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怎麼樣去“知”世界是首要前提

儒家 國學 王陽明 陸九淵 海飲春史 2017-06-16

王陽明創立“心學”後,其個人達到了“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的至高境界,為我輩所景仰。“知行合一”是陽明心學的核心思想。該如何去做到知行合一,並不是簡單的知與行的合一,尤其是什麼是“知行合一”的“知”,恰恰是問題的關鍵所在。

海飲春史在頭條上寫到“做到“知行合一”說來容易做來難|難就難在難樹立好“三觀””,但感覺並未說清楚,這段時間僅就個人所思,分別就“三觀”說說知世界、人生與價值的感悟。

知行合一|怎麼樣去“知”世界是首要前提

世界觀是每個人應該首要解決的問題

每個人都生活在世界中,無論是古人所說的“天人合一”,還是今人所說的宇宙大爆炸,任何人都這個空間裡面生活著。每個人每天看到的天空、走過的道路、接觸到的事物都是不相同的,所以每個人的世界觀都是不相同的。可以說,世界觀如同人的指紋,絕對沒有相同的。最多類似而已。

也就是說,不管是朝夕相處的夫妻,還是志同道合的同志,絕對不可能對任何事物都能形成一致認識、達成統一意見。比如,可愛的孩子們,可能對著石子、花草樹木說話,大人們既不可能去做,也不可能完全理解。因為,大人並不能夠完全進入孩子的“世界”,對於嬰兒的世界,大人們更是幾乎一無所知。

從現代科學角度看,因為人的體質不同,所產生的光電波都不同,所以折射接觸到的世界也不相同。從“心外無物”角度看,每個人所認知的世界,更是千差萬別了。其實,每個人都生活在相同的物質自然世界中,但卻絕不在同一個精神世界裡。

知行合一|怎麼樣去“知”世界是首要前提

世界觀是每個人對世界的決定性看法

既然每個人都生活在同樣一個太陽下,那麼天地之間究竟存在著什麼?難道不是應該解決的根本性問題嗎?千百年來,世界究竟是什麼?東方人和西方人的看法不同,儒家和道家的看法不同,朱熹和陸九淵的看法也不同。所以少時陽明就立志做聖人,而且他所追求的聖人還不是孔孟程朱的延續,結結實實創造了一門新思想。

也就是說,王陽明從小就樹立了跟別人不同的世界觀,他所認知的世界既不是孔孟也不是程朱,既不是老莊也不是佛禪,這就決定了王陽明的格局,也就成就了“明朝一哥”的傳奇。可見確立世界觀之重要性?

知行合一|怎麼樣去“知”世界是首要前提

確立世界觀關鍵是解決好人與世界的關係

世界似乎是不變的,千百年來都是同一個太陽與月亮。但世界又是永遠變化的,古代的人文建築現在成了人們旅遊參觀緬懷的地方,一二十年前高樓大廈被一二百米的高樓大廈逐漸取代了,所以當下的人們跟上一代的人們所面對的世界又是決然不同的。再說,今天的你和昨天的你對世界的看法也可能不同。比如說,“今天的你我,怎能重複昨天的故事?那一張舊船票,能否登上你的客船?”究竟是怎麼樣的一種心境與世界觀?

如果一個人的腦海,隨時會呈現一幅世界地圖,隨時會勾勒出幾千年的歷史,隨時對思考著國家民族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那麼他就可能也思考著他所認知的那個世界,他該去做什麼事業?但如果思考著的是該吃什麼飯?想穿什麼衣?那麼他就可能僅僅想著吃飯穿衣睡覺。

這就是簡單的、截然不同的兩種世界觀,也就會預示著處理個人與世界的關係的方法不同,對世界的貢獻或反作用也會大不相同。

但究竟該如何確立好適合自己的世界觀,海飲春史並不能說清楚。只能說清楚的是,這個很重要!不僅很重要,而且絕對是沒有還不行,而且還得適宜和正確!需要不斷反覆地去打磨!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