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中國最古老的戲劇之一

"形成於秦,精進於漢,昌明於唐,完整於元,成熟於明,廣播於清,幾經演變,蔚為大觀。"

清人李調元《雨村劇話》雲:"俗傳錢氏綴百裘外集,有秦腔。始於陝西,以梆為板,月琴應之,亦有緊慢,俗呼梆子腔,蜀謂之亂彈。"

秦腔:中國最古老的戲劇之一

秦腔源於古代陝西、甘肅一帶的民間歌舞,是在中國古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長安生長壯大起來的,經歷代代人民的創造而逐漸成形,因周代以來,關中地區就被稱為"秦",秦腔由此而得名,是相當古老的劇種。

秦腔的鼎盛時期在乾隆年間(1736-1795年),這個時期,全國很多地方都有秦腔班社,僅西安地共就有三十六個秦腔班社,如保符班、江東班、雙寨班、錦繡班等。

秦腔可分為東、西、中、南四路。東為東路秦腔,流行於關中渭南地區,西為西服秦腔,是秦腔流傳到西安以西 一帶形成的一個支派,中為中路秦腔,流行於陝西各地,南為漢調桄桄,是流入陝南漢中盆地後形成的一個支派,流行於陝西南部的漢中、安康一帶。

近年來,各路秦腔漸漸衰落,被中路秦腔起而代之。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於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秦腔的唱腔包括"板路"和"彩腔",又有歡音和苦音之分。

秦腔曲牌分絃樂、嗩吶、海笛、笙管、崑曲、套曲六類,主要為絃樂和嗩吶曲牌。秦腔的音樂伴奏,向稱四大件,以二絃為主奏,人稱秦腔之"膽"。

秦腔的角色分為四生、六旦、二淨、一醜,共計十三門,又稱"十三頭網子"。

秦腔有八大傳統絕技,分為吹火、變臉、頂燈、打碗、鞭掃燈花、踩蹺、牙技、屍吊。

秦腔唱腔音色高亢激昂,傳統唱腔保持了原始豪放的特點,但也有宛轉悠揚的閨閣唱法,秦腔是中國黃河流域粗獷耿直性格內涵的文化體現。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