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幣帶來了底層技術,也帶來了全新的思維模式,讓哈耶克重新迴歸到公眾的視野,激發出自由主義者內心對私權的追求,掀開一場浩浩蕩蕩的數據私有化運動。

在這場勢不可擋的運動當中,技術研發日漸成熟,監管協作緊鑼密鼓,用例落地指日可待,時間可以掃除困惑當前的一切陰霾。

我們可以興奮而樂觀地宣佈,作為數字時代的移民,是幸運的,也是及時的。區塊鏈思維開啟了一輪新的文藝復興,將深刻的改變未來的社會、經濟、政治、軍事等各個領域,我們看到眾多的區塊鏈網絡如同雨後春筍一般蓬勃出現,如同一個個割據的獨立王國,在進行著生死時速的拼搏,試圖證明自己才是未來的符號。

眾多區塊鏈項目在拼思維、拼技術、拼落地,不過,在風青萍看來,代碼的開源,讓技術可以共享,思想的開源,讓理念得以分享,民族的便是世界的,從長期來看,這些都不能構成其護城河,最終拼的還得是生態網絡的治理,這是其核心競爭力。

區塊鏈治理面對的是人性的複雜,需要解決的問題是用系統的制度體系來規避人性之惡,發揚和激發人性之善。德魯克的管理學強調,管理者從來都是被不善良的環境所包圍,某些公鏈堅持的設想大多數參與者是善良的,基於其不會作惡的頂層設計,是很危險的。

在治理當中,風青萍認為需要重視和規避如下幾個核心問題,否則容易陷入“劍未配好,出門已是江湖”的尷尬境界。

治理需要落實制度設計的創新問題

制度設計是一個高端的詞語,頂層制度設計更是高端的崗位,非身居廟堂不能為之,隨者區塊鏈生態網絡的湧現,讓居江湖之遠的芸芸眾生,也能參與到頂層的設計中,過上一把改革開放總設計師的癮。

非但如此,在區塊鏈生態體系裡,制度的設計也是最初和最為重要的東西,如同當初的中國的改革開發,鄧小平作為制度的總設計師,在統一思想認識的前提下,起到的核心作用,便是確立了一套良好的市場經濟制度體系,在這套制度體系的引領和刺激下,才迸發出激盪三十年的偉大碩果。

每一個區塊鏈生態網絡,如同一個國家,需要一套邏輯自洽、經濟合理的制度體系,這就要求每一個項目務必擁有或產生一位格局高遠、謀略完整、精通人性,能熟知客觀規律的人,來充當制度的總設計師的角色。

如果我們帶著這個評價標準來衡量和預測一些項目,很明顯,一些倉促上陣,邏輯混亂的項目,前途是可想而知的。

在區塊鏈生態項目裡,制度不同於公司體制下的模式,需要很大的突破性的創新,產生的是新物種,相同的是仍舊圍繞著人性的本源來運作。 用經濟學家張維迎的話說,這些人叫做制度企業家,就是改變遊戲規則的人,按照熊彼特的講法叫做創造性破壞,要我們認同原來不認同的東西,或者不在認同原來認同的東西。

在制度設計中,核心的必備條件便是世事通達,不礙於心。年輕的心可以從事技術的創新,活躍的性格可以開啟社區的大門,唯有通達的思想才能擔當生態體系制度總設計師的艱鉅任務,這樣的工作其實本質上與一個帝國的宰輔相差無幾。

制度設計的先行較量是思想的較量,在區塊鏈行業發展的當下,各類共識機制尚且有待觀瞻,選擇哪種思想體系來實現自己的理想國,尚沒有定論,那麼,思想的較量便成為認知的博弈,也奠定了制度設計的理論基礎,為理論的實踐提供充分的養分。

制度設計的主要利器便是建立一套完善且與時俱進的通證經濟體系,如同一個國家的財政和稅收體系一樣,要兼顧到公平,也要確保效率,目前而言,首要的還是兼顧公平,因為要迅速地建立信任。在這套經濟體系裡,最大的癌變基因,便是形成了既得利益者如同醬缸,正如比特股理事正在發生的那樣。

治理需要規避的第一個坑,便是能否找到自己稱職的制度設計師,策劃並制定一套邏輯自洽經濟合理的頂層制度。

治理需要克服參與者的惰性問題

參與者的惰性可以分為兩個方面,來自核心參與者和寬泛的參與者。

在項目開始之初,起支撐作用的往往是使命和壓力。負重前行的時候,往往容易保持橛橛梗梗的態度,就像松樹咬定青山,風吹雨打亦不動搖。可是隨著事業步入坦途,人性與生俱來的貪嗔痴便浮現出來,甚至起到主宰作用,孜孜淑淑的風格便逐漸喪失。“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項目開始之處,我們一般不會懷疑項目的主要參與者的企業家精神,在這個攻堅克難的階段,勢必會保持孔雀開屏的姿態,使命的指引,責任的督促,幾乎不會出現執政的惰性問題。在爬雪山過草地的時候,是不會看到如今成群的腐敗現象和人物的。

問題是,如何在項目漸入佳境的時候,創始團隊的持幣可以解凍,從企業家變身資本家之後,其心態又會作何變化,是否還能保持銳意進取的企業家精神本色,一旦失去了企業家精神,即使在經營著企業,未必再是企業家了,惰性問題難免會出現,惰性背後的腐敗、落後、低效等孿生物便傾囊而出,輕則破壞良好局面,重則撕裂該生態網絡。

風青萍認為,這其實是一個政治問題。正如解決政治問題的最好方法便是透明和公開,讓陽光來殺毒。如果能將生態體系裡的所有人財物都開誠佈公,讓所有流程和結果都能大白於天下,社區的監督會讓執政者孜孜淑淑,所以保終。這麼說,也並非所有的事情全部通過完全的民主來決定,適當的集中制或許會彌補一些效率的問題。

從一點來說,誠信與其說一種品德,不如說是一種策略佔優的選擇。

如果在生態網絡裡,始終拒絕託斯拉集團的誕生,也克服既得利益者的出現,保持著高度的流動性,其流水不腐戶樞不蠹的效應自會發生。那麼,主要參與者的惰性問題便迎難而解。

社區的寬泛參與者主要是指除了主要參與者之外的其他所有的社區參與者。他們是生態網絡的基石,其規模和參與者熱情也決定著生態網絡的價值。反觀現實社會的政治現狀,擁有投票權的人未必投票,沒有投票權的人卻攫取了巨量的投票權。這是資源的濫用,也與普通參與者的惰政有關。

不是每個人都有參政議政的熱情和本領,如果這種現象聚集多了,便讓生態網絡的治理成為虛話。治理需要規避的第二個坑,除了徹底規避主要執政者的惰政,便是如何調動和活躍普通參與者的治理熱情,杜絕其陷入無所作為的惰性狀態。

對於普通的生態參與者而言,治理其沉珂的主要法門,當是按照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來進行與個體的互動。通證經濟體系作用的發揮是首要和主要的手段,不過,不要認為這是萬金油,一切都可以用通證來解決,現實生活中,錢也並不能解決所有問題。

我們知道,馬斯洛理論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s)、安全需求(Safety needs)、愛和歸屬感(Love and belonging)、尊重(Esteem)。在自我實現需求之後,還有自我超越需求(Self-Transcendence needs),但通常不作為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中必要的層次,大多數會將自我超越合併至自我實現需求當中。

通證的激勵很核心,精神的滿足也很關鍵,前者決定生態的規模擴大,後者決定生態的質量昇華。兩手抓,才能兩手硬,用經濟基礎來迎合民眾,用榮譽和信任來招賢納士。

不過,軟件和工具的簡便易操作也很重要,這會快速拉低門檻,不會產生畏難情緒,大道至簡,符合人性的工具也應該很好上手,如同傻瓜相機那樣,後臺技術很複雜,前端界面很簡潔。

治理需要解決生態權貴的梗阻問題

區塊鏈生態網絡的當下現狀,萬象更新,洋溢著勃勃生機,“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在這個新的行業裡,尚無舊的勢力,阻礙其發展。但是這並不意味著不會形成權貴的梗阻問題。

即使是比特幣網絡,也隨著發展出現了礦霸。這些極度中心化的商業團體的出現並非全無裨益,在生態規模的運營和推廣上,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在去中心化的區塊鏈生態裡,我們認可中心化的商業團體的巨大貢獻,不過,這是在潔身自好,收放自如的前提下。

一旦其完成使命,欲求成為上帝或者凱撒,地獄之門便由此打開。分析很多的項目,打著區塊鏈自由分享的精神,行著一己之私的行為,甚至項目立項之初,便充斥著如何盤剝,晉升成為地位穩固的權貴階層的底層代碼,其實是與區塊鏈思維模式根本相悖的。從這一點來看,他們遠不及巨頭們的聯盟鏈行動,巨頭們自私的坦誠,是真小人,勝於偽君子。

對於很多的項目創始團隊而言,大可不必如此急慌慌,在區塊鏈生態網絡裡,即使做不了太陽,讓眾星環繞,還可以退而求其次,先入為主的做璀璨的群星之中最亮的那顆天狼星。

很多的失敗不是因為放棄,而是源於固守,固守著不切實際的幻想,卻被歷史的車轍碾壓。如果那些區塊鏈項目創始團隊本著無我的態度,從事建立自我的行動,也許會在歷史的天空中,找到並確立自己的位置。

一味要成為生態網絡下的權貴,對於生態而言,是危險的想法,對於個體而言,也是艱鉅的挑戰。區塊鏈公開透明的機制如同滾滾長江水,不捨晝夜,川流不息,任何的沙礫都將經受沖洗和挑選。

解決權貴的隱形梗阻問題雖不迫切,卻很務必。解決之道首要挑戰的便是創始團隊的認知問題。選擇做一個商業團體是符合現實的需求,不可厚非,如果既選擇做一個盈利機構,卻有擔負制度思想家和制度踐行家的使命,兩者的劇烈衝突,勢必埋下生態網絡下的不安受疑的種子。這也意味著偉大的事業必須得由偉大的人格來做,在大道面前,鮮有僥倖發生。

稻盛和夫提出的“敬天愛人”的經營哲學,切換到區塊鏈行業的創新中,風青萍認為,可以理解成是對利益的分享,和無私的追求,劍法的最高境界就是,手中無劍,心中也無劍,人劍合一,劍就是人,人就是劍!

治理中需要規避的第三個坑,便是如何在頂層的制度設計中,規避產生僵化的權貴階層的腐敗土壤,並從思想認知上,明確區塊鏈底層基礎設施的公地屬性,並在執行上,忠誠地踐行。

治理需要重新詮釋自舉問題

簡單地說,治理體系就是分歧終端解決機,其目的在於如何化解矛盾,擇優策略,統一共識,規避分叉。達成共識是不難的,難就難在持續而健康地達成共識。這意味著需要的不僅是一次運動,而是一套體系。該體系的主要能力,除了上述,還得有與時俱進的自舉能力。

現實生活中,我們也擁有一些對世界的正確理解和認識,滿懷渴望和憧憬,認知也許不是問題,可是困惑往往在於拔不開腳。

知道是一回事,能否做到又是一回事。比特幣社區清醒地明白自身的性能障礙,可是仍舊步履蹣跚,舉步維艱。

如果我們的每一次升級都伴隨著巨大的成本,或者埋下高度的風險,那麼,要想維持生態網絡下的持續進化,就會讓人感覺不寒而慄,從而油然而生的產生對晉級的抵抗性,這會瓦解一個社區的進取意識。

況且,先出生,再完美是很多項目的創業哲學,那麼後續的完美就變得異常重要,能否建立並保持升級的制度體系便是關鍵所在。

面對未來的不確定性,完美之路是一個持續的過程,長城也從來不會在一個晚上就能建成,“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終歸是美好的夢想,殊不知,量變的精進無時無刻不在進行。

治理需要規避的第四個坑,便是如何建立一套能夠幫助系統完成無縫迭代,自治升級的制度體系。這套制度體系,才是自我療傷、自我進化,從而長生不老的不二法門。

反觀很多項目,每每為系統的升級傷筋動骨,讓每一次的迭代變得生離死別,充滿愛恨情仇,這是治理模式的失敗,也是區塊鏈網絡面臨的巨大障礙和風險。

治理需要營造生態文化的養成問題

文化是什麼?在風青萍看來,文化就是把你脫得乾淨,扔到沙灘上,你卻依然還記得的東西,因為文化已經深入骨髓,與血肉融合,是潛意識裡起著指引作用的價值觀,文化就是一群人共同的價值觀。

如果要開一個門店,自然不需要文化一說,能盈利就可以。不過區塊鏈生態網絡是一個宏大的事業,需要有恢弘的格局,通透的視野。能看多遠,就能成就多大的事業。

在區塊鏈生態網絡裡,我們看到很多當下項目的文化潛質,有些傾向於營銷,有些傾向於技術、有些傾向於運營,不一而足。

不同的文化特質將決定未來不同的走向,哪怕是頭頂同一片藍天,腳踩同一片土壤,也會做出不同的決策。

文化往往由創始團隊的領軍人物植入,其先天性的風格,潛移默化的影響了整個團隊,進而上升到文化的範疇。其不在於剛與柔,而在於對與錯。

好的文化會起到啟明星一樣的導航作用,激發人的潛力,讓每個人成為最好的自己,也會在社區裡構建一個奇特的氛圍,促使進入社區的人能夠融合進來,讓自己變成充滿正義力量的金剛戰士。

很多人認為馬雲的過人之處在於其高超的演講能力,看了很多文章,風青萍發現,馬雲的卓越之處還在於高超的帶隊伍的能力,阿里的鐵軍是阿里巴巴的制勝祕訣,而鐵軍的形成完全仰仗於阿里信仰力量的養成,阿里的文化中,相信你相信的,是讓人快速脫胎換骨的一劑良方。

區塊鏈生態網絡,都需要植入自己的文化,一旦文化形成,其強大的力量便會侵潤進社區的每一個人,在文化的強大攻勢下,運營、營銷、開發等成本會快速降低,效率會相對提高。

前期拼技術,中期拼制度,長期拼文化,文化才是一個區塊鏈生態網絡高端的核心競爭力。

從這一點來說,我們很能理解為什麼華為只從大學招收員工,其實也是為了在一張白紙上,方便輸入華為的價值觀體系,也能理解只提拔密切反映公司核心理念的員工。

在風青萍看來,在區塊鏈生態網絡裡,能創造一種幾乎像教派一樣的文化環境的項目,是值得期待的,離開這個社區便會如同移民,其艱難程度可想而知。

迪士尼對新員工說,我們在迪士尼樂園裡會疲倦,但是,永遠不能厭煩,要表現出很快樂的樣子,必須表現出真誠,且發至內心......如果什麼東西都幫不上忙,請記住:我是領薪水來微笑的。

在通證激勵機制尚不完善的時期,第三隻手觸及不到的地方,強大的文化影響力,能讓我們發覺其不同凡響的好處。

治理需要正確面對並接納人性之私,通過通證經濟體系來建立一個健康持續發展的區塊鏈生態社區,不過,僅憑利益只能構建利益集團,烏合之眾的昇華上,文化的引領作用不可或缺。

短期來看,我們需要通證,長期來看,我們需要志同道合的朋友,在櫻花遍地的旅途上,認同感價值連城。

治理需要規避的第五個坑,便是忽視文化的養成,殊不知,在萌動之處的當下,是植入卓越文化的絕佳時機,而創始團隊的身先示範,尤其是核心人物的表現,將決定著該生態網絡基因的變異,或強或弱,或遠或近。

治理的目的是要達成,在保持對外在世界的高度敏感的基礎上,能及時發覺自身不足,與時俱進,不斷優化,能夠順利和諧地解決社區分歧,統一社區認識,形成有利生態發展的方案,完成系統的自舉工程。

治理不是一個階段性的工作,而是一項持續性,沒有終點的事業,治理面臨的考驗不計其數,不過,在風青萍看來,以上五個坑,實屬核心而關鍵之動作,不得不察。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