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不肯主動吃學習和奮鬥之苦的人,只能沒有尊嚴地吃生活的苦'

人生第一份工作 登山運動 讀書 文章 發現佩奇 深夜書桌李小墨 2019-09-09
"

你好,我是小墨

我猜,你一定是一個喜歡深度閱讀的人

"

你好,我是小墨

我猜,你一定是一個喜歡深度閱讀的人

那些不肯主動吃學習和奮鬥之苦的人,只能沒有尊嚴地吃生活的苦


原創 | 李小墨

前幾天寫了一篇關於如何提升逆商的文章《寫給低谷期的你:成就最高的那批人,全都有同一種本事》,有人跟我說:我不想當一個逆商高的人,但一個逆商高的人太辛苦了。

是的,當一個逆商高的人,就是一件不輕鬆的事,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

但逆商對整個人生的疊加影響是非常驚人的。

《逆商》的作者以登山做比喻,根據人的逆境反應,把人分為三種:放棄者、紮營者、攀登者。

有意思的是:從一個人的逆境反應,我們可以基本推知他所能取得的人生成就。

01

放棄者:那些尚未付出就直接放棄的人

"

你好,我是小墨

我猜,你一定是一個喜歡深度閱讀的人

那些不肯主動吃學習和奮鬥之苦的人,只能沒有尊嚴地吃生活的苦


原創 | 李小墨

前幾天寫了一篇關於如何提升逆商的文章《寫給低谷期的你:成就最高的那批人,全都有同一種本事》,有人跟我說:我不想當一個逆商高的人,但一個逆商高的人太辛苦了。

是的,當一個逆商高的人,就是一件不輕鬆的事,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

但逆商對整個人生的疊加影響是非常驚人的。

《逆商》的作者以登山做比喻,根據人的逆境反應,把人分為三種:放棄者、紮營者、攀登者。

有意思的是:從一個人的逆境反應,我們可以基本推知他所能取得的人生成就。

01

放棄者:那些尚未付出就直接放棄的人

那些不肯主動吃學習和奮鬥之苦的人,只能沒有尊嚴地吃生活的苦


放棄者是那些尚未付出就直接放棄的人,他們面對逆境的反應是:退出、逃避、變卦、放棄。

可是“得不到”喜歡粉飾成“不想要”,“無能”喜歡假裝成“沒認真”。

求學的時候,功課重一點、難一點,就不學了,當起了學渣,“學不好”假裝成“沒認真”,或者乾脆開始信奉“讀書無用論”,作為對自己行為的辯護。

工作的時候,任務棘手一點,領導難相處一點,工作辛苦一點,就開始怨天尤人,甚至想辭職回家找媽媽。

我曾經就有這樣的同事。

當記者嘛,本來就是非常高壓的工作,風裡來雨裡去,選題被斃、採訪被拒、花了很大功夫寫的稿子被裁成小豆腐塊,甚至不能見版,都是非常常見的,偶然競爭媒體發的稿子,你漏了,還會被罵個狗血淋頭。

這個同事,比我晚一些進報社,可能適應不良,整天都在抱怨領導、抱怨單位,甚至想上網發帖抹黑領導。

有一回領導讓我做一個整版的大稿子,讓我帶著她,我才發現她的採訪一塌糊塗,稿子稀巴爛,她的部分都需要重新做,可是她從來沒有想過提升一下自己的業務。

她天天想著職回老家,整體掛在嘴邊的是她舅舅在一個大公司做中層領導,可以給她介紹工作,又輕鬆,工資比現在還多幾千塊。

結果沒來半年就辭職回家了。我覺得非常可惜,因為記者對剛出社會的年輕人來說,是非常鍛鍊人的職業,一年的閱歷有時候甚至頂得上別人三五年。

最諷刺、最值得玩味的是:

放棄者選擇了在他們眼裡更為平坦和輕鬆的道路,那些人生該吃的苦,他們通通都不願意吃。等到了人生的下半場,放棄者所吃的苦,比起他們當初試圖通過停止奮鬥來回避的痛苦要深刻的多。

求學的時候不好好讀書、工作以後不好好學本事,得過且過、不思進取、能力平平,家裡沒礦的終生困在門檻低、薪水低的崗位,家裡有礦的,淪落為啃老族。

他們的生活狀態會是什麼樣的呢?

《逆商》裡的描述非常準確:

“放棄者常常覺得苦澀、沮喪、情感麻木。否則他們可能就會發瘋、挫敗,憤怒地攻擊周圍世界,憎恨那些攀登的人”。

放棄者通常會嚴重濫用藥物,不管是依賴酒精、毒品或是沉溺於無聊的電視節目、網絡遊戲、短視頻APP,他們都是想尋求致幻、麻木的逃避之法,沉迷於無意義卻吸引人的浪費時間之事。

我的身邊有酗酒問題的幾個人,幾乎都是這樣,沒什麼本事,可是偏偏自視甚高,這個不肯做那個不肯做,到了中年一事無成,為了逃避無能感和挫敗感,整日酗酒,藉著酒勁抖點威風。

他們不願意吃學習和奮鬥的苦,免不了吃生活的苦。

為什麼他們寧願吃生活的苦,也不願吃學習和奮鬥的苦呢?

這是人性,正如知乎的高贊答案所說:“大概是因為懶,學習的苦需要主動去吃,生活的苦,你躺著不動它就來了。”

而到了老年,最害怕死亡的,就是這波人。因為最害怕死亡的,就是那些知道自己從未活過的人。

02

紮營者:

尚未達到自己的極限,便中途放棄的人

"

你好,我是小墨

我猜,你一定是一個喜歡深度閱讀的人

那些不肯主動吃學習和奮鬥之苦的人,只能沒有尊嚴地吃生活的苦


原創 | 李小墨

前幾天寫了一篇關於如何提升逆商的文章《寫給低谷期的你:成就最高的那批人,全都有同一種本事》,有人跟我說:我不想當一個逆商高的人,但一個逆商高的人太辛苦了。

是的,當一個逆商高的人,就是一件不輕鬆的事,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

但逆商對整個人生的疊加影響是非常驚人的。

《逆商》的作者以登山做比喻,根據人的逆境反應,把人分為三種:放棄者、紮營者、攀登者。

有意思的是:從一個人的逆境反應,我們可以基本推知他所能取得的人生成就。

01

放棄者:那些尚未付出就直接放棄的人

那些不肯主動吃學習和奮鬥之苦的人,只能沒有尊嚴地吃生活的苦


放棄者是那些尚未付出就直接放棄的人,他們面對逆境的反應是:退出、逃避、變卦、放棄。

可是“得不到”喜歡粉飾成“不想要”,“無能”喜歡假裝成“沒認真”。

求學的時候,功課重一點、難一點,就不學了,當起了學渣,“學不好”假裝成“沒認真”,或者乾脆開始信奉“讀書無用論”,作為對自己行為的辯護。

工作的時候,任務棘手一點,領導難相處一點,工作辛苦一點,就開始怨天尤人,甚至想辭職回家找媽媽。

我曾經就有這樣的同事。

當記者嘛,本來就是非常高壓的工作,風裡來雨裡去,選題被斃、採訪被拒、花了很大功夫寫的稿子被裁成小豆腐塊,甚至不能見版,都是非常常見的,偶然競爭媒體發的稿子,你漏了,還會被罵個狗血淋頭。

這個同事,比我晚一些進報社,可能適應不良,整天都在抱怨領導、抱怨單位,甚至想上網發帖抹黑領導。

有一回領導讓我做一個整版的大稿子,讓我帶著她,我才發現她的採訪一塌糊塗,稿子稀巴爛,她的部分都需要重新做,可是她從來沒有想過提升一下自己的業務。

她天天想著職回老家,整體掛在嘴邊的是她舅舅在一個大公司做中層領導,可以給她介紹工作,又輕鬆,工資比現在還多幾千塊。

結果沒來半年就辭職回家了。我覺得非常可惜,因為記者對剛出社會的年輕人來說,是非常鍛鍊人的職業,一年的閱歷有時候甚至頂得上別人三五年。

最諷刺、最值得玩味的是:

放棄者選擇了在他們眼裡更為平坦和輕鬆的道路,那些人生該吃的苦,他們通通都不願意吃。等到了人生的下半場,放棄者所吃的苦,比起他們當初試圖通過停止奮鬥來回避的痛苦要深刻的多。

求學的時候不好好讀書、工作以後不好好學本事,得過且過、不思進取、能力平平,家裡沒礦的終生困在門檻低、薪水低的崗位,家裡有礦的,淪落為啃老族。

他們的生活狀態會是什麼樣的呢?

《逆商》裡的描述非常準確:

“放棄者常常覺得苦澀、沮喪、情感麻木。否則他們可能就會發瘋、挫敗,憤怒地攻擊周圍世界,憎恨那些攀登的人”。

放棄者通常會嚴重濫用藥物,不管是依賴酒精、毒品或是沉溺於無聊的電視節目、網絡遊戲、短視頻APP,他們都是想尋求致幻、麻木的逃避之法,沉迷於無意義卻吸引人的浪費時間之事。

我的身邊有酗酒問題的幾個人,幾乎都是這樣,沒什麼本事,可是偏偏自視甚高,這個不肯做那個不肯做,到了中年一事無成,為了逃避無能感和挫敗感,整日酗酒,藉著酒勁抖點威風。

他們不願意吃學習和奮鬥的苦,免不了吃生活的苦。

為什麼他們寧願吃生活的苦,也不願吃學習和奮鬥的苦呢?

這是人性,正如知乎的高贊答案所說:“大概是因為懶,學習的苦需要主動去吃,生活的苦,你躺著不動它就來了。”

而到了老年,最害怕死亡的,就是這波人。因為最害怕死亡的,就是那些知道自己從未活過的人。

02

紮營者:

尚未達到自己的極限,便中途放棄的人

那些不肯主動吃學習和奮鬥之苦的人,只能沒有尊嚴地吃生活的苦


紮營者是什麼人呢?如果拿登山做比喻,就是到半山腰就不準備繼續往前走的人。

他們也曾努力奮鬥、辛苦攀登,但現在他們的內心世界是:“這樣已經夠好了”、“可以停下來享受勞動果實了”。他們不想再登山了,於是停下來,找到一個平穩舒適的高低,躲開逆境,在那裡度過餘生。

讓紮營者特別心安理得的地方在於:他們已經完成的攀登過程,在一些人眼裡已經算是“成功”了。

這正是成為“紮營者”的危險之處。

我第一次看《逆商》這本書的時候,最觸動我的地方就是“紮營者”這個概念。因為我驚覺自己是一個紮營者。

做自媒體,剛起步、0粉絲的時候是我最勤奮的時候,可是後來有了幾萬的粉絲、出了書、有很多能拿稿費的機會、接廣告也挺容易,成為了最想成為的自由職業者。

有很多很多人給我吹彩虹屁,一口一聲“老師”,誇我文章寫得好。有了還不錯的收入、有了一些影響力,在一些人眼裡,我已經算挺成功了。

然後我就倦怠了,丟失了當初銳意進取的勢頭。因為我覺得能這樣下去也不錯。

可是做紮營者的危險在哪裡呢?在於這個世界是快速變化的,很少有一個位置是可以高枕無憂的。

那我來說,我的好日子只持續了很短的時間。

很快,微信改版,像我這樣的小號得到的曝光越來越有限,閱讀量和活躍度大不如前。加上經濟不景氣,廣告主的投放越來越少、越來越謹慎、也越來越壓價。約稿漸漸少了,因為大部分平臺和機構慢慢都有了穩定合作的作者。突然之間我發現,我收入變得非常不穩定。

我開始反思和覆盤,發現這幾年因為紮營者的心態,已經錯失了一連串的機會。也正是因為沒有抓住這些機會,才讓我面臨如今的處境。

能認真看這篇文章的人,一定是對個人成長和提升有渴望的人,說他們會成為放棄者,我不太相信,我覺對他們來說,更大的危險是成為紮營者。

紮營者各行各業,每個年齡段都有。

在學校裡,我們都有過這樣的同學,原本成績很好,可是因為功課變重、換了不喜歡的老師、家庭變故、交了玩心重的朋友等各種各樣的原因,不再努力學習,靠吃老本,成績慢慢滑到了中不溜的位置。

公司的中層或高管,工作體面,待遇優厚,但是充滿學習力、創造力和成長力的時期早已遠去。可是現在哪裡還有幾個鐵飯碗呢,一旦公司有什麼風吹草動,被離職也是常有的事。

網上看到一個五六十歲的老姐姐自述生活經歷,有個細節讓我聽了很害怕,她說自己決定單身一輩子,2008年以前就存了40萬元留著養老,那個時候天真地以為夠了,但是通貨膨脹太厲害了,十年後的今天,40萬元已經只夠她花五六年了。

在一切都快速變化的時代,不進化就是等死。紮營者紮營久了,面臨的狀況就是失去優勢、失去競爭力。

紮營者的口頭禪是什麼呢?是“當年我怎麼怎麼樣”、“還記得當初如何如何嗎?”

我也見過這樣的人,他們當前的生活乏善可陳,所以他們會一遍一遍地回憶和描述“當年之勇”。

03

攀登者:永遠向上攀登的人

"

你好,我是小墨

我猜,你一定是一個喜歡深度閱讀的人

那些不肯主動吃學習和奮鬥之苦的人,只能沒有尊嚴地吃生活的苦


原創 | 李小墨

前幾天寫了一篇關於如何提升逆商的文章《寫給低谷期的你:成就最高的那批人,全都有同一種本事》,有人跟我說:我不想當一個逆商高的人,但一個逆商高的人太辛苦了。

是的,當一個逆商高的人,就是一件不輕鬆的事,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

但逆商對整個人生的疊加影響是非常驚人的。

《逆商》的作者以登山做比喻,根據人的逆境反應,把人分為三種:放棄者、紮營者、攀登者。

有意思的是:從一個人的逆境反應,我們可以基本推知他所能取得的人生成就。

01

放棄者:那些尚未付出就直接放棄的人

那些不肯主動吃學習和奮鬥之苦的人,只能沒有尊嚴地吃生活的苦


放棄者是那些尚未付出就直接放棄的人,他們面對逆境的反應是:退出、逃避、變卦、放棄。

可是“得不到”喜歡粉飾成“不想要”,“無能”喜歡假裝成“沒認真”。

求學的時候,功課重一點、難一點,就不學了,當起了學渣,“學不好”假裝成“沒認真”,或者乾脆開始信奉“讀書無用論”,作為對自己行為的辯護。

工作的時候,任務棘手一點,領導難相處一點,工作辛苦一點,就開始怨天尤人,甚至想辭職回家找媽媽。

我曾經就有這樣的同事。

當記者嘛,本來就是非常高壓的工作,風裡來雨裡去,選題被斃、採訪被拒、花了很大功夫寫的稿子被裁成小豆腐塊,甚至不能見版,都是非常常見的,偶然競爭媒體發的稿子,你漏了,還會被罵個狗血淋頭。

這個同事,比我晚一些進報社,可能適應不良,整天都在抱怨領導、抱怨單位,甚至想上網發帖抹黑領導。

有一回領導讓我做一個整版的大稿子,讓我帶著她,我才發現她的採訪一塌糊塗,稿子稀巴爛,她的部分都需要重新做,可是她從來沒有想過提升一下自己的業務。

她天天想著職回老家,整體掛在嘴邊的是她舅舅在一個大公司做中層領導,可以給她介紹工作,又輕鬆,工資比現在還多幾千塊。

結果沒來半年就辭職回家了。我覺得非常可惜,因為記者對剛出社會的年輕人來說,是非常鍛鍊人的職業,一年的閱歷有時候甚至頂得上別人三五年。

最諷刺、最值得玩味的是:

放棄者選擇了在他們眼裡更為平坦和輕鬆的道路,那些人生該吃的苦,他們通通都不願意吃。等到了人生的下半場,放棄者所吃的苦,比起他們當初試圖通過停止奮鬥來回避的痛苦要深刻的多。

求學的時候不好好讀書、工作以後不好好學本事,得過且過、不思進取、能力平平,家裡沒礦的終生困在門檻低、薪水低的崗位,家裡有礦的,淪落為啃老族。

他們的生活狀態會是什麼樣的呢?

《逆商》裡的描述非常準確:

“放棄者常常覺得苦澀、沮喪、情感麻木。否則他們可能就會發瘋、挫敗,憤怒地攻擊周圍世界,憎恨那些攀登的人”。

放棄者通常會嚴重濫用藥物,不管是依賴酒精、毒品或是沉溺於無聊的電視節目、網絡遊戲、短視頻APP,他們都是想尋求致幻、麻木的逃避之法,沉迷於無意義卻吸引人的浪費時間之事。

我的身邊有酗酒問題的幾個人,幾乎都是這樣,沒什麼本事,可是偏偏自視甚高,這個不肯做那個不肯做,到了中年一事無成,為了逃避無能感和挫敗感,整日酗酒,藉著酒勁抖點威風。

他們不願意吃學習和奮鬥的苦,免不了吃生活的苦。

為什麼他們寧願吃生活的苦,也不願吃學習和奮鬥的苦呢?

這是人性,正如知乎的高贊答案所說:“大概是因為懶,學習的苦需要主動去吃,生活的苦,你躺著不動它就來了。”

而到了老年,最害怕死亡的,就是這波人。因為最害怕死亡的,就是那些知道自己從未活過的人。

02

紮營者:

尚未達到自己的極限,便中途放棄的人

那些不肯主動吃學習和奮鬥之苦的人,只能沒有尊嚴地吃生活的苦


紮營者是什麼人呢?如果拿登山做比喻,就是到半山腰就不準備繼續往前走的人。

他們也曾努力奮鬥、辛苦攀登,但現在他們的內心世界是:“這樣已經夠好了”、“可以停下來享受勞動果實了”。他們不想再登山了,於是停下來,找到一個平穩舒適的高低,躲開逆境,在那裡度過餘生。

讓紮營者特別心安理得的地方在於:他們已經完成的攀登過程,在一些人眼裡已經算是“成功”了。

這正是成為“紮營者”的危險之處。

我第一次看《逆商》這本書的時候,最觸動我的地方就是“紮營者”這個概念。因為我驚覺自己是一個紮營者。

做自媒體,剛起步、0粉絲的時候是我最勤奮的時候,可是後來有了幾萬的粉絲、出了書、有很多能拿稿費的機會、接廣告也挺容易,成為了最想成為的自由職業者。

有很多很多人給我吹彩虹屁,一口一聲“老師”,誇我文章寫得好。有了還不錯的收入、有了一些影響力,在一些人眼裡,我已經算挺成功了。

然後我就倦怠了,丟失了當初銳意進取的勢頭。因為我覺得能這樣下去也不錯。

可是做紮營者的危險在哪裡呢?在於這個世界是快速變化的,很少有一個位置是可以高枕無憂的。

那我來說,我的好日子只持續了很短的時間。

很快,微信改版,像我這樣的小號得到的曝光越來越有限,閱讀量和活躍度大不如前。加上經濟不景氣,廣告主的投放越來越少、越來越謹慎、也越來越壓價。約稿漸漸少了,因為大部分平臺和機構慢慢都有了穩定合作的作者。突然之間我發現,我收入變得非常不穩定。

我開始反思和覆盤,發現這幾年因為紮營者的心態,已經錯失了一連串的機會。也正是因為沒有抓住這些機會,才讓我面臨如今的處境。

能認真看這篇文章的人,一定是對個人成長和提升有渴望的人,說他們會成為放棄者,我不太相信,我覺對他們來說,更大的危險是成為紮營者。

紮營者各行各業,每個年齡段都有。

在學校裡,我們都有過這樣的同學,原本成績很好,可是因為功課變重、換了不喜歡的老師、家庭變故、交了玩心重的朋友等各種各樣的原因,不再努力學習,靠吃老本,成績慢慢滑到了中不溜的位置。

公司的中層或高管,工作體面,待遇優厚,但是充滿學習力、創造力和成長力的時期早已遠去。可是現在哪裡還有幾個鐵飯碗呢,一旦公司有什麼風吹草動,被離職也是常有的事。

網上看到一個五六十歲的老姐姐自述生活經歷,有個細節讓我聽了很害怕,她說自己決定單身一輩子,2008年以前就存了40萬元留著養老,那個時候天真地以為夠了,但是通貨膨脹太厲害了,十年後的今天,40萬元已經只夠她花五六年了。

在一切都快速變化的時代,不進化就是等死。紮營者紮營久了,面臨的狀況就是失去優勢、失去競爭力。

紮營者的口頭禪是什麼呢?是“當年我怎麼怎麼樣”、“還記得當初如何如何嗎?”

我也見過這樣的人,他們當前的生活乏善可陳,所以他們會一遍一遍地回憶和描述“當年之勇”。

03

攀登者:永遠向上攀登的人

那些不肯主動吃學習和奮鬥之苦的人,只能沒有尊嚴地吃生活的苦


攀登者是永遠有未實現的願景的人、是不斷超越自己的人。

我們總以為,那些過得比我們好的人,遇到的逆境少,或者不會遇到逆境,這是一種誤解。

前段時間刷屏的漫畫《那些你曾經羨慕的人啊》特別能說明問題:

面試失敗的羨慕那個面試成功的,可是那個面試成功的一算才發現,真正到手的工資少得可憐,扣除房租之後所剩無幾了,她羨慕工資高的人;

某程序員月入3萬,正是她眼中月薪高的人,可是他已經被996榨乾了,一點個人的時間都沒有,他羨慕朝九晚五的人;

普通設計師加班加點,渴望升職加薪,羨慕地位優越、報酬優厚的設計總監,可是設計總監發現自己已經到了行業天花板,想出去創業,可是妻兒老小、房貸的壓力困住了他,他羨慕能甩開膀子創業的人;

他羨慕的那個創業的人,卻一次次融資碰壁,心如死灰。

……

生活的真相是:無論身處何方,在哪個位置,都會遇到屬於自己的逆境。

走得比我們遠,成就比我們高的人,並不是沒有逆境或者遇到的逆境小,恰恰相反,他們遇到的逆境,往往比我們更大,更難,需要更大的勇氣才能面對。

美團王興說過一句話:“極度渴望成功的人並不多,願付非凡代價的更少”。

什麼意思呢?意思是越往上,越鳳毛麟角。因為越往上走,面對的逆境規模是越來越大,所需要處理的問題是越來越棘手,對人的能力和意志力要求也越來越高。扛得過去,成龍成鳳,扛不過去,從哪兒來回哪兒去。

否則誰不願意上清華北大,誰不願意做年薪幾百萬的高管,誰不願意做身家幾十億的老闆?

《逆商》的作者拿攀登喜馬拉雅山做比喻,越高,難度越大,繼續對抗挑戰的攀登者就越少。生活中也一樣,形勢越嚴峻,意味著逆境越大,能夠或願意解決問題的人就越少。

從整個人生看,逆商會形成什麼樣的影響呢?

逆商最低的人,連能力養成最初階段的逆境都面對不了,所以能力低+逆商低,能力低讓他處處受困,逆商低讓他無力破局。

中等逆商的人,會獲得中等能力,能應對中等規模的逆境,但再往上更大更難的挑戰,更激烈的競爭,他們就卻步了。求學、求職、甚至求偶,無不如是。

逆商最高的人,在不斷應對逆境中,會獲得卓越的能力,卓越的能力加上超強的逆商,又支撐他應對更大規模的逆境,如此便形成正面循環。

他們不懼任何挑戰,甚至以挑戰為樂。這樣的人鳳毛麟角,是各個領域最有影響力的人。

沒有成就的人,總是想象成就高的人得到了躺賺的機會。

其實“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 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一次、兩次的逆商反應,不太能把人分層,但多觀察幾次,就能看出來一個人是放棄者,是紮營者,還是攀登者。這決定他們做人的格局有多大,最終能走得多遠。

一等人才,一等逆商;二等人才,中等逆商;末流人才,末流逆商。從一個人的逆境反應,基本可以推知他能取得的人生成就。


(文章原創首發於個人公眾號:深夜書桌,ID:shenyeshuzhuo

- The End-

作者簡介:

李小墨

職業讀書人,暢銷書《請停止無效社交》作者;前海南特區報記者;

我相信,一個人的閱讀史,往往就是他的思想成長史和能力發育史。每看完一本書就寫一篇深度解讀文章,每個月一份高質量書單,每天更新隨筆日記。不賣劣質雞湯,不說正確的廢話,歡迎關注。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