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媽這麼累,為什麼還要生?這是我聽過最好的回答


當媽這麼累,為什麼還要生?這是我聽過最好的回答


當媽這麼累,為什麼還要生?這是我聽過最好的回答


- 1 -

生活從不按照我們的期待發展


2015年的一天,墨西哥。

桑德伯格在健身房的跑步機旁發現了冠心病突發倒地的丈夫。

他們去墨西哥是幫朋友過生日,為了這難得的二人世界,桑德伯格期待了好幾天。但她絕不曾想到,那是這輩子她跟丈夫的最後一次旅行。

她曾以為這個「永遠理解自己,堅定支持自己,全然深愛自己」的男人,會陪她度過餘生,然而,她的「餘生」以另外一種方式開始了。

那一天,她46歲,他們的兩個孩子,還在讀小學。那是他們婚後第11年。

我們都不曾真的準備好任何一種生活,而是砰得一聲,迎面撞上。

桑德伯格是Facebook的COO,她寫的《向前一步》至今仍是值得推薦的女性成長讀物;她鼓勵千萬女性,在談判桌前要往前坐;她曾上榜福布斯的前50名「最有力量」的商業女精英之一。

但2015年5月份的那一天,她失去了一切的信念,她覺得,她跟孩子們這輩子再也不會有真正純粹的快樂了。

在公墓時,兩個孩子下車,哭倒在地上,一步也走不了。桑德伯格躺在草地上,緊緊抱著他們,哭成一團。

之後很長時間的每一晚,桑德伯格都哭著入睡,早上醒來,再經歷同樣的情緒。

她不相信沒有戴夫,自己還可以生活下去。

而在內心深處,她最大的恐懼,是孩子們再也快樂不起來。

當媽這麼累,為什麼還要生?這是我聽過最好的回答


2017年的一天,中國,廣東汕頭。

麗子的老公回到家跟她說:「我們可能要破產了,所有員工都走了,老曾拿走了僅剩的15萬,倉庫積壓的貨出不掉,我們欠幾十萬生產費,他們說要把我告上法院。你跟孩子回老家避避風頭吧。」

麗子正端著一碗熱湯,手指燙到痛才回過神來。

這是老公三年來第一次跟他談生意上的事情。

麗子大學畢業,做過3年記者,為了家庭和孩子,她辭職做了全職媽媽。接下來的兩年裡,她周旋於生意、家庭、小孩各種關係中,用她自己的話說,「隨著時間的累積,我感覺自己的人生完全失控了。孩子的吵鬧聲,與老公懸殊的家庭關係,感覺自己可能要抑鬱了。」

就在此時,公司即將破產。

「你以為已經墜入谷底,沒想到命運才不會輕易向你交底。」

當媽這麼累,為什麼還要生?這是我聽過最好的回答


1997年,美國芝加哥。

米歇爾·奧巴馬並不知道自己有一天會成為美國第一夫人。那時的她一門心思想要一個孩子,但是他們夫妻嘗試過很多次,都以失敗告終,甚至第一次懷孕後沒幾個星期流產了。她跟丈夫奧巴馬去看不孕不育的醫生,為了配合排卵期各種「趕場」,她要連續幾周每天給自己注射一種藥物抑制排卵,再注射另一種藥物刺激排卵——這個過程中,奧巴馬剛剛開始進入政界,忙得不可開交。

對於工作一直出色,並且堅持「平等」的米歇爾來說,她覺得不公平——她在自傳《成為》裡是這麼描述的:

「雖然我的丈夫對我呵護備至,在這件事上也盡他所能。但是他唯一真正需要做的就是到醫生的辦公室去提供一些精子。之後他甚至還可以喝杯馬天尼酒。我感到了作為女性的巨大負擔。他走了,而我留在這裡,擔負著責任,我做的犧牲要比他多。他不需要抽血,也不需要取消任何會議去做宮頸檢查。而我卻要每天做超聲檢查,監測排卵情況。那個要改變所有計劃、暫時擱置激情和事業以實現我們想要孩子這一夢想的人,是我而不是他。」


生活總是以各種各樣的面目呈現在我們眼前,有時超出期待,有時讓人大跌眼鏡。

我們興沖沖踏入婚姻,期待成為媽媽之時,每個人都興高采烈地祝福著,可沒⼈人告訴過我們,你將會遇到這麼多挑戰,有時,你甚至以為自己承擔不了了。

不過,有趣的是,故事的走向常常也不按照我們的預設發展。

當媽這麼累,為什麼還要生?這是我聽過最好的回答


- 2 -

成為媽媽,意味著什麼?


這個時代很特別,它不再一味感召「為母則剛」,「母愛偉大」,更多時候,它讓生育和成為媽媽變成可討論的問題。越來越多的文章,真實的告訴我們成為媽媽給女性帶來的挑戰,肚皮上佈滿妊娠紋,生產時痛到昏厥,產後抑鬱過程中無法表達的孤獨,當媽之後無法權衡事業家庭時的疲憊,哦還有,媒體一直在渲染的,喪偶式育兒、或者教育壓力。

我年輕的同事們常常問我,那為什麼還要生孩子呢?

這真是一個好問題。

在我很年輕的時候,看《廊橋遺夢》,梅麗爾斯特里普飾演的主婦,面對著摯愛情人邀請她一同離開時,說了一句話,「你知道嗎,一個女人一旦選擇結婚生子——一方面是她生命的開始,但另一方面,更多的,也是結束。」——哪怕在影片裡,她只有等孩子和丈夫離開時,才可以歡快地選擇自己喜歡的歌曲,光著腳在屋外吹風,而孩子們「幾乎不跟她交流」。

大概是斯特里普演得太好了,我當時被「結束」給結結實實嚇到了。

後來我成為媽媽,我身邊很多朋友成為媽媽,這個世界上的每一個角落,無數的女生正經歷著人生角色的變化,我才漸漸發現,關鍵詞不是結束,是「開始」。

我看到的是,成為媽媽,激發了我們生命底層的能力,讓我們在很多挑戰裡爆發出驚人的復原力。

在確認丈夫去世後,桑德伯格在墨西哥的醫院裡打的第一個電話,是給一個13歲喪母的朋友,在電話裡桑德伯格歇斯底里地尖叫:「告訴我,我的孩子不會有事!告訴我,他們會沒事!」

是媽媽這個身份,讓她在最絕望的時候,拼命抓住,有所牽掛。

2017年9月,桑德伯格的第二本書《option B》(《選項B》)中文版問世。在書裡,她告訴我們,儘管痛苦不可避免,但是作為媽媽,她必須做一些事情以減輕自己和孩子們的痛苦。

她開始停止自責,然後發現, 不是每件事情都很糟糕,孩子們可以整夜熟睡了。

她開始允許自己在孩子面前表達悲傷,然後有一天,他們要參加一個重要的晚宴,兒子拉著她的手說,「媽媽,即使你還在哭也沒關係,每個人都知道我們家發生了什麼。」

她開始書寫,來排解憂傷,同時,要求自己寫下「最好的三件事」。然後發現, 不是每件事情都很糟糕,孩子們可以整夜熟睡了,女兒在聚會上笑了很久。

她不斷學習,關注同樣有同樣境遇的人們,去支持和幫助,「你想讓別人怎麼對你,就要怎麼樣對別人。」

這個過程像是一次又一次的正向循環,讓她感覺到開始恢復力量。

她開始接受,哪怕失去丈夫,她也值得快樂。

他們三個人發明了一種家庭加油助威遊戲——三個人挽著手臂,大聲喊「我們很強大!」

然後有一天,戴夫的妹妹告訴她,你知道嗎,孩子們說,他們感覺好多了,因為媽媽不再一個勁兒哭了。

桑德伯格在書裡寫道,「在這個過程中,我發現了自己擁有從不知道的能力。」

當媽這麼累,為什麼還要生?這是我聽過最好的回答


這樣的瞬間我也有,我常常說,成為媽媽,我所收穫的,遠比我所付出的更多。

我是一個創業媽媽,這意味著我在過去5年裡孕育了兩件全新的東西,公司和孩子。

好多朋友向我投來同情的目光,「你何苦呢?忙成這樣,壓力那麼大。」但只有很少數的親密的朋友知道,我比以前更強大了,在很多挫折面前復原地更快——有一天,因為決策失誤,我躲在洗手間跟合作方爭執,為了各方面受的委屈失聲大哭。還沒哭兩下,小朋友忽然敲門,媽媽你在幹嘛,我們去吃酸奶啊,奇亞籽味道的,超好吃啊!

我瞬間停止哭聲,清了清嗓子,說,馬上來啊!

然後洗把臉,走出洗手間。

小朋友貪婪地舔著酸奶蓋,嘴脣邊緣白鬍子一片,好好吃啊,媽媽。你嚐嚐。

一瓶酸奶過後,我已經可以重新去梳理合作要點了。

那小小孩童的生命力,大過你的想象,把你從成人世界的焦灼中,迅速拉出。

我看到的是,成為媽媽,讓我們體驗了生命的完整性。它是一次神奇的旅程。

因為「不公平」,米歇爾心懷怨恨了大約八週,然後,她的想法改變了——她聽到了一個聲音,消除了所有的怨恨,那是超聲波捕捉到的一個水樣的聲音,從她體內那個溫暖的洞穴傳出來的。忽然之間,她對這件事情的感受開始有些改變了。

「我身體裡藏著一個祕密,那是我的特權,是身為女性的禮物。我懷揣著它帶來的希望,感覺充滿活力。那種感覺貫穿了我整個孕期,雖然前三個月的疲勞耗盡了我的精力,我的工作仍然很忙。但是我的內在發生了變化,一個小寶寶在成長,我看不到她,但她就在那兒,越長越大,越來越活躍。我之前對丈夫超脫於整個過程的嫉妒,完全翻轉了。他是局外人,而我在體驗整個過程。我是這個過程的一部分,跟這個小小的迅速成長的小生命不可分割。她就在我的肚子裡伸胳膊踢腿,我不再是一個人,不再感到孤獨。


在我查閱到的資料裡,我看到,在女人生孩子的瞬間,我們會分泌一種叫本體胺的激素。這種激素會讓我們和孩子建立起一種最親密無間的情感鏈接。這種天然的生理學反應讓我們對孩子有著不可替代的關愛。

這讓我想起臺灣作家龍應臺對於自己「哺乳」期的描寫:

那時我總是坐在落地窗前,遠看觀音山和淡水河。嬰兒貪心地捧著媽媽飽滿的乳房,吸著吸著,感覺媽媽的溫軟和心跳……到現在,看見別的母親解衣哺乳,我還忍不住駐足探看,啊,我神為之馳,真想再來一次。有一天晚上,席慕蓉請我吃東西,為我叫了一大杯奶昔,我舉起杯子就沒有放下來,咕嚕咕嚕灌下,杯空為止。叫來第二杯,仰頭一飲而盡。再叫第三杯...席慕蓉呆呆的瞪著我,說不話來。我很快樂,覺得自己從頭到腳是一隻在咀嚼的母牛,沒有一寸頭腦,沒有一寸心思,全是身體,全是胃口,全是生理機能——上帝創造女人,使她成為生殖孕育的媒體,我變成造化的一部分,心理充滿了幸福。


跟另外一個生命,全然合一,這份神奇的體驗,是為生命本身。這是成為媽媽,所給予的禮物。

我看到的是,成為媽媽,讓我們「更有辦法」,忍不住想要變成更好的自己。

在瀕臨破產時,麗子把自己關在家裡,她不想與外界接觸,她覺得自己懸在懸崖邊緣。

垮掉還是站住?前進還是後退?又或者,已經退無可退?

唯一拒絕不掉的是兩個孩子,他們會找媽媽,要吃飯,要睡覺。

他們還那樣小,不清楚家裡發生了什麼。他們仍然哭,仍然笑,多吃一口少吃一口,都阻擋不了他們每一天的生長。

看著孩子,你有時候會恍惚,事情也許並沒有那麼糟?不是嗎,你看,他們因為一顆糖,就能咯咯大笑。他們看著你,純粹至極,好像全世界只有一件事,那就是:我能吃一個冰激凌嗎?

得到許可,便滿足得像一個香草味的冰淇淋。

他們巨大的生命力,讓你無法抵抗。

1個月後,麗子走出房門,跟所有人說:不要關掉公司,我有辦法。

她說服婆婆來幫忙照看孩子,說服老公改變經營方向。

公司已經人去樓空,債主半夜帶人上門逼債,麗子一鼓作氣,衝上去跟債主談合作,一轉頭,一天飛兩個城市去見客戶。

訂單越來越多,債務還清。

她成了公司的法人。老公心甘情願退居後臺做設計。有一天對她說,娶到你啊,是我這輩子的福氣。

當媽這麼累,為什麼還要生?這是我聽過最好的回答


2011年,米歇爾有了第二個女兒。不久之後,她遇到了一份很適合自己的工作。

丈夫奧巴馬的事業似乎順風順水,日程排得滿滿的,小女兒還在吃母乳,三歲的大女兒在上幼兒園,家裡方方面面的事情都落在她身上。

但是她很喜歡那份工作,而且非常想領到一份有競爭力的薪水,這樣就能更好的負擔家務開支,反而會釋放出時間陪伴女兒。於是,她帶著三個月大的女兒,去參加了面試——她一邊晃著坐在腿上的孩子,一邊應對著各種面試問題——這是職場媽媽特有的能力。

她得到了工作,並且表現很好——因為她每天五點鐘起床,在其他人起床前已經完成了大半的工作。

挑戰可並沒有就此停住,他們跟每一對夫妻一樣,遇到了婚姻挑戰。

丈夫奧巴馬工作繁重,米歇爾感受不到支持,特別是當她自己有一份全職工作,而且有兩個孩子時。他們因此選擇了婚姻諮詢——然後她漸漸意識到,她有辦法讓自己更開心。

「我發現,我一直在給自己最消極的部分火上澆油,覺得一切都不公平,然後像一個律師一樣,千方百計地蒐集證據支持這一假象。我忙於責怪丈夫已經沒時間照顧家庭,還要健身的時候,根本沒想過自己也可以定時健身,我耗費了太多精力,為他能否趕回家吃晚飯而煩惱。於是我制定了更適合我和女兒的新規矩——八點整熄燈,雷打不動。而不是像以前一樣無休止等待丈夫回家——這就把責任放在了我的丈夫身上,他要麼趕得上,要麼趕不上。這可比推遲晚飯時間或者讓女兒一邊打瞌睡一邊等著跟爸爸擁抱要合情合理的多。我不想讓女兒們認為生活是要等男人回家才開始,我希望她們長大後內心強大、關注自己的需求。我要讓女兒們知道,我們不等爸爸,是他要趕上我們。

這是成為媽媽之後,我們不斷平衡各種關係,平衡外界和自我的過程中,生長出的能力。

- 3 -

一切才剛剛開始,敬請期待


媽媽這個身份,是世界上最老舊也是最新穎的,最單純也是最複雜的角色。

我們一方面深受傳統母親的影響,內心充滿愛與期待,一方面,新的時代和競爭已然到來,傳統的很多方式被逐漸打碎,期冀重建。

近三年的時間,我跟團隊一直在這個身份之下做各種探索和研究,我漸漸發現,「媽媽」早已不是一個私人身份,它不再是我們傳統意義上的種族綿續、養育陪伴、為母則剛,一切為了孩子。

不知不覺中,「媽媽」已經成為一個「社會符號」,她意味著,自我覺醒、平衡和掌控、協調資源、統籌分工、甚至是你的綜合能力——畢竟,孩子的發展絕對能從一個側面映襯你的社會地位和認知水平。

特別是在中國,我們面對的經濟環境、教育競爭、社會福利、女性勞動比例都有屬於我們自己的特性,也因此,「媽媽」這個身份,比任何時候都值得被關注。

我跟團隊準備了3個月時間,發起了首屆「中國媽媽日」活動

我們給它賦予了一個主題「一切才剛開始。」

不是嗎?我們是通過成為媽媽,才開始真正探索自己和這個世界。

我希望每一個身處其中的你和我能享受這個身份,對自己滿意——「我不是一個糟糕的媽媽,我是一個很棒的媽媽,只是過了糟糕的一天罷了」;

我希望每一個個體的聲音都有其存在的理由,而不是有所謂「定式」——「這就是我當媽媽的方式,而我才是孩子的媽媽」;

我希望我們關注真實而不是正確——「我們沒有因為成為媽媽而丟失自己,而是找到了自己。」

畢竟,人終其一生,都是在不斷理解自己,成為媽媽,讓這個過程更加豐富。

當媽這麼累,為什麼還要生?這是我聽過最好的回答


我邀請了我的朋友們來跟大家聊聊這些「開始」的體驗:

陳愉,這位當過洛杉磯副市長、做過全球CEO獵頭的女士,曾寫過一本暢銷書《30歲前別結婚》,現在,她擁有帥氣的丈夫,兩個自由生長的女兒。第一次見面時,她中氣十足的跟我說,我打算98歲退休,還有不到50年了!時間緊迫,我們不能浪費!

張德芬,華人女作家,《遇見更好的自己》歷久彌新,暢銷不衰。她不避諱也不強調自己是單親媽媽的身份,去美國參加兒子的畢業典禮,跟前公婆同桌吃飯,談笑風生,在朋友圈貼孩子照片時,還不忘感謝前夫,「感謝前夫,我才有了這樣一雙可愛兒女。」她有一句話,時常響起在我耳邊,「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你自己。」

郝景芳,兩個孩子的媽媽,她的身份多到我常常不知道如何介紹,天體物理學碩士、經濟學博士,她憑藉科幻小說《北京摺疊》獲得雨果獎,同時還是親子教育機構「童行星球」的創始人。

李鬆蔚,著名心理學家,家庭系統治療師。系統視角讓他出手於無形,卻精準戳到一個家庭最核心的問題。在一個總是拖拉搗亂的孩子面前,他笑眯眯地問,「好像每次你不聽話,爸爸媽媽才會停止爭吵,肩並肩地一起對付你?」

他看著孩子,背後的父母卻驚出一聲冷汗。

也因為這種視角,他「緩解」了無數焦慮的媽媽——不是你的問題,不僅僅是你的問題,讓我們看到更多。

現場還有很多充滿魅力的講者,他們從經濟實力、養育方法等角度,會與我們⼀一起分享關於「開始」 的話題。

除了這些分享,我還想邀請你參加現場的14個「體驗式環節」——通過舞動、音樂、正念,談話等方式,我們一起親身體會:開始自我和解,開始學會放手,開始真正相愛,開始職場突破……等等等等。

我們只有進入其中,通過體驗,才能徹底擁有,看見,獲得。

5月25日,北京,中國媽媽日。一切才剛開始,敬請期待。

等你來。

當媽這麼累,為什麼還要生?這是我聽過最好的回答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