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中師生撐起中小學教育的半邊天空!如今他們過得好嗎?'

"
"
一代中師生撐起中小學教育的半邊天空!如今他們過得好嗎?

大家都有一段共同的學習經歷,現在多從事一種共同的職業——中小學教師。而促成大家終生從事教師職業的就是那一段學習經歷——讀“中師”。

20多年前,大家初中畢業,考上了一所中等師範學校。畢業後,大多數人回到了家鄉的中小學校當教師,轉眼已過二十多年。

歲月在臉上留痕,心已蒼老許多。

曾經是同學少年,風華正茂。如今,大家都已年屆不惑,有同學的孩子已結婚,多數人的孩子已上大學,上高中,大家的話題就是工作、工資,孩子、家庭。

大家很少想過,自己那一段學習經歷,曾是一件國家大事!

大約從1983年開始,為了緩解農村小學師資嚴重不足的壓力,國家在全國範圍內,實行從初中畢業生中招收學生就讀中等師範學校、學生畢業後到城鄉小學任教的招生政策。這一政策執行至1999年。

謝新茂老師曾經是一位中等師範學校的老師,從1983年開始,就一直在一所中師學校任教,一直到2002年最後一屆中師畢業生離校後,才調到另一所學校。他親身經歷了中師教育政策的實施及廢止的全過程。

他曾在文章中說:

在十六七年的時間內,全國近400萬學習成績優異的初中畢業生,湧進了中等師範學校並不算高的門檻,然後猶如一把把蒲公英的種子,被撒在祖國或肥沃或貧瘠的土地上。他們中的絕大部分,從畢業開始,就一直堅守在偏僻、荒涼的鄉村中小學,成了中國當代教育最堅固的基石。

他們以出類拔萃的優異素質選擇上中師,除了為了解決一張飯票,也為了積極響應國家號召。

首批初中上中師的學生在1986年畢業,自此之後,每一屆畢業生中的大多數被分配到了廣大的農村中小學教書,成了一名普通的小學教師。

中國教育的發展,尤其是鄉村教育的發展,他們功不可沒。說他們是中國鄉村教育的基石,一點也不為過。

其實,對他們自身來說,除了從事中小學教育,以他們過硬的素質,仍可以有更廣闊的發揮空間。

他們在經過師範專業的養成教育和教師崗位的歷練之後,一個個在業務能力上出類拔萃。在這樣的矛盾和焦慮中,他們艱難前行,為國家中小學教育事業的發展,貢獻著自己的青春和才華,把自己變成一支蠟燭,照亮著一批又一批學生的內心。

這批人加入到基礎教育行列,確實是中國基礎教育的大幸。1999年後,全國陸續取消了中師教育,中小學師資面臨著青黃不接的局面。許多願意從事中小學教育工作的年輕人,與這批中師生比又有較大的差距,令人頭疼。

而對他們個人的前途來說,他們甘願成為墊在金字塔最底層的鋪路石。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要向他們之中仍然在從事中小學教育事業的人,致以崇高的敬禮!

謝老師的這篇文章,筆者曾經多次閱讀,多次選用,每一次閱讀,都有不可名狀的感動。謝老師從中師生老師的角度,給這個群體最大的寬慰與理解。

"
一代中師生撐起中小學教育的半邊天空!如今他們過得好嗎?

大家都有一段共同的學習經歷,現在多從事一種共同的職業——中小學教師。而促成大家終生從事教師職業的就是那一段學習經歷——讀“中師”。

20多年前,大家初中畢業,考上了一所中等師範學校。畢業後,大多數人回到了家鄉的中小學校當教師,轉眼已過二十多年。

歲月在臉上留痕,心已蒼老許多。

曾經是同學少年,風華正茂。如今,大家都已年屆不惑,有同學的孩子已結婚,多數人的孩子已上大學,上高中,大家的話題就是工作、工資,孩子、家庭。

大家很少想過,自己那一段學習經歷,曾是一件國家大事!

大約從1983年開始,為了緩解農村小學師資嚴重不足的壓力,國家在全國範圍內,實行從初中畢業生中招收學生就讀中等師範學校、學生畢業後到城鄉小學任教的招生政策。這一政策執行至1999年。

謝新茂老師曾經是一位中等師範學校的老師,從1983年開始,就一直在一所中師學校任教,一直到2002年最後一屆中師畢業生離校後,才調到另一所學校。他親身經歷了中師教育政策的實施及廢止的全過程。

他曾在文章中說:

在十六七年的時間內,全國近400萬學習成績優異的初中畢業生,湧進了中等師範學校並不算高的門檻,然後猶如一把把蒲公英的種子,被撒在祖國或肥沃或貧瘠的土地上。他們中的絕大部分,從畢業開始,就一直堅守在偏僻、荒涼的鄉村中小學,成了中國當代教育最堅固的基石。

他們以出類拔萃的優異素質選擇上中師,除了為了解決一張飯票,也為了積極響應國家號召。

首批初中上中師的學生在1986年畢業,自此之後,每一屆畢業生中的大多數被分配到了廣大的農村中小學教書,成了一名普通的小學教師。

中國教育的發展,尤其是鄉村教育的發展,他們功不可沒。說他們是中國鄉村教育的基石,一點也不為過。

其實,對他們自身來說,除了從事中小學教育,以他們過硬的素質,仍可以有更廣闊的發揮空間。

他們在經過師範專業的養成教育和教師崗位的歷練之後,一個個在業務能力上出類拔萃。在這樣的矛盾和焦慮中,他們艱難前行,為國家中小學教育事業的發展,貢獻著自己的青春和才華,把自己變成一支蠟燭,照亮著一批又一批學生的內心。

這批人加入到基礎教育行列,確實是中國基礎教育的大幸。1999年後,全國陸續取消了中師教育,中小學師資面臨著青黃不接的局面。許多願意從事中小學教育工作的年輕人,與這批中師生比又有較大的差距,令人頭疼。

而對他們個人的前途來說,他們甘願成為墊在金字塔最底層的鋪路石。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要向他們之中仍然在從事中小學教育事業的人,致以崇高的敬禮!

謝老師的這篇文章,筆者曾經多次閱讀,多次選用,每一次閱讀,都有不可名狀的感動。謝老師從中師生老師的角度,給這個群體最大的寬慰與理解。

一代中師生撐起中小學教育的半邊天空!如今他們過得好嗎?

同樣,還有一位中師學校老師,周碧華老師,在他的文章《中師生,中國騰飛的“墊腳石”》,講述自己那一段執教湖南桃源師範的經歷,通過擔任一屆中師生班主任的感知,談了對中師生最真實的認識和評價:

因為,他們是初中畢業生中的佼佼者,在當年大學錄取率還十分低下的時代,考取中師的意義不亞於當今考取研究生;在當年城鄉差別十分明顯的情況下,考取中師的農村孩子意味著從此跳出了“農門”。

我至今認為,錄取初中畢業生中成績最好的學生讀中師,是一種國家戰略,是為了一代一代的中國孩子接受到更好的教育

18歲,剛成年的年齡,中師生便被分配到各鄉村小學,有的甚至到了偏遠山村,一人一校,幾十元的微薄工資,有時還不能按月發放。

中師生畢業季,傳來了初中同學考上重點大學的消息,而三年前這些同學都甚至不如自己成績好,這樣的命運反差,曾深深地剌激過每一箇中師畢業生——他們畢竟只有18歲,正是做夢的年齡,但夢提前終結,他們只能彎下腰去,做一塊墊腳石。

畢業4年後,又傳來初中同學某某大學畢業分配到某大城市某大機關的消息,而自己,正在教室裡當孩子王……

從考取中師到畢業分配後若干年,中師生歷經數個心理煎熬期。

如今,中國已崛起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許多80後已成為國家重點項目的科研主力,他們當然感恩於大學教授的教導,可是否記得當年的小學老師?

正是上世紀80—90年代的中師生,讓你們接受了良好的基礎教育;你們是否知道,你們當年的小學老師,本該也是科學家、音樂家、教授呀!

我在中師工作八學年一學期,我深深知道,全國的中師生特別是上世紀80-90年代的中師生,都有著相同的特殊心路歷程:他們優秀,卻走了一條平凡而清貧的道路。

因此,我們應向一代中師生致敬,沒有他們的奉獻與犧牲,就沒有紮實的基礎教育,沒有紮實的基礎教育,又怎有人才輩出?沒有人才,祖國又怎能騰飛?

"
一代中師生撐起中小學教育的半邊天空!如今他們過得好嗎?

大家都有一段共同的學習經歷,現在多從事一種共同的職業——中小學教師。而促成大家終生從事教師職業的就是那一段學習經歷——讀“中師”。

20多年前,大家初中畢業,考上了一所中等師範學校。畢業後,大多數人回到了家鄉的中小學校當教師,轉眼已過二十多年。

歲月在臉上留痕,心已蒼老許多。

曾經是同學少年,風華正茂。如今,大家都已年屆不惑,有同學的孩子已結婚,多數人的孩子已上大學,上高中,大家的話題就是工作、工資,孩子、家庭。

大家很少想過,自己那一段學習經歷,曾是一件國家大事!

大約從1983年開始,為了緩解農村小學師資嚴重不足的壓力,國家在全國範圍內,實行從初中畢業生中招收學生就讀中等師範學校、學生畢業後到城鄉小學任教的招生政策。這一政策執行至1999年。

謝新茂老師曾經是一位中等師範學校的老師,從1983年開始,就一直在一所中師學校任教,一直到2002年最後一屆中師畢業生離校後,才調到另一所學校。他親身經歷了中師教育政策的實施及廢止的全過程。

他曾在文章中說:

在十六七年的時間內,全國近400萬學習成績優異的初中畢業生,湧進了中等師範學校並不算高的門檻,然後猶如一把把蒲公英的種子,被撒在祖國或肥沃或貧瘠的土地上。他們中的絕大部分,從畢業開始,就一直堅守在偏僻、荒涼的鄉村中小學,成了中國當代教育最堅固的基石。

他們以出類拔萃的優異素質選擇上中師,除了為了解決一張飯票,也為了積極響應國家號召。

首批初中上中師的學生在1986年畢業,自此之後,每一屆畢業生中的大多數被分配到了廣大的農村中小學教書,成了一名普通的小學教師。

中國教育的發展,尤其是鄉村教育的發展,他們功不可沒。說他們是中國鄉村教育的基石,一點也不為過。

其實,對他們自身來說,除了從事中小學教育,以他們過硬的素質,仍可以有更廣闊的發揮空間。

他們在經過師範專業的養成教育和教師崗位的歷練之後,一個個在業務能力上出類拔萃。在這樣的矛盾和焦慮中,他們艱難前行,為國家中小學教育事業的發展,貢獻著自己的青春和才華,把自己變成一支蠟燭,照亮著一批又一批學生的內心。

這批人加入到基礎教育行列,確實是中國基礎教育的大幸。1999年後,全國陸續取消了中師教育,中小學師資面臨著青黃不接的局面。許多願意從事中小學教育工作的年輕人,與這批中師生比又有較大的差距,令人頭疼。

而對他們個人的前途來說,他們甘願成為墊在金字塔最底層的鋪路石。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要向他們之中仍然在從事中小學教育事業的人,致以崇高的敬禮!

謝老師的這篇文章,筆者曾經多次閱讀,多次選用,每一次閱讀,都有不可名狀的感動。謝老師從中師生老師的角度,給這個群體最大的寬慰與理解。

一代中師生撐起中小學教育的半邊天空!如今他們過得好嗎?

同樣,還有一位中師學校老師,周碧華老師,在他的文章《中師生,中國騰飛的“墊腳石”》,講述自己那一段執教湖南桃源師範的經歷,通過擔任一屆中師生班主任的感知,談了對中師生最真實的認識和評價:

因為,他們是初中畢業生中的佼佼者,在當年大學錄取率還十分低下的時代,考取中師的意義不亞於當今考取研究生;在當年城鄉差別十分明顯的情況下,考取中師的農村孩子意味著從此跳出了“農門”。

我至今認為,錄取初中畢業生中成績最好的學生讀中師,是一種國家戰略,是為了一代一代的中國孩子接受到更好的教育

18歲,剛成年的年齡,中師生便被分配到各鄉村小學,有的甚至到了偏遠山村,一人一校,幾十元的微薄工資,有時還不能按月發放。

中師生畢業季,傳來了初中同學考上重點大學的消息,而三年前這些同學都甚至不如自己成績好,這樣的命運反差,曾深深地剌激過每一箇中師畢業生——他們畢竟只有18歲,正是做夢的年齡,但夢提前終結,他們只能彎下腰去,做一塊墊腳石。

畢業4年後,又傳來初中同學某某大學畢業分配到某大城市某大機關的消息,而自己,正在教室裡當孩子王……

從考取中師到畢業分配後若干年,中師生歷經數個心理煎熬期。

如今,中國已崛起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許多80後已成為國家重點項目的科研主力,他們當然感恩於大學教授的教導,可是否記得當年的小學老師?

正是上世紀80—90年代的中師生,讓你們接受了良好的基礎教育;你們是否知道,你們當年的小學老師,本該也是科學家、音樂家、教授呀!

我在中師工作八學年一學期,我深深知道,全國的中師生特別是上世紀80-90年代的中師生,都有著相同的特殊心路歷程:他們優秀,卻走了一條平凡而清貧的道路。

因此,我們應向一代中師生致敬,沒有他們的奉獻與犧牲,就沒有紮實的基礎教育,沒有紮實的基礎教育,又怎有人才輩出?沒有人才,祖國又怎能騰飛?

一代中師生撐起中小學教育的半邊天空!如今他們過得好嗎?

兩位師長,在他們文章的最後,都表達了同一個態度:敬禮,一代中師生!

作為一名曾經的中師生,讀了二位師長的文章,感到無名的慚愧,只是時代給了我們一次機會,被我們僥倖的抓住,曾經無限的榮光已不在,經歲月洗禮,大家的心態還不錯。

我們是河南東部一所師範的91級學生,入學時全班有48名學生。三年中,有兩名學生留級,一名學生被開除,畢業時,有49名學生。

畢業後,1名同學考入師範學院,成為真正的大學生,然後進入高校教書。2名同學轉行到行政機關,成為公務員,現在成為部門領導,3名同學回鄉教書後考上研究生,留在城市,進入高校教書或行政機關。其餘的40多名同學,全都回到自己的家鄉學校,多年來,一直工作在中小學校。

除去那幾名同學,用自己的方式,離開了中小學校,離開了中國教育廣闊的第一戰場。其餘40多名同學,二十多年來,一直擁有同一個身份:中小學校教師。

現實依然是鮮活的,工作在中小學校,特別是鄉村中小學校,大家沒有能成名成家,發財致富,位高權重的機會,但是,也在用自己的方式,不斷的奮鬥,來修煉自己的人生。

有認真從教者,安貧樂道,每月拿著不高的工資,認真上好每一節課,教好書,育好子,或得以認可被重用,成為校長,教育名師,或恬淡虛無過生活,知足人生,多得學生愛戴。

但是,不能否認的事實是,就是當年的中師學校的一屆屆畢業生,是當下中小學講臺上的主力。不論工作成績或大或小,中師畢業的老師,撐起了當下中小學教育的半個天空!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