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告訴我們,靜是一種大智

儒家 老子 大學 佛教 春秋戰國 東林子玉先生 2018-12-12

生而為人來到這個世界上是一種很被動的事情,因為沒人用刀架在你的脖子上逼著你出生,所以說人類是一種自主選擇而來到這個世界的。因此筆者斗膽自己總結了一個觀點:人生在世本身就是一個被動而受束縛的過程。這才有了人們自懂事起就進行著脫離這種枷鎖的各種行為的嘗試和努力,而這最終的目的就是實現人生自由的高度境界。所以事物總是相生相剋的,為了實現這種目的這就有了所謂的哲學,哲學對筆者來說無非就是幫助我們在這個世界上尋找自由、突破束縛的工具,但這種工具也是相對而言的,凡事都取決於我們的內心,曾經有個詩人說“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來尋找光明”,哲學的誕生便為我們提供了一種發現自由和探索自由的方法。

老子告訴我們,靜是一種大智

但從客觀上去分析,人生哪裡來的什麼絕對的自由,我們所擁有的只能是相對而言的自由,這種自由需要我們在大千世界中戴著手銬去踐行,需要我們在人生的劍戟上舞蹈。在這個煎熬的過程中有人無法承受這種生活的考驗而倒在了滾滾紅塵中,有的人把它動作一種鬥爭的樂趣飛舞著戰刀所向披靡,他們最終成為人生的強者而學會了哲學給予我們的財富,借用尼采曾說過的一句話便是,“每個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對生命的辜負”,所以我們要歡樂的起舞,把握住人生每一個當下,用無比燦爛的笑容去迎接每一個即將失去的今天,這才是人生的意義。

有句話叫“理想是豐滿的,現實是骨幹的“,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如何去尋找一方淨土,淨化我們的心靈,而哲學這一偉大的學說給我們指明瞭人生的征途。

老子告訴我們,靜是一種大智

哲學文化作為一種辯證思想學說,其實是相生相剋、相輔相成的,這裡有動態的“達則兼濟天下”,也有靜態的“窮則獨善其身”,不僅有居廟堂之高的人生理念,而且也尚存處江湖之遠的憂慮。動中有靜,靜中有動這就是中國文化哲學的美妙之處,也是人生的一種樂趣。

道家學說創立於春秋戰國時期,讀過史書的人都知道老子一生主張無為,筆者將其總結為”靜“,不但如此,作為儒家思想和佛教的教化來說,二者也有異曲同工之處,這就是常人所講“靜以修心、儉以養德“,在道家學說中通常有“靜修”、“靜字訣”,佛家講究“止觀”和“禪定”,儒家就強調“慎動”和“虛靜無慾”。因此這幾種學說都有著一個共同的癖好,這就是”以靜觀心,以靜治心“,所以說人生大智慧就是學會如何在動中取靜。

老子告訴我們,靜是一種大智

縱觀百家學說的精妙,顯而易見老子的道家學說是始終如一的堅定這靜態學說的的鐵桿,而這個靜字恰恰在我們人生之舟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只有淡泊明志、靜以修身才能緩解身體和心靈的疲憊, 抖擻一下身上的灰塵,除卻心中的塵埃,放下心中的名利,多一點生活的美好,少一點人生的虛偽,享受陽光、享受一種靜態的美妙生活,豈不是一種暢快的事情。

心靜就會沒有敵人,如果說把儒家學說比喻成火,道家學說比喻成冰。而火的光照可以讓人感受溫暖;冰的刺骨可以讓你清爽。如今面對這個高壓力的社會環境,我們處在一個抓狂的時代,有的人已經茫然而失落,有的人已經迷茫而失去方向,這就行需要我們用老子的冰雪來融化我們內心的浮躁,清靜一下內心的慾望,重拾一份安靜的內心。

老子告訴我們,靜是一種大智

“致虛極,守靜篤”。只有讓自己的心平靜下來,才可以傾聽清晨鳥兒的歌唱;只有讓自己沉靜下來,才可以感受到春天萬物復甦的景色;只有內心安詳而平靜,才能傾聽到風雨交織的韻律,只有保持內心的平靜,才能聽到自己靈魂的需求;如果一個人內心不平靜,就會充斥著各種雜亂的聲音,從而迷失人生真正的方向。

人們常說”女人何苦為難女人“,筆者要說人生一世不容易,何苦為難自己呢,人生本來可以幸福的走、幸福的過、幸福的笑傲江湖,這無非只要學會一個”靜“字。因此,老子告訴我們“燥勝寒,靜勝怒,清靜為天下正”,人只有安靜下來,才無敵於人生。如若你可以心如止水,那麼萬物又能耐你何。不管你是富貴貧賤、不論你是喜怒哀樂、也不管你是悲歡離合,看明白了其實也就是你內心的心魔,只有以靜視物以靜觀心,才可以在這繁華的人生安詳人生的快樂。

老子告訴我們,靜是一種大智

心靜要學會知止。儒家和佛家同樣提倡過靜心的生活。《大學》上說,“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心靜就要求我們知道行所當行止所當止。人要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精神,也要有“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的胸懷。人在世上生活,我們的身心也有疲憊不堪的時刻,這就有時需要我們停下忙碌的腳步靜化自己的心靈。

大學

《大學》的道理,在於彰明自己天賦的靈明德性,再推己及人,使人人都能除去舊染之汙而自新。

蔡志忠繪本畫冊

佛學上說不管你的心靜與不靜,煩惱與痛苦始終會伴隨著你,不會因為你高興與否而消失或減少,因為這是客觀存在的。曾經有個大師說“心地無非自性戒,心地無痴自性慧。心地無亂自性定,不增不減自金剛”。因此這就告誡我們人只有沉心靜氣,不拘於名利,不亂於情,心靜自然長安於自己的內心,美夢就會伴隨你酣然入睡。

筆者要告訴朋友們如若使內心安靜就要學會無慾無求,少那麼一點慾望。”少則得,多則惑”。靜心本身就是道家的一種哲學感悟,這就告誡我們人生是一個門做減法的學科,這就要做到“為學日益,為道日損”。

靜是一種大智慧,靜心可以洗滌心靈的塵土,可以撫平浮躁的氣息,只有心放鬆了,身體的疲憊才能緩解,內心平靜是一種養生的大智慧,也是做人一生的法則。莊子雲“陰陽和靜鬼神不擾”,心靜則靈魂無紛擾,靈魂無紛擾則身體少疾病,所以莊子又云,“靜默可以補病”。虛可以致,靜需要堅守。“致虛極守靜篤”,是老子提出的靜修養生的六字訣。

老子告訴我們,靜是一種大智

人生苦短數十年,何不讓自己的內心時刻保持一種身在幽谷的清爽狀態,何不讓自己活的灑灑脫脫,何不讓自己在塵世中偷得半生安寧,身處鬧市能夠靜心養身,這個是值得我們一生用心守護的話題。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