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作家和中清:我想把自己看到的中國告訴日本人'

"

原標題:作品入選“外國人寫作中國計劃”的日本作家和中清表示

我想把自己看到的中國告訴日本人

"

原標題:作品入選“外國人寫作中國計劃”的日本作家和中清表示

我想把自己看到的中國告訴日本人

日本作家和中清:我想把自己看到的中國告訴日本人

在文化軟實力競爭日趨激烈的當今世界,中國文化和中國故事如何才能更好地走出去?在剛剛結束的北京國際書展上,“外國人寫作中國計劃”海外傳播交流會上,外國作家給出了他們的答案。

讓外國作家用母語傳遞中國聲音

“我們費了很大的精力推出作品,並不適合海外市場,並沒有在海外產生太大的影響,”在交流會上,中國文化譯研網國家工程負責人、北京語言大學教授徐寶鋒直言中國圖書走向海外的過程所面臨的痛點。他表示,很多項目需要藉助翻譯家的力量,把中國圖書翻成目標語種。但這一做法的海外傳播效果往往較為有限,主要原因在於,這個過程當中,存在兩個落差:一是文本選擇的落差。文本選擇更多是由中國的政府、出版社或作家自主選擇的,跟海外的對話、溝通、交流比較少。二是翻譯的落差。有些譯者可以流暢地進行兩種語言的表達,但在文本翻譯過程中卻不能進行精神性、思想性、靈魂性的對話和溝通。

為彌補這兩個落差,拉平中外圖書市場之間的差距,在國家絲路書香工程框架下,中國文化譯研網2017年發起了“外國人寫作中國計劃”,初衷就是希望外國作家直接參與中國主題的創作,用自己的母語在其祖國講述中國的故事,更好地服務於海外讀者。因為作者選擇的內容是其作為本土文化學者感興趣的內容。“剛開始,我們擔心國外作者的參與度或興趣不高,但在計劃實行過程中發現,外國作家比我們想象中熱情得多。”據徐寶鋒介紹,目前,該計劃已經在南京、廣東建立了幾個作家居住地和國際作家交流營項目,根據作家提出的寫作計劃安排,與地方政府進行具體對接。截至2019年8月,該計劃所徵集的圖書內容涵蓋中國哲學、政治、經濟、文化、文學和藝術等多個角度,共涉及259位海外作者,19種創作語言。其中《中印情緣》《我眼中的中韓關係》等15部作品已經成功出版並落地海外。

"

原標題:作品入選“外國人寫作中國計劃”的日本作家和中清表示

我想把自己看到的中國告訴日本人

日本作家和中清:我想把自己看到的中國告訴日本人

在文化軟實力競爭日趨激烈的當今世界,中國文化和中國故事如何才能更好地走出去?在剛剛結束的北京國際書展上,“外國人寫作中國計劃”海外傳播交流會上,外國作家給出了他們的答案。

讓外國作家用母語傳遞中國聲音

“我們費了很大的精力推出作品,並不適合海外市場,並沒有在海外產生太大的影響,”在交流會上,中國文化譯研網國家工程負責人、北京語言大學教授徐寶鋒直言中國圖書走向海外的過程所面臨的痛點。他表示,很多項目需要藉助翻譯家的力量,把中國圖書翻成目標語種。但這一做法的海外傳播效果往往較為有限,主要原因在於,這個過程當中,存在兩個落差:一是文本選擇的落差。文本選擇更多是由中國的政府、出版社或作家自主選擇的,跟海外的對話、溝通、交流比較少。二是翻譯的落差。有些譯者可以流暢地進行兩種語言的表達,但在文本翻譯過程中卻不能進行精神性、思想性、靈魂性的對話和溝通。

為彌補這兩個落差,拉平中外圖書市場之間的差距,在國家絲路書香工程框架下,中國文化譯研網2017年發起了“外國人寫作中國計劃”,初衷就是希望外國作家直接參與中國主題的創作,用自己的母語在其祖國講述中國的故事,更好地服務於海外讀者。因為作者選擇的內容是其作為本土文化學者感興趣的內容。“剛開始,我們擔心國外作者的參與度或興趣不高,但在計劃實行過程中發現,外國作家比我們想象中熱情得多。”據徐寶鋒介紹,目前,該計劃已經在南京、廣東建立了幾個作家居住地和國際作家交流營項目,根據作家提出的寫作計劃安排,與地方政府進行具體對接。截至2019年8月,該計劃所徵集的圖書內容涵蓋中國哲學、政治、經濟、文化、文學和藝術等多個角度,共涉及259位海外作者,19種創作語言。其中《中印情緣》《我眼中的中韓關係》等15部作品已經成功出版並落地海外。

日本作家和中清:我想把自己看到的中國告訴日本人

“中國發展的因素正是日本缺乏的”

在北京書展的交流會上,“外國人寫作中國計劃”項目的入選作家及出版機構負責人,共同探討如何提升該項目在海外的影響力。和中清是一名來自日本的實業家兼作家,他的著作《中國經濟發展背後的奇蹟》入選了“外國人寫作中國計劃”第三期資助作品名單。“我與中國的關聯始於1991年,我親身感受到中國走向改革開放的蓬勃朝氣與中國所蘊含的無限可能性,”和中清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過去30年來,他在中國感受到了美好與強大。“我在把這些感受寫進這本書的同時也意識到,中國發展的因素正是日本所缺乏的,這也正是日本過去20年裡持續衰退的原因。”

和中清在其作品中,從“思想與理念”“政治與領導人”“中國社會的風土與中國人”以及“中國經濟”四方面解析了中國經濟增長的原因,並把它們歸納成12個因素,其中特別強調了中國政府所採取的和平主義。“和平主義奠定了中國發展的基礎,這12個發展原因都是建立在中國所倡導和實踐的和平主義基礎 之上的。”

和中清表示,在日本,關於中國的汙衊和誤解多年來一直沒有消散。“30年前,否定中國改革開放的意見開始出現在日本部分媒體和知識分子中。本世紀,宣揚中國崩潰論的反華書籍開始充斥日本書店,”和中清說,“反駁他們的歪論,是我日常工作的課題。在一堆氾濫妖魔化中國的聲音中,我經常被周圍的人視為異端,但我並沒有氣餒,相反,我的書得以入選‘外國人寫作中國計劃’,這給我很大的勇氣。不到中國來,你不能看到一個真實的中國。但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到中國來,所以我希望把自己所看到的中國告訴日本人。”

"

原標題:作品入選“外國人寫作中國計劃”的日本作家和中清表示

我想把自己看到的中國告訴日本人

日本作家和中清:我想把自己看到的中國告訴日本人

在文化軟實力競爭日趨激烈的當今世界,中國文化和中國故事如何才能更好地走出去?在剛剛結束的北京國際書展上,“外國人寫作中國計劃”海外傳播交流會上,外國作家給出了他們的答案。

讓外國作家用母語傳遞中國聲音

“我們費了很大的精力推出作品,並不適合海外市場,並沒有在海外產生太大的影響,”在交流會上,中國文化譯研網國家工程負責人、北京語言大學教授徐寶鋒直言中國圖書走向海外的過程所面臨的痛點。他表示,很多項目需要藉助翻譯家的力量,把中國圖書翻成目標語種。但這一做法的海外傳播效果往往較為有限,主要原因在於,這個過程當中,存在兩個落差:一是文本選擇的落差。文本選擇更多是由中國的政府、出版社或作家自主選擇的,跟海外的對話、溝通、交流比較少。二是翻譯的落差。有些譯者可以流暢地進行兩種語言的表達,但在文本翻譯過程中卻不能進行精神性、思想性、靈魂性的對話和溝通。

為彌補這兩個落差,拉平中外圖書市場之間的差距,在國家絲路書香工程框架下,中國文化譯研網2017年發起了“外國人寫作中國計劃”,初衷就是希望外國作家直接參與中國主題的創作,用自己的母語在其祖國講述中國的故事,更好地服務於海外讀者。因為作者選擇的內容是其作為本土文化學者感興趣的內容。“剛開始,我們擔心國外作者的參與度或興趣不高,但在計劃實行過程中發現,外國作家比我們想象中熱情得多。”據徐寶鋒介紹,目前,該計劃已經在南京、廣東建立了幾個作家居住地和國際作家交流營項目,根據作家提出的寫作計劃安排,與地方政府進行具體對接。截至2019年8月,該計劃所徵集的圖書內容涵蓋中國哲學、政治、經濟、文化、文學和藝術等多個角度,共涉及259位海外作者,19種創作語言。其中《中印情緣》《我眼中的中韓關係》等15部作品已經成功出版並落地海外。

日本作家和中清:我想把自己看到的中國告訴日本人

“中國發展的因素正是日本缺乏的”

在北京書展的交流會上,“外國人寫作中國計劃”項目的入選作家及出版機構負責人,共同探討如何提升該項目在海外的影響力。和中清是一名來自日本的實業家兼作家,他的著作《中國經濟發展背後的奇蹟》入選了“外國人寫作中國計劃”第三期資助作品名單。“我與中國的關聯始於1991年,我親身感受到中國走向改革開放的蓬勃朝氣與中國所蘊含的無限可能性,”和中清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過去30年來,他在中國感受到了美好與強大。“我在把這些感受寫進這本書的同時也意識到,中國發展的因素正是日本所缺乏的,這也正是日本過去20年裡持續衰退的原因。”

和中清在其作品中,從“思想與理念”“政治與領導人”“中國社會的風土與中國人”以及“中國經濟”四方面解析了中國經濟增長的原因,並把它們歸納成12個因素,其中特別強調了中國政府所採取的和平主義。“和平主義奠定了中國發展的基礎,這12個發展原因都是建立在中國所倡導和實踐的和平主義基礎 之上的。”

和中清表示,在日本,關於中國的汙衊和誤解多年來一直沒有消散。“30年前,否定中國改革開放的意見開始出現在日本部分媒體和知識分子中。本世紀,宣揚中國崩潰論的反華書籍開始充斥日本書店,”和中清說,“反駁他們的歪論,是我日常工作的課題。在一堆氾濫妖魔化中國的聲音中,我經常被周圍的人視為異端,但我並沒有氣餒,相反,我的書得以入選‘外國人寫作中國計劃’,這給我很大的勇氣。不到中國來,你不能看到一個真實的中國。但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到中國來,所以我希望把自己所看到的中國告訴日本人。”

日本作家和中清:我想把自己看到的中國告訴日本人

“美國媒體上看到的中國和真實的中國像兩個世界”

美國社會學家、作家馬克·力文,還是一位鄉村音樂人。他擅長用美國民謠講述中國的鄉村故事,是第一位慰問中國三軍儀仗隊的外國音樂人,被中國媒體譽為“民謠英雄”。“我在《紐約時報》上看到的中國都是一些負面消息,但現在我到中國來了,我發現人們都過著非常幸福的生活,就感覺像兩個世界一樣。”馬克·力文說,2013年他寫了一本書,叫《我的中國故事》,介紹他在中國認識的人,去過的地方,我的經歷等。

來自羅馬尼亞的知名電視主播馬麗娜·阿爾馬善在分享自己的寫作動機時談到,她十幾歲就在學校的課程中學到了中國的長城和文化。“我想告訴我的兒子,這個世界上有很多國家,不只有歐盟、美國,還有一個特別重要、強大的國家。”馬麗娜在她的著作《東南西北看中國——一位羅馬尼亞人眼中的新時代中國》中,分享了其在中國各地的見聞,以及她見到的中國人,如作家、奧運冠軍、時尚設計師和藝術家等,書中還收錄了一些訪談片段。羅馬尼亞科倫出版集團公關及市場部門主管弗洛裡·米哈拉切介紹道,該出版集團希望將馬麗娜對中國的感受及印象傳播給更多羅馬尼亞人。“我們在羅馬尼亞動用了一切宣傳手段進行圖書的宣傳和銷售,視頻、訪談、雜誌等渠道我們都用上了”。米哈拉切說,該書在羅馬尼亞的社交網站上討論非常熱烈,“很多羅馬尼亞國內人看了馬麗娜的書後特別想來中國。”

徐寶鋒希望參與計劃中的作家能以人類共同的感知形式來體驗共同的文化存在。“不要把中國文化當作一個他者,也不要把其他文化當作他者。我們應把不同文化看作一個共同體,這樣作者實際上是在中國的語境下去講一個人類的共同故事。”

"

原標題:作品入選“外國人寫作中國計劃”的日本作家和中清表示

我想把自己看到的中國告訴日本人

日本作家和中清:我想把自己看到的中國告訴日本人

在文化軟實力競爭日趨激烈的當今世界,中國文化和中國故事如何才能更好地走出去?在剛剛結束的北京國際書展上,“外國人寫作中國計劃”海外傳播交流會上,外國作家給出了他們的答案。

讓外國作家用母語傳遞中國聲音

“我們費了很大的精力推出作品,並不適合海外市場,並沒有在海外產生太大的影響,”在交流會上,中國文化譯研網國家工程負責人、北京語言大學教授徐寶鋒直言中國圖書走向海外的過程所面臨的痛點。他表示,很多項目需要藉助翻譯家的力量,把中國圖書翻成目標語種。但這一做法的海外傳播效果往往較為有限,主要原因在於,這個過程當中,存在兩個落差:一是文本選擇的落差。文本選擇更多是由中國的政府、出版社或作家自主選擇的,跟海外的對話、溝通、交流比較少。二是翻譯的落差。有些譯者可以流暢地進行兩種語言的表達,但在文本翻譯過程中卻不能進行精神性、思想性、靈魂性的對話和溝通。

為彌補這兩個落差,拉平中外圖書市場之間的差距,在國家絲路書香工程框架下,中國文化譯研網2017年發起了“外國人寫作中國計劃”,初衷就是希望外國作家直接參與中國主題的創作,用自己的母語在其祖國講述中國的故事,更好地服務於海外讀者。因為作者選擇的內容是其作為本土文化學者感興趣的內容。“剛開始,我們擔心國外作者的參與度或興趣不高,但在計劃實行過程中發現,外國作家比我們想象中熱情得多。”據徐寶鋒介紹,目前,該計劃已經在南京、廣東建立了幾個作家居住地和國際作家交流營項目,根據作家提出的寫作計劃安排,與地方政府進行具體對接。截至2019年8月,該計劃所徵集的圖書內容涵蓋中國哲學、政治、經濟、文化、文學和藝術等多個角度,共涉及259位海外作者,19種創作語言。其中《中印情緣》《我眼中的中韓關係》等15部作品已經成功出版並落地海外。

日本作家和中清:我想把自己看到的中國告訴日本人

“中國發展的因素正是日本缺乏的”

在北京書展的交流會上,“外國人寫作中國計劃”項目的入選作家及出版機構負責人,共同探討如何提升該項目在海外的影響力。和中清是一名來自日本的實業家兼作家,他的著作《中國經濟發展背後的奇蹟》入選了“外國人寫作中國計劃”第三期資助作品名單。“我與中國的關聯始於1991年,我親身感受到中國走向改革開放的蓬勃朝氣與中國所蘊含的無限可能性,”和中清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過去30年來,他在中國感受到了美好與強大。“我在把這些感受寫進這本書的同時也意識到,中國發展的因素正是日本所缺乏的,這也正是日本過去20年裡持續衰退的原因。”

和中清在其作品中,從“思想與理念”“政治與領導人”“中國社會的風土與中國人”以及“中國經濟”四方面解析了中國經濟增長的原因,並把它們歸納成12個因素,其中特別強調了中國政府所採取的和平主義。“和平主義奠定了中國發展的基礎,這12個發展原因都是建立在中國所倡導和實踐的和平主義基礎 之上的。”

和中清表示,在日本,關於中國的汙衊和誤解多年來一直沒有消散。“30年前,否定中國改革開放的意見開始出現在日本部分媒體和知識分子中。本世紀,宣揚中國崩潰論的反華書籍開始充斥日本書店,”和中清說,“反駁他們的歪論,是我日常工作的課題。在一堆氾濫妖魔化中國的聲音中,我經常被周圍的人視為異端,但我並沒有氣餒,相反,我的書得以入選‘外國人寫作中國計劃’,這給我很大的勇氣。不到中國來,你不能看到一個真實的中國。但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到中國來,所以我希望把自己所看到的中國告訴日本人。”

日本作家和中清:我想把自己看到的中國告訴日本人

“美國媒體上看到的中國和真實的中國像兩個世界”

美國社會學家、作家馬克·力文,還是一位鄉村音樂人。他擅長用美國民謠講述中國的鄉村故事,是第一位慰問中國三軍儀仗隊的外國音樂人,被中國媒體譽為“民謠英雄”。“我在《紐約時報》上看到的中國都是一些負面消息,但現在我到中國來了,我發現人們都過著非常幸福的生活,就感覺像兩個世界一樣。”馬克·力文說,2013年他寫了一本書,叫《我的中國故事》,介紹他在中國認識的人,去過的地方,我的經歷等。

來自羅馬尼亞的知名電視主播馬麗娜·阿爾馬善在分享自己的寫作動機時談到,她十幾歲就在學校的課程中學到了中國的長城和文化。“我想告訴我的兒子,這個世界上有很多國家,不只有歐盟、美國,還有一個特別重要、強大的國家。”馬麗娜在她的著作《東南西北看中國——一位羅馬尼亞人眼中的新時代中國》中,分享了其在中國各地的見聞,以及她見到的中國人,如作家、奧運冠軍、時尚設計師和藝術家等,書中還收錄了一些訪談片段。羅馬尼亞科倫出版集團公關及市場部門主管弗洛裡·米哈拉切介紹道,該出版集團希望將馬麗娜對中國的感受及印象傳播給更多羅馬尼亞人。“我們在羅馬尼亞動用了一切宣傳手段進行圖書的宣傳和銷售,視頻、訪談、雜誌等渠道我們都用上了”。米哈拉切說,該書在羅馬尼亞的社交網站上討論非常熱烈,“很多羅馬尼亞國內人看了馬麗娜的書後特別想來中國。”

徐寶鋒希望參與計劃中的作家能以人類共同的感知形式來體驗共同的文化存在。“不要把中國文化當作一個他者,也不要把其他文化當作他者。我們應把不同文化看作一個共同體,這樣作者實際上是在中國的語境下去講一個人類的共同故事。”

日本作家和中清:我想把自己看到的中國告訴日本人"

原標題:作品入選“外國人寫作中國計劃”的日本作家和中清表示

我想把自己看到的中國告訴日本人

日本作家和中清:我想把自己看到的中國告訴日本人

在文化軟實力競爭日趨激烈的當今世界,中國文化和中國故事如何才能更好地走出去?在剛剛結束的北京國際書展上,“外國人寫作中國計劃”海外傳播交流會上,外國作家給出了他們的答案。

讓外國作家用母語傳遞中國聲音

“我們費了很大的精力推出作品,並不適合海外市場,並沒有在海外產生太大的影響,”在交流會上,中國文化譯研網國家工程負責人、北京語言大學教授徐寶鋒直言中國圖書走向海外的過程所面臨的痛點。他表示,很多項目需要藉助翻譯家的力量,把中國圖書翻成目標語種。但這一做法的海外傳播效果往往較為有限,主要原因在於,這個過程當中,存在兩個落差:一是文本選擇的落差。文本選擇更多是由中國的政府、出版社或作家自主選擇的,跟海外的對話、溝通、交流比較少。二是翻譯的落差。有些譯者可以流暢地進行兩種語言的表達,但在文本翻譯過程中卻不能進行精神性、思想性、靈魂性的對話和溝通。

為彌補這兩個落差,拉平中外圖書市場之間的差距,在國家絲路書香工程框架下,中國文化譯研網2017年發起了“外國人寫作中國計劃”,初衷就是希望外國作家直接參與中國主題的創作,用自己的母語在其祖國講述中國的故事,更好地服務於海外讀者。因為作者選擇的內容是其作為本土文化學者感興趣的內容。“剛開始,我們擔心國外作者的參與度或興趣不高,但在計劃實行過程中發現,外國作家比我們想象中熱情得多。”據徐寶鋒介紹,目前,該計劃已經在南京、廣東建立了幾個作家居住地和國際作家交流營項目,根據作家提出的寫作計劃安排,與地方政府進行具體對接。截至2019年8月,該計劃所徵集的圖書內容涵蓋中國哲學、政治、經濟、文化、文學和藝術等多個角度,共涉及259位海外作者,19種創作語言。其中《中印情緣》《我眼中的中韓關係》等15部作品已經成功出版並落地海外。

日本作家和中清:我想把自己看到的中國告訴日本人

“中國發展的因素正是日本缺乏的”

在北京書展的交流會上,“外國人寫作中國計劃”項目的入選作家及出版機構負責人,共同探討如何提升該項目在海外的影響力。和中清是一名來自日本的實業家兼作家,他的著作《中國經濟發展背後的奇蹟》入選了“外國人寫作中國計劃”第三期資助作品名單。“我與中國的關聯始於1991年,我親身感受到中國走向改革開放的蓬勃朝氣與中國所蘊含的無限可能性,”和中清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過去30年來,他在中國感受到了美好與強大。“我在把這些感受寫進這本書的同時也意識到,中國發展的因素正是日本所缺乏的,這也正是日本過去20年裡持續衰退的原因。”

和中清在其作品中,從“思想與理念”“政治與領導人”“中國社會的風土與中國人”以及“中國經濟”四方面解析了中國經濟增長的原因,並把它們歸納成12個因素,其中特別強調了中國政府所採取的和平主義。“和平主義奠定了中國發展的基礎,這12個發展原因都是建立在中國所倡導和實踐的和平主義基礎 之上的。”

和中清表示,在日本,關於中國的汙衊和誤解多年來一直沒有消散。“30年前,否定中國改革開放的意見開始出現在日本部分媒體和知識分子中。本世紀,宣揚中國崩潰論的反華書籍開始充斥日本書店,”和中清說,“反駁他們的歪論,是我日常工作的課題。在一堆氾濫妖魔化中國的聲音中,我經常被周圍的人視為異端,但我並沒有氣餒,相反,我的書得以入選‘外國人寫作中國計劃’,這給我很大的勇氣。不到中國來,你不能看到一個真實的中國。但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到中國來,所以我希望把自己所看到的中國告訴日本人。”

日本作家和中清:我想把自己看到的中國告訴日本人

“美國媒體上看到的中國和真實的中國像兩個世界”

美國社會學家、作家馬克·力文,還是一位鄉村音樂人。他擅長用美國民謠講述中國的鄉村故事,是第一位慰問中國三軍儀仗隊的外國音樂人,被中國媒體譽為“民謠英雄”。“我在《紐約時報》上看到的中國都是一些負面消息,但現在我到中國來了,我發現人們都過著非常幸福的生活,就感覺像兩個世界一樣。”馬克·力文說,2013年他寫了一本書,叫《我的中國故事》,介紹他在中國認識的人,去過的地方,我的經歷等。

來自羅馬尼亞的知名電視主播馬麗娜·阿爾馬善在分享自己的寫作動機時談到,她十幾歲就在學校的課程中學到了中國的長城和文化。“我想告訴我的兒子,這個世界上有很多國家,不只有歐盟、美國,還有一個特別重要、強大的國家。”馬麗娜在她的著作《東南西北看中國——一位羅馬尼亞人眼中的新時代中國》中,分享了其在中國各地的見聞,以及她見到的中國人,如作家、奧運冠軍、時尚設計師和藝術家等,書中還收錄了一些訪談片段。羅馬尼亞科倫出版集團公關及市場部門主管弗洛裡·米哈拉切介紹道,該出版集團希望將馬麗娜對中國的感受及印象傳播給更多羅馬尼亞人。“我們在羅馬尼亞動用了一切宣傳手段進行圖書的宣傳和銷售,視頻、訪談、雜誌等渠道我們都用上了”。米哈拉切說,該書在羅馬尼亞的社交網站上討論非常熱烈,“很多羅馬尼亞國內人看了馬麗娜的書後特別想來中國。”

徐寶鋒希望參與計劃中的作家能以人類共同的感知形式來體驗共同的文化存在。“不要把中國文化當作一個他者,也不要把其他文化當作他者。我們應把不同文化看作一個共同體,這樣作者實際上是在中國的語境下去講一個人類的共同故事。”

日本作家和中清:我想把自己看到的中國告訴日本人日本作家和中清:我想把自己看到的中國告訴日本人"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