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非:熵減的過程是痛苦的,但前途是光明的'

"

表妹今年剛畢業,去了一家不算特別小的公司。

三個月後,她告訴我,這家公司已經創辦十幾年了,但公司的員工,大部分都是老員工,工作十年八年以上很多。好像每個人積極性都不高,每天都是上下班準時打卡,從不加班。平時上班的時候,也是各種拖拉。早上吃完早餐,八卦一下娛樂新聞,基本去到十一點,再磨蹭一會,就到午餐時間。吃完午餐,休息一下。公司規定上班時間一點半,但是所有人都很自覺地到2點才開始工作。工作一會,稍微再磨蹭一下,就到下班時間。

她問我,姐,這個公司,我有點待不下去了,但是,我才做了三個月就走,會不會不太好?有必要繼續待下去嗎?

我告訴她:“你最好以最快的速度辭職。”因為這個公司,很有可能是一個沒有前途的公司,因為,它是一個熵增到快要熱寂的公司。

“熵增”是什麼意思?

1854年,一位叫克勞修斯的德國人,首次提出了“熵”的概念,後來這個概念發展成了物理學的熱力學第二定律,也叫熵增定律:孤立系統總是趨向於熵增,最終達到熵的最大狀態,也就是系統的最混亂無序狀態。

根據熱力學第二定律,孤立系統總是存在從高有序度轉變成低有序度的趨勢,這就是熵增的原理。簡單來說是,封閉系統的熵是一直增加的。也就是說,在孤立的系統內,無效的能量是一直在增加,如果不增加有效能量,能量就無法做功,最終系統就會熵死,人、自然界都是如此。

"

表妹今年剛畢業,去了一家不算特別小的公司。

三個月後,她告訴我,這家公司已經創辦十幾年了,但公司的員工,大部分都是老員工,工作十年八年以上很多。好像每個人積極性都不高,每天都是上下班準時打卡,從不加班。平時上班的時候,也是各種拖拉。早上吃完早餐,八卦一下娛樂新聞,基本去到十一點,再磨蹭一會,就到午餐時間。吃完午餐,休息一下。公司規定上班時間一點半,但是所有人都很自覺地到2點才開始工作。工作一會,稍微再磨蹭一下,就到下班時間。

她問我,姐,這個公司,我有點待不下去了,但是,我才做了三個月就走,會不會不太好?有必要繼續待下去嗎?

我告訴她:“你最好以最快的速度辭職。”因為這個公司,很有可能是一個沒有前途的公司,因為,它是一個熵增到快要熱寂的公司。

“熵增”是什麼意思?

1854年,一位叫克勞修斯的德國人,首次提出了“熵”的概念,後來這個概念發展成了物理學的熱力學第二定律,也叫熵增定律:孤立系統總是趨向於熵增,最終達到熵的最大狀態,也就是系統的最混亂無序狀態。

根據熱力學第二定律,孤立系統總是存在從高有序度轉變成低有序度的趨勢,這就是熵增的原理。簡單來說是,封閉系統的熵是一直增加的。也就是說,在孤立的系統內,無效的能量是一直在增加,如果不增加有效能量,能量就無法做功,最終系統就會熵死,人、自然界都是如此。

任正非:熵減的過程是痛苦的,但前途是光明的

以表妹的這個公司為例,公司經過十幾年的發展,整個公司趨向一個非常穩定的狀態。但這個穩定不是我們一般意義上的穩定運行,而是一種接近“死亡”的,死寂沉沉的狀態。熵增,就是無效能量慢慢增加的過程。

一個企業,如果一直固守著一些老員工,沒有新鮮血液進入,而這些老員工也沒有不斷地要求自己學習去適應這個變化的時代的話,這個企業最終就會走向熵滅的結果,也就是“熱寂”。

這就是為什麼經常網傳大公司要內部清理35歲以上老員,因為企業需要“換血”與“輸血”,讓組織保持年輕化。

因為一個人到了一定年紀,可能經濟上的壓力沒有那麼大了,加之家庭責任的加強和精力的分散,能應用在工作上的精力可能慢慢減少,工作自然沒有血氣方剛的年前人熱情。為什麼有些機構一旦龐大之後,機構功能開始冗餘,效率開始低下?為什麼有那麼多職場中年危機,其實也是一樣的道理。

熵增,就是無效能量不斷變大的過程,其最終結果,就是無序的穩定。

"有效能量"指的是,可以被利用的能量;"無效能量"指的是,無法再利用的能量,又稱為熵。所以,熵就是系統中的無效能量。它是一種“無序化”的度量,是混亂程度的一個指標。

"

表妹今年剛畢業,去了一家不算特別小的公司。

三個月後,她告訴我,這家公司已經創辦十幾年了,但公司的員工,大部分都是老員工,工作十年八年以上很多。好像每個人積極性都不高,每天都是上下班準時打卡,從不加班。平時上班的時候,也是各種拖拉。早上吃完早餐,八卦一下娛樂新聞,基本去到十一點,再磨蹭一會,就到午餐時間。吃完午餐,休息一下。公司規定上班時間一點半,但是所有人都很自覺地到2點才開始工作。工作一會,稍微再磨蹭一下,就到下班時間。

她問我,姐,這個公司,我有點待不下去了,但是,我才做了三個月就走,會不會不太好?有必要繼續待下去嗎?

我告訴她:“你最好以最快的速度辭職。”因為這個公司,很有可能是一個沒有前途的公司,因為,它是一個熵增到快要熱寂的公司。

“熵增”是什麼意思?

1854年,一位叫克勞修斯的德國人,首次提出了“熵”的概念,後來這個概念發展成了物理學的熱力學第二定律,也叫熵增定律:孤立系統總是趨向於熵增,最終達到熵的最大狀態,也就是系統的最混亂無序狀態。

根據熱力學第二定律,孤立系統總是存在從高有序度轉變成低有序度的趨勢,這就是熵增的原理。簡單來說是,封閉系統的熵是一直增加的。也就是說,在孤立的系統內,無效的能量是一直在增加,如果不增加有效能量,能量就無法做功,最終系統就會熵死,人、自然界都是如此。

任正非:熵減的過程是痛苦的,但前途是光明的

以表妹的這個公司為例,公司經過十幾年的發展,整個公司趨向一個非常穩定的狀態。但這個穩定不是我們一般意義上的穩定運行,而是一種接近“死亡”的,死寂沉沉的狀態。熵增,就是無效能量慢慢增加的過程。

一個企業,如果一直固守著一些老員工,沒有新鮮血液進入,而這些老員工也沒有不斷地要求自己學習去適應這個變化的時代的話,這個企業最終就會走向熵滅的結果,也就是“熱寂”。

這就是為什麼經常網傳大公司要內部清理35歲以上老員,因為企業需要“換血”與“輸血”,讓組織保持年輕化。

因為一個人到了一定年紀,可能經濟上的壓力沒有那麼大了,加之家庭責任的加強和精力的分散,能應用在工作上的精力可能慢慢減少,工作自然沒有血氣方剛的年前人熱情。為什麼有些機構一旦龐大之後,機構功能開始冗餘,效率開始低下?為什麼有那麼多職場中年危機,其實也是一樣的道理。

熵增,就是無效能量不斷變大的過程,其最終結果,就是無序的穩定。

"有效能量"指的是,可以被利用的能量;"無效能量"指的是,無法再利用的能量,又稱為熵。所以,熵就是系統中的無效能量。它是一種“無序化”的度量,是混亂程度的一個指標。

任正非:熵減的過程是痛苦的,但前途是光明的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一杯冰塊,如果放在25°的室溫中,其必然會慢慢變成水。如果要使它一直保持冰的狀態,只有把它放到冰箱裡。

一個有人居住的房間,我們常常沒有動力使其一直保持整潔,除非是有外界的刺激。所以我們會發現,當有客人要來的時候,我們可能把房間收拾得很乾淨,但是,一旦客人走後,我們就會鬆懈下來,東西依舊亂堆亂放,到最後,迴歸到無效的狀態。

所以,對個人來說,散懶總比專研容易,放棄總比堅持容易,待在舒適區總比挑戰新高度容易,因為他們是符合熵增定律的,是自然而然的,是容易和舒適的。而專研,堅持,挑戰,則是一個熵減的過程,是需要我們付出額外的毅力去對抗熵增的自然規律的。

而對我們個人來說,也是一樣。如果我們一直在一個封閉的環境中,沒有有效能量注入,最終我們會因為我們的懈怠,守舊,慢慢地能量不足,被無效能量充滿,也就是熵增。

熵減,是對抗熵增的最好方式

亞馬遜的創始人貝佐斯在1998年亞馬遜致股東信裡出現了“反熵”一詞。他說:我們要反抗熵。而這也支撐是亞馬遜成為千億市值公司的重要理念之一。

華為任正非,也是把“熵增定律”引入到企業管理的一個典型代表。因為他發現,無論是自然界,還是企業,都會由有序走向無序,最終走向滅亡。甚至,企業的熵增比自然界的更加可怕。這就是為什麼百年企業少之又少。因此在考慮華為管理時,他會把熵增作為重要衡量標準,讓華為把“熵”減下來。

俗話說,三年企業靠產品,五年企業靠老闆,十年企業靠管理,百年企業靠文化。好的企業文化,就是不斷對抗熵增的文化。針對華為的熵增現象,比如安於現狀,不思進取;不願接受新挑戰,沉迷舒適區,推卸責任,明智保身等等,任正非提出相應的熵減措施。這也是為什麼華為至今仍存活得比其他公司好的原因。

無論是企業還是個人,如何進行熵減,都是極其重要的。薛定諤在《生命是什麼》一書中,曾寫過一句話“人活著,就是在對抗熵增定律。生命,以負熵為生。”

"

表妹今年剛畢業,去了一家不算特別小的公司。

三個月後,她告訴我,這家公司已經創辦十幾年了,但公司的員工,大部分都是老員工,工作十年八年以上很多。好像每個人積極性都不高,每天都是上下班準時打卡,從不加班。平時上班的時候,也是各種拖拉。早上吃完早餐,八卦一下娛樂新聞,基本去到十一點,再磨蹭一會,就到午餐時間。吃完午餐,休息一下。公司規定上班時間一點半,但是所有人都很自覺地到2點才開始工作。工作一會,稍微再磨蹭一下,就到下班時間。

她問我,姐,這個公司,我有點待不下去了,但是,我才做了三個月就走,會不會不太好?有必要繼續待下去嗎?

我告訴她:“你最好以最快的速度辭職。”因為這個公司,很有可能是一個沒有前途的公司,因為,它是一個熵增到快要熱寂的公司。

“熵增”是什麼意思?

1854年,一位叫克勞修斯的德國人,首次提出了“熵”的概念,後來這個概念發展成了物理學的熱力學第二定律,也叫熵增定律:孤立系統總是趨向於熵增,最終達到熵的最大狀態,也就是系統的最混亂無序狀態。

根據熱力學第二定律,孤立系統總是存在從高有序度轉變成低有序度的趨勢,這就是熵增的原理。簡單來說是,封閉系統的熵是一直增加的。也就是說,在孤立的系統內,無效的能量是一直在增加,如果不增加有效能量,能量就無法做功,最終系統就會熵死,人、自然界都是如此。

任正非:熵減的過程是痛苦的,但前途是光明的

以表妹的這個公司為例,公司經過十幾年的發展,整個公司趨向一個非常穩定的狀態。但這個穩定不是我們一般意義上的穩定運行,而是一種接近“死亡”的,死寂沉沉的狀態。熵增,就是無效能量慢慢增加的過程。

一個企業,如果一直固守著一些老員工,沒有新鮮血液進入,而這些老員工也沒有不斷地要求自己學習去適應這個變化的時代的話,這個企業最終就會走向熵滅的結果,也就是“熱寂”。

這就是為什麼經常網傳大公司要內部清理35歲以上老員,因為企業需要“換血”與“輸血”,讓組織保持年輕化。

因為一個人到了一定年紀,可能經濟上的壓力沒有那麼大了,加之家庭責任的加強和精力的分散,能應用在工作上的精力可能慢慢減少,工作自然沒有血氣方剛的年前人熱情。為什麼有些機構一旦龐大之後,機構功能開始冗餘,效率開始低下?為什麼有那麼多職場中年危機,其實也是一樣的道理。

熵增,就是無效能量不斷變大的過程,其最終結果,就是無序的穩定。

"有效能量"指的是,可以被利用的能量;"無效能量"指的是,無法再利用的能量,又稱為熵。所以,熵就是系統中的無效能量。它是一種“無序化”的度量,是混亂程度的一個指標。

任正非:熵減的過程是痛苦的,但前途是光明的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一杯冰塊,如果放在25°的室溫中,其必然會慢慢變成水。如果要使它一直保持冰的狀態,只有把它放到冰箱裡。

一個有人居住的房間,我們常常沒有動力使其一直保持整潔,除非是有外界的刺激。所以我們會發現,當有客人要來的時候,我們可能把房間收拾得很乾淨,但是,一旦客人走後,我們就會鬆懈下來,東西依舊亂堆亂放,到最後,迴歸到無效的狀態。

所以,對個人來說,散懶總比專研容易,放棄總比堅持容易,待在舒適區總比挑戰新高度容易,因為他們是符合熵增定律的,是自然而然的,是容易和舒適的。而專研,堅持,挑戰,則是一個熵減的過程,是需要我們付出額外的毅力去對抗熵增的自然規律的。

而對我們個人來說,也是一樣。如果我們一直在一個封閉的環境中,沒有有效能量注入,最終我們會因為我們的懈怠,守舊,慢慢地能量不足,被無效能量充滿,也就是熵增。

熵減,是對抗熵增的最好方式

亞馬遜的創始人貝佐斯在1998年亞馬遜致股東信裡出現了“反熵”一詞。他說:我們要反抗熵。而這也支撐是亞馬遜成為千億市值公司的重要理念之一。

華為任正非,也是把“熵增定律”引入到企業管理的一個典型代表。因為他發現,無論是自然界,還是企業,都會由有序走向無序,最終走向滅亡。甚至,企業的熵增比自然界的更加可怕。這就是為什麼百年企業少之又少。因此在考慮華為管理時,他會把熵增作為重要衡量標準,讓華為把“熵”減下來。

俗話說,三年企業靠產品,五年企業靠老闆,十年企業靠管理,百年企業靠文化。好的企業文化,就是不斷對抗熵增的文化。針對華為的熵增現象,比如安於現狀,不思進取;不願接受新挑戰,沉迷舒適區,推卸責任,明智保身等等,任正非提出相應的熵減措施。這也是為什麼華為至今仍存活得比其他公司好的原因。

無論是企業還是個人,如何進行熵減,都是極其重要的。薛定諤在《生命是什麼》一書中,曾寫過一句話“人活著,就是在對抗熵增定律。生命,以負熵為生。”

任正非:熵減的過程是痛苦的,但前途是光明的

如何促進熵減?

首先,我們知道,熵一共有三個條件:

1.孤立系統

2.無外力做功

3.總混亂度

所以,根據這三個條件,我們可以相應的分析,如何讓組織或個人一直處於負熵狀態。

一是激活組織,二是激活組織的人,三是建立耗散結構。

而這三項熵減措施,同樣適用於個人。

1.開放系統,尋求外部能量注入

能量本身永遠從有效狀態轉化為無效狀態,這是自然規律。要改變這種規律,就需要有外部能量注入,從而改變能量流動的方向,使其有效能量增加,超過無效能量。

對企業來說,不斷尋求新鮮血液進入,才能激活這個組織。如果只是閉門造車,不關注外部世界的發展,就很可能被這個時代所淘汰。

“很多大公司的倒下,並不是因為被對手所擊垮,而是由自身組織和人員的自大、封閉、惰怠等,在時代的風口失去了轉向的能力。”

最近頻繁爆出的二十多年老企業富貴鳥面臨退市破產的結局,素有“中國ZARA”之稱的中國服裝品牌拉夏貝爾在經過幾年的瘋狂擴張後,半年虧掉5億,關店2400家,都是因為沿著前期的慣有的模式在走,沒有及時適應調整電商和各種新零售模式。他們的系統,還停留在當年輝煌的時刻。

所以,正如那句話所說,需要非常努力,才能留在原地。需要更加努力,才可能往前走。

"

表妹今年剛畢業,去了一家不算特別小的公司。

三個月後,她告訴我,這家公司已經創辦十幾年了,但公司的員工,大部分都是老員工,工作十年八年以上很多。好像每個人積極性都不高,每天都是上下班準時打卡,從不加班。平時上班的時候,也是各種拖拉。早上吃完早餐,八卦一下娛樂新聞,基本去到十一點,再磨蹭一會,就到午餐時間。吃完午餐,休息一下。公司規定上班時間一點半,但是所有人都很自覺地到2點才開始工作。工作一會,稍微再磨蹭一下,就到下班時間。

她問我,姐,這個公司,我有點待不下去了,但是,我才做了三個月就走,會不會不太好?有必要繼續待下去嗎?

我告訴她:“你最好以最快的速度辭職。”因為這個公司,很有可能是一個沒有前途的公司,因為,它是一個熵增到快要熱寂的公司。

“熵增”是什麼意思?

1854年,一位叫克勞修斯的德國人,首次提出了“熵”的概念,後來這個概念發展成了物理學的熱力學第二定律,也叫熵增定律:孤立系統總是趨向於熵增,最終達到熵的最大狀態,也就是系統的最混亂無序狀態。

根據熱力學第二定律,孤立系統總是存在從高有序度轉變成低有序度的趨勢,這就是熵增的原理。簡單來說是,封閉系統的熵是一直增加的。也就是說,在孤立的系統內,無效的能量是一直在增加,如果不增加有效能量,能量就無法做功,最終系統就會熵死,人、自然界都是如此。

任正非:熵減的過程是痛苦的,但前途是光明的

以表妹的這個公司為例,公司經過十幾年的發展,整個公司趨向一個非常穩定的狀態。但這個穩定不是我們一般意義上的穩定運行,而是一種接近“死亡”的,死寂沉沉的狀態。熵增,就是無效能量慢慢增加的過程。

一個企業,如果一直固守著一些老員工,沒有新鮮血液進入,而這些老員工也沒有不斷地要求自己學習去適應這個變化的時代的話,這個企業最終就會走向熵滅的結果,也就是“熱寂”。

這就是為什麼經常網傳大公司要內部清理35歲以上老員,因為企業需要“換血”與“輸血”,讓組織保持年輕化。

因為一個人到了一定年紀,可能經濟上的壓力沒有那麼大了,加之家庭責任的加強和精力的分散,能應用在工作上的精力可能慢慢減少,工作自然沒有血氣方剛的年前人熱情。為什麼有些機構一旦龐大之後,機構功能開始冗餘,效率開始低下?為什麼有那麼多職場中年危機,其實也是一樣的道理。

熵增,就是無效能量不斷變大的過程,其最終結果,就是無序的穩定。

"有效能量"指的是,可以被利用的能量;"無效能量"指的是,無法再利用的能量,又稱為熵。所以,熵就是系統中的無效能量。它是一種“無序化”的度量,是混亂程度的一個指標。

任正非:熵減的過程是痛苦的,但前途是光明的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一杯冰塊,如果放在25°的室溫中,其必然會慢慢變成水。如果要使它一直保持冰的狀態,只有把它放到冰箱裡。

一個有人居住的房間,我們常常沒有動力使其一直保持整潔,除非是有外界的刺激。所以我們會發現,當有客人要來的時候,我們可能把房間收拾得很乾淨,但是,一旦客人走後,我們就會鬆懈下來,東西依舊亂堆亂放,到最後,迴歸到無效的狀態。

所以,對個人來說,散懶總比專研容易,放棄總比堅持容易,待在舒適區總比挑戰新高度容易,因為他們是符合熵增定律的,是自然而然的,是容易和舒適的。而專研,堅持,挑戰,則是一個熵減的過程,是需要我們付出額外的毅力去對抗熵增的自然規律的。

而對我們個人來說,也是一樣。如果我們一直在一個封閉的環境中,沒有有效能量注入,最終我們會因為我們的懈怠,守舊,慢慢地能量不足,被無效能量充滿,也就是熵增。

熵減,是對抗熵增的最好方式

亞馬遜的創始人貝佐斯在1998年亞馬遜致股東信裡出現了“反熵”一詞。他說:我們要反抗熵。而這也支撐是亞馬遜成為千億市值公司的重要理念之一。

華為任正非,也是把“熵增定律”引入到企業管理的一個典型代表。因為他發現,無論是自然界,還是企業,都會由有序走向無序,最終走向滅亡。甚至,企業的熵增比自然界的更加可怕。這就是為什麼百年企業少之又少。因此在考慮華為管理時,他會把熵增作為重要衡量標準,讓華為把“熵”減下來。

俗話說,三年企業靠產品,五年企業靠老闆,十年企業靠管理,百年企業靠文化。好的企業文化,就是不斷對抗熵增的文化。針對華為的熵增現象,比如安於現狀,不思進取;不願接受新挑戰,沉迷舒適區,推卸責任,明智保身等等,任正非提出相應的熵減措施。這也是為什麼華為至今仍存活得比其他公司好的原因。

無論是企業還是個人,如何進行熵減,都是極其重要的。薛定諤在《生命是什麼》一書中,曾寫過一句話“人活著,就是在對抗熵增定律。生命,以負熵為生。”

任正非:熵減的過程是痛苦的,但前途是光明的

如何促進熵減?

首先,我們知道,熵一共有三個條件:

1.孤立系統

2.無外力做功

3.總混亂度

所以,根據這三個條件,我們可以相應的分析,如何讓組織或個人一直處於負熵狀態。

一是激活組織,二是激活組織的人,三是建立耗散結構。

而這三項熵減措施,同樣適用於個人。

1.開放系統,尋求外部能量注入

能量本身永遠從有效狀態轉化為無效狀態,這是自然規律。要改變這種規律,就需要有外部能量注入,從而改變能量流動的方向,使其有效能量增加,超過無效能量。

對企業來說,不斷尋求新鮮血液進入,才能激活這個組織。如果只是閉門造車,不關注外部世界的發展,就很可能被這個時代所淘汰。

“很多大公司的倒下,並不是因為被對手所擊垮,而是由自身組織和人員的自大、封閉、惰怠等,在時代的風口失去了轉向的能力。”

最近頻繁爆出的二十多年老企業富貴鳥面臨退市破產的結局,素有“中國ZARA”之稱的中國服裝品牌拉夏貝爾在經過幾年的瘋狂擴張後,半年虧掉5億,關店2400家,都是因為沿著前期的慣有的模式在走,沒有及時適應調整電商和各種新零售模式。他們的系統,還停留在當年輝煌的時刻。

所以,正如那句話所說,需要非常努力,才能留在原地。需要更加努力,才可能往前走。

任正非:熵減的過程是痛苦的,但前途是光明的

2.耗散無效能量

流動的開放系統為什麼能避免“熵增”,就是因為在與外界的交換中,系統會產生耗散,同時產生負熵。

對企業是如此,通過耗散無效能量,來提高生命活力,延續企業的生命。

哪些是無效能量? 那些不產生價值,只在混日子的職場老油條是無效能量;那些由於企業的長期發展而積累出來的冗餘的工作流程是無效能量;那些由於長期在一個崗位工作而激情耗盡,做任何事情都不再有動力,只想逃避責任的員工是無效能量。

3.打破平衡

追求組織平衡,必然是死路一條。吃大鍋飯的企業,最後一定是走向滅亡的。

事物在趨向平衡又打破平衡的過程中才能發展,成長的趨勢實際上是趨向平衡,但一旦達到平衡狀態,成長就終止了。要繼續成長,就必須打破平衡。

鯰魚效應,就是熵減的一個好方法。為什麼鯰魚在擾亂了小魚的平衡狀態後,反而能夠讓所有的魚都有了活力,其實就是這個道理。應用到企業,其實是通過採取一些手段或措施,刺激企業活躍起來,讓每個員工,企業都面臨挑戰。有了危機感,才可能更好調整自己的工作狀態。

對抗熵增,是一個組織長期不能鬆懈的問題,其實,對個人,亦如是。如何對待個人的熵增,下篇文章見。

這是企鵝的第28篇文章。期待您的關注與點贊哦~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