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念之差,錯定儲君,大清王朝國運從此不可逆轉'

"


"


一念之差,錯定儲君,大清王朝國運從此不可逆轉

奕訢是道光帝第六子,也是道光帝最喜歡的兒子。

當年,道光帝多次想立他為皇太子。

但是,大家都知道,道光帝還是立了第四子奕詝(即後來的咸豐帝)為帝位繼承人。

奕訢聰明好學,讀書功課比奕詝好,滿蒙漢三種語言文字全部精通,騎射刀槍功夫也很出色,曾創槍法二十八勢,刀法十八勢,道光皇帝分別賜名曰“棣華協力”,和“寶鍔宣威”,並賞賜給他一柄白虹寶刀。

奕訢可謂能文能武。

奕詝小時候騎馬把腿摔折了,是個瘸子;還得過天花,臉上佈滿了麻子,而且貪圖享樂,愛好女色。

道光為什麼最終選奕詝不選奕訢?

"


一念之差,錯定儲君,大清王朝國運從此不可逆轉

奕訢是道光帝第六子,也是道光帝最喜歡的兒子。

當年,道光帝多次想立他為皇太子。

但是,大家都知道,道光帝還是立了第四子奕詝(即後來的咸豐帝)為帝位繼承人。

奕訢聰明好學,讀書功課比奕詝好,滿蒙漢三種語言文字全部精通,騎射刀槍功夫也很出色,曾創槍法二十八勢,刀法十八勢,道光皇帝分別賜名曰“棣華協力”,和“寶鍔宣威”,並賞賜給他一柄白虹寶刀。

奕訢可謂能文能武。

奕詝小時候騎馬把腿摔折了,是個瘸子;還得過天花,臉上佈滿了麻子,而且貪圖享樂,愛好女色。

道光為什麼最終選奕詝不選奕訢?

一念之差,錯定儲君,大清王朝國運從此不可逆轉

說法有多種,一種說法是奕詝的母親深得道光寵愛,卻死得早。道光愛屋及烏,思念愛妻深切,就要立奕詝做皇帝。另一種說法,說道光在寫祕密立儲的時候,太監遠遠窺視到道光在寫最後一筆時一筆寫到了底。由於奕訢的“訢”字最後一筆就是一豎,而奕詝的“詝”字最後一筆要寫回環彎鉤,所以太監就猜出是要立奕訢。消息不脛而走,道光聽說後,很不高興,為了不讓外人猜中,就改成了立奕詝。還有一種說法,說道光病重了,要嚥氣的時候,派人傳六阿哥奕訢交代後事。偏偏奕訢不在,來的是奕詝。道光在昏迷中交待了一句,就立你為皇太子。於是奕詝就成了皇太子。

以上三種說法來自野史傳說,並不可靠。

清朝自雍正帝建立“祕密立儲制”後,皇太子都是早早立好,祕密收藏,並與皇帝的遺詔相結合,同具法律效力的。

而道光臨終前立有正式書面遺囑,不但明確定奕詝為皇儲,還說明了立奕詝的原因:“(奕詝)秉性仁孝、植德貞醇”。

怎麼見得奕詝是“秉性仁孝、植德貞醇”呢?

《清史稿.杜受田列傳》記載了一件軼事,很能解釋這一點。

"


一念之差,錯定儲君,大清王朝國運從此不可逆轉

奕訢是道光帝第六子,也是道光帝最喜歡的兒子。

當年,道光帝多次想立他為皇太子。

但是,大家都知道,道光帝還是立了第四子奕詝(即後來的咸豐帝)為帝位繼承人。

奕訢聰明好學,讀書功課比奕詝好,滿蒙漢三種語言文字全部精通,騎射刀槍功夫也很出色,曾創槍法二十八勢,刀法十八勢,道光皇帝分別賜名曰“棣華協力”,和“寶鍔宣威”,並賞賜給他一柄白虹寶刀。

奕訢可謂能文能武。

奕詝小時候騎馬把腿摔折了,是個瘸子;還得過天花,臉上佈滿了麻子,而且貪圖享樂,愛好女色。

道光為什麼最終選奕詝不選奕訢?

一念之差,錯定儲君,大清王朝國運從此不可逆轉

說法有多種,一種說法是奕詝的母親深得道光寵愛,卻死得早。道光愛屋及烏,思念愛妻深切,就要立奕詝做皇帝。另一種說法,說道光在寫祕密立儲的時候,太監遠遠窺視到道光在寫最後一筆時一筆寫到了底。由於奕訢的“訢”字最後一筆就是一豎,而奕詝的“詝”字最後一筆要寫回環彎鉤,所以太監就猜出是要立奕訢。消息不脛而走,道光聽說後,很不高興,為了不讓外人猜中,就改成了立奕詝。還有一種說法,說道光病重了,要嚥氣的時候,派人傳六阿哥奕訢交代後事。偏偏奕訢不在,來的是奕詝。道光在昏迷中交待了一句,就立你為皇太子。於是奕詝就成了皇太子。

以上三種說法來自野史傳說,並不可靠。

清朝自雍正帝建立“祕密立儲制”後,皇太子都是早早立好,祕密收藏,並與皇帝的遺詔相結合,同具法律效力的。

而道光臨終前立有正式書面遺囑,不但明確定奕詝為皇儲,還說明了立奕詝的原因:“(奕詝)秉性仁孝、植德貞醇”。

怎麼見得奕詝是“秉性仁孝、植德貞醇”呢?

《清史稿.杜受田列傳》記載了一件軼事,很能解釋這一點。

一念之差,錯定儲君,大清王朝國運從此不可逆轉

道光想立奕訢,但奕詝是事實上的長子(奕詝本是第四子,但前面三個都夭折了),有點拿不定主意。恰巧皇族要到南苑騎射,道光就準備借這個機會考量一下這哥倆的長短。奕詝的老師杜受田覺察出了道光的意圖,他深知奕訢的騎射功夫好,奕詝是不能取勝的,就想了個主意,要奕詝“藏拙示仁”,到時既不上馬,也不射獵,等道光詢問了,再如此如此、這般這般地回答。不用說,當天,奕訢射獲的獵物很多,得到了父親的讚賞。奕詝卻兩手空空。道光就很鬱悶,知道你腿腳不好,但也不至於交白卷啊?你到底怎麼回事?奕詝就按照老師教的,撲通一聲跪下,說,現在是春天,正是鳥獸牲畜懷孕的時候,我要把它們射死了,連它的沒有出生的幼畜也射死了,這是不仁,我不忍心這麼做。道光一生都追求做仁君,一聽,覺得這孩子具備儒家 “仁”的思想,就祕密選定他做皇太子了。

"


一念之差,錯定儲君,大清王朝國運從此不可逆轉

奕訢是道光帝第六子,也是道光帝最喜歡的兒子。

當年,道光帝多次想立他為皇太子。

但是,大家都知道,道光帝還是立了第四子奕詝(即後來的咸豐帝)為帝位繼承人。

奕訢聰明好學,讀書功課比奕詝好,滿蒙漢三種語言文字全部精通,騎射刀槍功夫也很出色,曾創槍法二十八勢,刀法十八勢,道光皇帝分別賜名曰“棣華協力”,和“寶鍔宣威”,並賞賜給他一柄白虹寶刀。

奕訢可謂能文能武。

奕詝小時候騎馬把腿摔折了,是個瘸子;還得過天花,臉上佈滿了麻子,而且貪圖享樂,愛好女色。

道光為什麼最終選奕詝不選奕訢?

一念之差,錯定儲君,大清王朝國運從此不可逆轉

說法有多種,一種說法是奕詝的母親深得道光寵愛,卻死得早。道光愛屋及烏,思念愛妻深切,就要立奕詝做皇帝。另一種說法,說道光在寫祕密立儲的時候,太監遠遠窺視到道光在寫最後一筆時一筆寫到了底。由於奕訢的“訢”字最後一筆就是一豎,而奕詝的“詝”字最後一筆要寫回環彎鉤,所以太監就猜出是要立奕訢。消息不脛而走,道光聽說後,很不高興,為了不讓外人猜中,就改成了立奕詝。還有一種說法,說道光病重了,要嚥氣的時候,派人傳六阿哥奕訢交代後事。偏偏奕訢不在,來的是奕詝。道光在昏迷中交待了一句,就立你為皇太子。於是奕詝就成了皇太子。

以上三種說法來自野史傳說,並不可靠。

清朝自雍正帝建立“祕密立儲制”後,皇太子都是早早立好,祕密收藏,並與皇帝的遺詔相結合,同具法律效力的。

而道光臨終前立有正式書面遺囑,不但明確定奕詝為皇儲,還說明了立奕詝的原因:“(奕詝)秉性仁孝、植德貞醇”。

怎麼見得奕詝是“秉性仁孝、植德貞醇”呢?

《清史稿.杜受田列傳》記載了一件軼事,很能解釋這一點。

一念之差,錯定儲君,大清王朝國運從此不可逆轉

道光想立奕訢,但奕詝是事實上的長子(奕詝本是第四子,但前面三個都夭折了),有點拿不定主意。恰巧皇族要到南苑騎射,道光就準備借這個機會考量一下這哥倆的長短。奕詝的老師杜受田覺察出了道光的意圖,他深知奕訢的騎射功夫好,奕詝是不能取勝的,就想了個主意,要奕詝“藏拙示仁”,到時既不上馬,也不射獵,等道光詢問了,再如此如此、這般這般地回答。不用說,當天,奕訢射獲的獵物很多,得到了父親的讚賞。奕詝卻兩手空空。道光就很鬱悶,知道你腿腳不好,但也不至於交白卷啊?你到底怎麼回事?奕詝就按照老師教的,撲通一聲跪下,說,現在是春天,正是鳥獸牲畜懷孕的時候,我要把它們射死了,連它的沒有出生的幼畜也射死了,這是不仁,我不忍心這麼做。道光一生都追求做仁君,一聽,覺得這孩子具備儒家 “仁”的思想,就祕密選定他做皇太子了。

一念之差,錯定儲君,大清王朝國運從此不可逆轉

不過,作為補償,道光把定奕詝為皇太子的硃諭藏入“儲位緘名金匣”裡面時,也專門寫了一份封奕訢為親王的硃諭同藏一處。

這,是清朝家法前所未有的現象。

還有,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道光還親自作主,讓奕訢迎娶熱河都統桂良之女為嫡福晉。

道光駕崩後,十重臣公啟錦匣,按裡面的御筆兩諭,立皇四子奕詝為皇太子,封皇六子奕訢為親王。

奕詝即位,是為咸豐帝。

由此可見,咸豐得登帝位,並非自己有多聰明,有多大能力,而全仗老師杜受田指點為。能力方面,遠不能與奕訢相比。

咸豐也有自知之明,奉道光帝遺詔封奕訢為“恭親王”後,多方倚重奕訢。

"


一念之差,錯定儲君,大清王朝國運從此不可逆轉

奕訢是道光帝第六子,也是道光帝最喜歡的兒子。

當年,道光帝多次想立他為皇太子。

但是,大家都知道,道光帝還是立了第四子奕詝(即後來的咸豐帝)為帝位繼承人。

奕訢聰明好學,讀書功課比奕詝好,滿蒙漢三種語言文字全部精通,騎射刀槍功夫也很出色,曾創槍法二十八勢,刀法十八勢,道光皇帝分別賜名曰“棣華協力”,和“寶鍔宣威”,並賞賜給他一柄白虹寶刀。

奕訢可謂能文能武。

奕詝小時候騎馬把腿摔折了,是個瘸子;還得過天花,臉上佈滿了麻子,而且貪圖享樂,愛好女色。

道光為什麼最終選奕詝不選奕訢?

一念之差,錯定儲君,大清王朝國運從此不可逆轉

說法有多種,一種說法是奕詝的母親深得道光寵愛,卻死得早。道光愛屋及烏,思念愛妻深切,就要立奕詝做皇帝。另一種說法,說道光在寫祕密立儲的時候,太監遠遠窺視到道光在寫最後一筆時一筆寫到了底。由於奕訢的“訢”字最後一筆就是一豎,而奕詝的“詝”字最後一筆要寫回環彎鉤,所以太監就猜出是要立奕訢。消息不脛而走,道光聽說後,很不高興,為了不讓外人猜中,就改成了立奕詝。還有一種說法,說道光病重了,要嚥氣的時候,派人傳六阿哥奕訢交代後事。偏偏奕訢不在,來的是奕詝。道光在昏迷中交待了一句,就立你為皇太子。於是奕詝就成了皇太子。

以上三種說法來自野史傳說,並不可靠。

清朝自雍正帝建立“祕密立儲制”後,皇太子都是早早立好,祕密收藏,並與皇帝的遺詔相結合,同具法律效力的。

而道光臨終前立有正式書面遺囑,不但明確定奕詝為皇儲,還說明了立奕詝的原因:“(奕詝)秉性仁孝、植德貞醇”。

怎麼見得奕詝是“秉性仁孝、植德貞醇”呢?

《清史稿.杜受田列傳》記載了一件軼事,很能解釋這一點。

一念之差,錯定儲君,大清王朝國運從此不可逆轉

道光想立奕訢,但奕詝是事實上的長子(奕詝本是第四子,但前面三個都夭折了),有點拿不定主意。恰巧皇族要到南苑騎射,道光就準備借這個機會考量一下這哥倆的長短。奕詝的老師杜受田覺察出了道光的意圖,他深知奕訢的騎射功夫好,奕詝是不能取勝的,就想了個主意,要奕詝“藏拙示仁”,到時既不上馬,也不射獵,等道光詢問了,再如此如此、這般這般地回答。不用說,當天,奕訢射獲的獵物很多,得到了父親的讚賞。奕詝卻兩手空空。道光就很鬱悶,知道你腿腳不好,但也不至於交白卷啊?你到底怎麼回事?奕詝就按照老師教的,撲通一聲跪下,說,現在是春天,正是鳥獸牲畜懷孕的時候,我要把它們射死了,連它的沒有出生的幼畜也射死了,這是不仁,我不忍心這麼做。道光一生都追求做仁君,一聽,覺得這孩子具備儒家 “仁”的思想,就祕密選定他做皇太子了。

一念之差,錯定儲君,大清王朝國運從此不可逆轉

不過,作為補償,道光把定奕詝為皇太子的硃諭藏入“儲位緘名金匣”裡面時,也專門寫了一份封奕訢為親王的硃諭同藏一處。

這,是清朝家法前所未有的現象。

還有,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道光還親自作主,讓奕訢迎娶熱河都統桂良之女為嫡福晉。

道光駕崩後,十重臣公啟錦匣,按裡面的御筆兩諭,立皇四子奕詝為皇太子,封皇六子奕訢為親王。

奕詝即位,是為咸豐帝。

由此可見,咸豐得登帝位,並非自己有多聰明,有多大能力,而全仗老師杜受田指點為。能力方面,遠不能與奕訢相比。

咸豐也有自知之明,奉道光帝遺詔封奕訢為“恭親王”後,多方倚重奕訢。

一念之差,錯定儲君,大清王朝國運從此不可逆轉

咸豐三年(公元1853年)正月,恭親王奕訢奉旨管理中正殿、武英殿事務。九月九日,署理領侍衛內大臣,參與京城巡防事宜。十月初七日,奉旨在軍機處行走,打破清代皇子不得干預政務的祖制。

咸豐五年(公元1855年),奉旨總理行營事務。二月,奉旨賞穿黃馬褂。

咸豐七年(公元1857年)五月,補授鑲紅旗蒙古都統;又命管理鑲紅旗新舊營房事務。

咸豐十年(公元1860年),英法聯軍進攻北京,咸豐帝逃往承德,丟下奕訢,讓他留守都城。奕訢極力與英使、法使周旋,簽訂《中英北京條約》與《中法北京條約》,挽救了清王朝的命運。

咸豐帝十一年(1861年),咸豐帝駕崩,奕訢與兩宮太后聯合發動辛酉政變,成功奪取了政權,得授議政王之銜,在軍機處擔任領班大臣。

為了增強鎮壓太平天國和抵禦外侮的能力,奕訢重用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一批能臣,並支持他們搞洋務運動,以興辦軍事工業為重點,也興辦民辦工業。

中國近代工業從此起步。

可以說,奕訢不但是晚清的名王重臣,還是晚清新式外交的開拓者、近代工業創始者。

在奕訢的努力下,清廷與列強得以維持和局,順利借師助剿,鎮壓了太平天國,贏來了同治中興。

奕訢也因此獲得“賢王”美稱。

不過,慈禧在清除盡了朝中元老勢力後,就集中火力打擊奕訢,罷黜他一切職務,瓦解他的黨羽。致使奕訢晚景悽慘,於光緒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溘然病逝。

"


一念之差,錯定儲君,大清王朝國運從此不可逆轉

奕訢是道光帝第六子,也是道光帝最喜歡的兒子。

當年,道光帝多次想立他為皇太子。

但是,大家都知道,道光帝還是立了第四子奕詝(即後來的咸豐帝)為帝位繼承人。

奕訢聰明好學,讀書功課比奕詝好,滿蒙漢三種語言文字全部精通,騎射刀槍功夫也很出色,曾創槍法二十八勢,刀法十八勢,道光皇帝分別賜名曰“棣華協力”,和“寶鍔宣威”,並賞賜給他一柄白虹寶刀。

奕訢可謂能文能武。

奕詝小時候騎馬把腿摔折了,是個瘸子;還得過天花,臉上佈滿了麻子,而且貪圖享樂,愛好女色。

道光為什麼最終選奕詝不選奕訢?

一念之差,錯定儲君,大清王朝國運從此不可逆轉

說法有多種,一種說法是奕詝的母親深得道光寵愛,卻死得早。道光愛屋及烏,思念愛妻深切,就要立奕詝做皇帝。另一種說法,說道光在寫祕密立儲的時候,太監遠遠窺視到道光在寫最後一筆時一筆寫到了底。由於奕訢的“訢”字最後一筆就是一豎,而奕詝的“詝”字最後一筆要寫回環彎鉤,所以太監就猜出是要立奕訢。消息不脛而走,道光聽說後,很不高興,為了不讓外人猜中,就改成了立奕詝。還有一種說法,說道光病重了,要嚥氣的時候,派人傳六阿哥奕訢交代後事。偏偏奕訢不在,來的是奕詝。道光在昏迷中交待了一句,就立你為皇太子。於是奕詝就成了皇太子。

以上三種說法來自野史傳說,並不可靠。

清朝自雍正帝建立“祕密立儲制”後,皇太子都是早早立好,祕密收藏,並與皇帝的遺詔相結合,同具法律效力的。

而道光臨終前立有正式書面遺囑,不但明確定奕詝為皇儲,還說明了立奕詝的原因:“(奕詝)秉性仁孝、植德貞醇”。

怎麼見得奕詝是“秉性仁孝、植德貞醇”呢?

《清史稿.杜受田列傳》記載了一件軼事,很能解釋這一點。

一念之差,錯定儲君,大清王朝國運從此不可逆轉

道光想立奕訢,但奕詝是事實上的長子(奕詝本是第四子,但前面三個都夭折了),有點拿不定主意。恰巧皇族要到南苑騎射,道光就準備借這個機會考量一下這哥倆的長短。奕詝的老師杜受田覺察出了道光的意圖,他深知奕訢的騎射功夫好,奕詝是不能取勝的,就想了個主意,要奕詝“藏拙示仁”,到時既不上馬,也不射獵,等道光詢問了,再如此如此、這般這般地回答。不用說,當天,奕訢射獲的獵物很多,得到了父親的讚賞。奕詝卻兩手空空。道光就很鬱悶,知道你腿腳不好,但也不至於交白卷啊?你到底怎麼回事?奕詝就按照老師教的,撲通一聲跪下,說,現在是春天,正是鳥獸牲畜懷孕的時候,我要把它們射死了,連它的沒有出生的幼畜也射死了,這是不仁,我不忍心這麼做。道光一生都追求做仁君,一聽,覺得這孩子具備儒家 “仁”的思想,就祕密選定他做皇太子了。

一念之差,錯定儲君,大清王朝國運從此不可逆轉

不過,作為補償,道光把定奕詝為皇太子的硃諭藏入“儲位緘名金匣”裡面時,也專門寫了一份封奕訢為親王的硃諭同藏一處。

這,是清朝家法前所未有的現象。

還有,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道光還親自作主,讓奕訢迎娶熱河都統桂良之女為嫡福晉。

道光駕崩後,十重臣公啟錦匣,按裡面的御筆兩諭,立皇四子奕詝為皇太子,封皇六子奕訢為親王。

奕詝即位,是為咸豐帝。

由此可見,咸豐得登帝位,並非自己有多聰明,有多大能力,而全仗老師杜受田指點為。能力方面,遠不能與奕訢相比。

咸豐也有自知之明,奉道光帝遺詔封奕訢為“恭親王”後,多方倚重奕訢。

一念之差,錯定儲君,大清王朝國運從此不可逆轉

咸豐三年(公元1853年)正月,恭親王奕訢奉旨管理中正殿、武英殿事務。九月九日,署理領侍衛內大臣,參與京城巡防事宜。十月初七日,奉旨在軍機處行走,打破清代皇子不得干預政務的祖制。

咸豐五年(公元1855年),奉旨總理行營事務。二月,奉旨賞穿黃馬褂。

咸豐七年(公元1857年)五月,補授鑲紅旗蒙古都統;又命管理鑲紅旗新舊營房事務。

咸豐十年(公元1860年),英法聯軍進攻北京,咸豐帝逃往承德,丟下奕訢,讓他留守都城。奕訢極力與英使、法使周旋,簽訂《中英北京條約》與《中法北京條約》,挽救了清王朝的命運。

咸豐帝十一年(1861年),咸豐帝駕崩,奕訢與兩宮太后聯合發動辛酉政變,成功奪取了政權,得授議政王之銜,在軍機處擔任領班大臣。

為了增強鎮壓太平天國和抵禦外侮的能力,奕訢重用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一批能臣,並支持他們搞洋務運動,以興辦軍事工業為重點,也興辦民辦工業。

中國近代工業從此起步。

可以說,奕訢不但是晚清的名王重臣,還是晚清新式外交的開拓者、近代工業創始者。

在奕訢的努力下,清廷與列強得以維持和局,順利借師助剿,鎮壓了太平天國,贏來了同治中興。

奕訢也因此獲得“賢王”美稱。

不過,慈禧在清除盡了朝中元老勢力後,就集中火力打擊奕訢,罷黜他一切職務,瓦解他的黨羽。致使奕訢晚景悽慘,於光緒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溘然病逝。

一念之差,錯定儲君,大清王朝國運從此不可逆轉

回頭試想,如果道光帝當年欽點的是奕訢,慈禧就不可能幹政,大清國運也不會如此迅速地走向衰落。而如果是奕訢當國,以其的才幹和見識,洋務運動可能會與日本明治維新相似,清朝國力提升,再續命上百年也未可知。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