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與孔子的分道揚鑣及殊途同歸

儒家 孔子 老子 國學 我不喝心靈雞湯 我不喝心靈雞湯 2017-08-26

在於先秦的時代,中國的思想家,認為人類的社會秩序和心識,是遵循道、德、仁、義、禮而行的。

道、德、仁、義、禮,都是我們本性具足的。但是,我們的習氣,使我們迷失了本性。

老子與孔子的分道揚鑣及殊途同歸

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人迷失了本性,不能遵循“道”而生活的時候,人類的心識,就退而求次,遵循“德”,再次的退求遵循“仁”“義”“禮”。

合道的行為,就是“德”,但由於迷失了“道”,德的行為,已經不是由“道”中而來的了,而是一種刻意在追求合道的行為,這不是真正的德。故“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沒所謂德,合道就是,所以是有德,下德是追求不失去德,在乎的是德而不是在道,故不是真正的德。

德已經不是真正的“德”了,再次為了尋求到合乎德,就用比較靠近“德”的“仁義”來尋求。但是,一切的強求,都是忘卻本性根源的,表面上看起來是,實際上內在卻不是。

就像孝道,有的人是本性對父母發之內心的孝,有些人,是因為社會的眼光,做給別人看的孝道。

不要小看這個差別,發之於本性的孝,別人不知道,他也照做;迫於社會的眼光的,別人看不到了,他的孝道就不做了。

所以,不遵循“道”和從本性而出的仁義,是為“仁義”而作的仁義。

老子與孔子的分道揚鑣及殊途同歸

在習氣迷失本性,人們的生活已經不能遵循“道”的時候,中國出了二位聖賢,一個是老子,一個是孔子。

這二位聖賢,都是了不起的人物。兩個人的思想,是同源同本的。但是,隨著周室的衰落,社會的混亂,兩個人走的路子卻不一樣,分道揚鑣了。

老子留下《道德經》,騎青牛西出函谷關後“莫知其所終”;孔子開學授課,門生三千。

以至後人,認為老子是比較消極的,孔子是積極的。

老子與孔子的分道揚鑣及殊途同歸

後人,是把老子和孔子的思想分別,脫離斷層了。

老子不是消極的,《道德經》是為上智者講的,上智者,不用循循善誘而教。

對於仁義禮,老子知道,一切強求所講的仁義禮,不是真正的仁義禮。正如上德有德,下德無德。為了符合“仁義禮”所做的仁義禮,本身就不是原來的仁義禮。

老子講了《道德經》的“道德”後,他就不講了。沒有辦法,孔子只能接過來講,孔子的學說,重點講“仁禮”。

不要以為孔子只是為了恢復周禮,才講禮的。不是的,“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四非”是“罪”,越“禮”過去,就是罪了。克己復禮,就是要剋制自己不要犯罪。對於禮,借鑑前人和大家比較熟悉的,那就莫過於首選周禮了,所以孔子只能致力恢復周禮。孔子講“禮”,就是要人保持底線,不要越“禮”,再過去就是罪了。

老子與孔子的分道揚鑣及殊途同歸

人自心本性迷失,為了利益,社會上已經沒有仁義了,更不要說遵循“道”“德”。孔子只好開學啟發民智,教授引導出人性自有的“仁”。孔子在《論語》中,談到“仁”的地方有一百零五次之多,但是,有一個特點,“仁”都是強調由心而發,不是為了“仁”而強加作仁的。譬如流傳得家喻戶曉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正是在尋求自己的心識中,推己及人的“仁”。

孔子是了不起的,所授的“仁”學是真學問,“道”出與老子是一樣的。

但是,很多讀儒學的,路子還是讀歪了。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大道退隱了,就只能用仁義來代替大道保持社會的秩序。智慧出來了,人的算計越來越精,最後大偽也跟隨著來了。

人類的算計,是越來越精,有時,對“道”的遵循,是連動物也不如的。你看老虎,它吃飽了肚子,周圍的小動物,它是不會去捕殺的,眼睛懶洋洋瞄一下,心想:等我肚子餓了你就知。人類,今天有得吃了,還得殺多一點放在冰箱裡凍起來。智慧越高,能力越高,凶殘起來,老虎也自愧不如。

這種越來越精的心識算計下,最後智慧就偏離到大偽中去了。

老子與孔子的分道揚鑣及殊途同歸

老子和孔子的思想真正的分道揚鑣了。老子認為追求“仁義禮”而來的仁義禮,並不會是真正的仁義禮,只是被迫才強作的仁義禮。

孔子當然也知道老子是對的,但是,民智的迷濛,如果不加以引導,借假引真,沉淪下去,卻是連“禮”(規則)也是沒有人講的。只能有教無類,極力啟蒙智慧,引導“仁義”,遵“禮”而行。

真正的分道揚鑣了。

老子與孔子的分道揚鑣及殊途同歸

孔子講了“仁”,實際是極力避免“智慧出,有大偽”的,用心良苦的指引靠近大“道”,但是,隨著人本性的迷失,習氣的造就,還是有很多人讀儒學讀成滿口道德仁義,肚子裡男盜女娼。

《論語·雍也》“子謂子夏曰:‘汝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孔子也知道,讀書明智,不一定就是君子儒了,所以告誡子夏要當君子儒。

老子不講“仁義”,就是因為如此,所以只為上智者講了《道德經》的“道德”。“從心所欲”騎青牛西出函谷關了。

孔子講“仁禮”,是為了啟發中智,培養出上智者。知難為而為之,孔子對世人的愛,當之無愧為萬世師表。

路子走的還是有點不同,但是,兩個聖賢都是偉大的教育者。

老子與孔子的分道揚鑣及殊途同歸

道儒同源,要追求上上智,還得去繁就簡,讀讀《道德經》。

同宗同源,最後孔子的修為,也是和老子是一樣的。“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有德,不是刻意而為的德;一切從心而發,卻沒有脫離規矩“道”。達到了無障無礙的地步,已經到了合“道”境界。

道儒本是一脈傳承,老子和孔子,雖然走的路不一樣,但卻最終殊途同歸,終於大“道”。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