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棄討好,不再好惹——討好型人格的自我救贖'

人生第一份工作 跳槽那些事兒 心理心靈捕手 2019-08-12
"
"
放棄討好,不再好惹——討好型人格的自我救贖

上週在諮詢室裡,我見證了一個來訪者的自我突破。

徵得她的同意,我把她的故事分享出來。

她叫小伊,剛剛改了自己的微信簽名:從此做個不好惹的人。

作為一個20多年一直習慣討好的人,這個簽名就像是一個宣言,宣告一個里程碑式的開始:放棄討好,不再好惹。

1

小伊是個乖巧可愛的女孩,原本擔任設計師助理的工作,每天幫著前輩打打下手、做點小活兒,一點一滴慢慢積累,幹得挺起勁。

公司行政部缺人手,領導偶爾會安排小伊臨時幫幫忙:“小伊,你剛工作,還不確定自己的方向,各方面的工作你可以都嘗試一下。”

小伊覺得領導說的也有道理,想著自己年輕,多幹點也應該的。

一來二去,“忙”越幫越多,小伊儼然成了行政部的編外人員。

原本仗著自己手腳麻利,偶爾加加班,也不至於影響本職工作。

可到了後面,額外分配過來的行政工作已經佔據了小伊大部分上班時間,原本設計部門應該安排給小伊的幾個小項目,因為趕時間交任務,也沒有交給小伊負責。

就這樣,小伊錯失了專業上成長的機會,被同伴們越落越遠。

公司重新分配部門,行政部缺崗,直接安排了小伊做行政助理,甚至都沒有事先通知一下小伊。

到了該轉正的時候,一起入職的其他年輕人都開始正式接項目,小伊卻變成了行政人員。

雖然也轉了正,加了薪,但小伊只加了200塊,遠遠低於其他一同入職的同事。

領導的理由是:“這個是看錶現的,你剛剛轉入行政部門,先學習學習。”

這一學習就是大半年。

一年快結束的時候,小伊選擇了離職。

"
放棄討好,不再好惹——討好型人格的自我救贖

上週在諮詢室裡,我見證了一個來訪者的自我突破。

徵得她的同意,我把她的故事分享出來。

她叫小伊,剛剛改了自己的微信簽名:從此做個不好惹的人。

作為一個20多年一直習慣討好的人,這個簽名就像是一個宣言,宣告一個里程碑式的開始:放棄討好,不再好惹。

1

小伊是個乖巧可愛的女孩,原本擔任設計師助理的工作,每天幫著前輩打打下手、做點小活兒,一點一滴慢慢積累,幹得挺起勁。

公司行政部缺人手,領導偶爾會安排小伊臨時幫幫忙:“小伊,你剛工作,還不確定自己的方向,各方面的工作你可以都嘗試一下。”

小伊覺得領導說的也有道理,想著自己年輕,多幹點也應該的。

一來二去,“忙”越幫越多,小伊儼然成了行政部的編外人員。

原本仗著自己手腳麻利,偶爾加加班,也不至於影響本職工作。

可到了後面,額外分配過來的行政工作已經佔據了小伊大部分上班時間,原本設計部門應該安排給小伊的幾個小項目,因為趕時間交任務,也沒有交給小伊負責。

就這樣,小伊錯失了專業上成長的機會,被同伴們越落越遠。

公司重新分配部門,行政部缺崗,直接安排了小伊做行政助理,甚至都沒有事先通知一下小伊。

到了該轉正的時候,一起入職的其他年輕人都開始正式接項目,小伊卻變成了行政人員。

雖然也轉了正,加了薪,但小伊只加了200塊,遠遠低於其他一同入職的同事。

領導的理由是:“這個是看錶現的,你剛剛轉入行政部門,先學習學習。”

這一學習就是大半年。

一年快結束的時候,小伊選擇了離職。

放棄討好,不再好惹——討好型人格的自我救贖

2

先是無法拒絕去幫忙,再是忙越來越多,無法顧及設計的工作,最後是直接變成了行政部的人。

而在行政部中,小伊大部分的工作就是買買東西、處理一下會務等雜事,她並不感興趣,相反很希望能回到設計助理的位置。

在大半年來,她想跟領導申請調回原崗位,可話到嘴邊總是無法說出口,直到最後離開公司。

其實,在每一個環節小伊都可以說“不”,但一直以來都被教以“懂事”、“聽話”,小伊習慣了順從和執行。

即便是被份外雜事逼到自己加班,即便是錯失了寶貴的鍛鍊機會,即便是遭遇不公平的待遇,小伊還在不斷挑自己的毛病:

一定是我不夠努力;

是我能力還不夠強;

是我做得還不夠多、不夠完美;

……

總之,一切都是我不好。

"
放棄討好,不再好惹——討好型人格的自我救贖

上週在諮詢室裡,我見證了一個來訪者的自我突破。

徵得她的同意,我把她的故事分享出來。

她叫小伊,剛剛改了自己的微信簽名:從此做個不好惹的人。

作為一個20多年一直習慣討好的人,這個簽名就像是一個宣言,宣告一個里程碑式的開始:放棄討好,不再好惹。

1

小伊是個乖巧可愛的女孩,原本擔任設計師助理的工作,每天幫著前輩打打下手、做點小活兒,一點一滴慢慢積累,幹得挺起勁。

公司行政部缺人手,領導偶爾會安排小伊臨時幫幫忙:“小伊,你剛工作,還不確定自己的方向,各方面的工作你可以都嘗試一下。”

小伊覺得領導說的也有道理,想著自己年輕,多幹點也應該的。

一來二去,“忙”越幫越多,小伊儼然成了行政部的編外人員。

原本仗著自己手腳麻利,偶爾加加班,也不至於影響本職工作。

可到了後面,額外分配過來的行政工作已經佔據了小伊大部分上班時間,原本設計部門應該安排給小伊的幾個小項目,因為趕時間交任務,也沒有交給小伊負責。

就這樣,小伊錯失了專業上成長的機會,被同伴們越落越遠。

公司重新分配部門,行政部缺崗,直接安排了小伊做行政助理,甚至都沒有事先通知一下小伊。

到了該轉正的時候,一起入職的其他年輕人都開始正式接項目,小伊卻變成了行政人員。

雖然也轉了正,加了薪,但小伊只加了200塊,遠遠低於其他一同入職的同事。

領導的理由是:“這個是看錶現的,你剛剛轉入行政部門,先學習學習。”

這一學習就是大半年。

一年快結束的時候,小伊選擇了離職。

放棄討好,不再好惹——討好型人格的自我救贖

2

先是無法拒絕去幫忙,再是忙越來越多,無法顧及設計的工作,最後是直接變成了行政部的人。

而在行政部中,小伊大部分的工作就是買買東西、處理一下會務等雜事,她並不感興趣,相反很希望能回到設計助理的位置。

在大半年來,她想跟領導申請調回原崗位,可話到嘴邊總是無法說出口,直到最後離開公司。

其實,在每一個環節小伊都可以說“不”,但一直以來都被教以“懂事”、“聽話”,小伊習慣了順從和執行。

即便是被份外雜事逼到自己加班,即便是錯失了寶貴的鍛鍊機會,即便是遭遇不公平的待遇,小伊還在不斷挑自己的毛病:

一定是我不夠努力;

是我能力還不夠強;

是我做得還不夠多、不夠完美;

……

總之,一切都是我不好。

放棄討好,不再好惹——討好型人格的自我救贖

小伊忘了自己是從什麼時候變成了一個討好型的人,也不明白小時候一直都被父母、老師、同學喜愛的自己,如何進入職場就變成了任人拿捏的小白鼠?

她甚至連憤怒的勇氣都沒有。

有多少人和小伊一樣。

在同事和朋友面前,從來不敢表達真實的情緒,哪怕是在最親密的愛人面前,也是一味避免發生衝突,唯恐讓對方不高興。

從小,我們就活在父母的期待中,被教育做人要有禮貌、要謙讓、要討人喜歡,久而久之,我們都變得越來越“隨和”。

豈不知,這種“隨和”其實只是一種“迎合”。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不停地追逐他人對自己的認可。為此,我們願意去做任何事,即使對方的要求不合理,也會硬著頭皮去滿足。

因為我們都害怕別人不喜歡自己。

3

討好型人看似人緣不錯,但有時恰恰相反。

越討好,可能越是親手葬送掉一些正常的關係。

因為不能直接地表達拒絕和憤怒,討好者常常會用其他方式來迂迴曲折地表達。而這些方式常常讓人感覺彆彆扭扭,甚至很難受。

我在諮詢室裡面看過不少討好的來訪者,他們幾乎都有自己的應對方式。

方式一:拖延

阿亮是個典型的老好人,所有人求他辦事都會一口應承,但是哪有那麼容易辦到,辦不到怎麼辦呢?

阿亮的對策就是一拖再拖。

每次問他,他都會一臉賠笑、低聲下氣地告訴對方說:在辦著呢!

就這樣,一直拖到對方再無耐性,只能另尋門路。

"
放棄討好,不再好惹——討好型人格的自我救贖

上週在諮詢室裡,我見證了一個來訪者的自我突破。

徵得她的同意,我把她的故事分享出來。

她叫小伊,剛剛改了自己的微信簽名:從此做個不好惹的人。

作為一個20多年一直習慣討好的人,這個簽名就像是一個宣言,宣告一個里程碑式的開始:放棄討好,不再好惹。

1

小伊是個乖巧可愛的女孩,原本擔任設計師助理的工作,每天幫著前輩打打下手、做點小活兒,一點一滴慢慢積累,幹得挺起勁。

公司行政部缺人手,領導偶爾會安排小伊臨時幫幫忙:“小伊,你剛工作,還不確定自己的方向,各方面的工作你可以都嘗試一下。”

小伊覺得領導說的也有道理,想著自己年輕,多幹點也應該的。

一來二去,“忙”越幫越多,小伊儼然成了行政部的編外人員。

原本仗著自己手腳麻利,偶爾加加班,也不至於影響本職工作。

可到了後面,額外分配過來的行政工作已經佔據了小伊大部分上班時間,原本設計部門應該安排給小伊的幾個小項目,因為趕時間交任務,也沒有交給小伊負責。

就這樣,小伊錯失了專業上成長的機會,被同伴們越落越遠。

公司重新分配部門,行政部缺崗,直接安排了小伊做行政助理,甚至都沒有事先通知一下小伊。

到了該轉正的時候,一起入職的其他年輕人都開始正式接項目,小伊卻變成了行政人員。

雖然也轉了正,加了薪,但小伊只加了200塊,遠遠低於其他一同入職的同事。

領導的理由是:“這個是看錶現的,你剛剛轉入行政部門,先學習學習。”

這一學習就是大半年。

一年快結束的時候,小伊選擇了離職。

放棄討好,不再好惹——討好型人格的自我救贖

2

先是無法拒絕去幫忙,再是忙越來越多,無法顧及設計的工作,最後是直接變成了行政部的人。

而在行政部中,小伊大部分的工作就是買買東西、處理一下會務等雜事,她並不感興趣,相反很希望能回到設計助理的位置。

在大半年來,她想跟領導申請調回原崗位,可話到嘴邊總是無法說出口,直到最後離開公司。

其實,在每一個環節小伊都可以說“不”,但一直以來都被教以“懂事”、“聽話”,小伊習慣了順從和執行。

即便是被份外雜事逼到自己加班,即便是錯失了寶貴的鍛鍊機會,即便是遭遇不公平的待遇,小伊還在不斷挑自己的毛病:

一定是我不夠努力;

是我能力還不夠強;

是我做得還不夠多、不夠完美;

……

總之,一切都是我不好。

放棄討好,不再好惹——討好型人格的自我救贖

小伊忘了自己是從什麼時候變成了一個討好型的人,也不明白小時候一直都被父母、老師、同學喜愛的自己,如何進入職場就變成了任人拿捏的小白鼠?

她甚至連憤怒的勇氣都沒有。

有多少人和小伊一樣。

在同事和朋友面前,從來不敢表達真實的情緒,哪怕是在最親密的愛人面前,也是一味避免發生衝突,唯恐讓對方不高興。

從小,我們就活在父母的期待中,被教育做人要有禮貌、要謙讓、要討人喜歡,久而久之,我們都變得越來越“隨和”。

豈不知,這種“隨和”其實只是一種“迎合”。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不停地追逐他人對自己的認可。為此,我們願意去做任何事,即使對方的要求不合理,也會硬著頭皮去滿足。

因為我們都害怕別人不喜歡自己。

3

討好型人看似人緣不錯,但有時恰恰相反。

越討好,可能越是親手葬送掉一些正常的關係。

因為不能直接地表達拒絕和憤怒,討好者常常會用其他方式來迂迴曲折地表達。而這些方式常常讓人感覺彆彆扭扭,甚至很難受。

我在諮詢室裡面看過不少討好的來訪者,他們幾乎都有自己的應對方式。

方式一:拖延

阿亮是個典型的老好人,所有人求他辦事都會一口應承,但是哪有那麼容易辦到,辦不到怎麼辦呢?

阿亮的對策就是一拖再拖。

每次問他,他都會一臉賠笑、低聲下氣地告訴對方說:在辦著呢!

就這樣,一直拖到對方再無耐性,只能另尋門路。

放棄討好,不再好惹——討好型人格的自我救贖

方式二:迴避

小晶最怕朋友聚會,因為每次聚會都是小姐妹們的一番攀比。

小晶出身貧寒,來到大城市艱難打拼,根本沒什麼餘錢來置辦名牌,也不喜歡跟這班小姐妹在一起東家長西家短地扯八卦。

她心裡清楚,自己跟她們的三觀並不合,但沒辦法直接拒絕她們,只能硬著頭皮跟著附和、誇讚對方的品味和眼光。

實在心累,小晶只能每次挖空心思編出不同的理由來回避小姐妹的邀請,甚至一到週末就手機關機,連微信和qq都不敢用。

方式三:出錯

兩個月前,本來有個升職的機會,阿瑾是最有希望的人選,卻被有手段的同事給搶走了。

阿瑾滿腹的委屈,想找老闆申訴,又擔心影響到公司裡的人際關係,只能忍氣吞聲。

一方面忍氣吞聲,一方面又滿心的憤憤不平,不知不覺,阿瑾開始頻頻犯錯。

瑾從業多年,很少出紕漏,現在卻動不動就忘東忘西。

老闆越來越不滿,一次,老闆指著阿瑾剛剛做好的報表說:“要不要我找一個實習生來幫幫你?!”

……

拖延、迴避、出錯、生病、遲到、遺忘……

這樣表達憤怒和拒絕的方式,我們稱之為被動攻擊。

可以說,討好型人最習慣、也最擅長的就是被動攻擊:我不會當面拒絕你,更不會跟你發生爭執,但我讓你不舒服。

而且,你感覺到“不舒服”了,還無法指責我。

小伊採取的方式是離開。

沒有任何分辯和抗爭,沉默而決絕地離開。

用一種悲壯的姿態宣告:你傷害了我。

"
放棄討好,不再好惹——討好型人格的自我救贖

上週在諮詢室裡,我見證了一個來訪者的自我突破。

徵得她的同意,我把她的故事分享出來。

她叫小伊,剛剛改了自己的微信簽名:從此做個不好惹的人。

作為一個20多年一直習慣討好的人,這個簽名就像是一個宣言,宣告一個里程碑式的開始:放棄討好,不再好惹。

1

小伊是個乖巧可愛的女孩,原本擔任設計師助理的工作,每天幫著前輩打打下手、做點小活兒,一點一滴慢慢積累,幹得挺起勁。

公司行政部缺人手,領導偶爾會安排小伊臨時幫幫忙:“小伊,你剛工作,還不確定自己的方向,各方面的工作你可以都嘗試一下。”

小伊覺得領導說的也有道理,想著自己年輕,多幹點也應該的。

一來二去,“忙”越幫越多,小伊儼然成了行政部的編外人員。

原本仗著自己手腳麻利,偶爾加加班,也不至於影響本職工作。

可到了後面,額外分配過來的行政工作已經佔據了小伊大部分上班時間,原本設計部門應該安排給小伊的幾個小項目,因為趕時間交任務,也沒有交給小伊負責。

就這樣,小伊錯失了專業上成長的機會,被同伴們越落越遠。

公司重新分配部門,行政部缺崗,直接安排了小伊做行政助理,甚至都沒有事先通知一下小伊。

到了該轉正的時候,一起入職的其他年輕人都開始正式接項目,小伊卻變成了行政人員。

雖然也轉了正,加了薪,但小伊只加了200塊,遠遠低於其他一同入職的同事。

領導的理由是:“這個是看錶現的,你剛剛轉入行政部門,先學習學習。”

這一學習就是大半年。

一年快結束的時候,小伊選擇了離職。

放棄討好,不再好惹——討好型人格的自我救贖

2

先是無法拒絕去幫忙,再是忙越來越多,無法顧及設計的工作,最後是直接變成了行政部的人。

而在行政部中,小伊大部分的工作就是買買東西、處理一下會務等雜事,她並不感興趣,相反很希望能回到設計助理的位置。

在大半年來,她想跟領導申請調回原崗位,可話到嘴邊總是無法說出口,直到最後離開公司。

其實,在每一個環節小伊都可以說“不”,但一直以來都被教以“懂事”、“聽話”,小伊習慣了順從和執行。

即便是被份外雜事逼到自己加班,即便是錯失了寶貴的鍛鍊機會,即便是遭遇不公平的待遇,小伊還在不斷挑自己的毛病:

一定是我不夠努力;

是我能力還不夠強;

是我做得還不夠多、不夠完美;

……

總之,一切都是我不好。

放棄討好,不再好惹——討好型人格的自我救贖

小伊忘了自己是從什麼時候變成了一個討好型的人,也不明白小時候一直都被父母、老師、同學喜愛的自己,如何進入職場就變成了任人拿捏的小白鼠?

她甚至連憤怒的勇氣都沒有。

有多少人和小伊一樣。

在同事和朋友面前,從來不敢表達真實的情緒,哪怕是在最親密的愛人面前,也是一味避免發生衝突,唯恐讓對方不高興。

從小,我們就活在父母的期待中,被教育做人要有禮貌、要謙讓、要討人喜歡,久而久之,我們都變得越來越“隨和”。

豈不知,這種“隨和”其實只是一種“迎合”。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不停地追逐他人對自己的認可。為此,我們願意去做任何事,即使對方的要求不合理,也會硬著頭皮去滿足。

因為我們都害怕別人不喜歡自己。

3

討好型人看似人緣不錯,但有時恰恰相反。

越討好,可能越是親手葬送掉一些正常的關係。

因為不能直接地表達拒絕和憤怒,討好者常常會用其他方式來迂迴曲折地表達。而這些方式常常讓人感覺彆彆扭扭,甚至很難受。

我在諮詢室裡面看過不少討好的來訪者,他們幾乎都有自己的應對方式。

方式一:拖延

阿亮是個典型的老好人,所有人求他辦事都會一口應承,但是哪有那麼容易辦到,辦不到怎麼辦呢?

阿亮的對策就是一拖再拖。

每次問他,他都會一臉賠笑、低聲下氣地告訴對方說:在辦著呢!

就這樣,一直拖到對方再無耐性,只能另尋門路。

放棄討好,不再好惹——討好型人格的自我救贖

方式二:迴避

小晶最怕朋友聚會,因為每次聚會都是小姐妹們的一番攀比。

小晶出身貧寒,來到大城市艱難打拼,根本沒什麼餘錢來置辦名牌,也不喜歡跟這班小姐妹在一起東家長西家短地扯八卦。

她心裡清楚,自己跟她們的三觀並不合,但沒辦法直接拒絕她們,只能硬著頭皮跟著附和、誇讚對方的品味和眼光。

實在心累,小晶只能每次挖空心思編出不同的理由來回避小姐妹的邀請,甚至一到週末就手機關機,連微信和qq都不敢用。

方式三:出錯

兩個月前,本來有個升職的機會,阿瑾是最有希望的人選,卻被有手段的同事給搶走了。

阿瑾滿腹的委屈,想找老闆申訴,又擔心影響到公司裡的人際關係,只能忍氣吞聲。

一方面忍氣吞聲,一方面又滿心的憤憤不平,不知不覺,阿瑾開始頻頻犯錯。

瑾從業多年,很少出紕漏,現在卻動不動就忘東忘西。

老闆越來越不滿,一次,老闆指著阿瑾剛剛做好的報表說:“要不要我找一個實習生來幫幫你?!”

……

拖延、迴避、出錯、生病、遲到、遺忘……

這樣表達憤怒和拒絕的方式,我們稱之為被動攻擊。

可以說,討好型人最習慣、也最擅長的就是被動攻擊:我不會當面拒絕你,更不會跟你發生爭執,但我讓你不舒服。

而且,你感覺到“不舒服”了,還無法指責我。

小伊採取的方式是離開。

沒有任何分辯和抗爭,沉默而決絕地離開。

用一種悲壯的姿態宣告:你傷害了我。

放棄討好,不再好惹——討好型人格的自我救贖

4

討好型人格通常會有以下特點:

可以敏感的察覺到別人的感受和需求

就算犧牲自己的時間或是感到很疲憊,也要去照顧、幫助別人

無法拒絕別人的請求

不願或不敢表達自己的負面情緒

害怕自己會給別人添麻煩

隨波逐流、從眾、不表達自己的想法

我還要再加上一條:用被動攻擊的方式來表達憤怒和拒絕。

討好型人格,無法與人真實地走近,或者說,難以發生真實的關係。

蔣方舟在一期《奇葩大會》上談到自己的討好型人格,是這樣說的:

如果你指望你不喜歡的人也喜歡你,

那麼你也是討好型人格。

愛和尊重,從來都不是乞求來的。

而討好型人格的人,相信只有自己為對方做得足夠多,才可以得到愛,或者,只要自己為對方做得足夠多,就可以得到愛。

“討好對方”變成了“得到愛”的前提。

討好型人格的根基,是對愛的不自信。

害怕失去愛,寧願失去與內心真實的自我進行對話的機會,也要維繫關係。

可是原本是想要讓關係更好地維繫,事實卻常常事與願違。

討好者付出了很多,也失去了很多,被討好者卻未必更舒服,關係也變得虛假而膚淺,經不起考驗。

5

小伊一直羨慕“不好惹”的人。

這種“不好惹”,不是飛揚跋扈、唯我獨尊,而是有邊界、有分寸、有進退的“不好惹”。

可是隻是羨慕,卻不知道怎麼才能做到。

一次下班的時候正趕上大雨,電梯間裡男男女女都在商量著等下怎麼回家。

女同事A一眼看到了小Q,尖聲叫了起來:“呀,小Q,你不是剛買的車嗎?正好先送我們一下嘛!”

還沒等小Q開口,其他幾個人立刻附和著說:“對呀對呀,太好了,多虧有小Q,多謝啦!”

小Q微微一笑:“姐妹們,我剛剛拿到駕照,今天又是這麼個天氣,我這車技可真不太託底,而且我今天剛好有點事情趕時間,不然好歹也能把大家捎到地鐵站,今天真是不好意思啦!”

——聽到小Q這段話,小伊只覺渾身一震:天哪,原來拒絕可以這麼光明正大!

在此之前,小伊一直覺得拒絕是關係的終結器,一旦這個“不”字出口,關係就要遭到破壞。

但那一天,小伊看到的是:原本打算搭車的幾個人只是嘻嘻哈哈地嘲笑了幾句小Q的車技,並沒有責備小Q的意思。

小伊突然明白了小Q為什麼業績第一、人緣也最好,因為他從來不為難別人,也不為難自己,說話做事真誠、坦蕩,總是讓身邊的人感覺舒服。

而且,這種“舒服”是彼此都“舒服”的舒服。

"
放棄討好,不再好惹——討好型人格的自我救贖

上週在諮詢室裡,我見證了一個來訪者的自我突破。

徵得她的同意,我把她的故事分享出來。

她叫小伊,剛剛改了自己的微信簽名:從此做個不好惹的人。

作為一個20多年一直習慣討好的人,這個簽名就像是一個宣言,宣告一個里程碑式的開始:放棄討好,不再好惹。

1

小伊是個乖巧可愛的女孩,原本擔任設計師助理的工作,每天幫著前輩打打下手、做點小活兒,一點一滴慢慢積累,幹得挺起勁。

公司行政部缺人手,領導偶爾會安排小伊臨時幫幫忙:“小伊,你剛工作,還不確定自己的方向,各方面的工作你可以都嘗試一下。”

小伊覺得領導說的也有道理,想著自己年輕,多幹點也應該的。

一來二去,“忙”越幫越多,小伊儼然成了行政部的編外人員。

原本仗著自己手腳麻利,偶爾加加班,也不至於影響本職工作。

可到了後面,額外分配過來的行政工作已經佔據了小伊大部分上班時間,原本設計部門應該安排給小伊的幾個小項目,因為趕時間交任務,也沒有交給小伊負責。

就這樣,小伊錯失了專業上成長的機會,被同伴們越落越遠。

公司重新分配部門,行政部缺崗,直接安排了小伊做行政助理,甚至都沒有事先通知一下小伊。

到了該轉正的時候,一起入職的其他年輕人都開始正式接項目,小伊卻變成了行政人員。

雖然也轉了正,加了薪,但小伊只加了200塊,遠遠低於其他一同入職的同事。

領導的理由是:“這個是看錶現的,你剛剛轉入行政部門,先學習學習。”

這一學習就是大半年。

一年快結束的時候,小伊選擇了離職。

放棄討好,不再好惹——討好型人格的自我救贖

2

先是無法拒絕去幫忙,再是忙越來越多,無法顧及設計的工作,最後是直接變成了行政部的人。

而在行政部中,小伊大部分的工作就是買買東西、處理一下會務等雜事,她並不感興趣,相反很希望能回到設計助理的位置。

在大半年來,她想跟領導申請調回原崗位,可話到嘴邊總是無法說出口,直到最後離開公司。

其實,在每一個環節小伊都可以說“不”,但一直以來都被教以“懂事”、“聽話”,小伊習慣了順從和執行。

即便是被份外雜事逼到自己加班,即便是錯失了寶貴的鍛鍊機會,即便是遭遇不公平的待遇,小伊還在不斷挑自己的毛病:

一定是我不夠努力;

是我能力還不夠強;

是我做得還不夠多、不夠完美;

……

總之,一切都是我不好。

放棄討好,不再好惹——討好型人格的自我救贖

小伊忘了自己是從什麼時候變成了一個討好型的人,也不明白小時候一直都被父母、老師、同學喜愛的自己,如何進入職場就變成了任人拿捏的小白鼠?

她甚至連憤怒的勇氣都沒有。

有多少人和小伊一樣。

在同事和朋友面前,從來不敢表達真實的情緒,哪怕是在最親密的愛人面前,也是一味避免發生衝突,唯恐讓對方不高興。

從小,我們就活在父母的期待中,被教育做人要有禮貌、要謙讓、要討人喜歡,久而久之,我們都變得越來越“隨和”。

豈不知,這種“隨和”其實只是一種“迎合”。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不停地追逐他人對自己的認可。為此,我們願意去做任何事,即使對方的要求不合理,也會硬著頭皮去滿足。

因為我們都害怕別人不喜歡自己。

3

討好型人看似人緣不錯,但有時恰恰相反。

越討好,可能越是親手葬送掉一些正常的關係。

因為不能直接地表達拒絕和憤怒,討好者常常會用其他方式來迂迴曲折地表達。而這些方式常常讓人感覺彆彆扭扭,甚至很難受。

我在諮詢室裡面看過不少討好的來訪者,他們幾乎都有自己的應對方式。

方式一:拖延

阿亮是個典型的老好人,所有人求他辦事都會一口應承,但是哪有那麼容易辦到,辦不到怎麼辦呢?

阿亮的對策就是一拖再拖。

每次問他,他都會一臉賠笑、低聲下氣地告訴對方說:在辦著呢!

就這樣,一直拖到對方再無耐性,只能另尋門路。

放棄討好,不再好惹——討好型人格的自我救贖

方式二:迴避

小晶最怕朋友聚會,因為每次聚會都是小姐妹們的一番攀比。

小晶出身貧寒,來到大城市艱難打拼,根本沒什麼餘錢來置辦名牌,也不喜歡跟這班小姐妹在一起東家長西家短地扯八卦。

她心裡清楚,自己跟她們的三觀並不合,但沒辦法直接拒絕她們,只能硬著頭皮跟著附和、誇讚對方的品味和眼光。

實在心累,小晶只能每次挖空心思編出不同的理由來回避小姐妹的邀請,甚至一到週末就手機關機,連微信和qq都不敢用。

方式三:出錯

兩個月前,本來有個升職的機會,阿瑾是最有希望的人選,卻被有手段的同事給搶走了。

阿瑾滿腹的委屈,想找老闆申訴,又擔心影響到公司裡的人際關係,只能忍氣吞聲。

一方面忍氣吞聲,一方面又滿心的憤憤不平,不知不覺,阿瑾開始頻頻犯錯。

瑾從業多年,很少出紕漏,現在卻動不動就忘東忘西。

老闆越來越不滿,一次,老闆指著阿瑾剛剛做好的報表說:“要不要我找一個實習生來幫幫你?!”

……

拖延、迴避、出錯、生病、遲到、遺忘……

這樣表達憤怒和拒絕的方式,我們稱之為被動攻擊。

可以說,討好型人最習慣、也最擅長的就是被動攻擊:我不會當面拒絕你,更不會跟你發生爭執,但我讓你不舒服。

而且,你感覺到“不舒服”了,還無法指責我。

小伊採取的方式是離開。

沒有任何分辯和抗爭,沉默而決絕地離開。

用一種悲壯的姿態宣告:你傷害了我。

放棄討好,不再好惹——討好型人格的自我救贖

4

討好型人格通常會有以下特點:

可以敏感的察覺到別人的感受和需求

就算犧牲自己的時間或是感到很疲憊,也要去照顧、幫助別人

無法拒絕別人的請求

不願或不敢表達自己的負面情緒

害怕自己會給別人添麻煩

隨波逐流、從眾、不表達自己的想法

我還要再加上一條:用被動攻擊的方式來表達憤怒和拒絕。

討好型人格,無法與人真實地走近,或者說,難以發生真實的關係。

蔣方舟在一期《奇葩大會》上談到自己的討好型人格,是這樣說的:

如果你指望你不喜歡的人也喜歡你,

那麼你也是討好型人格。

愛和尊重,從來都不是乞求來的。

而討好型人格的人,相信只有自己為對方做得足夠多,才可以得到愛,或者,只要自己為對方做得足夠多,就可以得到愛。

“討好對方”變成了“得到愛”的前提。

討好型人格的根基,是對愛的不自信。

害怕失去愛,寧願失去與內心真實的自我進行對話的機會,也要維繫關係。

可是原本是想要讓關係更好地維繫,事實卻常常事與願違。

討好者付出了很多,也失去了很多,被討好者卻未必更舒服,關係也變得虛假而膚淺,經不起考驗。

5

小伊一直羨慕“不好惹”的人。

這種“不好惹”,不是飛揚跋扈、唯我獨尊,而是有邊界、有分寸、有進退的“不好惹”。

可是隻是羨慕,卻不知道怎麼才能做到。

一次下班的時候正趕上大雨,電梯間裡男男女女都在商量著等下怎麼回家。

女同事A一眼看到了小Q,尖聲叫了起來:“呀,小Q,你不是剛買的車嗎?正好先送我們一下嘛!”

還沒等小Q開口,其他幾個人立刻附和著說:“對呀對呀,太好了,多虧有小Q,多謝啦!”

小Q微微一笑:“姐妹們,我剛剛拿到駕照,今天又是這麼個天氣,我這車技可真不太託底,而且我今天剛好有點事情趕時間,不然好歹也能把大家捎到地鐵站,今天真是不好意思啦!”

——聽到小Q這段話,小伊只覺渾身一震:天哪,原來拒絕可以這麼光明正大!

在此之前,小伊一直覺得拒絕是關係的終結器,一旦這個“不”字出口,關係就要遭到破壞。

但那一天,小伊看到的是:原本打算搭車的幾個人只是嘻嘻哈哈地嘲笑了幾句小Q的車技,並沒有責備小Q的意思。

小伊突然明白了小Q為什麼業績第一、人緣也最好,因為他從來不為難別人,也不為難自己,說話做事真誠、坦蕩,總是讓身邊的人感覺舒服。

而且,這種“舒服”是彼此都“舒服”的舒服。

放棄討好,不再好惹——討好型人格的自我救贖

6

“可是,大學畢業之前,所有人都告訴我說這樣是對的。”

小伊很委屈:從小到大,一切聲音都在教她,只有“聽話”、“懂事”才是對的、是好的,還有,“吃虧是福”。

但沒有人告訴她,一味討好和讓步,也會“勾引”別人對自己的剝削和輕賤。

討好和讓步給她贏來了很多的“認可”和“讚美”,小伊也承認,其實很多年裡自己都很享受這種狀態。因為這讓她覺得自己很有能力,很受人歡迎,很有魅力。

“好人”的身邊常常圍繞著“吸血鬼”,這裡面其實是一種相互吸引,或者說,是一種共謀。

“吸血鬼”們也會自然地用一些方式來鼓勵好人的討好行為。

在這種關係中,雙方就像交際舞中的男女,互相打著配合。

開始這支舞,需要兩邊的意願和行動,而結束這支舞,卻只需要一方。

一方停止,這支舞也就戛然而止。

諮詢室裡,小伊激動地講述著自己的感悟。

我知道,我們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但是,已經有一些不一樣的東西在她心裡慢慢地生長。

作者:李秀楓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