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紡織遇上阿里雲,數學博士鑽進車間要讓企業更高效

人工智能 紡織 工程師 數學 機器學習 天下網商 2018-11-28
當紡織遇上阿里雲,數學博士鑽進車間要讓企業更高效

數學博士變身算法工程師,通過數學思維,要為一家缺乏數據積累的傳統毛紡企業裝上ET工業大腦。

文|王安憶

從數學博士到阿里雲工程師,夏分一直學以致用。加入阿里雲接手的第一個ET工業大腦項目,因為數據傳輸問題丟失大量數據,導致機器誤判拉響警報,這讓他意識到自己不能只坐在電腦前做“碼農”,也要下到車間做實地考察。

然而,之後夏分參與的項目是一家有32年曆史的毛紡企業,從訂單到配色、染毛、混毛,到紡線、織布和成衣,沒有一套完整的數據採集系統。車間主任“迷信”人工智能和機器算法,在沒有數據的情況下提出一系列“無解”要求,夏分利用數學思維將其一一解決。

虛驚一場的教訓

從本科到博士,夏分在浙江大學研究了10年數學,畢業後一度從事人工智能輔助醫療方面的研究,卻因為缺乏結構化數據陷入瓶頸。剛好,有人推薦他去阿里雲,抱著“醫療是民生,工業是戰略”的想法,夏分於2017年7月加入阿里雲,成為一名算法工程師,也是第一代車間程序員。

入職後的第4個月,夏分接手了第一個項目,用ET工業大腦幫一家風電企業提前預測風電機組故障。

當紡織遇上阿里雲,數學博士鑽進車間要讓企業更高效

夏分

由於無法實時掌握工作狀態,傳統風電機組維護,通常都是在故障發生後亡羊補牢,維修費用高,維修週期長,還會影響生產的連續性。

一個5萬千瓦的風電場,平均每年維護費用高達300萬元,還會以平均3%的速率逐年遞增。而這家風電企業擁有10個風電場、500多臺風電機組,維護成本帶來的壓力可想而知。

就像一個人生病,病情發展有跡可循,如果能提早發現,提前干預,就能阻止病情惡化,節省醫療成本。而對風電機組來說,一個核心健康指標是溫度,長期高速運轉下,部件老化導致摩擦碰撞,就會產生不必要的熱能,但有些時候,沒有機械故障也會引起部件發熱,怎麼樣才能在不放過故障的同時,做到不誤報、減少風電場工程師工作量?

工程師爬上幾十層樓高的風電機,為兩臺驗證機組裝上數十組溫度傳感器,在運轉中源源不斷地採集溫度數據,夏分則在杭州的辦公室裡,實時監控並分析著數千裡之外的數據。積累到上億條溫度數據後,夏分建立機器學習模型,希望能提前識別風電機組運行異常並預警。

一次,機器檢測出的溫度數值與模型預估的相差20多度,這讓夏分有點不知所措,“溫度過高將導致風電機組無法正常運作,這可不是個小問題。”遠在新疆吐魯番的工程師接到警報後,趕緊查看了“異常”風電機組測點的溫度數據,卻發現完全正常。那麼,是網絡傳輸不穩定?還是傳感器故障或老化影響了數據的採集?夏分在腦海中推理著各種原因,不相信自己的算法會出錯。

“怎麼會只有1%的數據?”緊張排查幾個小時,原因找到了,風電場出現嚴重的數據缺失,大量數據未同步上傳,導致機器學習的並不是完整數據。

最終,ET工業大腦做到能提前2周識別風電機組潛在故障,大修變小修,單次重大事件維護成本降低20-40萬元。夏分卻意識到,要將前沿科技真正帶入工廠,光靠在電腦前碼出一套算法還不夠,必須去實地考察真實情況。

毛紡企業的配色難

今年四月,夏分接到又一個項目需求——一家國內毛紡行業的龍頭企業,希望藉助ET工業大腦,來提高配色的效率。毛紡行業,染色質量是衡量呢絨產品質量的金標準,而染色的關鍵,在於染料配方的準確程度。

夏分一頭扎進毛紡企業的混合羊毛車間。車間裡悶熱潮溼,羊毛和化學溶劑的味道混在一起,鑽進鼻子令人犯嘔,轟隆作響的混毛機器旁,放著一個個一米多高的白色塑料桶,裡面塞著不同顏色的羊毛。

當紡織遇上阿里雲,數學博士鑽進車間要讓企業更高效

紡織車間

這一次,客戶來樣是藍色。試驗檯前坐著二三十名工藝員,他們從一缸染好顏色的羊毛中,撕取一小撮大概15釐米長、5釐米直徑的羊毛小樣,人工梳毛後,拿著小樣去稱量,然後通過美國進口的datacolor測色儀,檢測染色結果是否與客戶要求一致。

驗色結果不盡人意,顏色嚴重偏紫,紅色太多。第二次配色,又偏綠了,黃色太多。工藝員把第一缸和第二缸的羊毛倒入混毛機,充分混勻後,再撕取一撮上機器測色,若不正確,就再重複一次。

當紡織遇上阿里雲,數學博士鑽進車間要讓企業更高效

成檢車間

“還是很原始的方式。”夏分從老師傅口中得知,從拿到訂單指令到完成配色,至少要一週時間,老師傅一般5次左右便可配色成功,而新人7次8次都未必能成功。染料配方頻繁調整,生產週期隨之拉長,庫存積壓還是小事,倘若色光不符合客戶來樣,能不能順利交貨都是問題。

夏分琢磨著,建立模型導入數據,讓機器學習染料配方,再將老師傅總結出的經驗,通過機器算法來學習,幾次推薦出符合來樣的染料配方易如反掌。夏分正想得出神,車間主任突然來了一句“我們沒有數據”……

想要數據得先洗腦

數據,其實是有一些的。比如每次配色成功,工藝員都會詳細記錄染料配方和混色數據,只是沒有數字量化最終配出的顏色,而是保存了實物樣本。每次拿到客戶來樣,工藝員就拿出以前做過的實物樣本對比,找出色光最接近的方案,不斷調整測試。

可是經驗豐富的工藝員都知道,哪怕配的是之前配過的同一種顏色,按照歷史記錄配出的顏色,也會因為車間環境溫度溼度的變化而發生細微偏差,而染料員稍偷點懶,30分鐘的染色時間縮短到26分鐘,就會直接影響染料在羊毛上的附著力。而這些有可能導致配色失敗的因素,都沒有以數據的方式留存下來。

企業的IT員工,其實早就認識到數據生成和數據採集的短板,一直在向車間主任推薦數據的功效,可是對方的回答永遠是“大家都那麼忙,哪有空做這個?”

對於ET工業大腦,車間主任倒是寄予厚望,見到夏分就說,“人工智能嘛,你們阿里雲就是很厲害,沒有數據你們也應該能做出來。”

“沒有數據不行?那你們就估計一個數據出來。”車間主任甚至提出,希望通過算法,自動填補缺失的空白數據。

“這根本就是悖論嘛。”夏分抿了抿嘴,車間主任“神化”了人工智能和機器算法,給他提出一個大難題。

當紡織遇上阿里雲,數學博士鑽進車間要讓企業更高效

兩次見面溝通,一次電話會議,夏分只要逮到機會,就給車間主任灌輸“要採集數據”的觀念。到了5月底,IT人員發來了專門採集的數據,夏分如釋重負。

目標節省兩成人力

從車間回到辦公室,夏分坐在電腦前,在網上搜索起契合業務背景的論文。

《基於共軛梯度法的紗線染色配方預測優化算法》,外行人讀個題目都費勁的論文,夏分抱起來就啃。從中午吃完飯到零點睡覺前,從一開始的三四篇論文再到引申出的10餘篇參考文獻,夏分一邊仔細研讀,一邊做筆記標註,彷彿回到讀研讀博的時光。

既然目前車間工作流的操作無礙,就把不穩定的因素暫放一旁,只要減少配色的嘗試次數,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節省工作量,夏分理清了思路,“我們要做的就是找到一個平衡點,提高算法的準確率,從而減少他們的工作流和人力。”

“收集歷史配方數據,列出用了哪個工廠的染料,哪幾種顏色,比例分別是多少,染色出來的顏色是什麼……”夏分給車間主任開出了數據採集要求,在配色染色的每一個步驟都加上了使用數值化記錄的環節。

毛紡企業目前有幾十類配方,而機器學習一類配方大概需要上百條數據,只要擁有數據,夏分很快就能完成數據清洗,特徵構造,特徵篩選,模型篩選,參數調優等建模步驟。

結合前期試驗和算法模型,夏分設想,首次推薦配方的成功率只有60%,二次推薦的成功率是84%,三次推薦的成功率則在90%以上,可以節省20%的人力,現在就只差實踐驗證。

“分析、比較、判斷,其實都是數學中的邏輯思維。”夏分笑著說,自己跟數學早已難捨難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