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處理好記敘、抒情與議論的關係

不少同學寫的作文常常是“四不像”,文體雜糅,記敘文不像記敘文,議論文不像議論文。就其原因,在於不清楚文體的基本特徵,沒有掌握好文體寫作的基本要求。

【表達方式與文體特徵】

表達方式有敘述、描寫、抒情、議論和說明之分。

表達方式是文體特徵的重要表志,不同的表達方式,決定了不同的文章體裁。也就是說,作者寫作一篇文章,有其明確的目的,或為敘述事件過程,或為描寫事物狀貌,或為抒發感情,或為闡述道理,或為解說性狀。儘管在一篇文章中,五種表達手法是交織在一起的,但總有一種為主體,那一種為主體,就形成那一種文體。

(1)記敘性文章以敘述為主,夾雜描寫、抒情、議論、說明,分寫人與記事兩大類;

(2)抒情性文章以抒情為主,夾雜記敘、議論、說明,直接抒情與間接抒情相結合,重在抒發情感;

(3)議論性文章以議論說理為主,輔之以敘述、說明、抒情,重在闡述道理,表明立場、觀點。

(4)說明性文章解說事物的形狀、性質、特徵、成因、關係、功用等,要求科學準確、客觀明晰。

【記敘文寫作的一般要求】

寫好記敘文要注意恰當選取有關人物、事件或場景。選材注意有三:真實、典型、新穎。具體寫作時的操作要領:

1、明確記敘六要素:時、地、人、事,起因、經過、結果。

2、有條有理、線索分明,中心明確、詳略得當,用恰當的議論抒情點題。

3、敘事要簡潔,情節要集中,情感要真摯,結構要緊湊,人物不宜過多過雜,善用修辭。

【記敘文中的抒情與議論】

記敘文主要的表達方式是敘述和描寫。為了更鮮明地表現中心思想,增強文章的感染力,有時在記敘中也夾一些抒情和議論。

1、抒情:記敘中的抒情是作者在記敘過程中對所記事物抒發感情。這種感情的抒發有兩種方式——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

(1)直接抒情:就是作者在記敘的基礎上直接傾吐自己的感情。

例1:

《我的老師》一文中,作者在記述了蔡老師的幾件小事後這樣寫道:

“蔡老師!我不知道你當時是不是察覺,一個孩子站在那裡,對你是多麼的依戀!至於暑假,對於一個喜歡他的老師的孩子來說,又是多麼漫長!”

又說:

“我是多麼想念我的蔡老師啊!......什麼時候,我能再見一見我的蔡老師呢?”(直接抒發了對老師的依戀、思念之情。)

直接抒情的方式一般用在敘述描寫人物事件的基礎上。感情達到一定高度時,有利於表達強烈的感情,感染力很強。

例2:

當我一次次的憶及往事,我無法把你的身影抹去;當我夜半醒來,我無法不為自己的無知而自責;當我遠遠地看見你時,我根本沒有勇氣上前和你打個招呼。也許你不能諒解我,就連我自己也一樣無法諒解自己。懺悔在我心中已積得太多了,我這樣表達出來,也許你根本就無從知道,但我也真心的希望你能夠諒解我。你使我備受譴責的同時,也讓我明白了誠信的重要。假如時光可以倒流,我多想回到從前,讓一切重來。——01年高考滿分作文《假如時光可以倒流》

(2)間接抒情:是通過敘述、描寫、議論等方式抒情,這種感情的抒發是滲透在文章的字裡行間的。

例1:

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下身去,尚不大難。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他用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往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右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眼淚很快地流下來。 ——朱自清《背影》

例2:

嘗試著親近父親,父親是這世上最易被情感忽視的人。嘗試親近父親,在體驗母親溫暖情懷時,不妨望望父親操勞奔波的堅強背影,在感受母愛溫馨時,不妨回憶父愛帶予我們的堅強與力量,在傾聽母親訴說時,不妨深入聽聽父親的心聲:……

嘗試親近父親,我由衷感慨。父愛無影無聲,父愛堅若磐石,但需要你用心摸索,它就隱於父親嚴厲訓斥下,它就藏於父親堅強背影后。嘗試親近父親,莫讓父親的情感流逝於歲月潮水。 ——國光中學04屆高三2班惠玲《親近父親》

2、議論:記敘中的議論,是作者在記敘中對所記事物發表意見,進行議論。有時以敘為主,偶發議論;有時邊敘邊議。議論,有時在開頭,有時在結尾,或點明文章的題旨,或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或揭示所記事物的意義。

例:

可是,詩人們都錯了。“分明怨恨曲中論”,“公主琵琶幽怨多”,多情的詩人憐惜隻身出塞的少女,卻錯解了昭君當年心靈的選擇。

生命,不一定瀕臨死亡才顯示深刻,用心去做,用心去選擇,譜一曲美麗的生命之歌。 ——2002年高考滿分《昭君的選擇》

【如何處理好記敘、抒情與議論的關係】

首先要把記敘的人和事寫具體,寫生動。記敘是議論的基礎,如果記敘本身缺乏具體生動的描述,議論也就無從深化。

其次是議論要緊扣記敘的內容,自然貼切。記敘中的議論是為了幫助讀者對記敘部分有更深的認識,只有做到這一點才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第三是議論要言簡意明,恰如其分。記敘文中的議論是起輔助作用的,要點到為止,不可長篇大論,否則反會喧賓奪主,影響了中心的表達。

第四,在記敘中,抒情和議論常常是並存的,管是記敘中的抒情還是議論,都必須以記敘為基礎,為依據,以便更好地表達文章的思想內容。

1、閱讀下面片斷,看看作者在抒情時犯了什麼毛病?

例:我一把扶起自己年邁的老父,望著那張微笑著、又因充血而漲紅的臉,內心的愧疚、酸楚、疼痛與感慨一併翻江倒海。一股強勁上漲的熱流從心底直逼眼眶,音調哽咽地說出一句:“爸,您都這麼大歲數了,怎麼還能讓您這樣……”沒能說完,也沒能抑制住情的浪潮,哭聲頓然失控,那怪怪的抽泣竟像落日黃昏烏鴉的哀鳴。我不想讓父親這樣繼續直面兒子揪心般的哭泣,便掩面逃離而去。可我聽到父親卻在背後寬慰著:沒事的,你幹嘛要這樣……

評析:情感的抒發必須注意節制,否則容易導致矯情。

2、下面這篇短文在表達方式上存在什麼問題?如何修改,才能使之符合記敘文的文體要求?

給咖啡加點糖

寫完同學錄,藍重新看了這一頁密密麻麻的字,裡面將自己積蓄已久的話一字不漏地寫在了紙上。藍微微一笑,她簡直不敢相信這是自己寫的,三年了,三年來她好像背了一個大包袱,現在終於可以如釋重負。三年前,藍與她發生了誤會,從那時起彼此便處於僵持狀態,多少次藍曾試著去與她合好,可是倔強的脾氣阻攔了她。她一次次想要去做,但一次又一次退縮了。今天要在她的同學錄上寫下畢業寄語,她也是經過了一場激烈的思想鬥爭,最後她嘗試地將話語寫下了,一把枷鎖終於打開了。

一直以來,藍都獨品一杯沒有加糖的黑咖啡,咖啡是自己選擇的苦澀也只能獨嘗。其實她早該快樂了,只是不願打開心扉,讓自己走出那片雨林。

謀事在人,只有去嘗試才有希望。嘗試,需要你有勇氣面對眼前的困難,有毅力去排除阻礙,有信心相信一定會成功…

願不願意嘗試,只在我們的一念之間,或許嘗試是艱難的,甚至有可能遭受失敗,但是如果不願意嘗試,最終的結果將是失敗。

勇敢地去嘗試,其實一切皆有可能。既然你認定了那個目標,便要不顧一切地嘗試去做,或許等待你的將是一片光明,滿園的芬芳。

或許你正在獨品一杯濃咖啡,嘗試往裡面加點糖,那會更醇香。敞開心扉,嘗試著將心中的枷鎖打開。

評析:主要問題在於文體雜糅,屬於“四不像”作文,題目是記敘文的題目,一、二段都在記敘,接下來幾段則變成了議論,導致“藍”整個人物的消失。

修改稿:

給咖啡加點糖

寫完同學錄,藍重新看了這一頁密密麻麻的字,覺得裡面早已將積蓄已久的心裡話一字不漏地表達出來了。 藍微微一笑,她簡直不敢相信這是自己寫的,三年了,三年來她好像揹著一個大包袱,現在終於可以如釋重負了。

三年前,藍與她發生了誤會,從那時起彼此便處於僵持狀態,多少次藍曾試著去與她

和好,可是藍還是讓自己的倔強脾氣給阻攔住了。藍一次次想要去嘗試重新獲得友誼,但一次次都退縮了。今天要在同學錄上給她寫畢業寄語,藍也是經過了一番激烈的思想鬥爭,最後嘗試著將這些話寫下,藍髮現,心裡的那把枷鎖終於打開了。

一直以來,藍都喝沒有加糖的黑咖啡,咖啡是自己選擇的,苦澀也只能獨嘗。其實她早該快樂了,只是不願打開心扉,讓自己走出那片雨林。

藍想,有些起初覺得很難辦到的事只要嘗試著去做,其實也不一定就是那麼難,比如重拾起往日的友誼。寫完東西,藍照例為自己衝了杯咖啡,但這一次加了點糖。呷了一口後,藍覺得這次的咖啡多了點回味的東西。是的,也許習慣了獨自品味一杯濃濃的苦咖啡,但嘗試著往裡面加點糖,味道是會更醇香的。藍喝著不再苦澀的咖啡,想著剛才寫下的那些文字,不覺地笑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