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VS職場:deadline是生產力?想法多就受重視?你想錯了'

"
"
學校VS職場:deadline是生產力?想法多就受重視?你想錯了

“考場上,如果有不會的題目也不要空著,儘可能都寫滿,說不定就蒙對了,而且閱卷老師可能也會給你一些同情分。”

這句話聽得耳不耳熟?每次考試前老師可能都會囑咐同樣的話。

不會不要緊,只要寫滿,就有分數。正可謂是,沒有功勞,還有苦勞。

這就是學生時代的典型思維,在學校可能尚且奏效,但你要是把它帶到職場裡,那就可能是自討苦吃了,因為在職場規則完全不同。

同樣都是畢業招進來的學生,有的人經過了兩三年的磨礪迅速地成長起來,可以獨當一面;而有的人依舊徘徊在原地,完全看不出有絲毫的進步。

很重要的原因就在於,很多同學並沒有從學生思維升級為職場思維,那座思維中無形的牆,制約著自己的認知、工作以及行為模式。

今天我們就拿幾個典型做一下對比,希望可以起到拋磚引玉的效果。

1

我是新人,我有理

我們很多同學有問題找老師請教、找同學幫忙,這在學校裡是很正常的事情,然而很多人漸漸養成了依賴,變成了伸手黨。

進入職場,很多人依然抱有這樣一種心態:我是新人,業務還不熟悉;不會是應該的,需要人來教我。

不願意主動學習,更不想費勁思考,遇到困難就馬上變成“甩鍋一族”。然而職場中,上司不是老師,同事也不是同學,誰都沒有義務教你成長。

史蒂芬·柯維在《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中提到:高效能人士在任何環境中都應具備的、首要的也是最基本的習慣就是積極主動。

遇到困難,最重要的就是積極主動去學習和思考,丟掉那作祟的玻璃心。職場從來不為眼淚買單,也不會因為你是新人就對你手下留情。

老是把自己當新人,永遠都不會成長。

實際上,我們經常發現很多已經有多年工作經驗的人,也始終沒有擺脫學生思維模式,他們在面試時也好,承接項目時也罷,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

“我是來學東西的。”

他們往往會覺得自己的態度很謙遜很積極,但實際上公司聘請一個員工並不是付工資來給你“學習”的,而是希望你能夠給公司創造效益的。即便是沒有任何工作經驗的應屆畢業生,仍然可以依據自己在大學時學到的知識,以及作為年輕人的直覺來提供更多的可能性,而不是自己給自己設限。

典型的學生思維,就是經常把這樣的話掛在嘴邊:“我剛來公司啊”,“我只有一年的工作經驗啊”,“我對這個領域不熟悉啊”,因為有如此多的限制,所以他們“只能”做出有限的工作,最多隻是做好本職工作而已。

但在職場上,如果不能做出超越職位本身的業績和表現,也就只能是原地踏步。不但升職加薪絕無可能,一旦面臨考核或者裁員,這種固守學生思維模式的人就會首當其衝。

"
學校VS職場:deadline是生產力?想法多就受重視?你想錯了

“考場上,如果有不會的題目也不要空著,儘可能都寫滿,說不定就蒙對了,而且閱卷老師可能也會給你一些同情分。”

這句話聽得耳不耳熟?每次考試前老師可能都會囑咐同樣的話。

不會不要緊,只要寫滿,就有分數。正可謂是,沒有功勞,還有苦勞。

這就是學生時代的典型思維,在學校可能尚且奏效,但你要是把它帶到職場裡,那就可能是自討苦吃了,因為在職場規則完全不同。

同樣都是畢業招進來的學生,有的人經過了兩三年的磨礪迅速地成長起來,可以獨當一面;而有的人依舊徘徊在原地,完全看不出有絲毫的進步。

很重要的原因就在於,很多同學並沒有從學生思維升級為職場思維,那座思維中無形的牆,制約著自己的認知、工作以及行為模式。

今天我們就拿幾個典型做一下對比,希望可以起到拋磚引玉的效果。

1

我是新人,我有理

我們很多同學有問題找老師請教、找同學幫忙,這在學校裡是很正常的事情,然而很多人漸漸養成了依賴,變成了伸手黨。

進入職場,很多人依然抱有這樣一種心態:我是新人,業務還不熟悉;不會是應該的,需要人來教我。

不願意主動學習,更不想費勁思考,遇到困難就馬上變成“甩鍋一族”。然而職場中,上司不是老師,同事也不是同學,誰都沒有義務教你成長。

史蒂芬·柯維在《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中提到:高效能人士在任何環境中都應具備的、首要的也是最基本的習慣就是積極主動。

遇到困難,最重要的就是積極主動去學習和思考,丟掉那作祟的玻璃心。職場從來不為眼淚買單,也不會因為你是新人就對你手下留情。

老是把自己當新人,永遠都不會成長。

實際上,我們經常發現很多已經有多年工作經驗的人,也始終沒有擺脫學生思維模式,他們在面試時也好,承接項目時也罷,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

“我是來學東西的。”

他們往往會覺得自己的態度很謙遜很積極,但實際上公司聘請一個員工並不是付工資來給你“學習”的,而是希望你能夠給公司創造效益的。即便是沒有任何工作經驗的應屆畢業生,仍然可以依據自己在大學時學到的知識,以及作為年輕人的直覺來提供更多的可能性,而不是自己給自己設限。

典型的學生思維,就是經常把這樣的話掛在嘴邊:“我剛來公司啊”,“我只有一年的工作經驗啊”,“我對這個領域不熟悉啊”,因為有如此多的限制,所以他們“只能”做出有限的工作,最多隻是做好本職工作而已。

但在職場上,如果不能做出超越職位本身的業績和表現,也就只能是原地踏步。不但升職加薪絕無可能,一旦面臨考核或者裁員,這種固守學生思維模式的人就會首當其衝。

學校VS職場:deadline是生產力?想法多就受重視?你想錯了

2

Deadline 才是最大的生產力

很多人在學校時養成了壞習慣,無論是作業、論文、課堂展示還是考試複習,不到最後一刻絕不著手行動,點燈熬油到前一天半夜才能搞定。

很多人,還把這種行為作為一種可以炫耀的成績掛在嘴邊洋洋得意。

大多數的拖延症患者,並不是能力達不到,而是習慣性依賴deadline。

而在職場中,這無疑是引火上身。

對於交代給你的任務,如果不是因為能力的原因,千萬不要等到最後一刻再去交卷,這樣會給上司和同事一種你出工不出力的感覺。

尤其是對於一些比較重要的工作,更是要提前幾日完成,便於上司和同事提意見和反饋,自己也可以重新進行修改,最終提交一份讓大家都能比較滿意的版本。

預則立,不預則廢。未雨綢繆,提前行動,才不至於讓自己那麼慌張,工作才能更有條不紊。

當然,我知道真正做起來比說難多了,我也知道應該儘早完成,但是就是懶啊,不逼到份兒上就是不想動,這種情況該怎麼破呢?

我想給你兩方面的建議。首先,你要讓自己一直處於“較為忙碌”的狀態,目的是什麼呢?保持做事的慣性。在這種狀態下,你整個人是積極的、高效的,你會有種一直找事去做的衝動,那麼一旦形成這種循環,deadline的問題就會迎刃而解。

"
學校VS職場:deadline是生產力?想法多就受重視?你想錯了

“考場上,如果有不會的題目也不要空著,儘可能都寫滿,說不定就蒙對了,而且閱卷老師可能也會給你一些同情分。”

這句話聽得耳不耳熟?每次考試前老師可能都會囑咐同樣的話。

不會不要緊,只要寫滿,就有分數。正可謂是,沒有功勞,還有苦勞。

這就是學生時代的典型思維,在學校可能尚且奏效,但你要是把它帶到職場裡,那就可能是自討苦吃了,因為在職場規則完全不同。

同樣都是畢業招進來的學生,有的人經過了兩三年的磨礪迅速地成長起來,可以獨當一面;而有的人依舊徘徊在原地,完全看不出有絲毫的進步。

很重要的原因就在於,很多同學並沒有從學生思維升級為職場思維,那座思維中無形的牆,制約著自己的認知、工作以及行為模式。

今天我們就拿幾個典型做一下對比,希望可以起到拋磚引玉的效果。

1

我是新人,我有理

我們很多同學有問題找老師請教、找同學幫忙,這在學校裡是很正常的事情,然而很多人漸漸養成了依賴,變成了伸手黨。

進入職場,很多人依然抱有這樣一種心態:我是新人,業務還不熟悉;不會是應該的,需要人來教我。

不願意主動學習,更不想費勁思考,遇到困難就馬上變成“甩鍋一族”。然而職場中,上司不是老師,同事也不是同學,誰都沒有義務教你成長。

史蒂芬·柯維在《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中提到:高效能人士在任何環境中都應具備的、首要的也是最基本的習慣就是積極主動。

遇到困難,最重要的就是積極主動去學習和思考,丟掉那作祟的玻璃心。職場從來不為眼淚買單,也不會因為你是新人就對你手下留情。

老是把自己當新人,永遠都不會成長。

實際上,我們經常發現很多已經有多年工作經驗的人,也始終沒有擺脫學生思維模式,他們在面試時也好,承接項目時也罷,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

“我是來學東西的。”

他們往往會覺得自己的態度很謙遜很積極,但實際上公司聘請一個員工並不是付工資來給你“學習”的,而是希望你能夠給公司創造效益的。即便是沒有任何工作經驗的應屆畢業生,仍然可以依據自己在大學時學到的知識,以及作為年輕人的直覺來提供更多的可能性,而不是自己給自己設限。

典型的學生思維,就是經常把這樣的話掛在嘴邊:“我剛來公司啊”,“我只有一年的工作經驗啊”,“我對這個領域不熟悉啊”,因為有如此多的限制,所以他們“只能”做出有限的工作,最多隻是做好本職工作而已。

但在職場上,如果不能做出超越職位本身的業績和表現,也就只能是原地踏步。不但升職加薪絕無可能,一旦面臨考核或者裁員,這種固守學生思維模式的人就會首當其衝。

學校VS職場:deadline是生產力?想法多就受重視?你想錯了

2

Deadline 才是最大的生產力

很多人在學校時養成了壞習慣,無論是作業、論文、課堂展示還是考試複習,不到最後一刻絕不著手行動,點燈熬油到前一天半夜才能搞定。

很多人,還把這種行為作為一種可以炫耀的成績掛在嘴邊洋洋得意。

大多數的拖延症患者,並不是能力達不到,而是習慣性依賴deadline。

而在職場中,這無疑是引火上身。

對於交代給你的任務,如果不是因為能力的原因,千萬不要等到最後一刻再去交卷,這樣會給上司和同事一種你出工不出力的感覺。

尤其是對於一些比較重要的工作,更是要提前幾日完成,便於上司和同事提意見和反饋,自己也可以重新進行修改,最終提交一份讓大家都能比較滿意的版本。

預則立,不預則廢。未雨綢繆,提前行動,才不至於讓自己那麼慌張,工作才能更有條不紊。

當然,我知道真正做起來比說難多了,我也知道應該儘早完成,但是就是懶啊,不逼到份兒上就是不想動,這種情況該怎麼破呢?

我想給你兩方面的建議。首先,你要讓自己一直處於“較為忙碌”的狀態,目的是什麼呢?保持做事的慣性。在這種狀態下,你整個人是積極的、高效的,你會有種一直找事去做的衝動,那麼一旦形成這種循環,deadline的問題就會迎刃而解。

學校VS職場:deadline是生產力?想法多就受重視?你想錯了

有同學可能會說,我不知道怎麼讓自己忙起來啊,做完工作就不知道幹啥了,這可怎麼辦呢?我建議你可以每週讀一本書,或者做一定量的家務,或者設定一個健身目標。總之讓自己的生活豐富起來,這樣你的生活就會逐漸明亮起來,做事的興趣和行動力都會增強。

另外,如果短期很難調整到最佳狀態,還是很依賴deadline的話,我建議你每次自己設定個“內部deadline”。比如公司要求週五完成,那麼你就在自己的時間表中要求自己週三完成,並且嚴格執行,週三不完成不能睡覺,然後剩下兩天去調整和優化。

3

我有那麼多idea,憑什麼不採納?

學校的氛圍通常都是自由的,我們可以天馬行空,可以隨意暢想自己的各種無厘頭。輕鬆、自由而又不受約束。

職場中,尤其是新人,總會有各種各樣的想法。有想法是好事,而空有想法難以實際落地的方案,只能是幻想。

我還記得團隊曾經入職的一個新人,就屬於這個類型,頭腦非常靈活,經常有很多想法,每次開會都會發表一些自己發現的問題和弊病。

有一次大家一起分享工作經驗和問題,聊到如何為客戶做好保險計劃書,輪到她講時,她說每個客戶需求太複雜,尤其有些客戶還經常改變主意,這無形中給顧問的工作帶來很多不便,然後噼裡啪啦說了一大通。

我當時反問了她一句:你有什麼好的改善方案嗎?

她說,嗨沒有,只是認為這樣很不好。

我告訴她,其實你說的那些問題這幾年大家都遇到過,但是作為顧問我們的工作就是用自己的專業知識滿足客戶的需求,並且用自己的服務態度贏得客戶的信任。工作中沒有方不方便一說,只有必不必要,值不值得。

職場中你應該多去解決問題,而不是創造問題。

如果你想提出一個不一樣的idea,請提出你經過深思熟慮後的方案,哪怕最後被否決,這也是自己思考的成果。

"
學校VS職場:deadline是生產力?想法多就受重視?你想錯了

“考場上,如果有不會的題目也不要空著,儘可能都寫滿,說不定就蒙對了,而且閱卷老師可能也會給你一些同情分。”

這句話聽得耳不耳熟?每次考試前老師可能都會囑咐同樣的話。

不會不要緊,只要寫滿,就有分數。正可謂是,沒有功勞,還有苦勞。

這就是學生時代的典型思維,在學校可能尚且奏效,但你要是把它帶到職場裡,那就可能是自討苦吃了,因為在職場規則完全不同。

同樣都是畢業招進來的學生,有的人經過了兩三年的磨礪迅速地成長起來,可以獨當一面;而有的人依舊徘徊在原地,完全看不出有絲毫的進步。

很重要的原因就在於,很多同學並沒有從學生思維升級為職場思維,那座思維中無形的牆,制約著自己的認知、工作以及行為模式。

今天我們就拿幾個典型做一下對比,希望可以起到拋磚引玉的效果。

1

我是新人,我有理

我們很多同學有問題找老師請教、找同學幫忙,這在學校裡是很正常的事情,然而很多人漸漸養成了依賴,變成了伸手黨。

進入職場,很多人依然抱有這樣一種心態:我是新人,業務還不熟悉;不會是應該的,需要人來教我。

不願意主動學習,更不想費勁思考,遇到困難就馬上變成“甩鍋一族”。然而職場中,上司不是老師,同事也不是同學,誰都沒有義務教你成長。

史蒂芬·柯維在《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中提到:高效能人士在任何環境中都應具備的、首要的也是最基本的習慣就是積極主動。

遇到困難,最重要的就是積極主動去學習和思考,丟掉那作祟的玻璃心。職場從來不為眼淚買單,也不會因為你是新人就對你手下留情。

老是把自己當新人,永遠都不會成長。

實際上,我們經常發現很多已經有多年工作經驗的人,也始終沒有擺脫學生思維模式,他們在面試時也好,承接項目時也罷,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

“我是來學東西的。”

他們往往會覺得自己的態度很謙遜很積極,但實際上公司聘請一個員工並不是付工資來給你“學習”的,而是希望你能夠給公司創造效益的。即便是沒有任何工作經驗的應屆畢業生,仍然可以依據自己在大學時學到的知識,以及作為年輕人的直覺來提供更多的可能性,而不是自己給自己設限。

典型的學生思維,就是經常把這樣的話掛在嘴邊:“我剛來公司啊”,“我只有一年的工作經驗啊”,“我對這個領域不熟悉啊”,因為有如此多的限制,所以他們“只能”做出有限的工作,最多隻是做好本職工作而已。

但在職場上,如果不能做出超越職位本身的業績和表現,也就只能是原地踏步。不但升職加薪絕無可能,一旦面臨考核或者裁員,這種固守學生思維模式的人就會首當其衝。

學校VS職場:deadline是生產力?想法多就受重視?你想錯了

2

Deadline 才是最大的生產力

很多人在學校時養成了壞習慣,無論是作業、論文、課堂展示還是考試複習,不到最後一刻絕不著手行動,點燈熬油到前一天半夜才能搞定。

很多人,還把這種行為作為一種可以炫耀的成績掛在嘴邊洋洋得意。

大多數的拖延症患者,並不是能力達不到,而是習慣性依賴deadline。

而在職場中,這無疑是引火上身。

對於交代給你的任務,如果不是因為能力的原因,千萬不要等到最後一刻再去交卷,這樣會給上司和同事一種你出工不出力的感覺。

尤其是對於一些比較重要的工作,更是要提前幾日完成,便於上司和同事提意見和反饋,自己也可以重新進行修改,最終提交一份讓大家都能比較滿意的版本。

預則立,不預則廢。未雨綢繆,提前行動,才不至於讓自己那麼慌張,工作才能更有條不紊。

當然,我知道真正做起來比說難多了,我也知道應該儘早完成,但是就是懶啊,不逼到份兒上就是不想動,這種情況該怎麼破呢?

我想給你兩方面的建議。首先,你要讓自己一直處於“較為忙碌”的狀態,目的是什麼呢?保持做事的慣性。在這種狀態下,你整個人是積極的、高效的,你會有種一直找事去做的衝動,那麼一旦形成這種循環,deadline的問題就會迎刃而解。

學校VS職場:deadline是生產力?想法多就受重視?你想錯了

有同學可能會說,我不知道怎麼讓自己忙起來啊,做完工作就不知道幹啥了,這可怎麼辦呢?我建議你可以每週讀一本書,或者做一定量的家務,或者設定一個健身目標。總之讓自己的生活豐富起來,這樣你的生活就會逐漸明亮起來,做事的興趣和行動力都會增強。

另外,如果短期很難調整到最佳狀態,還是很依賴deadline的話,我建議你每次自己設定個“內部deadline”。比如公司要求週五完成,那麼你就在自己的時間表中要求自己週三完成,並且嚴格執行,週三不完成不能睡覺,然後剩下兩天去調整和優化。

3

我有那麼多idea,憑什麼不採納?

學校的氛圍通常都是自由的,我們可以天馬行空,可以隨意暢想自己的各種無厘頭。輕鬆、自由而又不受約束。

職場中,尤其是新人,總會有各種各樣的想法。有想法是好事,而空有想法難以實際落地的方案,只能是幻想。

我還記得團隊曾經入職的一個新人,就屬於這個類型,頭腦非常靈活,經常有很多想法,每次開會都會發表一些自己發現的問題和弊病。

有一次大家一起分享工作經驗和問題,聊到如何為客戶做好保險計劃書,輪到她講時,她說每個客戶需求太複雜,尤其有些客戶還經常改變主意,這無形中給顧問的工作帶來很多不便,然後噼裡啪啦說了一大通。

我當時反問了她一句:你有什麼好的改善方案嗎?

她說,嗨沒有,只是認為這樣很不好。

我告訴她,其實你說的那些問題這幾年大家都遇到過,但是作為顧問我們的工作就是用自己的專業知識滿足客戶的需求,並且用自己的服務態度贏得客戶的信任。工作中沒有方不方便一說,只有必不必要,值不值得。

職場中你應該多去解決問題,而不是創造問題。

如果你想提出一個不一樣的idea,請提出你經過深思熟慮後的方案,哪怕最後被否決,這也是自己思考的成果。

學校VS職場:deadline是生產力?想法多就受重視?你想錯了

不要總以為只有自己不一樣,也不要總以為只有自己聰明機智。

有時候你想到一個新的想法、一個新點子,並不意味著前人沒有想到過,而是因為多種因素權衡妥協後的結果,因為現實並不像理想世界那麼完美。

理論永遠只能是理論,還要落地。

認真思考,並且腳踏實地,才有出路。

4

我那麼努力,總該得到你的理解

想要從學生思維轉變為職場思維,最重要的一點是樹立結果導向的思維模式。

在我們以往的校園教育中,過多地強調努力和勤奮的重要性,然而一旦進入了職場,我們就會悲慘地發現,在工作中沒人在乎你在過程中有多努力,重要的只有你做出的成果如何

也許這聽起來很殘酷,但一定要儘早拋棄那些學生時代殘留下來的思維模式:“雖然PPT做得還是不太好,但我也改了很多版了”,“雖然用戶還不太滿意,但我最近一直在加班”,“雖然客戶解約了,但是我已經盡力了”。這種思維模式不過是自我滿足和自我安慰,不但毫無益處,還會極大地阻礙自己在職場中的發展。

學生思維模式:努力完成目標。

職場思維模式:高效完成目標。

這二者的區別就在於,學生思維是把精力花費在執行的過程中,而職場思維則是挑選最佳的路徑。多花一點時間思考,尋找最合適、最可能達成目標的方式,然後高效地執行。而努力,反而是最不動腦子、最偷懶的做法。

進入職場後,一定要有一種意識,自己職位的任務一定自己想辦法完成,這個鍋不要想著別人幫你背,因為別人沒賺你那份錢。

我曾經在面試一個候選者時,問了這樣的一個問題。假如你在服務客戶過程中遭到客戶投訴,你準備怎麼處理這樣的局面?

他回答說:我會主動和領導承認錯誤,認真吸取教訓,下次遇到類似的問題不再犯類似的錯誤。

我接著問他:那你準備這次事件怎麼處理?你就打算讓客戶一直對你和公司留下壞印象嗎?

他愣愣的看著我,說自己沒想過這些。

我最後沒有錄用他。

不能對結果負責的人,很難真正在職場有所作為。

"
學校VS職場:deadline是生產力?想法多就受重視?你想錯了

“考場上,如果有不會的題目也不要空著,儘可能都寫滿,說不定就蒙對了,而且閱卷老師可能也會給你一些同情分。”

這句話聽得耳不耳熟?每次考試前老師可能都會囑咐同樣的話。

不會不要緊,只要寫滿,就有分數。正可謂是,沒有功勞,還有苦勞。

這就是學生時代的典型思維,在學校可能尚且奏效,但你要是把它帶到職場裡,那就可能是自討苦吃了,因為在職場規則完全不同。

同樣都是畢業招進來的學生,有的人經過了兩三年的磨礪迅速地成長起來,可以獨當一面;而有的人依舊徘徊在原地,完全看不出有絲毫的進步。

很重要的原因就在於,很多同學並沒有從學生思維升級為職場思維,那座思維中無形的牆,制約著自己的認知、工作以及行為模式。

今天我們就拿幾個典型做一下對比,希望可以起到拋磚引玉的效果。

1

我是新人,我有理

我們很多同學有問題找老師請教、找同學幫忙,這在學校裡是很正常的事情,然而很多人漸漸養成了依賴,變成了伸手黨。

進入職場,很多人依然抱有這樣一種心態:我是新人,業務還不熟悉;不會是應該的,需要人來教我。

不願意主動學習,更不想費勁思考,遇到困難就馬上變成“甩鍋一族”。然而職場中,上司不是老師,同事也不是同學,誰都沒有義務教你成長。

史蒂芬·柯維在《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中提到:高效能人士在任何環境中都應具備的、首要的也是最基本的習慣就是積極主動。

遇到困難,最重要的就是積極主動去學習和思考,丟掉那作祟的玻璃心。職場從來不為眼淚買單,也不會因為你是新人就對你手下留情。

老是把自己當新人,永遠都不會成長。

實際上,我們經常發現很多已經有多年工作經驗的人,也始終沒有擺脫學生思維模式,他們在面試時也好,承接項目時也罷,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

“我是來學東西的。”

他們往往會覺得自己的態度很謙遜很積極,但實際上公司聘請一個員工並不是付工資來給你“學習”的,而是希望你能夠給公司創造效益的。即便是沒有任何工作經驗的應屆畢業生,仍然可以依據自己在大學時學到的知識,以及作為年輕人的直覺來提供更多的可能性,而不是自己給自己設限。

典型的學生思維,就是經常把這樣的話掛在嘴邊:“我剛來公司啊”,“我只有一年的工作經驗啊”,“我對這個領域不熟悉啊”,因為有如此多的限制,所以他們“只能”做出有限的工作,最多隻是做好本職工作而已。

但在職場上,如果不能做出超越職位本身的業績和表現,也就只能是原地踏步。不但升職加薪絕無可能,一旦面臨考核或者裁員,這種固守學生思維模式的人就會首當其衝。

學校VS職場:deadline是生產力?想法多就受重視?你想錯了

2

Deadline 才是最大的生產力

很多人在學校時養成了壞習慣,無論是作業、論文、課堂展示還是考試複習,不到最後一刻絕不著手行動,點燈熬油到前一天半夜才能搞定。

很多人,還把這種行為作為一種可以炫耀的成績掛在嘴邊洋洋得意。

大多數的拖延症患者,並不是能力達不到,而是習慣性依賴deadline。

而在職場中,這無疑是引火上身。

對於交代給你的任務,如果不是因為能力的原因,千萬不要等到最後一刻再去交卷,這樣會給上司和同事一種你出工不出力的感覺。

尤其是對於一些比較重要的工作,更是要提前幾日完成,便於上司和同事提意見和反饋,自己也可以重新進行修改,最終提交一份讓大家都能比較滿意的版本。

預則立,不預則廢。未雨綢繆,提前行動,才不至於讓自己那麼慌張,工作才能更有條不紊。

當然,我知道真正做起來比說難多了,我也知道應該儘早完成,但是就是懶啊,不逼到份兒上就是不想動,這種情況該怎麼破呢?

我想給你兩方面的建議。首先,你要讓自己一直處於“較為忙碌”的狀態,目的是什麼呢?保持做事的慣性。在這種狀態下,你整個人是積極的、高效的,你會有種一直找事去做的衝動,那麼一旦形成這種循環,deadline的問題就會迎刃而解。

學校VS職場:deadline是生產力?想法多就受重視?你想錯了

有同學可能會說,我不知道怎麼讓自己忙起來啊,做完工作就不知道幹啥了,這可怎麼辦呢?我建議你可以每週讀一本書,或者做一定量的家務,或者設定一個健身目標。總之讓自己的生活豐富起來,這樣你的生活就會逐漸明亮起來,做事的興趣和行動力都會增強。

另外,如果短期很難調整到最佳狀態,還是很依賴deadline的話,我建議你每次自己設定個“內部deadline”。比如公司要求週五完成,那麼你就在自己的時間表中要求自己週三完成,並且嚴格執行,週三不完成不能睡覺,然後剩下兩天去調整和優化。

3

我有那麼多idea,憑什麼不採納?

學校的氛圍通常都是自由的,我們可以天馬行空,可以隨意暢想自己的各種無厘頭。輕鬆、自由而又不受約束。

職場中,尤其是新人,總會有各種各樣的想法。有想法是好事,而空有想法難以實際落地的方案,只能是幻想。

我還記得團隊曾經入職的一個新人,就屬於這個類型,頭腦非常靈活,經常有很多想法,每次開會都會發表一些自己發現的問題和弊病。

有一次大家一起分享工作經驗和問題,聊到如何為客戶做好保險計劃書,輪到她講時,她說每個客戶需求太複雜,尤其有些客戶還經常改變主意,這無形中給顧問的工作帶來很多不便,然後噼裡啪啦說了一大通。

我當時反問了她一句:你有什麼好的改善方案嗎?

她說,嗨沒有,只是認為這樣很不好。

我告訴她,其實你說的那些問題這幾年大家都遇到過,但是作為顧問我們的工作就是用自己的專業知識滿足客戶的需求,並且用自己的服務態度贏得客戶的信任。工作中沒有方不方便一說,只有必不必要,值不值得。

職場中你應該多去解決問題,而不是創造問題。

如果你想提出一個不一樣的idea,請提出你經過深思熟慮後的方案,哪怕最後被否決,這也是自己思考的成果。

學校VS職場:deadline是生產力?想法多就受重視?你想錯了

不要總以為只有自己不一樣,也不要總以為只有自己聰明機智。

有時候你想到一個新的想法、一個新點子,並不意味著前人沒有想到過,而是因為多種因素權衡妥協後的結果,因為現實並不像理想世界那麼完美。

理論永遠只能是理論,還要落地。

認真思考,並且腳踏實地,才有出路。

4

我那麼努力,總該得到你的理解

想要從學生思維轉變為職場思維,最重要的一點是樹立結果導向的思維模式。

在我們以往的校園教育中,過多地強調努力和勤奮的重要性,然而一旦進入了職場,我們就會悲慘地發現,在工作中沒人在乎你在過程中有多努力,重要的只有你做出的成果如何

也許這聽起來很殘酷,但一定要儘早拋棄那些學生時代殘留下來的思維模式:“雖然PPT做得還是不太好,但我也改了很多版了”,“雖然用戶還不太滿意,但我最近一直在加班”,“雖然客戶解約了,但是我已經盡力了”。這種思維模式不過是自我滿足和自我安慰,不但毫無益處,還會極大地阻礙自己在職場中的發展。

學生思維模式:努力完成目標。

職場思維模式:高效完成目標。

這二者的區別就在於,學生思維是把精力花費在執行的過程中,而職場思維則是挑選最佳的路徑。多花一點時間思考,尋找最合適、最可能達成目標的方式,然後高效地執行。而努力,反而是最不動腦子、最偷懶的做法。

進入職場後,一定要有一種意識,自己職位的任務一定自己想辦法完成,這個鍋不要想著別人幫你背,因為別人沒賺你那份錢。

我曾經在面試一個候選者時,問了這樣的一個問題。假如你在服務客戶過程中遭到客戶投訴,你準備怎麼處理這樣的局面?

他回答說:我會主動和領導承認錯誤,認真吸取教訓,下次遇到類似的問題不再犯類似的錯誤。

我接著問他:那你準備這次事件怎麼處理?你就打算讓客戶一直對你和公司留下壞印象嗎?

他愣愣的看著我,說自己沒想過這些。

我最後沒有錄用他。

不能對結果負責的人,很難真正在職場有所作為。

學校VS職場:deadline是生產力?想法多就受重視?你想錯了

5

結語

歡迎來到真實世界,充滿書卷氣的象牙塔曾經是為我們遮風擋雨的港灣,但終究不是歸宿。

人生的道路本來就充滿艱辛,職場亦然。千萬不要沮喪,不要放棄,趁著自己還年輕,丟掉這些幼稚的想法,背起行囊,重新出發。

— End —

也許你還想看:

致新人:如何面對職場新環境,認知自己的新身份?

如何在職場溝通中避免“孫楊思維”

"
學校VS職場:deadline是生產力?想法多就受重視?你想錯了

“考場上,如果有不會的題目也不要空著,儘可能都寫滿,說不定就蒙對了,而且閱卷老師可能也會給你一些同情分。”

這句話聽得耳不耳熟?每次考試前老師可能都會囑咐同樣的話。

不會不要緊,只要寫滿,就有分數。正可謂是,沒有功勞,還有苦勞。

這就是學生時代的典型思維,在學校可能尚且奏效,但你要是把它帶到職場裡,那就可能是自討苦吃了,因為在職場規則完全不同。

同樣都是畢業招進來的學生,有的人經過了兩三年的磨礪迅速地成長起來,可以獨當一面;而有的人依舊徘徊在原地,完全看不出有絲毫的進步。

很重要的原因就在於,很多同學並沒有從學生思維升級為職場思維,那座思維中無形的牆,制約著自己的認知、工作以及行為模式。

今天我們就拿幾個典型做一下對比,希望可以起到拋磚引玉的效果。

1

我是新人,我有理

我們很多同學有問題找老師請教、找同學幫忙,這在學校裡是很正常的事情,然而很多人漸漸養成了依賴,變成了伸手黨。

進入職場,很多人依然抱有這樣一種心態:我是新人,業務還不熟悉;不會是應該的,需要人來教我。

不願意主動學習,更不想費勁思考,遇到困難就馬上變成“甩鍋一族”。然而職場中,上司不是老師,同事也不是同學,誰都沒有義務教你成長。

史蒂芬·柯維在《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中提到:高效能人士在任何環境中都應具備的、首要的也是最基本的習慣就是積極主動。

遇到困難,最重要的就是積極主動去學習和思考,丟掉那作祟的玻璃心。職場從來不為眼淚買單,也不會因為你是新人就對你手下留情。

老是把自己當新人,永遠都不會成長。

實際上,我們經常發現很多已經有多年工作經驗的人,也始終沒有擺脫學生思維模式,他們在面試時也好,承接項目時也罷,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

“我是來學東西的。”

他們往往會覺得自己的態度很謙遜很積極,但實際上公司聘請一個員工並不是付工資來給你“學習”的,而是希望你能夠給公司創造效益的。即便是沒有任何工作經驗的應屆畢業生,仍然可以依據自己在大學時學到的知識,以及作為年輕人的直覺來提供更多的可能性,而不是自己給自己設限。

典型的學生思維,就是經常把這樣的話掛在嘴邊:“我剛來公司啊”,“我只有一年的工作經驗啊”,“我對這個領域不熟悉啊”,因為有如此多的限制,所以他們“只能”做出有限的工作,最多隻是做好本職工作而已。

但在職場上,如果不能做出超越職位本身的業績和表現,也就只能是原地踏步。不但升職加薪絕無可能,一旦面臨考核或者裁員,這種固守學生思維模式的人就會首當其衝。

學校VS職場:deadline是生產力?想法多就受重視?你想錯了

2

Deadline 才是最大的生產力

很多人在學校時養成了壞習慣,無論是作業、論文、課堂展示還是考試複習,不到最後一刻絕不著手行動,點燈熬油到前一天半夜才能搞定。

很多人,還把這種行為作為一種可以炫耀的成績掛在嘴邊洋洋得意。

大多數的拖延症患者,並不是能力達不到,而是習慣性依賴deadline。

而在職場中,這無疑是引火上身。

對於交代給你的任務,如果不是因為能力的原因,千萬不要等到最後一刻再去交卷,這樣會給上司和同事一種你出工不出力的感覺。

尤其是對於一些比較重要的工作,更是要提前幾日完成,便於上司和同事提意見和反饋,自己也可以重新進行修改,最終提交一份讓大家都能比較滿意的版本。

預則立,不預則廢。未雨綢繆,提前行動,才不至於讓自己那麼慌張,工作才能更有條不紊。

當然,我知道真正做起來比說難多了,我也知道應該儘早完成,但是就是懶啊,不逼到份兒上就是不想動,這種情況該怎麼破呢?

我想給你兩方面的建議。首先,你要讓自己一直處於“較為忙碌”的狀態,目的是什麼呢?保持做事的慣性。在這種狀態下,你整個人是積極的、高效的,你會有種一直找事去做的衝動,那麼一旦形成這種循環,deadline的問題就會迎刃而解。

學校VS職場:deadline是生產力?想法多就受重視?你想錯了

有同學可能會說,我不知道怎麼讓自己忙起來啊,做完工作就不知道幹啥了,這可怎麼辦呢?我建議你可以每週讀一本書,或者做一定量的家務,或者設定一個健身目標。總之讓自己的生活豐富起來,這樣你的生活就會逐漸明亮起來,做事的興趣和行動力都會增強。

另外,如果短期很難調整到最佳狀態,還是很依賴deadline的話,我建議你每次自己設定個“內部deadline”。比如公司要求週五完成,那麼你就在自己的時間表中要求自己週三完成,並且嚴格執行,週三不完成不能睡覺,然後剩下兩天去調整和優化。

3

我有那麼多idea,憑什麼不採納?

學校的氛圍通常都是自由的,我們可以天馬行空,可以隨意暢想自己的各種無厘頭。輕鬆、自由而又不受約束。

職場中,尤其是新人,總會有各種各樣的想法。有想法是好事,而空有想法難以實際落地的方案,只能是幻想。

我還記得團隊曾經入職的一個新人,就屬於這個類型,頭腦非常靈活,經常有很多想法,每次開會都會發表一些自己發現的問題和弊病。

有一次大家一起分享工作經驗和問題,聊到如何為客戶做好保險計劃書,輪到她講時,她說每個客戶需求太複雜,尤其有些客戶還經常改變主意,這無形中給顧問的工作帶來很多不便,然後噼裡啪啦說了一大通。

我當時反問了她一句:你有什麼好的改善方案嗎?

她說,嗨沒有,只是認為這樣很不好。

我告訴她,其實你說的那些問題這幾年大家都遇到過,但是作為顧問我們的工作就是用自己的專業知識滿足客戶的需求,並且用自己的服務態度贏得客戶的信任。工作中沒有方不方便一說,只有必不必要,值不值得。

職場中你應該多去解決問題,而不是創造問題。

如果你想提出一個不一樣的idea,請提出你經過深思熟慮後的方案,哪怕最後被否決,這也是自己思考的成果。

學校VS職場:deadline是生產力?想法多就受重視?你想錯了

不要總以為只有自己不一樣,也不要總以為只有自己聰明機智。

有時候你想到一個新的想法、一個新點子,並不意味著前人沒有想到過,而是因為多種因素權衡妥協後的結果,因為現實並不像理想世界那麼完美。

理論永遠只能是理論,還要落地。

認真思考,並且腳踏實地,才有出路。

4

我那麼努力,總該得到你的理解

想要從學生思維轉變為職場思維,最重要的一點是樹立結果導向的思維模式。

在我們以往的校園教育中,過多地強調努力和勤奮的重要性,然而一旦進入了職場,我們就會悲慘地發現,在工作中沒人在乎你在過程中有多努力,重要的只有你做出的成果如何

也許這聽起來很殘酷,但一定要儘早拋棄那些學生時代殘留下來的思維模式:“雖然PPT做得還是不太好,但我也改了很多版了”,“雖然用戶還不太滿意,但我最近一直在加班”,“雖然客戶解約了,但是我已經盡力了”。這種思維模式不過是自我滿足和自我安慰,不但毫無益處,還會極大地阻礙自己在職場中的發展。

學生思維模式:努力完成目標。

職場思維模式:高效完成目標。

這二者的區別就在於,學生思維是把精力花費在執行的過程中,而職場思維則是挑選最佳的路徑。多花一點時間思考,尋找最合適、最可能達成目標的方式,然後高效地執行。而努力,反而是最不動腦子、最偷懶的做法。

進入職場後,一定要有一種意識,自己職位的任務一定自己想辦法完成,這個鍋不要想著別人幫你背,因為別人沒賺你那份錢。

我曾經在面試一個候選者時,問了這樣的一個問題。假如你在服務客戶過程中遭到客戶投訴,你準備怎麼處理這樣的局面?

他回答說:我會主動和領導承認錯誤,認真吸取教訓,下次遇到類似的問題不再犯類似的錯誤。

我接著問他:那你準備這次事件怎麼處理?你就打算讓客戶一直對你和公司留下壞印象嗎?

他愣愣的看著我,說自己沒想過這些。

我最後沒有錄用他。

不能對結果負責的人,很難真正在職場有所作為。

學校VS職場:deadline是生產力?想法多就受重視?你想錯了

5

結語

歡迎來到真實世界,充滿書卷氣的象牙塔曾經是為我們遮風擋雨的港灣,但終究不是歸宿。

人生的道路本來就充滿艱辛,職場亦然。千萬不要沮喪,不要放棄,趁著自己還年輕,丟掉這些幼稚的想法,背起行囊,重新出發。

— End —

也許你還想看:

致新人:如何面對職場新環境,認知自己的新身份?

如何在職場溝通中避免“孫楊思維”

學校VS職場:deadline是生產力?想法多就受重視?你想錯了

除部分有明確署名的作品外,所刊登的所有作品的著作權均為本人所擁有,本人保留所有法定權利。違者必究。

作者簡介:喬迪,浙江大學管理學學士,香港中文大學碩士,國際金融理財師,國際認證私人銀行家,世界500強金融公司副總監,啟明財智商學院創始人。

個人VX: 286741006

公眾號:我是喬迪

知乎&微博:喬迪的職場空間。

希望從現實世界的動態下,從我對世界的洞見中,從我成長的脈絡裡,能給予你力量。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