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滾蛋吧,“聖母型人格”,愛自己,從敢於說“不”開始'

"

01.聖母型人格的定義

你是傳說中的老好人嗎?

你是否從不對別人說“不”、哪怕心裡一百八十個不情願?參加多人聚會時,你是否會為了不掃大家的興致而不好意思去衛生間或不忍先離場?無論是不是你分內的工作,只要同事提出請求你就會義無反顧幫忙?

生活中,這樣的人比比皆是。

他 (她)們將大部分精力都花在家人、朋友、同事身上,對陌生人也是有求必應,而且一旦停止這樣做,就會覺得非常內疚,彷彿受了一場“可愛的詛咒”。在他(她)們看來,很多事情的優先級都高於自己的身心健康,結果支持了所有人,卻讓自己崩潰。

心理學家把這些始終把友善待人作為唯一行為準則並因此受盡委屈的人稱為“聖母型人格”。

別以為這樣做很偉大很無私,當你毫無底線地付出卻沒有獲得你期待中的尊重、認可與重視,總有一天你會像一隻不斷被吹氣的氣球般爆炸。

而在自我毀滅之前,抓緊時間讀讀這本《可愛的詛咒:聖母型人格心理自助手冊》,還可以“搶救”一下你氾濫的聖母心。

"

01.聖母型人格的定義

你是傳說中的老好人嗎?

你是否從不對別人說“不”、哪怕心裡一百八十個不情願?參加多人聚會時,你是否會為了不掃大家的興致而不好意思去衛生間或不忍先離場?無論是不是你分內的工作,只要同事提出請求你就會義無反顧幫忙?

生活中,這樣的人比比皆是。

他 (她)們將大部分精力都花在家人、朋友、同事身上,對陌生人也是有求必應,而且一旦停止這樣做,就會覺得非常內疚,彷彿受了一場“可愛的詛咒”。在他(她)們看來,很多事情的優先級都高於自己的身心健康,結果支持了所有人,卻讓自己崩潰。

心理學家把這些始終把友善待人作為唯一行為準則並因此受盡委屈的人稱為“聖母型人格”。

別以為這樣做很偉大很無私,當你毫無底線地付出卻沒有獲得你期待中的尊重、認可與重視,總有一天你會像一隻不斷被吹氣的氣球般爆炸。

而在自我毀滅之前,抓緊時間讀讀這本《可愛的詛咒:聖母型人格心理自助手冊》,還可以“搶救”一下你氾濫的聖母心。

滾蛋吧,“聖母型人格”,愛自己,從敢於說“不”開始

本書作者雅基•馬森,心理諮詢師,治療師,英國心理學協會成員,也是一名深受“可愛詛咒”折磨的“聖母”。

她曾經在手臂骨折的情況下還堅持為家人開車,甚至一同去划船,直到10天后醫生開出診斷證明,被打上石膏的她才終於覺得可以歇一歇了。這件事讓她意識到,如果不想辦法解除這個“詛咒”,人生終將被摧毀。

02.聖母型人格的成因

關於我們是什麼樣的人以及該怎樣為人處世,很多深深植根於腦海裡的觀念源自我們的童年,而且通常可以追溯到理性思維能力形成之前。

於是,我們才會一直傾向於相信那些錯誤的、早就不合時宜的觀念。

“我無法承受別人一丁點兒的不喜歡,哪怕是陌生人。我對別人的肢體語言很敏感,一點點變化也能感覺到。我不停地察言觀色,那才是讓人筋疲力盡的事。”

這個例子中的女孩,在3歲時就和父母搬到了一個孤立的村莊。父親外出工作,常年不在家。而孤單的母親常常因為不滿她的種種言行而對她大喊大叫。每當這個時候,她就用唱歌跳舞來取悅母親,母親就會高興一陣兒。久而久之她就形成了思維定式,覺得只有刻意討母親歡心,母親才不至於生氣地打罵自己。

書中提到:其實,孩子們沒有真正的力量去反抗、逃離或尋求別人的幫助。他們所擁有的選擇極少,其中一個便是管控自己的行為,讓他們的監護人滿意。

對這個女孩來說,如果能夠讓母親高興,那她就能避免痛苦及伴隨而來的強烈恐懼,因此她把這種幾乎算是恐懼反應的心理帶進了她的成年生活中,用於應對每個人。她下意識地把這類表情當成了拒絕別人後身體或精神將承受痛苦的預兆。

"

01.聖母型人格的定義

你是傳說中的老好人嗎?

你是否從不對別人說“不”、哪怕心裡一百八十個不情願?參加多人聚會時,你是否會為了不掃大家的興致而不好意思去衛生間或不忍先離場?無論是不是你分內的工作,只要同事提出請求你就會義無反顧幫忙?

生活中,這樣的人比比皆是。

他 (她)們將大部分精力都花在家人、朋友、同事身上,對陌生人也是有求必應,而且一旦停止這樣做,就會覺得非常內疚,彷彿受了一場“可愛的詛咒”。在他(她)們看來,很多事情的優先級都高於自己的身心健康,結果支持了所有人,卻讓自己崩潰。

心理學家把這些始終把友善待人作為唯一行為準則並因此受盡委屈的人稱為“聖母型人格”。

別以為這樣做很偉大很無私,當你毫無底線地付出卻沒有獲得你期待中的尊重、認可與重視,總有一天你會像一隻不斷被吹氣的氣球般爆炸。

而在自我毀滅之前,抓緊時間讀讀這本《可愛的詛咒:聖母型人格心理自助手冊》,還可以“搶救”一下你氾濫的聖母心。

滾蛋吧,“聖母型人格”,愛自己,從敢於說“不”開始

本書作者雅基•馬森,心理諮詢師,治療師,英國心理學協會成員,也是一名深受“可愛詛咒”折磨的“聖母”。

她曾經在手臂骨折的情況下還堅持為家人開車,甚至一同去划船,直到10天后醫生開出診斷證明,被打上石膏的她才終於覺得可以歇一歇了。這件事讓她意識到,如果不想辦法解除這個“詛咒”,人生終將被摧毀。

02.聖母型人格的成因

關於我們是什麼樣的人以及該怎樣為人處世,很多深深植根於腦海裡的觀念源自我們的童年,而且通常可以追溯到理性思維能力形成之前。

於是,我們才會一直傾向於相信那些錯誤的、早就不合時宜的觀念。

“我無法承受別人一丁點兒的不喜歡,哪怕是陌生人。我對別人的肢體語言很敏感,一點點變化也能感覺到。我不停地察言觀色,那才是讓人筋疲力盡的事。”

這個例子中的女孩,在3歲時就和父母搬到了一個孤立的村莊。父親外出工作,常年不在家。而孤單的母親常常因為不滿她的種種言行而對她大喊大叫。每當這個時候,她就用唱歌跳舞來取悅母親,母親就會高興一陣兒。久而久之她就形成了思維定式,覺得只有刻意討母親歡心,母親才不至於生氣地打罵自己。

書中提到:其實,孩子們沒有真正的力量去反抗、逃離或尋求別人的幫助。他們所擁有的選擇極少,其中一個便是管控自己的行為,讓他們的監護人滿意。

對這個女孩來說,如果能夠讓母親高興,那她就能避免痛苦及伴隨而來的強烈恐懼,因此她把這種幾乎算是恐懼反應的心理帶進了她的成年生活中,用於應對每個人。她下意識地把這類表情當成了拒絕別人後身體或精神將承受痛苦的預兆。

滾蛋吧,“聖母型人格”,愛自己,從敢於說“不”開始

很多在原生家庭中受到傷害或長期寄人籬下的孩子,在長大後都變成了老好人。

因為敏感、玻璃心、害怕受到排擠,所以不斷壓縮自己的心理需求,在很多事上都會苛責自己、善待別人,認為“自己受點兒委屈沒什麼”“大家好才是真的好”“如果我滿足了他的預期他就會更愛我”。

在自己的利益與他人的利益之間,老好人們往往會權衡利弊,但最終還是會說服自己,去迎合他人。

因為在過度缺愛的他們眼裡,被接納和認可是使自己不用再遊離於人群之外的基礎。

有句話說得好:別不好意思拒絕別人,因為那些好意思為難你的人,都不是什麼好人。

書中總結道,很多老好人都盡力不對朋友、鄰居、同事及其他熟人說“不”,並且無法與他們之間劃定出一些界線。他們總是把別人的需求置於自己的需求之前,且並不覺得自己有權說“不”。

“可愛的人”容易陷入一種“非此即彼”的思維模式:如果不是百分之百的A(通常為好的東西),那就是B(通常是不好的東西)。翻譯一下就是:如果我沒有百分之百的同情,那麼我就是一個吝嗇、自私的壞人。這可能導致精疲力竭,以及所謂的“同情疲勞”。如果你認為,只有你能夠幫助全世界需要幫助的人並答應所有人的請求時,你才是個好人,那麼,你必然會感到不堪重負、憤恨和精疲力竭。

"

01.聖母型人格的定義

你是傳說中的老好人嗎?

你是否從不對別人說“不”、哪怕心裡一百八十個不情願?參加多人聚會時,你是否會為了不掃大家的興致而不好意思去衛生間或不忍先離場?無論是不是你分內的工作,只要同事提出請求你就會義無反顧幫忙?

生活中,這樣的人比比皆是。

他 (她)們將大部分精力都花在家人、朋友、同事身上,對陌生人也是有求必應,而且一旦停止這樣做,就會覺得非常內疚,彷彿受了一場“可愛的詛咒”。在他(她)們看來,很多事情的優先級都高於自己的身心健康,結果支持了所有人,卻讓自己崩潰。

心理學家把這些始終把友善待人作為唯一行為準則並因此受盡委屈的人稱為“聖母型人格”。

別以為這樣做很偉大很無私,當你毫無底線地付出卻沒有獲得你期待中的尊重、認可與重視,總有一天你會像一隻不斷被吹氣的氣球般爆炸。

而在自我毀滅之前,抓緊時間讀讀這本《可愛的詛咒:聖母型人格心理自助手冊》,還可以“搶救”一下你氾濫的聖母心。

滾蛋吧,“聖母型人格”,愛自己,從敢於說“不”開始

本書作者雅基•馬森,心理諮詢師,治療師,英國心理學協會成員,也是一名深受“可愛詛咒”折磨的“聖母”。

她曾經在手臂骨折的情況下還堅持為家人開車,甚至一同去划船,直到10天后醫生開出診斷證明,被打上石膏的她才終於覺得可以歇一歇了。這件事讓她意識到,如果不想辦法解除這個“詛咒”,人生終將被摧毀。

02.聖母型人格的成因

關於我們是什麼樣的人以及該怎樣為人處世,很多深深植根於腦海裡的觀念源自我們的童年,而且通常可以追溯到理性思維能力形成之前。

於是,我們才會一直傾向於相信那些錯誤的、早就不合時宜的觀念。

“我無法承受別人一丁點兒的不喜歡,哪怕是陌生人。我對別人的肢體語言很敏感,一點點變化也能感覺到。我不停地察言觀色,那才是讓人筋疲力盡的事。”

這個例子中的女孩,在3歲時就和父母搬到了一個孤立的村莊。父親外出工作,常年不在家。而孤單的母親常常因為不滿她的種種言行而對她大喊大叫。每當這個時候,她就用唱歌跳舞來取悅母親,母親就會高興一陣兒。久而久之她就形成了思維定式,覺得只有刻意討母親歡心,母親才不至於生氣地打罵自己。

書中提到:其實,孩子們沒有真正的力量去反抗、逃離或尋求別人的幫助。他們所擁有的選擇極少,其中一個便是管控自己的行為,讓他們的監護人滿意。

對這個女孩來說,如果能夠讓母親高興,那她就能避免痛苦及伴隨而來的強烈恐懼,因此她把這種幾乎算是恐懼反應的心理帶進了她的成年生活中,用於應對每個人。她下意識地把這類表情當成了拒絕別人後身體或精神將承受痛苦的預兆。

滾蛋吧,“聖母型人格”,愛自己,從敢於說“不”開始

很多在原生家庭中受到傷害或長期寄人籬下的孩子,在長大後都變成了老好人。

因為敏感、玻璃心、害怕受到排擠,所以不斷壓縮自己的心理需求,在很多事上都會苛責自己、善待別人,認為“自己受點兒委屈沒什麼”“大家好才是真的好”“如果我滿足了他的預期他就會更愛我”。

在自己的利益與他人的利益之間,老好人們往往會權衡利弊,但最終還是會說服自己,去迎合他人。

因為在過度缺愛的他們眼裡,被接納和認可是使自己不用再遊離於人群之外的基礎。

有句話說得好:別不好意思拒絕別人,因為那些好意思為難你的人,都不是什麼好人。

書中總結道,很多老好人都盡力不對朋友、鄰居、同事及其他熟人說“不”,並且無法與他們之間劃定出一些界線。他們總是把別人的需求置於自己的需求之前,且並不覺得自己有權說“不”。

“可愛的人”容易陷入一種“非此即彼”的思維模式:如果不是百分之百的A(通常為好的東西),那就是B(通常是不好的東西)。翻譯一下就是:如果我沒有百分之百的同情,那麼我就是一個吝嗇、自私的壞人。這可能導致精疲力竭,以及所謂的“同情疲勞”。如果你認為,只有你能夠幫助全世界需要幫助的人並答應所有人的請求時,你才是個好人,那麼,你必然會感到不堪重負、憤恨和精疲力竭。

滾蛋吧,“聖母型人格”,愛自己,從敢於說“不”開始

03.如何擺脫聖母型人格

那麼,具體需要怎麼做呢?

1.“一日三好”日記

幫助自己儲備一種在你遇到困難和自我懷疑時能夠利用的資源。可以有空回過頭重新讀一讀你列出的內容,回憶一下你在什麼時候、什麼情況下對自己感覺良好。

大量的研究發現,將注意力轉移到積極的東西上能夠使精神健康得到大大改善。通過將積極的想法寫入“一日三好”日記,可能在大腦中創建新的神經通路。如果你能夠每天將至少一件你做過的值得稱讚的事記錄下來,並堅持幾個星期,那麼養成習慣後,即便你不再把它們寫下來,你也能想到那些有益的新想法。

格式為:

我做了個學習計劃。我是個做事有條理並且渴望成功的人。

今天按照烹飪書中教的方法做了道新菜。孩子們並不愛吃,但我還是保持了冷靜。我敢於創新,我在選擇生活、選擇健康。

今天去見了部門經理。我告訴她我覺得工作負擔太重,問她有沒有什麼解決辦法。她居然很願意幫助我。我勇敢而誠實,竟敢直接找上司幫忙。

這就不得不說說手帳的類似妙用,我按自己的想法進行了一些小改動和小拓展。

只需拿個本子、找根能出水的筆,在每晚睡前,靜靜地列出當天令你開心和不開心的事,再定期覆盤,你會發現,你的日子是你自己在過,你的想法和感受才最重要。

比如:

開心:雖然堵車,可我還是提前打卡了。果斷打車,保住了全勤獎。我很睿智,當機立斷,外加好運氣。

不開心:異地戀的他一天都沒回復我的消息,難道他還沒收到我偷偷買給他的禮物?在他面前我總有些患得患失,也許矜持一些會顯得更高貴,說不定他會對我殷勤起來。

總結:有得有失,基本持平。好心情的同時又夾雜著小小的失落。看來職場和情場未必都能順意啊。

"

01.聖母型人格的定義

你是傳說中的老好人嗎?

你是否從不對別人說“不”、哪怕心裡一百八十個不情願?參加多人聚會時,你是否會為了不掃大家的興致而不好意思去衛生間或不忍先離場?無論是不是你分內的工作,只要同事提出請求你就會義無反顧幫忙?

生活中,這樣的人比比皆是。

他 (她)們將大部分精力都花在家人、朋友、同事身上,對陌生人也是有求必應,而且一旦停止這樣做,就會覺得非常內疚,彷彿受了一場“可愛的詛咒”。在他(她)們看來,很多事情的優先級都高於自己的身心健康,結果支持了所有人,卻讓自己崩潰。

心理學家把這些始終把友善待人作為唯一行為準則並因此受盡委屈的人稱為“聖母型人格”。

別以為這樣做很偉大很無私,當你毫無底線地付出卻沒有獲得你期待中的尊重、認可與重視,總有一天你會像一隻不斷被吹氣的氣球般爆炸。

而在自我毀滅之前,抓緊時間讀讀這本《可愛的詛咒:聖母型人格心理自助手冊》,還可以“搶救”一下你氾濫的聖母心。

滾蛋吧,“聖母型人格”,愛自己,從敢於說“不”開始

本書作者雅基•馬森,心理諮詢師,治療師,英國心理學協會成員,也是一名深受“可愛詛咒”折磨的“聖母”。

她曾經在手臂骨折的情況下還堅持為家人開車,甚至一同去划船,直到10天后醫生開出診斷證明,被打上石膏的她才終於覺得可以歇一歇了。這件事讓她意識到,如果不想辦法解除這個“詛咒”,人生終將被摧毀。

02.聖母型人格的成因

關於我們是什麼樣的人以及該怎樣為人處世,很多深深植根於腦海裡的觀念源自我們的童年,而且通常可以追溯到理性思維能力形成之前。

於是,我們才會一直傾向於相信那些錯誤的、早就不合時宜的觀念。

“我無法承受別人一丁點兒的不喜歡,哪怕是陌生人。我對別人的肢體語言很敏感,一點點變化也能感覺到。我不停地察言觀色,那才是讓人筋疲力盡的事。”

這個例子中的女孩,在3歲時就和父母搬到了一個孤立的村莊。父親外出工作,常年不在家。而孤單的母親常常因為不滿她的種種言行而對她大喊大叫。每當這個時候,她就用唱歌跳舞來取悅母親,母親就會高興一陣兒。久而久之她就形成了思維定式,覺得只有刻意討母親歡心,母親才不至於生氣地打罵自己。

書中提到:其實,孩子們沒有真正的力量去反抗、逃離或尋求別人的幫助。他們所擁有的選擇極少,其中一個便是管控自己的行為,讓他們的監護人滿意。

對這個女孩來說,如果能夠讓母親高興,那她就能避免痛苦及伴隨而來的強烈恐懼,因此她把這種幾乎算是恐懼反應的心理帶進了她的成年生活中,用於應對每個人。她下意識地把這類表情當成了拒絕別人後身體或精神將承受痛苦的預兆。

滾蛋吧,“聖母型人格”,愛自己,從敢於說“不”開始

很多在原生家庭中受到傷害或長期寄人籬下的孩子,在長大後都變成了老好人。

因為敏感、玻璃心、害怕受到排擠,所以不斷壓縮自己的心理需求,在很多事上都會苛責自己、善待別人,認為“自己受點兒委屈沒什麼”“大家好才是真的好”“如果我滿足了他的預期他就會更愛我”。

在自己的利益與他人的利益之間,老好人們往往會權衡利弊,但最終還是會說服自己,去迎合他人。

因為在過度缺愛的他們眼裡,被接納和認可是使自己不用再遊離於人群之外的基礎。

有句話說得好:別不好意思拒絕別人,因為那些好意思為難你的人,都不是什麼好人。

書中總結道,很多老好人都盡力不對朋友、鄰居、同事及其他熟人說“不”,並且無法與他們之間劃定出一些界線。他們總是把別人的需求置於自己的需求之前,且並不覺得自己有權說“不”。

“可愛的人”容易陷入一種“非此即彼”的思維模式:如果不是百分之百的A(通常為好的東西),那就是B(通常是不好的東西)。翻譯一下就是:如果我沒有百分之百的同情,那麼我就是一個吝嗇、自私的壞人。這可能導致精疲力竭,以及所謂的“同情疲勞”。如果你認為,只有你能夠幫助全世界需要幫助的人並答應所有人的請求時,你才是個好人,那麼,你必然會感到不堪重負、憤恨和精疲力竭。

滾蛋吧,“聖母型人格”,愛自己,從敢於說“不”開始

03.如何擺脫聖母型人格

那麼,具體需要怎麼做呢?

1.“一日三好”日記

幫助自己儲備一種在你遇到困難和自我懷疑時能夠利用的資源。可以有空回過頭重新讀一讀你列出的內容,回憶一下你在什麼時候、什麼情況下對自己感覺良好。

大量的研究發現,將注意力轉移到積極的東西上能夠使精神健康得到大大改善。通過將積極的想法寫入“一日三好”日記,可能在大腦中創建新的神經通路。如果你能夠每天將至少一件你做過的值得稱讚的事記錄下來,並堅持幾個星期,那麼養成習慣後,即便你不再把它們寫下來,你也能想到那些有益的新想法。

格式為:

我做了個學習計劃。我是個做事有條理並且渴望成功的人。

今天按照烹飪書中教的方法做了道新菜。孩子們並不愛吃,但我還是保持了冷靜。我敢於創新,我在選擇生活、選擇健康。

今天去見了部門經理。我告訴她我覺得工作負擔太重,問她有沒有什麼解決辦法。她居然很願意幫助我。我勇敢而誠實,竟敢直接找上司幫忙。

這就不得不說說手帳的類似妙用,我按自己的想法進行了一些小改動和小拓展。

只需拿個本子、找根能出水的筆,在每晚睡前,靜靜地列出當天令你開心和不開心的事,再定期覆盤,你會發現,你的日子是你自己在過,你的想法和感受才最重要。

比如:

開心:雖然堵車,可我還是提前打卡了。果斷打車,保住了全勤獎。我很睿智,當機立斷,外加好運氣。

不開心:異地戀的他一天都沒回復我的消息,難道他還沒收到我偷偷買給他的禮物?在他面前我總有些患得患失,也許矜持一些會顯得更高貴,說不定他會對我殷勤起來。

總結:有得有失,基本持平。好心情的同時又夾雜著小小的失落。看來職場和情場未必都能順意啊。

滾蛋吧,“聖母型人格”,愛自己,從敢於說“不”開始

2.告訴自己:你值得這世上所有的美好

在打出了“你值得擁有”的口號之後,知名化妝品品牌“歐萊雅”幾乎壟斷了一種重要理念,即權利理念。它極力鼓勵你,作為一個了不起的人,你有重要而寶貴的價值,你應該用最好的方式對待自己。

而很多人恰恰與歐萊雅想要灌輸給我們的理念相反:我們不配分到任何好而特別的東西。”可愛的人”總是把他們的時間、精力、健康和愛奉獻給其他人,唯獨不給自己留一點點。

某閨蜜,自從有了孩子後,全部身心都奉獻給了孩子,自己捨不得吃、捨不得穿,只拼命給孩子買買買。

到最後連她老公都看不下去了,說:“就算你不用上班,也抹抹臉、買幾件新衣裳,至少讓我看著別太邋遢。你照照鏡子,你還是原來的你嗎、怎麼一點兒都不可愛了呢?”

閨蜜隨口道:“一瓶水乳好幾百,再說又不是沒衣服穿。有那錢還不如給孩子多買幾本繪本。”

某天她去幼兒園門口接孩子,孩子指著旁邊幾位媽媽小聲說:“為什麼別的小朋友的媽媽都那麼漂亮,你又老又醜,還有肥肚子。”

閨蜜愣在了原地。其實,她想當然地給予孩子的,並不是孩子最想要的。

書中有位媽媽說:“我曾經沉溺於一種想法,即我成為母親後一定得把自己的需求放到最後,否則,我就不是個稱職的母親。但現在我明白了,如果我不照顧好自己,並找到‘為自己加滿油'的方法,那麼,我將無法有效地為孩子付出。”

"

01.聖母型人格的定義

你是傳說中的老好人嗎?

你是否從不對別人說“不”、哪怕心裡一百八十個不情願?參加多人聚會時,你是否會為了不掃大家的興致而不好意思去衛生間或不忍先離場?無論是不是你分內的工作,只要同事提出請求你就會義無反顧幫忙?

生活中,這樣的人比比皆是。

他 (她)們將大部分精力都花在家人、朋友、同事身上,對陌生人也是有求必應,而且一旦停止這樣做,就會覺得非常內疚,彷彿受了一場“可愛的詛咒”。在他(她)們看來,很多事情的優先級都高於自己的身心健康,結果支持了所有人,卻讓自己崩潰。

心理學家把這些始終把友善待人作為唯一行為準則並因此受盡委屈的人稱為“聖母型人格”。

別以為這樣做很偉大很無私,當你毫無底線地付出卻沒有獲得你期待中的尊重、認可與重視,總有一天你會像一隻不斷被吹氣的氣球般爆炸。

而在自我毀滅之前,抓緊時間讀讀這本《可愛的詛咒:聖母型人格心理自助手冊》,還可以“搶救”一下你氾濫的聖母心。

滾蛋吧,“聖母型人格”,愛自己,從敢於說“不”開始

本書作者雅基•馬森,心理諮詢師,治療師,英國心理學協會成員,也是一名深受“可愛詛咒”折磨的“聖母”。

她曾經在手臂骨折的情況下還堅持為家人開車,甚至一同去划船,直到10天后醫生開出診斷證明,被打上石膏的她才終於覺得可以歇一歇了。這件事讓她意識到,如果不想辦法解除這個“詛咒”,人生終將被摧毀。

02.聖母型人格的成因

關於我們是什麼樣的人以及該怎樣為人處世,很多深深植根於腦海裡的觀念源自我們的童年,而且通常可以追溯到理性思維能力形成之前。

於是,我們才會一直傾向於相信那些錯誤的、早就不合時宜的觀念。

“我無法承受別人一丁點兒的不喜歡,哪怕是陌生人。我對別人的肢體語言很敏感,一點點變化也能感覺到。我不停地察言觀色,那才是讓人筋疲力盡的事。”

這個例子中的女孩,在3歲時就和父母搬到了一個孤立的村莊。父親外出工作,常年不在家。而孤單的母親常常因為不滿她的種種言行而對她大喊大叫。每當這個時候,她就用唱歌跳舞來取悅母親,母親就會高興一陣兒。久而久之她就形成了思維定式,覺得只有刻意討母親歡心,母親才不至於生氣地打罵自己。

書中提到:其實,孩子們沒有真正的力量去反抗、逃離或尋求別人的幫助。他們所擁有的選擇極少,其中一個便是管控自己的行為,讓他們的監護人滿意。

對這個女孩來說,如果能夠讓母親高興,那她就能避免痛苦及伴隨而來的強烈恐懼,因此她把這種幾乎算是恐懼反應的心理帶進了她的成年生活中,用於應對每個人。她下意識地把這類表情當成了拒絕別人後身體或精神將承受痛苦的預兆。

滾蛋吧,“聖母型人格”,愛自己,從敢於說“不”開始

很多在原生家庭中受到傷害或長期寄人籬下的孩子,在長大後都變成了老好人。

因為敏感、玻璃心、害怕受到排擠,所以不斷壓縮自己的心理需求,在很多事上都會苛責自己、善待別人,認為“自己受點兒委屈沒什麼”“大家好才是真的好”“如果我滿足了他的預期他就會更愛我”。

在自己的利益與他人的利益之間,老好人們往往會權衡利弊,但最終還是會說服自己,去迎合他人。

因為在過度缺愛的他們眼裡,被接納和認可是使自己不用再遊離於人群之外的基礎。

有句話說得好:別不好意思拒絕別人,因為那些好意思為難你的人,都不是什麼好人。

書中總結道,很多老好人都盡力不對朋友、鄰居、同事及其他熟人說“不”,並且無法與他們之間劃定出一些界線。他們總是把別人的需求置於自己的需求之前,且並不覺得自己有權說“不”。

“可愛的人”容易陷入一種“非此即彼”的思維模式:如果不是百分之百的A(通常為好的東西),那就是B(通常是不好的東西)。翻譯一下就是:如果我沒有百分之百的同情,那麼我就是一個吝嗇、自私的壞人。這可能導致精疲力竭,以及所謂的“同情疲勞”。如果你認為,只有你能夠幫助全世界需要幫助的人並答應所有人的請求時,你才是個好人,那麼,你必然會感到不堪重負、憤恨和精疲力竭。

滾蛋吧,“聖母型人格”,愛自己,從敢於說“不”開始

03.如何擺脫聖母型人格

那麼,具體需要怎麼做呢?

1.“一日三好”日記

幫助自己儲備一種在你遇到困難和自我懷疑時能夠利用的資源。可以有空回過頭重新讀一讀你列出的內容,回憶一下你在什麼時候、什麼情況下對自己感覺良好。

大量的研究發現,將注意力轉移到積極的東西上能夠使精神健康得到大大改善。通過將積極的想法寫入“一日三好”日記,可能在大腦中創建新的神經通路。如果你能夠每天將至少一件你做過的值得稱讚的事記錄下來,並堅持幾個星期,那麼養成習慣後,即便你不再把它們寫下來,你也能想到那些有益的新想法。

格式為:

我做了個學習計劃。我是個做事有條理並且渴望成功的人。

今天按照烹飪書中教的方法做了道新菜。孩子們並不愛吃,但我還是保持了冷靜。我敢於創新,我在選擇生活、選擇健康。

今天去見了部門經理。我告訴她我覺得工作負擔太重,問她有沒有什麼解決辦法。她居然很願意幫助我。我勇敢而誠實,竟敢直接找上司幫忙。

這就不得不說說手帳的類似妙用,我按自己的想法進行了一些小改動和小拓展。

只需拿個本子、找根能出水的筆,在每晚睡前,靜靜地列出當天令你開心和不開心的事,再定期覆盤,你會發現,你的日子是你自己在過,你的想法和感受才最重要。

比如:

開心:雖然堵車,可我還是提前打卡了。果斷打車,保住了全勤獎。我很睿智,當機立斷,外加好運氣。

不開心:異地戀的他一天都沒回復我的消息,難道他還沒收到我偷偷買給他的禮物?在他面前我總有些患得患失,也許矜持一些會顯得更高貴,說不定他會對我殷勤起來。

總結:有得有失,基本持平。好心情的同時又夾雜著小小的失落。看來職場和情場未必都能順意啊。

滾蛋吧,“聖母型人格”,愛自己,從敢於說“不”開始

2.告訴自己:你值得這世上所有的美好

在打出了“你值得擁有”的口號之後,知名化妝品品牌“歐萊雅”幾乎壟斷了一種重要理念,即權利理念。它極力鼓勵你,作為一個了不起的人,你有重要而寶貴的價值,你應該用最好的方式對待自己。

而很多人恰恰與歐萊雅想要灌輸給我們的理念相反:我們不配分到任何好而特別的東西。”可愛的人”總是把他們的時間、精力、健康和愛奉獻給其他人,唯獨不給自己留一點點。

某閨蜜,自從有了孩子後,全部身心都奉獻給了孩子,自己捨不得吃、捨不得穿,只拼命給孩子買買買。

到最後連她老公都看不下去了,說:“就算你不用上班,也抹抹臉、買幾件新衣裳,至少讓我看著別太邋遢。你照照鏡子,你還是原來的你嗎、怎麼一點兒都不可愛了呢?”

閨蜜隨口道:“一瓶水乳好幾百,再說又不是沒衣服穿。有那錢還不如給孩子多買幾本繪本。”

某天她去幼兒園門口接孩子,孩子指著旁邊幾位媽媽小聲說:“為什麼別的小朋友的媽媽都那麼漂亮,你又老又醜,還有肥肚子。”

閨蜜愣在了原地。其實,她想當然地給予孩子的,並不是孩子最想要的。

書中有位媽媽說:“我曾經沉溺於一種想法,即我成為母親後一定得把自己的需求放到最後,否則,我就不是個稱職的母親。但現在我明白了,如果我不照顧好自己,並找到‘為自己加滿油'的方法,那麼,我將無法有效地為孩子付出。”

滾蛋吧,“聖母型人格”,愛自己,從敢於說“不”開始

3.想想某個你喜歡並欽佩的人,在相同的情況下,他會怎麼做

在馬伊琍和靳東主演的《我的前半生》中,有個橋段令我印象深刻:

關於離婚官司中提出的50萬房款差價賠償款,剛開始陳俊生是認可的,後來又提出只能給20萬。前公婆在羅子君面前故意賣慘,壓低價格。前公公還打出殺手鐗,問她怎麼變成如今這個樣子了。

要是放在以前,包子性格的羅子君肯定會妥協,但是她突然想到,要是賀函遇到這件事,會怎麼做。

於是,在經過短暫的思考後,她堅定地表達了自己的立場,為自己和兒子爭取到了應得的利益。

因為賀函曾對她說過,說出的話就不能收回,否則別人會以為你是個可以討價還價的人,後患無窮。

事實證明,這步棋,羅子君走對了。

所以,當你遇到令自己為難的事時,不妨先想一想,你的“偶像”會怎麼做。

"

01.聖母型人格的定義

你是傳說中的老好人嗎?

你是否從不對別人說“不”、哪怕心裡一百八十個不情願?參加多人聚會時,你是否會為了不掃大家的興致而不好意思去衛生間或不忍先離場?無論是不是你分內的工作,只要同事提出請求你就會義無反顧幫忙?

生活中,這樣的人比比皆是。

他 (她)們將大部分精力都花在家人、朋友、同事身上,對陌生人也是有求必應,而且一旦停止這樣做,就會覺得非常內疚,彷彿受了一場“可愛的詛咒”。在他(她)們看來,很多事情的優先級都高於自己的身心健康,結果支持了所有人,卻讓自己崩潰。

心理學家把這些始終把友善待人作為唯一行為準則並因此受盡委屈的人稱為“聖母型人格”。

別以為這樣做很偉大很無私,當你毫無底線地付出卻沒有獲得你期待中的尊重、認可與重視,總有一天你會像一隻不斷被吹氣的氣球般爆炸。

而在自我毀滅之前,抓緊時間讀讀這本《可愛的詛咒:聖母型人格心理自助手冊》,還可以“搶救”一下你氾濫的聖母心。

滾蛋吧,“聖母型人格”,愛自己,從敢於說“不”開始

本書作者雅基•馬森,心理諮詢師,治療師,英國心理學協會成員,也是一名深受“可愛詛咒”折磨的“聖母”。

她曾經在手臂骨折的情況下還堅持為家人開車,甚至一同去划船,直到10天后醫生開出診斷證明,被打上石膏的她才終於覺得可以歇一歇了。這件事讓她意識到,如果不想辦法解除這個“詛咒”,人生終將被摧毀。

02.聖母型人格的成因

關於我們是什麼樣的人以及該怎樣為人處世,很多深深植根於腦海裡的觀念源自我們的童年,而且通常可以追溯到理性思維能力形成之前。

於是,我們才會一直傾向於相信那些錯誤的、早就不合時宜的觀念。

“我無法承受別人一丁點兒的不喜歡,哪怕是陌生人。我對別人的肢體語言很敏感,一點點變化也能感覺到。我不停地察言觀色,那才是讓人筋疲力盡的事。”

這個例子中的女孩,在3歲時就和父母搬到了一個孤立的村莊。父親外出工作,常年不在家。而孤單的母親常常因為不滿她的種種言行而對她大喊大叫。每當這個時候,她就用唱歌跳舞來取悅母親,母親就會高興一陣兒。久而久之她就形成了思維定式,覺得只有刻意討母親歡心,母親才不至於生氣地打罵自己。

書中提到:其實,孩子們沒有真正的力量去反抗、逃離或尋求別人的幫助。他們所擁有的選擇極少,其中一個便是管控自己的行為,讓他們的監護人滿意。

對這個女孩來說,如果能夠讓母親高興,那她就能避免痛苦及伴隨而來的強烈恐懼,因此她把這種幾乎算是恐懼反應的心理帶進了她的成年生活中,用於應對每個人。她下意識地把這類表情當成了拒絕別人後身體或精神將承受痛苦的預兆。

滾蛋吧,“聖母型人格”,愛自己,從敢於說“不”開始

很多在原生家庭中受到傷害或長期寄人籬下的孩子,在長大後都變成了老好人。

因為敏感、玻璃心、害怕受到排擠,所以不斷壓縮自己的心理需求,在很多事上都會苛責自己、善待別人,認為“自己受點兒委屈沒什麼”“大家好才是真的好”“如果我滿足了他的預期他就會更愛我”。

在自己的利益與他人的利益之間,老好人們往往會權衡利弊,但最終還是會說服自己,去迎合他人。

因為在過度缺愛的他們眼裡,被接納和認可是使自己不用再遊離於人群之外的基礎。

有句話說得好:別不好意思拒絕別人,因為那些好意思為難你的人,都不是什麼好人。

書中總結道,很多老好人都盡力不對朋友、鄰居、同事及其他熟人說“不”,並且無法與他們之間劃定出一些界線。他們總是把別人的需求置於自己的需求之前,且並不覺得自己有權說“不”。

“可愛的人”容易陷入一種“非此即彼”的思維模式:如果不是百分之百的A(通常為好的東西),那就是B(通常是不好的東西)。翻譯一下就是:如果我沒有百分之百的同情,那麼我就是一個吝嗇、自私的壞人。這可能導致精疲力竭,以及所謂的“同情疲勞”。如果你認為,只有你能夠幫助全世界需要幫助的人並答應所有人的請求時,你才是個好人,那麼,你必然會感到不堪重負、憤恨和精疲力竭。

滾蛋吧,“聖母型人格”,愛自己,從敢於說“不”開始

03.如何擺脫聖母型人格

那麼,具體需要怎麼做呢?

1.“一日三好”日記

幫助自己儲備一種在你遇到困難和自我懷疑時能夠利用的資源。可以有空回過頭重新讀一讀你列出的內容,回憶一下你在什麼時候、什麼情況下對自己感覺良好。

大量的研究發現,將注意力轉移到積極的東西上能夠使精神健康得到大大改善。通過將積極的想法寫入“一日三好”日記,可能在大腦中創建新的神經通路。如果你能夠每天將至少一件你做過的值得稱讚的事記錄下來,並堅持幾個星期,那麼養成習慣後,即便你不再把它們寫下來,你也能想到那些有益的新想法。

格式為:

我做了個學習計劃。我是個做事有條理並且渴望成功的人。

今天按照烹飪書中教的方法做了道新菜。孩子們並不愛吃,但我還是保持了冷靜。我敢於創新,我在選擇生活、選擇健康。

今天去見了部門經理。我告訴她我覺得工作負擔太重,問她有沒有什麼解決辦法。她居然很願意幫助我。我勇敢而誠實,竟敢直接找上司幫忙。

這就不得不說說手帳的類似妙用,我按自己的想法進行了一些小改動和小拓展。

只需拿個本子、找根能出水的筆,在每晚睡前,靜靜地列出當天令你開心和不開心的事,再定期覆盤,你會發現,你的日子是你自己在過,你的想法和感受才最重要。

比如:

開心:雖然堵車,可我還是提前打卡了。果斷打車,保住了全勤獎。我很睿智,當機立斷,外加好運氣。

不開心:異地戀的他一天都沒回復我的消息,難道他還沒收到我偷偷買給他的禮物?在他面前我總有些患得患失,也許矜持一些會顯得更高貴,說不定他會對我殷勤起來。

總結:有得有失,基本持平。好心情的同時又夾雜著小小的失落。看來職場和情場未必都能順意啊。

滾蛋吧,“聖母型人格”,愛自己,從敢於說“不”開始

2.告訴自己:你值得這世上所有的美好

在打出了“你值得擁有”的口號之後,知名化妝品品牌“歐萊雅”幾乎壟斷了一種重要理念,即權利理念。它極力鼓勵你,作為一個了不起的人,你有重要而寶貴的價值,你應該用最好的方式對待自己。

而很多人恰恰與歐萊雅想要灌輸給我們的理念相反:我們不配分到任何好而特別的東西。”可愛的人”總是把他們的時間、精力、健康和愛奉獻給其他人,唯獨不給自己留一點點。

某閨蜜,自從有了孩子後,全部身心都奉獻給了孩子,自己捨不得吃、捨不得穿,只拼命給孩子買買買。

到最後連她老公都看不下去了,說:“就算你不用上班,也抹抹臉、買幾件新衣裳,至少讓我看著別太邋遢。你照照鏡子,你還是原來的你嗎、怎麼一點兒都不可愛了呢?”

閨蜜隨口道:“一瓶水乳好幾百,再說又不是沒衣服穿。有那錢還不如給孩子多買幾本繪本。”

某天她去幼兒園門口接孩子,孩子指著旁邊幾位媽媽小聲說:“為什麼別的小朋友的媽媽都那麼漂亮,你又老又醜,還有肥肚子。”

閨蜜愣在了原地。其實,她想當然地給予孩子的,並不是孩子最想要的。

書中有位媽媽說:“我曾經沉溺於一種想法,即我成為母親後一定得把自己的需求放到最後,否則,我就不是個稱職的母親。但現在我明白了,如果我不照顧好自己,並找到‘為自己加滿油'的方法,那麼,我將無法有效地為孩子付出。”

滾蛋吧,“聖母型人格”,愛自己,從敢於說“不”開始

3.想想某個你喜歡並欽佩的人,在相同的情況下,他會怎麼做

在馬伊琍和靳東主演的《我的前半生》中,有個橋段令我印象深刻:

關於離婚官司中提出的50萬房款差價賠償款,剛開始陳俊生是認可的,後來又提出只能給20萬。前公婆在羅子君面前故意賣慘,壓低價格。前公公還打出殺手鐗,問她怎麼變成如今這個樣子了。

要是放在以前,包子性格的羅子君肯定會妥協,但是她突然想到,要是賀函遇到這件事,會怎麼做。

於是,在經過短暫的思考後,她堅定地表達了自己的立場,為自己和兒子爭取到了應得的利益。

因為賀函曾對她說過,說出的話就不能收回,否則別人會以為你是個可以討價還價的人,後患無窮。

事實證明,這步棋,羅子君走對了。

所以,當你遇到令自己為難的事時,不妨先想一想,你的“偶像”會怎麼做。

滾蛋吧,“聖母型人格”,愛自己,從敢於說“不”開始

總結

人生在世,先要對自己好,才能真心對別人好。委曲求全,無法長久。

如果給重要的事排個序,最優先的應該是取悅自己。

而你需要明白的是:

1.你有權讓別人失望

2.你無需對別人的情緒負責

《可愛的詛咒:聖母型人格心理自助手冊》這本書,不是讓人們放棄對這個世界表達善意,而是鼓勵人們為自己爭取一些時間和自由,畢竟,每個人都有權利好好愛自己。

所以,從今天起,每晚大聲對著鏡子裡的自己說一句“我愛你”吧。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