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鄉實現人生理想和價值

人力資源 大學 時政 四川新聞網 2017-04-11

“工作中釋放能量,釋放快樂,釋放人格之美,實現人生理想和人生價值。”這是2008屆選調生、現任州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人事科副科長張世琳8年來工作的真實寫照。

工作8年來,張世琳始終堅守理想和信仰,在脫貧攻堅工作中經歷了基層的磨礪,在州級機關刻苦鑽研、創新業務煉就了堅韌的品質,用認真敬業的實際行動譜寫了一曲熱血之歌。

在平凡崗位上綻放光芒

“我們自己的人都不願意回去建設家鄉,還能指望誰?”2008年,大學畢業後,張世琳懷著“建設家鄉、返哺桑梓”的滿腔熱情和赤子之心來到松潘縣川主寺鎮開始了她的選調生生涯。

從無任何社會經歷和工作經驗的大學生到一名普通鄉鎮公務員,張世琳把各種困難和壓力轉化為工作本領的提升,把一件件瑣碎小事的磨鍊變成有效工作積累。在松潘工作的一年中,她先後參與災後重建、牧民定居行動計劃等重要工作,承擔綜合性文稿170餘份,撰寫的論文《松潘縣農村經濟社會變革》獲全州理論研討會優秀獎。

豐富的基層工作經驗為她履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2009年底,張世琳因參與抗震救災志編纂工作調至州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工作,歷時5年,數易其稿,全面完成國家級、省級、州級《汶川地震抗震救災志》英模人物分卷阿壩部分志編纂工作。

面對繁重的工作任務,她總是把工作放在第一位,把個人的困難和身體的不便放在一邊。面對天天加班的工作強度,她沒有任何怨言。

“工作需要就是我的第一需要。”在人社局的6年裡,張世琳將“公平公正”原則貫徹人社工作始終。

每逢公務員招錄高峰期,她都會面對電腦一遍遍核對招錄信息,有時忙得連飯都顧不上吃,受到了領導和同事的一致讚賞。同事們常說:“從來沒見過誰能像張世琳一樣,天天加班還能如此快樂!”

從事全州公務員管理工作6年來,張世琳和同事們以精良的業務能力圓滿完成6年38場次近10萬人參考的公務員考試招錄工作。

“把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在州人社局年復一年的忙碌中,張世琳沒有豪言壯語,也沒有驚天動地的事蹟,卻用“責任”和“執著”書寫出了她人生華美的樂章。

把“愛民”落實到行動中

2015年,張世琳作為“雙百工程”幹部下派到茂縣東興鄉任鄉黨委書記。要當好“班長”、帶好隊伍,帶領全鄉幹部群眾謀發展,不少人都在質疑這個州級機關下派的小姑娘能否挑得起這個重擔。

為了儘快融入村裡,張世琳在不到半年時間裡,走遍全鄉6村27組1000餘戶人家。在她看來,經常走訪群眾、密切聯繫群眾是做好基層工作的重要前提。她說:“每天與村民打交道,和他們聊家常,這是開展工作的捷徑。”

有愛才會有奉獻,有責任才會有激情。擔任鄉黨委書記以來,張世琳為四坪村無房戶文勇協調資金,組織村“兩委”投工投勞修建新房,讓文勇和他的女兒在春節前住進了新房;為聯合村貧困戶王后培解決公益性崗位;積極協調縣衛生局,幫永和村貧困戶王光林的小兒子爭取到縣人民醫院免費治療腦癱的名額,目前,王光林的小兒子已在茂縣人民醫院接受了2年的治療……

然而,駐村幫扶不僅要幫貧困戶解決困難,更重要的是幫助群眾理清發展思路、破解發展難題、促其早日脫貧致富。

為做好全鄉的脫貧攻堅工作,張世琳通過4個月6次集中精準摸排全鄉貧困戶情況,甄別核實全鄉49戶建檔立卡貧困戶。組織實施產業結構調整,魔芋種植連片開發1000餘畝,種植紅心獼猴桃200餘畝;爭取公益性崗位22個、就業專項資金18.9萬餘元,實施“百村千池萬窖”工程、道路安保工程和安全飲水工程……讓群眾在脫貧攻堅大行動中切實感受到實惠。來源:阿壩日報 ■實習記者澤英記者袁娜楊佳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