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工作的三個層次,第三層已是人中龍鳳'

"

工作多年,經常會有朋友問我這幾個問題,比如:

”我即將進入職場了,有什麼需要注意的嗎“

”為什麼我工作三年了,工資卻還不見漲“

”感覺工作遇到了瓶頸,但是又不知道怎麼突破“

其實,大多數職場人都會遇到這樣的問題,只是有些人遇到的早有些人遇到的晚,這一早一晚之間全都體現在你在職場中所處的層次上。

第一層:把工作做完

這一類層次的群體通常是職場新人或工作經驗1-3年,在他們的想法裡把工作做完就算完成任務了。

這或許是職場中最基本的要求。

把工作做完交差而不去主動思考是職場新人容易犯的錯誤。

認為自己是給老闆工作的人,會把做完份內工作當成唯一目標,因為只要做完就可以交差領薪水了。

在他們的想法中,會覺得我拿多少錢幹多少活,這在經濟學領域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在職場這條規則就沒那麼適用了。

拿工資倒推工作量是職場典型的錯誤行為,因為職場是典型的回報後置的交易行為。

什麼意思呢?

就是你達到了什麼水平,我才願意付你多少薪水,而不是你告訴我你要達到什麼水平,然後要求我提前支付你相應水平的薪水。

所以,大多數人都陷入了這樣一個怪圈:我就拿這麼多,為什麼要多付出,結果就是一直拿相同的薪水,一直做同樣的事。

殊不知這樣一來一回吃虧的是自己,因為你雖然沒有付出更多,但是失去的確是時間成本、機會成本。

"

工作多年,經常會有朋友問我這幾個問題,比如:

”我即將進入職場了,有什麼需要注意的嗎“

”為什麼我工作三年了,工資卻還不見漲“

”感覺工作遇到了瓶頸,但是又不知道怎麼突破“

其實,大多數職場人都會遇到這樣的問題,只是有些人遇到的早有些人遇到的晚,這一早一晚之間全都體現在你在職場中所處的層次上。

第一層:把工作做完

這一類層次的群體通常是職場新人或工作經驗1-3年,在他們的想法裡把工作做完就算完成任務了。

這或許是職場中最基本的要求。

把工作做完交差而不去主動思考是職場新人容易犯的錯誤。

認為自己是給老闆工作的人,會把做完份內工作當成唯一目標,因為只要做完就可以交差領薪水了。

在他們的想法中,會覺得我拿多少錢幹多少活,這在經濟學領域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在職場這條規則就沒那麼適用了。

拿工資倒推工作量是職場典型的錯誤行為,因為職場是典型的回報後置的交易行為。

什麼意思呢?

就是你達到了什麼水平,我才願意付你多少薪水,而不是你告訴我你要達到什麼水平,然後要求我提前支付你相應水平的薪水。

所以,大多數人都陷入了這樣一個怪圈:我就拿這麼多,為什麼要多付出,結果就是一直拿相同的薪水,一直做同樣的事。

殊不知這樣一來一回吃虧的是自己,因為你雖然沒有付出更多,但是失去的確是時間成本、機會成本。

職場工作的三個層次,第三層已是人中龍鳳

我的一個朋友三年前轉行做新媒體,發一篇稿件,他的同事用半小時搞定,而他要用兩個小時,因為他改的更細緻,同樣編輯一篇文章,同事1個小時搞定,他卻要3個小時搞定。

為什麼會這樣呢?

原因就在於他對每一篇文章都是精雕細琢,公眾號文章排版的時候,光是預覽就要預覽幾十次,生怕出現錯誤。

三年後的今天他已經成了公司的副主編,年薪30萬起,而和他一同入職的最高薪資不過1萬,

朋友之所以做成這樣,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願意在拿著相同薪水的情況下付出更多,而他的同事則還是秉持著拿多少錢幹多少事的心態持續了三年。

把工作做完,是職場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最容易達到的要求,對於即將進入職場的年輕人,何時能夠突破”把工作做完“這個自我衡量標準,何時就是你騰飛的時刻。

"

工作多年,經常會有朋友問我這幾個問題,比如:

”我即將進入職場了,有什麼需要注意的嗎“

”為什麼我工作三年了,工資卻還不見漲“

”感覺工作遇到了瓶頸,但是又不知道怎麼突破“

其實,大多數職場人都會遇到這樣的問題,只是有些人遇到的早有些人遇到的晚,這一早一晚之間全都體現在你在職場中所處的層次上。

第一層:把工作做完

這一類層次的群體通常是職場新人或工作經驗1-3年,在他們的想法裡把工作做完就算完成任務了。

這或許是職場中最基本的要求。

把工作做完交差而不去主動思考是職場新人容易犯的錯誤。

認為自己是給老闆工作的人,會把做完份內工作當成唯一目標,因為只要做完就可以交差領薪水了。

在他們的想法中,會覺得我拿多少錢幹多少活,這在經濟學領域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在職場這條規則就沒那麼適用了。

拿工資倒推工作量是職場典型的錯誤行為,因為職場是典型的回報後置的交易行為。

什麼意思呢?

就是你達到了什麼水平,我才願意付你多少薪水,而不是你告訴我你要達到什麼水平,然後要求我提前支付你相應水平的薪水。

所以,大多數人都陷入了這樣一個怪圈:我就拿這麼多,為什麼要多付出,結果就是一直拿相同的薪水,一直做同樣的事。

殊不知這樣一來一回吃虧的是自己,因為你雖然沒有付出更多,但是失去的確是時間成本、機會成本。

職場工作的三個層次,第三層已是人中龍鳳

我的一個朋友三年前轉行做新媒體,發一篇稿件,他的同事用半小時搞定,而他要用兩個小時,因為他改的更細緻,同樣編輯一篇文章,同事1個小時搞定,他卻要3個小時搞定。

為什麼會這樣呢?

原因就在於他對每一篇文章都是精雕細琢,公眾號文章排版的時候,光是預覽就要預覽幾十次,生怕出現錯誤。

三年後的今天他已經成了公司的副主編,年薪30萬起,而和他一同入職的最高薪資不過1萬,

朋友之所以做成這樣,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願意在拿著相同薪水的情況下付出更多,而他的同事則還是秉持著拿多少錢幹多少事的心態持續了三年。

把工作做完,是職場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最容易達到的要求,對於即將進入職場的年輕人,何時能夠突破”把工作做完“這個自我衡量標準,何時就是你騰飛的時刻。

職場工作的三個層次,第三層已是人中龍鳳

第二層:把工作做好

這一層次的職場人,工作經驗通常有3-5年,他們經歷了初入職場的青澀,漸漸清楚職場的各種規則。

把工作做好是在把工作做完的基礎上提升的一個層次,而這一個層次也阻擋了無數職場人升職、加薪。

比如,老闆讓你去查一份客戶的資料,你會怎麼做呢?

對於第一個層次的人來說,他們的做法可能是在搜索引擎把目標客戶搜索一遍,然後把資料收集在一起打包好發給領導,這項工作就算做完了。

而對於第二個層次的人來說,他們會怎麼做呢?

他們第一想法不是去立刻搜索資料,然後交給老闆,他們首先要想清楚的是領導要這份資的目的是什麼,然後再去針對性的準備資料。

並且在資料準備出來後,你還需要把資料進行分類整理,把結構梳理清楚,然後再把資料提交給你的老闆。

同樣是幫老闆查資料這樣一件小事,不同層次的職場人在做法上也完全不同,而本質原因則是兩個層次的人”思維方式“的不同。

"

工作多年,經常會有朋友問我這幾個問題,比如:

”我即將進入職場了,有什麼需要注意的嗎“

”為什麼我工作三年了,工資卻還不見漲“

”感覺工作遇到了瓶頸,但是又不知道怎麼突破“

其實,大多數職場人都會遇到這樣的問題,只是有些人遇到的早有些人遇到的晚,這一早一晚之間全都體現在你在職場中所處的層次上。

第一層:把工作做完

這一類層次的群體通常是職場新人或工作經驗1-3年,在他們的想法裡把工作做完就算完成任務了。

這或許是職場中最基本的要求。

把工作做完交差而不去主動思考是職場新人容易犯的錯誤。

認為自己是給老闆工作的人,會把做完份內工作當成唯一目標,因為只要做完就可以交差領薪水了。

在他們的想法中,會覺得我拿多少錢幹多少活,這在經濟學領域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在職場這條規則就沒那麼適用了。

拿工資倒推工作量是職場典型的錯誤行為,因為職場是典型的回報後置的交易行為。

什麼意思呢?

就是你達到了什麼水平,我才願意付你多少薪水,而不是你告訴我你要達到什麼水平,然後要求我提前支付你相應水平的薪水。

所以,大多數人都陷入了這樣一個怪圈:我就拿這麼多,為什麼要多付出,結果就是一直拿相同的薪水,一直做同樣的事。

殊不知這樣一來一回吃虧的是自己,因為你雖然沒有付出更多,但是失去的確是時間成本、機會成本。

職場工作的三個層次,第三層已是人中龍鳳

我的一個朋友三年前轉行做新媒體,發一篇稿件,他的同事用半小時搞定,而他要用兩個小時,因為他改的更細緻,同樣編輯一篇文章,同事1個小時搞定,他卻要3個小時搞定。

為什麼會這樣呢?

原因就在於他對每一篇文章都是精雕細琢,公眾號文章排版的時候,光是預覽就要預覽幾十次,生怕出現錯誤。

三年後的今天他已經成了公司的副主編,年薪30萬起,而和他一同入職的最高薪資不過1萬,

朋友之所以做成這樣,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願意在拿著相同薪水的情況下付出更多,而他的同事則還是秉持著拿多少錢幹多少事的心態持續了三年。

把工作做完,是職場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最容易達到的要求,對於即將進入職場的年輕人,何時能夠突破”把工作做完“這個自我衡量標準,何時就是你騰飛的時刻。

職場工作的三個層次,第三層已是人中龍鳳

第二層:把工作做好

這一層次的職場人,工作經驗通常有3-5年,他們經歷了初入職場的青澀,漸漸清楚職場的各種規則。

把工作做好是在把工作做完的基礎上提升的一個層次,而這一個層次也阻擋了無數職場人升職、加薪。

比如,老闆讓你去查一份客戶的資料,你會怎麼做呢?

對於第一個層次的人來說,他們的做法可能是在搜索引擎把目標客戶搜索一遍,然後把資料收集在一起打包好發給領導,這項工作就算做完了。

而對於第二個層次的人來說,他們會怎麼做呢?

他們第一想法不是去立刻搜索資料,然後交給老闆,他們首先要想清楚的是領導要這份資的目的是什麼,然後再去針對性的準備資料。

並且在資料準備出來後,你還需要把資料進行分類整理,把結構梳理清楚,然後再把資料提交給你的老闆。

同樣是幫老闆查資料這樣一件小事,不同層次的職場人在做法上也完全不同,而本質原因則是兩個層次的人”思維方式“的不同。

職場工作的三個層次,第三層已是人中龍鳳

前者的思維是固定思維,也就是“你讓我做什麼,我就去做什麼,反正工作是完成了”。

而後者的思維是目標導向型思維,他們是以目標為導向,然後反推執行方案。

當你以主人翁的心態去解決問題的時候,恰恰是你成長速度最快的時候。

所以,為什麼你工作三年,工資卻還不見漲呢,大概率是因為你還是停留在把工作做完的這個層次。

要想進階職場第二層次,就去主動思考,主動解決問題,主動承擔責任,不滿足於把工作做完,而是要努力把工作做好

"

工作多年,經常會有朋友問我這幾個問題,比如:

”我即將進入職場了,有什麼需要注意的嗎“

”為什麼我工作三年了,工資卻還不見漲“

”感覺工作遇到了瓶頸,但是又不知道怎麼突破“

其實,大多數職場人都會遇到這樣的問題,只是有些人遇到的早有些人遇到的晚,這一早一晚之間全都體現在你在職場中所處的層次上。

第一層:把工作做完

這一類層次的群體通常是職場新人或工作經驗1-3年,在他們的想法裡把工作做完就算完成任務了。

這或許是職場中最基本的要求。

把工作做完交差而不去主動思考是職場新人容易犯的錯誤。

認為自己是給老闆工作的人,會把做完份內工作當成唯一目標,因為只要做完就可以交差領薪水了。

在他們的想法中,會覺得我拿多少錢幹多少活,這在經濟學領域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在職場這條規則就沒那麼適用了。

拿工資倒推工作量是職場典型的錯誤行為,因為職場是典型的回報後置的交易行為。

什麼意思呢?

就是你達到了什麼水平,我才願意付你多少薪水,而不是你告訴我你要達到什麼水平,然後要求我提前支付你相應水平的薪水。

所以,大多數人都陷入了這樣一個怪圈:我就拿這麼多,為什麼要多付出,結果就是一直拿相同的薪水,一直做同樣的事。

殊不知這樣一來一回吃虧的是自己,因為你雖然沒有付出更多,但是失去的確是時間成本、機會成本。

職場工作的三個層次,第三層已是人中龍鳳

我的一個朋友三年前轉行做新媒體,發一篇稿件,他的同事用半小時搞定,而他要用兩個小時,因為他改的更細緻,同樣編輯一篇文章,同事1個小時搞定,他卻要3個小時搞定。

為什麼會這樣呢?

原因就在於他對每一篇文章都是精雕細琢,公眾號文章排版的時候,光是預覽就要預覽幾十次,生怕出現錯誤。

三年後的今天他已經成了公司的副主編,年薪30萬起,而和他一同入職的最高薪資不過1萬,

朋友之所以做成這樣,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願意在拿著相同薪水的情況下付出更多,而他的同事則還是秉持著拿多少錢幹多少事的心態持續了三年。

把工作做完,是職場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最容易達到的要求,對於即將進入職場的年輕人,何時能夠突破”把工作做完“這個自我衡量標準,何時就是你騰飛的時刻。

職場工作的三個層次,第三層已是人中龍鳳

第二層:把工作做好

這一層次的職場人,工作經驗通常有3-5年,他們經歷了初入職場的青澀,漸漸清楚職場的各種規則。

把工作做好是在把工作做完的基礎上提升的一個層次,而這一個層次也阻擋了無數職場人升職、加薪。

比如,老闆讓你去查一份客戶的資料,你會怎麼做呢?

對於第一個層次的人來說,他們的做法可能是在搜索引擎把目標客戶搜索一遍,然後把資料收集在一起打包好發給領導,這項工作就算做完了。

而對於第二個層次的人來說,他們會怎麼做呢?

他們第一想法不是去立刻搜索資料,然後交給老闆,他們首先要想清楚的是領導要這份資的目的是什麼,然後再去針對性的準備資料。

並且在資料準備出來後,你還需要把資料進行分類整理,把結構梳理清楚,然後再把資料提交給你的老闆。

同樣是幫老闆查資料這樣一件小事,不同層次的職場人在做法上也完全不同,而本質原因則是兩個層次的人”思維方式“的不同。

職場工作的三個層次,第三層已是人中龍鳳

前者的思維是固定思維,也就是“你讓我做什麼,我就去做什麼,反正工作是完成了”。

而後者的思維是目標導向型思維,他們是以目標為導向,然後反推執行方案。

當你以主人翁的心態去解決問題的時候,恰恰是你成長速度最快的時候。

所以,為什麼你工作三年,工資卻還不見漲呢,大概率是因為你還是停留在把工作做完的這個層次。

要想進階職場第二層次,就去主動思考,主動解決問題,主動承擔責任,不滿足於把工作做完,而是要努力把工作做好

職場工作的三個層次,第三層已是人中龍鳳

第三層:把工作做極致

這一層次的人通常工作經驗已經超過5年、8年甚至更多,即將成為了職場”老油條“

這類職場人的發展通常有兩個極端,發展好的一類人已是人中龍鳳,早已實現財務自由,相反的哪一類人則朝著老油條的標準無限逼近。

你可能會想,把工作做好還不夠嗎。

不夠,除非你沒有野心,除非你能接受你三年後還是現在的處境,否則你就需要把工作做到極致。

什麼叫極致?

就是在把工作做好的基礎上再進一步,把工作做到沒有可提升空間的程度。

你覺得這個很誇張嗎,其實一點都不誇張。

"

工作多年,經常會有朋友問我這幾個問題,比如:

”我即將進入職場了,有什麼需要注意的嗎“

”為什麼我工作三年了,工資卻還不見漲“

”感覺工作遇到了瓶頸,但是又不知道怎麼突破“

其實,大多數職場人都會遇到這樣的問題,只是有些人遇到的早有些人遇到的晚,這一早一晚之間全都體現在你在職場中所處的層次上。

第一層:把工作做完

這一類層次的群體通常是職場新人或工作經驗1-3年,在他們的想法裡把工作做完就算完成任務了。

這或許是職場中最基本的要求。

把工作做完交差而不去主動思考是職場新人容易犯的錯誤。

認為自己是給老闆工作的人,會把做完份內工作當成唯一目標,因為只要做完就可以交差領薪水了。

在他們的想法中,會覺得我拿多少錢幹多少活,這在經濟學領域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在職場這條規則就沒那麼適用了。

拿工資倒推工作量是職場典型的錯誤行為,因為職場是典型的回報後置的交易行為。

什麼意思呢?

就是你達到了什麼水平,我才願意付你多少薪水,而不是你告訴我你要達到什麼水平,然後要求我提前支付你相應水平的薪水。

所以,大多數人都陷入了這樣一個怪圈:我就拿這麼多,為什麼要多付出,結果就是一直拿相同的薪水,一直做同樣的事。

殊不知這樣一來一回吃虧的是自己,因為你雖然沒有付出更多,但是失去的確是時間成本、機會成本。

職場工作的三個層次,第三層已是人中龍鳳

我的一個朋友三年前轉行做新媒體,發一篇稿件,他的同事用半小時搞定,而他要用兩個小時,因為他改的更細緻,同樣編輯一篇文章,同事1個小時搞定,他卻要3個小時搞定。

為什麼會這樣呢?

原因就在於他對每一篇文章都是精雕細琢,公眾號文章排版的時候,光是預覽就要預覽幾十次,生怕出現錯誤。

三年後的今天他已經成了公司的副主編,年薪30萬起,而和他一同入職的最高薪資不過1萬,

朋友之所以做成這樣,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願意在拿著相同薪水的情況下付出更多,而他的同事則還是秉持著拿多少錢幹多少事的心態持續了三年。

把工作做完,是職場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最容易達到的要求,對於即將進入職場的年輕人,何時能夠突破”把工作做完“這個自我衡量標準,何時就是你騰飛的時刻。

職場工作的三個層次,第三層已是人中龍鳳

第二層:把工作做好

這一層次的職場人,工作經驗通常有3-5年,他們經歷了初入職場的青澀,漸漸清楚職場的各種規則。

把工作做好是在把工作做完的基礎上提升的一個層次,而這一個層次也阻擋了無數職場人升職、加薪。

比如,老闆讓你去查一份客戶的資料,你會怎麼做呢?

對於第一個層次的人來說,他們的做法可能是在搜索引擎把目標客戶搜索一遍,然後把資料收集在一起打包好發給領導,這項工作就算做完了。

而對於第二個層次的人來說,他們會怎麼做呢?

他們第一想法不是去立刻搜索資料,然後交給老闆,他們首先要想清楚的是領導要這份資的目的是什麼,然後再去針對性的準備資料。

並且在資料準備出來後,你還需要把資料進行分類整理,把結構梳理清楚,然後再把資料提交給你的老闆。

同樣是幫老闆查資料這樣一件小事,不同層次的職場人在做法上也完全不同,而本質原因則是兩個層次的人”思維方式“的不同。

職場工作的三個層次,第三層已是人中龍鳳

前者的思維是固定思維,也就是“你讓我做什麼,我就去做什麼,反正工作是完成了”。

而後者的思維是目標導向型思維,他們是以目標為導向,然後反推執行方案。

當你以主人翁的心態去解決問題的時候,恰恰是你成長速度最快的時候。

所以,為什麼你工作三年,工資卻還不見漲呢,大概率是因為你還是停留在把工作做完的這個層次。

要想進階職場第二層次,就去主動思考,主動解決問題,主動承擔責任,不滿足於把工作做完,而是要努力把工作做好

職場工作的三個層次,第三層已是人中龍鳳

第三層:把工作做極致

這一層次的人通常工作經驗已經超過5年、8年甚至更多,即將成為了職場”老油條“

這類職場人的發展通常有兩個極端,發展好的一類人已是人中龍鳳,早已實現財務自由,相反的哪一類人則朝著老油條的標準無限逼近。

你可能會想,把工作做好還不夠嗎。

不夠,除非你沒有野心,除非你能接受你三年後還是現在的處境,否則你就需要把工作做到極致。

什麼叫極致?

就是在把工作做好的基礎上再進一步,把工作做到沒有可提升空間的程度。

你覺得這個很誇張嗎,其實一點都不誇張。

職場工作的三個層次,第三層已是人中龍鳳

今日頭條創始人張一鳴,剛畢業時加入一家叫酷訊的小公司做程序員,一年後,就成了管著幾十人的部門經理,一年的時間,直接跳到了職場的第二個層次。

雖然張一鳴最初只負責一個模塊,但其他同事遇到的問題,他也會幫助解決,因此他便有更多的機會看到code base中的大部分代碼;

有新員工入職,只要他有時間,就會主動去給新員工講一遍工作流程,正是在這一遍遍重複講解中,他得以將自己的工作進行提煉總結和反思;

他雖然是技術人員,但遇到產品的問題,也會積極參與討論想方案,這讓他在創辦今日頭條後,對商業和市場,有很好的掌控和判斷。

"

工作多年,經常會有朋友問我這幾個問題,比如:

”我即將進入職場了,有什麼需要注意的嗎“

”為什麼我工作三年了,工資卻還不見漲“

”感覺工作遇到了瓶頸,但是又不知道怎麼突破“

其實,大多數職場人都會遇到這樣的問題,只是有些人遇到的早有些人遇到的晚,這一早一晚之間全都體現在你在職場中所處的層次上。

第一層:把工作做完

這一類層次的群體通常是職場新人或工作經驗1-3年,在他們的想法裡把工作做完就算完成任務了。

這或許是職場中最基本的要求。

把工作做完交差而不去主動思考是職場新人容易犯的錯誤。

認為自己是給老闆工作的人,會把做完份內工作當成唯一目標,因為只要做完就可以交差領薪水了。

在他們的想法中,會覺得我拿多少錢幹多少活,這在經濟學領域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在職場這條規則就沒那麼適用了。

拿工資倒推工作量是職場典型的錯誤行為,因為職場是典型的回報後置的交易行為。

什麼意思呢?

就是你達到了什麼水平,我才願意付你多少薪水,而不是你告訴我你要達到什麼水平,然後要求我提前支付你相應水平的薪水。

所以,大多數人都陷入了這樣一個怪圈:我就拿這麼多,為什麼要多付出,結果就是一直拿相同的薪水,一直做同樣的事。

殊不知這樣一來一回吃虧的是自己,因為你雖然沒有付出更多,但是失去的確是時間成本、機會成本。

職場工作的三個層次,第三層已是人中龍鳳

我的一個朋友三年前轉行做新媒體,發一篇稿件,他的同事用半小時搞定,而他要用兩個小時,因為他改的更細緻,同樣編輯一篇文章,同事1個小時搞定,他卻要3個小時搞定。

為什麼會這樣呢?

原因就在於他對每一篇文章都是精雕細琢,公眾號文章排版的時候,光是預覽就要預覽幾十次,生怕出現錯誤。

三年後的今天他已經成了公司的副主編,年薪30萬起,而和他一同入職的最高薪資不過1萬,

朋友之所以做成這樣,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願意在拿著相同薪水的情況下付出更多,而他的同事則還是秉持著拿多少錢幹多少事的心態持續了三年。

把工作做完,是職場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最容易達到的要求,對於即將進入職場的年輕人,何時能夠突破”把工作做完“這個自我衡量標準,何時就是你騰飛的時刻。

職場工作的三個層次,第三層已是人中龍鳳

第二層:把工作做好

這一層次的職場人,工作經驗通常有3-5年,他們經歷了初入職場的青澀,漸漸清楚職場的各種規則。

把工作做好是在把工作做完的基礎上提升的一個層次,而這一個層次也阻擋了無數職場人升職、加薪。

比如,老闆讓你去查一份客戶的資料,你會怎麼做呢?

對於第一個層次的人來說,他們的做法可能是在搜索引擎把目標客戶搜索一遍,然後把資料收集在一起打包好發給領導,這項工作就算做完了。

而對於第二個層次的人來說,他們會怎麼做呢?

他們第一想法不是去立刻搜索資料,然後交給老闆,他們首先要想清楚的是領導要這份資的目的是什麼,然後再去針對性的準備資料。

並且在資料準備出來後,你還需要把資料進行分類整理,把結構梳理清楚,然後再把資料提交給你的老闆。

同樣是幫老闆查資料這樣一件小事,不同層次的職場人在做法上也完全不同,而本質原因則是兩個層次的人”思維方式“的不同。

職場工作的三個層次,第三層已是人中龍鳳

前者的思維是固定思維,也就是“你讓我做什麼,我就去做什麼,反正工作是完成了”。

而後者的思維是目標導向型思維,他們是以目標為導向,然後反推執行方案。

當你以主人翁的心態去解決問題的時候,恰恰是你成長速度最快的時候。

所以,為什麼你工作三年,工資卻還不見漲呢,大概率是因為你還是停留在把工作做完的這個層次。

要想進階職場第二層次,就去主動思考,主動解決問題,主動承擔責任,不滿足於把工作做完,而是要努力把工作做好

職場工作的三個層次,第三層已是人中龍鳳

第三層:把工作做極致

這一層次的人通常工作經驗已經超過5年、8年甚至更多,即將成為了職場”老油條“

這類職場人的發展通常有兩個極端,發展好的一類人已是人中龍鳳,早已實現財務自由,相反的哪一類人則朝著老油條的標準無限逼近。

你可能會想,把工作做好還不夠嗎。

不夠,除非你沒有野心,除非你能接受你三年後還是現在的處境,否則你就需要把工作做到極致。

什麼叫極致?

就是在把工作做好的基礎上再進一步,把工作做到沒有可提升空間的程度。

你覺得這個很誇張嗎,其實一點都不誇張。

職場工作的三個層次,第三層已是人中龍鳳

今日頭條創始人張一鳴,剛畢業時加入一家叫酷訊的小公司做程序員,一年後,就成了管著幾十人的部門經理,一年的時間,直接跳到了職場的第二個層次。

雖然張一鳴最初只負責一個模塊,但其他同事遇到的問題,他也會幫助解決,因此他便有更多的機會看到code base中的大部分代碼;

有新員工入職,只要他有時間,就會主動去給新員工講一遍工作流程,正是在這一遍遍重複講解中,他得以將自己的工作進行提煉總結和反思;

他雖然是技術人員,但遇到產品的問題,也會積極參與討論想方案,這讓他在創辦今日頭條後,對商業和市場,有很好的掌控和判斷。

職場工作的三個層次,第三層已是人中龍鳳

這些看似給自己攬活的舉動,其實每一次都不是白花功夫,這一點點的主動,讓他積累了寫代碼以外的更多經驗,也讓領導看到了他的潛質。

最終他只用了一年的時間就成了管著幾十人的部門經理,靠的就是把工作做好。

張一鳴只用了一年的時間就把工作做到了第二個層次——把工作做好,而後,她也再次利用這種精神把工作做到了第三個層次——做到極致。

洛克菲勒曾說:運氣也是精心策劃的結果,財富只是勤奮的副產品。

如果你想突破你你現在的瓶頸,不妨先突破你現在的層次,你若想機會眷顧你,你至少得先做好準備能夠承接住機會。

那麼, 你想好如何突破你在職場中的層次了嗎?

END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