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論貴在“講理”'

阮籍 歷史 高考 劉勰 文化 藝術 散文 語文報社 2019-09-10
"

“我達達的馬蹄是個美麗的錯誤,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恍若看到那位焦急等待的女子,迎在青石板路上,等在季節裡,翹首以盼。她在等待那輛屬於她的車,車裡載著的是屬於她的深情。那輛車,是女子的繾綣情誼,是過盡千帆的獨屬。

歷史芸芸,總有那車馬,不再只是單單的交通工具,更是情感工具。將記憶載起,將往事載起。每一封家書,每一幅尺素,都載著一戶人家的故事,有悲有喜,有哀有樂,從平頭百姓到皇宮貴族,車馬將整個世界的情感連綴,讓腳下的每一片土地,都染上了別樣的記憶。

老舍筆下的祥子用一生講了一輛車的故事。軍閥搶車,買車錢被人敲詐,虎妞難產賣車。他耗盡了一生,在底層掙扎了一生,卻只落得個自甘墮落的結局。一輛人力車,承載了祥子的苦楚心酸,更映射那個昏暗無光的時代。

阮籍乘著牛車,無目的地向前走,窮途末路,便放聲痛哭。既不針對他人,也不針對世道,也不針對自己。好像在哭人生窮途,又似在哭長天冷漠。他不需要他人的品談,而是執意將自己活得那麼真實。那是魏晉名士的風采,他們不為世俗拘泥,不在特定的場合哭,不在特定的場合笑。他將自己的情感藏於車上,每一次轉輪都隨心所欲。生活從不是磨平稜角的存在,而規矩亦不能抑制天性。

“阮籍猖狂,豈效窮途之哭”,總有那麼些人,他們將生活過成詩,過成藝術。縱然腳下泥濘,心中卻依舊激盪,他們不為世俗所擾,不為流言所趨,他們活得像自己,活出了很多人漸漸不敢想象的樣子。平淡中裹挾著無限的勇氣,身份、地位乃至生死,都在靈魂之外,他們活出了靈魂的高度。

我們翻尋著舊車舊物,品讀著舊信舊事,卻發現故事離我們越來越遠。“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狄更斯的嗓音低沉,似沉痛,似悲嘆。我們有了更便捷的通信,車不再用來傳信,翹首以盼的深情也消逝在了一通電話的報備裡。我們有了更富裕的生活,窮途似乎不再是末路了。或許正因如此,我們才拾起舊時的單車,讓面頰與空氣相親,而非圍在四方的車廂裡。

滄海依舊,但願歷史滾滾,抹不掉我們的車裡人情。

作文圓桌

《車裡覓人情》是一篇標杆作文,得55分。閱卷組認為該文事例豐富,語言優美,結構完整,但內部缺乏有機聯繫,且事例與中心關係不夠緊密,故判為三類捲上。

高考結束後,我們約請多位高考資深閱卷老師就這篇標杆作文進行了評判,同時也印發了樣文給優秀學生品評,結果無論是老師還是學生,大家的意見很不一致。讚賞者認為應判二類卷中,原因是該文語言表達靈動優雅,富有詩意,體現出較高的語言功底,且能巧妙化用教材中的素材,難能可貴,應予鼓勵。批評者認為應判三類卷下,理由是立意平庸,說理膚淺,思想淹沒於煽情的語言之中,且取材老舊,缺乏時代氣息。

雖然我們無法得知實際閱卷是否曾經出現過類似的爭議,但是鑑於師生共評中出現的顯著分歧,我們有必要正視批評者的告誡:無論是典範的議論文還是流行的議論性散文,真正能夠打動讀者的首先是思想,而不是摻雜了情感因素的語言——議論貴在講理。

場外提醒

不知從何時起,學生習作突然盛行“脫實向虛”之風,“三偽”(即“偽文化”“偽文采”“偽深刻”)橫行,而網上流行的所謂“滿分作文”也大多沿襲了這個套路。這些作文行文飄忽,主旨迷離,辭采藻飾,乍一看,高深莫測,令人噤聲。細細梳理,總覺得在華麗的語言外表之下掩飾不住的是一顆蒼白的說理之心。

有關議論文的五條細則中有這樣三條值得考生注意:一是要有獨立見解,二是要有議論層次,三是文字要明朗實在。能做好這三者方可得到二類卷賦分。所謂“獨立見解”謂說理之獨特性;所謂“有議論層次”謂說理符合邏輯;所謂“文字明朗實在”,謂說理的語言應追求有內涵的文采,而非追求片面的華麗。概而言之,看似三個不相干的細則,實則都是指向了議論文的命脈——貴在講理,而這三條恰恰拳拳擊中了“三偽”的“不講理”的要害。

那麼,議論文該如何講理?大致應該做好以下三點:

觀點須明晰。所謂“明晰”,包含觀點鮮明與層次清晰兩個方面。議論文有且只有一個居統攝地位的中心論點,是為“君”,此外還需有對中心論點進行細化解說的分論點,是為“臣”。“君”為大纛,必須旗幟鮮明,毫不含糊;“臣”是為“君”服務的,他們或顯或隱,彼此之間或並列或層遞或辯證或對比或互補,職責分明,條理井然,彰顯出強大的邏輯力量。有君無臣,或有臣無君,或君臣對立,或群臣互斥,國必危矣!

論據須分析。所謂“論據”,即供立論與論證的依據。僅有例子,沒有分析,那只是“素材”。只有例子,沒有分析,就會犯“以例代證”的錯誤。而“分析”指的是圍繞觀點對材料作解剖,或者指出其因果關聯,或者揭示其內在本質直擊要害,或者作讓步假設以退為進,以達到使觀點牢不可破的目的。劉勰《文心雕龍·論說》所云“論如析薪,貴能破理”,闡述的就是分析在“觀點”與“論據”之間的重要作用。

引言須解讀。一味堆砌例子,單純羅列不講分析,固然是“不講理”的典型病症。而一味引用名人名言,用哲人的哲思妙語來填塞自己貧瘠的腦海,這是“不講理”的另一典型毛病,只不過它更具有欺騙性。真正有思想的人,應當對所謂的“名人名言”作理性分析,或深入解讀,或分析前提,或類比聯想,或辯證批判,或補充昇華,而絕不是以拾人牙慧“掉書袋”為榮!

— END —

來源 | 《語文報·高考版》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