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啥叫個知行合一?答:有錢人說什麼都是對的'

"

文章來自微信公眾號:記憶承載,歡迎關注閱讀全文。

今天我們這一期什麼都不幹,專門回答幾個常問的問題。

1、西風,到底啥叫個知行合一?

答案請看標題。

我最近提到過挺多次王陽明,提到過挺多次知行合一,估計是因為這個,讀者們才來問這個問題。

標準答案請參見王陽明的著作,以及無數靠王陽明混飯吃的那些人,寫出來的解讀的一大堆的著作。

但如果用一句人能聽懂的話來解釋,就是我這個答案:

有錢人說什麼都是對的。

你不信麼?

比如昨天退休的那位,馬雲。

馬雲說過很多金句,為啥是金句?因為他有錢。

有錢人說話自帶鍍金效果,自然叫金句。

不信你換個有錢人,說出來的效果是一樣的。

比如王健林說“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也是說的通的。

他以前是開綜合體的,說這句話也趁景。

但如果換個沒錢人來說呢?比如我來說。

西風說:“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

我們的十萬讀者馬上就沸騰了,紛紛粉轉黑,衝上來,“踩不死你個小樣,你也配,呸!”。

或者溫柔一點的,“變只蒼蠅詛咒你,變只蒼蠅詛咒你”。

你看到了,話還是那句話,只是說的人變了,它味道就變了。

馬雲的生意遍佈全世界,而且做平臺的,所以說這話是合適的。

你換個村長去說,話就得改,比如改成“讓咱們村沒有難做的生意”。

要是個村民呢?那就是讓咱們家沒有難做的生意。

如果一個村民也說讓咱們村,那村長聽到了,還以為他要在下一屆村委會改組的時候有所動作,搶班奪權呢。

這就叫知行合一。

你知道,也得做到,你做到多大事,就說多大話。

後人很佩服王陽明不是因為他說的那些話,而是因為那些話是他說的。

王陽明龍場悟道之後,只是一個很有思想的人,大家尤其是士大夫很喜歡他,與他交朋友而已。

慢慢的有學子拜師,隨著時光的推移,他地位的改變,以及後世弟子們紛紛登上舞臺,捧高老師,所以百年後才有聖賢的說法,並不是說他當時就有後世這麼高的地位。

王陽明是立下過不世大功的,比如只用了一個多月就迅速平定了寧王的叛亂,而且多次剿匪成功。

被封為新建伯,伯爵哦,開國之後,就很難得了,死後還被追封新建侯。

他要是沒這些地位,沒這些功績,那就很難有那麼多有影響力的人肯拜入門下。

你要知道學生拜師,不光是因為你說的對,更大程度上是想背靠大樹好乘涼。

隨著學生們的崛起,他們也會極力捧高自己已經故的老師,就像孔子當年,一回事,這就是良性循環。

要是這些事情都沒有,那王陽明最多是個哲學家。

哲學家很多的,尼采,叔本華,都是哲學家,那個頭銜不值錢。

當然,我講這番話並不是告訴你世間沒有絕對真理,真理當然存在,不以人類的意志為轉移。

但是,對不對,和有沒人搭理你,是兩碼事

你把時光回溯下,幾十年前,馬雲還是那個馬雲,他說的還是那幾句話,沒人理他的。

他就算在電視臺上為了求投資跪下,也沒人理他的。

你明白了?人不是衝他對去的,人是衝他有錢去的。

或者說,是衝有利可圖去的。

就像大學裡,兩個老師講同一句話,一個是能拉來各種資金的,所謂路子野的教授,另一個是拉不來資金的。

你報考的時候,不也是搶著投奔前者麼?後者不也是收不到弟子麼?

這說明,絕大多數人,他關心的是利,不是那個書上的死道理。

我講這番話,就是告訴你,你想要什麼,自己想清楚。

想要辯論,那就去參加辯論賽,每年都舉辦。

想要結果,你就得明白,有知無行是常態,有行無知也是常態,但關鍵是落在那個行上面,而不是知。

說白了,世界只認結果的。

即便是馬雲,假如他有一天破產了,一樣無人問津。

就像一顆棗樹,今年結棗子,今年是棗樹,明年結棗子,明年是棗樹,後年不結棗子了,誰特麼知道它是顆什麼樹。

2、少關心故事,多關心迭代。

這是一類的問題。

有很多人整天都在問,人家是怎麼做的,我該怎麼做,他們的思路里把怎麼做看得比誰去做,重要得多。

可真相併不是這樣。

我第一家公司的老闆是幾個華為早期員工建立的,有工號60的,有前500的,有前1000的。

那時候公司很小,才十幾個人,我這個實習生跟CEO是每天晚上一桌吃飯的。

他們就聊起華為在80年代末期,90年代初期的往事。

那時候華為還去參加鄉鎮企業大會,與會的,做交換機的,有上千家。

這意思就是說,並不是華為一個人看對了方向,看對方向的多了去。

問題是,招三五個,十幾個人就開工的小屁屁公司多了去,不是誰都能活下來。

換句話說,不是因為方向對,而是因為這個人對。

這個人,在走這個方向的過程裡,經歷了無數次淘汰,成了倖存者。

你不要光看見方向,不看見過程。

做任何事,都像西遊記,去西天的隊伍多了去,大部分填了妖魔的肚皮,你最後看到的只有唐僧。

如果你覺得,西遊記就是倆字“向西”,那你就太天真了。

能決定你是否到得了西天的因素有很多,向西只是最後拿來對著公眾演講的時候,選擇的一個標題。

它足夠簡單,最夠情緒化,足夠有煽動性,所以選它。

如果你想聽故事,那就聽完向西,激動一會兒,好洗洗睡了,這足夠了。

如果你是真想做事,你就得親身經歷那一關關的細節,把自己交給命運,去參與淘汰賽。

後者就叫做迭代,就像世界盃,把球踢進去,只是個願景。

八強,四強,決賽,奪冠,這裡面是要一關一關的去闖的。

關心故事就叫做知,關心迭代就叫做行,你在迭代裡面得到的那個知,才是真知。

假如我從未創業,光是聽前老闆掰扯,他創業的故事我聽八百遍,也是他的知,不是我的。

所以我得有自己的創業,有自己的嘗試,這才叫自己的知行合一。

3、西風,說這麼熱鬧,那知行合一具體咋操作呢?給個case唄。

我今天這篇文章其實就已經是知行合一了,只是你沒看出來,才會這麼問。

你看我今天把馬雲翻來覆去的調侃,有沒有絲毫畏懼之意?沒有吧。

這是我勇敢麼?是我敢於挑釁大佬麼?

不是。

是因為我呆在騰哥的地盤上,拉大旗,扯虎皮,背後有騰哥坐鎮,我怕馬老師作甚?

你看我咋不敢挑釁馬化騰呢?

“騰哥早,騰哥好,騰哥長的帥......”

我對騰哥永遠畢恭畢敬,起碼在微信上必須如此,這就叫知行合一。

我知道,待在人家的地盤上,就要老實點,我知道,我做到了,知行合一。

反過來,我呆在騰哥的地盤上,對馬老師就很囂張,“放馬過來呀,放馬過來呀。”

為啥?

反正這是騰哥的地盤,就算為了面子,他也不會讓我在他的地盤上,被馬老師修理。

這也是知行合一。

我知道有人罩,我知道大樹底下好乘涼,於是就敢於胡說八道,滿嘴放炮。

你看到了,知行合一,我現場給你演示了一把。

有人聽了這一段會很生氣。

西風,你咋能這樣的,你豈不是沒有立場。

那我告訴你,市場裡能長年累月活下來的,不會是死多頭,不會是死空頭,都是死滑頭。

所謂死滑頭,上一秒他是多頭,下一秒他就是空頭,下下一秒,他可能又回到了多頭的陣營。

你看到了,他一天之內能切換幾十次之多。

所以,你盯著他的立場,你永遠盯不出子醜寅卯來,他沒立場,他永遠是急速切換,急速奔跑的狀態。

我說的只是一個機制,一個思考的方式,而不會是一個結論。

因為結論是瞬息萬變的,思考的方式,卻是萬變不離其宗的。

你可以當我上面的話都是說笑,我們立志於做公眾號界的德雲社。

你也可以引起思考,笑話裡面有真理,真理不只有來自馬老師那樣的外星人,也可以來自我這樣的段子手。

文章來自微信公眾號:記憶承載,歡迎關注閱讀全文。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