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野:忽視了模仿就是忽視了教育

人民的名義 法律 教育 清平 2017-04-29

虹野:忽視了模仿就是忽視了教育

文/虹野

近日熱播的反腐劇《人民的名義》,劇中的很多情境都和教育相關。如陳海的兒子“小皮球”讓同學抄作業,一次掙5塊錢。

這樣的情節並非虛構,有媒體報道,北京一名一年級小學生的家長黃女士發現,這兩天她的兒子每天放學都能帶回一包食品,有時候是牛肉乾,有時候是糖果。兒子說這些都是幫同學寫作業掙來的。

虹野:忽視了模仿就是忽視了教育

“孩子的世界裡怎麼這麼快就出現了‘交易’?”有觀點認為,孩子的世界裡出現的這種類似成人世界中的“腐敗”現象,歸根結底是社會風氣不好造成的。正如《人民的名義》中陳海的父親、小皮球的爺爺陳岩石所說,“那還不是大人的世界出了問題,把孩子給帶壞了。”

教育不能忽視孩子的模仿。長期以來,孩子模仿的天性被教育界所忽略,總是認為教育是在課堂上發生的,甚至不少教育專家也認為課堂就是教育的主陣地。因此,學校教育在應試教育中不知不覺演變為課堂教學,教師的教書育人也慢慢退化為“教書”。即便是諸如認知主義、建構主義、人本主義等各種學習理論被廣泛傳播,但實際學校教育中依然在忽視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忽視學生“人”的因素,也忽略了學校在人的社會化過程中的作用。在課堂上,習慣於通過考試和作業對學生學習行為進行簡單的刺激反饋,沒有或很少有暴露教師的思維過程的展示;在生活上,教師、家長、校長們毫不掩飾自己行為的惡劣的一面,似乎只要他們不主動教學生作壞事,學生就不會從他們的行為上去“模仿”。

虹野:忽視了模仿就是忽視了教育

有心理學家言,學生成長的關鍵在於“微環境”,在一個好的微環境中,學生會通過模仿天性來認識社會。反之亦然。是的,校園暴力有多少不是因孩子兒時從教師或者家長的暴力行為上“模仿”進而創造性的“發揮”?學生賄選有多少不是在生活中的賄選得不到懲處而“模仿”得到的?學生僅有的道德上的正義感又有多少不是因為社會上“好人不得好報”而被嚇得不敢“模仿”的?……

近些日子有不少教育專家呼籲道德教育、法治教育要從娃娃抓起。可是當我們的教師們、家長們、校長們都不會用法律來維護自己的權益,反而通過學術不端的行為來為自己謀私利,我們身邊的孩子能模仿到好的東西,進而將之“發揚光大”嗎?

虹野:忽視了模仿就是忽視了教育

可以說,忽略了模仿,就是忽略了整個教育。重視模仿,重視“身教”,也才是重視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這樣的教育方是完整的。

(此為蒲公英評論網站首發作品,轉載請務必標註來源,違者必究。)

虹野 中華教育改進社理事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