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志》對賈詡評價極高,奈何賈詡的名聲還是臭,被稱為“賊”'

"
"
《三國志》對賈詡評價極高,奈何賈詡的名聲還是臭,被稱為“賊”

賈詡是曹操“四大謀士”之一,一生機變百出,用計無數,算無遺策,鬼神皆驚,有“三國第一等奇才、怪才和鬼才”之稱。

陳壽作《三國志》,將他和著名的潁川士族領袖荀彧及其侄子荀攸合傳,說:“荀攸、賈詡,庶乎算無遺策,經達權變,其良、平之亞歟!”稱讚賈詡具有張良、陳平之才,這評價不可謂不高。

賈詡是涼州武威郡人,家門平凡,他本人也坦承“名不素重”,卻憑藉自己的實力被舉孝廉,入朝為官。

至中平六年(189年),董卓入朝,賈詡時任太尉掾。

當董卓擔任了太尉,賈詡就成為董卓的幕僚。

不用說,賈詡本身有奇才,又和董卓是涼州同鄉,自然得到了董卓的重用。

初平元年(190年)關東兵起,賈詡被提拔為雒陽八關都尉之一的平津都尉,負責防衛洛陽安全。

初平二年(191年)二月,董卓落敗於孫堅,退守長安,安排大批部將佈防三輔。賈詡官拜討虜校尉,歸董卓的女婿牛輔統轄。

該年年底,牛輔派賈詡和李傕、郭汜、張濟等人合擊朱儁。

李、郭等人在中牟縣敗朱儁,趁勢揮師東進,又在樑東大破孫堅,蕩平了陳留、潁川二郡。

但是初平三年(192年)四月,長安傳來“噩耗”——董卓被王允、呂布設計處死。

"
《三國志》對賈詡評價極高,奈何賈詡的名聲還是臭,被稱為“賊”

賈詡是曹操“四大謀士”之一,一生機變百出,用計無數,算無遺策,鬼神皆驚,有“三國第一等奇才、怪才和鬼才”之稱。

陳壽作《三國志》,將他和著名的潁川士族領袖荀彧及其侄子荀攸合傳,說:“荀攸、賈詡,庶乎算無遺策,經達權變,其良、平之亞歟!”稱讚賈詡具有張良、陳平之才,這評價不可謂不高。

賈詡是涼州武威郡人,家門平凡,他本人也坦承“名不素重”,卻憑藉自己的實力被舉孝廉,入朝為官。

至中平六年(189年),董卓入朝,賈詡時任太尉掾。

當董卓擔任了太尉,賈詡就成為董卓的幕僚。

不用說,賈詡本身有奇才,又和董卓是涼州同鄉,自然得到了董卓的重用。

初平元年(190年)關東兵起,賈詡被提拔為雒陽八關都尉之一的平津都尉,負責防衛洛陽安全。

初平二年(191年)二月,董卓落敗於孫堅,退守長安,安排大批部將佈防三輔。賈詡官拜討虜校尉,歸董卓的女婿牛輔統轄。

該年年底,牛輔派賈詡和李傕、郭汜、張濟等人合擊朱儁。

李、郭等人在中牟縣敗朱儁,趁勢揮師東進,又在樑東大破孫堅,蕩平了陳留、潁川二郡。

但是初平三年(192年)四月,長安傳來“噩耗”——董卓被王允、呂布設計處死。

《三國志》對賈詡評價極高,奈何賈詡的名聲還是臭,被稱為“賊”

天下局勢為之一變。

李、郭等人趕緊西返,欲投歸牛輔。

哪料,兵至陝縣,再接“噩耗”——牛輔已死於士兵譁變。

李、郭等人惶惑無計,只好派人向王允請求免赦作亂之罪。

王允為人多謀寡斷,他起初是想赦免董卓部曲的,卻受勇而無謀的呂布影響,說:“李傕、郭汜這些人本來是沒有什麼大罪過的,主要是跟錯了主子。但如今已名列惡逆之中,一旦實施特赦,只會讓他們疑神疑鬼,不是平亂之道。”準備清算董卓餘黨,拒絕了李、郭等人的請求。

王允此舉,帶來了無窮盡的災難。

不過,涼州諸將被拒之初,尚不知如何自處。

李傕和郭汜的意思:各奔前程、亡命江湖,從此天各一方。

賈詡站出來,舉手反對,他說:“長安現在正在商議要把涼州人斬盡殺絕,如果諸位拋棄屬眾獨行,一個亭長就能輕而易舉地把你們抓住。不如帶領部隊向西,沿途收斂士兵,再進攻長安,為董公報仇,如果能夠幸運地成功,則可以尊奉國家而征服天下,如果不能成功,再逃走也不遲。”

眾人聽了,點頭稱是,於是聯絡涼州諸將,散佈“王允欲洗盪此方之人”的謠言,晝夜兼程,奔襲長安。

謠言散佈得很快,流傳得很廣。

西涼兵團抵達長安城下之時,已聚合十餘萬之眾。

這樣,在數番猛攻之下,長安城破。呂布僅率百餘騎出逃。

司徒王允及司隸校尉黃琬、左馮翊宋翼、右扶風王宏、太常種佛、大鴻臚周奐、城門校尉崔烈、越騎校尉王頎等被殺。

長安城內,腥風血雨,朝野大亂。

李傕掌控了朝政後,認為是賈詡拯救了涼州集團,威逼漢獻帝任命賈詡為左馮翊,自己任揚武將軍,郭汜任揚烈將軍,樊稠任中郎將。

李傕還要給賈詡封侯。

賈詡推辭說:“我給出的是救命之計,何功之有!”固辭不受。

李傕等武人當政,對於諸項政務是兩眼一抹黑。

為此,賈詡出任尚書,幫助打點,並負責選拔朝廷官員,暫時維持了局面。

"
《三國志》對賈詡評價極高,奈何賈詡的名聲還是臭,被稱為“賊”

賈詡是曹操“四大謀士”之一,一生機變百出,用計無數,算無遺策,鬼神皆驚,有“三國第一等奇才、怪才和鬼才”之稱。

陳壽作《三國志》,將他和著名的潁川士族領袖荀彧及其侄子荀攸合傳,說:“荀攸、賈詡,庶乎算無遺策,經達權變,其良、平之亞歟!”稱讚賈詡具有張良、陳平之才,這評價不可謂不高。

賈詡是涼州武威郡人,家門平凡,他本人也坦承“名不素重”,卻憑藉自己的實力被舉孝廉,入朝為官。

至中平六年(189年),董卓入朝,賈詡時任太尉掾。

當董卓擔任了太尉,賈詡就成為董卓的幕僚。

不用說,賈詡本身有奇才,又和董卓是涼州同鄉,自然得到了董卓的重用。

初平元年(190年)關東兵起,賈詡被提拔為雒陽八關都尉之一的平津都尉,負責防衛洛陽安全。

初平二年(191年)二月,董卓落敗於孫堅,退守長安,安排大批部將佈防三輔。賈詡官拜討虜校尉,歸董卓的女婿牛輔統轄。

該年年底,牛輔派賈詡和李傕、郭汜、張濟等人合擊朱儁。

李、郭等人在中牟縣敗朱儁,趁勢揮師東進,又在樑東大破孫堅,蕩平了陳留、潁川二郡。

但是初平三年(192年)四月,長安傳來“噩耗”——董卓被王允、呂布設計處死。

《三國志》對賈詡評價極高,奈何賈詡的名聲還是臭,被稱為“賊”

天下局勢為之一變。

李、郭等人趕緊西返,欲投歸牛輔。

哪料,兵至陝縣,再接“噩耗”——牛輔已死於士兵譁變。

李、郭等人惶惑無計,只好派人向王允請求免赦作亂之罪。

王允為人多謀寡斷,他起初是想赦免董卓部曲的,卻受勇而無謀的呂布影響,說:“李傕、郭汜這些人本來是沒有什麼大罪過的,主要是跟錯了主子。但如今已名列惡逆之中,一旦實施特赦,只會讓他們疑神疑鬼,不是平亂之道。”準備清算董卓餘黨,拒絕了李、郭等人的請求。

王允此舉,帶來了無窮盡的災難。

不過,涼州諸將被拒之初,尚不知如何自處。

李傕和郭汜的意思:各奔前程、亡命江湖,從此天各一方。

賈詡站出來,舉手反對,他說:“長安現在正在商議要把涼州人斬盡殺絕,如果諸位拋棄屬眾獨行,一個亭長就能輕而易舉地把你們抓住。不如帶領部隊向西,沿途收斂士兵,再進攻長安,為董公報仇,如果能夠幸運地成功,則可以尊奉國家而征服天下,如果不能成功,再逃走也不遲。”

眾人聽了,點頭稱是,於是聯絡涼州諸將,散佈“王允欲洗盪此方之人”的謠言,晝夜兼程,奔襲長安。

謠言散佈得很快,流傳得很廣。

西涼兵團抵達長安城下之時,已聚合十餘萬之眾。

這樣,在數番猛攻之下,長安城破。呂布僅率百餘騎出逃。

司徒王允及司隸校尉黃琬、左馮翊宋翼、右扶風王宏、太常種佛、大鴻臚周奐、城門校尉崔烈、越騎校尉王頎等被殺。

長安城內,腥風血雨,朝野大亂。

李傕掌控了朝政後,認為是賈詡拯救了涼州集團,威逼漢獻帝任命賈詡為左馮翊,自己任揚武將軍,郭汜任揚烈將軍,樊稠任中郎將。

李傕還要給賈詡封侯。

賈詡推辭說:“我給出的是救命之計,何功之有!”固辭不受。

李傕等武人當政,對於諸項政務是兩眼一抹黑。

為此,賈詡出任尚書,幫助打點,並負責選拔朝廷官員,暫時維持了局面。

《三國志》對賈詡評價極高,奈何賈詡的名聲還是臭,被稱為“賊”

在初平三年(192年)六月至興平二年(195年)這段時間裡,李傕等人雖然驕橫自大,但在賈詡的調停下,李、郭、樊三方“多所匡濟”。

益、涼二州刺史種劭因為父親種拂在長安被攻破時殉國,發誓與李傕等人不共戴天。

賈詡為了化解種劭的殺氣,不斷予以少府、大鴻臚等九卿職位相授,以示拉攏。

賈詡這一手確實高明,雖然用在種劭身上不能奏效。但當種劭與涼州軍閥馬騰、韓遂、諫議大夫馬宇、中郎將杜稟,以及劉焉的兩個兒子左中郎將劉範、治書御史劉誕等七人結謀反李,賈詡將這一手段繼續用在韓遂、馬騰等人身上,很快見效。

即在興平元年(194年)三月長平觀之戰中,種劭戰死,李傕代表朝廷卻宣佈加封韓遂、馬騰為將軍。

韓、馬錶示服從,引兵退去。

此外,賈詡還讓李傕對順從長安朝廷的劉表、陶謙、陸康等人加官進爵,而讓尚書檯分別派壺壽、劉繇、金尚等人領兵去對不順從長安朝廷的袁紹、袁術、曹操等人進行打擊。

不過,興平二年(195年),隨著樊稠被李傕刺死,長安的平衡被打破,李傕和郭汜大打出手,李郭之亂開始。

混戰之初,賈詡積極參與策劃漢獻帝東歸洛陽。

而當李傕追擊東歸隊伍、在曹陽澗之戰要屠殺朝廷大臣洩憤,賈詡挺身而出,懇切勸阻,終於阻止了一場慘案發生。

李傕不再渡河追擊,悻悻收軍,並釋放歸還大臣及部分財物。

賈詡隨後脫離李傕,轉投屯兵於華陰縣的同郡人段煨。

段煨為人猜忌多疑,時時提防著賈詡。

賈詡一眼識破段煨的小心思,轉投張繡。

張繡是張濟的侄子。

當日,張濟和李傕、郭汜、賈詡等人一起遵照牛輔的安排合擊朱儁、蕩平陳留、潁川二郡;此後,又一起反攻長安,任中郎將。後來升任鎮東將軍,封平陽侯,出屯弘農。建安元年(196年)這年,因為弘農饑荒,便率軍自關中走南陽,在攻穰城時,中飛矢而死,遺下的部隊由張繡接管。

張繡和賈詡同是涼州武威郡人,此前私交不錯,得賈詡來投,大喜過望。

賈詡初來乍到,便幫張繡謀求到了一個安身立命的地盤:他代表張繡前往襄陽拜見劉表,與劉表達成聯盟協議,由張繡屯於宛城,以形成荊州以北的戰略屏障。

建安三年(198年)三月,曹操南征張繡,但因偵知袁紹欲趁虛襲取許都,半途而廢。

這邊張繡率兵尾隨追擊;那邊劉表也派荊州軍切斷曹軍退路,實施前後夾擊,準備將曹軍包成餃子餡。

哪料,曹軍實在太強了,前擊後阻,大敗張、劉聯軍。

不過,曹操擔心後方有失,不敢戀戰,速行北撤。

張繡哪裡肯舍?親自率兵再追。

賈詡勸阻說:“不可追,追必敗。”

張繡置若罔聞,強行追擊,結果被親自斷後的曹操擊敗。

張繡神情沮喪,鬥志全無。

賈詡卻急切地催促他說:“趕快再追,一定會獲勝。”

張繡撓著後腦勺說:“之前沒有聽從你的建議才落到這種地步,現在為什麼還要再追?”

賈詡說:“形勢已經起了變化,不要多說,趕快去追。”

這次,張繡聽從了賈詡建議,收集散兵,再行追擊,一下子就將曹操後衛部隊擊潰了,斬獲頗多。

張繡虛心請教,問賈詡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賈詡解釋說:“其中的道理是很容易明白的,曹軍有備而來,勢頭正猛,雖是在撤軍途中,卻專注於阻擊追兵。你冒冒失失地尾隨追擊,就很容易吃虧。所以我料定你必敗。而曹操之所以撤兵,是由於後院起火,當他擊敗了你的追擊,就誤認為你不敢再追,轉把心思用在撤退上,你這一追擊,自然獲勝。”

張繡聽了,佩服得五體投地。

建安四年(199年),袁紹遣人招降張繡,並與賈詡結好。

當時,天下最強大的兩股勢力就是袁紹和曹操。

但袁、曹相比,袁強曹弱。

張繡因此動心。

賈詡卻當著張繡的面回絕了袁紹的來使。

回頭,賈詡正告張繡,袁紹心胸狹窄,不能容人,反勸張繡投降曹操。

賈詡指出,降曹有三點優勢:一、天子在曹操手裡,降曹操即是降天子,名正言順;二、袁強曹弱,則曹操更渴望得到盟友;三、曹操志向遠大,一定能夠不計前嫌。

張繡聽從賈詡的建議,欣然率眾歸順曹操。

"
《三國志》對賈詡評價極高,奈何賈詡的名聲還是臭,被稱為“賊”

賈詡是曹操“四大謀士”之一,一生機變百出,用計無數,算無遺策,鬼神皆驚,有“三國第一等奇才、怪才和鬼才”之稱。

陳壽作《三國志》,將他和著名的潁川士族領袖荀彧及其侄子荀攸合傳,說:“荀攸、賈詡,庶乎算無遺策,經達權變,其良、平之亞歟!”稱讚賈詡具有張良、陳平之才,這評價不可謂不高。

賈詡是涼州武威郡人,家門平凡,他本人也坦承“名不素重”,卻憑藉自己的實力被舉孝廉,入朝為官。

至中平六年(189年),董卓入朝,賈詡時任太尉掾。

當董卓擔任了太尉,賈詡就成為董卓的幕僚。

不用說,賈詡本身有奇才,又和董卓是涼州同鄉,自然得到了董卓的重用。

初平元年(190年)關東兵起,賈詡被提拔為雒陽八關都尉之一的平津都尉,負責防衛洛陽安全。

初平二年(191年)二月,董卓落敗於孫堅,退守長安,安排大批部將佈防三輔。賈詡官拜討虜校尉,歸董卓的女婿牛輔統轄。

該年年底,牛輔派賈詡和李傕、郭汜、張濟等人合擊朱儁。

李、郭等人在中牟縣敗朱儁,趁勢揮師東進,又在樑東大破孫堅,蕩平了陳留、潁川二郡。

但是初平三年(192年)四月,長安傳來“噩耗”——董卓被王允、呂布設計處死。

《三國志》對賈詡評價極高,奈何賈詡的名聲還是臭,被稱為“賊”

天下局勢為之一變。

李、郭等人趕緊西返,欲投歸牛輔。

哪料,兵至陝縣,再接“噩耗”——牛輔已死於士兵譁變。

李、郭等人惶惑無計,只好派人向王允請求免赦作亂之罪。

王允為人多謀寡斷,他起初是想赦免董卓部曲的,卻受勇而無謀的呂布影響,說:“李傕、郭汜這些人本來是沒有什麼大罪過的,主要是跟錯了主子。但如今已名列惡逆之中,一旦實施特赦,只會讓他們疑神疑鬼,不是平亂之道。”準備清算董卓餘黨,拒絕了李、郭等人的請求。

王允此舉,帶來了無窮盡的災難。

不過,涼州諸將被拒之初,尚不知如何自處。

李傕和郭汜的意思:各奔前程、亡命江湖,從此天各一方。

賈詡站出來,舉手反對,他說:“長安現在正在商議要把涼州人斬盡殺絕,如果諸位拋棄屬眾獨行,一個亭長就能輕而易舉地把你們抓住。不如帶領部隊向西,沿途收斂士兵,再進攻長安,為董公報仇,如果能夠幸運地成功,則可以尊奉國家而征服天下,如果不能成功,再逃走也不遲。”

眾人聽了,點頭稱是,於是聯絡涼州諸將,散佈“王允欲洗盪此方之人”的謠言,晝夜兼程,奔襲長安。

謠言散佈得很快,流傳得很廣。

西涼兵團抵達長安城下之時,已聚合十餘萬之眾。

這樣,在數番猛攻之下,長安城破。呂布僅率百餘騎出逃。

司徒王允及司隸校尉黃琬、左馮翊宋翼、右扶風王宏、太常種佛、大鴻臚周奐、城門校尉崔烈、越騎校尉王頎等被殺。

長安城內,腥風血雨,朝野大亂。

李傕掌控了朝政後,認為是賈詡拯救了涼州集團,威逼漢獻帝任命賈詡為左馮翊,自己任揚武將軍,郭汜任揚烈將軍,樊稠任中郎將。

李傕還要給賈詡封侯。

賈詡推辭說:“我給出的是救命之計,何功之有!”固辭不受。

李傕等武人當政,對於諸項政務是兩眼一抹黑。

為此,賈詡出任尚書,幫助打點,並負責選拔朝廷官員,暫時維持了局面。

《三國志》對賈詡評價極高,奈何賈詡的名聲還是臭,被稱為“賊”

在初平三年(192年)六月至興平二年(195年)這段時間裡,李傕等人雖然驕橫自大,但在賈詡的調停下,李、郭、樊三方“多所匡濟”。

益、涼二州刺史種劭因為父親種拂在長安被攻破時殉國,發誓與李傕等人不共戴天。

賈詡為了化解種劭的殺氣,不斷予以少府、大鴻臚等九卿職位相授,以示拉攏。

賈詡這一手確實高明,雖然用在種劭身上不能奏效。但當種劭與涼州軍閥馬騰、韓遂、諫議大夫馬宇、中郎將杜稟,以及劉焉的兩個兒子左中郎將劉範、治書御史劉誕等七人結謀反李,賈詡將這一手段繼續用在韓遂、馬騰等人身上,很快見效。

即在興平元年(194年)三月長平觀之戰中,種劭戰死,李傕代表朝廷卻宣佈加封韓遂、馬騰為將軍。

韓、馬錶示服從,引兵退去。

此外,賈詡還讓李傕對順從長安朝廷的劉表、陶謙、陸康等人加官進爵,而讓尚書檯分別派壺壽、劉繇、金尚等人領兵去對不順從長安朝廷的袁紹、袁術、曹操等人進行打擊。

不過,興平二年(195年),隨著樊稠被李傕刺死,長安的平衡被打破,李傕和郭汜大打出手,李郭之亂開始。

混戰之初,賈詡積極參與策劃漢獻帝東歸洛陽。

而當李傕追擊東歸隊伍、在曹陽澗之戰要屠殺朝廷大臣洩憤,賈詡挺身而出,懇切勸阻,終於阻止了一場慘案發生。

李傕不再渡河追擊,悻悻收軍,並釋放歸還大臣及部分財物。

賈詡隨後脫離李傕,轉投屯兵於華陰縣的同郡人段煨。

段煨為人猜忌多疑,時時提防著賈詡。

賈詡一眼識破段煨的小心思,轉投張繡。

張繡是張濟的侄子。

當日,張濟和李傕、郭汜、賈詡等人一起遵照牛輔的安排合擊朱儁、蕩平陳留、潁川二郡;此後,又一起反攻長安,任中郎將。後來升任鎮東將軍,封平陽侯,出屯弘農。建安元年(196年)這年,因為弘農饑荒,便率軍自關中走南陽,在攻穰城時,中飛矢而死,遺下的部隊由張繡接管。

張繡和賈詡同是涼州武威郡人,此前私交不錯,得賈詡來投,大喜過望。

賈詡初來乍到,便幫張繡謀求到了一個安身立命的地盤:他代表張繡前往襄陽拜見劉表,與劉表達成聯盟協議,由張繡屯於宛城,以形成荊州以北的戰略屏障。

建安三年(198年)三月,曹操南征張繡,但因偵知袁紹欲趁虛襲取許都,半途而廢。

這邊張繡率兵尾隨追擊;那邊劉表也派荊州軍切斷曹軍退路,實施前後夾擊,準備將曹軍包成餃子餡。

哪料,曹軍實在太強了,前擊後阻,大敗張、劉聯軍。

不過,曹操擔心後方有失,不敢戀戰,速行北撤。

張繡哪裡肯舍?親自率兵再追。

賈詡勸阻說:“不可追,追必敗。”

張繡置若罔聞,強行追擊,結果被親自斷後的曹操擊敗。

張繡神情沮喪,鬥志全無。

賈詡卻急切地催促他說:“趕快再追,一定會獲勝。”

張繡撓著後腦勺說:“之前沒有聽從你的建議才落到這種地步,現在為什麼還要再追?”

賈詡說:“形勢已經起了變化,不要多說,趕快去追。”

這次,張繡聽從了賈詡建議,收集散兵,再行追擊,一下子就將曹操後衛部隊擊潰了,斬獲頗多。

張繡虛心請教,問賈詡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賈詡解釋說:“其中的道理是很容易明白的,曹軍有備而來,勢頭正猛,雖是在撤軍途中,卻專注於阻擊追兵。你冒冒失失地尾隨追擊,就很容易吃虧。所以我料定你必敗。而曹操之所以撤兵,是由於後院起火,當他擊敗了你的追擊,就誤認為你不敢再追,轉把心思用在撤退上,你這一追擊,自然獲勝。”

張繡聽了,佩服得五體投地。

建安四年(199年),袁紹遣人招降張繡,並與賈詡結好。

當時,天下最強大的兩股勢力就是袁紹和曹操。

但袁、曹相比,袁強曹弱。

張繡因此動心。

賈詡卻當著張繡的面回絕了袁紹的來使。

回頭,賈詡正告張繡,袁紹心胸狹窄,不能容人,反勸張繡投降曹操。

賈詡指出,降曹有三點優勢:一、天子在曹操手裡,降曹操即是降天子,名正言順;二、袁強曹弱,則曹操更渴望得到盟友;三、曹操志向遠大,一定能夠不計前嫌。

張繡聽從賈詡的建議,欣然率眾歸順曹操。

《三國志》對賈詡評價極高,奈何賈詡的名聲還是臭,被稱為“賊”

曹操激動得拉著賈詡的手說:“使我信重於天下者,子也!”表奏賈詡為執金吾,奉都亭侯。

賈詡在曹操手下,也多為曹操獻良策,曹操聽之則勝,不聽則敗。

官渡之戰,賈詡力主與袁紹決戰,最終曹操大獲全勝。

赤壁之戰,賈詡認為應安撫百姓而不應勞師動眾討江東,曹操不聽,結果受到嚴重的挫敗。

曹操與關中聯軍相持於渭南,賈詡獻離間計瓦解馬超、韓遂,曹操因此一舉平定關中。

……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曹操在立嗣問題上搖擺未定,私下向賈詡徵詢看法。賈詡笑而不答。曹操問他為何不答,賈詡說:“我在想袁紹和劉表啊。”曹操會意,遂立曹丕。

黃初元年(220年),曹丕即位,為報賈詡之恩,拜賈詡為太尉,進爵魏壽鄉侯。

黃初四年(223年),曹丕問計於賈詡:“我想統一天下,吳、蜀應先征討哪個?”賈詡建議應先治理好國家再動武,曹丕不聽,結果無功而返。

同年六月,賈詡去世,終年七十七歲,諡號肅侯。

縱觀賈詡一生,他能在亂世中保全其身,可謂明智之士。

唐人白居易也說:“天下論智計並歸賈氏也。”

近代易中天教授讚歎說:“賈詡能在亂世中審時度勢,自己是活得時間最長的,還保全了家人。這才是真正的大智慧,賈詡可能是三國時期最聰明的人。”

但是,就是這樣一個大智慧的人,身後名聲並不好,有“毒士”之稱。

"
《三國志》對賈詡評價極高,奈何賈詡的名聲還是臭,被稱為“賊”

賈詡是曹操“四大謀士”之一,一生機變百出,用計無數,算無遺策,鬼神皆驚,有“三國第一等奇才、怪才和鬼才”之稱。

陳壽作《三國志》,將他和著名的潁川士族領袖荀彧及其侄子荀攸合傳,說:“荀攸、賈詡,庶乎算無遺策,經達權變,其良、平之亞歟!”稱讚賈詡具有張良、陳平之才,這評價不可謂不高。

賈詡是涼州武威郡人,家門平凡,他本人也坦承“名不素重”,卻憑藉自己的實力被舉孝廉,入朝為官。

至中平六年(189年),董卓入朝,賈詡時任太尉掾。

當董卓擔任了太尉,賈詡就成為董卓的幕僚。

不用說,賈詡本身有奇才,又和董卓是涼州同鄉,自然得到了董卓的重用。

初平元年(190年)關東兵起,賈詡被提拔為雒陽八關都尉之一的平津都尉,負責防衛洛陽安全。

初平二年(191年)二月,董卓落敗於孫堅,退守長安,安排大批部將佈防三輔。賈詡官拜討虜校尉,歸董卓的女婿牛輔統轄。

該年年底,牛輔派賈詡和李傕、郭汜、張濟等人合擊朱儁。

李、郭等人在中牟縣敗朱儁,趁勢揮師東進,又在樑東大破孫堅,蕩平了陳留、潁川二郡。

但是初平三年(192年)四月,長安傳來“噩耗”——董卓被王允、呂布設計處死。

《三國志》對賈詡評價極高,奈何賈詡的名聲還是臭,被稱為“賊”

天下局勢為之一變。

李、郭等人趕緊西返,欲投歸牛輔。

哪料,兵至陝縣,再接“噩耗”——牛輔已死於士兵譁變。

李、郭等人惶惑無計,只好派人向王允請求免赦作亂之罪。

王允為人多謀寡斷,他起初是想赦免董卓部曲的,卻受勇而無謀的呂布影響,說:“李傕、郭汜這些人本來是沒有什麼大罪過的,主要是跟錯了主子。但如今已名列惡逆之中,一旦實施特赦,只會讓他們疑神疑鬼,不是平亂之道。”準備清算董卓餘黨,拒絕了李、郭等人的請求。

王允此舉,帶來了無窮盡的災難。

不過,涼州諸將被拒之初,尚不知如何自處。

李傕和郭汜的意思:各奔前程、亡命江湖,從此天各一方。

賈詡站出來,舉手反對,他說:“長安現在正在商議要把涼州人斬盡殺絕,如果諸位拋棄屬眾獨行,一個亭長就能輕而易舉地把你們抓住。不如帶領部隊向西,沿途收斂士兵,再進攻長安,為董公報仇,如果能夠幸運地成功,則可以尊奉國家而征服天下,如果不能成功,再逃走也不遲。”

眾人聽了,點頭稱是,於是聯絡涼州諸將,散佈“王允欲洗盪此方之人”的謠言,晝夜兼程,奔襲長安。

謠言散佈得很快,流傳得很廣。

西涼兵團抵達長安城下之時,已聚合十餘萬之眾。

這樣,在數番猛攻之下,長安城破。呂布僅率百餘騎出逃。

司徒王允及司隸校尉黃琬、左馮翊宋翼、右扶風王宏、太常種佛、大鴻臚周奐、城門校尉崔烈、越騎校尉王頎等被殺。

長安城內,腥風血雨,朝野大亂。

李傕掌控了朝政後,認為是賈詡拯救了涼州集團,威逼漢獻帝任命賈詡為左馮翊,自己任揚武將軍,郭汜任揚烈將軍,樊稠任中郎將。

李傕還要給賈詡封侯。

賈詡推辭說:“我給出的是救命之計,何功之有!”固辭不受。

李傕等武人當政,對於諸項政務是兩眼一抹黑。

為此,賈詡出任尚書,幫助打點,並負責選拔朝廷官員,暫時維持了局面。

《三國志》對賈詡評價極高,奈何賈詡的名聲還是臭,被稱為“賊”

在初平三年(192年)六月至興平二年(195年)這段時間裡,李傕等人雖然驕橫自大,但在賈詡的調停下,李、郭、樊三方“多所匡濟”。

益、涼二州刺史種劭因為父親種拂在長安被攻破時殉國,發誓與李傕等人不共戴天。

賈詡為了化解種劭的殺氣,不斷予以少府、大鴻臚等九卿職位相授,以示拉攏。

賈詡這一手確實高明,雖然用在種劭身上不能奏效。但當種劭與涼州軍閥馬騰、韓遂、諫議大夫馬宇、中郎將杜稟,以及劉焉的兩個兒子左中郎將劉範、治書御史劉誕等七人結謀反李,賈詡將這一手段繼續用在韓遂、馬騰等人身上,很快見效。

即在興平元年(194年)三月長平觀之戰中,種劭戰死,李傕代表朝廷卻宣佈加封韓遂、馬騰為將軍。

韓、馬錶示服從,引兵退去。

此外,賈詡還讓李傕對順從長安朝廷的劉表、陶謙、陸康等人加官進爵,而讓尚書檯分別派壺壽、劉繇、金尚等人領兵去對不順從長安朝廷的袁紹、袁術、曹操等人進行打擊。

不過,興平二年(195年),隨著樊稠被李傕刺死,長安的平衡被打破,李傕和郭汜大打出手,李郭之亂開始。

混戰之初,賈詡積極參與策劃漢獻帝東歸洛陽。

而當李傕追擊東歸隊伍、在曹陽澗之戰要屠殺朝廷大臣洩憤,賈詡挺身而出,懇切勸阻,終於阻止了一場慘案發生。

李傕不再渡河追擊,悻悻收軍,並釋放歸還大臣及部分財物。

賈詡隨後脫離李傕,轉投屯兵於華陰縣的同郡人段煨。

段煨為人猜忌多疑,時時提防著賈詡。

賈詡一眼識破段煨的小心思,轉投張繡。

張繡是張濟的侄子。

當日,張濟和李傕、郭汜、賈詡等人一起遵照牛輔的安排合擊朱儁、蕩平陳留、潁川二郡;此後,又一起反攻長安,任中郎將。後來升任鎮東將軍,封平陽侯,出屯弘農。建安元年(196年)這年,因為弘農饑荒,便率軍自關中走南陽,在攻穰城時,中飛矢而死,遺下的部隊由張繡接管。

張繡和賈詡同是涼州武威郡人,此前私交不錯,得賈詡來投,大喜過望。

賈詡初來乍到,便幫張繡謀求到了一個安身立命的地盤:他代表張繡前往襄陽拜見劉表,與劉表達成聯盟協議,由張繡屯於宛城,以形成荊州以北的戰略屏障。

建安三年(198年)三月,曹操南征張繡,但因偵知袁紹欲趁虛襲取許都,半途而廢。

這邊張繡率兵尾隨追擊;那邊劉表也派荊州軍切斷曹軍退路,實施前後夾擊,準備將曹軍包成餃子餡。

哪料,曹軍實在太強了,前擊後阻,大敗張、劉聯軍。

不過,曹操擔心後方有失,不敢戀戰,速行北撤。

張繡哪裡肯舍?親自率兵再追。

賈詡勸阻說:“不可追,追必敗。”

張繡置若罔聞,強行追擊,結果被親自斷後的曹操擊敗。

張繡神情沮喪,鬥志全無。

賈詡卻急切地催促他說:“趕快再追,一定會獲勝。”

張繡撓著後腦勺說:“之前沒有聽從你的建議才落到這種地步,現在為什麼還要再追?”

賈詡說:“形勢已經起了變化,不要多說,趕快去追。”

這次,張繡聽從了賈詡建議,收集散兵,再行追擊,一下子就將曹操後衛部隊擊潰了,斬獲頗多。

張繡虛心請教,問賈詡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賈詡解釋說:“其中的道理是很容易明白的,曹軍有備而來,勢頭正猛,雖是在撤軍途中,卻專注於阻擊追兵。你冒冒失失地尾隨追擊,就很容易吃虧。所以我料定你必敗。而曹操之所以撤兵,是由於後院起火,當他擊敗了你的追擊,就誤認為你不敢再追,轉把心思用在撤退上,你這一追擊,自然獲勝。”

張繡聽了,佩服得五體投地。

建安四年(199年),袁紹遣人招降張繡,並與賈詡結好。

當時,天下最強大的兩股勢力就是袁紹和曹操。

但袁、曹相比,袁強曹弱。

張繡因此動心。

賈詡卻當著張繡的面回絕了袁紹的來使。

回頭,賈詡正告張繡,袁紹心胸狹窄,不能容人,反勸張繡投降曹操。

賈詡指出,降曹有三點優勢:一、天子在曹操手裡,降曹操即是降天子,名正言順;二、袁強曹弱,則曹操更渴望得到盟友;三、曹操志向遠大,一定能夠不計前嫌。

張繡聽從賈詡的建議,欣然率眾歸順曹操。

《三國志》對賈詡評價極高,奈何賈詡的名聲還是臭,被稱為“賊”

曹操激動得拉著賈詡的手說:“使我信重於天下者,子也!”表奏賈詡為執金吾,奉都亭侯。

賈詡在曹操手下,也多為曹操獻良策,曹操聽之則勝,不聽則敗。

官渡之戰,賈詡力主與袁紹決戰,最終曹操大獲全勝。

赤壁之戰,賈詡認為應安撫百姓而不應勞師動眾討江東,曹操不聽,結果受到嚴重的挫敗。

曹操與關中聯軍相持於渭南,賈詡獻離間計瓦解馬超、韓遂,曹操因此一舉平定關中。

……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曹操在立嗣問題上搖擺未定,私下向賈詡徵詢看法。賈詡笑而不答。曹操問他為何不答,賈詡說:“我在想袁紹和劉表啊。”曹操會意,遂立曹丕。

黃初元年(220年),曹丕即位,為報賈詡之恩,拜賈詡為太尉,進爵魏壽鄉侯。

黃初四年(223年),曹丕問計於賈詡:“我想統一天下,吳、蜀應先征討哪個?”賈詡建議應先治理好國家再動武,曹丕不聽,結果無功而返。

同年六月,賈詡去世,終年七十七歲,諡號肅侯。

縱觀賈詡一生,他能在亂世中保全其身,可謂明智之士。

唐人白居易也說:“天下論智計並歸賈氏也。”

近代易中天教授讚歎說:“賈詡能在亂世中審時度勢,自己是活得時間最長的,還保全了家人。這才是真正的大智慧,賈詡可能是三國時期最聰明的人。”

但是,就是這樣一個大智慧的人,身後名聲並不好,有“毒士”之稱。

《三國志》對賈詡評價極高,奈何賈詡的名聲還是臭,被稱為“賊”

為《三國志》作注的裴松之唾罵賈詡為亡漢罪人,說:“(賈)詡之罪也,一何大哉!自古兆亂,未有如此之甚。”

裴松之認為,自古以來,仁義難施,亂源易成,只要有禍機釀成,稍一觸發,便殃流百世。當董卓被誅,元惡既梟,天地就要恢復太平,而賈詡以片言挑逗,戰火又燃。因此賈詡罪大惡極,百身莫贖。

因循裴松之的觀點,宋代詞人陳亮說:“漢室再亂於賈詡,終於董昭。”

清代藏書家顧千里大罵賈詡,說:“以詡之智計,何患無途進身,乃必佐若輩為亂。卒之亂賊之間,亦有何利?此殊不可解,殆天生此賊以亡漢而啟魏也。”

直罵賈詡為“賊”。

近代一另藏書家盧弼也大罵賈詡“陰謀貽誤國家”,“罪不容誅”。

清代學者樑章鉅反駁陳壽在《三國志.賈詡傳》裡對賈詡的稱讚,奮然罵道:“賈詡為賊計則忠矣,李郭之亂,詡實造之。良、平之計,豈出此乎!”

另一清初學者朱明鎬甚至反對《三國志》不應該把賈詡和荀彧、荀攸叔侄合在一傳,他說:“忠逆同區,何以垂訓?!”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