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讀過《三國志》的朋友,相信對代漢者,當塗高也這句話並不陌生。這一句話在多處出現過。易中天教授也曾經談到過這句話的影響力,因為這句話是直接導致劉禪不戰而降的主要原因。當時蜀漢的文官都很相信這句話,自然無人反駁當時提出投降的譙周。

這句話據《三國志》中的記載,因為是出自一本叫《春秋讖》的書。讖就是一種預言。在古代讖緯神學是很流行,而且很多儒生都在研究這些東西。

《春秋讖》曰'代漢者當塗高',此何謂也?——《三國志.蜀書·杜周杜許孟來尹李譙郤傳》

有人問周群的父親這個問題。我們先來了解一下週群是誰呢?周群是當時蜀漢的儒學泰斗,據陳壽的《三國志》記載,此人懂得氣運,也很懂得占卜。

三國讖語:代漢者當塗高,誰才是塗高?

《三國志》中記載這麼一件事。劉備與曹操爭奪漢中,當時劉備,諸葛亮心中是沒有底的。因為劉備逢曹操必敗,在劉備有生之年似乎沒有一次遇到曹操是不失敗的。但是劉備最信任的謀士法正是力主拿下漢中。諸葛亮就寫信問楊洪,這個事情怎麼辦,要不要和曹操爭漢中呢?

楊洪當時的回答就是:漢中則益州咽喉,如果漢中沒有了,那麼益州別人隨時可以拿下了。所以當時諸葛亮聽完分析,覺得有道理,諸葛亮的決心是下了。

劉備呢?他當然也沒有信心,所以他就去問周群。周群給他的答覆就是:

群對曰:"當得其地,不得其民也,若出偏軍,必不利,當戒慎之!——《三國志.蜀書·杜周杜許孟來尹李譙郤傳》

周群預言完全正確,最後劉備和曹操打和,曹操主動退出漢中,將漢中之地讓給了劉備,但是他分批帶著了漢中的百姓,張魯帶走五萬多,曹操強迫遷走的也有好多萬,兩者結合十多萬百姓被遷往曹操的地盤之中。劉備拿下的漢中是一座空城。

三國讖語:代漢者當塗高,誰才是塗高?

陳壽用這一點證明了周群的水平,周群最後被舉茂才。

周群的厲害源於家傳,他的父親比周群更厲害,三國志的評價是名亞董扶、任安。他的父親叫周舒,他對這句話的解釋就是:當塗高者,魏也。這句話在當時的影響力是很大的,大家都私下在議論這件事情,而且認為這是天意也是天命。

當然劉備佔領蜀地就沒有人敢這樣說了,因為有一個不長眼的張裕說了一句:

歲在庚子,天下當易代,劉氏祚盡矣。主公得益州,九年之後,寅卯之間當失之——《三國志.蜀書·杜周杜許孟來尹李譙郤傳》

結果被劉備殺掉了。

三國讖語:代漢者當塗高,誰才是塗高?

但這句話並沒有就此消失,相反繼續流傳開來。陳壽的老師譙周就周舒這句解釋不解,所以向當時的大儒杜瓊請教,杜瓊給出了很詳細的解釋。

瓊答曰:"魏,闕名也,當塗而高,聖人取類而言耳。"

瓊又曰:"古者名官職不言曹,始自漢已來,名官盡言曹。吏言屬曹,卒言侍曹,此殆天意也。——《三國志.蜀書·杜周杜許孟來尹李譙郤傳》

持相同解釋的是曹丕當了皇帝之後,臣下的人也是這樣說。

許昌氣見於當塗高,當塗高者當昌於許。當塗高者,魏也;象魏者,兩觀闕是也;當道而高大者魏。魏當代漢。今魏基昌於許,漢徵絕於許,乃今效見——《三國志.魏書·文帝紀》

蜀漢和魏居然持相同的觀點,這其中不得不令人深思,稍後會談到陳壽這樣寫的動機。

這句話的殺傷力在哪裡呢?後來鄧艾圍城,姜維還在外,南中還在手中的時候,譙周居然力勸劉禪投降,而且說的十分理直氣壯的樣子,最後劉禪被譙周說動,開城投降。有些朋友不瞭解這個背景就大罵譙周,覺得此人怎麼可以這麼無恥。

如果瞭解這句代漢者,當塗高也的影響力,你就會知道在當時譙周的觀念中,讓劉禪投降那是為了天下,而不是賣國。在當時儒生的觀念中天下橫在國之上。

三國讖語:代漢者當塗高,誰才是塗高?

比較神奇的巧合是地點還是在益州,這句話又發生了作用,早三國幾百年前,東西兩漢交替之時,有一個割據益州的軍閥叫公孫述,他為了稱帝,所以就引用了很多讖語,比如說:

《錄運法》曰:"廢昌帝,立公孫。"《括地象》曰:"帝軒轅受命,公孫氏握。"

當然他也用到了代漢者,當塗高也這句話。

所以當時的劉秀就開始反駁他這些套路,一一指出他就是在胡說八道。

帝患之,乃與述書曰:"圖讖言'公孫',即宣帝也。代漢者當塗高,君豈高之身邪?——《後漢書.列傳·隗囂公孫述列傳》

這裡說的昌帝應該指的是海昏侯劉賀,公孫是指漢宣帝劉病已。但這一切都被公孫述拿來用在自己身上。

周舒的解釋當塗高是魏,劉秀這裡的解釋就是君豈高之身邪。顯然這三個字有了兩種解釋,那麼是不是隻有二種呢?當然不止了,還有第三種解釋,這種解釋是誰給出來的呢?袁術。

三國讖語:代漢者當塗高,誰才是塗高?

熟知三國的朋友都知道袁術稱過帝,建號仲氏。這個傢伙佔領南陽,佔據揚州的地盤之後,覺得自己的實力是最強的,而且當他得知孫堅撿到傳國玉璽,就把他的家人全部抓起來,逼著孫堅交出玉璽。所以他覺得自己是天命所歸。

玉璽的影響力是很大的,因為這是皇權和天意的象徵,劉備在稱帝的時候,在當時的輿論中也曾說關羽鎮守荊州的時候,有人從漢水之中得到玉璽上交。

術以袁姓出陳,陳,舜之後,以土承火,得應運之次。又見讖文雲:"代漢者,當塗高也。"自以名字當之,乃建號稱仲氏。——《典略》

袁術認為當塗高就是他的名字。

那麼代漢者,當塗高也到底什麼意思呢?是姓塗的?是身材很高大的?還是就代表魏?還是袁術以為的自己的名字呢?還有其他解釋嗎?當然有,還有很幾種解釋,這裡就不一一展開了。

三國讖語:代漢者當塗高,誰才是塗高?

這些都對嗎?這些都不對,也都對,為什麼呢?

代漢者,當塗高就是一個筐,你有什麼東西都可以往裡放,它真正作用不在於這字具體代表什麼?而是這句話給當時老百姓帶來的心理影響作用,讓老百姓覺得自己是天命,這樣自然會順從和支持自己。

從這個角度去看,你就會發現陳壽將這句話放在《三國志》中也是想達到一種意思。他的老師就是譙周,也就是力主劉禪投降的那位。譙周是很認可當塗高就是魏的意思,那陳壽自然也認可,此時陳壽身為晉官。晉繼承魏的傳承,自然視魏是正溯,如果你仔細體會,這句話放在這裡正好也表達陳壽認為蜀漢滅亡就是天命,魏統一天下也是天命。

陳壽把代漢者,當塗高也放到《三國志》裡面,一句話在蜀紀,一句話在魏紀,兩者相呼應,即洗白了自己的老師,又能體現魏、晉的正統性,一箭三雕。

公孫述,袁術弄出這句話也是為了證明自己是天命,因為只有天命才有資格當皇帝。所以不要小看讖語在古代的影響力,這種說法在古代凝聚人心,為自己取得至高點作用是至關重要 。

歷代野心家都會充分利用這些讖語為自己服務,還有就是利用童謠之類的。這種事例翻開史書比比皆是。

比如陳涉起事那一次,《史記》記載十分形象。

陳勝、吳廣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眾耳。"乃丹書帛曰"陳勝王",置人所罾魚腹中。卒買魚烹食,得魚腹中書,固以怪之矣。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夜篝火,狐鳴呼曰"大楚興,陳勝王"。卒皆夜驚恐。旦日,卒中往往語,皆指目陳勝。——《史記.陳涉世家》

之所以讖語有這麼大的影響力,這與中國古代的天命說以及信奉鬼神之說是很有關係的。

三國讖語:代漢者當塗高,誰才是塗高?

如果要追根溯源,或許又要追到漢武帝時期。你翻開司馬遷寫的《史記》你就會發現他居然花了一千多個字在《高祖本紀》中不記載劉邦具體的事例,而是組織劉邦一家及其他人一起幫劉邦吹牛,神話劉邦是天命。具體不展開,有興趣可以看一下《司馬遷在高祖本紀中為什麼要幫劉邦吹牛?為什麼要神話劉邦?

漢武帝十分迷信奉太一神,開展刻意的造神,董仲舒送上的天人合一正好合他的胃口,徹底幫他解決劉氏為什麼擁有天下的問題。漢武帝本人很迷信這些東西,巫蠱一案中弄死自己的兒子,逼死自己的老婆也在所不惜,這就是所謂天命的代價。但凡事有正就有反,所以也就從那個時期留下了這麼一句:代漢者,當塗高也。被很多人拿來利用。

當然這樣的讖語放到科技發達的今天,或許大家都只當作一種笑談,不會產生很大的心理暗示和心理作用,讖語自然失去應有的市場。所以讖語的流行與受教育程度直接相關,古代大多以文盲為主正好給讖語提供很好的溫床。這才是代漢者,當塗高也被反覆使用和解讀的真正原因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