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新韻展風姿——田貝村

榕樹下 陶瓷 城市規劃 經濟 土生土長深圳人 2017-05-14

田貝

三十年來,在深圳經濟特區核心商圈,有一個村,沒有握手樓,沒有亂搭建,沒有無照門店,這就是田貝新村,也是深圳全市首個以業主和村民自籌自拆自建方式進行舊村改造的城中村。準確地講,“田貝村”的名字已經在地圖上消失了,取而代之的五棟合圍的32層的高樓,名為 “田貝花園”,為了方便出租,田貝花園主要以小戶型為主,其中就包括一種面積只有19平方米的單身公寓,如今隨著舊改,房東租金要價兩千……

村名溯源

田貝之“貝”原為“背”,來源於“百越”土名,田貝林氏的族譜上記載“朝于田暮於背,賣瓦度日的林氏黎民”,因此得名“田背”。田背之名沿用幾百年。“背”是一種方位(後面),與“面”(前面)相對。所以,“田貝”是指田的後方建村,也即村子建在較低窪處故名田背。

上世紀70年代前田貝村生產隊長、村委會主任、村股份公司董事長林穩林穩提議說,“過去的‘背’字太賤氣,要改用價值連城的‘貝’字,才能體現田貝人的氣質、智慧、勤勞”,於是改為今日的“田貝”。

古村新韻展風姿——田貝村

原先的田貝村北邊毗鄰水貝,以田貝四路為界,再往北便是布吉。南邊至田貝一路、雅園賓館和深圳市人民醫院留醫部一帶,原址範圍約5平方公里。

如今,“田貝村”的名字已經在地圖上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五棟合圍的32層的高樓,名為“田貝花園”。從田貝村到田貝新村,再到田貝花園,見證了田貝人祖祖輩輩發展歷史的,如今或許只剩下了這兩棵古榕樹。無論田貝怎麼變化,村民們都不遺餘力地想要保住這兩棵風水樹。它們是田貝村的“活字典”,它們見證了田貝人“敢為天下先、建設新家園”的豪情。

姓氏由來

田貝村有著300多年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明末年間。當時林氏從福建莆田扶老攜幼,輾轉來此,生息繁衍,苦心經營。這裡田多地廣,利於耕種,林氏的子孫們分居遷徙,各自生活,久而久之,形成上下兩村。這兩村被文錦北路分隔一東一西,在東稱田貝東(舊稱上田貝),在西稱田貝西(舊稱下田貝)。

村裡老人傳說,明朝末年,林氏開基之祖林衡山攜妻子兒女離開福建莆田家鄉,從縣城外木蘭山玄妙觀前砍下兩根胳膊粗的榕樹鬚根,一根給妻子做柺棍,一根自己擔東西,踏上離鄉背井之路,向廣東而來。無處去時,他們來到一條小河邊,宿在一片荒山野嶺,兩根榕樹根就插在篝火邊。第二天清晨起來,林衡山發現妻子發起了高燒,就喚來兩個兒子上山挖了些草藥給妻子治病,砍樹搭棚住了下來。十幾天過去,妻子病情好轉,這時發現從莆田帶來的榕樹根竟然飽滿起來了,發了好幾枝嫩芽兒。林衡山與妻子商量,既然榕樹能生根,我們也紮根在這吧!就這樣,林氏一族就定居於此地繁衍生息。

歷史發展

改革開放前

新中國成立前的上、下田貝共有20來戶村民。大頭嶺一帶少樹無田,田貝村民住的都是低矮的土房,村民多在外地給人打長短工,生活艱辛。每一代都有人背井離鄉到香港、南洋去謀生路。特別是1962年前後,村裡大部分人家揭不開鍋了,田貝將近一半人,過了深圳河,逃到香港謀生。1979年前,依然有一批年輕人離開故土前往香港謀生。至今在海外的人數幾乎與留在大陸的人相同,在香港也有林氏族人200多人。

新中國成立至1953年以前的田貝村屬寶安縣佈崗鄉。人民公社時期,田貝生產隊屬寶安縣附城人民公社(今羅湖區和福田區)。當時上、下田貝有200多號人,同屬一個生產隊,雖然同宗同祖,卻如一盤散沙,很不團結。上田貝要建點什麼,下田貝也要建;下田貝要提拔一個幹部,上田貝也必須如此。把上、下田貝兩個村統一起來一直是田貝村民的心願。

大辦企業

在深圳經濟特區農村變城市的大氣候下,田貝村委的眼界漸寬,思想開放。和其他的村一樣,田貝人被徵用大量土地用於基礎設施建設。田貝人沒有把徵地費分光,也沒有靠國家安排,而是自找門路、到處撒網。當時的羅湖有一些菜地在香港境內,農民可以通過幾個邊境耕作口到香港種菜,田貝人藉著這個通道找香港人合作投資,在幾年間連續辦起了膠花廠、皮革廠、製衣廠、膊棉廠、木廠、電子廠等十幾家“三來一補”企業,還合作辦起了酒樓。

在當年辦廠的實幹中,村裡總結出了“五要五不要”的經驗:要細水長流,不要當年樂;要照顧左鄰右舍,不要強出頭;要逐步縮小分配差距,不要幹部多佔;要多搞集體福利,不要亂花錢;要居安思危,不要分光吃光。這些經驗,也用到了日後的兩次改造當中。通過辦實業的方式,村民“洗腳上田”,實現了從農民到工人的轉變,村民的生活也日漸富裕,村裡也有了一筆可觀的資金積累。

上下田貝合併

1983年底,田貝村委認為時機已經成熟,是時候把上田貝和下田貝合二為一,改變兩條村分隔百年、建設散落、汙水橫流的現狀了。經過一番考察、多次開會,村委確定了“整治、拆舊、建新”的構想。

此時的田貝上下兩條村,佔地總面積達10萬平方米,需要拆除的新舊建築物面積約3.5萬平方米,有新房,也有舊房,有樓房,也有屋仔和圍牆,有世居於此的林氏村民,也有幾位插隊入戶的外鄉人,樣樣都要認真計較。加上林氏出洋的人口眾多,拆除每年海內外同胞祭祖的祖屋,不但村裡人反對,海外的同胞也大部分反對。

除了拆舊難,田貝村委“除舊建新”的大計還面臨著規劃紅線、資金短缺、意見難合幾大問題。

古村新韻展風姿——田貝村

田貝新村舊牌坊

1984年4月,市規劃局批覆同意了田貝村新紅線的報告,規定建新村面積為2.8萬平方米。村委專門成立建新村小組,討論制定拆除舊房屋賠償標準。對於村民的不同意見,村委幹部分頭挨個上門做思想工作。

經過村民個人集資、多方籌措,初始資金問題落實了大部分。村委在當年11月召開大會,邀請了17名海外代表共商大事.誠意拳拳終於喚來了全村人的一致通過。這時,“田貝新村”已是呼之欲出了。

1984年12月3日,田貝村人舉行了新村奠基典禮大會。不但宣告了上、下田貝的統一,且是以自籌自建的方式,繼林氏祖先開基以來第一次建設新村,成為田貝人心中的一座里程碑。

古村新韻展風姿——田貝村

田貝新村奠基儀式

1984年12月25日,深圳市向西車隊的推土機在一片隆隆聲中,將舊屋代表的田貝村的舊歷史翻篇了。1985年1月5日,住宅區開始動工,期間由於變更了設計,增加了好幾百萬元的投入。同年11月中旬基本完工。

1986年1月16日,經歷了400多個日夜的期盼,田貝人迎來了喬遷之喜。80棟3~4層的西班牙式小別墅整整齊齊地排列,每棟樓之間小路相連,大路通達,還建有下水道、綠化帶、地下車庫、兒童樂園等配套設施。

1986年2月3日,田貝新村正式落成,併成為深圳市和省文明單位。自此,田貝新村“一舉成名天下知”,不少中央、省市領導、各界人士紛紛前來參觀訪問。

田貝花園

田貝新村的輝煌在時光的前行中漸漸褪去。隨後十餘年,深圳經濟特區高速發展,城市格局逐漸清晰。在城市更新中湧現出來的漁民村、蔡屋圍、漁農村、崗廈村、大沖村等進行了一系列嘗試和探索。

與此同時,很多村子拆掉原來的老屋,建起來一棟棟八九層的握手樓,加建搶建比比皆是,這些城中村的改造重建就困難重重。唯獨田貝,22年間“從無違建”為第二次改造奠定了堅實基礎,節約了大量前期成本,使原居民自籌資金改造成為可能。

從1998年起,村股份公司開始有第二次重建的想法,逐漸形成從純住宅到商住兩用整體改造的思路。在長達8年的醞釀時間裡,從最初的一戶一棟,到兩房一棟,到電梯高層,戶型、容積率、配套,既要滿足村裡人的要求,又得與城市規劃建設法規政策相容……

古村新韻展風姿——田貝村

田貝花園

2006年,村裡定下由村股份公司牽頭,所有村民按宅基地比例出資、散戶按面積置換的分配方案,不足部分通過銀行貸款。田貝實業股份有限公司與深圳市商業銀行簽訂了3億元的信貸合同。田貝可以建高樓大廈,再也不是小洋樓了!

2006年12月3日,挖掘機進場,田貝新村迎來新的“涅槃”。2007年1月中旬,完成了所有80棟舊樓的拆除。2008年9月17日順利封頂,2010年7月田貝花園通過竣工驗收。2011年1月18日,歷經4年多時間,1500多天的等待,田貝村民終於回到了自己嶄新的家。

建成後的田貝花園,是名副其實的高檔花園住宅,綠化面積達到30%,既滿足了住宅通風、採光、日照的要求,又可以使小區形成封閉式院落,租金比相鄰的物業要高上一截。為方便出租考慮,當時設計了單身公寓、一房一廳、兩房一廳三個戶型,面積分別為20㎡、40㎡、60㎡,可以滿足村民的自住要求,也可以用來出租。

按照現在的房價計算,田貝村的原村民大半都是千萬富翁。

陶瓷一條街

田貝建材市場,可以說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了。建材作為田貝的傳統產業已經興旺了20多年,伴隨著特區的建設成長起來,在深圳乃至全國都是有名氣的零售店集中地。

一直以來,田貝村民和來深務工者都有在田貝從事建材生意。仔細說來,田貝建材市場的歷史考證起來要到民國以前。在民國時,田貝村又叫“紅瓦圍”,百年前的田貝林氏村民就靠種田、打工、做瓦來維持生計。村民做的瓦,全是紅色,堅硬耐用,聞名本埠。所以,田貝建材有其久遠的歷史淵源。

二十多年前,建材市場處於嚴重的資源稀缺階段,屬賣方市場。代理商只要能夠從廠家拿貨,根本不用擔心銷售的問題。林穩介紹,正式集中打造田貝“陶瓷建材一條街”的品牌1997年開始。那年經濟比較困難,公司工資幾乎發不出去,群眾生活比較艱苦。於是公司班子一起開會想辦法,想了一個適合田貝的出路。

古村新韻展風姿——田貝村

位於田貝建材市場的古榕

古榕

在田貝建材市場開闊的廣場上,兩棵樹齡達385年的古榕樹枝繁葉茂。自建村始,這兩棵榕樹就是田貝村的標誌。逢年過節,村民便歡聚一堂,在榕樹下襬起盆菜宴。田貝村兩次全村拆建,村裡即使拆了祖屋,拆了別墅,但都把這兩棵祖先手植的古榕保留下來,作為三百餘年村史變遷的見證和田貝林氏村民對於祖先功德的念想。

當時班子合計,田貝不是湖貝、蔡屋圍等中心區,搞不了商業。搞工業也不成,1993年清水河爆炸事故後,區裡的工業已經全部搬遷到了關外。而深圳搞建設規模龐大,對建材的需求量大,田貝又有一定的建材產業基礎。於是把田貝新村的所有一樓打通做門面,樓與樓之間的巷子封起來,加上頂蓋變成商鋪,預留了幾條橫巷作微循環用,建材的店鋪達到180間,統稱田貝建材一條街。

一層樓從住宅到商鋪,租金可以從幾千塊變成幾萬塊錢,大大提高了村民的收入,得到了廣泛的支持。不到兩年,經濟都搞活了,田貝也成為深圳著名的建材市場。

近年來,隨著百安居、好百年等國內外建材巨頭登陸深圳,各區的建材市場遍地開花,田貝建材市場的優勢已經沒有從前那麼明顯,面臨著轉型的壓力。田貝公司也在努力適應社會環境的變化,依託與水貝黃金珠寶集聚地相毗鄰的區位優勢發展高端珠寶產業,嘗試產業轉型提升。

本文主要來源於《城市更新“田貝模式”獨樹一幟:原住村民30多年內兩度自籌、自拆、自建,成為深圳城中村改造典型》,原載於南方都市報。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