來守護鹽池。北宋時期,當地發生了一次重大的洪災,所以在後來修復鹽田的時候,當地人要求給鹽神關羽加爵位,當然宋徽宗就給否決了。後來工程進展不順利,當地百姓根本就不配合,上報朝廷給建了廟宇後,工程才順利完成。

後來晉商在販運食鹽的過程中,把這種對關羽的信仰帶到全國各地。尤其是到了明末清初,晉商給滿族很大幫助,滿族為了回報晉商,讓他們發展壯大,成為社會中一支重要的力量。晉商成功以後會在各地修關公廟,祭祀關公,這就推動了關羽在陌生社會中的信仰。同時這也是一個正向循環,商人越有錢,越信奉關羽,香火就越旺,越旺信仰就會越深。

真實的關羽其實很好色,到底是誰把《三國演義》改編成今天的樣子

在萬曆朝的時候,邊境開始不穩。萬曆皇帝每次打仗都要祈求關羽保佑。他是越怕越信,在全國大力推行關羽信仰。關羽的封號大大提升了,成了我們今天熟悉的“關聖帝君”。到了清朝雍正時期,雍正皇帝下令把把關帝廟全改成武廟,跟供奉孔子的文廟並立,最終關羽成了中國人最高的信仰。

也就是說,關羽是被大家塑造成了我們想要的樣子,成為了忠義的象徵,至於真實的關羽,大家已經不在乎了。這就是累積型小說的功能,經過多個朝代的彙編修改,會集合所有人們的願望,成為大家共同智慧的結晶。在《三國演義》中,我們傳遞共同的價值觀,比如“忠義”,只有形象的故事才能讓大家深信不疑,才能被大家奉為共同信仰。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