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帝出三江口”是反詩?錯,是雍正帝和鄔思道的暗號'

"

在《雍正王朝》中,年羹堯之死可謂驚天動地,這位不可一世的大將軍,就因為殺害了孫嘉誠,就因為阻礙了新政的推行,最終落得自盡的下場。

很多人都覺得,年羹堯就是太作,不是有句話叫“no zuo no die”嗎?實際上,他的作,只是一個安全隱患,真正釀成事故是多種安全隱患夾雜在一起,並最終觸發了死亡倒計時。

而這個觸發器,早在多年前就準備好了……

楊角風談雍正王朝:說出來你可能不信,年羹堯之死早就在鄔思道策劃之中!

"

在《雍正王朝》中,年羹堯之死可謂驚天動地,這位不可一世的大將軍,就因為殺害了孫嘉誠,就因為阻礙了新政的推行,最終落得自盡的下場。

很多人都覺得,年羹堯就是太作,不是有句話叫“no zuo no die”嗎?實際上,他的作,只是一個安全隱患,真正釀成事故是多種安全隱患夾雜在一起,並最終觸發了死亡倒計時。

而這個觸發器,早在多年前就準備好了……

楊角風談雍正王朝:說出來你可能不信,年羹堯之死早就在鄔思道策劃之中!

雍正王朝:“帝出三江口”是反詩?錯,是雍正帝和鄔思道的暗號

一、

前面也提到了,雍正帝即位後僅有的一次下江南,除了推行新政和黃河賑災以外,最大的目的就是要尋找處理年羹堯的理由。

通過他此行的所見所聞,看到的所謂“年選”官員汪道臺,還有黃倫對待新政的態度,異常憤怒。實際上他們倆的態度就是年羹堯的態度,當初得勝回京,雍正帝就新政問題請求過年羹堯。可惜提出的三個請求,包括削減軍隊,降低軍費開支,推行“火耗歸公”等,都被年羹堯一一拒絕,雍正帝無奈,這才派孫嘉誠去西北。

可是從孫嘉誠去西北的那一刻起,雍正帝就已經做好了兩手準備,一種是年羹堯跟孫嘉誠合作的準備。一種便是除掉年羹堯的準備,既然要除,必然需要理由,而這個理由,就藏在下江南的路上。

有讀者提出,康熙帝和乾隆帝的下江南,並不是指去長江以南,而是去江南省。江南省指的是上海、安徽、浙江、江蘇一帶,在清朝時,該省賦稅幾乎佔了朝廷收入的一半。

所以,李衛在江蘇推行的“攤丁入畝”制度,就是在最富裕的省進行的。

雍正帝此行首先是奔著鄔思道去的,結果撲了個空,退而求其次,再次到了李衛那裡。通過這次下江南,雍正帝獲取到的信息主要以下幾點:

李衛和田文鏡全力推行新政,而且並不買年羹堯的賬;其次就是,年羹堯選拔上來的那群人,成為了推行新政的阻礙;三就是,除掉年羹堯,也是李衛等支持新政派的訴求:

“乾脆,把他的大將軍給免了!”

只是有這些理由,還不足以讓雍正帝下定處罰年羹堯的決心,他還缺一個人的意見,這個人不是別人,正是鄔思道!

"

在《雍正王朝》中,年羹堯之死可謂驚天動地,這位不可一世的大將軍,就因為殺害了孫嘉誠,就因為阻礙了新政的推行,最終落得自盡的下場。

很多人都覺得,年羹堯就是太作,不是有句話叫“no zuo no die”嗎?實際上,他的作,只是一個安全隱患,真正釀成事故是多種安全隱患夾雜在一起,並最終觸發了死亡倒計時。

而這個觸發器,早在多年前就準備好了……

楊角風談雍正王朝:說出來你可能不信,年羹堯之死早就在鄔思道策劃之中!

雍正王朝:“帝出三江口”是反詩?錯,是雍正帝和鄔思道的暗號

一、

前面也提到了,雍正帝即位後僅有的一次下江南,除了推行新政和黃河賑災以外,最大的目的就是要尋找處理年羹堯的理由。

通過他此行的所見所聞,看到的所謂“年選”官員汪道臺,還有黃倫對待新政的態度,異常憤怒。實際上他們倆的態度就是年羹堯的態度,當初得勝回京,雍正帝就新政問題請求過年羹堯。可惜提出的三個請求,包括削減軍隊,降低軍費開支,推行“火耗歸公”等,都被年羹堯一一拒絕,雍正帝無奈,這才派孫嘉誠去西北。

可是從孫嘉誠去西北的那一刻起,雍正帝就已經做好了兩手準備,一種是年羹堯跟孫嘉誠合作的準備。一種便是除掉年羹堯的準備,既然要除,必然需要理由,而這個理由,就藏在下江南的路上。

有讀者提出,康熙帝和乾隆帝的下江南,並不是指去長江以南,而是去江南省。江南省指的是上海、安徽、浙江、江蘇一帶,在清朝時,該省賦稅幾乎佔了朝廷收入的一半。

所以,李衛在江蘇推行的“攤丁入畝”制度,就是在最富裕的省進行的。

雍正帝此行首先是奔著鄔思道去的,結果撲了個空,退而求其次,再次到了李衛那裡。通過這次下江南,雍正帝獲取到的信息主要以下幾點:

李衛和田文鏡全力推行新政,而且並不買年羹堯的賬;其次就是,年羹堯選拔上來的那群人,成為了推行新政的阻礙;三就是,除掉年羹堯,也是李衛等支持新政派的訴求:

“乾脆,把他的大將軍給免了!”

只是有這些理由,還不足以讓雍正帝下定處罰年羹堯的決心,他還缺一個人的意見,這個人不是別人,正是鄔思道!

雍正王朝:“帝出三江口”是反詩?錯,是雍正帝和鄔思道的暗號

二、

鄔思道何許人也,當年是老四胤禛派年羹堯在江南找出來的,並全家拜為老師!

除此之外,鄔思道跟年羹堯還有一層關係,那就是他們是同一年科舉考試,而且同時參加的鄉試。可以說他倆關係十分密切,這也是老四胤禛當年派年羹堯去尋找鄔思道的一個原因。

更重要的是,年羹堯不僅找到了鄔思道,還把自己如花似玉的妹妹年秋月派過去伺候,足可見他對鄔思道的重視。

一個帝王要成就帝業,有幾項大權是要牢牢抓在手中的,分別是政權、兵權和財權:

毫無疑問,雍正帝即位之後,年羹堯就象徵著雍正帝的兵權,這很容易理解,西北大將軍嘛。而把李衛和田文鏡等心腹之人派往富庶之地,也就等於牢牢抓住了財權,不管正史還是戲說,李衛和田文鏡收稅還是有兩下子的。再有就是政權,當然是控制在雍正帝手中,雖然也有老八胤禩或者老十四胤禵蹦出來挑戰一下,但無異於隔靴搔癢。

除此之外,要想牢牢坐穩江山,還需要一點點權謀之術,也叫帝王之術!

而鄔思道,就是能讓帝王之術得以施展的最佳人選,這一點上,鄔思道和雍正帝一清二楚,互相提防。

當年老四胤禛明明知道鄔思道跟年秋月互相愛慕,卻硬是耍了個心眼,給生生拆散。不是他冷酷無情,而是不敢冒險,冒什麼險?

就是冒年羹堯跟鄔思道聯合之險,雍正帝即位當晚,就急匆匆趕回府邸,為的什麼?

就是為了除掉鄔思道,除掉所有參與奪嫡,知道很多祕密的人員,因為他不敢冒險。

"

在《雍正王朝》中,年羹堯之死可謂驚天動地,這位不可一世的大將軍,就因為殺害了孫嘉誠,就因為阻礙了新政的推行,最終落得自盡的下場。

很多人都覺得,年羹堯就是太作,不是有句話叫“no zuo no die”嗎?實際上,他的作,只是一個安全隱患,真正釀成事故是多種安全隱患夾雜在一起,並最終觸發了死亡倒計時。

而這個觸發器,早在多年前就準備好了……

楊角風談雍正王朝:說出來你可能不信,年羹堯之死早就在鄔思道策劃之中!

雍正王朝:“帝出三江口”是反詩?錯,是雍正帝和鄔思道的暗號

一、

前面也提到了,雍正帝即位後僅有的一次下江南,除了推行新政和黃河賑災以外,最大的目的就是要尋找處理年羹堯的理由。

通過他此行的所見所聞,看到的所謂“年選”官員汪道臺,還有黃倫對待新政的態度,異常憤怒。實際上他們倆的態度就是年羹堯的態度,當初得勝回京,雍正帝就新政問題請求過年羹堯。可惜提出的三個請求,包括削減軍隊,降低軍費開支,推行“火耗歸公”等,都被年羹堯一一拒絕,雍正帝無奈,這才派孫嘉誠去西北。

可是從孫嘉誠去西北的那一刻起,雍正帝就已經做好了兩手準備,一種是年羹堯跟孫嘉誠合作的準備。一種便是除掉年羹堯的準備,既然要除,必然需要理由,而這個理由,就藏在下江南的路上。

有讀者提出,康熙帝和乾隆帝的下江南,並不是指去長江以南,而是去江南省。江南省指的是上海、安徽、浙江、江蘇一帶,在清朝時,該省賦稅幾乎佔了朝廷收入的一半。

所以,李衛在江蘇推行的“攤丁入畝”制度,就是在最富裕的省進行的。

雍正帝此行首先是奔著鄔思道去的,結果撲了個空,退而求其次,再次到了李衛那裡。通過這次下江南,雍正帝獲取到的信息主要以下幾點:

李衛和田文鏡全力推行新政,而且並不買年羹堯的賬;其次就是,年羹堯選拔上來的那群人,成為了推行新政的阻礙;三就是,除掉年羹堯,也是李衛等支持新政派的訴求:

“乾脆,把他的大將軍給免了!”

只是有這些理由,還不足以讓雍正帝下定處罰年羹堯的決心,他還缺一個人的意見,這個人不是別人,正是鄔思道!

雍正王朝:“帝出三江口”是反詩?錯,是雍正帝和鄔思道的暗號

二、

鄔思道何許人也,當年是老四胤禛派年羹堯在江南找出來的,並全家拜為老師!

除此之外,鄔思道跟年羹堯還有一層關係,那就是他們是同一年科舉考試,而且同時參加的鄉試。可以說他倆關係十分密切,這也是老四胤禛當年派年羹堯去尋找鄔思道的一個原因。

更重要的是,年羹堯不僅找到了鄔思道,還把自己如花似玉的妹妹年秋月派過去伺候,足可見他對鄔思道的重視。

一個帝王要成就帝業,有幾項大權是要牢牢抓在手中的,分別是政權、兵權和財權:

毫無疑問,雍正帝即位之後,年羹堯就象徵著雍正帝的兵權,這很容易理解,西北大將軍嘛。而把李衛和田文鏡等心腹之人派往富庶之地,也就等於牢牢抓住了財權,不管正史還是戲說,李衛和田文鏡收稅還是有兩下子的。再有就是政權,當然是控制在雍正帝手中,雖然也有老八胤禩或者老十四胤禵蹦出來挑戰一下,但無異於隔靴搔癢。

除此之外,要想牢牢坐穩江山,還需要一點點權謀之術,也叫帝王之術!

而鄔思道,就是能讓帝王之術得以施展的最佳人選,這一點上,鄔思道和雍正帝一清二楚,互相提防。

當年老四胤禛明明知道鄔思道跟年秋月互相愛慕,卻硬是耍了個心眼,給生生拆散。不是他冷酷無情,而是不敢冒險,冒什麼險?

就是冒年羹堯跟鄔思道聯合之險,雍正帝即位當晚,就急匆匆趕回府邸,為的什麼?

就是為了除掉鄔思道,除掉所有參與奪嫡,知道很多祕密的人員,因為他不敢冒險。

雍正王朝:“帝出三江口”是反詩?錯,是雍正帝和鄔思道的暗號

三、

我們來推導一下雍正帝的權謀之術:

第一個展現出野心的是年羹堯,比如拜見老八胤禩,比如給張廷玉送禮,比如血洗江夏鎮。所以,雍正帝需要敲打一下年羹堯,於是年羹堯就有了在雍親王府跪了一天的經歷,也才有了李衛被安插到年羹堯身邊監視之事。

監視年羹堯這件事是鄔思道跟雍正帝合作做的,隨後倆人又合夥試探了李衛:

還記得李衛那次進京嗎?李衛早早就步行至老四胤禛身邊,又給孩子起名叫李忠四爺,這只是第一關。最難的試探在後面,老四胤禛跟李衛寒暄之後,講道:

“你們先去看看福晉,過後李衛到楓晚亭,鄔先生那等我。”

後面就是四福晉的試探,還好他們順利過關,最後就是終極試探,為什麼非要到楓晚亭?就是因為這會經過李衛的好朋友坎兒的老房子……

鄔思道就在那裡試探的李衛,大家看看鄔思道說的話,話中有話:

“多少人讀書十年寒窗求之不得這官帽,狗兒,你要好自為之。”

為什麼叫他好自為之?就是怕他忘本,就是怕他因為坎兒的事質疑四爺,就是怕他會對四爺產生不滿。

李衛又是何等聰明,馬上回答:

“鄔先生,您說的意思我明白!做人跟做官一個理兒,就是不能忘本!”

有了李衛這次表態,鄔思道相當滿意,給了一句五個字評價:

“孺子可教也!”

所以,雍正帝對手下人的管控是一環扣一環的,李衛監視年羹堯,鄔思道考驗李衛,雍正帝試探鄔思道……

"

在《雍正王朝》中,年羹堯之死可謂驚天動地,這位不可一世的大將軍,就因為殺害了孫嘉誠,就因為阻礙了新政的推行,最終落得自盡的下場。

很多人都覺得,年羹堯就是太作,不是有句話叫“no zuo no die”嗎?實際上,他的作,只是一個安全隱患,真正釀成事故是多種安全隱患夾雜在一起,並最終觸發了死亡倒計時。

而這個觸發器,早在多年前就準備好了……

楊角風談雍正王朝:說出來你可能不信,年羹堯之死早就在鄔思道策劃之中!

雍正王朝:“帝出三江口”是反詩?錯,是雍正帝和鄔思道的暗號

一、

前面也提到了,雍正帝即位後僅有的一次下江南,除了推行新政和黃河賑災以外,最大的目的就是要尋找處理年羹堯的理由。

通過他此行的所見所聞,看到的所謂“年選”官員汪道臺,還有黃倫對待新政的態度,異常憤怒。實際上他們倆的態度就是年羹堯的態度,當初得勝回京,雍正帝就新政問題請求過年羹堯。可惜提出的三個請求,包括削減軍隊,降低軍費開支,推行“火耗歸公”等,都被年羹堯一一拒絕,雍正帝無奈,這才派孫嘉誠去西北。

可是從孫嘉誠去西北的那一刻起,雍正帝就已經做好了兩手準備,一種是年羹堯跟孫嘉誠合作的準備。一種便是除掉年羹堯的準備,既然要除,必然需要理由,而這個理由,就藏在下江南的路上。

有讀者提出,康熙帝和乾隆帝的下江南,並不是指去長江以南,而是去江南省。江南省指的是上海、安徽、浙江、江蘇一帶,在清朝時,該省賦稅幾乎佔了朝廷收入的一半。

所以,李衛在江蘇推行的“攤丁入畝”制度,就是在最富裕的省進行的。

雍正帝此行首先是奔著鄔思道去的,結果撲了個空,退而求其次,再次到了李衛那裡。通過這次下江南,雍正帝獲取到的信息主要以下幾點:

李衛和田文鏡全力推行新政,而且並不買年羹堯的賬;其次就是,年羹堯選拔上來的那群人,成為了推行新政的阻礙;三就是,除掉年羹堯,也是李衛等支持新政派的訴求:

“乾脆,把他的大將軍給免了!”

只是有這些理由,還不足以讓雍正帝下定處罰年羹堯的決心,他還缺一個人的意見,這個人不是別人,正是鄔思道!

雍正王朝:“帝出三江口”是反詩?錯,是雍正帝和鄔思道的暗號

二、

鄔思道何許人也,當年是老四胤禛派年羹堯在江南找出來的,並全家拜為老師!

除此之外,鄔思道跟年羹堯還有一層關係,那就是他們是同一年科舉考試,而且同時參加的鄉試。可以說他倆關係十分密切,這也是老四胤禛當年派年羹堯去尋找鄔思道的一個原因。

更重要的是,年羹堯不僅找到了鄔思道,還把自己如花似玉的妹妹年秋月派過去伺候,足可見他對鄔思道的重視。

一個帝王要成就帝業,有幾項大權是要牢牢抓在手中的,分別是政權、兵權和財權:

毫無疑問,雍正帝即位之後,年羹堯就象徵著雍正帝的兵權,這很容易理解,西北大將軍嘛。而把李衛和田文鏡等心腹之人派往富庶之地,也就等於牢牢抓住了財權,不管正史還是戲說,李衛和田文鏡收稅還是有兩下子的。再有就是政權,當然是控制在雍正帝手中,雖然也有老八胤禩或者老十四胤禵蹦出來挑戰一下,但無異於隔靴搔癢。

除此之外,要想牢牢坐穩江山,還需要一點點權謀之術,也叫帝王之術!

而鄔思道,就是能讓帝王之術得以施展的最佳人選,這一點上,鄔思道和雍正帝一清二楚,互相提防。

當年老四胤禛明明知道鄔思道跟年秋月互相愛慕,卻硬是耍了個心眼,給生生拆散。不是他冷酷無情,而是不敢冒險,冒什麼險?

就是冒年羹堯跟鄔思道聯合之險,雍正帝即位當晚,就急匆匆趕回府邸,為的什麼?

就是為了除掉鄔思道,除掉所有參與奪嫡,知道很多祕密的人員,因為他不敢冒險。

雍正王朝:“帝出三江口”是反詩?錯,是雍正帝和鄔思道的暗號

三、

我們來推導一下雍正帝的權謀之術:

第一個展現出野心的是年羹堯,比如拜見老八胤禩,比如給張廷玉送禮,比如血洗江夏鎮。所以,雍正帝需要敲打一下年羹堯,於是年羹堯就有了在雍親王府跪了一天的經歷,也才有了李衛被安插到年羹堯身邊監視之事。

監視年羹堯這件事是鄔思道跟雍正帝合作做的,隨後倆人又合夥試探了李衛:

還記得李衛那次進京嗎?李衛早早就步行至老四胤禛身邊,又給孩子起名叫李忠四爺,這只是第一關。最難的試探在後面,老四胤禛跟李衛寒暄之後,講道:

“你們先去看看福晉,過後李衛到楓晚亭,鄔先生那等我。”

後面就是四福晉的試探,還好他們順利過關,最後就是終極試探,為什麼非要到楓晚亭?就是因為這會經過李衛的好朋友坎兒的老房子……

鄔思道就在那裡試探的李衛,大家看看鄔思道說的話,話中有話:

“多少人讀書十年寒窗求之不得這官帽,狗兒,你要好自為之。”

為什麼叫他好自為之?就是怕他忘本,就是怕他因為坎兒的事質疑四爺,就是怕他會對四爺產生不滿。

李衛又是何等聰明,馬上回答:

“鄔先生,您說的意思我明白!做人跟做官一個理兒,就是不能忘本!”

有了李衛這次表態,鄔思道相當滿意,給了一句五個字評價:

“孺子可教也!”

所以,雍正帝對手下人的管控是一環扣一環的,李衛監視年羹堯,鄔思道考驗李衛,雍正帝試探鄔思道……

雍正王朝:“帝出三江口”是反詩?錯,是雍正帝和鄔思道的暗號

四、

雍正帝試探鄔思道不是一次兩次,早在還不是皇帝的時候就開始試探了:

還記得“死鷹事件”之後發生的事嗎?老四胤禛弄了幾箱子金銀財寶給鄔思道,說了一句意味深長的話:

“先生有房杜之才,無奈胤禛無李世民之命,委屈你了,這點東西不成敬意,送給你安度後半生吧!”

你看老四胤禛自比誰?李世民啊,李世民怎麼奪得皇位的?話說到這份上,鄔思道會不明白?

鄔思道根本就沒得選,選了銀子,這個門都別想出去,所以,他才掏出一份名單,老十三胤祥的舊部,這就給老四胤禛策劃武力奪嫡了。

等老四胤禛真正當上了皇帝,當天,連孝都不守,就急急忙忙回家,可不是想家哦,也不是想鄔思道,而是要除掉鄔思道。

鄔思道又是何等聰明,早就猜到雍正帝會這樣做了,所以他利用雍正帝多疑的心思,也設下一計,那就是派五路人馬保護府邸,而且不相統屬。

雍正帝見到此景,自然也不敢輕舉妄動,畢竟不清楚府邸形勢,人馬又是鄔思道安排的:

“既然是鄔先生安排的,自然萬無一失啊,你的名分容朕慢慢安排。”

你以為是保護雍正帝萬無一失啊,錯,是保護鄔思道自己萬無一失!

後來的十七阿哥急於求見,就是沒有等到雍正帝的“清君側”信號,急匆匆要進來看情況,結果被鄔思道搶先一步給趕走了,理由便是:

“天子無私事!”

"

在《雍正王朝》中,年羹堯之死可謂驚天動地,這位不可一世的大將軍,就因為殺害了孫嘉誠,就因為阻礙了新政的推行,最終落得自盡的下場。

很多人都覺得,年羹堯就是太作,不是有句話叫“no zuo no die”嗎?實際上,他的作,只是一個安全隱患,真正釀成事故是多種安全隱患夾雜在一起,並最終觸發了死亡倒計時。

而這個觸發器,早在多年前就準備好了……

楊角風談雍正王朝:說出來你可能不信,年羹堯之死早就在鄔思道策劃之中!

雍正王朝:“帝出三江口”是反詩?錯,是雍正帝和鄔思道的暗號

一、

前面也提到了,雍正帝即位後僅有的一次下江南,除了推行新政和黃河賑災以外,最大的目的就是要尋找處理年羹堯的理由。

通過他此行的所見所聞,看到的所謂“年選”官員汪道臺,還有黃倫對待新政的態度,異常憤怒。實際上他們倆的態度就是年羹堯的態度,當初得勝回京,雍正帝就新政問題請求過年羹堯。可惜提出的三個請求,包括削減軍隊,降低軍費開支,推行“火耗歸公”等,都被年羹堯一一拒絕,雍正帝無奈,這才派孫嘉誠去西北。

可是從孫嘉誠去西北的那一刻起,雍正帝就已經做好了兩手準備,一種是年羹堯跟孫嘉誠合作的準備。一種便是除掉年羹堯的準備,既然要除,必然需要理由,而這個理由,就藏在下江南的路上。

有讀者提出,康熙帝和乾隆帝的下江南,並不是指去長江以南,而是去江南省。江南省指的是上海、安徽、浙江、江蘇一帶,在清朝時,該省賦稅幾乎佔了朝廷收入的一半。

所以,李衛在江蘇推行的“攤丁入畝”制度,就是在最富裕的省進行的。

雍正帝此行首先是奔著鄔思道去的,結果撲了個空,退而求其次,再次到了李衛那裡。通過這次下江南,雍正帝獲取到的信息主要以下幾點:

李衛和田文鏡全力推行新政,而且並不買年羹堯的賬;其次就是,年羹堯選拔上來的那群人,成為了推行新政的阻礙;三就是,除掉年羹堯,也是李衛等支持新政派的訴求:

“乾脆,把他的大將軍給免了!”

只是有這些理由,還不足以讓雍正帝下定處罰年羹堯的決心,他還缺一個人的意見,這個人不是別人,正是鄔思道!

雍正王朝:“帝出三江口”是反詩?錯,是雍正帝和鄔思道的暗號

二、

鄔思道何許人也,當年是老四胤禛派年羹堯在江南找出來的,並全家拜為老師!

除此之外,鄔思道跟年羹堯還有一層關係,那就是他們是同一年科舉考試,而且同時參加的鄉試。可以說他倆關係十分密切,這也是老四胤禛當年派年羹堯去尋找鄔思道的一個原因。

更重要的是,年羹堯不僅找到了鄔思道,還把自己如花似玉的妹妹年秋月派過去伺候,足可見他對鄔思道的重視。

一個帝王要成就帝業,有幾項大權是要牢牢抓在手中的,分別是政權、兵權和財權:

毫無疑問,雍正帝即位之後,年羹堯就象徵著雍正帝的兵權,這很容易理解,西北大將軍嘛。而把李衛和田文鏡等心腹之人派往富庶之地,也就等於牢牢抓住了財權,不管正史還是戲說,李衛和田文鏡收稅還是有兩下子的。再有就是政權,當然是控制在雍正帝手中,雖然也有老八胤禩或者老十四胤禵蹦出來挑戰一下,但無異於隔靴搔癢。

除此之外,要想牢牢坐穩江山,還需要一點點權謀之術,也叫帝王之術!

而鄔思道,就是能讓帝王之術得以施展的最佳人選,這一點上,鄔思道和雍正帝一清二楚,互相提防。

當年老四胤禛明明知道鄔思道跟年秋月互相愛慕,卻硬是耍了個心眼,給生生拆散。不是他冷酷無情,而是不敢冒險,冒什麼險?

就是冒年羹堯跟鄔思道聯合之險,雍正帝即位當晚,就急匆匆趕回府邸,為的什麼?

就是為了除掉鄔思道,除掉所有參與奪嫡,知道很多祕密的人員,因為他不敢冒險。

雍正王朝:“帝出三江口”是反詩?錯,是雍正帝和鄔思道的暗號

三、

我們來推導一下雍正帝的權謀之術:

第一個展現出野心的是年羹堯,比如拜見老八胤禩,比如給張廷玉送禮,比如血洗江夏鎮。所以,雍正帝需要敲打一下年羹堯,於是年羹堯就有了在雍親王府跪了一天的經歷,也才有了李衛被安插到年羹堯身邊監視之事。

監視年羹堯這件事是鄔思道跟雍正帝合作做的,隨後倆人又合夥試探了李衛:

還記得李衛那次進京嗎?李衛早早就步行至老四胤禛身邊,又給孩子起名叫李忠四爺,這只是第一關。最難的試探在後面,老四胤禛跟李衛寒暄之後,講道:

“你們先去看看福晉,過後李衛到楓晚亭,鄔先生那等我。”

後面就是四福晉的試探,還好他們順利過關,最後就是終極試探,為什麼非要到楓晚亭?就是因為這會經過李衛的好朋友坎兒的老房子……

鄔思道就在那裡試探的李衛,大家看看鄔思道說的話,話中有話:

“多少人讀書十年寒窗求之不得這官帽,狗兒,你要好自為之。”

為什麼叫他好自為之?就是怕他忘本,就是怕他因為坎兒的事質疑四爺,就是怕他會對四爺產生不滿。

李衛又是何等聰明,馬上回答:

“鄔先生,您說的意思我明白!做人跟做官一個理兒,就是不能忘本!”

有了李衛這次表態,鄔思道相當滿意,給了一句五個字評價:

“孺子可教也!”

所以,雍正帝對手下人的管控是一環扣一環的,李衛監視年羹堯,鄔思道考驗李衛,雍正帝試探鄔思道……

雍正王朝:“帝出三江口”是反詩?錯,是雍正帝和鄔思道的暗號

四、

雍正帝試探鄔思道不是一次兩次,早在還不是皇帝的時候就開始試探了:

還記得“死鷹事件”之後發生的事嗎?老四胤禛弄了幾箱子金銀財寶給鄔思道,說了一句意味深長的話:

“先生有房杜之才,無奈胤禛無李世民之命,委屈你了,這點東西不成敬意,送給你安度後半生吧!”

你看老四胤禛自比誰?李世民啊,李世民怎麼奪得皇位的?話說到這份上,鄔思道會不明白?

鄔思道根本就沒得選,選了銀子,這個門都別想出去,所以,他才掏出一份名單,老十三胤祥的舊部,這就給老四胤禛策劃武力奪嫡了。

等老四胤禛真正當上了皇帝,當天,連孝都不守,就急急忙忙回家,可不是想家哦,也不是想鄔思道,而是要除掉鄔思道。

鄔思道又是何等聰明,早就猜到雍正帝會這樣做了,所以他利用雍正帝多疑的心思,也設下一計,那就是派五路人馬保護府邸,而且不相統屬。

雍正帝見到此景,自然也不敢輕舉妄動,畢竟不清楚府邸形勢,人馬又是鄔思道安排的:

“既然是鄔先生安排的,自然萬無一失啊,你的名分容朕慢慢安排。”

你以為是保護雍正帝萬無一失啊,錯,是保護鄔思道自己萬無一失!

後來的十七阿哥急於求見,就是沒有等到雍正帝的“清君側”信號,急匆匆要進來看情況,結果被鄔思道搶先一步給趕走了,理由便是:

“天子無私事!”

雍正王朝:“帝出三江口”是反詩?錯,是雍正帝和鄔思道的暗號

五、

自然,當晚雍正帝的“私事”也就沒有辦成,幸虧鄔思道還給了雍正帝第二條選擇,那就是“半隱”,這才保住了一條小命,第二天一大早就急忙跑路啦……

半隱後的鄔思道,實際上仍然處於雍正帝的監視之中,看看他選擇的李衛就全明白了。選擇年羹堯,那就是找死,雍正帝最怕的就是他跟年羹堯結合。首選田文鏡也不行,田文鏡又不是府邸奴才,跟雍正帝交情不深,自然起不到監視的效果。

所以,鄔思道只能選擇李衛,李衛是受過試探的,是絕對忠心耿耿的,只不過當年試探李衛的鄔思道,現在成了被試探之人。

還記得雍正帝封諾敏為天下第一巡撫時下的明詔嗎,鄔思道是怎麼說的:

“這明詔朝廷發給各省總督和巡撫的,你才是一個布政使,為什麼也發給了你一份?”

是啊,為什麼發給李衛?其實並不是發給李衛,是發給鄔思道的,讓他給看看,這樣做有沒有風險,後來鄔思道就給田文鏡指出了諾敏問題所在啊。

鄔思道當然也不想一直被監視,所以就要設計離開,既然要離開,必然要替雍正帝辦完所有的事情,這其中就包括,繼續試探年羹堯!

面對西北戰事遲遲不結束,鄔思道決定親自送糧草去西北大營,也才有了鄔思道對年羹堯意味深長的一句問話:

“你處處算無遺策,為什麼就沒有想到我軍需要龐大的軍餉開支,難道叛軍就不需要軍餉開支?”

言外之意,就是年羹堯你是不是養寇為重?說是把青海圍的水洩不通,那麼叛軍的糧食哪來的,是不是你供應的?

"

在《雍正王朝》中,年羹堯之死可謂驚天動地,這位不可一世的大將軍,就因為殺害了孫嘉誠,就因為阻礙了新政的推行,最終落得自盡的下場。

很多人都覺得,年羹堯就是太作,不是有句話叫“no zuo no die”嗎?實際上,他的作,只是一個安全隱患,真正釀成事故是多種安全隱患夾雜在一起,並最終觸發了死亡倒計時。

而這個觸發器,早在多年前就準備好了……

楊角風談雍正王朝:說出來你可能不信,年羹堯之死早就在鄔思道策劃之中!

雍正王朝:“帝出三江口”是反詩?錯,是雍正帝和鄔思道的暗號

一、

前面也提到了,雍正帝即位後僅有的一次下江南,除了推行新政和黃河賑災以外,最大的目的就是要尋找處理年羹堯的理由。

通過他此行的所見所聞,看到的所謂“年選”官員汪道臺,還有黃倫對待新政的態度,異常憤怒。實際上他們倆的態度就是年羹堯的態度,當初得勝回京,雍正帝就新政問題請求過年羹堯。可惜提出的三個請求,包括削減軍隊,降低軍費開支,推行“火耗歸公”等,都被年羹堯一一拒絕,雍正帝無奈,這才派孫嘉誠去西北。

可是從孫嘉誠去西北的那一刻起,雍正帝就已經做好了兩手準備,一種是年羹堯跟孫嘉誠合作的準備。一種便是除掉年羹堯的準備,既然要除,必然需要理由,而這個理由,就藏在下江南的路上。

有讀者提出,康熙帝和乾隆帝的下江南,並不是指去長江以南,而是去江南省。江南省指的是上海、安徽、浙江、江蘇一帶,在清朝時,該省賦稅幾乎佔了朝廷收入的一半。

所以,李衛在江蘇推行的“攤丁入畝”制度,就是在最富裕的省進行的。

雍正帝此行首先是奔著鄔思道去的,結果撲了個空,退而求其次,再次到了李衛那裡。通過這次下江南,雍正帝獲取到的信息主要以下幾點:

李衛和田文鏡全力推行新政,而且並不買年羹堯的賬;其次就是,年羹堯選拔上來的那群人,成為了推行新政的阻礙;三就是,除掉年羹堯,也是李衛等支持新政派的訴求:

“乾脆,把他的大將軍給免了!”

只是有這些理由,還不足以讓雍正帝下定處罰年羹堯的決心,他還缺一個人的意見,這個人不是別人,正是鄔思道!

雍正王朝:“帝出三江口”是反詩?錯,是雍正帝和鄔思道的暗號

二、

鄔思道何許人也,當年是老四胤禛派年羹堯在江南找出來的,並全家拜為老師!

除此之外,鄔思道跟年羹堯還有一層關係,那就是他們是同一年科舉考試,而且同時參加的鄉試。可以說他倆關係十分密切,這也是老四胤禛當年派年羹堯去尋找鄔思道的一個原因。

更重要的是,年羹堯不僅找到了鄔思道,還把自己如花似玉的妹妹年秋月派過去伺候,足可見他對鄔思道的重視。

一個帝王要成就帝業,有幾項大權是要牢牢抓在手中的,分別是政權、兵權和財權:

毫無疑問,雍正帝即位之後,年羹堯就象徵著雍正帝的兵權,這很容易理解,西北大將軍嘛。而把李衛和田文鏡等心腹之人派往富庶之地,也就等於牢牢抓住了財權,不管正史還是戲說,李衛和田文鏡收稅還是有兩下子的。再有就是政權,當然是控制在雍正帝手中,雖然也有老八胤禩或者老十四胤禵蹦出來挑戰一下,但無異於隔靴搔癢。

除此之外,要想牢牢坐穩江山,還需要一點點權謀之術,也叫帝王之術!

而鄔思道,就是能讓帝王之術得以施展的最佳人選,這一點上,鄔思道和雍正帝一清二楚,互相提防。

當年老四胤禛明明知道鄔思道跟年秋月互相愛慕,卻硬是耍了個心眼,給生生拆散。不是他冷酷無情,而是不敢冒險,冒什麼險?

就是冒年羹堯跟鄔思道聯合之險,雍正帝即位當晚,就急匆匆趕回府邸,為的什麼?

就是為了除掉鄔思道,除掉所有參與奪嫡,知道很多祕密的人員,因為他不敢冒險。

雍正王朝:“帝出三江口”是反詩?錯,是雍正帝和鄔思道的暗號

三、

我們來推導一下雍正帝的權謀之術:

第一個展現出野心的是年羹堯,比如拜見老八胤禩,比如給張廷玉送禮,比如血洗江夏鎮。所以,雍正帝需要敲打一下年羹堯,於是年羹堯就有了在雍親王府跪了一天的經歷,也才有了李衛被安插到年羹堯身邊監視之事。

監視年羹堯這件事是鄔思道跟雍正帝合作做的,隨後倆人又合夥試探了李衛:

還記得李衛那次進京嗎?李衛早早就步行至老四胤禛身邊,又給孩子起名叫李忠四爺,這只是第一關。最難的試探在後面,老四胤禛跟李衛寒暄之後,講道:

“你們先去看看福晉,過後李衛到楓晚亭,鄔先生那等我。”

後面就是四福晉的試探,還好他們順利過關,最後就是終極試探,為什麼非要到楓晚亭?就是因為這會經過李衛的好朋友坎兒的老房子……

鄔思道就在那裡試探的李衛,大家看看鄔思道說的話,話中有話:

“多少人讀書十年寒窗求之不得這官帽,狗兒,你要好自為之。”

為什麼叫他好自為之?就是怕他忘本,就是怕他因為坎兒的事質疑四爺,就是怕他會對四爺產生不滿。

李衛又是何等聰明,馬上回答:

“鄔先生,您說的意思我明白!做人跟做官一個理兒,就是不能忘本!”

有了李衛這次表態,鄔思道相當滿意,給了一句五個字評價:

“孺子可教也!”

所以,雍正帝對手下人的管控是一環扣一環的,李衛監視年羹堯,鄔思道考驗李衛,雍正帝試探鄔思道……

雍正王朝:“帝出三江口”是反詩?錯,是雍正帝和鄔思道的暗號

四、

雍正帝試探鄔思道不是一次兩次,早在還不是皇帝的時候就開始試探了:

還記得“死鷹事件”之後發生的事嗎?老四胤禛弄了幾箱子金銀財寶給鄔思道,說了一句意味深長的話:

“先生有房杜之才,無奈胤禛無李世民之命,委屈你了,這點東西不成敬意,送給你安度後半生吧!”

你看老四胤禛自比誰?李世民啊,李世民怎麼奪得皇位的?話說到這份上,鄔思道會不明白?

鄔思道根本就沒得選,選了銀子,這個門都別想出去,所以,他才掏出一份名單,老十三胤祥的舊部,這就給老四胤禛策劃武力奪嫡了。

等老四胤禛真正當上了皇帝,當天,連孝都不守,就急急忙忙回家,可不是想家哦,也不是想鄔思道,而是要除掉鄔思道。

鄔思道又是何等聰明,早就猜到雍正帝會這樣做了,所以他利用雍正帝多疑的心思,也設下一計,那就是派五路人馬保護府邸,而且不相統屬。

雍正帝見到此景,自然也不敢輕舉妄動,畢竟不清楚府邸形勢,人馬又是鄔思道安排的:

“既然是鄔先生安排的,自然萬無一失啊,你的名分容朕慢慢安排。”

你以為是保護雍正帝萬無一失啊,錯,是保護鄔思道自己萬無一失!

後來的十七阿哥急於求見,就是沒有等到雍正帝的“清君側”信號,急匆匆要進來看情況,結果被鄔思道搶先一步給趕走了,理由便是:

“天子無私事!”

雍正王朝:“帝出三江口”是反詩?錯,是雍正帝和鄔思道的暗號

五、

自然,當晚雍正帝的“私事”也就沒有辦成,幸虧鄔思道還給了雍正帝第二條選擇,那就是“半隱”,這才保住了一條小命,第二天一大早就急忙跑路啦……

半隱後的鄔思道,實際上仍然處於雍正帝的監視之中,看看他選擇的李衛就全明白了。選擇年羹堯,那就是找死,雍正帝最怕的就是他跟年羹堯結合。首選田文鏡也不行,田文鏡又不是府邸奴才,跟雍正帝交情不深,自然起不到監視的效果。

所以,鄔思道只能選擇李衛,李衛是受過試探的,是絕對忠心耿耿的,只不過當年試探李衛的鄔思道,現在成了被試探之人。

還記得雍正帝封諾敏為天下第一巡撫時下的明詔嗎,鄔思道是怎麼說的:

“這明詔朝廷發給各省總督和巡撫的,你才是一個布政使,為什麼也發給了你一份?”

是啊,為什麼發給李衛?其實並不是發給李衛,是發給鄔思道的,讓他給看看,這樣做有沒有風險,後來鄔思道就給田文鏡指出了諾敏問題所在啊。

鄔思道當然也不想一直被監視,所以就要設計離開,既然要離開,必然要替雍正帝辦完所有的事情,這其中就包括,繼續試探年羹堯!

面對西北戰事遲遲不結束,鄔思道決定親自送糧草去西北大營,也才有了鄔思道對年羹堯意味深長的一句問話:

“你處處算無遺策,為什麼就沒有想到我軍需要龐大的軍餉開支,難道叛軍就不需要軍餉開支?”

言外之意,就是年羹堯你是不是養寇為重?說是把青海圍的水洩不通,那麼叛軍的糧食哪來的,是不是你供應的?

雍正王朝:“帝出三江口”是反詩?錯,是雍正帝和鄔思道的暗號

六、

不要相信鄔思道有什麼神力相助,怎麼就知道叛軍主力在法輪寺?

根本不用猜,全青海,就這一個地方有糧草進入,不是這裡是哪裡?甚至鄔思道根本就不知道法輪寺的事,他就是胡亂一指,年羹堯立馬就明白什麼叫“燈下黑”了。

講了這麼多,我們再回到雍正帝下江南這件事上,他就是來找鄔思道的。

鄔思道當然也明白,除掉了年羹堯,自己也就再無存在的價值了,所以必然會躲。雍正帝畢竟跟鄔思道打了這麼多年交道,也明白他擔心的是什麼,自然也就沒讓田文鏡去追。

再說李衛那裡,一省巡撫找個妓女怎麼就傳的滿城風雨,不僅小翠知道,連劉墨林都輕而易舉地就獲取到了信息,連雍正帝都詫異:

“什麼時候染上這個毛病了?”

實際上,這是李衛故意讓傳到雍正帝耳朵中的,作為一省巡撫,他會不知道雍正帝已經到江蘇?之所以還這樣做,就是給雍正帝看的,目的也很簡單,弄點小毛病表達一下自己“胸無大志”唄。

我甚至都懷疑,歌姬小鳳仙不是別人,而是從田文鏡處逃過來的鄔思道。

果然,雍正帝三句話不離年羹堯,說來說去,就是希望從李衛口中獲得點鄔思道的信息,李衛心領神會:

“鄔先生早就跟我說過,年羹堯這個人遲早會闖出天大的禍來。”

雍正帝果然提高了警惕,豎著耳朵往下聽,李衛隨後說出:

“帝出三江口,嘉湖作戰場”

實際上這句話跟年羹堯八竿子打不著,嘉湖在南方,年羹堯在西北當大將軍,隔著大半個清朝呢。

這句話,更可能就是鄔思道跟雍正帝的暗號,這個暗號早在很久之前就制定好了。鄔思道此時讓李衛說出來,就是認為時機已到,可以開啟毀滅年羹堯的倒計時了。

"

在《雍正王朝》中,年羹堯之死可謂驚天動地,這位不可一世的大將軍,就因為殺害了孫嘉誠,就因為阻礙了新政的推行,最終落得自盡的下場。

很多人都覺得,年羹堯就是太作,不是有句話叫“no zuo no die”嗎?實際上,他的作,只是一個安全隱患,真正釀成事故是多種安全隱患夾雜在一起,並最終觸發了死亡倒計時。

而這個觸發器,早在多年前就準備好了……

楊角風談雍正王朝:說出來你可能不信,年羹堯之死早就在鄔思道策劃之中!

雍正王朝:“帝出三江口”是反詩?錯,是雍正帝和鄔思道的暗號

一、

前面也提到了,雍正帝即位後僅有的一次下江南,除了推行新政和黃河賑災以外,最大的目的就是要尋找處理年羹堯的理由。

通過他此行的所見所聞,看到的所謂“年選”官員汪道臺,還有黃倫對待新政的態度,異常憤怒。實際上他們倆的態度就是年羹堯的態度,當初得勝回京,雍正帝就新政問題請求過年羹堯。可惜提出的三個請求,包括削減軍隊,降低軍費開支,推行“火耗歸公”等,都被年羹堯一一拒絕,雍正帝無奈,這才派孫嘉誠去西北。

可是從孫嘉誠去西北的那一刻起,雍正帝就已經做好了兩手準備,一種是年羹堯跟孫嘉誠合作的準備。一種便是除掉年羹堯的準備,既然要除,必然需要理由,而這個理由,就藏在下江南的路上。

有讀者提出,康熙帝和乾隆帝的下江南,並不是指去長江以南,而是去江南省。江南省指的是上海、安徽、浙江、江蘇一帶,在清朝時,該省賦稅幾乎佔了朝廷收入的一半。

所以,李衛在江蘇推行的“攤丁入畝”制度,就是在最富裕的省進行的。

雍正帝此行首先是奔著鄔思道去的,結果撲了個空,退而求其次,再次到了李衛那裡。通過這次下江南,雍正帝獲取到的信息主要以下幾點:

李衛和田文鏡全力推行新政,而且並不買年羹堯的賬;其次就是,年羹堯選拔上來的那群人,成為了推行新政的阻礙;三就是,除掉年羹堯,也是李衛等支持新政派的訴求:

“乾脆,把他的大將軍給免了!”

只是有這些理由,還不足以讓雍正帝下定處罰年羹堯的決心,他還缺一個人的意見,這個人不是別人,正是鄔思道!

雍正王朝:“帝出三江口”是反詩?錯,是雍正帝和鄔思道的暗號

二、

鄔思道何許人也,當年是老四胤禛派年羹堯在江南找出來的,並全家拜為老師!

除此之外,鄔思道跟年羹堯還有一層關係,那就是他們是同一年科舉考試,而且同時參加的鄉試。可以說他倆關係十分密切,這也是老四胤禛當年派年羹堯去尋找鄔思道的一個原因。

更重要的是,年羹堯不僅找到了鄔思道,還把自己如花似玉的妹妹年秋月派過去伺候,足可見他對鄔思道的重視。

一個帝王要成就帝業,有幾項大權是要牢牢抓在手中的,分別是政權、兵權和財權:

毫無疑問,雍正帝即位之後,年羹堯就象徵著雍正帝的兵權,這很容易理解,西北大將軍嘛。而把李衛和田文鏡等心腹之人派往富庶之地,也就等於牢牢抓住了財權,不管正史還是戲說,李衛和田文鏡收稅還是有兩下子的。再有就是政權,當然是控制在雍正帝手中,雖然也有老八胤禩或者老十四胤禵蹦出來挑戰一下,但無異於隔靴搔癢。

除此之外,要想牢牢坐穩江山,還需要一點點權謀之術,也叫帝王之術!

而鄔思道,就是能讓帝王之術得以施展的最佳人選,這一點上,鄔思道和雍正帝一清二楚,互相提防。

當年老四胤禛明明知道鄔思道跟年秋月互相愛慕,卻硬是耍了個心眼,給生生拆散。不是他冷酷無情,而是不敢冒險,冒什麼險?

就是冒年羹堯跟鄔思道聯合之險,雍正帝即位當晚,就急匆匆趕回府邸,為的什麼?

就是為了除掉鄔思道,除掉所有參與奪嫡,知道很多祕密的人員,因為他不敢冒險。

雍正王朝:“帝出三江口”是反詩?錯,是雍正帝和鄔思道的暗號

三、

我們來推導一下雍正帝的權謀之術:

第一個展現出野心的是年羹堯,比如拜見老八胤禩,比如給張廷玉送禮,比如血洗江夏鎮。所以,雍正帝需要敲打一下年羹堯,於是年羹堯就有了在雍親王府跪了一天的經歷,也才有了李衛被安插到年羹堯身邊監視之事。

監視年羹堯這件事是鄔思道跟雍正帝合作做的,隨後倆人又合夥試探了李衛:

還記得李衛那次進京嗎?李衛早早就步行至老四胤禛身邊,又給孩子起名叫李忠四爺,這只是第一關。最難的試探在後面,老四胤禛跟李衛寒暄之後,講道:

“你們先去看看福晉,過後李衛到楓晚亭,鄔先生那等我。”

後面就是四福晉的試探,還好他們順利過關,最後就是終極試探,為什麼非要到楓晚亭?就是因為這會經過李衛的好朋友坎兒的老房子……

鄔思道就在那裡試探的李衛,大家看看鄔思道說的話,話中有話:

“多少人讀書十年寒窗求之不得這官帽,狗兒,你要好自為之。”

為什麼叫他好自為之?就是怕他忘本,就是怕他因為坎兒的事質疑四爺,就是怕他會對四爺產生不滿。

李衛又是何等聰明,馬上回答:

“鄔先生,您說的意思我明白!做人跟做官一個理兒,就是不能忘本!”

有了李衛這次表態,鄔思道相當滿意,給了一句五個字評價:

“孺子可教也!”

所以,雍正帝對手下人的管控是一環扣一環的,李衛監視年羹堯,鄔思道考驗李衛,雍正帝試探鄔思道……

雍正王朝:“帝出三江口”是反詩?錯,是雍正帝和鄔思道的暗號

四、

雍正帝試探鄔思道不是一次兩次,早在還不是皇帝的時候就開始試探了:

還記得“死鷹事件”之後發生的事嗎?老四胤禛弄了幾箱子金銀財寶給鄔思道,說了一句意味深長的話:

“先生有房杜之才,無奈胤禛無李世民之命,委屈你了,這點東西不成敬意,送給你安度後半生吧!”

你看老四胤禛自比誰?李世民啊,李世民怎麼奪得皇位的?話說到這份上,鄔思道會不明白?

鄔思道根本就沒得選,選了銀子,這個門都別想出去,所以,他才掏出一份名單,老十三胤祥的舊部,這就給老四胤禛策劃武力奪嫡了。

等老四胤禛真正當上了皇帝,當天,連孝都不守,就急急忙忙回家,可不是想家哦,也不是想鄔思道,而是要除掉鄔思道。

鄔思道又是何等聰明,早就猜到雍正帝會這樣做了,所以他利用雍正帝多疑的心思,也設下一計,那就是派五路人馬保護府邸,而且不相統屬。

雍正帝見到此景,自然也不敢輕舉妄動,畢竟不清楚府邸形勢,人馬又是鄔思道安排的:

“既然是鄔先生安排的,自然萬無一失啊,你的名分容朕慢慢安排。”

你以為是保護雍正帝萬無一失啊,錯,是保護鄔思道自己萬無一失!

後來的十七阿哥急於求見,就是沒有等到雍正帝的“清君側”信號,急匆匆要進來看情況,結果被鄔思道搶先一步給趕走了,理由便是:

“天子無私事!”

雍正王朝:“帝出三江口”是反詩?錯,是雍正帝和鄔思道的暗號

五、

自然,當晚雍正帝的“私事”也就沒有辦成,幸虧鄔思道還給了雍正帝第二條選擇,那就是“半隱”,這才保住了一條小命,第二天一大早就急忙跑路啦……

半隱後的鄔思道,實際上仍然處於雍正帝的監視之中,看看他選擇的李衛就全明白了。選擇年羹堯,那就是找死,雍正帝最怕的就是他跟年羹堯結合。首選田文鏡也不行,田文鏡又不是府邸奴才,跟雍正帝交情不深,自然起不到監視的效果。

所以,鄔思道只能選擇李衛,李衛是受過試探的,是絕對忠心耿耿的,只不過當年試探李衛的鄔思道,現在成了被試探之人。

還記得雍正帝封諾敏為天下第一巡撫時下的明詔嗎,鄔思道是怎麼說的:

“這明詔朝廷發給各省總督和巡撫的,你才是一個布政使,為什麼也發給了你一份?”

是啊,為什麼發給李衛?其實並不是發給李衛,是發給鄔思道的,讓他給看看,這樣做有沒有風險,後來鄔思道就給田文鏡指出了諾敏問題所在啊。

鄔思道當然也不想一直被監視,所以就要設計離開,既然要離開,必然要替雍正帝辦完所有的事情,這其中就包括,繼續試探年羹堯!

面對西北戰事遲遲不結束,鄔思道決定親自送糧草去西北大營,也才有了鄔思道對年羹堯意味深長的一句問話:

“你處處算無遺策,為什麼就沒有想到我軍需要龐大的軍餉開支,難道叛軍就不需要軍餉開支?”

言外之意,就是年羹堯你是不是養寇為重?說是把青海圍的水洩不通,那麼叛軍的糧食哪來的,是不是你供應的?

雍正王朝:“帝出三江口”是反詩?錯,是雍正帝和鄔思道的暗號

六、

不要相信鄔思道有什麼神力相助,怎麼就知道叛軍主力在法輪寺?

根本不用猜,全青海,就這一個地方有糧草進入,不是這裡是哪裡?甚至鄔思道根本就不知道法輪寺的事,他就是胡亂一指,年羹堯立馬就明白什麼叫“燈下黑”了。

講了這麼多,我們再回到雍正帝下江南這件事上,他就是來找鄔思道的。

鄔思道當然也明白,除掉了年羹堯,自己也就再無存在的價值了,所以必然會躲。雍正帝畢竟跟鄔思道打了這麼多年交道,也明白他擔心的是什麼,自然也就沒讓田文鏡去追。

再說李衛那裡,一省巡撫找個妓女怎麼就傳的滿城風雨,不僅小翠知道,連劉墨林都輕而易舉地就獲取到了信息,連雍正帝都詫異:

“什麼時候染上這個毛病了?”

實際上,這是李衛故意讓傳到雍正帝耳朵中的,作為一省巡撫,他會不知道雍正帝已經到江蘇?之所以還這樣做,就是給雍正帝看的,目的也很簡單,弄點小毛病表達一下自己“胸無大志”唄。

我甚至都懷疑,歌姬小鳳仙不是別人,而是從田文鏡處逃過來的鄔思道。

果然,雍正帝三句話不離年羹堯,說來說去,就是希望從李衛口中獲得點鄔思道的信息,李衛心領神會:

“鄔先生早就跟我說過,年羹堯這個人遲早會闖出天大的禍來。”

雍正帝果然提高了警惕,豎著耳朵往下聽,李衛隨後說出:

“帝出三江口,嘉湖作戰場”

實際上這句話跟年羹堯八竿子打不著,嘉湖在南方,年羹堯在西北當大將軍,隔著大半個清朝呢。

這句話,更可能就是鄔思道跟雍正帝的暗號,這個暗號早在很久之前就制定好了。鄔思道此時讓李衛說出來,就是認為時機已到,可以開啟毀滅年羹堯的倒計時了。

雍正王朝:“帝出三江口”是反詩?錯,是雍正帝和鄔思道的暗號

​果然,雍正帝聽後,馬上劉墨林就掏出一封信,說了年羹堯殺害孫嘉誠的事,隨後,大家都知道了,年羹堯開始走下坡路,直至死亡。

年羹堯死亡,李衛又胸無大志,田文鏡又是一根筋,鄔思道也徹底歸隱了,雍正帝也終於坐穩了皇位。

我叫楊角風,換種視角解析《雍正王朝》,原創作品,不喜勿噴!

"

相關推薦

推薦中...