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晚年設了個局,可惜被李斯破壞,否則秦也不會二世而亡了'

"

秦以法家立國,所以一般在人們的印象中,秦始皇自然是實打實的法家了,這樣一來,秦始皇統治時期的種種苛刑暴政似乎也變得有據可依,但事實上,秦始皇真的是純粹的法家嗎?

答案很令人意外,不是。

秦始皇始終認為:商鞅之法,申不害之術,不過是帝王之具,帝王暫時實行統治的工具,也就是說,法只是工具,只是手段,並不是統治的最終目的。

那麼,統治的最終目的是什麼呢?

統一六國後,秦始皇的五次巡遊中立了六塊碑,在公元前218年的芝罘碑文中這樣說:

皇帝哀眾,遂發討師。……義誅信行……烹滅強暴,拯救黔首。

在公元前214年的琅琊碑文中又這樣說:

端平法度,……合同父子,聖智仁義……上農除末。

雖然語義不全,但從中也可以看出,裡面充斥著“仁”這一類的思想,學界也普遍認為,單從秦始皇所刻的碑文上就可以看出,秦始皇的思想並不拘泥於法家,而是兼收了儒家的一些說法,特別是芝罘碑文,已經充分表明,他一直以儒家的聖賢統治者自居,並希望能像大周的創始人那樣,懲治強暴邪惡,拯救天下百姓。

以殘暴聞名的秦始皇竟也施行儒家的仁術,以天下百姓為念,看起來似乎有些天方夜譚,但仔細研究下1975年湖北雲夢縣睡虎地出土的《睡虎地秦墓竹簡》就可以看出:

"

秦以法家立國,所以一般在人們的印象中,秦始皇自然是實打實的法家了,這樣一來,秦始皇統治時期的種種苛刑暴政似乎也變得有據可依,但事實上,秦始皇真的是純粹的法家嗎?

答案很令人意外,不是。

秦始皇始終認為:商鞅之法,申不害之術,不過是帝王之具,帝王暫時實行統治的工具,也就是說,法只是工具,只是手段,並不是統治的最終目的。

那麼,統治的最終目的是什麼呢?

統一六國後,秦始皇的五次巡遊中立了六塊碑,在公元前218年的芝罘碑文中這樣說:

皇帝哀眾,遂發討師。……義誅信行……烹滅強暴,拯救黔首。

在公元前214年的琅琊碑文中又這樣說:

端平法度,……合同父子,聖智仁義……上農除末。

雖然語義不全,但從中也可以看出,裡面充斥著“仁”這一類的思想,學界也普遍認為,單從秦始皇所刻的碑文上就可以看出,秦始皇的思想並不拘泥於法家,而是兼收了儒家的一些說法,特別是芝罘碑文,已經充分表明,他一直以儒家的聖賢統治者自居,並希望能像大周的創始人那樣,懲治強暴邪惡,拯救天下百姓。

以殘暴聞名的秦始皇竟也施行儒家的仁術,以天下百姓為念,看起來似乎有些天方夜譚,但仔細研究下1975年湖北雲夢縣睡虎地出土的《睡虎地秦墓竹簡》就可以看出:

秦始皇晚年設了個局,可惜被李斯破壞,否則秦也不會二世而亡了

秦始皇統治時期,法律似乎並沒有傳說中的那麼嚴苛,相反,還比較寬鬆,最普遍的懲罰反而以罰和誶(念“歲”,警告)。

事實上,秦始皇也是給儒家給過機會的,比如開國後設博士,吸納儒生入朝當官,泰山封禪時曾遍招當地著名儒生,讓他們為封禪制定後世可以依據的規矩。

當然,這些都說明不了什麼,但他的大兒子扶蘇,可是實打實的接受儒家思想的。

眾所周知,扶蘇是他最疼愛的大兒子,如果秦始皇對儒家沒有好感,骨子裡就殘暴得不以天下為念,能由著自己的兒子受儒家薰染嗎。

事實上呢,秦始皇晚年佈下的這個局,就與扶蘇有關,可惜的是,最後卻被李斯、趙高等人不懷好意的破壞了。

事情其實是這個樣子滴。

簡單點說吧,六國統一之後,秦始皇要開創一個多民族統一的中央集權制國家,這是前所未有的壯舉,天下大事千頭萬緒,都得由他親自處理。

有資料記載,秦始皇統治時期,給自己定的任務是:每天批閱的竹簡奏犢不能少於5公斤,竹簡當然比較重,但每天至少批閱5公斤,一年下來接近2噸,工作量之大已經可想而知,秦始皇為什麼要這麼忙?

"

秦以法家立國,所以一般在人們的印象中,秦始皇自然是實打實的法家了,這樣一來,秦始皇統治時期的種種苛刑暴政似乎也變得有據可依,但事實上,秦始皇真的是純粹的法家嗎?

答案很令人意外,不是。

秦始皇始終認為:商鞅之法,申不害之術,不過是帝王之具,帝王暫時實行統治的工具,也就是說,法只是工具,只是手段,並不是統治的最終目的。

那麼,統治的最終目的是什麼呢?

統一六國後,秦始皇的五次巡遊中立了六塊碑,在公元前218年的芝罘碑文中這樣說:

皇帝哀眾,遂發討師。……義誅信行……烹滅強暴,拯救黔首。

在公元前214年的琅琊碑文中又這樣說:

端平法度,……合同父子,聖智仁義……上農除末。

雖然語義不全,但從中也可以看出,裡面充斥著“仁”這一類的思想,學界也普遍認為,單從秦始皇所刻的碑文上就可以看出,秦始皇的思想並不拘泥於法家,而是兼收了儒家的一些說法,特別是芝罘碑文,已經充分表明,他一直以儒家的聖賢統治者自居,並希望能像大周的創始人那樣,懲治強暴邪惡,拯救天下百姓。

以殘暴聞名的秦始皇竟也施行儒家的仁術,以天下百姓為念,看起來似乎有些天方夜譚,但仔細研究下1975年湖北雲夢縣睡虎地出土的《睡虎地秦墓竹簡》就可以看出:

秦始皇晚年設了個局,可惜被李斯破壞,否則秦也不會二世而亡了

秦始皇統治時期,法律似乎並沒有傳說中的那麼嚴苛,相反,還比較寬鬆,最普遍的懲罰反而以罰和誶(念“歲”,警告)。

事實上,秦始皇也是給儒家給過機會的,比如開國後設博士,吸納儒生入朝當官,泰山封禪時曾遍招當地著名儒生,讓他們為封禪制定後世可以依據的規矩。

當然,這些都說明不了什麼,但他的大兒子扶蘇,可是實打實的接受儒家思想的。

眾所周知,扶蘇是他最疼愛的大兒子,如果秦始皇對儒家沒有好感,骨子裡就殘暴得不以天下為念,能由著自己的兒子受儒家薰染嗎。

事實上呢,秦始皇晚年佈下的這個局,就與扶蘇有關,可惜的是,最後卻被李斯、趙高等人不懷好意的破壞了。

事情其實是這個樣子滴。

簡單點說吧,六國統一之後,秦始皇要開創一個多民族統一的中央集權制國家,這是前所未有的壯舉,天下大事千頭萬緒,都得由他親自處理。

有資料記載,秦始皇統治時期,給自己定的任務是:每天批閱的竹簡奏犢不能少於5公斤,竹簡當然比較重,但每天至少批閱5公斤,一年下來接近2噸,工作量之大已經可想而知,秦始皇為什麼要這麼忙?

秦始皇晚年設了個局,可惜被李斯破壞,否則秦也不會二世而亡了

六國統一之後,他已經40歲的年紀,40歲,現在當然還很年輕,但在古代,特別是平均壽命只有39歲的先秦時期,已經可以以老夫自居了。

秦始皇呢,這時候身體已經大不如前,天下大事又那麼紛繁複雜,他就想在自己有生之年,把該處理的事情都處理好,給下一代打好基礎,讓他們有章可循,有據可依的好好治理,也好讓秦國江山千秋萬代的傳下去。

據史書上的資料分析,秦始皇的性子有些急躁,任務重,性子急,時間緊,難免會在某些事務上犯下嚴重的錯誤。

這時候長子扶蘇屢次上書,勸他對天下施以仁政,秦始皇雖然表面上生氣,但實際上呢,他可能找到了糾正錯誤的方法,所以他對扶蘇還是很歡喜的。

因為如果真的討厭和不放心扶蘇的話,他絕不會將扶蘇打發到北方蒙恬軍中監軍。

蒙恬什麼情況?

三世為秦將,在秦軍中有極高的威望,再加上北方30萬秦軍,都是秦軍精銳中的精銳。

天下有那個皇帝敢把不放心的兒子放在這麼一個重要的位置。

一句話,秦始皇之所以如此大張旗鼓的對待扶蘇,無非是:

一:替扶蘇拉攏人心,收拾民望;

二:讓他在軍中建功,積攢資歷;

三:和蒙氏處好關係,取得軍方高層人士的支持。

我糾枉過正,你拉攏人心。

"

秦以法家立國,所以一般在人們的印象中,秦始皇自然是實打實的法家了,這樣一來,秦始皇統治時期的種種苛刑暴政似乎也變得有據可依,但事實上,秦始皇真的是純粹的法家嗎?

答案很令人意外,不是。

秦始皇始終認為:商鞅之法,申不害之術,不過是帝王之具,帝王暫時實行統治的工具,也就是說,法只是工具,只是手段,並不是統治的最終目的。

那麼,統治的最終目的是什麼呢?

統一六國後,秦始皇的五次巡遊中立了六塊碑,在公元前218年的芝罘碑文中這樣說:

皇帝哀眾,遂發討師。……義誅信行……烹滅強暴,拯救黔首。

在公元前214年的琅琊碑文中又這樣說:

端平法度,……合同父子,聖智仁義……上農除末。

雖然語義不全,但從中也可以看出,裡面充斥著“仁”這一類的思想,學界也普遍認為,單從秦始皇所刻的碑文上就可以看出,秦始皇的思想並不拘泥於法家,而是兼收了儒家的一些說法,特別是芝罘碑文,已經充分表明,他一直以儒家的聖賢統治者自居,並希望能像大周的創始人那樣,懲治強暴邪惡,拯救天下百姓。

以殘暴聞名的秦始皇竟也施行儒家的仁術,以天下百姓為念,看起來似乎有些天方夜譚,但仔細研究下1975年湖北雲夢縣睡虎地出土的《睡虎地秦墓竹簡》就可以看出:

秦始皇晚年設了個局,可惜被李斯破壞,否則秦也不會二世而亡了

秦始皇統治時期,法律似乎並沒有傳說中的那麼嚴苛,相反,還比較寬鬆,最普遍的懲罰反而以罰和誶(念“歲”,警告)。

事實上,秦始皇也是給儒家給過機會的,比如開國後設博士,吸納儒生入朝當官,泰山封禪時曾遍招當地著名儒生,讓他們為封禪制定後世可以依據的規矩。

當然,這些都說明不了什麼,但他的大兒子扶蘇,可是實打實的接受儒家思想的。

眾所周知,扶蘇是他最疼愛的大兒子,如果秦始皇對儒家沒有好感,骨子裡就殘暴得不以天下為念,能由著自己的兒子受儒家薰染嗎。

事實上呢,秦始皇晚年佈下的這個局,就與扶蘇有關,可惜的是,最後卻被李斯、趙高等人不懷好意的破壞了。

事情其實是這個樣子滴。

簡單點說吧,六國統一之後,秦始皇要開創一個多民族統一的中央集權制國家,這是前所未有的壯舉,天下大事千頭萬緒,都得由他親自處理。

有資料記載,秦始皇統治時期,給自己定的任務是:每天批閱的竹簡奏犢不能少於5公斤,竹簡當然比較重,但每天至少批閱5公斤,一年下來接近2噸,工作量之大已經可想而知,秦始皇為什麼要這麼忙?

秦始皇晚年設了個局,可惜被李斯破壞,否則秦也不會二世而亡了

六國統一之後,他已經40歲的年紀,40歲,現在當然還很年輕,但在古代,特別是平均壽命只有39歲的先秦時期,已經可以以老夫自居了。

秦始皇呢,這時候身體已經大不如前,天下大事又那麼紛繁複雜,他就想在自己有生之年,把該處理的事情都處理好,給下一代打好基礎,讓他們有章可循,有據可依的好好治理,也好讓秦國江山千秋萬代的傳下去。

據史書上的資料分析,秦始皇的性子有些急躁,任務重,性子急,時間緊,難免會在某些事務上犯下嚴重的錯誤。

這時候長子扶蘇屢次上書,勸他對天下施以仁政,秦始皇雖然表面上生氣,但實際上呢,他可能找到了糾正錯誤的方法,所以他對扶蘇還是很歡喜的。

因為如果真的討厭和不放心扶蘇的話,他絕不會將扶蘇打發到北方蒙恬軍中監軍。

蒙恬什麼情況?

三世為秦將,在秦軍中有極高的威望,再加上北方30萬秦軍,都是秦軍精銳中的精銳。

天下有那個皇帝敢把不放心的兒子放在這麼一個重要的位置。

一句話,秦始皇之所以如此大張旗鼓的對待扶蘇,無非是:

一:替扶蘇拉攏人心,收拾民望;

二:讓他在軍中建功,積攢資歷;

三:和蒙氏處好關係,取得軍方高層人士的支持。

我糾枉過正,你拉攏人心。

秦始皇晚年設了個局,可惜被李斯破壞,否則秦也不會二世而亡了

事實上呢,秦始皇的這三點做的是很成功的,不說北方軍團對他如何尊重,單扶蘇死後,陳勝吳廣大澤鄉起義時,也曾說過:

天下苦秦久矣,吾聞二世少子也,不當立,當立者乃公子扶蘇。

連陳勝吳廣這樣的下層老百姓都衷心擁護扶蘇,那麼扶蘇繼位後,天下人一定是悅而歸之,扶蘇能取得天下人的支持,那他的統治一定是長治久安的。

這一點說白了,其實就是所謂的帝王心術,後世李世民臨死之時將徐茂公無罪下獄,為的就是給兒子留一個可用的人才,因為在自己手裡,徐茂公該得的都得到了,剩下的也只有讓徐茂公對自己有所埋怨,假如自己死後,李治為徐茂公平反,那徐茂公對李治一定心悅誠服,一定會鐵了心的輔佐支持。

先抑後揚,為兒孫留一手,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表面上秦始皇已經把一切都安排好了,但他終究過於自負,犯了三個嚴重的錯誤,什麼錯誤?

一:低估了趙高的手段;

二:誤判了李斯的忠心;

三:沒有意識到扶蘇的愚蠢和幼稚。

這三點,可真是件件致命啊。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最後一次巡遊中病逝,臨死之時留下遺詔,命扶蘇迅速繼位,如果一切按他的計劃發展,秦朝絕不會二世而亡。

"

秦以法家立國,所以一般在人們的印象中,秦始皇自然是實打實的法家了,這樣一來,秦始皇統治時期的種種苛刑暴政似乎也變得有據可依,但事實上,秦始皇真的是純粹的法家嗎?

答案很令人意外,不是。

秦始皇始終認為:商鞅之法,申不害之術,不過是帝王之具,帝王暫時實行統治的工具,也就是說,法只是工具,只是手段,並不是統治的最終目的。

那麼,統治的最終目的是什麼呢?

統一六國後,秦始皇的五次巡遊中立了六塊碑,在公元前218年的芝罘碑文中這樣說:

皇帝哀眾,遂發討師。……義誅信行……烹滅強暴,拯救黔首。

在公元前214年的琅琊碑文中又這樣說:

端平法度,……合同父子,聖智仁義……上農除末。

雖然語義不全,但從中也可以看出,裡面充斥著“仁”這一類的思想,學界也普遍認為,單從秦始皇所刻的碑文上就可以看出,秦始皇的思想並不拘泥於法家,而是兼收了儒家的一些說法,特別是芝罘碑文,已經充分表明,他一直以儒家的聖賢統治者自居,並希望能像大周的創始人那樣,懲治強暴邪惡,拯救天下百姓。

以殘暴聞名的秦始皇竟也施行儒家的仁術,以天下百姓為念,看起來似乎有些天方夜譚,但仔細研究下1975年湖北雲夢縣睡虎地出土的《睡虎地秦墓竹簡》就可以看出:

秦始皇晚年設了個局,可惜被李斯破壞,否則秦也不會二世而亡了

秦始皇統治時期,法律似乎並沒有傳說中的那麼嚴苛,相反,還比較寬鬆,最普遍的懲罰反而以罰和誶(念“歲”,警告)。

事實上,秦始皇也是給儒家給過機會的,比如開國後設博士,吸納儒生入朝當官,泰山封禪時曾遍招當地著名儒生,讓他們為封禪制定後世可以依據的規矩。

當然,這些都說明不了什麼,但他的大兒子扶蘇,可是實打實的接受儒家思想的。

眾所周知,扶蘇是他最疼愛的大兒子,如果秦始皇對儒家沒有好感,骨子裡就殘暴得不以天下為念,能由著自己的兒子受儒家薰染嗎。

事實上呢,秦始皇晚年佈下的這個局,就與扶蘇有關,可惜的是,最後卻被李斯、趙高等人不懷好意的破壞了。

事情其實是這個樣子滴。

簡單點說吧,六國統一之後,秦始皇要開創一個多民族統一的中央集權制國家,這是前所未有的壯舉,天下大事千頭萬緒,都得由他親自處理。

有資料記載,秦始皇統治時期,給自己定的任務是:每天批閱的竹簡奏犢不能少於5公斤,竹簡當然比較重,但每天至少批閱5公斤,一年下來接近2噸,工作量之大已經可想而知,秦始皇為什麼要這麼忙?

秦始皇晚年設了個局,可惜被李斯破壞,否則秦也不會二世而亡了

六國統一之後,他已經40歲的年紀,40歲,現在當然還很年輕,但在古代,特別是平均壽命只有39歲的先秦時期,已經可以以老夫自居了。

秦始皇呢,這時候身體已經大不如前,天下大事又那麼紛繁複雜,他就想在自己有生之年,把該處理的事情都處理好,給下一代打好基礎,讓他們有章可循,有據可依的好好治理,也好讓秦國江山千秋萬代的傳下去。

據史書上的資料分析,秦始皇的性子有些急躁,任務重,性子急,時間緊,難免會在某些事務上犯下嚴重的錯誤。

這時候長子扶蘇屢次上書,勸他對天下施以仁政,秦始皇雖然表面上生氣,但實際上呢,他可能找到了糾正錯誤的方法,所以他對扶蘇還是很歡喜的。

因為如果真的討厭和不放心扶蘇的話,他絕不會將扶蘇打發到北方蒙恬軍中監軍。

蒙恬什麼情況?

三世為秦將,在秦軍中有極高的威望,再加上北方30萬秦軍,都是秦軍精銳中的精銳。

天下有那個皇帝敢把不放心的兒子放在這麼一個重要的位置。

一句話,秦始皇之所以如此大張旗鼓的對待扶蘇,無非是:

一:替扶蘇拉攏人心,收拾民望;

二:讓他在軍中建功,積攢資歷;

三:和蒙氏處好關係,取得軍方高層人士的支持。

我糾枉過正,你拉攏人心。

秦始皇晚年設了個局,可惜被李斯破壞,否則秦也不會二世而亡了

事實上呢,秦始皇的這三點做的是很成功的,不說北方軍團對他如何尊重,單扶蘇死後,陳勝吳廣大澤鄉起義時,也曾說過:

天下苦秦久矣,吾聞二世少子也,不當立,當立者乃公子扶蘇。

連陳勝吳廣這樣的下層老百姓都衷心擁護扶蘇,那麼扶蘇繼位後,天下人一定是悅而歸之,扶蘇能取得天下人的支持,那他的統治一定是長治久安的。

這一點說白了,其實就是所謂的帝王心術,後世李世民臨死之時將徐茂公無罪下獄,為的就是給兒子留一個可用的人才,因為在自己手裡,徐茂公該得的都得到了,剩下的也只有讓徐茂公對自己有所埋怨,假如自己死後,李治為徐茂公平反,那徐茂公對李治一定心悅誠服,一定會鐵了心的輔佐支持。

先抑後揚,為兒孫留一手,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表面上秦始皇已經把一切都安排好了,但他終究過於自負,犯了三個嚴重的錯誤,什麼錯誤?

一:低估了趙高的手段;

二:誤判了李斯的忠心;

三:沒有意識到扶蘇的愚蠢和幼稚。

這三點,可真是件件致命啊。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最後一次巡遊中病逝,臨死之時留下遺詔,命扶蘇迅速繼位,如果一切按他的計劃發展,秦朝絕不會二世而亡。

秦始皇晚年設了個局,可惜被李斯破壞,否則秦也不會二世而亡了

可遺憾的是,趙高傾向胡亥,李斯擔心蒙恬奪權,二人各有忌憚,兩下里這麼一勾結,處死扶蘇、蒙恬的偽詔就這樣發出去了。

當時,蒙恬也勸扶蘇沒必要急著死,因為他懷疑,扶蘇和自己掌握30萬大軍,鎮守北方重地,皇帝真要處死自己,絕不會如此草率。

所以蒙恬一再主張,見到秦始皇問明情況後再死也不遲,他們當時統軍30萬,掌握了秦國一半兒的精銳兵團,如果執意要赴咸陽見秦始皇,趙高、李斯等人也拿他毫無辦法。

可遺憾的是,扶蘇糊塗的不分真假,錯誤的領會了秦始皇派他到北方監軍的良苦用心,愚蠢的長嘆一聲自刎而亡,錯誤的將主動權拱手讓給敵人,他這一死,蒙恬,這位大秦帝國最優秀,最忠心的將領無計可施,只能乖乖的束手就擒。

於是,強大的北方軍團冰消瓦解,能跟匈奴作戰,並且從匈奴手裡奪回河套的北方軍團就這麼沒了,儘管秦始皇已經給他們修好了可以迅速馳援中原的五尺道,但這個強大的北方軍團,還是因為扶蘇的愚蠢,在秦亡之時毫無作為。

秦始皇苦心經營數年,生前就佈下的一個完美的局就這樣被趙高、李斯的一份並不高明的假詔書徹底摧毀。

扶蘇作為秦始皇寄予厚望並刻意栽培的長子,竟這麼沒用,生生的浪費了秦始皇良苦用心,實在是可惜的很那。

"

秦以法家立國,所以一般在人們的印象中,秦始皇自然是實打實的法家了,這樣一來,秦始皇統治時期的種種苛刑暴政似乎也變得有據可依,但事實上,秦始皇真的是純粹的法家嗎?

答案很令人意外,不是。

秦始皇始終認為:商鞅之法,申不害之術,不過是帝王之具,帝王暫時實行統治的工具,也就是說,法只是工具,只是手段,並不是統治的最終目的。

那麼,統治的最終目的是什麼呢?

統一六國後,秦始皇的五次巡遊中立了六塊碑,在公元前218年的芝罘碑文中這樣說:

皇帝哀眾,遂發討師。……義誅信行……烹滅強暴,拯救黔首。

在公元前214年的琅琊碑文中又這樣說:

端平法度,……合同父子,聖智仁義……上農除末。

雖然語義不全,但從中也可以看出,裡面充斥著“仁”這一類的思想,學界也普遍認為,單從秦始皇所刻的碑文上就可以看出,秦始皇的思想並不拘泥於法家,而是兼收了儒家的一些說法,特別是芝罘碑文,已經充分表明,他一直以儒家的聖賢統治者自居,並希望能像大周的創始人那樣,懲治強暴邪惡,拯救天下百姓。

以殘暴聞名的秦始皇竟也施行儒家的仁術,以天下百姓為念,看起來似乎有些天方夜譚,但仔細研究下1975年湖北雲夢縣睡虎地出土的《睡虎地秦墓竹簡》就可以看出:

秦始皇晚年設了個局,可惜被李斯破壞,否則秦也不會二世而亡了

秦始皇統治時期,法律似乎並沒有傳說中的那麼嚴苛,相反,還比較寬鬆,最普遍的懲罰反而以罰和誶(念“歲”,警告)。

事實上,秦始皇也是給儒家給過機會的,比如開國後設博士,吸納儒生入朝當官,泰山封禪時曾遍招當地著名儒生,讓他們為封禪制定後世可以依據的規矩。

當然,這些都說明不了什麼,但他的大兒子扶蘇,可是實打實的接受儒家思想的。

眾所周知,扶蘇是他最疼愛的大兒子,如果秦始皇對儒家沒有好感,骨子裡就殘暴得不以天下為念,能由著自己的兒子受儒家薰染嗎。

事實上呢,秦始皇晚年佈下的這個局,就與扶蘇有關,可惜的是,最後卻被李斯、趙高等人不懷好意的破壞了。

事情其實是這個樣子滴。

簡單點說吧,六國統一之後,秦始皇要開創一個多民族統一的中央集權制國家,這是前所未有的壯舉,天下大事千頭萬緒,都得由他親自處理。

有資料記載,秦始皇統治時期,給自己定的任務是:每天批閱的竹簡奏犢不能少於5公斤,竹簡當然比較重,但每天至少批閱5公斤,一年下來接近2噸,工作量之大已經可想而知,秦始皇為什麼要這麼忙?

秦始皇晚年設了個局,可惜被李斯破壞,否則秦也不會二世而亡了

六國統一之後,他已經40歲的年紀,40歲,現在當然還很年輕,但在古代,特別是平均壽命只有39歲的先秦時期,已經可以以老夫自居了。

秦始皇呢,這時候身體已經大不如前,天下大事又那麼紛繁複雜,他就想在自己有生之年,把該處理的事情都處理好,給下一代打好基礎,讓他們有章可循,有據可依的好好治理,也好讓秦國江山千秋萬代的傳下去。

據史書上的資料分析,秦始皇的性子有些急躁,任務重,性子急,時間緊,難免會在某些事務上犯下嚴重的錯誤。

這時候長子扶蘇屢次上書,勸他對天下施以仁政,秦始皇雖然表面上生氣,但實際上呢,他可能找到了糾正錯誤的方法,所以他對扶蘇還是很歡喜的。

因為如果真的討厭和不放心扶蘇的話,他絕不會將扶蘇打發到北方蒙恬軍中監軍。

蒙恬什麼情況?

三世為秦將,在秦軍中有極高的威望,再加上北方30萬秦軍,都是秦軍精銳中的精銳。

天下有那個皇帝敢把不放心的兒子放在這麼一個重要的位置。

一句話,秦始皇之所以如此大張旗鼓的對待扶蘇,無非是:

一:替扶蘇拉攏人心,收拾民望;

二:讓他在軍中建功,積攢資歷;

三:和蒙氏處好關係,取得軍方高層人士的支持。

我糾枉過正,你拉攏人心。

秦始皇晚年設了個局,可惜被李斯破壞,否則秦也不會二世而亡了

事實上呢,秦始皇的這三點做的是很成功的,不說北方軍團對他如何尊重,單扶蘇死後,陳勝吳廣大澤鄉起義時,也曾說過:

天下苦秦久矣,吾聞二世少子也,不當立,當立者乃公子扶蘇。

連陳勝吳廣這樣的下層老百姓都衷心擁護扶蘇,那麼扶蘇繼位後,天下人一定是悅而歸之,扶蘇能取得天下人的支持,那他的統治一定是長治久安的。

這一點說白了,其實就是所謂的帝王心術,後世李世民臨死之時將徐茂公無罪下獄,為的就是給兒子留一個可用的人才,因為在自己手裡,徐茂公該得的都得到了,剩下的也只有讓徐茂公對自己有所埋怨,假如自己死後,李治為徐茂公平反,那徐茂公對李治一定心悅誠服,一定會鐵了心的輔佐支持。

先抑後揚,為兒孫留一手,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表面上秦始皇已經把一切都安排好了,但他終究過於自負,犯了三個嚴重的錯誤,什麼錯誤?

一:低估了趙高的手段;

二:誤判了李斯的忠心;

三:沒有意識到扶蘇的愚蠢和幼稚。

這三點,可真是件件致命啊。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最後一次巡遊中病逝,臨死之時留下遺詔,命扶蘇迅速繼位,如果一切按他的計劃發展,秦朝絕不會二世而亡。

秦始皇晚年設了個局,可惜被李斯破壞,否則秦也不會二世而亡了

可遺憾的是,趙高傾向胡亥,李斯擔心蒙恬奪權,二人各有忌憚,兩下里這麼一勾結,處死扶蘇、蒙恬的偽詔就這樣發出去了。

當時,蒙恬也勸扶蘇沒必要急著死,因為他懷疑,扶蘇和自己掌握30萬大軍,鎮守北方重地,皇帝真要處死自己,絕不會如此草率。

所以蒙恬一再主張,見到秦始皇問明情況後再死也不遲,他們當時統軍30萬,掌握了秦國一半兒的精銳兵團,如果執意要赴咸陽見秦始皇,趙高、李斯等人也拿他毫無辦法。

可遺憾的是,扶蘇糊塗的不分真假,錯誤的領會了秦始皇派他到北方監軍的良苦用心,愚蠢的長嘆一聲自刎而亡,錯誤的將主動權拱手讓給敵人,他這一死,蒙恬,這位大秦帝國最優秀,最忠心的將領無計可施,只能乖乖的束手就擒。

於是,強大的北方軍團冰消瓦解,能跟匈奴作戰,並且從匈奴手裡奪回河套的北方軍團就這麼沒了,儘管秦始皇已經給他們修好了可以迅速馳援中原的五尺道,但這個強大的北方軍團,還是因為扶蘇的愚蠢,在秦亡之時毫無作為。

秦始皇苦心經營數年,生前就佈下的一個完美的局就這樣被趙高、李斯的一份並不高明的假詔書徹底摧毀。

扶蘇作為秦始皇寄予厚望並刻意栽培的長子,竟這麼沒用,生生的浪費了秦始皇良苦用心,實在是可惜的很那。

秦始皇晚年設了個局,可惜被李斯破壞,否則秦也不會二世而亡了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