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新時代紅色聯動區 構築閩粵縣域經濟新高地——以廣東省饒平縣為例'

"
"
打造新時代紅色聯動區 構築閩粵縣域經濟新高地——以廣東省饒平縣為例

文|邢冬榮(國家稅務總局潮州市稅務局)

饒平,廣東“東大門”,閩粵“橋頭堡”,蘇區“鏈接地”,位於廣東省最東端,處於粵港澳大灣區和海峽西岸經濟區交匯點,連接福建詔安、梅州大埔兩大蘇區縣,是歷史上山海貿易的重要節點和東南沿海對臺前沿。近年來,廣東省委省政府加快推進粵港澳大灣區、沿海經濟帶建設及老區蘇區振興發展,潮州市委市政府全力支持饒平臨港園區加快建設,都為饒平蘇區趕超發展創造難得的契機。通過發掘分析饒平打造紅色聯動區的硬核,探尋打造紅色聯動區的發力點,進而思考如何精準發力將饒平打造成為紅色聯動區,把“省尾國角”這一片經濟窪地構築成為閩粵縣域經濟新高地,為廣東梅州、江西贛州等原中央蘇區內陸市縣打通出海通道,融入海絲“一帶一路”發展戰略中。

饒平縣打造紅色聯動區的硬核

暗淡了刀光劍影,遠去了鼓角爭鳴,歲月帶不走與饒平這塊革命土地密切聯繫的“八一南昌起義”“三河壩阻擊戰”“饒平茂芝軍事會議”“湘南起義”“井岡山會師”一幕幕紅色記憶。多年來,紅軍古道並未湮沒,烽火邊城並沒荒蕪,自 2010 年 6 月 3 日,饒平被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確認為“中央蘇區縣”以來,全縣共有 34 個項目列入中央預算內投資,項目總投資近 7 億元,獲得中央預算內投資資金約 1.48 億元,有效的緩解地方財政壓力,促進當地衛生、教育、農業、水利、環保等事業發展,充分釋放“硬核”能量,與周邊多個老區蘇區正攜手打造新時代紅色聯動區,將饒平推上“三好”前行的“快車道”。

(一)紅色引領,政治生態好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做好各方面的工作,必須有一個良好的政治生態”。饒平作為潮州唯一的蘇區縣,潮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當地的振興發展、基層黨建、脫貧攻堅等工作,引導當地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老區蘇區工作重要論述,號召當地弘揚蘇區精神,銘記光輝歷史,傳承紅色基因,結合脫貧攻堅、鄉村振興,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深入挖掘保護和利用好紅色資源,打造紅色品牌,堅持把扶貧同扶智、扶志相結合,注重激發貧困地區和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內在活力,提高自我發展能力,突出產業幫扶,立足當前,謀劃長遠,發展特色優勢產業,推動實現標準化、規模化發展,切實提升產業扶貧的可持續性,帶領更多村民致富奔小康,解決群眾的“樂業”問題。實施重點項目服務專班制度和領導掛鉤重點企業、重點項目制度,深化推進“放管服”,紮實推動減稅降費普惠性政策落地生根,加大政府公共預算支出,著力構建“親”“清”新型政商關係。據統計,2019 年一季度,當地落實鼓勵高新技術、改善民生、支持小微企業發展政策減免稅約 0.43 億元,同比增長 22.86%;一般公共預算收入 1.83 億元,同比增長 0.9%,一般公共預算支出 0.19 億元,同比增長 180.6%。良好的營商環境和高效的政務服務,為新時代饒平蘇區高質量發展構築堅強的政治環境保障。

(二)綠色先行,自然生態好

綠色是自然本色,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饒平自然生態環境豐富多樣,山、川、湖、海等各類生態資源兼備,高山、深谷、盆地、平原、林場、海岸、沙灘齊聚。多年來,潮州始終把生態環境作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第一要素,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因地制宜開展“碧水、藍天、淨土”保衛戰,自然生態環境得以保護和治理。2018 年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接近 95%,二氧化硫、氧氮化物排放量呈下降趨勢。針對當地水系發達、遍佈各大鄉鎮的實際,著重部署“碧水”戰略,全面加強農村汙水管網鋪設和改造、汙染源管控和防治,穩步推進農村環境綜合治理,落實“河長制”“湖長制”,境內集雨面積約1256.1 平方公里(佔饒平縣陸域的 75% 以上)的河流水質明顯改善。針對土壤沙化、疏鬆流失的實際,採取高密度碳匯造林、森林撫育,有效固定、改良土壤,為動植物生長、孕育、繁衍提供物質基礎,如饒平的韓江林場,目前森林覆蓋率達到 82%,活立木蓄積超過 19 萬立方米。“生態興則文明興”,饒平的“顏值”和“氣質”持續提升,經濟“體格”和“體質”越來越好,今年一季度,全縣 GDP 達到57.99 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 7.1%,固定資產投資額同比增長 21.3%,生態環境保護持續加力,打開蘇區發展新局面,形成新格局,有力促進了新舊動能轉換和經濟高質量發展,也為滿足人民優美生態環境需要提供了重要支撐。

(三)藍色戰略,經濟生態好

“出海作業候鳥成群相伴,不時與中華白海豚來個偶遇”,漁舟唱晚的畫卷中,生動展示的是潮州積極修復整治海洋生態,引導發展現代海洋經濟的一個縮影。在探索藍海經濟的進程中,堅持海洋生態保護優先理念,提高海洋綜合開發治理的科學化水平,擘畫海洋發展新藍圖,以全新的姿態向海洋進軍。一是規劃引領集約用海,嚴守海洋生態紅線。以規劃引領海洋事業發展,加快推進“多規合一”,根據海洋資源情況和海域開發現狀,落實省市海洋功能區劃,與潮州沿海土地、港口、經濟發展等規劃對接,統籌陸域與海域、經濟與社會等協同發展。二是整治修復多措並舉,致力呈現美麗海灣。全面規劃海域、海島、海岸帶的整治、修復、保護,科學有序推進海岸線修復工作,目前已在饒平縣海山鎮相關岸段種植紅樹林,修復海岸線 2.7 公里,完成到 2020 年預期修復目標的 54%,佈局“藍色海灣”“南紅北柳”生態修復工程,構建沿海生態屏障。三是向海而興多元崛起,高效部署海洋經濟。以區位優勢,資源優勢和產業優勢為依託,實施海洋綜合開發。2018 年海洋產業總產值696 億元,同比增長 10.47%,佔全市 GDP 的65%。傳統產業方面,海水養殖面積逾 8000公頃,逐步形成規模化、集約化、基地化的生產格局;新興產業方面,多個百億級產值項目落地饒平港口,隨著益海嘉裡糧油加工、大唐發電、華能風電、國電風能、廣州港集團、廈門港集團、歐華能源、亞太集團等一批質量高、效益好、鏈條長、帶動強的項目落戶,海洋經濟已成為潮州經濟新的增長點,為更多企業加入開拓“深海”“遠海”經濟奠定基礎。

饒平縣打造紅色聯動區的發力點

雖然饒平縣在打造紅色聯動區的道路上具備一定的政治、區位和資源優勢,然而不可否認,開發不充分和發力不足的問題依然存在,“萬事得其道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只有找準饒平蘇區振興的發力點和新亮點,才能直擊經濟的興奮點和增長點。

(一)紅色資源開發不足有待發力

饒平依山傍海,除了秀麗的自然風光之外,還擁有大量革命遺址。全縣列入國家、省、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54 處,其中三饒“道韻樓”列入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柘林“鎮風塔”、黃岡“丁未革命紀念亭”等 8 處文物列入省級保護單位,境內還有一條“紅軍路”——上饒鎮的西片古驛道與麒麟嶺古驛道。如何從紅色印記中探尋紅色基因,繼承共產黨人的革命精神?當地緊握振興老區蘇區的契機,啟動“紅色村”黨建示範工程,以上饒茂芝會議舊址為紅色經典區盤活周邊古驛道、紀念館等紅色資源。然而,從目前的運營狀況看,吃、住、行、娛、購、遊等方面的綜合配套服務設施仍不完備,革命舊址的修復開發未能很好的與當地自然資源、風土人情相結合,其經濟價值未能充分的體現,經營停留在遺址參觀、簡單的圖片和物品展示階段,缺乏遊客參與效應,形式較為單調,有待進一步發力完善紅色旅遊資源配套服務設施。

……

(本文摘自《廣東經濟》雜誌,全文詳見《廣東經濟》2019年第7期)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