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尼!我在北京開的車,也和中國西南最後一片熱帶雨林有關?

位於雲南省最南端的西雙版納,擁有中國唯一的熱帶雨林。這裡分佈著中國四分之一的哺乳、水生物種以及約六分之一的植被資源,其中不少為當地特有,比如西雙版納最精美的植物之一茴香砂仁、著名的佛教樹種娑羅雙、形似花朵的蘭花螳螂、性格彪悍的黃猄蟻……

這裡豐富的自然資源和完整的生態系統,為生物多樣性的保護,以及湄公河下游地區的生態平衡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然而人類活動的擴張正在威脅這一片中國西南最後的雨林的生存。如何緩解森林生態系統的退化,如何進一步提高地區生物多樣性,如何為本土社區帶來更多生計選擇,從而讓他們成為環境保護的一員,都是要考慮的問題。

多彩生活源於多樣自然,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才是真正的七彩雲南。

“正科副科,不如橡膠樹栽兩棵”

橡膠在雲南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紀五十年代。

當時西方對新中國實行貿易禁運,為了實現關鍵商品的自給自足,雲南的西雙版納與海南省一併選為橡膠生產地。當時的目標是在西雙版納種植100萬棵橡膠樹。八十年代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後,當地政府鼓勵農民種植橡膠,這既能滿足國家經濟發展對天然橡膠的需要,又可以提高農民的家庭收入。

九十年代開始,中國向自由市場經濟轉型,又恰逢橡膠價格上揚,當地橡膠種植規模開始迅速擴張,尤其在2001年加入世貿組織(WTO)之後,中國進入世界橡膠價格體系,成倍增長的價格給農民們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豐厚收入。所以在當時的雲南,流傳著“正科副科,不如橡膠樹栽兩棵”的俗語,足以體現出橡膠巨大的吸引力。

納尼!我在北京開的車,也和中國西南最後一片熱帶雨林有關?

被割膠的橡膠樹©WWF China

但是除了經濟上的收益,單一的橡膠種植業也帶來了潛在的環境風險。西雙版納的橡膠林基本上為單一樹種的純林,不科學的種植方式會導致很多環境問題的產生:例如降低生物多樣性,造成水土流失,還導致化學品的濫用以及其它環境問題。近幾年,橡膠價格走低,與之發音相像的香蕉又成為了當地增加經濟收入的新寵,大有重現當日橡膠發展的趨勢。人們開始砍掉一些低產膠林,改種香蕉,而香蕉的集約化種植對水土及生物多樣性也存在威脅。

納尼!我在北京開的車,也和中國西南最後一片熱帶雨林有關?

漫山遍野的香蕉成為熱帶雨林的新威脅©WWF China

生活處處有橡膠

橡膠產品與人們日常生活之密切,可能超乎你的想象。世界上部分或完全用天然橡膠製成的物品已達8萬種以上。

例如醫療衛生行業所用的外科醫生手套和輸血管,工業上使用的傳送帶,農業上使用的排灌膠管,氣象測量用的探空氣球,科學試驗用的密封、防震設備,甚至連火箭、人造地球衛星和宇宙飛船等高精尖科學技術產品都離不開天然橡膠,而不用說生活中的雨鞋和暖水袋等日常用品。天然橡膠消費量最大的就是汽車工業(約佔天然橡膠消費總量的65%),它的發展情況直接關係到輪胎的產量,從而影響全球天然橡膠的需求和價格。

納尼!我在北京開的車,也和中國西南最後一片熱帶雨林有關?

歷史記載11世紀南美洲就出現了橡膠球。圖片來源於網絡。

天然橡膠發現很早,考古發掘表明,遠在11世紀,南美洲人民就已經開始使用橡膠球做遊戲。18世紀一些法國科學家在南美洲發現橡膠製品,並記載橡膠樹的產地、當地居民採集膠乳的方法和利用橡膠製成壺和鞋的過程,引起了人們重視。

隨著橡膠用途的開發,英國政府考慮到巴西野生橡膠樹生產的橡膠終究不能滿足工業的需要, 19世紀中後期開始了天然橡膠的人工栽培。1876年英國人魏克漢(H. A. Wickham)把橡膠樹的種子和幼苗從巴西運回倫敦皇家植物園邱園(Kew Garden)繁殖,然後將培育的橡膠苗運往錫蘭(即現在的斯里蘭卡)、馬來亞、印度尼西亞等地種植均獲成功,至此完成了將野生的橡膠樹變成人工栽培種植的工作。

隨著橡膠工業的迅速發展,到20世紀20~30年代人工栽培的橡膠已經逐步取代野生橡膠,成為天然橡膠的主要來源。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發達國家中的汽車等工業蓬勃興起,推動了世界橡膠工業的大發展。

納尼!我在北京開的車,也和中國西南最後一片熱帶雨林有關?

40年代香港橡膠公司廣告。圖片來源於網絡。

梳理天然橡膠工業的發展,就不難理解為何有人說如果沒有橡膠製品,人類幾乎無法建立當今完整的工業體系。

多彩生活源於多樣自然

一方面,工業、經濟的發展離不開作為重要原料的天然橡膠,另一方面,橡膠樹的種植為熱帶雨林帶來了諸多環境問題。如何讓橡膠的種植對環境更加友好,如何保證當地社區居民的生計收入,政府、學者、科研單位和相關機構都在努力探索,而建立環境友好型生態膠園是個值得推薦的方向。

自2016年中期以來,WWF針對當地森林生態系統退化所引發的一系列問題,在西雙版納和普洱地區同時開展了一系列工作,譬如種植珍貴鄉土樹種,探索環境友好型膠園,恢復野生亞洲象生態廊道,發展社區替代型經濟等,旨在提高地區生物多樣性,以及發展社區經濟。

納尼!我在北京開的車,也和中國西南最後一片熱帶雨林有關?

WWF友好型膠園建設項目點©WWF China

項目通過示範和培訓相結合,在西雙版納和普洱市的多個鄉鎮社區和少數民族居住地,為當地林業管理部門和當地社區提供種苗和培訓,引導他們提高生態保護意識,提高引種珍稀及高價值樹種的技術水平,尋找增加收入水平的機會。這也是WWF在開展工作時,注重生態系統恢復與社區經濟發展的平衡所作出的努力。

納尼!我在北京開的車,也和中國西南最後一片熱帶雨林有關?

珍稀樹種苗圃©WWF China

項目進行到第二年,WWF支持在西雙版納納板河保護區的納版村民小組,建立“低海拔橡膠園生態改良示範園”100畝,以混農林種植理念為基礎、採取不同搭配的模式,在原有的橡膠林下種植紫薑、薑黃、羯布羅香、雲南紅豆杉等藥用及珍貴種樹。

農戶巖溫香和巖濤在當地有100畝的橡膠林,今年是他們通過項目支持,在自家橡膠田中種植薑黃的第二年。

納尼!我在北京開的車,也和中國西南最後一片熱帶雨林有關?

巖溫香和巖濤在自家的橡膠林©WWF China

為了向前來探訪的項目官員展示自家的薑黃長勢,巖大哥找了一株挖了出來,掰開露出鮮嫩的黃色,還伴著淡淡清香,“這個在我們這裡是味藥材,可以活血行氣、驅寒消炎,可在印度,它就是咖喱的主要成分,薑黃粉就是它,你們聞聞”。

現在地裡的薑黃長勢喜人,兩人打算再耐心等上一年,等來年品相更好的時候賣掉,應該能帶來不錯的收入。如果未來收入可觀,能夠替代目前橡膠帶來的收入,兩人也考慮把這片橡膠林還給更多的熱帶樹種。WWF希望帶動農戶在自家橡膠林地裡通過結合長週期樹種和短週期作物的種植,既滿足他們的經濟收入,又能兼顧生態環境。

納尼!我在北京開的車,也和中國西南最後一片熱帶雨林有關?

巖家地裡的薑黃長勢喜人©WWF China

和巖家二人有著相似打算的還有倚象鎮的馬紅兵。他去年從距離自家不遠的WWF項目支持的苗圃中,領到了牛樟的種苗,開始在自家的地裡種植,想試一試種植諸如香樟這種熱帶珍稀樹種,會不會給自己的生活帶來改變。公司的技術員還告訴馬大哥,牛樟和普洱一起種植,由於牛樟本身的香味具有驅蟲效果,可以省去給茶樹噴灑的化學品,讓普洱的種植更有機,減少對環境的破壞。

納尼!我在北京開的車,也和中國西南最後一片熱帶雨林有關?

馬大哥在自家的田地©WWF China

“給膠農推廣我們的經驗和想法,離不開像馬大哥和巖大哥這樣在社區中起到示範作用的人。這些活生生的案例才能讓更多人信服我們推動的環境保護的方法是對社區的生活生計有幫助的,這樣項目也才能可持續地進行下去”。WWF中國森林項目主任黃文彬說。

為了和社區建立良好關係,WWF還在納板河保護區的傣族村莊開展“傣族庭院經濟恢復示範”,為52戶農戶提供石斛、芒果、木果奶等庭院經濟植物或傳統傣藥,為其開展庭院經濟植物種植規劃,以期為社區的協同發展和持續增收創造積極有利的條件。WWF希望通過這些示範點和農戶的推動作用,能夠讓周圍的農戶真切地看到社區可持續生計替代的多樣可能,從而親身願意參與到環境友好型膠園的建設,最終提升雨林的生物多樣性。

納尼!我在北京開的車,也和中國西南最後一片熱帶雨林有關?

生活在西雙版納的傣族傳統裡極為看重人和自然的聯繫,幾乎每一個傣族村莊都有一棵神樹供人致敬崇拜。這裡流傳著這樣一句諺語“沒有森林就沒有水,沒有水就沒有田,沒有田就沒有糧,沒有糧就沒有人”,人和自然和諧相處,其實早就印刻在人們的血液裡。WWF希望通過切實可行的項目,聯合多方豐富這片中國最後熱帶雨林的生物多樣性,讓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也能更好地與自然共生,有更多彩的生活。

圖文、排版/詩心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