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程院李德毅:無人駕駛 難在擬人

中國工程院李德毅:無人駕駛 難在擬人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人工智能學會理事長 李德毅

無人駕駛太火了,火的人人都在講,講一個題目,這個火到什麼程度,差不多3.5到4,我今天題目是“無人駕駛、難在擬人”,我把題目說的暴露一點,就是對SIE3016標準的質疑,什麼叫L3,什麼叫L4,什麼叫L5,還是有挑戰的,我們希望把討論搞的好一點。

什麼叫做無人駕駛,我們視野是很不同的,我們一直把無人駕駛重點放在人身上,而不是自動化的車。你們看是搞自動化的,不是人工智能,這個就是跨界必須的,否則掉在自動化坑裡面總是出不來,人工智能不像原子彈驚天動地,人工智能是默默無聲,但是改變了以後很厲害,我有句話,人工智能用它的柔軟改變了整個世界,女性是柔軟的,男性是陽剛的,柔軟不等於沒有力量。

無人駕駛講的最早,大家想把駕駛替代掉,後來發現這個詞不太合適,因為車裡還有人,那車上的乘員算不算人,那個要干預怎麼辦?現在Google正在研究,現在都有這個詞,Self-Driving,就是自駕駛,這個就是字面理解的不同,就是車子自己開自己跑,把最後一公里解決了,就是自主體,人工智能把以前的輔助駕駛,輔助駕駛責任人就是人,其他都是幫忙的。什麼叫做自動駕駛,那就是車子自己開,車子要拿到駕照,不能有駕駛員坐裡面,駕駛員坐裡面叫什麼自動駕駛?

所以我們搞人工智能Autonomous Driving,就是自主駕駛,就是一個認識主體,這個不是其他人,不是機器人。這個人干預為主體,所以自主跟人工智能有一個認識。我們以前有一個智能干預,就是智能體,人是一個機器人,我們要把這幾個詞稍微搞好一點,我感覺很振奮,又出了一個詞搗亂叫做智能網聯,最後的定義是汽車,怎麼把車子丟掉了,到底是智能網聯車還是智能網聯?你講車把主體丟掉了。結果有一個專家說,智能網聯不是車,我說建議幾位把理清楚,到底是不是車。

我們看起來很類似,但是技術上很不同。如果大家都講概念,大家知道飛機是自動駕駛的,飛行員現在很輕鬆了,經常把報紙蓋在臉上,因為是自動化的狀態,尤其平飛的時候是自動駕駛。波音說了2025年人工智能取代飛行員,但是大多數受訪者對安全心存疑慮。儘管降價10%,但是也不會坐。我想我是一個乘客,我坐不坐這樣的無人駕駛飛機,L3、L4都畫了一個大餅,輔助駕駛、有條件自動駕駛,全自動駕駛,我就想所謂的智能駕駛技巧越來越高,無人飛機坐不坐?我不坐,你在天上翻跟頭我不關心,我只關心平安送達就可以了。所以L3、L4對我沒有興趣。

當你飛機遇到情況能不能幫我降下來,或者能不能把我送下來,要是不能我為什麼坐你飛機,所以我們站在老百姓的角度想,你是特飛沒有用,必須拿到駕照,真的不行要緊急迫降,緊急迫降的本領沒有,你在天上翻五個跟頭也沒有用,我們看這個有沒有道理。所以說要做L3、L4的企業想想老百姓的需求,如果不能保證我的安全,你再有一千個、一萬個自動駕駛模式我不感興趣,這是我的底線。

所以我們現在學術界遇到一個問題,無人駕駛的認知如何度量,是不是按照那些自動化的講L3、L4,我認為不是的。人工智能之父怎麼講的,無人駕駛的認知相當於人一樣開,如果機器人能夠跟我對話,我在短時間內區分不了人還是機器人,那就是OK的,就是人工智能。用這個關聯來看,2014年聊天機器人,尤金古斯特曼曾經轟動,現在聊天機器人已經很普遍了。

我們還有Kurzweil,他說我做了一個詩詞生成器,這個就是按照圖靈來了。基於駕駛的圖靈測試是什麼樣的,我們能不能這樣看看,分辨不出哪一個是機器哪一個是人的駕駛行為,那個就是智能駕駛。我想一下,假如做了一個飛機在天上,這邊是一個特斯拉開車,那邊是一個人在開車,那這個車往前走,你坐在直升飛機上你說哪個是人開的,哪個是機器開的,這個就是人工智能。

現在說要做每輛車開一百萬公里才能把這個車拿到駕照,我們猴年馬月?我們應該走到最基本的問題上來,計算機之父是圖靈,人工智能之父也是圖靈,我們應該回到這上面來,我講的報告就是怎麼跟車子發駕照。

L3說駕駛權要交給機器,L2是輔助駕照,交通部門要發駕照,這個怎麼發是我們關心的。我們看看3010標準,我們對於3010標準提出質疑了。3010自動駕駛越來越大就變成全自動,科學問題就是這句話,甚至很大的時候就叫全自動,我的回答是不對。我在會上講過,L3講的是什麼,人工駕駛員完成所有的工作,只不過汽車做了點預警,駕駛權在人,駕駛員可以不操心,偶爾接受一下請求干預就可以了,所以L3是要拿到駕照的,右面的圖前面都是人,後面就是系統了,L4、L5就是高級特飛一樣,所以我覺得3010標準出了問題,我不知道在座有沒有參加制訂的,3010標準要是出了問題就麻煩了,全世界就麻煩了。L0就是僅僅警告,L1把裡面手放在上面腳可以離開,左腳可以放開,右腳還可以踩剎車。L3眼睛不要了,可以不關注駕駛權,所以特斯拉發生事故說我是L2,所以這個不行。

L3 Mind off,根本不用想駕駛的事情,就是聽歌、打電話、開會。所以這樣的東西,你的系統怎麼掌權呢?因此我們人工智能的基本問題,就是自動駕駛汽車怎麼發駕照,跑多少圈發駕照,這是最基本的問題。

當前由於在汽車行業,聲音比較高的是這麼一個共識。結構化道路、確定性窗口,網絡協同,智能網聯。特別把智能網聯舉的高高的人,都希望用網絡彌補駕駛,這點要小心,這裡有很多坑,自動駕駛+智能網聯,走這條路最好就是高鐵、地鐵,飛機,都是自動駕駛,最重要是調度。我從北京過來,調度很重要,那個車不叫傳感器都可以,因為路權分給你,你把調度做好就行。

L3取得駕照是社會的自動駕駛要求的底線,我們想一下自己拿駕照的時候,你是多麼的忐忑不安,大巴在你面前開車你很緊張,那時候事故是很緊張的,我們看人怎麼提高駕駛水平,真正提高水平是拿到駕照的三五年,那個時候應對了很多情況,你收到了負面的學習,人是這樣的。我們希望給自動駕駛拿到駕照,美國今天宣佈了自動駕駛試驗,在試驗當中改。我們再來看看3010標準毛病出在哪了?第一自動駕駛等級展緩點如何度量?你說L3 PLUS,這個不就是新聞遊戲嗎。

還有掌控權交界點如何度量,交接過程當中的事故怎麼處理,自動駕駛呼叫能干預,但是睡著了,這個不行的。所以對於3010做的質疑也是可以的,歸根到底讓車拿到底線,而不是開的非常完美了,我們人就是這樣的。

最糟糕的是,因為特斯拉的搞的自動駕駛,使得我們開車的時候不需要那麼注意了,於是我們打磕睡了,一打磕睡又開不好。越是信任自動駕駛,越容易造成注意力不集中,因此不能釋放駕駛員認知的所有自動,都不能稱之為自動駕駛。到底事故當中是車的還是人的,這個界定不清楚是不會發駕照的。

只有L2和L3,一個是輔助駕駛,一個是自動駕駛,自動駕駛應該拿到駕照,這個是好度量的,L3和L4和L5更難度量,今天霧霾人都不能開,明天海嘯人都不能開,你還怎麼開?所以我這報告質疑3016怎麼把事情做好。

沒有駕照的老百姓不敢乘坐,你在天上可以做特飛動作,但是人家下不來。我們當時搞移動生活,讓汽車無人駕駛就是解決汽車代步問題,人類就是一個移動生活,在移動生活當中享受品質,把駕駛這件事交給機器做,如果一天關心這個,那還不如開車,開車還有樂趣在裡面。

泊車這件事情2005年有了City Park System,這個比較正常,會開車的人不一定會泊車,把泊車解決了也不錯,多花幾萬塊錢買了一個泊車系統,結果我的泊車系統提高了,它的泊車系統沒有提高,這個就成為一個噱頭,買的時候衝動買了,結果超過三分鐘就說請轉入人工泊車。有人跟我講,先把自動泊車做好,不把自動泊車做好,自動駕駛就做不好。我們跟同濟大學合作做自動泊車,給我們八個條件窗口,還沒有做完改成16個,還沒有做完16個改成32個。所以同濟大學正在做32個自動泊車,最後發現打不住,後來發現報紙有一個歌星會自動飄移入位,一般拿駕照的做不到,所以這個空間很小,你要自動飄移入位,有條件的自動泊車是否可以釋放人對泊車的環境監測現象。後來發現只管方向盤,腳才得踩。所以特斯拉是輔助駕駛,出了事故才承認。要把所有泊車都找到,那這個泊車難在Edge Parking,全是泥濘的道路,你能不能不走坑道,我最近有一個觀點,把最後一公里當成最新一公里解決。我們先把泊車解決,我們拿中汽聯做一個表演,我們看誰的無人泊車最好,泊車都泊不好吹什麼牛,老百姓就是這樣看的。往前看誰不會開,如果車子導航儀比較好。

無人駕駛的挑戰和量產,實際是應對自動駕駛車的挑戰,現在號稱拿到駕照已經很多了,2017年底我們看看哪個拿到駕照,哪個才能拿到呢?我認為要拿到駕照不是靠自動化,是靠人工智能,靠意外情況的處置,不是靠自動化車有多高。我開拖拉機也會開,拖拉機動力學比豪車動力學差多了,我們拿駕照也不是隨便拿的,我們先拿C本,然後是B本,然後拿I本,因為經驗是積累的,如果路上沒有自學習能力,不叫做智能車,就是頂多叫自動化的汽車,我們看看IG多難,就是講的這種情況,是汽車人工常常遇到偶發的,常常是大概率,偶發是小概率,你碰到一次是必然,什麼情況呢?大霧天、大雨天、大雪天,狹小道路、崎嶇道路、傍山險路、積水、涉水、冰雪等等。第一是天氣條件,第二是道路條件,第三是人文條件,能處理這樣的事情才叫做人,如果無人駕駛處理不了,不能夠拿到駕照。有經驗的駕駛員能夠靈活處置,自動駕駛如何處理。

我舉一個例子聽,我在山上開車往下開,對面來一個大車,我是一個小車,駕駛員舉手,你走一步,我走一步,無人駕駛也碰到這個情況,你走一步,我走一步,這裡有學習和商量的過程,這個都不會還說無人駕駛,這是常常遇到的現象,或者就是說城鄉接合部,我有一個最大的教訓,我在那次無人駕駛差點犧牲,因為一個三輪車裝一個梯子,我看不到幾個點,我一個急剎車差點就完蛋了,就不會這麼神奇在這講了。有一個三輪車拿梯子穿過來這種情況還會遇到的。所以各位不要研究特技的動作,先把這個解決了。如果一旦設置窗口條件,就是地理柵欄、氣候柵欄、以及人文道路的柵欄這個更危險。L3是解決車的問題還是解決人的問題,如果解決車就把車做的越來越好,我認為解決人的問題,把駕駛員認知用機器人替代是有記憶決策和行為的能力認知主體,有技巧有個性。

所以我有一點感嘆,汽車是從馬車演變而來,作為動力工具,有時候不如馬車,老馬識途。自動駕駛過程中,駕駛員與環境周邊車輛的交互認知哪裡去了,駕駛員的經驗和臨場處置能力由誰來替代?

咱就講超車換道,這是駕駛員當中最簡單的事情,白色車是一個無人駕駛,紅色是有人的,一看3號車擋住路,生成的超車並路的動機,一看那個路權比較大,我把方向盤轉一轉,這個時候小心了,本身後面的車離的很近,後面的紅車比較霸道,踩了一下油門,這時候怎麼辦,如果比較禮貌剎車就過去了。

第二種情況,超車過程中由於1號車加速,中途放棄換道,原來的一次規劃做了二次規劃回來了,換了半天還是在後面,所以我就問你一個問題,超車換道這麼一個小事情,有多少種不確定的情況。就連超車換道都有不確定,你就能放在自動駕駛狀態了,於是我們得到一個重要的結論。自動駕駛好在專注不會疲勞,自動駕駛難在擬人不僅在車。

我跟特斯拉亞洲總裁說了這個話,不要總說自動駕駛,為什麼沒有用自主駕駛這個詞,並不是忽視了,因為他搞自動化,他喜歡自動。我們就作為人,我們認為駕駛員經驗豐富,一邊開車一邊聽音樂。人類第一殺手出在駕駛員,所以你要針對這個事情把重點放在人上。現在的汽車發動機一百萬公里,怎麼不把注意力放在人上。我們的記憶認知、計算認知、交互認知。應該不同於雷達傳感器,我在利用汽車產業鏈裡面找到我的位置。我回去跟你們一條戰線上,我給你提供產品,那個叫做駕駛腦。所有的哪個最靠近,肯定是駕駛腦。

駕駛腦自主應對駕駛過程中常常遇到偶發的各種各樣的不確定性,這個才是人工智能的看法。這個盒子利用微電子技術,我們1.0版本已經完成了,我們提出來一大一小兩高兩低,大接口小尺寸,可利用微電子技術,最後把能力發揮起來就行了。如果用了特定場景雷達就可以少一點,要是熙熙攘攘的老百姓的生活區就要高一點,接口要大,功耗要低、性能要高,最難的是低成本。我們一大一小可以變成量的指標,請整車廠。

我們比任何時候更需要研究駕駛員,學習駕駛員,分析駕駛員行為大數據、構建駕駛員的智能代理。我們看了那麼多美國、歐盟的,我們是中國人,我們要抱團取暖,中國有不同的聲音,能不能抱團取暖在世界大創新過程當中有一席之地,L3、L4也不是我們國家的標準。

我們把周邊感知分幾個顏色,紅顏色代表雷達,藍色代表攝像頭,黃色代表傳感器。你不給了車輛就控制不好了,左邊的太陽大,右面的太陽小說明車裝偏了,要不然怎麼控制的好,這三個傳感器還不夠,四個顏色的傳感器構成一百多個傳感器,現在Google做的是感知生物學,我們做的是認知生物學。駕駛態勢圖是認知的,我頭腦裡做路徑規劃,我正在準備一個報告,對於SLAM的理解,如果不能做到對於地圖的理解肯定就是門外漢。

我是一個二維的,感知是二維的,我把三維變成二維的,一下子大數據縮水很多。我控制車就是控制線控或者數控的汽車,這樣再認知再執行,所以我做的是駕駛腦,構成一個感覺記憶和不同記憶裡面的相互的定位。把你的駕駛經驗融合在小腦裡面,我們把技巧接口,我們就完成感知認知和行動,再感知再認知再行動。以後不要忽悠一般的概念,每一個人拿到這樣的就是水平,不然我們市場就沒有了。這就是我們的駕駛網,這就是於凱書記到辦公室看到,四個TX1,不然成了外部科研所。

駕駛腦的關鍵是駕駛認知的形式化,是將感知大數據的縮水,並遷移認知系列。我們創新是拿駕照,我們拿到一個底線,不是說水平多高,而是人到了車廠理論知識,你給不給我考駕照,所以交通部門的同志支持我們將來怎麼發駕照,小範圍考幾個動作現在電子考也很厲害,駕校的老師根本不出來就知道,最後就是上路考,然後規定一個道路不扣分就必須發駕照。我不僅能學習,還能提升技能,所以地圖替代不了。地圖叫做什麼地圖,精度多少、緯度多少、高度多少,我開車時候不是用這個技術,而且我是個性化駕駛,我開的車,這個車的技巧不好,你可以買一個雷鋒駕駛員,因為雷鋒技術是最好的。將來要是買一百萬還是五十萬還是二十萬,那個人開的更好,這個多好。

所以自動駕駛替代不了智能駕駛,只能在專用道上開,不像現在講的無人駕駛。經驗駕駛員的標杆駕駛員。把人在迴路中的自主駕駛讓車場去模擬是難以承受之中,把機器駕駛腦的研發讓車廠去做,是難以承受之重。

傳統汽車僅僅是駕駛員手、腳和力量的延伸,控制車輛行為的是人,在我們看來,方向盤是一個非常好的界面,讓我們成為力量延伸器。線控汽車裝備了傳感器之後,用駕駛腦替代駕駛員認知,並獲得駕駛指紋的駕駛技巧,讓機器徹底自己,這應該是人工智能時代最有意義的問題之一。

不同的駕駛腦認知水平可以由差異,駕駛腦有個性,有在線學習能力,還能夠和乘員聊天,我們坐車的時候,因為社會有管理的,知道公交車數據是有水平的,我們從來不關心那個駕駛員的技巧,關鍵是到公主墳下車能不能停了,我一上車就不知道怎麼辦了,那個怎麼行,所以這就是乘客不願意坐無人飛機的情況,一旦遇到緊急情況下不來我不幹。每一個汽車都是一個,不但可以下載活地圖,你是什麼樣的車底盤,什麼動力學,需要什麼樣的技巧這個多厲害,剛才可以說是第二條道路。

非結構化道路、不確定邊界、自主交互、數據交換不是自主定義的汽車。說了一個題目,人類發明了自動駕駛之後,有人駕駛和無人駕駛混合駕駛時間至少需要75年,我這輩子是看不到了。所以大數據開車不要把全球所有的道路都壓在一輛車型上,北京一路公共汽車在長安街上都不用拐彎,你何必叫它拐彎,不拐彎就可以。不必把人類所有駕駛員的認知都濃縮在一個特定駕駛腦上,這樣我們就有管控空間了。園區觀光、廠區通勤、社區巡邏、城際高速最後一公里。定點物流、校車、市區定點接駁、快速公交。

這些場景下,自駕車能否期待駕駛員掌控,取決於能否處置特定場景下的以外情況,能否發出求助信息要求人工干預,或者在迫不得已的時候做出最小損失的決策。自動駕駛實在不行打一個電話人就把你拖走了。

無人泊車是繞不過去,當做最後一公里來做,這才是接地氣的路線。汽車成為大數據的源泉,移動社會的傳感器,駕駛腦有學習和自學習的能力。我已經在北京註冊兩個商標,一個是駕駛腦,一個是駕駛超腦。一旦量產自駕車上路,佔比越來越大,駕駛腦就成為汽車必配。加之智能網聯崛起,駕駛數據智能越來越崛起,L3多了,L4也就多了,因此人們對於L3、L4、L5不那麼介意了。

人工智能以潤物無聲的柔軟,改變著整個世界,謝謝大家!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